天津市六校2020届高三下学期历史期初检测试卷
一、单选题
1.(2020高三下·天津开学考)陈旭麓说“自从有了民主政治的理想之后,官僚政治就一直成为人们憎恶的抨击的对象。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历史地看,官僚政治的出现也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下列历史现象符合以上观点的是( )
A.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九品中正制代替察举制
C.内阁制代替丞相制 D.土地私有制代替井田制
【答案】A
【知识点】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解析】【分析】材料强调是的官僚政治的出现也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故A项正确;九品中正制代替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内阁制代替丞相制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土地私有制代替井田制是土地制度的变革,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郡县制,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已有县﹑郡的设置﹐但郡﹑县之间并无相互统属的关系﹐与秦汉时期的郡县制有所区别。春秋的县可分为两种类型﹕楚和秦的县都直属于君主﹔晋﹑吴的县多是卿大夫的封邑。两者虽保持原来的都鄙制度﹐采用世族世官制﹐但由国君直接支配﹐是直属于国君的别都﹐具有边防重镇的作用。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有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2.(2020高三下·天津开学考)据北宋欧阳修等史学家编撰的《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而唐代诗人王建有诗《夜看扬州市》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这两段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前者是正史,后者是文学体裁,应以前者为准
B.前者是后世人编撰的,后者写于唐代,应以后者为准
C.两者所载内容均需经过进一步考证才能确定史料价值
D.两者记载的史实相违背,必有其一是伪史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前者虽是正史,但也并不是完全可信,故A项错误;
历史著作的可信度与编撰者的时代关系不大,后者是文艺作品可信度更低,故排除B;
C项表述准确,符合题意;
D只是对于市的看法不同,不能以此作为判断真伪的依据,故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史料实证的方法进行分析即可。
3.(2020高三下·天津开学考)如图为明代苏杭地区居民身份结构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
A.工场手工业占重要地位 B.租佃关系开始确立
C.商人群体社会地位较低 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由结构图可知,明代苏杭地区的居民中佃农占到36%,工场工人占到30%,自耕农占到24%。由此数据可知,苏杭地区工场手工业占重要地位,故A正确;
租佃关系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B错误;
商人群体比重小,不意味着社会地位低,故C错误;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明代苏杭地区的居民结构示意图中,工场工人占到30%结合备选项进行分析即可。
4.(2020高三下·天津开学考)学界认为:罗马法包含了习惯、平民会议决议、元老院决议、国王谕令、裁判官告示、法学家的学说、法律条文。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罗马法突出反映了贵族意志
B.罗马法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与灵活性
C.罗马法很好维护了平民利益
D.罗马法具有良好的传承性与发展性
【答案】D
【知识点】古罗马文化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罗马法包含了习惯、平民会议决议、元老院决议、国王谕令、裁判官告示、法学家的学说、法律条文”可以看出罗马法具有良好的传承性与发展性,故D项正确。 AC两项不符合史实,应排除。 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罗马法。需要掌握罗马法的特点以及罗马法的发展历程。解题时注意抓住关键信息“罗马法包含了习惯、平民会议决议、元老院决议、国王谕令、裁判官告示、法学家的学说、法律条文”进行分析理解即可。本题考查罗马法的特点,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5.(2020高三下·天津开学考)“这位奠定经典物理学大厦的绝世天才,这位冷酷无情的理性主义者,这位最后的炼金术士,不管他行为有多么怪僻,是他让我们明了宇宙的运行轨迹,带给人类前所未有的光明……”材料中所述的这个“绝世天才”( )
A.童年时期正值英国伟大的“不流血革命”发生,代议制逐渐确立
B.在光学、力学、天文学和微观高速运动粒子领域都有突破性理论贡献
C.设计制作了世界上第一架反射望远镜,并据此预言地球不是正球体
D.一反当时流行的“归纳——演绎”法研究方法,倡导并实践观察法验证科学概念
【答案】C
【知识点】近代科学的兴起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牛顿的运动三大定律构成了近代力学体系的基础,成为近代经典学的重要支柱,与材料“这位奠定经典物理学大厦的绝世天才”相符,故这位“绝世天才”是牛顿,他设计制作了世界上第一架反射望远镜,并据此预言地球不是正球体,答案为C;
1688年英国发生“不流血革命”,而牛顿出生在1642年,此时已经46岁,不会是童年,A错误;
B是普朗克的成就,与材料内容不符,错误;
根据所学可知,牛顿没有倡导并用实践观察法验证科学概念,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 “这位奠定经典物理学大厦的绝世天才 “结合牛顿经典力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即可。
6.(2020高三下·天津开学考)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1926年,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推出了学业性向测验(SAT),测试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1950年,林奎斯特教授创立了美国高校测验(ACT),考查学生接受中学教育后所达到的水平。当今,SAT和ACT是美国最重要的两种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美国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广人稀,组织难度大 B.自由民主的启蒙思想的影响
C.联邦制,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 D.奉行开国总统制定的原则
【答案】C
【知识点】美国独立战争与《独立宣言》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规定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因此美国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C正确;
地广人稀不是没有统一考试的原因,A排除;
自由民主启蒙思想与统一考试无关,B排除;
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并未制定这样的原则,D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 “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 ”结合美国代议制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即可。
7.(2020高三下·天津开学考)毛泽东在纪念巴黎公社五十五周年时指出,只有国内阶级战争,才能解放人类。俄国的十月革命和巴黎公社,是工人阶级以自己的力量,来求人类真正的平等自由,它们的意义是相同的,不过成功与失败不同而已。所以我们可以说:巴黎公社是开的光明的花,俄国革命是结的幸福的果——俄国革命是巴黎公社的继承者。毛泽东这段话旨在( )
A.发动民众一起进行大革命
B.为中国革命争取国家援助
C.将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指导思想
D.指引中国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
【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巴黎公社五十五周年是1926年。依据材料“俄国的十月革命和巴黎公社,是工人阶级以自己的力量,来求人类真正的平等自由”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处于国民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借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强调工人阶级和民众的力量,主张发动民众一起进行大革命。A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毛泽东主张发动民众一起进行大革命,不是为中国革命争取国家援助,B排除;
国民大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新三民主义,C排除;
材料涉及的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D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 “俄国的十月革命和巴黎公社,是工人阶级以自己的力量,来求人类真正的平等自由”进行分析即可。
8.(2020高三下·天津开学考)地图是历史研究一项非常重要的资料,自古就有“左图右史”之说。右图反映的历史事件( )
A.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
B.对维持中国持久抗战的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
C.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D.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答案】B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从图中可知,1941-1942年敌后抗日根据地数量较多,这对维持中国持久抗战的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B正确;
1937年淞沪会战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A排除;
1944年德国法西斯投降,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中国进入战略反攻阶段,C排除;
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主力,不是抗日战争时期,D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 1941-1942年敌后抗日根据地数量较多进行分析即可。
9.(2020高三下·天津开学考)1953年下半年,上海市报社、出版社和剧团纷纷通过宣传画、故事书、越剧、话剧、相声等形式,大力宣传人民当家作主的主题。这是为了( )
A. 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营造舆论氛围
B.大力宣传一五计划的重大成就
C.庆祝朝鲜战争胜利提高了国际地位
D.动员选民参与人大代表的选举
【答案】D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根据“1953年”“大力宣传人民当家作主的主题”,根据所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1953年大力宣传人民当家作主的主题,主要是为了动员选民参与人大代表的选举,D正确;
社会主义改造与人民当家作主无关,排除A;
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朝鲜战争胜利与“大力宣传人民当家作主的主题”无关,排除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1953年”“大力宣传人民当家作主的主题”进行分析即可。
10.(2020高三下·天津开学考)1987年日本那霸开辟为自贸区,1989年泰国谢布省进行自由经济区建设。这些开放从时间、规模上都与我国层次相同,意味着我国在吸收外资、转移产业上面临激烈竞争。为应对这一情况,我国( )
A. 设立大连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B.做出开放开发上海浦东地区的决定
C.开辟长江三角洲为经济开放区
D.开放宁波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
【答案】B
【知识点】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我国在吸收外资、转移产业上面临激烈竞争”并结合所学可知,为应对这一局面,我国于1990年决定开放上海浦东地区。B正确;
1984年9月设立大连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时间不符,A排除;
1985年决定开辟长江三角洲为经济开放区,时间不符,C排除;
1984年为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决定开放宁波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时间不符,D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我国在吸收外资、转移产业上面临激烈竞争”结合对外开放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即可。
11.(2020高三下·天津开学考)廉租房是指政府以租金补贴或实物配租的方式,向符合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住房困难的家庭提供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英国是最早建立廉租房制度的国家,其廉租房制度至今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了。结合所学,判断英国的廉租房制度发展最快的时期是( )
A.19世纪初 B.19世纪中期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40-70年代
【答案】D
【知识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廉租房制度属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故英国的廉租房制度发展最快的时期是20世纪40-70年代。D正确;
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结合二战后西方国家的经济运行机制进行分析即可。
12.(2020高三下·天津开学考)下表为1998年数据,该表说明( )
表:
国家 面积(万平方公里) 人口(万) 国民生产总值(亿关元) 在联合国投票权
俄罗斯 1707.5 14700 3379 1
中国 960.0 123900 9289 1
美国 936.4 27000 79213 1
挪威 32.4 400 1521 1
汤加 0.08 9.9 1.7 1
——据《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
A.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 B.国际关系法制化加强
C.一超多强局面形成 D.多极化趋势加强
【答案】B
【知识点】联合国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表格可知,俄罗斯、中国、美国、挪威以及汤加在领土面积、人口、国民生产总值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联合国投票权均相同,说明国际关系法制化加强。B正确;
表格信息不能反映全球化的发展,A排除;
挪威、汤加不是多强的国家,C排除;
仅从表格信息无法得出多极化趋势加强,D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俄罗斯、中国、美国、挪威以及汤加在领土面积、人口、国民生产总值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联合国投票权均相同进行分析即可。
13.(2020高三下·天津开学考)有学者认为:“片面强调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必然会把人类的全部历史当代化或当成当代的历史。以这种历史观指导历史写作,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沦为历史的伪造者,尽管自认为是合理地构建过去。”由此可见,该学者强调( )
A.回到特定时代去认识历史 B.历史研究材料的选择性
C.努力发掘历史的现实意义 D.历史叙述逻辑的严密性
【答案】A
【知识点】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解析】【分析】该学者认为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历史观指导历史写作,会导致“自觉或不自觉地沦为历史的伪造者”,即仅仅站在当代的立场无法真正认识本来的历史,因此可以看出该学者强调要回到特定时代去认识历史,故答案为A项。
该学者探讨的不是对材料的选择,而是对历史观的认识,排除B项;
C、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均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历史观指导历史写作,会导致“自觉或不自觉地沦为历史的伪造者”进行分析即可。
14.(2020高三下·天津开学考)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答案】C
【知识点】孔子及其思想主张;老子及其思想主张;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题干中孔子、老子、韩非子均阐释了人与天关系,与共同的政治主张无关,故A项排除;“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对三则材料共同内容概述不全,故B项排除;材料中孔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影响四季万物;韩非子认为天是永恒的,不会消亡;“天法道”,老子用“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即天也是有其客观规律的,据此分析可知三者都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故C项正确;材料中不仅认为自然可以认识,而且还论述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尊崇,故D项排除。
二、多选题
15.(2020高三下·天津开学考)下表为法国土地占有情况。能够反映出当时的法国 ( )
年份 情况
1862 全国780万个土地占有者,占地1公顷以上的320万农户中。占地1~10公顷的小农户有244万个
1882 占有土地在10公顷以下的小农户达总农户的80%以上,其中土地不到1公顷的最小农户约占40%
1893 占地不足5公顷的小农户有400万个,占农户总数的71%
A.小农经济的大量存在 B.自由劳动力的数量受到限制
C.国内市场狭小 D.自然经济力量强大
【答案】B,C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小农经济把大量农民束缚在小块土地上,限制了自由劳动力的形成,而且广大小农的生活极端贫困,没有力量购买更多的消费品和农业机械设备,这就造成了法国国内市场狭小。BC正确;
‘大量存在’的说法材料不能体现,A排除;
当时法国资本主义得到了发展,自然经济走向瓦解,D排除。
故答案为:BC。
【点评】本题考查了法国农业状况,根据表格分析可看出法国小农经济盛行,结合所学小农经济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使得法国缺乏大量自由的劳动力,小农经济的特点也造就了法国国内市场的狭小。从长远看不利于法国工业化发展。
三、材料分析题
16.(2020高三下·天津开学考)人类社会的文明与发展都是以不断学习、交流与创新为动力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年)等。……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世界史 近代史》(上卷)
材料二 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象学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孙中山《三民主义 民权主义,第五讲》
材料三 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
-----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
材料四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先进中国人开始了“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漫长历程,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他们的探索活动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据材料一,概括回答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对西方文明的态度,结合孙中山的实践活动加以说明。
(3)材料三中福泽谕吉在向西方学习的问题上提出了怎样的观点?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遵循了这一主张吗?说明理由。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先进中国人“吸收外国进步文化”的特点。
【答案】(1)主要表现: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西方近代科技文化开始传播到中国。(“西学东渐”)
背景: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东方封建社会的逐步衰弱。
(2)态度:西方物质文明可以仿效,但政治文明不可照搬。
说明:仿效西方物质文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借鉴西方的政治文明,确立三权分立制和责任内阁制,同时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并将民权与反帝相结合。
(3)观点:学习西方文明,要先学思想、后学制度、再学技术。
近代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没有遵循这一主张,是先学技术、后学制度、再学思想。
(4)特点:由最初排斥到逐步接受甚至全盘西化;经历了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的历程;与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紧紧相连。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1)表现:依据材料“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来看,当时东西方交流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西方近代科技文化开始传播到中国;背景:依据材料时间,结合所学可从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东方封建社会的逐步衰弱等方面分析。(2)态度:据材料“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来看,孙中山认为西方物质文明可以仿效,但政治文明不可照搬;说明:结合孙中山的活动分析,即仿效西方物质文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借鉴西方的政治文明,确立三权分立制和责任内阁制,同时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并将民权与反帝相结合。
(3)观点:依据材料“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来看,福泽谕吉认为学习西方文明,要先学思想、后学制度、再学技术;说明:结合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特点可知,近代中国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没有遵循这一主张,是先学技术、后学制度、再学思想。
(4)特点:依据材料“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先进中国人开始了‘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漫长历程,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紧扣近代中国时代特征,结合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和特点可以得出由最初排斥到逐步接受甚至全盘西化;经历了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的历程;与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紧紧相连。
故答案为:
(1) 主要表现: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西方近代科技文化开始传播到中国。(“西学东渐”)
背景: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东方封建社会的逐步衰弱。
(2) 态度:西方物质文明可以仿效,但政治文明不可照搬。
说明:仿效西方物质文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借鉴西方的政治文明,确立三权分立制和责任内阁制,同时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并将民权与反帝相结合。
(3) 观点:学习西方文明,要先学思想、后学制度、再学技术。
近代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没有遵循这一主张,是先学技术、后学制度、再学思想。
(4) 特点:由最初排斥到逐步接受甚至全盘西化;经历了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的历程;与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紧紧相连。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西学东渐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从中提取、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17.(2020高三下·天津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国际间货币结算日益频繁和复杂。1816年英国制定法案,实行金本位制。此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都先后采用,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各国的金币具有法定的含金量,金币可以自由流通,而且不易贬值。
--姜春明、佟家栋《世界经济概论》
材料二: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后,金本位制崩溃。二战后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取得了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进入7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实力地位进一步下降,美元购买力也日益下降。一些西方国家要求美元贬值并向美国兑换黄金,美国不予理睬,于是德、意、比、荷等国先后实行浮动汇率制。在此情况下,美国政府于1971年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此后,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
--姜春明、佟家栋《世界经济概论》
材料三:“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它倚仗自己的实力与地位,要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以西方价值观念为准绳、以北约军事力量为后盾的单极世界。……因此,“多极”与“一极”之争将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多极格局形成尚需待以时日,多极化作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将在曲折中取得发展。
--《时政评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际金本位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及解体的背景。并总结归纳影响世界货币制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原因: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国际贸易的发展;英国经济实力强大。
影响: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利于英国的世界经济中心地位。
(2)确立背景:金本位制崩溃;吸取大危机和二战的教训;恢复战后经济的需要;战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解体背景:美国经济地位下降;美元购买力下降;日本和欧洲的崛起。
因素:主要经济力量对比变化;经济全球化。
(3)变化: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暂时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加强(或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影响:①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②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③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④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⑤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知识点】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
【解析】【分析】(1)原因:依据材料“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国际间货币结算日益频繁和复杂。1816年英国制定法案,实行金本位制”来看,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促使国际贸易不断发展,加之英国经济实力强大,逐渐形成了金本位体制;影响:依据材料“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有助于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稳固英国的世界经济中心地位。
(2)确立背景:依据材料“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后,金本位制崩溃”并结合所学知识来看,随着金本位制崩溃,战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并且吸取了大危机和二战的教训,为了恢复战后经济的需要形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背景:依据材料“进入7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实力地位进一步下降,……于是德、意、比、荷等国先后实行浮动汇率制”可知,美国经济地位下降,美元购买力下降,而日本和欧洲在不断的崛起,最终促进被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因素:综上回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力量对比变化和经济全球化是影响世界货币制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3)变化:依据所学可知,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暂时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加强;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从而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最终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故答案为:
(1) 原因: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国际贸易的发展;英国经济实力强大。
影响: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利于英国的世界经济中心地位。
(2) 确立背景:金本位制崩溃;吸取大危机和二战的教训;恢复战后经济的需要;战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解体背景:美国经济地位下降;美元购买力下降;日本和欧洲的崛起。
因素:主要经济力量对比变化;经济全球化。
(3) 变化: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暂时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加强(或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影响:①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②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③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④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⑤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二战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从中提取、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四、论述题
18.(2020高三下·天津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大一统思想滥觞于先秦时期,《讲经》中就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说法,后来逐渐发展为一个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系统的,内涵丰富的思想体系。如表是不同时期思想家或政治家对此认识的摘要。
孔子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孟子 “天下定于一”
董仲舒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唐太宗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明太祖 “朕即为天下主,华夷无问,姓氏虽异,抚之如一”
清世宗 “中国之一统,始于泰;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家”
孙中山 “五族共和”
毛泽东 “中华各民族共同建立统一的人民共和国”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观点:“大一统”思想内涵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丰富。
论述:西周时期,各民族繁衍生息在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风俗、文化,但随着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的推行,促进了不同地域间的融合交流,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大一统思想初步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社会的分裂动乱,诸子百家不仅将原有的“大一统”观念系统化、理论化,而且还增加了新的内容,即加强调国内政治秩序的统一问题。
董仲舒针对汉武帝初年严重的社会危机和尖锐的阶级矛盾,系统发挥了大一统思想,强调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符合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清政府力主华夷同源,无内外、中外之分,确立了清代“天下一家”“中外一体”的“大一统”观念。以此为指导,在边疆地区设置不同的行政管理机构,建立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
总之,“大一统”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其内容的发展与丰富,推动了中华民族整体发展和文化进步。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大一统思想滥觞于先秦时期,后来逐渐发展为一个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系统的,内涵丰富的思想体系”可以得出观点“大一统”思想内涵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丰富。然后结合中国史进行论述,解答本题时要做到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能够充分挖掘材料的信息,关注时空,提出明确合理的论题。能够引用2个具体史实,支持论题,对史实的分析准确,由此推导出的结论顺理成章,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故答案为:
观点:“大一统”思想内涵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丰富。
论述:西周时期,各民族繁衍生息在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风俗、文化,但随着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的推行,促进了不同地域间的融合交流,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大一统思想初步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社会的分裂动乱,诸子百家不仅将原有的“大一统”观念系统化、理论化,而且还增加了新的内容,即加强调国内政治秩序的统一问题。
董仲舒针对汉武帝初年严重的社会危机和尖锐的阶级矛盾,系统发挥了大一统思想,强调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符合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清政府力主华夷同源,无内外、中外之分,确立了清代“天下一家”“中外一体”的“大一统”观念。以此为指导,在边疆地区设置不同的行政管理机构,建立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
总之,“大一统”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其内容的发展与丰富,推动了中华民族整体发展和文化进步。
【点评】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围绕观点结合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即可。
1 / 1天津市六校2020届高三下学期历史期初检测试卷
一、单选题
1.(2020高三下·天津开学考)陈旭麓说“自从有了民主政治的理想之后,官僚政治就一直成为人们憎恶的抨击的对象。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历史地看,官僚政治的出现也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下列历史现象符合以上观点的是( )
A.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九品中正制代替察举制
C.内阁制代替丞相制 D.土地私有制代替井田制
2.(2020高三下·天津开学考)据北宋欧阳修等史学家编撰的《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而唐代诗人王建有诗《夜看扬州市》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这两段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前者是正史,后者是文学体裁,应以前者为准
B.前者是后世人编撰的,后者写于唐代,应以后者为准
C.两者所载内容均需经过进一步考证才能确定史料价值
D.两者记载的史实相违背,必有其一是伪史
3.(2020高三下·天津开学考)如图为明代苏杭地区居民身份结构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
A.工场手工业占重要地位 B.租佃关系开始确立
C.商人群体社会地位较低 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4.(2020高三下·天津开学考)学界认为:罗马法包含了习惯、平民会议决议、元老院决议、国王谕令、裁判官告示、法学家的学说、法律条文。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罗马法突出反映了贵族意志
B.罗马法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与灵活性
C.罗马法很好维护了平民利益
D.罗马法具有良好的传承性与发展性
5.(2020高三下·天津开学考)“这位奠定经典物理学大厦的绝世天才,这位冷酷无情的理性主义者,这位最后的炼金术士,不管他行为有多么怪僻,是他让我们明了宇宙的运行轨迹,带给人类前所未有的光明……”材料中所述的这个“绝世天才”( )
A.童年时期正值英国伟大的“不流血革命”发生,代议制逐渐确立
B.在光学、力学、天文学和微观高速运动粒子领域都有突破性理论贡献
C.设计制作了世界上第一架反射望远镜,并据此预言地球不是正球体
D.一反当时流行的“归纳——演绎”法研究方法,倡导并实践观察法验证科学概念
6.(2020高三下·天津开学考)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1926年,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推出了学业性向测验(SAT),测试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1950年,林奎斯特教授创立了美国高校测验(ACT),考查学生接受中学教育后所达到的水平。当今,SAT和ACT是美国最重要的两种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美国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广人稀,组织难度大 B.自由民主的启蒙思想的影响
C.联邦制,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 D.奉行开国总统制定的原则
7.(2020高三下·天津开学考)毛泽东在纪念巴黎公社五十五周年时指出,只有国内阶级战争,才能解放人类。俄国的十月革命和巴黎公社,是工人阶级以自己的力量,来求人类真正的平等自由,它们的意义是相同的,不过成功与失败不同而已。所以我们可以说:巴黎公社是开的光明的花,俄国革命是结的幸福的果——俄国革命是巴黎公社的继承者。毛泽东这段话旨在( )
A.发动民众一起进行大革命
B.为中国革命争取国家援助
C.将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指导思想
D.指引中国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
8.(2020高三下·天津开学考)地图是历史研究一项非常重要的资料,自古就有“左图右史”之说。右图反映的历史事件( )
A.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
B.对维持中国持久抗战的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
C.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D.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9.(2020高三下·天津开学考)1953年下半年,上海市报社、出版社和剧团纷纷通过宣传画、故事书、越剧、话剧、相声等形式,大力宣传人民当家作主的主题。这是为了( )
A. 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营造舆论氛围
B.大力宣传一五计划的重大成就
C.庆祝朝鲜战争胜利提高了国际地位
D.动员选民参与人大代表的选举
10.(2020高三下·天津开学考)1987年日本那霸开辟为自贸区,1989年泰国谢布省进行自由经济区建设。这些开放从时间、规模上都与我国层次相同,意味着我国在吸收外资、转移产业上面临激烈竞争。为应对这一情况,我国( )
A. 设立大连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B.做出开放开发上海浦东地区的决定
C.开辟长江三角洲为经济开放区
D.开放宁波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
11.(2020高三下·天津开学考)廉租房是指政府以租金补贴或实物配租的方式,向符合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住房困难的家庭提供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英国是最早建立廉租房制度的国家,其廉租房制度至今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了。结合所学,判断英国的廉租房制度发展最快的时期是( )
A.19世纪初 B.19世纪中期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40-70年代
12.(2020高三下·天津开学考)下表为1998年数据,该表说明( )
表:
国家 面积(万平方公里) 人口(万) 国民生产总值(亿关元) 在联合国投票权
俄罗斯 1707.5 14700 3379 1
中国 960.0 123900 9289 1
美国 936.4 27000 79213 1
挪威 32.4 400 1521 1
汤加 0.08 9.9 1.7 1
——据《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
A.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 B.国际关系法制化加强
C.一超多强局面形成 D.多极化趋势加强
13.(2020高三下·天津开学考)有学者认为:“片面强调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必然会把人类的全部历史当代化或当成当代的历史。以这种历史观指导历史写作,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沦为历史的伪造者,尽管自认为是合理地构建过去。”由此可见,该学者强调( )
A.回到特定时代去认识历史 B.历史研究材料的选择性
C.努力发掘历史的现实意义 D.历史叙述逻辑的严密性
14.(2020高三下·天津开学考)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二、多选题
15.(2020高三下·天津开学考)下表为法国土地占有情况。能够反映出当时的法国 ( )
年份 情况
1862 全国780万个土地占有者,占地1公顷以上的320万农户中。占地1~10公顷的小农户有244万个
1882 占有土地在10公顷以下的小农户达总农户的80%以上,其中土地不到1公顷的最小农户约占40%
1893 占地不足5公顷的小农户有400万个,占农户总数的71%
A.小农经济的大量存在 B.自由劳动力的数量受到限制
C.国内市场狭小 D.自然经济力量强大
三、材料分析题
16.(2020高三下·天津开学考)人类社会的文明与发展都是以不断学习、交流与创新为动力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年)等。……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世界史 近代史》(上卷)
材料二 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象学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孙中山《三民主义 民权主义,第五讲》
材料三 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
-----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
材料四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先进中国人开始了“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漫长历程,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他们的探索活动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据材料一,概括回答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对西方文明的态度,结合孙中山的实践活动加以说明。
(3)材料三中福泽谕吉在向西方学习的问题上提出了怎样的观点?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遵循了这一主张吗?说明理由。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先进中国人“吸收外国进步文化”的特点。
17.(2020高三下·天津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国际间货币结算日益频繁和复杂。1816年英国制定法案,实行金本位制。此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都先后采用,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各国的金币具有法定的含金量,金币可以自由流通,而且不易贬值。
--姜春明、佟家栋《世界经济概论》
材料二: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后,金本位制崩溃。二战后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取得了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进入7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实力地位进一步下降,美元购买力也日益下降。一些西方国家要求美元贬值并向美国兑换黄金,美国不予理睬,于是德、意、比、荷等国先后实行浮动汇率制。在此情况下,美国政府于1971年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此后,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
--姜春明、佟家栋《世界经济概论》
材料三:“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它倚仗自己的实力与地位,要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以西方价值观念为准绳、以北约军事力量为后盾的单极世界。……因此,“多极”与“一极”之争将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多极格局形成尚需待以时日,多极化作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将在曲折中取得发展。
--《时政评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际金本位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及解体的背景。并总结归纳影响世界货币制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四、论述题
18.(2020高三下·天津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大一统思想滥觞于先秦时期,《讲经》中就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说法,后来逐渐发展为一个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系统的,内涵丰富的思想体系。如表是不同时期思想家或政治家对此认识的摘要。
孔子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孟子 “天下定于一”
董仲舒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唐太宗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明太祖 “朕即为天下主,华夷无问,姓氏虽异,抚之如一”
清世宗 “中国之一统,始于泰;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家”
孙中山 “五族共和”
毛泽东 “中华各民族共同建立统一的人民共和国”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解析】【分析】材料强调是的官僚政治的出现也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故A项正确;九品中正制代替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内阁制代替丞相制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土地私有制代替井田制是土地制度的变革,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郡县制,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已有县﹑郡的设置﹐但郡﹑县之间并无相互统属的关系﹐与秦汉时期的郡县制有所区别。春秋的县可分为两种类型﹕楚和秦的县都直属于君主﹔晋﹑吴的县多是卿大夫的封邑。两者虽保持原来的都鄙制度﹐采用世族世官制﹐但由国君直接支配﹐是直属于国君的别都﹐具有边防重镇的作用。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有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2.【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前者虽是正史,但也并不是完全可信,故A项错误;
历史著作的可信度与编撰者的时代关系不大,后者是文艺作品可信度更低,故排除B;
C项表述准确,符合题意;
D只是对于市的看法不同,不能以此作为判断真伪的依据,故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史料实证的方法进行分析即可。
3.【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由结构图可知,明代苏杭地区的居民中佃农占到36%,工场工人占到30%,自耕农占到24%。由此数据可知,苏杭地区工场手工业占重要地位,故A正确;
租佃关系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B错误;
商人群体比重小,不意味着社会地位低,故C错误;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明代苏杭地区的居民结构示意图中,工场工人占到30%结合备选项进行分析即可。
4.【答案】D
【知识点】古罗马文化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罗马法包含了习惯、平民会议决议、元老院决议、国王谕令、裁判官告示、法学家的学说、法律条文”可以看出罗马法具有良好的传承性与发展性,故D项正确。 AC两项不符合史实,应排除。 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罗马法。需要掌握罗马法的特点以及罗马法的发展历程。解题时注意抓住关键信息“罗马法包含了习惯、平民会议决议、元老院决议、国王谕令、裁判官告示、法学家的学说、法律条文”进行分析理解即可。本题考查罗马法的特点,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5.【答案】C
【知识点】近代科学的兴起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牛顿的运动三大定律构成了近代力学体系的基础,成为近代经典学的重要支柱,与材料“这位奠定经典物理学大厦的绝世天才”相符,故这位“绝世天才”是牛顿,他设计制作了世界上第一架反射望远镜,并据此预言地球不是正球体,答案为C;
1688年英国发生“不流血革命”,而牛顿出生在1642年,此时已经46岁,不会是童年,A错误;
B是普朗克的成就,与材料内容不符,错误;
根据所学可知,牛顿没有倡导并用实践观察法验证科学概念,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 “这位奠定经典物理学大厦的绝世天才 “结合牛顿经典力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即可。
6.【答案】C
【知识点】美国独立战争与《独立宣言》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规定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因此美国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C正确;
地广人稀不是没有统一考试的原因,A排除;
自由民主启蒙思想与统一考试无关,B排除;
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并未制定这样的原则,D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 “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 ”结合美国代议制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即可。
7.【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巴黎公社五十五周年是1926年。依据材料“俄国的十月革命和巴黎公社,是工人阶级以自己的力量,来求人类真正的平等自由”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处于国民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借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强调工人阶级和民众的力量,主张发动民众一起进行大革命。A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毛泽东主张发动民众一起进行大革命,不是为中国革命争取国家援助,B排除;
国民大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新三民主义,C排除;
材料涉及的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D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 “俄国的十月革命和巴黎公社,是工人阶级以自己的力量,来求人类真正的平等自由”进行分析即可。
8.【答案】B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从图中可知,1941-1942年敌后抗日根据地数量较多,这对维持中国持久抗战的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B正确;
1937年淞沪会战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A排除;
1944年德国法西斯投降,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中国进入战略反攻阶段,C排除;
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主力,不是抗日战争时期,D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 1941-1942年敌后抗日根据地数量较多进行分析即可。
9.【答案】D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根据“1953年”“大力宣传人民当家作主的主题”,根据所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1953年大力宣传人民当家作主的主题,主要是为了动员选民参与人大代表的选举,D正确;
社会主义改造与人民当家作主无关,排除A;
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朝鲜战争胜利与“大力宣传人民当家作主的主题”无关,排除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1953年”“大力宣传人民当家作主的主题”进行分析即可。
10.【答案】B
【知识点】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我国在吸收外资、转移产业上面临激烈竞争”并结合所学可知,为应对这一局面,我国于1990年决定开放上海浦东地区。B正确;
1984年9月设立大连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时间不符,A排除;
1985年决定开辟长江三角洲为经济开放区,时间不符,C排除;
1984年为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决定开放宁波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时间不符,D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我国在吸收外资、转移产业上面临激烈竞争”结合对外开放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即可。
11.【答案】D
【知识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廉租房制度属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故英国的廉租房制度发展最快的时期是20世纪40-70年代。D正确;
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结合二战后西方国家的经济运行机制进行分析即可。
12.【答案】B
【知识点】联合国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表格可知,俄罗斯、中国、美国、挪威以及汤加在领土面积、人口、国民生产总值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联合国投票权均相同,说明国际关系法制化加强。B正确;
表格信息不能反映全球化的发展,A排除;
挪威、汤加不是多强的国家,C排除;
仅从表格信息无法得出多极化趋势加强,D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俄罗斯、中国、美国、挪威以及汤加在领土面积、人口、国民生产总值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联合国投票权均相同进行分析即可。
13.【答案】A
【知识点】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解析】【分析】该学者认为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历史观指导历史写作,会导致“自觉或不自觉地沦为历史的伪造者”,即仅仅站在当代的立场无法真正认识本来的历史,因此可以看出该学者强调要回到特定时代去认识历史,故答案为A项。
该学者探讨的不是对材料的选择,而是对历史观的认识,排除B项;
C、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均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历史观指导历史写作,会导致“自觉或不自觉地沦为历史的伪造者”进行分析即可。
14.【答案】C
【知识点】孔子及其思想主张;老子及其思想主张;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题干中孔子、老子、韩非子均阐释了人与天关系,与共同的政治主张无关,故A项排除;“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对三则材料共同内容概述不全,故B项排除;材料中孔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影响四季万物;韩非子认为天是永恒的,不会消亡;“天法道”,老子用“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即天也是有其客观规律的,据此分析可知三者都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故C项正确;材料中不仅认为自然可以认识,而且还论述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尊崇,故D项排除。
15.【答案】B,C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小农经济把大量农民束缚在小块土地上,限制了自由劳动力的形成,而且广大小农的生活极端贫困,没有力量购买更多的消费品和农业机械设备,这就造成了法国国内市场狭小。BC正确;
‘大量存在’的说法材料不能体现,A排除;
当时法国资本主义得到了发展,自然经济走向瓦解,D排除。
故答案为:BC。
【点评】本题考查了法国农业状况,根据表格分析可看出法国小农经济盛行,结合所学小农经济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使得法国缺乏大量自由的劳动力,小农经济的特点也造就了法国国内市场的狭小。从长远看不利于法国工业化发展。
16.【答案】(1)主要表现: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西方近代科技文化开始传播到中国。(“西学东渐”)
背景: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东方封建社会的逐步衰弱。
(2)态度:西方物质文明可以仿效,但政治文明不可照搬。
说明:仿效西方物质文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借鉴西方的政治文明,确立三权分立制和责任内阁制,同时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并将民权与反帝相结合。
(3)观点:学习西方文明,要先学思想、后学制度、再学技术。
近代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没有遵循这一主张,是先学技术、后学制度、再学思想。
(4)特点:由最初排斥到逐步接受甚至全盘西化;经历了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的历程;与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紧紧相连。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1)表现:依据材料“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来看,当时东西方交流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西方近代科技文化开始传播到中国;背景:依据材料时间,结合所学可从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东方封建社会的逐步衰弱等方面分析。(2)态度:据材料“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来看,孙中山认为西方物质文明可以仿效,但政治文明不可照搬;说明:结合孙中山的活动分析,即仿效西方物质文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借鉴西方的政治文明,确立三权分立制和责任内阁制,同时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并将民权与反帝相结合。
(3)观点:依据材料“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来看,福泽谕吉认为学习西方文明,要先学思想、后学制度、再学技术;说明:结合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特点可知,近代中国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没有遵循这一主张,是先学技术、后学制度、再学思想。
(4)特点:依据材料“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先进中国人开始了‘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漫长历程,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紧扣近代中国时代特征,结合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和特点可以得出由最初排斥到逐步接受甚至全盘西化;经历了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的历程;与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紧紧相连。
故答案为:
(1) 主要表现: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西方近代科技文化开始传播到中国。(“西学东渐”)
背景: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东方封建社会的逐步衰弱。
(2) 态度:西方物质文明可以仿效,但政治文明不可照搬。
说明:仿效西方物质文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借鉴西方的政治文明,确立三权分立制和责任内阁制,同时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并将民权与反帝相结合。
(3) 观点:学习西方文明,要先学思想、后学制度、再学技术。
近代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没有遵循这一主张,是先学技术、后学制度、再学思想。
(4) 特点:由最初排斥到逐步接受甚至全盘西化;经历了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的历程;与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紧紧相连。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西学东渐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从中提取、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17.【答案】(1)原因: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国际贸易的发展;英国经济实力强大。
影响: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利于英国的世界经济中心地位。
(2)确立背景:金本位制崩溃;吸取大危机和二战的教训;恢复战后经济的需要;战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解体背景:美国经济地位下降;美元购买力下降;日本和欧洲的崛起。
因素:主要经济力量对比变化;经济全球化。
(3)变化: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暂时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加强(或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影响:①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②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③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④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⑤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知识点】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
【解析】【分析】(1)原因:依据材料“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国际间货币结算日益频繁和复杂。1816年英国制定法案,实行金本位制”来看,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促使国际贸易不断发展,加之英国经济实力强大,逐渐形成了金本位体制;影响:依据材料“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有助于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稳固英国的世界经济中心地位。
(2)确立背景:依据材料“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后,金本位制崩溃”并结合所学知识来看,随着金本位制崩溃,战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并且吸取了大危机和二战的教训,为了恢复战后经济的需要形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背景:依据材料“进入7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实力地位进一步下降,……于是德、意、比、荷等国先后实行浮动汇率制”可知,美国经济地位下降,美元购买力下降,而日本和欧洲在不断的崛起,最终促进被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因素:综上回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力量对比变化和经济全球化是影响世界货币制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3)变化:依据所学可知,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暂时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加强;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从而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最终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故答案为:
(1) 原因: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国际贸易的发展;英国经济实力强大。
影响: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利于英国的世界经济中心地位。
(2) 确立背景:金本位制崩溃;吸取大危机和二战的教训;恢复战后经济的需要;战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解体背景:美国经济地位下降;美元购买力下降;日本和欧洲的崛起。
因素:主要经济力量对比变化;经济全球化。
(3) 变化: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暂时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加强(或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影响:①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②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③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④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⑤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二战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从中提取、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18.【答案】观点:“大一统”思想内涵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丰富。
论述:西周时期,各民族繁衍生息在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风俗、文化,但随着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的推行,促进了不同地域间的融合交流,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大一统思想初步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社会的分裂动乱,诸子百家不仅将原有的“大一统”观念系统化、理论化,而且还增加了新的内容,即加强调国内政治秩序的统一问题。
董仲舒针对汉武帝初年严重的社会危机和尖锐的阶级矛盾,系统发挥了大一统思想,强调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符合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清政府力主华夷同源,无内外、中外之分,确立了清代“天下一家”“中外一体”的“大一统”观念。以此为指导,在边疆地区设置不同的行政管理机构,建立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
总之,“大一统”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其内容的发展与丰富,推动了中华民族整体发展和文化进步。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大一统思想滥觞于先秦时期,后来逐渐发展为一个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系统的,内涵丰富的思想体系”可以得出观点“大一统”思想内涵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丰富。然后结合中国史进行论述,解答本题时要做到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能够充分挖掘材料的信息,关注时空,提出明确合理的论题。能够引用2个具体史实,支持论题,对史实的分析准确,由此推导出的结论顺理成章,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故答案为:
观点:“大一统”思想内涵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丰富。
论述:西周时期,各民族繁衍生息在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风俗、文化,但随着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的推行,促进了不同地域间的融合交流,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大一统思想初步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社会的分裂动乱,诸子百家不仅将原有的“大一统”观念系统化、理论化,而且还增加了新的内容,即加强调国内政治秩序的统一问题。
董仲舒针对汉武帝初年严重的社会危机和尖锐的阶级矛盾,系统发挥了大一统思想,强调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符合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清政府力主华夷同源,无内外、中外之分,确立了清代“天下一家”“中外一体”的“大一统”观念。以此为指导,在边疆地区设置不同的行政管理机构,建立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
总之,“大一统”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其内容的发展与丰富,推动了中华民族整体发展和文化进步。
【点评】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围绕观点结合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即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