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鲁迅先生

文档属性

名称 回忆鲁迅先生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11 12:34: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
导入课文
萧红 著
回忆鲁迅先生
鲁迅(1881—1936),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也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之一,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文学不过是他传播思想的武器。
鲁迅的作品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病态进行无止境的发掘,对中国人的“奴性”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 。
他残酷地鞭笞着人的灵魂,也反对任何形式的忍受,他始终维护人的思想的独立性和不妥协性。
关于鲁迅
学习目标
1. 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 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鲁迅先生
爱护青年、
支持革命、
童心未泯、
体恤他人、
博学广识、
幽默风趣
······
1914年在北京与全国儿童展览会会员合影。
1933年在上海和宋庆龄蔡元培在一起。
1936年在全国木刻展览会上和青年在一起。
1932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演讲。
上海 鲁迅故居
1956年,鲁迅墓迁到上海虹口公园,由毛泽东题署墓碑。
主要作品
1、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2、散文集:《朝花夕拾》
3、散文诗集:《野草》
4、杂文集:16本
5、还有书信、日记和学术著作等
1、《在酒楼上》平庸对人的吞噬,绝望的反抗。
2、《肥皂》对意淫的伪君子的幽默讽刺。
3、《社戏》对纯正善良的人性的呼唤。
4、《纪念刘和珍君》对生命的人道主义关怀,对革命的反思。
5、《论“他妈的”》封建等级制度造成的卑劣心理。
6、《论照相之类》封建性压抑下的性变态。
作品与主题
萧红(1911—1942),现
代最优秀的女作家之一,原
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县人。她出生于地主家庭,中学时代喜爱绘画和文学,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
1934年与萧军一起离开哈尔滨到上海,在鲁迅的关怀与扶持下,萧红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女作家。她的代表作品《生死场》,列入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鲁迅亲自校阅并写了序言。
认识作者
萧红与萧军的情缘
1936年7月萧红因病只身东渡日本疗养,1937年初由日本归国。抗日战争时期,她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
1940年春,萧红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依然坚持文学创作,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于1942出版。
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病重的萧红无法离开,1942年病逝于香港。
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全文共写了多少件事?
各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品质?
那些事详写,那些事略写?
1、笑
2、走路姿态
3、对穿衣裳的看法
4、不游公园
5、看电影路上(去、回)
6、两种纸烟
7、坐椅子上休息(翻书)
8、午后陪客与夜写文章
9、谈鬼、月夜踢鬼
全文共写了多少件事?各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品质?
爽朗、平易近人
干练敏捷、不顾一切、勇往直前
独特的审美观
暗示工作繁忙
礼让、关爱亲人
好烟待客,尊敬客人;差烟自用,
珍惜时间
待客、忘我工作
幽默风趣,有智慧
10、吃鱼丸子
11、带病校译(患肋膜炎)
12、海婴在同伴面前夸耀(药瓶)
13、海婴祝愿“明朝会”,艰难应答
14、病好起来了
15、木刻画
16、说“若没有我呢”
17、病好了
18、他“休息”了
做事认真,深入实际
忘我工作,有奉献精神
衬托鲁迅病重
慈爱
乐观,坚毅,忘我工作
暗示鲁迅有顽强的生命力
希望青年早日独立成才
对工作的执着、热爱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在这些生活琐事中哪些写的详细,哪些写的简略?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安排?
(第二问)鲁迅先生的逝世使作者非常悲痛,这是她不愿意多提及的事情,所以她不多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而是采用了概括记叙的笔法,客观地表现事实,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而详细记叙自己与鲁迅先生交往中发生的事情,是因为那些往事是作者记忆中的珍宝,是值得回味,值得纪念的。
生活中的鲁迅 萧红眼中的鲁迅
①人之子的鲁迅
②人之夫的鲁迅
③人之友的鲁迅
④人之主的鲁迅
⑤生活之主的鲁迅
萧红眼中的鲁迅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再读课文,合作分析
生活中的鲁迅 萧红眼中的鲁迅
①人之子的鲁迅
②人之夫的鲁迅
③人之友的鲁迅
合作讨论,明确答案
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儿子
一个尊重妻子的好丈夫
一个培植晚辈作家的慈祥宽厚的长者
一个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战士
一个不卑不亢的学者
生活中的鲁迅 萧红眼中的鲁迅
④人之主的鲁迅
⑤生活之主的鲁迅
一个美满家庭的家长
一个和蔼宽厚的平易近人的老人
潇洒、幽默、风趣、
萧红眼中的鲁迅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儿子、一个尊重妻子的好丈夫、一个培植晚辈作家的慈祥宽厚的长者、一个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战士、一个不卑不亢的学者、一个美满家庭的家长、一个和蔼宽厚的平易近人的老人,潇洒、幽默、风趣……生活平凡随意、为人宽厚仁爱,待友真诚细心,意志坚定,平凡而又伟大的人。
概括归纳:
合作讨论
2、本文出了写鲁迅之外还写了那些人?写这些人有什么作用?作用都一样吗?
1、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本文却大量细致的记叙他在工作、生活中的琐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本文有许多让人感动的细节,请找出你认为最受感动或最受启发的细节,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品味从中得到的启发。例如:
鲁迅的笑声 鲁迅的坚毅
鲁迅的幽默 鲁迅的慈爱
鲁迅的严谨 鲁迅的动作
作者选择了哪些生活场景来表现鲁迅的性格的?
(1)、笑声明朗;(2)、走路轻捷;(3)、鉴赏服饰;(4)、待人饮食;(5)、调侃玩笑;(6)、感染快乐等,
这些生活场景体现了他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
线索:作者的感情(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材料与材料之间互不关联,形成某种断裂,这是一篇情绪化的文章,感情的红线将素材织成一幅清晰的画面)
熟读课文,引导赏析
笑声明朗
乐观爽朗、平易近人、坦白真诚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 这里,他不再是神情严峻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斗士,而是一位慈爱的长者,一个普通的可亲可爱的老头,从而拉近了读者与伟人的距离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 ”使用的修辞手法?作用?
通感
使人感受到鲁迅率真、质朴、毫不做作的性格特点
以笑开头有何作用?
走路轻捷
“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
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精干敏捷的性格特征,和一往无前、义无返顾的大无畏精神。淡淡几笔,就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独一无二、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
鉴赏服饰
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得……”他自己就从来不注重穿着,但却从不缺乏审美观,那些美学的诊断足见他独到的眼光,那根桃红色的束发的绸条马上引来了鲁迅的严正反对 “不要那样装饰她……”
说明自然朴素、庄重严肃还是鲁迅追求的美的境界。
“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我一说你该不穿了。”
如此一句简单的语言哪里可见鲁迅的尖锐与咄咄逼人,它体现了鲁迅的善解人意
待人饮食
1。“欢喜吃硬的,油炸的,就是吃饭也欢喜吃硬饭”;就是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鸡汤;
喜欢的饮食中隐隐透露着鲁迅刚毅倔强的个性。
2。他虽然胃不好,但对着萧红亲手做的点心,就算做的不好,鲁迅也还是在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
言辞间自然地流露出对妻子尊重与依赖的爱意,还有更多对小辈的体恤。又展现了鲁迅性格中的幽默而富有童心的一面
文中尚有多处提到了鲁迅的笑声,请找一找。
1。有一次萧红去鲁迅家包饺子吃,“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
可见鲁迅绝不是一个不可亲近的人,朋友带给彼此的愉悦由此可见一斑;“冲”描摹出鲁迅的明朗、可亲
2。鲁迅说 “好久不见,好久不见” ……才自己笑起来
在校对《海上述林》的间隙,鲁迅见萧红进来,对着几乎天天见面的她,居然说 出“好久不见,好久不见”这样随便,这样孩子化的语言,透着风趣,透着玩笑;表现了他的幽默感
3。那一次天晴了,太阳出来了,“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崭然的会心的笑。”
萧红时时受着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也居然学会了以自己的好心情来回报鲁迅先生,这又是一种如何温馨和谐的其乐融融的景致啊。
调侃玩笑
感染快乐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集》、《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鲁迅和萧红之间的动人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深沉悠远的哀思怀念,全文的字字句句都熔铸着一种敏感细腻、诚实纯洁率真的女作家满腔的崇敬挚爱之情
表达这样的情感时,作者只是用了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来表述,这是由于作者本身真诚美好的人格和本色本真的个性造成的语言特色。
本文与一般人物传记不同,是一篇回忆录。萧红以细腻的感觉捕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零碎的细节,随意点染;但感情真挚而又深厚,文笔散漫而又抒情,语言质朴浅白清新隽永,充分展现出鲁迅先生丰富的性格特征。
总结概括:1、 琐事中见真人
2 、琐事中见真情
本文特色
鲁迅是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豁达随和、幽默、宽厚仁爱、关爱他人、待友全心全意,忘我工作,意志坚定,平凡而又伟大的人。
讨论归纳出人物形象:
怀鲁迅 (郁达夫)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
发出了几通电报,会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二十二日上午十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事,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象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时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拓展延伸: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四日在上海
原载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日《文学》第七卷第五号
在现代所有的中国人中,鲁迅无疑是最为深刻而且最为独特的一个,他的遗嘱也是最为独特的一封。下面是遗嘱全文:
我只想到过写遗嘱,以为我倘曾贵为宫保,富有千万,儿子和女婿及其他一定早已逼我写好遗嘱了,现在却谁也不提起。但是,我也留下一张罢。当时好像很想定了一些,都是写给亲属的,其中有的是:
不是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赶快收敛、埋掉、拉倒。
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
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胡涂虫。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此外自然还有,现在忘记了。只还记得在发热时,又曾想到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 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思考:通过对本篇课文的学习,你对鲁迅有没有新的认识?请谈谈你的体会。
鲁迅是活在现实中国的,每一个愿意在思考和关注社会、人生、文学问题的青年,都能够和他进行心灵的对话。
过去,人们把鲁迅复杂化了,今天我们要把复杂的鲁迅简单化,也就是还原一个可亲可爱、可敬可学的鲁迅。
我们要学习作者看似随意,但倾注满腔真挚,善用细节等生活琐事勾勒出真实的人物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学后反思
生活中的鲁迅 眼中的鲁迅
你眼中的鲁迅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①笑
乐观爽朗、平易近人
②步伐
一往无前、义无反顾
③品评衣着
不乏生美观;细致、善解人意、尊重他人;追求自然朴素
检测题:
生活中的鲁迅 萧红眼中的鲁迅
④午夜陪客、
夜写文章
真诚;认真、严谨
⑤病症确诊
体贴
⑥病中静卧
对青春与爱情的留恋
作文题目: X X 其人
要求:
1、写身边熟悉的人,选取生活琐事,写得有血有肉。
2、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3、600字以上,书写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