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白求恩》练习题
一、集腋成裘:
1、本文作者 ,(1893-1976)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伟大的 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家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的讲话稿收在 (共5卷)里。
2、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派遣(qiǎn) 拈轻怕重(niān) 热忱(chén)
B.担子(dān) 狭隘(yì) 纯粹(cùi)
C.殉职(xùn) 教训(xùn) 延安(yán)
D.殖民(zhí) 鄙薄(bǐ) 见异思迁(qiān)
3、下面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殉职:为公务而牺牲生命。 B、热忱:热情。忱:真实的意思。
C、精益求精:好了还要求更好。益 ,利益。 D、见异思迁:看见好的就想要。
4、下面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B、只是我总以为没有春和秋;冬末和夏初衔接起来,夏才去冬又开始了。
C、这里没有什么煤烟,天空干干净净;在温和的日光中,一切都像透明的。
D、我刚放下书包,几个同学就对我说:你走了以后,班里涌现出许多好人好事。
5、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那些当时令你痛不欲生的往事,如今却只是淡淡的一笔,而那些当实不以为然的琐碎快乐,回味起来却特别甜蜜。
B.21名奥地利记者身穿潜水衣在奥地利的特劳恩湖水面5米下的水中举行了一次独辟蹊径的水下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看到一眼望不到边的庄稼地时,很难想象历史上黄河一次次决口造成的哀鸿遍野的景象。
D.复赛开赛的六天里,陆佳不仅担任选手们的形体、才艺以及旅游知识课的老师,还无所不至地照顾选手们的饮食起居。
6、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青少年时期是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B.博物馆里,有些参观者衣衫不整、高声喧哗、在展厅里吃东西、乱丢垃圾和不文明行为,对博物馆里的其他参观者和展品都是一种不尊重的表现。
C.我市领导仔细浏览市政府门户网页面,详细了解相关情况,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听取如何利用网络进行反腐工作。
D.临和摹各有长处,也各有不足。不管是临还是摹,也要以与范字“相像”为目标,从“形似”逐渐过渡到“神似”。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革命家、诗人。作品有《论持久战》《为人名服务》等。
《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为悼念白求恩的逝世而写的一篇纪念性文章。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纪念白求恩》一文的文体属于议论文,全文以说理为主,兼叙事、描写和抒情。
含英咀华
(一)阅读课文第2段文字,完成下列选择题。
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②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③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④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⑤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⑥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⑦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⑧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⑩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1.对上段文字的要点归纳正确的是( )
A.从前线回来的人都被白求恩的精神所感动。
B.指出不少自私自利的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真正的共产党员。
C.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D.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2.对下面这句话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
A.“这种人”是指前文表述的“不少的人”。
B.“其实不是”、“至少不能算”、“纯粹”等词语的运用,使表达更严密。
C.前文列举了“不少的人”的四种表现,从而得出了这个结论。
D.严肃批评了“不少的人”,号召大家学习白求恩。
3.第3句中“不少的人”所指的是( )
A. 非共产党员 B. 共产党员
C. 革命队伍中的共产党员和非共产党员 D. 一切自私自利的人
4.对选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在叙述白求恩的情况时,有正面介绍,也有侧面介绍。
B.选文共分三个层次,正确的划分方法应是: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选文采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
D.文中用了三个双重否定句,其作用是:强调白求恩的精神感人之深。
5.选文中用了“白求恩”、“白求恩同志”和“白求恩医生”三种称呼,如果改用同一种称呼好不好?下列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好。这样可以使行文简洁、明了。B.好。因为称呼只不过是人的代号,只要大家明白就行。C.不好。同一种称呼会使行文显得呆板。
D.不好。因为这段文字从不同角度介绍了白求恩,所以用词自然要讲究变化。
6.选段主要的写作特点是( )(1分)
A.夹叙夹议,以议为主。 B.夹叙夹议,以叙为主。 C.夹叙夹议,无所谓主次。
7.本文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四种精神,下面理解正确的是( )
A. 文章主要赞扬的是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
B. 文章主要赞扬的是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其他精神是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C. 文章赞扬白求恩的四种精神都是极其重要的,它们没有主次之分。
D. 文章主要赞扬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一个人具有国际主义精神,才算是具有共产主义精神。
8.选段将白求恩与“不少的人”进行对比,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下列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突出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品质。 B.严厉批评共产党员中的一些人存在的缺点和错误。
C.既突出了白求恩的高尚品质,又阐明了共产党员向他学习的必要性。
D.使正面人物显得更高尚,反面人物显得更可恶。
(二)阅读课文文字,完成下列选择题。
9.下列有关各句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这个句子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B.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这个句子中“没有一个不”表达了肯定的意思)
C.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运用对比手法,严厉批评了“不少的人”,指出了向白求恩学习的必要性)
D.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运用反复手法,突出表明“我们的国际主义”是“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是有着鲜明的针对性的)
10.“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该句后一部分近一层说明前一部分。它具体说明的是( )
A.国际主义的性质和目的。 B.国际主义的具体内容。
C.国际主义同狭隘民族主义、狭隘爱国主义的区别。
D.区别于狭隘民族主义与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11.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A.“记叙”和“议论”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记叙文”和“议论文”是两种不同的体裁,所以以论文中不允许有记叙的成分。
B.《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同志为悼念白求恩同志逝世而写的。文章高度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
C.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证、结论。 D.本文《纪念白求恩》的文体是记叙文。
三、他山之石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做下列题目。
刘氏善举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心有怨言。母戒之,曰:“与人为善,乃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丧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殆尽,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1.解释加点词语。
①辄以斗升相济( ) ②心有憾.( ) ③母丧三年( ) ④方悟母之善举( )
2.翻译句子。
①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
②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
③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乡里咸称其善。
3.“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请问刘家儿子最后“悟”出了什么?
(二)读下列现代文,做题目。
正能量”多多益善 肖荻
①《论语·为政》有言:“见义不为,无勇也.”自古以来,见义勇为的侠义心肠,总是受人崇敬.传统戏曲《除三害》里对周处劝善规过的时吉老汉、《锁麟囊》里扶危济困的薛湘灵、《秦香莲》里慷慨赴死的韩琪、《赵氏孤儿》里舍己为人的程婴……还有众多正史、野史里大义凛然的忠良豪杰,代代相传,感人至深.时至今日,见义勇为的“仁义礼智信”,在凸显民族精神,凝聚万众信心上,更被认为是社会上最美的“正能量”!
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积极、真诚、公道的人,具有一种正能量,散发一种强磁场.与这样的人交往,能令人感受到一种浩然正气,让你也活得风生水起,阳光明媚.而那些阴鸷、猥琐、贪婪之徒,则刚好相反.当今社会,既有英雄辈出,亦有沉渣泛起.一切见义勇为者,他们那可歌可泣的英雄行为,理应有更高的“见报率”和“出镜率”,从而增强激浊扬清的“正能量”.
③如今,只要出现见义勇为者,公众莫不希望当面向他表示一份诚挚敬意.许多时候,一些不顾一己安危,或乐于伸出援手的人,往往事毕就悄然离去.如继青岛“微尘”公益群体之后,广州也有位化名“微尘”的老先生,每月匿名给许多需要救助的人寄去捐款……但助人者隐去,使被救助者受人滴水之恩,难以涌泉相报,尤为可惜的是,社会最需要的一种“正能量”,往往不能得到大力弘扬.
④人心是向善的.不断涌现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最美农民张永楠,最美司机吴斌,最美战士高铁成……他们那仁者爱人、光明磊落的高尚情怀,使人不仅感动肺腑,而且精神为之一振,进而会悄悄形成一种“见贤思齐”的“蝴蝶效应”.《人民日报》仅7月6日这一天,就有烟台开发区“周江疆生命诠释‘高富帅’”、广西北流“八方爱心涌向英雄谢强华”、广东佛山“打工妹舍身救女童”、四川遂宁“激流中,他伸出生命的手”四篇报道,几位勇士中,既有14岁年轻的中学生,也有事业有成的“富二代”.他们为这个时代树立了一个个崭新而可亲的榜样!
⑤由是观之,见义勇为者留下美名,有利于弘扬正气,提振士气;有助于扬善抑恶,蔚然成风.舍生忘死、见义勇为,绝非什么“作秀”.就个人而言,要低调做人,但也要重视名节,这二者相辅相成,并不冲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向认为,人生在世,不能欺世盗名,更不能骂名千载,但应向往流芳百世.美名善事,是美化大千世界的光与热,是消除社会毒瘤的白血球.我们要表扬那些救人于危难的勇敢者,而且要表彰那些在监督滥用公权、蝇营狗苟上不畏专横的爱国者.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正能量”应该多多益善.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它是如何提出来的?
1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论证过程.
16.文章第④段“最美”的内涵指什么?请介绍一个“最美”人物的事迹.
17.文章第④段主要采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
一、集腋成裘:
1、本文作者 毛泽东 ,(1893-1976)字 润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伟大的 无产 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家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的讲话稿收在 《毛泽东选集》(共5卷)里。
2、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B )
A.派遣(qiǎn) 拈轻怕重(niān) 热忱(chén)
B.担子(dān) 狭隘(yì) 纯粹(cùi)
C.殉职(xùn) 教训(xùn) 延安(yán)
D.殖民(zhí) 鄙薄(bǐ) 见异思迁(qiān)
3、下面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
A、殉职:为公务而牺牲生命。 B、热忱:热情。忱:真实的意思。
C、精益求精:好了还要求更好。益 ,利益。 D、见异思迁:看见好的就想要。
4、下面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C )。?
A、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B、只是我总以为没有春和秋;冬末和夏初衔接起来,夏才去冬又开始了。
C、这里没有什么煤烟,天空干干净净;在温和的日光中,一切都像透明的。
D、我刚放下书包,几个同学就对我说:你走了以后,班里涌现出许多好人好事。
【解析】:A项中身材、脸部描述、胡子三者之间是并列关系,“脸色”后应为逗号,“高大”后应为分号,“伤痕”后应为分号。B项的分号不对,那里是对上一句的解释,应用冒号。D项中冒号后不是转述,是引文,应加引号。
5、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C )
A.那些当时令你痛不欲生的往事,如今却只是淡淡的一笔,而那些当实不以为然的琐碎快乐,回味起来却特别甜蜜。
B.21名奥地利记者身穿潜水衣在奥地利的特劳恩湖水面5米下的水中举行了一次独辟蹊径的水下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看到一眼望不到边的庄稼地时,很难想象历史上黄河一次次决口造成的哀鸿遍野的景象。 D.复赛开赛的六天里,陆佳不仅担任选手们的形体、才艺以及旅游知识课的老师,还无所不至地照顾选手们的饮食起居。
【解析】:C(A项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此处应为不以为意;B、独辟蹊径:自己开辟了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此处应用“别开生面”强调场面的独特;C、哀鸿遍野:比喻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D、无所不至:原指没有达到不到的地方。现多形容什么坏事都干各出来。色彩不对。)
6、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A.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青少年时期是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B.博物馆里,有些参观者衣衫不整、高声喧哗、在展厅里吃东西、乱丢垃圾和不文明行为,对博物馆里的其他参观者和展品都是一种不尊重的表现。
C.我市领导仔细浏览市政府门户网页面,详细了解相关情况,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听取如何利用网络进行反腐工作。
D.临和摹各有长处,也各有不足。不管是临还是摹,也要以与范字“相像”为目标,从“形似”逐渐过渡到“神似”。
【解析】:B句的语病是表意不明,应该把“和”改为“等”。C项的语病是缺少成分,应该在“工作”后面加上“意见”。D项的语病是搭配不当,具体地说是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应该把“也要”改为“都要”。病句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D )
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革命家、诗人。作品有《论持久战》《为人名服务》等。
《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为悼念白求恩的逝世而写的一篇纪念性文章。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纪念白求恩》一文的文体属于议论文,全文以说理为主,兼叙事、描写和抒情。
含英咀华
(一)阅读课文第2段文字,完成下列选择题。
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②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③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④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⑤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⑥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⑦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⑧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⑩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1.对上段文字的要点归纳正确的是( D )
A.从前线回来的人都被白求恩的精神所感动。
B.指出不少自私自利的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真正的共产党员。
C.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D.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2.对下面这句话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
A.“这种人”是指前文表述的“不少的人”。
B.“其实不是”、“至少不能算”、“纯粹”等词语的运用,使表达更严密。
C.前文列举了“不少的人”的四种表现,从而得出了这个结论。
D.严肃批评了“不少的人”,号召大家学习白求恩。
3.第3句中“不少的人”所指的是( B )
A. 非共产党员 B. 共产党员
C. 革命队伍中的共产党员和非共产党员 D. 一切自私自利的人
4.对选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B )
A.在叙述白求恩的情况时,有正面介绍,也有侧面介绍。
B.选文共分三个层次,正确的划分方法应是: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选文采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
D.文中用了三个双重否定句,其作用是:强调白求恩的精神感人之深。
5.选文中用了“白求恩”、“白求恩同志”和“白求恩医生”三种称呼,如果改用同一种称呼好不好?下列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A.好。这样可以使行文简洁、明了。B.好。因为称呼只不过是人的代号,只要大家明白就行。C.不好。同一种称呼会使行文显得呆板。
D.不好。因为这段文字从不同角度介绍了白求恩,所以用词自然要讲究变化。
6.选段主要的写作特点是( A )(1分)
A.夹叙夹议,以议为主。 B.夹叙夹议,以叙为主。 C.夹叙夹议,无所谓主次。
7.本文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四种精神,下面理解正确的是( D )
A. 文章主要赞扬的是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
B. 文章主要赞扬的是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其他精神是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C. 文章赞扬白求恩的四种精神都是极其重要的,它们没有主次之分。
D. 文章主要赞扬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一个人具有国际主义精神,才算是具有共产主义精神。
8.选段将白求恩与“不少的人”进行对比,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下列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A.突出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品质。 B.严厉批评共产党员中的一些人存在的缺点和错误。
C.既突出了白求恩的高尚品质,又阐明了共产党员向他学习的必要性。
D.使正面人物显得更高尚,反面人物显得更可恶。
(二)阅读课文文字,完成下列选择题。
9.下列有关各句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
A.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这个句子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B.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这个句子中“没有一个不”表达了肯定的意思)
C.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运用对比手法,严厉批评了“不少的人”,指出了向白求恩学习的必要性)
D.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运用反复手法,突出表明“我们的国际主义”是“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是有着鲜明的针对性的)
10.“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该句后一部分近一层说明前一部分。它具体说明的是( D )
A.国际主义的性质和目的。 B.国际主义的具体内容。
C.国际主义同狭隘民族主义、狭隘爱国主义的区别。D.区别于狭隘民族主义与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11.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B )
A.“记叙”和“议论”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记叙文”和“议论文”是两种不同的体裁,所以以论文中不允许有记叙的成分。
B.《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同志为悼念白求恩同志逝世而写的。文章高度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
C.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证、结论。 D.本文《纪念白求恩》的文体是记叙文。
三、他山之石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做下列题目。
刘氏善举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心有怨言。母戒之,曰:“与人为善,乃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丧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殆尽,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1.解释加点词语。
①辄以斗升相济( ) ②心有憾.( ) ③母丧三年( ) ④方悟母之善举( )
2.翻译句子。
①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
②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
③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乡里咸称其善。
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突出刘氏的“善”?
“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请问刘家儿子最后“悟”出了什么?
答案:1.①就 ②怨言 ③死 ④才
2.①晚上就在烛火下纺织,终年都像这样。(则、于烛下、竟、如是)
②为别人做(好)事,是作为人的本分,哪一个人不会遭遇紧急的事情呢?(为善、乃、本、缓急)
3.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直接描写刘氏的动作“以斗升相济”,“以己之衣遗之”,以及儿子不理解时的语言“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表现刘母的“善”;写乡里的对刘氏的评价以及刘母去世三年后刘家遭受火灾后乡里对刘家的帮助,和刘儿由开始的“憾”到最后的“悟”两个侧面突出刘氏的“善”。
4.帮助别人也是帮自己 。多给别人做好事的人,当自己有困难时,别人也会来帮助的。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助人为乐是一件善事,善有善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译文:姓刘的一个人是一个乡里的寡妇,养育(有)一个孩子。白天在田间努力耕作,晚上点着蜡烛在织机上纺织,整年都像这样。邻居中有穷困的人,刘氏就用粮食救济他们。偶尔有没有衣服穿的人,刘氏就把自己的衣服赠送给他们。乡里的人都称她善良。然而她孩子不理解,心里有怨言。母亲告诫他,说:“和别人相处要善良,是做人的根本,谁没有紧急的事情呢?”母亲(指刘氏)死后三年,刘家遭遇大火,房屋衣物几乎全部被烧光。乡亲和邻居们不仅给他衣服,并且为他砍树建造房屋,这都是怀念刘氏的恩情!这时刘氏的孩子才明白母亲的友善的举动。
读下列现代文,做题目。
正能量”多多益善 肖荻
①《论语·为政》有言:“见义不为,无勇也.”自古以来,见义勇为的侠义心肠,总是受人崇敬.传统戏曲《除三害》里对周处劝善规过的时吉老汉、《锁麟囊》里扶危济困的薛湘灵、《秦香莲》里慷慨赴死的韩琪、《赵氏孤儿》里舍己为人的程婴……还有众多正史、野史里大义凛然的忠良豪杰,代代相传,感人至深.时至今日,见义勇为的“仁义礼智信”,在凸显民族精神,凝聚万众信心上,更被认为是社会上最美的“正能量”!
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积极、真诚、公道的人,具有一种正能量,散发一种强磁场.与这样的人交往,能令人感受到一种浩然正气,让你也活得风生水起,阳光明媚.而那些阴鸷、猥琐、贪婪之徒,则刚好相反.当今社会,既有英雄辈出,亦有沉渣泛起.一切见义勇为者,他们那可歌可泣的英雄行为,理应有更高的“见报率”和“出镜率”,从而增强激浊扬清的“正能量”.
③如今,只要出现见义勇为者,公众莫不希望当面向他表示一份诚挚敬意.许多时候,一些不顾一己安危,或乐于伸出援手的人,往往事毕就悄然离去.如继青岛“微尘”公益群体之后,广州也有位化名“微尘”的老先生,每月匿名给许多需要救助的人寄去捐款……但助人者隐去,使被救助者受人滴水之恩,难以涌泉相报,尤为可惜的是,社会最需要的一种“正能量”,往往不能得到大力弘扬.
④人心是向善的.不断涌现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最美农民张永楠,最美司机吴斌,最美战士高铁成……他们那仁者爱人、光明磊落的高尚情怀,使人不仅感动肺腑,而且精神为之一振,进而会悄悄形成一种“见贤思齐”的“蝴蝶效应”.《人民日报》仅7月6日这一天,就有烟台开发区“周江疆生命诠释‘高富帅’”、广西北流“八方爱心涌向英雄谢强华”、广东佛山“打工妹舍身救女童”、四川遂宁“激流中,他伸出生命的手”四篇报道,几位勇士中,既有14岁年轻的中学生,也有事业有成的“富二代”.他们为这个时代树立了一个个崭新而可亲的榜样!
⑤由是观之,见义勇为者留下美名,有利于弘扬正气,提振士气;有助于扬善抑恶,蔚然成风.舍生忘死、见义勇为,绝非什么“作秀”.就个人而言,要低调做人,但也要重视名节,这二者相辅相成,并不冲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向认为,人生在世,不能欺世盗名,更不能骂名千载,但应向往流芳百世.美名善事,是美化大千世界的光与热,是消除社会毒瘤的白血球.我们要表扬那些救人于危难的勇敢者,而且要表彰那些在监督滥用公权、蝇营狗苟上不畏专横的爱国者.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正能量”应该多多益善.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它是如何提出来的?
1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论证过程.
16.文章第④段“最美”的内涵指什么?请介绍一个“最美”人物的事迹.
17.文章第④段主要采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
14.见义勇为是社会上最美的“正能量”.文章通过引用名言及列举传统戏曲中众多见义勇为的英雄形象引出中心论点.
15.文章先引用名言、列举英雄形象引出中心论点;然后通过讲道理(或正反对比)、摆事实(举例子)进行论证;最后得出“‘正能量’多多益善”的结论.
16.无私奉献、正直善良、见义勇为;示例:鹤峰县坚守高寒山区乡村教育的最美女教师邓丽.
17.事例论证(举例子).用具体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见义勇为是社会上最美的‘正能量’”这一中心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