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苏争锋
劝学:标准要求执子之手——名师伴你同行
知识能力目标
过程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
合作:学习要点提炼我思我在——合作从沟通、探究、发现开始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制勾画出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2.二次大战结束后,美苏反法西斯联盟的政治基础不复存在,(人教版、岳麓版)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昔日盟友反目成仇;二战后初期,美苏两国的实力对比决定了战后初期的世界格局。
3.1946年3月,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实际上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4. 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美苏“冷战”开始的重要标志。(人教版、岳麓版表述为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5.教材以资料链接形式介绍了“冷战”的定义和“冷战”一词的由来。“冷战”是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目的是“遏制共产主义”。(人教版)“冷战”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相互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人战争等。(岳麓版)
6. 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即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的表现,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把西欧纳入美国对苏联“冷战”的战略轨道,(人教版)它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岳麓版)
7. 马歇尔计划把苏联与东欧排除在外,(岳麓版)面对美英等西方国家封锁社会主义经济的情况,苏联和东欧各国加强了合作,(人教版)9国于1947年9月在波兰成立了“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以协调和统一各国党的行动,又于1949年1月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旨在建立一个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相对抗的社会主义世界市场。这对于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封锁,起了重要作用。(人教版)
8.为了遏制苏联,加强对西欧的控制,(岳麓版)1949年,以美国策动西方12国建立了以它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即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北约的建立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一个重要行动,加剧了冷战的程度。(人教版)
9. 为了应对美国的扩张和威胁,为了稳定东欧,使东欧国家进一步团结在苏联周围,保障苏联的利益和安全,(人教版)苏联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于1955年同东欧7国在华沙缔结《友好互助条约》,通称“华沙条约”,从而建立了以苏联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即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10.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11. 美苏 “冷战”导致了德国的分裂。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分裂,1961年,民主德国建造的“柏林墙”成为德国分裂的重要标志。
12.日本投降后,美苏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形成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两个占领区,1948年,两个占领区先后成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从此朝鲜半岛处于分裂状态。(人教版)1950年,朝鲜半岛发生内战,美国立即派兵干预,又操纵联合国组成以美国军队为主的“联合国军”,直接参与朝鲜战争,中国人民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战争结束。这是二战后以美苏 “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朝鲜战争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岳麓版)
13.1962年发生的古巴导弹危机,差一点引发一场核战争,是“冷战”期间最危急的事件之一。(岳麓版)
14.历时十几年的越南战争是二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规模局部战争。它耗费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而此时苏联在军事实力上大体赶上了美国。(岳麓版)
15.美苏两极格局和“冷战”局面持续了四十多年,对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美苏“冷战”关系压倒了其它国际关系,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但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都不敢轻易动武,又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岳麓版)引发了美苏之间螺旋式上升的军备竞赛,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 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互交织,造成国际局势一次又一次的紧张。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程度不同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面对两极对峙局面,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训练:基础与巩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美苏在二战时形成的同盟关系于二战结束后破裂。其根本原因在于
A. 联盟的基础消失 B. 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
C. 国家利益的冲突 D. 美国推行的霸权政策
2. 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 雅尔塔体制的确立 B. 美苏实力势均力敌
C. 美苏意识形态不同 D. 西欧各国普遍衰落
3. 美国在二战后确定的战略目标是
A.控制西欧 B.独霸全球 C. 称霸美洲 D.遏制苏联
4.揭开“冷战”序幕的是
A. 雅尔塔体系的形成 B. 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C. 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D. 德国分裂成西德和东德
5.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是
朝鲜战争的结束B. 杜鲁门主义的出笼C. 两个德国的出现 D.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6.下列有关马歇尔计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美国对苏“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B.对西欧经济复苏起了很大作用
C.为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 D.它仅仅只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
7.杜鲁门说,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其含义不包括
A.都是“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B.都是以经济军事援助为主要形式
C.目的都是反苏反共以遏制共产主义 D.都是以美国自身的利益为出发点
8. 美国策动西方国家建立北约的主要目的是
A. 对苏进行冷战 B. 防止德日东山再起
C. 镇压人民革命 D. 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9. 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共同之处是
A. 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军事集团 B. 一个大国控制的军事政治集团
C. 是帝国主义性质的大国集团 D. 两大阵营各自形成的军事集团
10. 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对峙近半个世纪
A. 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B. 使世界朝着单极化的方向发展
C. 避免了大规模战争发生 D. 为发展中国家创造了发展机会
11. 两极格局下,美苏对抗的形式主要是
A. 军事冲突 B. “冷战” C. 思想控制 D. 文化渗透
12.美国“冷战”政策的基本特征是
A.强调合作共处不搞对抗 B. 遏制共产主义但不诉诸武力
C.军事结盟稳定资本主义 D. 组织军事集团但不进行战争
13. 美国在对欧洲实施马歇尔计划的同时,在亚洲
A. 援助蒋介石挑起内战 B. 挑起越南战争
C. 从亚洲撤兵充实欧洲 D. 发动朝鲜战争
14. 将下列各项按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①“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②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③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④华约组织建立
A. ①③②④ B. 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① D. ②①③④
15.“古巴导弹危机”的结果表明
A. 美苏争霸趋于缓和 B. 苏联无力与美国争锋
C. 美国反应软弱无力 D. 战略优势在美国方面
16.美国对越南发动的所谓“特种战争”指的是
A. 取代法国对越南进行殖民统治 B. 用越南人打越南人的战争
对越南进行大规模的连续轰炸 D. 派遣地面部队到越南参战
17.下列关于“冷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导致美苏间军备竞赛 B. 造成国际局势一次次紧张
C. 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 D. 对历史发展毫无积极作用
探究:提高与超越谁能极之——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二、材料解析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利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摘自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材料二:余相信美国之政策在支持自由之民族以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之征服企图。
——摘自杜鲁门致国会的咨文
材料三: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状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的道路。
——摘自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材料四: 本公约各缔约国……决定联合一世力量,进行集体防御。
——摘自《北大西洋公约》
请回答:
①丘吉尔所说的“铁幕”下的国家和地区指的是哪些?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性质是什么?
②从材料二、三可以看出杜鲁门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其实质是什么?
③四段材料反映出美国在战后初期采取的什么政策?说明了什么?
④针对材料四所反映的内容,苏联采取了什么措施?它意味着什么?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二条:缔约各国应加强其自由制度……;第五条,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之全体攻击。因此,各缔约国应采取视为必要的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
——摘自《北大西洋公约》
材料二:第二条……考虑到由于巴黎协定的批准而在欧洲形成的局势……该协定……把西德拖入北大西洋集团这样就加深新战争的危险,并对友好和平的国家的安全造成威胁……;第四条: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和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之武装进攻,每一个缔约国应缔约国之武装以一切它认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装部队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
——摘自《华沙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请回答:①《北大西洋公约》何年签订?《华沙友好合作互助条约》何年签订?
②材料一中的“自由制度”指的是什么?
③据材料二指出华约组织建立的目的和影响。
④由此反映出美苏对抗的实质是什么?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现在应当非常谨慎,应当不采取对卷入冲突中的国家的防务不会有益而只会使人激怒,甚至会挑起致命步骤的措施。
——摘自1962年赫鲁晓夫致肯尼迪的信
材料二: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防务和发展活动,但是美国不能而且也不会制定全部方案,拟定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定,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只有在我们的帮助真正起作用,并且被认为是符合我们的利益的时候,我们才会给予帮助。
——摘自1970年尼克松的对外政策报告
材料三:美国在欧洲、太平洋、中东以及其他美国疆界之外的地区,有着广泛的义务和安全利益。这就需要美国担当起“强有力的”、“令人信服”的“领导责任”。
——摘自里根的讲话
请回答:①据材料一,赫鲁晓夫致肯尼迪的信针对的是什么事情?苏联当时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②据材料二,尼克松政府为什么不再承诺“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材料说明美国的全球扩张战略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与此相应,美国在国际关系领域采取了哪些重要的行动?
③里根上台后,表示美国要重新担当起“强有力的”、“令人信服”的“领导责任”,其背景如何?
④就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美苏争霸的认识。
问答题
4.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重要变化。请回答:
(1) “变化”指的是什么?
(2)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3)你从中得出哪些认识?
5.对二战结束后“冷战”形成责任,有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负主要责任,以苏联为首的东欧国家也有一定的责任;另一种看法认为,责任全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请按照你的理解,说明你同意哪种观点并说明其理由。
答案详说
一、选择题
1.C 2. C 3. B 4. B 5.B 6. D 7. B. 8.D 9. B.10. C 11. B 12. B 13.A 14. A 15. D 16. B 17. D
二、材料解析题
1. ①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德国苏占区。社会主义。②从材料二可以看出美国实施了杜鲁门主义;这是遏制苏联,称霸全球的战略。从材料二可以看出美国实施了马歇尔计划;实质是用经济手段控制欧洲。③反映了美国在战后初期的“冷战”政策(或遏制政策);说明美国企图通过“冷战”政策,建立自己的霸权地位。④于1955年同东欧7国在华沙缔结《友好互助条约》,通称“华沙条约”,从而建立了以苏联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即华沙条约组织。它标志着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还说明欧洲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点。
2. ①1949年;1955年。②资本主义③资本主义对付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形成。④以军事结盟相互对抗。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立。
3. ①1962年发生的“古巴导弹危机”;说明在当时美苏争霸中,苏联与美国抗衡的实力还有差距,战略优势在美国方面。②日本和欧共体的崛起,使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加上侵略越南受挫,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有所下降。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从越南撤军,着手改善与中国的关系。③苏联力量下降,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的逐步恢复。④美苏争霸的主动权随双方经济、军事实力的变化而变化;美苏争霸是世界长期紧张、不得安宁的根源。
三、问答题
4.(1)变化:由二战前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转变为以美苏对抗为特征的两极格局。(2)原因:①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德国沦为战败国,英法受到了严重削弱,欧洲世界政治中心的地位完全丧失。②美国在战后迅速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中的霸主,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③苏联在二战后对世界的影响力逐渐增强,成为惟一可以和美国抗衡的大国。④根据战争期间的一系列会议和文件精神,战后初期在实力的基础上,形成了以美苏对抗为特征的两极格局。(3)认识:①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实力。②导致国际政治格局发生变化的根源是各国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5. (1)美国负主要要责任。其理由有:因为“冷战”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为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运动,稳定资本主义制度而推出的。以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为标志,美国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了“冷战”;1948年的马歇尔计划是“冷战”在经济方面的表现;1949年分裂德国,建立北约,都是“冷战”的表现。(2)苏联也有一定的责任。其理由有:对西方国家的政策做出强烈反映;1949年导致德国分裂;1955年组建华约组织,与北约对峙,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识记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原因、表现,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和战后初期国际关系发展的基本脉络。理解“冷战”局面下国际关系的特点和具体表现。认识 “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学习,学会运用丰富的想像力,再现战后国际大舞台上美苏争霸、两极对峙的广阔画面,从多角度辩证地认识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在此过程中,学习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参与的意识。
通过了解美苏争霸的有关史实,理解美苏两国由于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不同,导致矛盾冲突加剧,出现“冷战”局面,形成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通过“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的学习,理解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明确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归根结底是由其实力、特别是经济实力所决定的。(共30张PPT)
一位美国影评人说:“擎天柱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他从不在对与错之间动摇,他身上完全没有一点黑暗,他知道他要做的就是拯救世界,他自动地献出生命来拯救你们,他的死亡也导致了这个世界不断地改变……这样的人此前我只知道一个,他叫做耶稣基督。”
2007版《变形金刚》里的擎天柱换成了彼得比尔特现在的旗舰型号379油罐拖车,成就美国梦的公路之王。大黄蜂由大众甲壳虫改成了雪佛兰Camaro、铁皮和救护车原本都是日产Vanette、现在分别换成了通用Topkick C4500和通用悍马H2、爵士则由保时捷935Tubro换成通用PontiacSolstice、警车由日产280ZX变成了福特野马。无一例外,所有都是美国车,通用更是大获全胜。
救世主——汽车人——美国
反面角色、军用机器人派别“霸天虎”的领袖威震天天生有着极权主义的特征,他专横,最常说的话是“建议收到,不予批准”,他暴戾无常、动不动就把不满意的属下发配到遥远的宇宙空间去,他拥有很高的军事科技水平,很多次都需要擎天柱动用“领导模块”才能与之对抗。威震天的身边则是一个赫鲁晓夫式的人物——红蜘蛛,他总想着篡夺威震天的权力,好几次几乎就要得手。
苏联(俄罗斯)——集权主义、世界的威胁
事情不像看起来的那样简单
——擎天柱
美苏争锋
1945年4月美苏军队在易北河会师
1945年雅尔塔会议“三巨头”
从图片分析,当时的美苏关系如何?为什么?
你认为当时的美苏关系中有哪些矛盾是客观存在的?
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的矛盾
讨论:通过以上分析,你对不同制度国家间的关系可以得出怎样的初步结论?
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可以寻找到相同的国家利益,进而相互合作,谋求共赢
昔日盟友:二战
反目成仇:二战结束后
材料一: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分裂。
----斯大林
原因:
1、雅尔塔体制勾画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2、昔日的敌人——德意日法西斯已被打败;
3、美苏两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
4、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存在着巨大的矛盾。
根据材料概括美苏由盟友走向对手的主要原因,结合教材分析,还有哪些原因?
讨论:你认为当时两国具体的国家利益到底是什么?
双方的国家利益
成为“世界领导人”
恢复经济
国家安全
需要合作
缓冲地带
(东欧)
欧洲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哪些明确的结论?
美苏利益的确有冲突,但至少苏联在当时并不想和西方进行全面对抗,关键要看美英等西方国家是怎样看待苏联的,苏联又是怎样理解西方的。
垄断了原子弹,
拥有1200多万军队,
30艘航空母舰
1000多艘其他战舰
近500个军事基地
美国白宫
工业生产量占世界2/3
外贸出口额占世界1/3
黄金储备量占世界3/4
战后美国的实力
……二战结束之前,斯大林已经放弃了世界革命的这种理念。为什么1943年解散共产国际?他就要给西方一个信号,说我不是搞世界革命的。从1944年到1945年苏联外交政策的制定,它一个基本的目标是什么?要跟西方合作,它不是要跟西方对抗。 ……所以从当时苏联的政策,它是想跟西方合作来维持一个和平的环境,苏联才能发展。它要靠美国的技术,要靠美国的贷款。
——沈志华(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材料说明什么?
一些关键人物的出场:局势逐步明朗
丘吉尔曾在德国突袭苏联时说,“23年来,没有人比我更坚定地反对共产党。但是今天,在纳粹德国进攻苏联的今天,我要说,苏联人民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敌人,苏联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
上面这段话表达了哪些含义?
“现在我讲到威胁着茅舍家庭和普通老百姓的第二个危险,即暴政。我们不能无视一个事实,就是美国和大英帝国的个别公民到处都能享受的自由,在相当多的国家里是不存在的,其中一些是十分强大的国家。在这些国家里,各种包罗万象的警察政府对老百姓强加控制,达到了压倒和违背一切民主原则的程度。……在这多难的岁月,我们的责任不是用武力去干预那些我们不曾征服的国家的内部事务。但是,我们绝不能放弃以大无畏的声调宣扬自由的伟大原则和基本人权。
以上内容节选自丘吉尔1946年3月5日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的维斯敏斯特学院的演讲,即所谓的“铁幕演说”。这段文字表达了哪些含义?课本P154“资料卡片”中所指“铁幕”的含义是什么?
1、苏联等国家是所谓的“专制”国家,这些国家的人民是没有自由和民主的;
2、英美等国不能袖手旁观,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这些国家;
3、遏制的方式不是通过武力来实现的;
铁幕是指苏联控制东欧各国的高压手段;
乔治·凯南(George Frost Kennan,1904年2月16日 - 2005年3月17日)-“遏制之父”
凯南提出:由于传统的不安全感,苏联的对外政策具有扩张性;当政者不愿与西方世界接触,以免国民了解真相;而且斯大林深信,与西方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1946年《8000字电报》
“美国对苏联政策的主要特征,必须是对苏联的扩张倾向加以长期的、耐心而坚定的、警惕的遏制”。 ——1947年《苏联行动的根源》
他们是如何解读苏联的?
苏联的政策具有扩张性,会对西方构成威胁,必须加以遏制!
冷战理论逐步形成!
小结:冷战的背景
1、战后美苏两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是战后雅尔塔体系的主导者;
2、美苏两国的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有矛盾;
3、为了阻止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势力进一步发展,“遏制”理论出台;
4、这种“遏制”是采用除战争外的一切手段进行对抗,即“冷战”(P155“知识链接”);
美国首先开始冷战!-杜鲁门主义提出
杜鲁门总统在国会两院发表演说
“我认为,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企图加于他们的奴役。我认为我们必须援助自由人民以自己的方式来规划自己的命运……”
——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的讲话
思考1:材料中“自由国家”指什么国家?
思考2: “外来压力”指的是什么?
指资本主义国家;
指苏联;
思考3:为什么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结合书本P155观察右图,图中站着的人是医生,躺着的是病人,医生正在给病人治病,病人身上贴着药片,药片上的“$”是美元的标志。该图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与欧洲的关系,结合二战后初期有关史实回答:
1.图中“医生”给“病人”开的“药”具体指什么?
2.“医生”所开“药”的实质和作用是什么?
美国对欧洲进行经济援助,帮助欧洲经济复苏;
实质:是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考:针对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施,苏联有什么反应?
美国 苏联
政治 杜鲁门主义
1947、3
经济 马歇尔计划
1947、6
军事
冷战的具体表现:
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两极格局)形成。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9)
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
北约1949
华约1955
美苏全球对抗的冷战格局
冷战下的世界:
柏林墙于1964年建成。柏林墙全长169.5公里。沿墙修建了253个了望塔、136个碉堡、270个警犬桩。此外,还有一接触使会发出信号的铁栅栏119.5公里。
朝鲜分裂
2004年4月3日,朝鲜金刚山,韩国探亲者洒泪告别朝鲜亲人
在朝鲜的儿子与在韩国的母亲依依惜别
古巴导弹危机
越南战争:美国人永远挥之不去的噩梦
投下800万吨炸药,超过二战各战场投弹量的总和,造成越南160多万人死亡和整个印度支那1000多万难民流离失所;
美国自己也损失惨重,战争历时十几年,5.6万余人丧生,30多万人受伤,耗资4000多亿美元。
从以上图片来看,冷战给世界带来了什么影响?
两大军事集团相互对峙,使世界长期动荡不安,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丘吉尔断言:通过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过程,我们完全有可能达到这样一个历史阶段:安全成为恐怖的健壮的孩子。
项目 美国(年) 苏联(年)
原子弹 1945 1949
热核炸弹 1952 1953
洲际弹道导弹(ICBM ) 1958 1957
潜艇发射的弹道导弹 1960 1968
多弹头导弹(MRV) 1966 1968
反弹道导弹(ABM) 1972 1968
多弹头分导式导弹(MIRV) 1970 1975
远程巡航导弹 1982 1984
-------- L·S·斯塔夫里阿诺斯(L·s·stavrianos) 《全球通史》(下)
1、由于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除此之外,冷战还有怎样的正面影响?
1、由于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相互借鉴,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3、亚非拉国家兴起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崛起;
1991年底,随着苏联解体,近半个世纪的冷战结束了。然而,世界太平了吗?
《南方公园》中,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被描绘成了魔鬼撒旦的“同性恋情人”,试图利用撒旦达到统治世界的阴谋。
斯巴达三百壮士
很多伊朗人看过后都感愤怒,认为影片刻意歪曲历史抹黑波斯(伊朗)文化;伊朗一家报纸评论直斥“好莱坞向伊朗人宣战!”。
木乃伊3
在片中,中国被刻画成古老神秘的异次元空间,秦始皇被刻画成恶魔,中国的龙也变成长着翅膀三个脑袋的喷火怪兽。美国人还不忘影射一下政治。那就是中国的专制和黑暗,因为秦始皇说要消灭自由。同时还表现对于中国崛起的担忧,因为秦始皇雄心勃勃要复兴大秦,而且一呼百应,这无疑暗示了中国人的团结和民族主义,自然是他们害怕的。所以他们在电影中要把中国的崛起扼杀在摇篮之中。
美国对俄战略的目标,即联合一切“负责任的国家”(尤其是欧盟)向俄施压,进而改变后者的行为方式。
——2008年9月前美国国务卿赖斯对俄政策讲话
冷战再现?
这一切都来源于“冷战思维”
冷战思维特指冷战结束后,西方大国特别是美国的保守势力妄图建立单极世界,推行霸权主义的一种意识与观念,具体包括:1、对手思维。
2、绝对安全。
3、不理解别国的安全需要。
4、强权政治。
5、用争霸史、挑战史来看待新兴国家。
6、推行渔翁战术,总是挑起争端,以从中渔利。
这些方面综合起来就是一句话,一切为了本国,无视他国需要。
探究:怎样才能避免冷战?
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要相互尊重彼此间不同的文化,理解彼此对不同社会制度的选择;
要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
世界需要交流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