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生物开学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生物开学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3.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3-09 18:43:46

文档简介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生物开学试卷
一、单选题
1.(2020七上·揭西期中)植物的分类单位由小到大依次是: (  )
A.门、纲、目、科、属、种 B.种、属、科、门、纲、目
C.种、属、科、目、纲、门 D.种、科、属、目、纲、门
【答案】C
【知识点】生物分类的单位
【解析】【分析】生物的分类等级从小到大依次是种、属、科、目、纲、门、界.所属的等级越小,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共同特征越多,等级越大,亲缘关系越远,共同特征越少,所以此题答案为C。
【点评】此题为基础知识题,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分类单位以及各等级单位之间的关系。
2.(2019八下·开州月考)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叫作(  )
A.大气圈 B.生物圈 C.水圈 D.岩石圈
【答案】B
【知识点】生物圈的概述
【解析】【解答】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包括所有的生态系统,因此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圈为生物提供生存所需的基本条件,是所有生物的家园.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3.(2020八上·揭西期末)假定一个草原是由鹿和狼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若把狼杀绝,鹿群的数量将(  )
A.迅速上升 B.缓慢上升
C.保持相对稳定 D.上升后又下降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解:该题中的食物链是:牧草→鹿→狼,当狼被杀光,鹿会因为失去天敌而数量增加,但是草的数量是有限的,当鹿的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又会因为缺少牧草而数量减少。因此若大量捕杀狼,则鹿的数量会先因狼的减少而迅速增加,后来则因草的减少而减少。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某种动物与其他生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当某种动物被灭杀后,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以致影响该动物所生存的整个生态系统。
4.(2020八下·濉溪开学考)单细胞生物种类很多。下列不属于单细胞生物的是(  )
A.衣藻 B.松树 C.草履虫 D.变形虫
【答案】B
【知识点】单细胞生物
【解析】【解答】衣藻、草履虫、变形虫都是由一个细胞构成,属于单细胞生物;松树属于多细胞生物。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可以根据构成的细胞数目分为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单细胞生物只由单个细胞组成,单细胞生物的种类很多,既有单细胞植物,如衣藻,也有单细胞动物,如草履虫;细菌是单细胞生物,细菌细胞内无成形的细胞核,真菌中的酵母菌也是单细胞的.它们的共同点是:身体只有一个细胞构成.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完成,也能完成营养、呼吸、排泄、运动、生殖和调节等生命活动.
5.(2017·贵港)在生物学的发展过程中,很多科学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下列哪一位科学家创立了统一的生物命名法并被尊称为“分类学之父”(  )
A.拉马克 B.林奈 C.达尔文 D.哈维
【答案】B
【知识点】生物学家及其贡献
【解析】【解答】解:A、19世纪初,法国学者拉马克认为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物体,首次提出“生物学”一词,从此,人们才将植物学和动物学统一称为“生物学“,A错误.
B、林奈在生物学中的最主要的成果是建立了人为分类体系和双命名法,创立了统一的生物命名法,B正确.
C、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在探究生物进化奥秘的过程中,具有重要贡献,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C错误.
D、哈维是英国的生理学家.哈维是实验生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首次阐明了血液循环的原理,D错误.
故选:B.
【分析】林奈是瑞典的植物学家、冒险家,林奈在生物学中的最主要的成果是建立了人为分类体系和双命名法,创立了统一的生物命名法.据此解答.
6.(2020八下·濉溪开学考)极地狐和大耳狐耳朵大小明显不同,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  )
A.阳光 B.温度 C.空气 D.水
【答案】B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极地狐耳朵小,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保持体温,适应寒冷的极地环境。大耳狐,耳朵较大可以增加热量的散失,降低体温,适应高温的环境。因此,极地狐的耳朵大小、形状与大耳狐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造成这一差异最主要的非生物因素是温度有关。
故答案为:B。
【分析】非生物因素影响动植物的分布:
非生物因素 影响 典型例子
光 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动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理活动。 海洋中植物的垂直分布;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在光下进行;光影响鼠妇的生活,在夜间涌动,绝大多数动物在白天活动。
温度 影响生物的分布,也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南北植物的分布,不同海拔高度植物的分布;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一定的限度时,生物就可能受到伤害,甚至死亡。
水分 水常常决定生物的分布,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沙漠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植物和人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需要水。
空气 空气影响动植物的生活 动物、植物的呼吸作用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一氧化碳。
7.(2020八上·蜀山期末)对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因而可成为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这类植物最可能是(  )
A.藻类植物 B.种子植物 C.蕨类植物 D.苔藓植物
【答案】D
【知识点】苔藓植物
【解析】【解答】苔藓植物的叶只有一层细胞,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很容易从背腹两面侵入叶细胞,使苔藓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胁。因此人们通常把它当做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分析】识记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及主要作用,据此答题。知识点如下:
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①一般具有茎和叶,茎中无导管,叶中无叶脉,所以无输导组织;②没有真正的根,只有短而细的假根。起固着作用,所以植株通常矮小;③叶只有一层细胞,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也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④受精过程离不开水。
苔藓植物的主要作用:①自然界的拓荒者,许多苔藓植物能分泌一种液体,液体慢慢溶解到岩石表层,加速岩石风化,促进土壤形成,所以苔藓植物也是其他植物生长的开路先锋;②促使沼泽陆地化;③因叶片只由一层细胞构成,有毒气体易侵入,可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④保持水土。
8.(2019八上·岐山期中)年初,我国的“深海勇士”号出海勘探,在1700多米的深海处意外发现了珍贵的约1.5米长的红珊瑚,形成红珊瑚的珊瑚虫属于(  )
A.腔肠动物 B.扁形动物 C.线形动物 D.节肢动物
【答案】A
【知识点】腔肠动物
【解析】【解答】A、珊瑚虫生活在水中,身体辐射对称,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因此属于腔肠动物,A正确。
B、扁形动物的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两侧对称)、体壁具有三胚层、有梯状神经系统、无体腔,珊瑚虫不属于扁形动物,B错误。
C、线形动物门的动物身体细长,通常呈长圆柱形,两端尖细,不分节,体表有角质层,珊瑚虫不属于扁形动物,C错误。
D、节肢动物的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珊瑚虫不属于扁形动物,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腔肠动物的结构简单,生活在水中,身体辐射对称,体壁由外胚层和内胚层两层细胞及中间无细胞结构的中胶层构成,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如海蜇、海葵、水螅、珊瑚虫。
9.(2020八下·濉溪开学考)具有净化水质、蓄洪抗旱作用且号称“地球之肾”的是(  )
A.草原 B.农田 C.荒漠 D.湿地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类型
【解析】【解答】A.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这里年降雨量很少,缺乏高大的植物,草原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比森林生态系统少,但仍然非常丰富。草原生态系统在保持水土和防风固沙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A不符合题意。
B.农田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同野生植物相比,农作物抵抗旱、涝或病虫害的能力较差,因此需要在栽培和管理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B不符合题意。
C.荒漠生态系统是指分布于干旱地区,极端耐旱植物占优势的生态系统。由于水分缺乏,植被极其稀疏,甚至有大片的裸露土地,植物种类单调,生物生产量很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缓慢,C不符合题意。
D.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因此被称为“地球之肾”,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系统的类型与功能:
森林生态系统:绿色水库、地球之肺;
草原生态系统:调节气候、防风固沙;
海洋生态系统:制造的氧气占地球每年生产氧气的70%;
湿地生态系统:净化水源,蓄洪抗旱,地球之肾;
农田生态系统:提供农作物.
10.(2019·武汉)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的吉祥物叫“兵兵”,它的原型是中华鲟。中华鲟身体呈纺锤型,头尖吻长,用鳃呼吸,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身上被覆五纵行大而硬的骨鳞。根据以上描述,判断中华鲟属于(  )
A.鱼类 B.两栖类 C.爬行类 D.哺乳类
【答案】A
【知识点】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中华鲟生活在水中,身体呈纺锤型,头尖吻长,用鳃呼吸,用鳍游泳,说明中华鲟具有鱼类的特征,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鱼类。
故答案为:A
【分析】鱼类的主要特征:鱼类终生生活在水里,用鳃呼,以鳍为运动器官。大多数鱼类的体形为纺锤形,身体表面覆盖着鳞片,能分泌粘液,保持身体的润滑,有利于在水中游动。据此答题。
11.(2020八下·濉溪开学考)图是关于某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下列关于该食物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此食物网中,直接以植物为食的消费者有鼠和蛙
B.若该农田受到农药污染,则生物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高的是猫头鹰
C.此食物网中,猫头鹰和蛇之间只存在捕食关系
D.此食物网中包含3条食物链
【答案】B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A.直接以生产者植物为食的食草昆虫和鼠是初级消费者,蛙吃食草昆虫是二级消费者,故A不符合题意。
B.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积累,猫头鹰在食物链的末端营养级别最高,则体内的有毒物质的含量最高,故B符合题意。
C.猫头鹰以蛇为食,属于捕食关系;而猫头鹰和蛇以食虫鸟为食,属于竞争关系,此食物网中猫头鹰和蛇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C不符合题意。
D.食物链是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每条食物链都应从生产者(绿色植物)开始。该食物网中形成的食物链有植物→食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植物→食草昆虫→食虫鸟→蛇→猫头鹰、植物→食草昆虫→蛙→蛇→猫头鹰、植物→鼠→猫头鹰,共有4条,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12.(2020八下·濉溪开学考)某同学构建了下列关于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特点的分类关系图。请指出甲、乙、丙依次代表(  )
A.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藻类植物
B.苔藓植物、藻类植物、蕨类植物
C.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藻类植物
D.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
【答案】D
【知识点】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
【解析】【解答】藻类植物的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是最低等的一个植物类群;苔藓植物没有真正的根,无法支持很高的地上部分,虽然有了茎和叶,但茎、叶内无输导组织,不能为植株输送大量的营养物质供其利用,所以苔藓植物比较矮小;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根能吸收大量的水和无机盐,并且体内有输导组织,能为植株输送大量的营养物质供植物生长利用,蕨类植物一般长的比较高大。因此,分析上图可知:甲无根、茎、叶的分化,是藻类植物;乙有茎和叶分化,但茎、叶内无输导组织,所以是苔藓植物;丙有根、茎、叶的分化,并且体内有输导组织,所以是蕨类植物。
故答案为:D。
【分析】藻类、苔藓、蕨类植物:
植物类型 生活环境 形态结构特点 生殖方式 用途 代表植物
藻类 多数生活在水中、少数在陆地 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孢子生殖 药用和食用 衣藻、水绵、紫菜、海带
苔藓 阴湿的地面或背阴处 假根,只有茎、叶分化 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墙藓、葫芦藓
蕨类 阴湿的环境 有根茎叶根、茎、叶的分化,有输导组织 形成煤的主要植物 满江红、桫椤、贯众、卷柏
13.(2016七上·汕头期末)下表是对几种生物体内农药含量的测定结果:
生物种类 A B C D E
单位体积农药含量(mg) 0.045 0.024 0.003 0.145 0.009
这些生物与生物之间有着吃与被吃的关系,请问下列哪一条食物链是正确的(  )
A. A→B→C→D→E B. E→D→C→B→A
C. D→A→B→C→E D. C→E→B→A→D
【答案】D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解:在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传递积累的,因此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越多,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越少.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有毒物质农药从少到多依次是C 0.003、E 0.009、B 0.024、A 0.045、D、0.145,因此食物链是C→E→B→A→D。
14.(2019八上·陵川期末)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伴随着物质循环,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各项中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表示动物体内能量流向植物 B.③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
C.④表示动物的呼吸作用 D.⑤表示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解析】【解答】能量在食物网中流动遵循的规律:从绿色植物开始,流向植食性动物,再流向肉食性动物,所以能量是从植物流向动物。
故答案为:A
【分析】生产者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消费者呼吸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氧将体内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分解者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少部分腐生动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有被植物重新利用,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15.(2017七下·徐州期中)我国著名的“四大家鱼”是(  )
A.青鱼、草鱼、鲢鱼、鳙鱼 B.青鱼、鲫鱼、鲢鱼、鳙鱼
C.青鱼、鲫鱼、鲤鱼、鳙鱼 D.青鱼、鲤鱼、鲢鱼、鳙鱼
【答案】A
【知识点】鱼的多样性
【解析】【解答】四大家鱼指人工饲养的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中国1000多年来在池塘养鱼中选定的混养高产的鱼种.鲢鱼又叫白鲢.在水域的上层活动,吃绿藻等浮游植物;鳙鱼的头部较大,俗称“胖头鱼”,又叫花鲢.栖息在水域的中上层,吃原生动物、水蚤等浮游动物;草鱼生活在水域的中下层,以水草为食物;青鱼栖息在水域的底层,吃螺蛳、蚬和蚌等软体动物;这4种鱼混合饲养能提高饵料的利用率,增加鱼的产量.
故选:A.
【分析】我国有优良的淡水鱼养殖品种,主要有鳙鱼、鲢鱼、草鱼、青鱼、鲫鱼和鲤鱼,其中鳙鱼、鲢鱼、草鱼和青鱼通常称为“四大家鱼”.
16.(2020·龙东模拟)从由低等到高等的进化角度来看,下列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B.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藻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C.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藻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D.藻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
【答案】A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解析】【解答】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苔藓植物无根,有茎、叶的分化,体内无输导组织。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一般长的比较高大。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都不结种子,都靠孢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其生殖离不开水,生活在阴湿处。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用种子繁殖后代,其生殖脱离了水的限制,能生活在干旱的陆地上,裸子植物有根、茎、叶和种子四种器官,被子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因此植物可以分为四大类群,由低等到高等分别是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A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绿色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活环境上的差异一般把绿色植物分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四大类,据此答题。
17.(2017·威海)下面关于生物分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科、目、属、种
B.分类单位越大,所包含的生物亲缘关系越近
C.分类单位越小,所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少
D.动物和植物的分类都以生理功能为主要依据
【答案】C
【知识点】生物分类的单位
【解析】【解答】解:A、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A错误;
B、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所包含的生物亲缘关系越远;B错误;
C、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生物亲缘关系越近,C正确;
D、植物的分类主要依据植物的形态结构;而动物的分类除了要比较外部形态结构如是否有翅、身体是否分节等,往往还要比较动物的内部构造如有无脊椎和生理功能,如体温是否恒定、呼吸等,D错误.
故选:C.
【分析】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
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生物亲缘关系越近;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生物亲缘关系越近.
18.(2016七下·滦县期中)千姿百态的动物王国里,有些动物的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有些动物则没有.在下列生物中,全属于无脊椎动物的一组是(  )
A.家鸽、壁虎、青蛙 B.蝗虫、蚯蚓、蜈蚣
C.鲫鱼、家兔、螳螂 D.蚂蚁、蜜蜂、鲨鱼
【答案】B
【知识点】生物分类的依据与方法
【解析】【解答】动物的分类除了比较动物的外部形态结构,还要比较动物的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体内有脊椎骨构成的脊柱,无脊椎动物的体内没有脊柱.
A、家鸽、壁虎、青蛙的体内都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不符合题意.
B、蝗虫、蚯蚓、蜈蚣的体内都没有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符合题意.
C、鲫鱼和家兔的体内都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螳螂的体内没有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不符合题意.
D、蚂蚁、蜜蜂的体内没有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鲨鱼的体内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动物分类的知识,据此答题.
19.(2020八下·濉溪开学考)每年都有许多红嘴鸥飞到“春城”昆明过冬。下列不属于红嘴鸥适于飞行的特征的是(  )
A.有气囊辅助肺呼吸 B.骨骼轻薄、坚固
C.善于鸣叫 D.前肢特化成翼
【答案】C
【知识点】鸟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BD.气囊辅助肺呼吸为鸟类的飞行提供充足的氧气;骨骼轻薄、坚固利于减轻体重;前肢特化成翼,翼是鸟的飞行器官。因此,这些都是鸟类适于飞行的特征,ABD不符合题意。
C.红嘴鸥善于鸣叫。鸣叫可用于吸引配偶等,但不是适于飞行的特征,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鸟适于飞行生活的特点:
①肢变成双翼,翼展开呈扇形,面积大,利于扇动空气而飞翔.
②身体呈流线型,被覆羽毛,有利于减少飞行时的阻力.
③有的骨薄而轻,坚固而轻巧,长骨中空,直肠短,排便快,有利于减轻体重.
④胸肌发达,附着在胸骨两侧,利于牵引翅膀扇动.
⑤食量大,消化能力强,心脏四腔,心搏次数快,循环系统结构完善,运输营养物质和氧气的能力强。为飞行提供充足的能量.
⑥有发达的气囊,既可减轻体重又与肺构成特有的双重呼吸,保证飞行时得到充足的氧气.
20.(2020八下·濉溪开学考)如图是部分荨麻目分类等级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最大的分类单位是属
B.小叶榕和荨麻同属于荨麻属
C.菩提树和小叶榕亲缘关系最近
D.波罗蜜和菩提树的相似程度最大
【答案】C
【知识点】生物分类的单位
【解析】【解答】A、生物分类的等级从高到低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图中最大的分类单位是目,不符合题意。
B、小叶榕属于榕属,荨麻属于荨麻属,不符合题意。
C、菩提树和小叶榕同属于榕属,二者亲缘关系最近,符合题意。
D、菠罗蜜属于菠罗蜜属,菩提树属于榕属,二者不同属,因此二者的相似程度不是最大的,相似程度最大的是菩提树和小叶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等级可了解生物间的亲缘关系,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远,生物的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同种的生物亲缘关系最近.
二、综合题
21.(2020八下·濉溪开学考)如图某同学绘制的农田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据图回答问题: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除图中所示成分外,还应包括   。
(2)图中食物链有   条,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   。
(3)在此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
(4)图中喜鹊和蝗虫的关系是   。
【答案】(1)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2)3;玉米→蝗虫→喜鹊→雀鹰
(3)自动调节
(4)捕食和竞争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图示为食物网,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所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2)图中食物链包括3条,分别是:玉米→喜鹊→雀鹰,玉米→蝗虫→喜鹊→雀鹰,玉米→田鼠→雀鹰,其中较长的一条食物链是:玉米→蝗虫→喜鹊→雀鹰。
(3)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种类、数量和所占的比例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生态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4)喜鹊和蝗虫都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处在不同营养级喜鹊以蝗虫为食,为捕食关系;同时又处于同一营养级,都以玉米为食物,故又为竞争关系,所以,既是捕食又是竞争关系。
【分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其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2.(2020八下·濉溪开学考)下图中是我们学过的五种动物,请回答有关问题:
(1)生物A是一种农业害虫,它的体表有坚硬的    ,可以起保护和支持作用,并能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
(2)生物B的呼吸器官是   ,身体呈梭形,有利于减小在水中游泳时的阻力。
(3)生物C生活在水中和潮湿的陆地,用   呼吸,兼用   呼吸。
(4)生物D的前肢变成   ,骨中空,内充气体,它特有的呼吸方式是   ,能保证飞行时氧气的充足供应。
(5)生物E这类动物体内特有生殖发育的特点是   。
(6)上述类群中属于无脊椎动物的是    ;属于恒温动物的有   。(填字母)
【答案】(1)外骨骼
(2)鳃
(3)肺;皮肤
(4)翼;双重呼吸
(5)胎生哺乳
(6)A;D E
【知识点】动物类群特征(综合)
【解析】【解答】(1)A蝗虫生活在陆地上,它的体表具有外骨骼,坚韧的外骨骼既保护和支持了内部结构,又能有效的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生活在绿草丛中的蝗虫,它的体色通常是绿色,起保护作用,这是长期适应环境的表现。
(2)B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它的呼吸器官是鳃,它的胸鳍和腹鳍的功能是保持身体平衡,控制前进方向的是尾鳍,前进的动力来自躯干部。
(3)C青蛙属于两栖动物,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青蛙水陆两栖,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4)生物D家鸽的前肢变成翼,骨中空,其胸骨两侧附有发达的胸肌,为飞行提供动力;具有气囊,其独特的呼吸方式称为双重呼吸,能保证飞行时氧气的充足供应。
(5)E是哺乳动物,在生殖和发育方面的特点是胎生、哺乳,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6)根据动物的体内有无脊柱,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A蝗虫体内无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B、C、D、E的体内都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A、B、C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属于变温动物,D鸟类、E哺乳类的体温可通过自身的调节而维持体温的恒定,使体温不随外界的变化而变化,属于恒温动物。
【分析】(1)图中A蝗虫属于节肢动物,B鲫鱼属于鱼类,C青蛙属于两栖动物,D家鸽属于鸟类,E家兔属于哺乳动物.
(2)节肢动物包括昆虫纲、甲壳纲、蛛形纲、多足纲等.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鱼类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腮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两栖动物是指: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即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如青蛙、蟾蜍等.
鸟类的身体呈流线型,身体被覆羽毛,具有可用于飞翔的翼,胸肌发达,胸骨有龙骨突,长骨中空,有独特的气囊,可以帮助呼吸,体温恒定,卵生.
哺乳动物一般具有胎生哺乳,体表被毛覆盖有保温作用,体腔内有膈,牙齿分为门齿、臼齿、犬齿,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等特征.
23.(2020八下·濉溪开学考)如图1是草原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如图2是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回答:
(1)在图1所示的生态系统中,青蛙属于   者,图中青蛙与吃虫的鸟之间属于   关系。如果此生态系统被有毒物质污染,食物链“草→食草昆虫→青蛙→蛇→猫头鹰”中,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   。
(2)图1中的猫头鹰属于鸟类,前肢变成   ,是它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之一。图中兔、鼠、狐同属于一个动物类群,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体表被毛;胎生,   ;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
(3)图2中的“A”表示草原生态系统组成中的   ,它通过   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又将氧气排放到大气中。图2可表示生态系统的   功能。
【答案】(1)消费;竞争;猫头鹰
(2)翼;哺乳
(3)生产者;光合作用;物质循环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1)图中青蛙属于两栖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该生态系统中,青蛙与吃虫的鸟都捕食食草昆虫和蜘蛛,所以二者之间形成竞争关系。有毒物质沿食物链流动并逐级积累,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该食物链中营养级最高的是猫头鹰,因此,在“草→食草昆虫→青蛙→蛇→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体内积累有毒物质最多的生物是猫头鹰。
(2)鸟类的身体成流线型,可减少飞行时的阻力,身体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胸肌发达,胸骨有龙骨突,长骨中空,消化系统发达,有独特的气囊,可以帮助呼吸。图中的兔、鼠、狐都属于哺乳动物,主要的特征: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齿有门齿、臼齿和犬齿的分化,心脏四腔,用肺呼吸,大脑发达,体腔内有膈,体温恒定等。
(3)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图2中的“A”在生态系统中表示的组成成分是生产者,它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又将氧气排放到大气中,有效的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从无机环境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回到无机环境中,完成一个循环过程。图2可表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
【分析】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其组成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因此植物叫生产者;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因此动物叫消费者;细菌和真菌靠分解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维持生存,因此细菌和真菌称为分解者.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24.(2020八下·濉溪开学考)下面是三种类型的植物,请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描述的是上述   植物,此外该类植物可作为监测   的指示生物。
(2)从结构上分析:有根、茎、叶分化的植物类群是   ;茎、叶中没有输导组织的植物类群是   。
(3)植物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型是   ,此类植物可作为监测   的指示生物;
(4)图中的三种植物都依靠   繁殖后代,因此统称它们为   植物。
【答案】(1)藻类植物;水域污染
(2)蕨类植物;苔藓植物
(3)苔藓植物;空气污染程度
(4)孢子;孢子
【知识点】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
【解析】【解答】(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描写的是春天温度适宜,阳光明媚,水中的藻类植物大量繁殖,这些绿色的小生物自由的漂浮在水中,使春水荡漾着绿波。藻类植物大多生活在水中,污染物进入水体以后,一旦被藻类吸收,就会引起藻类生长代谢功能紊乱,从而改变水体中藻类的组成,通过分析藻类的数量和种类组成及变化,就可判断水质的污染性质和污染程度。
(2)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且有了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苔藓植物有茎、叶的分化,但没有真正的根,也没有输导组织。
(3)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绿色植物是藻类植物;苔藓植物是从水生发展到陆生的一类小型植物,苔藓植物的叶只有一层细胞构成,有害气体可以从背腹两面侵蚀,因此可以作为检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4)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属于孢子植物,用孢子来繁殖后代。
【分析】藻类、苔藓、蕨类植物:
植物类型 生活环境 形态结构特点 生殖方式 用途 代表植物
藻类 多数生活在水中、少数在陆地 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孢子生殖 药用和食用 衣藻、水绵、紫菜、海带
苔藓 阴湿的地面或背阴处 假根,只有茎、叶分化 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墙藓、葫芦藓
蕨类 阴湿的环境 有根茎叶根、茎、叶的分化,有输导组织 形成煤的主要植物 满江红、桫椤、贯众、卷柏
1 / 1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生物开学试卷
一、单选题
1.(2020七上·揭西期中)植物的分类单位由小到大依次是: (  )
A.门、纲、目、科、属、种 B.种、属、科、门、纲、目
C.种、属、科、目、纲、门 D.种、科、属、目、纲、门
2.(2019八下·开州月考)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叫作(  )
A.大气圈 B.生物圈 C.水圈 D.岩石圈
3.(2020八上·揭西期末)假定一个草原是由鹿和狼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若把狼杀绝,鹿群的数量将(  )
A.迅速上升 B.缓慢上升
C.保持相对稳定 D.上升后又下降
4.(2020八下·濉溪开学考)单细胞生物种类很多。下列不属于单细胞生物的是(  )
A.衣藻 B.松树 C.草履虫 D.变形虫
5.(2017·贵港)在生物学的发展过程中,很多科学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下列哪一位科学家创立了统一的生物命名法并被尊称为“分类学之父”(  )
A.拉马克 B.林奈 C.达尔文 D.哈维
6.(2020八下·濉溪开学考)极地狐和大耳狐耳朵大小明显不同,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  )
A.阳光 B.温度 C.空气 D.水
7.(2020八上·蜀山期末)对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因而可成为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这类植物最可能是(  )
A.藻类植物 B.种子植物 C.蕨类植物 D.苔藓植物
8.(2019八上·岐山期中)年初,我国的“深海勇士”号出海勘探,在1700多米的深海处意外发现了珍贵的约1.5米长的红珊瑚,形成红珊瑚的珊瑚虫属于(  )
A.腔肠动物 B.扁形动物 C.线形动物 D.节肢动物
9.(2020八下·濉溪开学考)具有净化水质、蓄洪抗旱作用且号称“地球之肾”的是(  )
A.草原 B.农田 C.荒漠 D.湿地
10.(2019·武汉)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的吉祥物叫“兵兵”,它的原型是中华鲟。中华鲟身体呈纺锤型,头尖吻长,用鳃呼吸,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身上被覆五纵行大而硬的骨鳞。根据以上描述,判断中华鲟属于(  )
A.鱼类 B.两栖类 C.爬行类 D.哺乳类
11.(2020八下·濉溪开学考)图是关于某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下列关于该食物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此食物网中,直接以植物为食的消费者有鼠和蛙
B.若该农田受到农药污染,则生物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高的是猫头鹰
C.此食物网中,猫头鹰和蛇之间只存在捕食关系
D.此食物网中包含3条食物链
12.(2020八下·濉溪开学考)某同学构建了下列关于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特点的分类关系图。请指出甲、乙、丙依次代表(  )
A.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藻类植物
B.苔藓植物、藻类植物、蕨类植物
C.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藻类植物
D.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
13.(2016七上·汕头期末)下表是对几种生物体内农药含量的测定结果:
生物种类 A B C D E
单位体积农药含量(mg) 0.045 0.024 0.003 0.145 0.009
这些生物与生物之间有着吃与被吃的关系,请问下列哪一条食物链是正确的(  )
A. A→B→C→D→E B. E→D→C→B→A
C. D→A→B→C→E D. C→E→B→A→D
14.(2019八上·陵川期末)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伴随着物质循环,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各项中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表示动物体内能量流向植物 B.③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
C.④表示动物的呼吸作用 D.⑤表示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5.(2017七下·徐州期中)我国著名的“四大家鱼”是(  )
A.青鱼、草鱼、鲢鱼、鳙鱼 B.青鱼、鲫鱼、鲢鱼、鳙鱼
C.青鱼、鲫鱼、鲤鱼、鳙鱼 D.青鱼、鲤鱼、鲢鱼、鳙鱼
16.(2020·龙东模拟)从由低等到高等的进化角度来看,下列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B.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藻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C.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藻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D.藻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
17.(2017·威海)下面关于生物分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科、目、属、种
B.分类单位越大,所包含的生物亲缘关系越近
C.分类单位越小,所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少
D.动物和植物的分类都以生理功能为主要依据
18.(2016七下·滦县期中)千姿百态的动物王国里,有些动物的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有些动物则没有.在下列生物中,全属于无脊椎动物的一组是(  )
A.家鸽、壁虎、青蛙 B.蝗虫、蚯蚓、蜈蚣
C.鲫鱼、家兔、螳螂 D.蚂蚁、蜜蜂、鲨鱼
19.(2020八下·濉溪开学考)每年都有许多红嘴鸥飞到“春城”昆明过冬。下列不属于红嘴鸥适于飞行的特征的是(  )
A.有气囊辅助肺呼吸 B.骨骼轻薄、坚固
C.善于鸣叫 D.前肢特化成翼
20.(2020八下·濉溪开学考)如图是部分荨麻目分类等级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最大的分类单位是属
B.小叶榕和荨麻同属于荨麻属
C.菩提树和小叶榕亲缘关系最近
D.波罗蜜和菩提树的相似程度最大
二、综合题
21.(2020八下·濉溪开学考)如图某同学绘制的农田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据图回答问题: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除图中所示成分外,还应包括   。
(2)图中食物链有   条,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   。
(3)在此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
(4)图中喜鹊和蝗虫的关系是   。
22.(2020八下·濉溪开学考)下图中是我们学过的五种动物,请回答有关问题:
(1)生物A是一种农业害虫,它的体表有坚硬的    ,可以起保护和支持作用,并能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
(2)生物B的呼吸器官是   ,身体呈梭形,有利于减小在水中游泳时的阻力。
(3)生物C生活在水中和潮湿的陆地,用   呼吸,兼用   呼吸。
(4)生物D的前肢变成   ,骨中空,内充气体,它特有的呼吸方式是   ,能保证飞行时氧气的充足供应。
(5)生物E这类动物体内特有生殖发育的特点是   。
(6)上述类群中属于无脊椎动物的是    ;属于恒温动物的有   。(填字母)
23.(2020八下·濉溪开学考)如图1是草原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如图2是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回答:
(1)在图1所示的生态系统中,青蛙属于   者,图中青蛙与吃虫的鸟之间属于   关系。如果此生态系统被有毒物质污染,食物链“草→食草昆虫→青蛙→蛇→猫头鹰”中,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   。
(2)图1中的猫头鹰属于鸟类,前肢变成   ,是它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之一。图中兔、鼠、狐同属于一个动物类群,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体表被毛;胎生,   ;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
(3)图2中的“A”表示草原生态系统组成中的   ,它通过   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又将氧气排放到大气中。图2可表示生态系统的   功能。
24.(2020八下·濉溪开学考)下面是三种类型的植物,请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描述的是上述   植物,此外该类植物可作为监测   的指示生物。
(2)从结构上分析:有根、茎、叶分化的植物类群是   ;茎、叶中没有输导组织的植物类群是   。
(3)植物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型是   ,此类植物可作为监测   的指示生物;
(4)图中的三种植物都依靠   繁殖后代,因此统称它们为   植物。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生物分类的单位
【解析】【分析】生物的分类等级从小到大依次是种、属、科、目、纲、门、界.所属的等级越小,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共同特征越多,等级越大,亲缘关系越远,共同特征越少,所以此题答案为C。
【点评】此题为基础知识题,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分类单位以及各等级单位之间的关系。
2.【答案】B
【知识点】生物圈的概述
【解析】【解答】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包括所有的生态系统,因此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圈为生物提供生存所需的基本条件,是所有生物的家园.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3.【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解:该题中的食物链是:牧草→鹿→狼,当狼被杀光,鹿会因为失去天敌而数量增加,但是草的数量是有限的,当鹿的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又会因为缺少牧草而数量减少。因此若大量捕杀狼,则鹿的数量会先因狼的减少而迅速增加,后来则因草的减少而减少。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某种动物与其他生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当某种动物被灭杀后,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以致影响该动物所生存的整个生态系统。
4.【答案】B
【知识点】单细胞生物
【解析】【解答】衣藻、草履虫、变形虫都是由一个细胞构成,属于单细胞生物;松树属于多细胞生物。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可以根据构成的细胞数目分为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单细胞生物只由单个细胞组成,单细胞生物的种类很多,既有单细胞植物,如衣藻,也有单细胞动物,如草履虫;细菌是单细胞生物,细菌细胞内无成形的细胞核,真菌中的酵母菌也是单细胞的.它们的共同点是:身体只有一个细胞构成.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完成,也能完成营养、呼吸、排泄、运动、生殖和调节等生命活动.
5.【答案】B
【知识点】生物学家及其贡献
【解析】【解答】解:A、19世纪初,法国学者拉马克认为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物体,首次提出“生物学”一词,从此,人们才将植物学和动物学统一称为“生物学“,A错误.
B、林奈在生物学中的最主要的成果是建立了人为分类体系和双命名法,创立了统一的生物命名法,B正确.
C、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在探究生物进化奥秘的过程中,具有重要贡献,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C错误.
D、哈维是英国的生理学家.哈维是实验生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首次阐明了血液循环的原理,D错误.
故选:B.
【分析】林奈是瑞典的植物学家、冒险家,林奈在生物学中的最主要的成果是建立了人为分类体系和双命名法,创立了统一的生物命名法.据此解答.
6.【答案】B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极地狐耳朵小,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保持体温,适应寒冷的极地环境。大耳狐,耳朵较大可以增加热量的散失,降低体温,适应高温的环境。因此,极地狐的耳朵大小、形状与大耳狐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造成这一差异最主要的非生物因素是温度有关。
故答案为:B。
【分析】非生物因素影响动植物的分布:
非生物因素 影响 典型例子
光 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动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理活动。 海洋中植物的垂直分布;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在光下进行;光影响鼠妇的生活,在夜间涌动,绝大多数动物在白天活动。
温度 影响生物的分布,也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南北植物的分布,不同海拔高度植物的分布;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一定的限度时,生物就可能受到伤害,甚至死亡。
水分 水常常决定生物的分布,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沙漠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植物和人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需要水。
空气 空气影响动植物的生活 动物、植物的呼吸作用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一氧化碳。
7.【答案】D
【知识点】苔藓植物
【解析】【解答】苔藓植物的叶只有一层细胞,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很容易从背腹两面侵入叶细胞,使苔藓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胁。因此人们通常把它当做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分析】识记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及主要作用,据此答题。知识点如下:
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①一般具有茎和叶,茎中无导管,叶中无叶脉,所以无输导组织;②没有真正的根,只有短而细的假根。起固着作用,所以植株通常矮小;③叶只有一层细胞,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也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④受精过程离不开水。
苔藓植物的主要作用:①自然界的拓荒者,许多苔藓植物能分泌一种液体,液体慢慢溶解到岩石表层,加速岩石风化,促进土壤形成,所以苔藓植物也是其他植物生长的开路先锋;②促使沼泽陆地化;③因叶片只由一层细胞构成,有毒气体易侵入,可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④保持水土。
8.【答案】A
【知识点】腔肠动物
【解析】【解答】A、珊瑚虫生活在水中,身体辐射对称,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因此属于腔肠动物,A正确。
B、扁形动物的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两侧对称)、体壁具有三胚层、有梯状神经系统、无体腔,珊瑚虫不属于扁形动物,B错误。
C、线形动物门的动物身体细长,通常呈长圆柱形,两端尖细,不分节,体表有角质层,珊瑚虫不属于扁形动物,C错误。
D、节肢动物的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珊瑚虫不属于扁形动物,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腔肠动物的结构简单,生活在水中,身体辐射对称,体壁由外胚层和内胚层两层细胞及中间无细胞结构的中胶层构成,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如海蜇、海葵、水螅、珊瑚虫。
9.【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类型
【解析】【解答】A.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这里年降雨量很少,缺乏高大的植物,草原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比森林生态系统少,但仍然非常丰富。草原生态系统在保持水土和防风固沙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A不符合题意。
B.农田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同野生植物相比,农作物抵抗旱、涝或病虫害的能力较差,因此需要在栽培和管理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B不符合题意。
C.荒漠生态系统是指分布于干旱地区,极端耐旱植物占优势的生态系统。由于水分缺乏,植被极其稀疏,甚至有大片的裸露土地,植物种类单调,生物生产量很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缓慢,C不符合题意。
D.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因此被称为“地球之肾”,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系统的类型与功能:
森林生态系统:绿色水库、地球之肺;
草原生态系统:调节气候、防风固沙;
海洋生态系统:制造的氧气占地球每年生产氧气的70%;
湿地生态系统:净化水源,蓄洪抗旱,地球之肾;
农田生态系统:提供农作物.
10.【答案】A
【知识点】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中华鲟生活在水中,身体呈纺锤型,头尖吻长,用鳃呼吸,用鳍游泳,说明中华鲟具有鱼类的特征,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鱼类。
故答案为:A
【分析】鱼类的主要特征:鱼类终生生活在水里,用鳃呼,以鳍为运动器官。大多数鱼类的体形为纺锤形,身体表面覆盖着鳞片,能分泌粘液,保持身体的润滑,有利于在水中游动。据此答题。
11.【答案】B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A.直接以生产者植物为食的食草昆虫和鼠是初级消费者,蛙吃食草昆虫是二级消费者,故A不符合题意。
B.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积累,猫头鹰在食物链的末端营养级别最高,则体内的有毒物质的含量最高,故B符合题意。
C.猫头鹰以蛇为食,属于捕食关系;而猫头鹰和蛇以食虫鸟为食,属于竞争关系,此食物网中猫头鹰和蛇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C不符合题意。
D.食物链是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每条食物链都应从生产者(绿色植物)开始。该食物网中形成的食物链有植物→食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植物→食草昆虫→食虫鸟→蛇→猫头鹰、植物→食草昆虫→蛙→蛇→猫头鹰、植物→鼠→猫头鹰,共有4条,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12.【答案】D
【知识点】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
【解析】【解答】藻类植物的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是最低等的一个植物类群;苔藓植物没有真正的根,无法支持很高的地上部分,虽然有了茎和叶,但茎、叶内无输导组织,不能为植株输送大量的营养物质供其利用,所以苔藓植物比较矮小;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根能吸收大量的水和无机盐,并且体内有输导组织,能为植株输送大量的营养物质供植物生长利用,蕨类植物一般长的比较高大。因此,分析上图可知:甲无根、茎、叶的分化,是藻类植物;乙有茎和叶分化,但茎、叶内无输导组织,所以是苔藓植物;丙有根、茎、叶的分化,并且体内有输导组织,所以是蕨类植物。
故答案为:D。
【分析】藻类、苔藓、蕨类植物:
植物类型 生活环境 形态结构特点 生殖方式 用途 代表植物
藻类 多数生活在水中、少数在陆地 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孢子生殖 药用和食用 衣藻、水绵、紫菜、海带
苔藓 阴湿的地面或背阴处 假根,只有茎、叶分化 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墙藓、葫芦藓
蕨类 阴湿的环境 有根茎叶根、茎、叶的分化,有输导组织 形成煤的主要植物 满江红、桫椤、贯众、卷柏
13.【答案】D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解:在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传递积累的,因此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越多,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越少.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有毒物质农药从少到多依次是C 0.003、E 0.009、B 0.024、A 0.045、D、0.145,因此食物链是C→E→B→A→D。
14.【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解析】【解答】能量在食物网中流动遵循的规律:从绿色植物开始,流向植食性动物,再流向肉食性动物,所以能量是从植物流向动物。
故答案为:A
【分析】生产者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消费者呼吸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氧将体内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分解者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少部分腐生动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有被植物重新利用,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15.【答案】A
【知识点】鱼的多样性
【解析】【解答】四大家鱼指人工饲养的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中国1000多年来在池塘养鱼中选定的混养高产的鱼种.鲢鱼又叫白鲢.在水域的上层活动,吃绿藻等浮游植物;鳙鱼的头部较大,俗称“胖头鱼”,又叫花鲢.栖息在水域的中上层,吃原生动物、水蚤等浮游动物;草鱼生活在水域的中下层,以水草为食物;青鱼栖息在水域的底层,吃螺蛳、蚬和蚌等软体动物;这4种鱼混合饲养能提高饵料的利用率,增加鱼的产量.
故选:A.
【分析】我国有优良的淡水鱼养殖品种,主要有鳙鱼、鲢鱼、草鱼、青鱼、鲫鱼和鲤鱼,其中鳙鱼、鲢鱼、草鱼和青鱼通常称为“四大家鱼”.
16.【答案】A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解析】【解答】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苔藓植物无根,有茎、叶的分化,体内无输导组织。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一般长的比较高大。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都不结种子,都靠孢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其生殖离不开水,生活在阴湿处。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用种子繁殖后代,其生殖脱离了水的限制,能生活在干旱的陆地上,裸子植物有根、茎、叶和种子四种器官,被子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因此植物可以分为四大类群,由低等到高等分别是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A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绿色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活环境上的差异一般把绿色植物分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四大类,据此答题。
17.【答案】C
【知识点】生物分类的单位
【解析】【解答】解:A、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A错误;
B、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所包含的生物亲缘关系越远;B错误;
C、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生物亲缘关系越近,C正确;
D、植物的分类主要依据植物的形态结构;而动物的分类除了要比较外部形态结构如是否有翅、身体是否分节等,往往还要比较动物的内部构造如有无脊椎和生理功能,如体温是否恒定、呼吸等,D错误.
故选:C.
【分析】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
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生物亲缘关系越近;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生物亲缘关系越近.
18.【答案】B
【知识点】生物分类的依据与方法
【解析】【解答】动物的分类除了比较动物的外部形态结构,还要比较动物的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体内有脊椎骨构成的脊柱,无脊椎动物的体内没有脊柱.
A、家鸽、壁虎、青蛙的体内都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不符合题意.
B、蝗虫、蚯蚓、蜈蚣的体内都没有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符合题意.
C、鲫鱼和家兔的体内都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螳螂的体内没有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不符合题意.
D、蚂蚁、蜜蜂的体内没有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鲨鱼的体内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动物分类的知识,据此答题.
19.【答案】C
【知识点】鸟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BD.气囊辅助肺呼吸为鸟类的飞行提供充足的氧气;骨骼轻薄、坚固利于减轻体重;前肢特化成翼,翼是鸟的飞行器官。因此,这些都是鸟类适于飞行的特征,ABD不符合题意。
C.红嘴鸥善于鸣叫。鸣叫可用于吸引配偶等,但不是适于飞行的特征,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鸟适于飞行生活的特点:
①肢变成双翼,翼展开呈扇形,面积大,利于扇动空气而飞翔.
②身体呈流线型,被覆羽毛,有利于减少飞行时的阻力.
③有的骨薄而轻,坚固而轻巧,长骨中空,直肠短,排便快,有利于减轻体重.
④胸肌发达,附着在胸骨两侧,利于牵引翅膀扇动.
⑤食量大,消化能力强,心脏四腔,心搏次数快,循环系统结构完善,运输营养物质和氧气的能力强。为飞行提供充足的能量.
⑥有发达的气囊,既可减轻体重又与肺构成特有的双重呼吸,保证飞行时得到充足的氧气.
20.【答案】C
【知识点】生物分类的单位
【解析】【解答】A、生物分类的等级从高到低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图中最大的分类单位是目,不符合题意。
B、小叶榕属于榕属,荨麻属于荨麻属,不符合题意。
C、菩提树和小叶榕同属于榕属,二者亲缘关系最近,符合题意。
D、菠罗蜜属于菠罗蜜属,菩提树属于榕属,二者不同属,因此二者的相似程度不是最大的,相似程度最大的是菩提树和小叶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等级可了解生物间的亲缘关系,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远,生物的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同种的生物亲缘关系最近.
21.【答案】(1)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2)3;玉米→蝗虫→喜鹊→雀鹰
(3)自动调节
(4)捕食和竞争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图示为食物网,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所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2)图中食物链包括3条,分别是:玉米→喜鹊→雀鹰,玉米→蝗虫→喜鹊→雀鹰,玉米→田鼠→雀鹰,其中较长的一条食物链是:玉米→蝗虫→喜鹊→雀鹰。
(3)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种类、数量和所占的比例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生态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4)喜鹊和蝗虫都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处在不同营养级喜鹊以蝗虫为食,为捕食关系;同时又处于同一营养级,都以玉米为食物,故又为竞争关系,所以,既是捕食又是竞争关系。
【分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其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2.【答案】(1)外骨骼
(2)鳃
(3)肺;皮肤
(4)翼;双重呼吸
(5)胎生哺乳
(6)A;D E
【知识点】动物类群特征(综合)
【解析】【解答】(1)A蝗虫生活在陆地上,它的体表具有外骨骼,坚韧的外骨骼既保护和支持了内部结构,又能有效的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生活在绿草丛中的蝗虫,它的体色通常是绿色,起保护作用,这是长期适应环境的表现。
(2)B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它的呼吸器官是鳃,它的胸鳍和腹鳍的功能是保持身体平衡,控制前进方向的是尾鳍,前进的动力来自躯干部。
(3)C青蛙属于两栖动物,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青蛙水陆两栖,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4)生物D家鸽的前肢变成翼,骨中空,其胸骨两侧附有发达的胸肌,为飞行提供动力;具有气囊,其独特的呼吸方式称为双重呼吸,能保证飞行时氧气的充足供应。
(5)E是哺乳动物,在生殖和发育方面的特点是胎生、哺乳,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6)根据动物的体内有无脊柱,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A蝗虫体内无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B、C、D、E的体内都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A、B、C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属于变温动物,D鸟类、E哺乳类的体温可通过自身的调节而维持体温的恒定,使体温不随外界的变化而变化,属于恒温动物。
【分析】(1)图中A蝗虫属于节肢动物,B鲫鱼属于鱼类,C青蛙属于两栖动物,D家鸽属于鸟类,E家兔属于哺乳动物.
(2)节肢动物包括昆虫纲、甲壳纲、蛛形纲、多足纲等.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鱼类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腮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两栖动物是指: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即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如青蛙、蟾蜍等.
鸟类的身体呈流线型,身体被覆羽毛,具有可用于飞翔的翼,胸肌发达,胸骨有龙骨突,长骨中空,有独特的气囊,可以帮助呼吸,体温恒定,卵生.
哺乳动物一般具有胎生哺乳,体表被毛覆盖有保温作用,体腔内有膈,牙齿分为门齿、臼齿、犬齿,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等特征.
23.【答案】(1)消费;竞争;猫头鹰
(2)翼;哺乳
(3)生产者;光合作用;物质循环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1)图中青蛙属于两栖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该生态系统中,青蛙与吃虫的鸟都捕食食草昆虫和蜘蛛,所以二者之间形成竞争关系。有毒物质沿食物链流动并逐级积累,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该食物链中营养级最高的是猫头鹰,因此,在“草→食草昆虫→青蛙→蛇→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体内积累有毒物质最多的生物是猫头鹰。
(2)鸟类的身体成流线型,可减少飞行时的阻力,身体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胸肌发达,胸骨有龙骨突,长骨中空,消化系统发达,有独特的气囊,可以帮助呼吸。图中的兔、鼠、狐都属于哺乳动物,主要的特征: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齿有门齿、臼齿和犬齿的分化,心脏四腔,用肺呼吸,大脑发达,体腔内有膈,体温恒定等。
(3)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图2中的“A”在生态系统中表示的组成成分是生产者,它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又将氧气排放到大气中,有效的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从无机环境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回到无机环境中,完成一个循环过程。图2可表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
【分析】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其组成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因此植物叫生产者;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因此动物叫消费者;细菌和真菌靠分解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维持生存,因此细菌和真菌称为分解者.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24.【答案】(1)藻类植物;水域污染
(2)蕨类植物;苔藓植物
(3)苔藓植物;空气污染程度
(4)孢子;孢子
【知识点】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
【解析】【解答】(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描写的是春天温度适宜,阳光明媚,水中的藻类植物大量繁殖,这些绿色的小生物自由的漂浮在水中,使春水荡漾着绿波。藻类植物大多生活在水中,污染物进入水体以后,一旦被藻类吸收,就会引起藻类生长代谢功能紊乱,从而改变水体中藻类的组成,通过分析藻类的数量和种类组成及变化,就可判断水质的污染性质和污染程度。
(2)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且有了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苔藓植物有茎、叶的分化,但没有真正的根,也没有输导组织。
(3)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绿色植物是藻类植物;苔藓植物是从水生发展到陆生的一类小型植物,苔藓植物的叶只有一层细胞构成,有害气体可以从背腹两面侵蚀,因此可以作为检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4)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属于孢子植物,用孢子来繁殖后代。
【分析】藻类、苔藓、蕨类植物:
植物类型 生活环境 形态结构特点 生殖方式 用途 代表植物
藻类 多数生活在水中、少数在陆地 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孢子生殖 药用和食用 衣藻、水绵、紫菜、海带
苔藓 阴湿的地面或背阴处 假根,只有茎、叶分化 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墙藓、葫芦藓
蕨类 阴湿的环境 有根茎叶根、茎、叶的分化,有输导组织 形成煤的主要植物 满江红、桫椤、贯众、卷柏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