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同步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同步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13 14:40: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植树的牧羊人 练习题
一、集腋成裘: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无误的一项( )
A. 光秃秃(tū)的山上,一棵树也没有。我在倒塌(tā)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péng)。找到的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gù)了。
D.我假装随便溜(liū)达(da)。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chuō)了一个坑。趁这个机会我刨(bāo)根问底。
C. 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wò)土。废墟(xū)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
D.人们挖了水渠(qú),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shòng)着源源不断的泉水。他靠着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
2.选出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
A.帐篷 滚烫 溜达 炮根问底 B.呼啸 硬郎 水渠 慷慨无私
C.秃头 地毯 微薄 不毛之地 D.干躁 浇灌 戳破 源源不断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春天像小姑娘,花容月貌的,笑着,走着。
B.队伍分散开去,摩肩接踵,前后长达一英里左右。
C.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凄风苦雨,愁云惨雾,你会精神悲戚压抑,茕茕孑立。
D.但是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完全境遇便呈露眼前,栩栩如生。
4.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
A.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野兽发出吼叫。
B.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C.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D.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小草虽然是微不足道的角色,它却以顽强的生命力为世人所钦佩和赞颂。
B.曹文轩的许多作品都会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一些小巧玲珑的生活细节上。
C.他们两人的爱好、处事方法迥然不同。谁也没法了解谁,谁也没法改变谁。
D.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盘古,知识众神之一,影响不大,从未享受过顶礼膜拜的待遇。
6.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
B.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C.在我1913年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
D.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7.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读了《植树的牧羊人》,难道我们没有不为孤独老人的精神所感动?
B.他添置了大约100个左右的蜂箱,改养蜜蜂了。
C.这个孤独的牧羊人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D.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扬。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学而不思则罔”中的“罔”与“迷惘”是同义词。
B.“请求”和“恳求”是一对同义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完全通用。
C.“延伸”和“延长”、“散步”和“信步”是两对同义词。
D.有些同义词之间存在用法或搭配上的区别。例如“坚定”和“坚强”,前者常和“立场”“方向”搭配,后者常和“性格”搭配。
二、含英咀华,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1.阅读课文第4段文字,这一段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刻画人物?正确的一项( )
A.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 B.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
C.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 D.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
2.“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 )
A.这句话是“我”第一次见到牧羊人的印象,作者用“不毛之地涌出的神秘泉水”比喻牧羊人,暗示他将给这个荒凉的地方带来灌溉滋润和富饶丰美。
B.用“不毛之地”比喻这块土地的荒凉。
C.用“神秘的泉水”表现牧羊人的神秘。
D.这句话是“我”第一次见到牧羊人的印象,因为牧羊人让“我”喝了他水壶里的水。
3.下列语句使用的描写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 )
A.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动作)
B.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动作)
C.我想,那一万棵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心理)
D.他说,他五十岁,叫艾利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语言)
4.下面关于牧羊人这个形象,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牧羊人挑选橡子时,一颗一颗选择,并且拒绝“我”的帮忙,独自完成,可以看出他的一丝不苟、认真仔细的工作态度。
B.作者询问土地归属时,牧羊人不知道,更不关心,这说明牧羊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透露了他的一些自私。
C.他从山下的农场中独自一人搬到这荒凉冷僻的高原来,说明他充满自信,意志果断。
D.虽然种下十万颗橡子,最终却只有一万颗树苗长成大树,但牧羊人始终坚持种树,表现了他坚守信念,坚持不懈的性格特点。
5.下面关于牧羊人的象征意义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他是一个普通人,创造了伟大的事业,以一己之力把不毛之地变成富裕的村庄,这是人类精神与肉体力量的体现。
B.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运用这种力量,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就能改造恶劣的环境,为人类造福。
C.牧羊人始终默默无闻,不求名利和回报,人们享受到了他的赐予,也感觉到他的存在。
D.具有奉献精神的牧羊人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人物,是作者虚构的表达其理想的小说人物。
6.关于本文的启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呼吁人们只有坚持不懈地种树,辛勤耕耘,一定会收获幸福。
B.当我们无法改变别人时,可以选择改变自己。
C.不因外在的环境的干扰而放弃自己的目标,只要坚持不懈,目标一定会实现。
D.面对所处的环境,我们只有靠大家集体的力量才能去改变周围的一切,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糟糕的世界。
7.下列与本文相关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按照空间顺序,叙述了我和牧羊人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叙事清晰。
B.本文主要写了“我”三次造访艾力泽?布非老人,看到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选种、种树的工作,使荒山变成了绿洲的故事。
C.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相互照应是本文最明显的特点。“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设置了悬念,引导读者继续读下去。
D. 本文主要赞扬了老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
8.关于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的作用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
A. 记叙文中使用议论抒情可以深化主题,使文章更有深度,所以记叙文中议论抒情必不可少,应该适当多用一些。
B. 本文开头结尾都使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对突出文章中心有重要作用。但情态毕现,都很有感染力。
C. 记叙文中议论抒情可以出现在开头、中间、结尾不同位置。
9.对本文的语言特点分析正确的一项( )
A.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B.语言精辟,说理明确。
C.多用叠词,丰富深刻。 D.语言犀利,批判性强。
三、他山之石:
现代文阅读---- 一盏油灯
生日这一天,我又点燃了这盏灯,一盏极普通又极不普通的小油灯。
一个洗得透明的墨水瓶,瓶盖上加放着一块乾隆年间的长钱,一根鸡肠线从钱眼中穿过,在通往钱眼处的肠线上包了一块用空的牙膏皮,粗细与线眼相宜,在瓶里添上煤油或柴油,灯就可以点燃了。
随着摇曳的灯光,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令人魂牵梦萦的往事之中。
30年前,5岁的我随当教师的母亲住在山区一个小学校里。这里山青水秀,但很贫瘠,没有电灯,家家户户都用自制的洋油灯。晚自习的时候,学生们便点燃起一盏盏大小不一的油灯,暗淡的光环辉映出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几十盏汇集在一起,宛如一片星星。
尚不谙世,我便开始学着做油灯,但总也做不好,还弄得满手油墨污垢。钟情和好奇驱使我悄悄拿了临窗口坐着的那位小姐姐的油灯,倒掉瓶里几近枯竭的油,用一块塑料布包好,藏在贴身的背心里。
夜深了,妈妈批改完作业,在昏暗的油灯下做油灯。我问妈妈;是给三儿做的吗?妈妈说;你还小,我是给班上的女学生巧巧做的,她的油灯不知被哪个淘气鬼拿去了,哭得好伤心。我的心咯噔一下,手不由自主地捏住了那盏不属于我的油灯。
当妈妈看见我用渗着汗水的小手摸出那盏油灯时,一向慈祥的脸上显露出一丝令我陌生的表情,右手也随着高高举起。但妈妈的手并没有落下来,她可能已从我滑落的泪珠中看到了悔恨和委屈,看到了我本善良。
清晨,妈妈叫醒我,送给我这盏属于我的小油灯,并嘱咐我后来才渐渐明白的几句话。妈妈说;有了灯,就没有了黑暗,没有了恐惧;有了灯,就不会走错道儿,干错事儿。
17岁那年我投笔从戎到塞外,临行前我带着亲人的嘱托,油灯伴我上路,伴我远行。在那风沙肆虐的北疆,油灯与我相厮守,为我驱散寒冷,消除寂寞,打发无聊。
在提干不久,我又奉命到了硝烟弥漫的老山前线。猫耳洞里油灯骤然亮起,毒蛇、蝎子、山蚂蟥便仓皇逃离。油灯为我驱走死亡的阴影,伴我凯旋。那个时候,我才真正感觉到油灯已经溶进了我的生命。
我曾涉足祖国的大江南北,我不曾留恋,更不曾沉迷,我丢不下那盏与我朝夕相处,生死相依的小油灯。我愿用躯体作瓶,血液作油,筋骨作捻,去燃烧,直到生命的尽头。
1.作者在第一段说他这盏灯“极普通”又 “极不普通”。
(1)说这盏灯“极普通”是因为(不超过15个字)
答:它是用墨水瓶、铜钱、牙膏皮制成的。
(2)说这盏灯“极不普通”是因为(不超过20个字)
它来历不凡,经历不凡,已溶进了我的生命里。(简析:“普通”是外形,“不普通”指的是经历。
2.第4段划线部分是对教室里油灯的描写,其作用是(不超过18个字)
答:
突出小油灯的可爱,为我做灯、拿灯作铺垫。(简析:正是这些宛如一片星星的油灯,促使“我”“开始学着左右灯”。
3.“令我陌生的表情”,为什么不直接说,而要这样说?(不超过15个字)
答:油
灯体现的优秀品质已经成为我的性格。(简析:“溶进了我的生命”是说我的性格就像油灯一样了。)
“油灯已经溶进了我的生命”的意思是(不超过15个字)解了
答案
一、集腋成裘: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无误的一项( C )
A. 光秃秃(tū)的山上,一棵树也没有。我在倒塌(tā)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péng)。找到的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gù)了。
D.我假装随便溜(liū)达(da)。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chuō)了一个坑。趁这个机会我刨(bāo)根问底。
C. 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wò)土。废墟(xū)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
D.人们挖了水渠(qú),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shòng)着源源不断的泉水。他靠着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
2.选出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C )
A.帐篷 滚烫 溜达 炮根问底 B.呼啸 硬郎 水渠 慷慨无私
C.秃头 地毯 微薄 不毛之地 D.干躁 浇灌 戳破 源源不断
3.下列各句中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D )
A.春天像小姑娘,花容月貌的,笑着,走着。
B.队伍分散开去,摩肩接踵,前后长达一英里左右。
C.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凄风苦雨,愁云惨雾,你会精神悲戚压抑,茕茕孑立。
D.但是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完全境遇便呈露眼前,栩栩如生。
摩肩接踵:肩碰着肩,脚碰着脚。形容人多拥挤。 茕茕孑立:qióng qióng jié lì解释:孤身一人。 形容一个人无依无靠,孤苦伶仃
4.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C )
A.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野兽发出吼叫。
B.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C.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D.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B )
A.小草虽然是微不足道的角色,它却以顽强的生命力为世人所钦佩和赞颂。
B.曹文轩的许多作品都会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一些小巧玲珑的生活细节上。
C.他们两人的爱好、处事方法迥然不同。谁也没法了解谁,谁也没法改变谁。
D.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盘古,知识众神之一,影响不大,从未享受过顶礼膜拜的待遇。
小巧玲珑: 形容东西小而精致 顶礼膜拜 比喻崇拜得五体投地.
6.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A.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
B.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C.在我1913年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
D.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7.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
A.读了《植树的牧羊人》,难道我们没有不为孤独老人的精神所感动?
B.他添置了大约100个左右的蜂箱,改养蜜蜂了。
C.这个孤独的牧羊人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D.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扬。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B )
A.“学而不思则罔”中的“罔”与“迷惘”是同义词。
B.“请求”和“恳求”是一对同义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完全通用。
C.“延伸”和“延长”、“散步”和“信步”是两对同义词。
D.有些同义词之间存在用法或搭配上的区别。例如“坚定”和“坚强”,前者常和“立场”“方向”搭配,后者常和“性格”搭配。
二、含英咀华,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1.阅读课文第4段文字,这一段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刻画人物?正确的一项( A )
A.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 B.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
C.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 D.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
2.“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 A )
A.这句话是“我”第一次见到牧羊人的印象,作者用“不毛之地涌出的神秘泉水”比喻牧羊人,暗示他将给这个荒凉的地方带来灌溉滋润和富饶丰美。
B.用“不毛之地”比喻这块土地的荒凉。
C.用“神秘的泉水”表现牧羊人的神秘。
D.这句话是“我”第一次见到牧羊人的印象,因为牧羊人让“我”喝了他水壶里的水。
3.下列语句使用的描写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 A )
A.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动作)
B.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动作)
C.我想,那一万棵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心理)
D.他说,他五十岁,叫艾利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语言)
4.下面关于牧羊人这个形象,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B )
A.牧羊人挑选橡子时,一颗一颗选择,并且拒绝“我”的帮忙,独自完成,可以看出他的一丝不苟、认真仔细的工作态度。
B.作者询问土地归属时,牧羊人不知道,更不关心,这说明牧羊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透露了他的一些自私。
C.他从山下的农场中独自一人搬到这荒凉冷僻的高原来,说明他充满自信,意志果断。
D.虽然种下十万颗橡子,最终却只有一万颗树苗长成大树,但牧羊人始终坚持种树,表现了他坚守信念,坚持不懈的性格特点。
5.下面关于牧羊人的象征意义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C )
A.他是一个普通人,创造了伟大的事业,以一己之力把不毛之地变成富裕的村庄,这是人类精神与肉体力量的体现。
B.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运用这种力量,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就能改造恶劣的环境,为人类造福。
C.牧羊人始终默默无闻,不求名利和回报,人们享受到了他的赐予,也感觉到他的存在。
D.具有奉献精神的牧羊人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人物,是作者虚构的表达其理想的小说人物。
6.关于本文的启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呼吁人们只有坚持不懈地种树,辛勤耕耘,一定会收获幸福。
B.当我们无法改变别人时,可以选择改变自己。
C.不因外在的环境的干扰而放弃自己的目标,只要坚持不懈,目标一定会实现。
D.面对所处的环境,我们只有靠大家集体的力量才能去改变周围的一切,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糟糕的世界。
7.下列与本文相关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
A.本文按照空间顺序,叙述了我和牧羊人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叙事清晰。
B.本文主要写了“我”三次造访艾力泽?布非老人,看到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选种、种树的工作,使荒山变成了绿洲的故事。
C.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相互照应是本文最明显的特点。“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设置了悬念,引导读者继续读下去。
D. 本文主要赞扬了老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
8.关于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的作用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A )
A. 记叙文中使用议论抒情可以深化主题,使文章更有深度,所以记叙文中议论抒情必不可少,应该适当多用一些。
B. 本文开头结尾都使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对突出文章中心有重要作用。但情态毕现,都很有感染力。
C. 记叙文中议论抒情可以出现在开头、中间、结尾不同位置。
9.对本文的语言特点分析正确的一项( C )
A.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B.语言精辟,说理明确。
C.多用叠词,丰富深刻。 D.语言犀利,批判性强。
三、他山之石:
现代文阅读---- 一盏油灯
生日这一天,我又点燃了这盏灯,一盏极普通又极不普通的小油灯。
一个洗得透明的墨水瓶,瓶盖上加放着一块乾隆年间的长钱,一根鸡肠线从钱眼中穿过,在通往钱眼处的肠线上包了一块用空的牙膏皮,粗细与线眼相宜,在瓶里添上煤油或柴油,灯就可以点燃了。
随着摇曳的灯光,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令人魂牵梦萦的往事之中。
30年前,5岁的我随当教师的母亲住在山区一个小学校里。这里山青水秀,但很贫瘠,没有电灯,家家户户都用自制的洋油灯。晚自习的时候,学生们便点燃起一盏盏大小不一的油灯,暗淡的光环辉映出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几十盏汇集在一起,宛如一片星星。
尚不谙世,我便开始学着做油灯,但总也做不好,还弄得满手油墨污垢。钟情和好奇驱使我悄悄拿了临窗口坐着的那位小姐姐的油灯,倒掉瓶里几近枯竭的油,用一块塑料布包好,藏在贴身的背心里。
夜深了,妈妈批改完作业,在昏暗的油灯下做油灯。我问妈妈;是给三儿做的吗?妈妈说;你还小,我是给班上的女学生巧巧做的,她的油灯不知被哪个淘气鬼拿去了,哭得好伤心。我的心咯噔一下,手不由自主地捏住了那盏不属于我的油灯。
当妈妈看见我用渗着汗水的小手摸出那盏油灯时,一向慈祥的脸上显露出一丝令我陌生的表情,右手也随着高高举起。但妈妈的手并没有落下来,她可能已从我滑落的泪珠中看到了悔恨和委屈,看到了我本善良。
清晨,妈妈叫醒我,送给我这盏属于我的小油灯,并嘱咐我后来才渐渐明白的几句话。妈妈说;有了灯,就没有了黑暗,没有了恐惧;有了灯,就不会走错道儿,干错事儿。
17岁那年我投笔从戎到塞外,临行前我带着亲人的嘱托,油灯伴我上路,伴我远行。在那风沙肆虐的北疆,油灯与我相厮守,为我驱散寒冷,消除寂寞,打发无聊。
在提干不久,我又奉命到了硝烟弥漫的老山前线。猫耳洞里油灯骤然亮起,毒蛇、蝎子、山蚂蟥便仓皇逃离。油灯为我驱走死亡的阴影,伴我凯旋。那个时候,我才真正感觉到油灯已经溶进了我的生命。
我曾涉足祖国的大江南北,我不曾留恋,更不曾沉迷,我丢不下那盏与我朝夕相处,生死相依的小油灯。我愿用躯体作瓶,血液作油,筋骨作捻,去燃烧,直到生命的尽头。
 1.作者在第一段说他这盏灯“极普通”又 “极不普通”。
(1)说这盏灯“极普通”是因为(不超过15个字)
答:它是用墨水瓶、铜钱、牙膏皮制成的。
(2)说这盏灯“极不普通”是因为(不超过20个字)
它来历不凡,经历不凡,已溶进了我的生命里。(简析:“普通”是外形,“不普通”指的是经历。
2.第4段划线部分是对教室里油灯的描写,其作用是(不超过18个字)
答:突出小油灯的可爱,为我做灯、拿灯作铺垫。(简析:正是这些宛如一片星星的油灯,促使“我”“开始学着左右灯”。
3.“令我陌生的表情”,为什么不直接说,而要这样说?(不超过15个字)
答:油灯体现的优秀品质已经成为我的性格。(简析:“溶进了我的生命”是说我的性格就像油灯一样了。)
4.“油灯已经溶进了我的生命”的意思是(不超过15个字)
答:我愿发扬油灯精神,为人民贡献一切。(简析:只要抓住“去燃烧,直到生命的尽头”一句话就可以理解了。)
课外文言文阅读——县令捕蝗
钱勰①为如皋县令,会岁旱蝗发,而泰兴令独绐(dài)郡将云:"县界无蝗。"已而蝗大起。郡将②诘之,令辞穷,乃言县本无蝗,盖自如皋②飞来,乃檄如皋请严捕蝗,无使侵邻境。穆甫得檄⑤,辄书其纸尾报之曰:"蝗虫本是天灾,即非县令不才。既自敝邑飞去,却请贵县押来。"未几,传旨都下,无不绝倒。(选自《避暑录话》)
【注释】①钱勰(xié):宋朝人,字穆甫。②郡将:知府。③诘:责问。④如皋(gāo):古地名,今江苏如皋市。⑤檄:公文。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 会岁旱蝗发 ( 适逢,恰赶上 )   (2) 已而蝗大起”( 不久 )
  (3) 令辞穷( 没有,尽 )   (4) 即非县令不才( 没才能 )
  2.联系上下文,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将诘之,令辞穷。
  译:郡长官责问,泰兴的县官无法回答
  (2)穆甫得檄,辄书其纸尾报之
  译: _é?±??°_拿到公文,就在公文的末了写了(四句打油诗)回复 ____
3、泰兴县令所说的谎言分别是(用文中原句回答)
县界无蝗 ; 县本无蝗,盖自如皋飞来
4、文中两个县令各有什么特点?
泰兴县令:不负责任 如皋县令: 聪明机智
译文:钱勰担任_??????_的县令,恰逢当地爆发蝗虫引起的旱灾,而泰兴的县令却欺骗郡的长官说:"当地没有蝗虫。"不久,蝗虫成灾,郡长官责问,泰兴的县官无法回答,于是说县里本来没有蝗虫,大概是从如皋飞来的。于是发公文给如皋的县官要求捕捉蝗虫,不能让它危害邻近的地区。_é?±??°_拿到公文,就在公文的末了写了(四句打油诗)回复对方:"蝗虫原本是天灾,而不是官县没有能力。既然是从我的地盘上飞出去的,就请你们将它们押来。"不一会儿,回信到后,县内无不为之绝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