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界首市齐舜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开学测试试卷(B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阜阳市界首市齐舜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开学测试试卷(B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4-09 09:30:54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安徽省阜阳市界首市齐舜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开学测试试卷(B卷)
一、单选题
1.(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  )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
2.(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的耕作方式发生了改变,最明显的是 (  )
A.使用二牛一人的耕作方法 B.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C.开始刀耕火种 D.出现了曲辕犁
3.(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据史书记载,“(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指的是 (  )
A. B.
C. D.
4.(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两千多年来,它引水灌溉,使蜀地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这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是 (  )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白渠 D.龙首渠
5.(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据史书记载:万历年间,浙江嘉兴府崇德县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其就募者,类赤身亡赖……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直二铢而赢”。该材料可以说明 (  )
A.官营手工业丧失了主导地位
B.万历年间中国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民营手工业中出现细密分工
D.封建政府鼓励发展民营手工业
6.(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有史书记载:“水以轮济,假一毂(ɡū)汲引之利,为万顷生成之惠……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此农具的发明 (  )
A.体现了农业基本模式 B.推动了水田农业的发展
C.改变了农村产业结构 D.形成了完备的灌溉体系
7.(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至唐(中期),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均田制为空文。”上述言论 (  )
A.说明均田制被破坏是偶然的
B.没有涉及均田制被破坏的根源
C.全面分析了均田制被破坏的原因
D.说明唐朝没有实行过均田制
8.(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中国瓷器制造工艺历史悠久,技术高超,种类丰富。清代在制瓷工艺上的创新是 (  )
A.青瓷 B.白瓷 C.青花瓷 D.粉彩瓷
9.(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在我国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经营时间也不再受到限制的朝代是 (  )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宋朝
10.(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在《国家宝藏》栏目里,湖南省博物馆特别推介了唐代长沙窑,下图为海上丝绸之路出土的众多长沙窑文物之一。它反映出唐代 (  )
A.内陆城市外向型经济的兴起 B.阿拉伯文字在中国的普及
C.长沙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D.长沙经济繁荣发达的景象
11.(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唐宋以来,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除丝织品外,还有 (  )
A.玉米 B.蕃薯 C.烟草 D.瓷器
12.(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反清力量,曾厉行海禁,“片板不准下海”。后来,由于外商在中国沿海进行不利于清朝的非法活动,清政府只允许他们在广州一处进行贸易。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
A.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清朝鼓励朝贡贸易
C.清朝禁绝一切民间贸易 D.清朝海军装备落后
13.(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限定中外贸易只准在广州一处进行。这一规定体现的政策是 (  )
A.重农抑商 B.工商皆本 C.鼓励贸易 D.闭关锁国
14.(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在菲律宾马克坦岛有两座纪念碑,近处的一座纪念了酋长拉普这位土著英雄,远处的一座则纪念了新航路开辟中的航海家麦哲伦。他的船队主要贡献是 (  )
A.南行最远到达好望角 B.向西首次发现了美洲
C.第一次完成环球航行 D.开辟到达印度新航线
15.(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马可·波罗游记》对日本的描写:“君主有一大宫,其顶皆用精金为之;宫廷房室地铺金砖,以代石板,一切窗栊亦用精金,由是此宫之富无限。”这一描写 (  )
A.真实可信、影响巨大 B.真实可信、但影响有限
C.毫无根据、亦无影响 D.脱离现实、但影响较大
16.(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知识新视野》中写道:“处于相对隔绝状态的各个地区走出闭塞,开始建立直接的联系,人类迈出了从分散发展到整体进步最为关键的一步。”材料中的“最为关键的一步”是指 (  )
A.资产阶级革命 B.新航路开辟
C.黑奴贸易 D.宗教改革
17.(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下图所示植物的最初产地是 (  )
A.欧洲 B.美洲 C.非洲 D.亚洲
18.(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1500年之后,大西洋突然成为最大、最多样化的贸易网络中心。欧、非、美三大洲以大西洋为中心形成了三角贸易,它给非洲带来的消极影响是 (  )
A. 丧失大量精壮劳动力 B.推动社会近代化进程
C.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 D.唤醒民众反殖民斗争
19.(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斯塔夫利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归根到底,18世纪时,荷兰让位于英国和法国,其原因与20世纪时英法两国让位于美国和苏联的原因正相同”。这些原因不包括 (  )
A.资源优势的丧失 B.技术优势的丧失
C.体制优势的丧失 D.战争的消耗
20.(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从纽约运往英国的小麦,或从孟买运往英国的棉花等主要商品的运价降低了三分之二左右。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 全球化进程刚刚起步
B.英国殖民掠夺的加剧
C.工业革命带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D.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21.(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1851年,英国全国1800万人口中,大部分都在城市工作和生活,城市人口占52%。当时英国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10个,其中,首都伦敦的人口达到230万。促使城市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是 (  )
A. 海外殖民扩张 B.城市生活条件相对优越
C.工业革命 D.人口出生率显著提高
22.(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彼得.盖伊在其著作中写道:“对成千上万知道它的人和当时的观察家来说,在1760年到1800年之间,生活彻底改变了”。“这个时代疯狂地追求发明”。这种精神可能出现在 (  )
A.法国 B.英国 C.德国 D.美国
23.(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来自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新兴的产业有 (  )
A.化学工业 B.电力工业 C.机器制造业 D.纺织业
24.(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到: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  )
A.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C.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
D.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5.(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内部的有识之士掀起了一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自强”“求富”的运动。这场运动是 (  )
A. 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五四运动 D.义和团运动
26.(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李鸿章说:“中国积弱,由于患贫,必须先求富,而后才能自强。”这表明他主张 (  )
A.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B.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C.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D.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27.(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1882年,英国商人比尔兹利在年度财务报告中沮丧地写道:“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法国的轮船公司也大致如此。……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李鸿章先生蒸蒸日上的轮船招商局。”材料反映洋务运动 (  )
A. 实现了国家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
B.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完全解体
C.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D.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28.(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国内“工商业经济困难,每苦于周转不灵,有待夫金融界之放款。但金融界以本身资力不厚,虽愿放款而效果不宏。财政部有鉴于此,决定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作为‘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一种”。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处于 (  )
A.清政府晚期 B.新中国成立初期
C.北洋军阀政府时期 D.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29.(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1912—1919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春天”,经历了快速发展。其“发展”的客观原因是 (  )
A. 传统小农经济衰败、解体 B.实业救国浪潮方兴未艾
C.清朝奖励实业政策的推动 D.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
30.(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1927—1936年,我国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无论是原来较为发达的棉纺织业和面粉业,还是新兴的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橡胶工业都有较大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  )
A. 民族资本家爱国热忱的推动 B.国民政府相关政策的影响
C.欧洲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放松 D.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31.(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民国初期,中国民族工业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短暂春天,主要得益于(  )
A.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B.科技水平迅速提高
C.欧洲列强忙于一战 D.知识分子大力宣传
32.(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如图是近代中国民族火柴厂的两枚火花。中国火柴业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中,中国民族火柴业从无到有,工艺从落后到先进,顽强成长。你从该图认识到支撑中国火柴业发展的精神力量源泉是 (  )
A.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B.奋斗不止的逐利精神
C.勤勤恳恳的敬业精神 D.坚忍不拔的斗争精神
33.(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一战”期间,影响中国面粉由入超变为出超的外部因素是 (  )
A.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
B.民国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
C.群众性的抵制洋货运动
D.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4.(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1947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了欧洲复兴法,决定在1948年至1952年拨款170亿美元帮助欧洲渡过战后难关。这一措施 (  )
A. 马歇尔计划 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关贸总协定 D.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35.(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球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有人却称此时的全球化为半球化其实只是“半球化”,其原因在于 (  )
A. 南北对话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B.两极格局下美苏两大阵营的对峙
C.南、北半球经济发展差距悬殊
D.宗教矛盾阻断东西方经济交流
36.(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观察右侧地图,理解准确的是 (  )
A.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
B.柏林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
C.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
D.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
37.(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当今世界,除美国之外,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世界 (  )
A.多极化趋势加强 B.民族纠纷严重
C.恐怖主义猖獗 D.地区冲突加剧
38.(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 (  )
A. “冷战”开始 B.“热战”出现
C.两极格局结束 D.多极化格局形成
39.(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年画能够反映一定的时代特征。如图是一幅20世纪50年代的《入社》年画,描绘了农民带着自家的牛和耕犁入社的情境。它主要反映了 (  )
A.封建土地制度的彻底废除 B.农民对“大跃进”运动的支持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 D.人民公社体制的迅速发展
40.(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东北某大学生被分配至山西支援建设。1962年,因政府实施压缩城镇人口的政策重又返回家乡务农。该青年的这一经历可以推断当时 (  )
A.高等教育服务农村建设需要 B.计划经济决定个人前途命运
C.国民经济发展出现较大波动 D.左倾错误导致失业现象严重
41.(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下表是我国在“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年)各部门的投资比例。由此可推知,当时中国 (  )
部门 工业 交通运输 农林水利 文化教育 其他
投资比例 58.2% 19.2% 7.6% 7.2% 7.8%
A.优先发展工业 B.优先发展文化教育
C.优先发展农业 D.优先发展交通运输
42.(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下图是我国1952年和1956年的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成分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示意图。其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A.国民经济的逐步恢复 B.“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推行
43.(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路遥小说《平凡世界》描述了石乞节公社双水村生产队队长孙少安为改变家乡农业落后面貌,实行包产到户。以此为核心的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是(  )
A.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B.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44.(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英国《金融时报》:“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  )
A.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谈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B.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D.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45.(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如图是安徽凤阳县1978—1981年粮食产量变化图。促使该县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完善了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 B.完善了市场经济体制
C.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D.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6.(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在1978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的社论中提出:“这是一个必须认真汲取的历史教训。……决定从明年起,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 上来。这是我们党在进行新长征中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文中空白处应填充的内容是 (  )
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B.经济建设和文化革命方面
C.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7.(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2013年中国市场利润最高的行业依次是房地产、眼镜、化妆品、婴幼儿用品等,社会上相当多的游资涌入这些行业,表面上资金的流向是自发的,但都与“一只看不见的手”息息相关。这说明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 (  )
A. 社会主义企业体制改革 B.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8.(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1980年我国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其“特”在于实行特殊的(  )
A. 外交政策 B.文化政策 C.民族政策 D.经济政策
二、材料分析题
49.(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1世纪时,古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在其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著作《自然史》中把中国叫做“丝之国”,古罗马的贵族都以穿着中国丝绸为荣。他还说中国出产的钢很硬,质地很好。17世纪以来,许多欧洲国家的宫廷和王公贵族更是竞相购藏中国的瓷器、漆器和丝绸、刺绣,甚至不惜重金到中国定做,运回国内珍藏起来。
材料二 在中国民族工业中,轻重工业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当时重工业的大部分,仍旧控制在帝国主义资本手中。中国民族工业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它多半集中在沿海的通商口岸,特别是集中在上海、天津等少数大城市。这种情况,就使民族工业脱离了自己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加深了对帝国主义的依赖。中国民族工业不能和封建势力割断联系。例如棉纺织业,当时创建纱厂的资本家中,有很多就是军阀官僚和地主,只有少数才是真正由工业资本不断积累起来的。
——摘编自沙健孙主编《中国共产党史稿第一卷》
材料三 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成就分布图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手工业产品在海外市场的地位如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列举早期中国民族工业的两例代表。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一五计划中工业建设的重心集中在哪些部门?这些成就的取得对中国的工业化有什么意义?
50.(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材料 天承袭贞观年间整顿吏治、严惩贪污的政策,“尝与宰相议及刺史、县令”,并派遣“使者以六条察州县”,考核州县官吏是否清正称职。对于贪赃枉法官吏,不论官位高低,一律严惩不货。正如《资治通鉴》所评说:“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融之,或加刑诛。抉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镇压反对势力,打击旧门阀士族,扶植庶族地主出身官僚,发展科举制。”在武则天执政时期,虽然爆发过徐敬业和宗室诸王发动的叛乱,但是吏治清明,政局稳定,使广大农民得以休养生息,因而社会生产有发展,垦田和户口数字大幅度地增长。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武则天为巩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武则天的措施对唐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论述题
51.(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00—1800年的确是一个空前跨文化交流的时代,它越来越多地影响世界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早期近代几乎把世界各个民族都纳入彼此经常的、紧密的、持久的联系之中,跨文化交流延伸到东半球、西半球和大洋洲之外,包括了全世界。
1500—1800年,经过新航路的开辟,无论奢侈品还是大宗商品的运输成本和风险都大大降低了,这些航路上的需求和供给信息可以传播给更广泛地区的商人,各地复杂的货币制度,通过可以互相兑换的黄金、白银、铜币、汇票,也促进了全球贸易。
——摘编自施诚《全球史中的“早期近代”》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史的其它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分析】甲骨文属于商代的象形文字,故甲骨文中呈牛引犁头启土状的文字反映了商代牛耕的出现,D项正确。
商代牛骨的出土能够证明商代有了牛,不能完全证明商代有了牛耕,故A项错误。
《诗经》是中国第—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故《诗经》的记载不能反映商代的社会状况,B项错误。
孔子及其学生冉耕生活在中国的春秋时期,故冉耕的名字不能反映商代的社会状况,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商代的文化,主要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难度中等。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2.【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生产力的发展体现在生产工具上,二牛一人的耕作方法是西汉时期出现,刀耕火种是原始社会的耕作方式,曲辕犁则是唐代的发明,只有铁农具和牛耕是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故ACD三项错误,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引发了社会的大变革。
3.【答案】C
【知识点】唐朝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题意是对曲辕犁的描写,故选C;
耧车是播种工具,翻车和筒车是灌溉工具,都不是耕地的工具,与题意不符,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农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唐朝曲辕犁的发展,标志着中国古代步犁技术的成熟。
4.【答案】A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都江堰的修建使得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故选A项;
郑国渠、白渠和龙首渠都位于陕西关中地区,故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农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秦国蜀守李冰父子建立了都江堰,使得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5.【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佣直二铢而赢”可得出,当时出现了雇佣关系,说明此时此地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故B项正确;
材料并没有对官营手工业与私营手进行比较,无法得出官营手工业的地位变化,故排除A项;
材料强调手工业领域的雇佣关系,没有体现分工,故C项错误;
明朝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不会鼓励民营手工业,且材料也没有涉及政府的政策,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明朝中后期雇佣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6.【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水以轮济……为万顷生成之惠……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可知,这指的是筒车。它可以采用水力引水入田,故本题选B。
农业基本模式为小农经济,中国古代重农抑商,农村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A、C说法题干没有体现,故不选;
题干没有涉及其他灌溉工具和水利工程,故不选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灌溉工具。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水以轮济……为万顷生成之惠……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反映的是筒车。
7.【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题文可知言论作者认为:唐中期均田制成为空文的原因是“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即人口众多,政府掌握的闲田不足。此言论没有涉及均田制被破坏的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故B项为正确选项。
A、C、D三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农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唐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无法维持,但实际上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
8.【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东汉时期已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青花瓷唐朝就出现了,元代最负盛名;在清康熙年间,粉彩作为瓷器釉上彩绘艺术已开始了萌芽,到雍正时期,已趋成熟,故排除ABC,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考查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
9.【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市坊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府对城区规划和市场管理的制度。从西周到唐朝,城市的格局,一直是市与坊分开的,市内不住人,坊内不设店肆。市的周围有围墙,并且有开市和闭市的时间限制,市的设立和变迁都有政府来控制。宋代商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宋朝的的市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答案为D。
从以上分析可知秦朝、汉朝、隋朝的商业活动被限制在市坊中,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宋朝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市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0.【答案】A
【知识点】唐朝的民族交融与民族治理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海上丝绸之路出土的众多长沙窑文物之一”,可得知内陆城市长沙窑文物的瓷器大量出口,外向型经济兴起,故本题答案选A项;
B项表达过于绝对,排除;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在广州和泉州,排除C项;
材料无法充分体现长沙经济繁荣与发达,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商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唐朝阿拉伯文碗的出现反映了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加强。
11.【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宋以来,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除丝织品外,还有瓷器,因此又被成为“瓷路”,故D正确;
玉米、蕃薯、烟草明朝中后期传入中国,故ABC不符合材料。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宋时期商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唐宋海上丝绸之路的外销商品除了丝织品外还有瓷器。
12.【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曾厉行海禁……清政府只允许他们在广州一处进行贸易”,反映了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故选A;
朝贡贸易是古代中国政府准许外国使节在进贡的前提下,随所乘船舶、车马携带商货来中国进行的贸易,不符合题意,排除B。
由材料“只允许他们在广州一处进行贸易”,可见清政府是严格而非绝对禁止一切民间贸易,排除C;
材料无关清政府的装备问题,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片板不准下海”“清政府只允许他们在广州一处进行贸易”反映了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13.【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限定中外贸易只准在广州一处进行”表明清朝仍然继承了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除了广州之外,任何地方和民间都禁绝对外贸易,故答案为D。
重农抑商是抑制商业发展,而本题主旨是中外贸易,A错误。
工商皆本是发展手工业和商业政策,与材料相矛盾,B错误。
材料是除广州外限定对外贸易,鼓励贸易明显错误,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清朝继承了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除了广州之外,任何地方和民间都禁绝对外贸易。
14.【答案】C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的航海家及成就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新航路开辟中,航海家麦哲伦船队的贡献是第一次完成环球航行,故C项正确。
迪亚士船队最远到达好望角,故A项错误。
哥伦布船队向西首次发现了美洲,故B项错误。
达·伽马开辟到达印度新航线,故D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航路的开辟,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结合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麦哲伦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证实了地圆学说。
15.【答案】D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马可·波罗游记》在欧洲引起的影响较大,特别是题意中的描写激发了当时欧洲人到东方寻金的热情,故排除C项,故选D项。
“其顶皆用精金为之;宫廷房室地铺金砖,以代石板,一切窗栊亦用精金”的说法明显脱离实际,可信度较低,故排除A、B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航路开辟的背景,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马可·波罗游记》将东方描绘成遍地是黄金和香料的国度,激发了欧洲人到东方寻金的热情。
16.【答案】B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处于相对隔绝状态的各个地区走出闭塞,开始建立直接的联系”的信息,结合所学,15世纪开始新航路开辟,使欧洲、亚洲、美洲和非洲得地日益密切,连成一个整体,答案为B。
资产阶级革命是每个国家在自己的国家内进行的,与题干内容不符,A错误。
黑奴贸易是新航路开辟后带来的影响,是殖民掠夺的一个表现,不符合题意,C错误。
宗教改革只是在欧洲部分国家内开展,不符合题意,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航路的开辟,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5世纪开始新航路开辟,使欧洲、亚洲、美洲和非洲得地日益密切,连成一个整体。
17.【答案】B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培育出了可可、烟草、玉米、马铃薯等重要农作物,新航路开辟后才传到世界各地,故B项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航路的开辟,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培育出了可可、烟草、玉米、马铃薯等重要农作物,新航路开辟后才传到世界各地。
18.【答案】A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角贸易使大量黑人被当作奴隶卖到美洲,故A项正确。
推动美洲社会的近代化进程,故B项错误。
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故C项错误。
三角贸易没有唤醒民众反殖民斗争,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航路的开辟,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奴隶贸易导致大量黑人被卖到美洲,造成非洲劳动力缺失,使其长期落后。
19.【答案】C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时荷兰让位于英国和法国时,荷兰、英国同为资本主义国家,故荷兰此时不存在体制优势丧失的问题,故C符合题意;
20世纪时英法让位给美国、苏联时,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丧失,二战给英国带来极大的破坏,这些和当年荷兰让位于英法是相同的因素,故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早期殖民扩张,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注意把握题干要求。
20.【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运输业得到较大发展,运输成本大大降低,因此出现材料现象,C正确;
A错误,全球化刚刚起步是在15世纪,新航路开辟阶段;
B错误,说法不符合史实,“从纽约运往英国的小麦”反映的是英美贸易,不是掠夺;
材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的影响而非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把握材料时间,结合工业革命时期交通工具的进步进行分析即可。
21.【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从“1851年,英国全国1800万人口中,大部分都在城市工作和生活,”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可知,1851年英国刚完成工业革命,工业革命需要大量的工人,所以大部分英国人在城市中生活,答案为C。
海外殖民扩张需要人前往去征服,占领后还需要去管理,与人口流入城市没有必然联系,A错误。
B是城市人口增多的因素,但是如果城市不能解决大量人员的就业问题,就没有优越的条件,故B错误。
材料没有显示出生率问题,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就进程。
22.【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由材料“在1760年到1800年之间”可知,英国这个时候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发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所以答案选B。
法国、德国和美国跟随其后,ACD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工业革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把握材料时间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促使人们生活发生改变。
23.【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是机器制造机器,所以机器制造业比较发达,故C项正确;
A和B 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新兴产业,排除;
D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就有的企业,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工业革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是机器制造机器。
24.【答案】D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指的是鸦片战争,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指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三次战争逐步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D项正确;
甲午战后列强侵略开始以资本输出为主,故A项错误;
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是在八国联军侵华后,故B项错误;
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的开放是由沿海向内地扩展,故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列强的侵华,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把握材料时间,认识列强侵华的史实可知:三次侵华战争导致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5.【答案】A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 “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故A项正确;
太平天国运动开始于1851年,是旨在推翻清王朝的运动,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
五四运动是1919年,核心是爱国主义。C错误;
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洋务运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内部的有识之士掀起了一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以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26.【答案】D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材料“必须先求富,而后才能自强”体现的是李鸿章认识到求富的重要性,为此兴办了民用企业,D选项符合题意;
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
洋务运动尚未上升到制度层面的学习,B选项排除;
兴办近代军事工业体现的是自强,C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洋务运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洋务运动后期,为了解决军事工业在资金、运输和原料等方面的不足,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
27.【答案】D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材料“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法国的轮船公司也大致如此”的信息表明,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创办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英法的轮船公司,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故D正确;
洋务运动没有促使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和解放,A错误;
此时的自然经济并不是完全解体,B错误;
材料中并不是说明洋务运动对于近代教育的推动作用,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洋务运动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材料轮船招商局的创办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英法的轮船公司,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28.【答案】D
【知识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解析】【分析】由材料信息“决定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作为‘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一种”可知,当时中国正在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中国处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故D正确;
清政府晚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北洋军阀政府时期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29.【答案】D
【知识点】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变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客观原因是指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在因素。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春天”的客观原因是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故D项正确。
传统小农经济衰败和解体、实业救国浪潮方兴未艾和清朝奖励实业政策的推动属于内部原因,故ABC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工业迎来短暂的春天。
30.【答案】B
【知识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解析】【分析】1927—1936年,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实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了民族工业的较快发展,材料中现象正是这一原因导致,故B项正确。
民族资本家爱国热忱的推动不是材料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A错误;
欧洲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放松是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C错误;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是甲午战争之后,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927—1936年,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实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了民族工业的较快发展。
31.【答案】C
【知识点】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变化
【解析】【分析】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民族工业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答案为C。
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是1898年,与材料不符,A错误。
BD均不是短暂春天的原因,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民族工业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
32.【答案】A
【知识点】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变化
【解析】【分析】从图片中的“光亚”“振兴国货,挽回利权”“足踏环球,口吞宇宙”以及五色旗等信息可以看出支撑中国火柴业发展的精神力量源泉是自强不息的爱国主义精神,故A正确;
逐利精神、敬业精神、斗争精神都不符合图片主旨,故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中国火柴业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中”反映了民族工业发展的动力是爱国主义精神。
33.【答案】D
【知识点】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机会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一战期间,各帝国主义列强忙于战争无暇顾及中国,减少了对中国资本及商品输出,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的春天,面粉出口增加,故D项符合题意;
民国倡导国货及实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群众抵制洋货运动均为内部因素,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 民族工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一战期间,各帝国主义列强忙于战争无暇顾及中国,减少了对中国资本及商品输出,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的春天。
34.【答案】A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为了帮助西欧恢复经济,提出马歇尔计划,故A项正确。
“北约”是一个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故B项错误。
关贸总协定是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推动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是1957年成立的经济组织,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马歇尔计划,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二战后,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对西欧进行经济援助,促进西欧经济的恢复,但也在经济上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
35.【答案】B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解析】【分析】做好本题,关键抓住时间“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个时期美苏争霸的高潮时期,两大阵营的对峙,制约着全球化的进展。所以答案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美苏两极格局,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美苏两大阵营的对峙,制约着全球化的发展,两极格局的瓦解,标志着经济全球化进入新阶段。
36.【答案】A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解析】【分析】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分裂。故本题应选A项;
德国分裂属于冷战,故排除B项;
华约诞生于1955年,与题目中的时间“1945~1949年”不符,故排除C项;
德国于1990年实现统一,与题目中的时间“1945~1949年”不符,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美苏两极对峙,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949年,美苏对峙导致德国分裂。
37.【答案】A
【知识点】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解析】【分析】1991年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结束。目前只有一个超级大国美国,但是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表明世界正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答案为A。
BCD是世界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暂时性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日本、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标志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38.【答案】C
【知识点】两极格局的瓦解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故C正确,排除ABD三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两极格局的瓦解,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 。
39.【答案】C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农民带着自家的牛和耕犁入社”可知,这反映的是1953—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农民积极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情景,故C项正确;
封建土地制度的彻底废除是在新中国土改后,故A错误;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故B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三大改造,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953—1956年,中共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走集体化道路。
40.【答案】C
【知识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解析】【分析】1962年因政府实施压缩城镇人口的政策又返回家乡务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大跃进和国民经济困难的史实,故C项正确;
材料提到,20世纪50年代末,东北某大学生被分配至山西支援建设。材料无法体现高等教育服务农村建设需要,故A项排除;
计划经济与个人前途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故B项错误;
“左”倾错误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衡和经济困难,不是失业问题,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三年经济困难,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左倾错误泛滥,这是三年经济困难出现的根源。
41.【答案】A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工业比重占了58.2%,结合一五计划时期的内容可知,当时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希望要快速的实现工业化,故A项正确;
文化教育、农业、交通所占的比重较小,不是优先发展的对象,故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一五计划的特点,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对比材料数据可知,一五计划的突出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42.【答案】C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从表中可以看出,1956年公有制经济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私有制经济所占比例比较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起来,故C项正确;
A项是1952年底,排除;
B项是1958年,排除;
D项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三大改造,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对比材料中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成分在国民收入中的对比,可知,当时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
43.【答案】C
【知识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首先在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答案为C。
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损伤农民生产积极性,A错误。
BD都是建国初期的政策,不是改革开放时期政策,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首先在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4.【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1984年、1992年和2001年”,结合所学可知,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开始,扩大企业自主权;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促进中国创业高潮点,故D项正确;
A中建立4个经济特区是从1980年开始,与1984年不符,A项错误;
B中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是在2000年,而且没有涉及1984年的动因,故B项错误;
C中开放开发上海浦东是1990年,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是1987年中共十三大,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国民经济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啊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
45.【答案】D
【知识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由图表数据可知,安徽凤阳县1978—1981年粮食产量逐年提升。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促使该县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故D正确;
1980年刚刚开放经济特区,此时谈不上完善,且和图表数据关系不大,故A错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是在1992年,故B错误;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提出是在1993年,故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46.【答案】C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1978年12月25日的时间可以判断出社论反映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1978年12月18~22日在北京举行。全会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故选C。
A项是在1953年到1956年;
B项错误,文化大革命在1976年结束;
D项错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1992年提出。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47.【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分析】自1992年中共的十四大以后,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而所谓的“看不见的手”指的就是市场。故应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992年中共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48.【答案】D
【知识点】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特区是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特殊政策的特殊经济区,所以“特”是实行一种特殊的经济政策,答案为D。
ABC不符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对外开放政策,答题关键在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在这一思想指导下,1980年我国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49.【答案】(1)地位:广受欢迎、赞誉(或:欧洲上层社会竞相购藏)。原因:中国传统手工业技术发达(或:工艺水平高,制作精良,享誉世界)。
(2)特点:部门以轻工业为主;分布集中于沿海通商口岸;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有依赖性。
民族工业举例如: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保兴面粉厂、大生纱厂等。(写出两例即可)
(3)部门:交通运输、机械制造(汽车制造,重型机器制造)、钢铁生产(任答其中一点即可)意义: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丝之国、古罗马的贵族都以穿着中国丝绸为荣。许多欧洲国家的宫廷和王公贵族更是竞相购藏中国的瓷器、漆器和丝绸、刺绣,甚至不惜重金到中国定做”可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产品子啊国际上广受赞誉。原因是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发达,手工业产品制造精良。(2)根据材料二中“轻重工业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当时重工业的大部分,仍旧控制在帝国主义资本手中”可知,民族工业主要以轻工业为主。根据“中国民族工业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它多半集中在沿海的通商口岸”可知,民族工业地理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通商口岸。根据“民族工业脱离了自己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加深了对帝国主义的依赖。中国民族工业不能和封建势力割断联系”可知,民族工业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有依赖性。近代民族工业的代表有: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大生纱厂等。
(3)根据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武汉长江大桥、鹰厦铁路、沈阳第一机床厂、鞍山大型轧钢厂等可知,一五计划中工业建设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机械制造等重工业部门。一五计划的实行使中国开始改变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手工业、近代民族工业和一五计划,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50.【答案】(1)措施:整顿吏治,严惩贪官;发展科举,选贤任能;休养生息,发展生产。
(2)影响:肃清吏治、发展生产,有利于政治清明,政局稳定;打击门阀士族,促进了“平民政治”的发展;完善了科举制,扩大了政权的基础。这些措施都为唐玄宗前期的清明政治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唐朝的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1)材料“武则天承袭贞观年间整顿吏治、严惩贪污的政策”“对于贪赃枉法官吏,不论官位高低,一律严惩不贷”可知,武则天为巩固统治整顿吏治,严惩贪赃枉法官吏;“镇压反对势力,打击旧门阀士族,扶植庶族地主出身官僚,发展科举制”可推出发展科举制,选拔贤能人仕;“吏治清明,政局稳定,使广大农民得以休养生息,因而社会生产有发展,垦田和户口数字大幅度地增长”可知休养生息,发展社会生产。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时期整顿吏治,严惩贪赃枉法官吏,发展科举制,选拔贤能人仕有利于进一步打击贵族政治,促进“平民政治”的发展;以严厉的手段整顿吏治,严惩贪赃枉法官吏的措施有利于政治清明,为后世政治稳定奠定了基础;“因而社会生产有发展,垦田和户口数字大幅度地增长”可知促进了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唐玄宗前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1)措施:整顿吏治,严惩贪官;发展科举,选贤任能;休养生息,发展生产。
(2)影响:肃清吏治、发展生产,有利于政治清明,政局稳定;打击门阀士族,促进了“平民政治”的发展;完善了科举制,扩大了政权的基础。这些措施都为唐玄宗前期的清明政治奠定了基础。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武则天的改革措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难度较低,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
51.【答案】观点一: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跨文化交流;观点二: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全球文明的交往;观点三: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早期近代化”的发展。
观点二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全球文明的交往
论述: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人类社会和各文明间的孤立和分散状态,亚非欧各洲间开始了联系与交往。不仅促使各地区间的文化形成了空前的大交流,欧洲生产方式、美洲的物种和亚洲的商品都体现了文化交流的发展;推动了全球贸易的大发展,亚非欧美各洲的贸易联系加强,开启了全球化发展的历程。
观点三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早期近代化”的发展
论述:早期近代化是人类社会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发展过程,亚非欧美各洲的联系与交往使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新航路的开辟将世界各民族都纳入频繁的联系之中,亚非欧美各洲形成了全球贸易体系,加速了各地区的交往;促进了世界经济和文化密切联系的全球史的形成,亚非欧美各洲不再是孤立的历史而是整体联系的历史。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后的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主旨可知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从文化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三个角度可以概括出三个观点,即观点一: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跨文化交流;观点二: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全球文明的交往;观点三: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早期近代化”的发展。在论述过程中以史观为指导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论述。此处以观点二、观点三为例论述。观点二: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全球文明的交往。论述过程中史实方面可以从亚非欧联系、物种交流、全球贸易等角度展开。论述: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人类社会和各文明间的孤立和分散状态,亚非欧各洲间开始了联系与交往。不仅促使各地区间的文化形成了空前的大交流,欧洲生产方式、美洲的物种和亚洲的商品都体现了文化交流的发展;推动了全球贸易的大发展,亚非欧美各洲的贸易联系加强,开启了全球化发展的历程。观点三: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早期近代化”的发展。论述过程可以从贸易体系、文化联系等角度展开。论述:早期近代化是人类社会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发展过程,亚非欧美各洲的联系与交往使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新航路的开辟将世界各民族都纳入频繁的联系之中,亚非欧美各洲形成了全球贸易体系,加速了各地区的交往;促进了世界经济和文化密切联系的全球史的形成,亚非欧美各洲不再是孤立的历史而是整体联系的历史。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航路的开辟,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安徽省阜阳市界首市齐舜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开学测试试卷(B卷)
一、单选题
1.(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  )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
【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分析】甲骨文属于商代的象形文字,故甲骨文中呈牛引犁头启土状的文字反映了商代牛耕的出现,D项正确。
商代牛骨的出土能够证明商代有了牛,不能完全证明商代有了牛耕,故A项错误。
《诗经》是中国第—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故《诗经》的记载不能反映商代的社会状况,B项错误。
孔子及其学生冉耕生活在中国的春秋时期,故冉耕的名字不能反映商代的社会状况,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商代的文化,主要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难度中等。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2.(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的耕作方式发生了改变,最明显的是 (  )
A.使用二牛一人的耕作方法 B.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C.开始刀耕火种 D.出现了曲辕犁
【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生产力的发展体现在生产工具上,二牛一人的耕作方法是西汉时期出现,刀耕火种是原始社会的耕作方式,曲辕犁则是唐代的发明,只有铁农具和牛耕是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故ACD三项错误,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引发了社会的大变革。
3.(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据史书记载,“(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指的是 (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唐朝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题意是对曲辕犁的描写,故选C;
耧车是播种工具,翻车和筒车是灌溉工具,都不是耕地的工具,与题意不符,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农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唐朝曲辕犁的发展,标志着中国古代步犁技术的成熟。
4.(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两千多年来,它引水灌溉,使蜀地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这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是 (  )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白渠 D.龙首渠
【答案】A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都江堰的修建使得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故选A项;
郑国渠、白渠和龙首渠都位于陕西关中地区,故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农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秦国蜀守李冰父子建立了都江堰,使得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5.(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据史书记载:万历年间,浙江嘉兴府崇德县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其就募者,类赤身亡赖……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直二铢而赢”。该材料可以说明 (  )
A.官营手工业丧失了主导地位
B.万历年间中国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民营手工业中出现细密分工
D.封建政府鼓励发展民营手工业
【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佣直二铢而赢”可得出,当时出现了雇佣关系,说明此时此地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故B项正确;
材料并没有对官营手工业与私营手进行比较,无法得出官营手工业的地位变化,故排除A项;
材料强调手工业领域的雇佣关系,没有体现分工,故C项错误;
明朝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不会鼓励民营手工业,且材料也没有涉及政府的政策,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明朝中后期雇佣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6.(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有史书记载:“水以轮济,假一毂(ɡū)汲引之利,为万顷生成之惠……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此农具的发明 (  )
A.体现了农业基本模式 B.推动了水田农业的发展
C.改变了农村产业结构 D.形成了完备的灌溉体系
【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水以轮济……为万顷生成之惠……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可知,这指的是筒车。它可以采用水力引水入田,故本题选B。
农业基本模式为小农经济,中国古代重农抑商,农村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A、C说法题干没有体现,故不选;
题干没有涉及其他灌溉工具和水利工程,故不选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灌溉工具。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水以轮济……为万顷生成之惠……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反映的是筒车。
7.(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至唐(中期),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均田制为空文。”上述言论 (  )
A.说明均田制被破坏是偶然的
B.没有涉及均田制被破坏的根源
C.全面分析了均田制被破坏的原因
D.说明唐朝没有实行过均田制
【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题文可知言论作者认为:唐中期均田制成为空文的原因是“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即人口众多,政府掌握的闲田不足。此言论没有涉及均田制被破坏的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故B项为正确选项。
A、C、D三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农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唐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无法维持,但实际上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
8.(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中国瓷器制造工艺历史悠久,技术高超,种类丰富。清代在制瓷工艺上的创新是 (  )
A.青瓷 B.白瓷 C.青花瓷 D.粉彩瓷
【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东汉时期已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青花瓷唐朝就出现了,元代最负盛名;在清康熙年间,粉彩作为瓷器釉上彩绘艺术已开始了萌芽,到雍正时期,已趋成熟,故排除ABC,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考查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
9.(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在我国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经营时间也不再受到限制的朝代是 (  )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宋朝
【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市坊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府对城区规划和市场管理的制度。从西周到唐朝,城市的格局,一直是市与坊分开的,市内不住人,坊内不设店肆。市的周围有围墙,并且有开市和闭市的时间限制,市的设立和变迁都有政府来控制。宋代商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宋朝的的市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答案为D。
从以上分析可知秦朝、汉朝、隋朝的商业活动被限制在市坊中,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宋朝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市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0.(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在《国家宝藏》栏目里,湖南省博物馆特别推介了唐代长沙窑,下图为海上丝绸之路出土的众多长沙窑文物之一。它反映出唐代 (  )
A.内陆城市外向型经济的兴起 B.阿拉伯文字在中国的普及
C.长沙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D.长沙经济繁荣发达的景象
【答案】A
【知识点】唐朝的民族交融与民族治理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海上丝绸之路出土的众多长沙窑文物之一”,可得知内陆城市长沙窑文物的瓷器大量出口,外向型经济兴起,故本题答案选A项;
B项表达过于绝对,排除;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在广州和泉州,排除C项;
材料无法充分体现长沙经济繁荣与发达,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商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唐朝阿拉伯文碗的出现反映了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加强。
11.(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唐宋以来,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除丝织品外,还有 (  )
A.玉米 B.蕃薯 C.烟草 D.瓷器
【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宋以来,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除丝织品外,还有瓷器,因此又被成为“瓷路”,故D正确;
玉米、蕃薯、烟草明朝中后期传入中国,故ABC不符合材料。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宋时期商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唐宋海上丝绸之路的外销商品除了丝织品外还有瓷器。
12.(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反清力量,曾厉行海禁,“片板不准下海”。后来,由于外商在中国沿海进行不利于清朝的非法活动,清政府只允许他们在广州一处进行贸易。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
A.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清朝鼓励朝贡贸易
C.清朝禁绝一切民间贸易 D.清朝海军装备落后
【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曾厉行海禁……清政府只允许他们在广州一处进行贸易”,反映了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故选A;
朝贡贸易是古代中国政府准许外国使节在进贡的前提下,随所乘船舶、车马携带商货来中国进行的贸易,不符合题意,排除B。
由材料“只允许他们在广州一处进行贸易”,可见清政府是严格而非绝对禁止一切民间贸易,排除C;
材料无关清政府的装备问题,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片板不准下海”“清政府只允许他们在广州一处进行贸易”反映了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13.(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限定中外贸易只准在广州一处进行。这一规定体现的政策是 (  )
A.重农抑商 B.工商皆本 C.鼓励贸易 D.闭关锁国
【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限定中外贸易只准在广州一处进行”表明清朝仍然继承了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除了广州之外,任何地方和民间都禁绝对外贸易,故答案为D。
重农抑商是抑制商业发展,而本题主旨是中外贸易,A错误。
工商皆本是发展手工业和商业政策,与材料相矛盾,B错误。
材料是除广州外限定对外贸易,鼓励贸易明显错误,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清朝继承了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除了广州之外,任何地方和民间都禁绝对外贸易。
14.(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在菲律宾马克坦岛有两座纪念碑,近处的一座纪念了酋长拉普这位土著英雄,远处的一座则纪念了新航路开辟中的航海家麦哲伦。他的船队主要贡献是 (  )
A.南行最远到达好望角 B.向西首次发现了美洲
C.第一次完成环球航行 D.开辟到达印度新航线
【答案】C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的航海家及成就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新航路开辟中,航海家麦哲伦船队的贡献是第一次完成环球航行,故C项正确。
迪亚士船队最远到达好望角,故A项错误。
哥伦布船队向西首次发现了美洲,故B项错误。
达·伽马开辟到达印度新航线,故D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航路的开辟,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结合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麦哲伦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证实了地圆学说。
15.(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马可·波罗游记》对日本的描写:“君主有一大宫,其顶皆用精金为之;宫廷房室地铺金砖,以代石板,一切窗栊亦用精金,由是此宫之富无限。”这一描写 (  )
A.真实可信、影响巨大 B.真实可信、但影响有限
C.毫无根据、亦无影响 D.脱离现实、但影响较大
【答案】D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马可·波罗游记》在欧洲引起的影响较大,特别是题意中的描写激发了当时欧洲人到东方寻金的热情,故排除C项,故选D项。
“其顶皆用精金为之;宫廷房室地铺金砖,以代石板,一切窗栊亦用精金”的说法明显脱离实际,可信度较低,故排除A、B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航路开辟的背景,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马可·波罗游记》将东方描绘成遍地是黄金和香料的国度,激发了欧洲人到东方寻金的热情。
16.(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知识新视野》中写道:“处于相对隔绝状态的各个地区走出闭塞,开始建立直接的联系,人类迈出了从分散发展到整体进步最为关键的一步。”材料中的“最为关键的一步”是指 (  )
A.资产阶级革命 B.新航路开辟
C.黑奴贸易 D.宗教改革
【答案】B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处于相对隔绝状态的各个地区走出闭塞,开始建立直接的联系”的信息,结合所学,15世纪开始新航路开辟,使欧洲、亚洲、美洲和非洲得地日益密切,连成一个整体,答案为B。
资产阶级革命是每个国家在自己的国家内进行的,与题干内容不符,A错误。
黑奴贸易是新航路开辟后带来的影响,是殖民掠夺的一个表现,不符合题意,C错误。
宗教改革只是在欧洲部分国家内开展,不符合题意,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航路的开辟,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5世纪开始新航路开辟,使欧洲、亚洲、美洲和非洲得地日益密切,连成一个整体。
17.(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下图所示植物的最初产地是 (  )
A.欧洲 B.美洲 C.非洲 D.亚洲
【答案】B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培育出了可可、烟草、玉米、马铃薯等重要农作物,新航路开辟后才传到世界各地,故B项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航路的开辟,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培育出了可可、烟草、玉米、马铃薯等重要农作物,新航路开辟后才传到世界各地。
18.(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1500年之后,大西洋突然成为最大、最多样化的贸易网络中心。欧、非、美三大洲以大西洋为中心形成了三角贸易,它给非洲带来的消极影响是 (  )
A. 丧失大量精壮劳动力 B.推动社会近代化进程
C.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 D.唤醒民众反殖民斗争
【答案】A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角贸易使大量黑人被当作奴隶卖到美洲,故A项正确。
推动美洲社会的近代化进程,故B项错误。
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故C项错误。
三角贸易没有唤醒民众反殖民斗争,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航路的开辟,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奴隶贸易导致大量黑人被卖到美洲,造成非洲劳动力缺失,使其长期落后。
19.(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斯塔夫利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归根到底,18世纪时,荷兰让位于英国和法国,其原因与20世纪时英法两国让位于美国和苏联的原因正相同”。这些原因不包括 (  )
A.资源优势的丧失 B.技术优势的丧失
C.体制优势的丧失 D.战争的消耗
【答案】C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时荷兰让位于英国和法国时,荷兰、英国同为资本主义国家,故荷兰此时不存在体制优势丧失的问题,故C符合题意;
20世纪时英法让位给美国、苏联时,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丧失,二战给英国带来极大的破坏,这些和当年荷兰让位于英法是相同的因素,故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早期殖民扩张,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注意把握题干要求。
20.(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从纽约运往英国的小麦,或从孟买运往英国的棉花等主要商品的运价降低了三分之二左右。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 全球化进程刚刚起步
B.英国殖民掠夺的加剧
C.工业革命带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D.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运输业得到较大发展,运输成本大大降低,因此出现材料现象,C正确;
A错误,全球化刚刚起步是在15世纪,新航路开辟阶段;
B错误,说法不符合史实,“从纽约运往英国的小麦”反映的是英美贸易,不是掠夺;
材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的影响而非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把握材料时间,结合工业革命时期交通工具的进步进行分析即可。
21.(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1851年,英国全国1800万人口中,大部分都在城市工作和生活,城市人口占52%。当时英国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10个,其中,首都伦敦的人口达到230万。促使城市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是 (  )
A. 海外殖民扩张 B.城市生活条件相对优越
C.工业革命 D.人口出生率显著提高
【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从“1851年,英国全国1800万人口中,大部分都在城市工作和生活,”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可知,1851年英国刚完成工业革命,工业革命需要大量的工人,所以大部分英国人在城市中生活,答案为C。
海外殖民扩张需要人前往去征服,占领后还需要去管理,与人口流入城市没有必然联系,A错误。
B是城市人口增多的因素,但是如果城市不能解决大量人员的就业问题,就没有优越的条件,故B错误。
材料没有显示出生率问题,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就进程。
22.(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彼得.盖伊在其著作中写道:“对成千上万知道它的人和当时的观察家来说,在1760年到1800年之间,生活彻底改变了”。“这个时代疯狂地追求发明”。这种精神可能出现在 (  )
A.法国 B.英国 C.德国 D.美国
【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由材料“在1760年到1800年之间”可知,英国这个时候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发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所以答案选B。
法国、德国和美国跟随其后,ACD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工业革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把握材料时间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促使人们生活发生改变。
23.(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来自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新兴的产业有 (  )
A.化学工业 B.电力工业 C.机器制造业 D.纺织业
【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是机器制造机器,所以机器制造业比较发达,故C项正确;
A和B 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新兴产业,排除;
D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就有的企业,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工业革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是机器制造机器。
24.(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到: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  )
A.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C.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
D.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D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指的是鸦片战争,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指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三次战争逐步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D项正确;
甲午战后列强侵略开始以资本输出为主,故A项错误;
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是在八国联军侵华后,故B项错误;
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的开放是由沿海向内地扩展,故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列强的侵华,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把握材料时间,认识列强侵华的史实可知:三次侵华战争导致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5.(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内部的有识之士掀起了一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自强”“求富”的运动。这场运动是 (  )
A. 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五四运动 D.义和团运动
【答案】A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 “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故A项正确;
太平天国运动开始于1851年,是旨在推翻清王朝的运动,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
五四运动是1919年,核心是爱国主义。C错误;
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洋务运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内部的有识之士掀起了一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以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26.(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李鸿章说:“中国积弱,由于患贫,必须先求富,而后才能自强。”这表明他主张 (  )
A.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B.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C.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D.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答案】D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材料“必须先求富,而后才能自强”体现的是李鸿章认识到求富的重要性,为此兴办了民用企业,D选项符合题意;
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
洋务运动尚未上升到制度层面的学习,B选项排除;
兴办近代军事工业体现的是自强,C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洋务运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洋务运动后期,为了解决军事工业在资金、运输和原料等方面的不足,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
27.(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1882年,英国商人比尔兹利在年度财务报告中沮丧地写道:“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法国的轮船公司也大致如此。……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李鸿章先生蒸蒸日上的轮船招商局。”材料反映洋务运动 (  )
A. 实现了国家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
B.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完全解体
C.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D.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答案】D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材料“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法国的轮船公司也大致如此”的信息表明,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创办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英法的轮船公司,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故D正确;
洋务运动没有促使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和解放,A错误;
此时的自然经济并不是完全解体,B错误;
材料中并不是说明洋务运动对于近代教育的推动作用,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洋务运动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材料轮船招商局的创办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英法的轮船公司,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28.(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国内“工商业经济困难,每苦于周转不灵,有待夫金融界之放款。但金融界以本身资力不厚,虽愿放款而效果不宏。财政部有鉴于此,决定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作为‘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一种”。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处于 (  )
A.清政府晚期 B.新中国成立初期
C.北洋军阀政府时期 D.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答案】D
【知识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解析】【分析】由材料信息“决定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作为‘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一种”可知,当时中国正在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中国处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故D正确;
清政府晚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北洋军阀政府时期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29.(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1912—1919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春天”,经历了快速发展。其“发展”的客观原因是 (  )
A. 传统小农经济衰败、解体 B.实业救国浪潮方兴未艾
C.清朝奖励实业政策的推动 D.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
【答案】D
【知识点】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变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客观原因是指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在因素。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春天”的客观原因是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故D项正确。
传统小农经济衰败和解体、实业救国浪潮方兴未艾和清朝奖励实业政策的推动属于内部原因,故ABC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工业迎来短暂的春天。
30.(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1927—1936年,我国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无论是原来较为发达的棉纺织业和面粉业,还是新兴的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橡胶工业都有较大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  )
A. 民族资本家爱国热忱的推动 B.国民政府相关政策的影响
C.欧洲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放松 D.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答案】B
【知识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解析】【分析】1927—1936年,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实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了民族工业的较快发展,材料中现象正是这一原因导致,故B项正确。
民族资本家爱国热忱的推动不是材料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A错误;
欧洲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放松是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C错误;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是甲午战争之后,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927—1936年,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实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了民族工业的较快发展。
31.(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民国初期,中国民族工业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短暂春天,主要得益于(  )
A.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B.科技水平迅速提高
C.欧洲列强忙于一战 D.知识分子大力宣传
【答案】C
【知识点】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变化
【解析】【分析】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民族工业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答案为C。
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是1898年,与材料不符,A错误。
BD均不是短暂春天的原因,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民族工业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
32.(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如图是近代中国民族火柴厂的两枚火花。中国火柴业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中,中国民族火柴业从无到有,工艺从落后到先进,顽强成长。你从该图认识到支撑中国火柴业发展的精神力量源泉是 (  )
A.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B.奋斗不止的逐利精神
C.勤勤恳恳的敬业精神 D.坚忍不拔的斗争精神
【答案】A
【知识点】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变化
【解析】【分析】从图片中的“光亚”“振兴国货,挽回利权”“足踏环球,口吞宇宙”以及五色旗等信息可以看出支撑中国火柴业发展的精神力量源泉是自强不息的爱国主义精神,故A正确;
逐利精神、敬业精神、斗争精神都不符合图片主旨,故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中国火柴业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中”反映了民族工业发展的动力是爱国主义精神。
33.(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一战”期间,影响中国面粉由入超变为出超的外部因素是 (  )
A.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
B.民国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
C.群众性的抵制洋货运动
D.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答案】D
【知识点】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机会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一战期间,各帝国主义列强忙于战争无暇顾及中国,减少了对中国资本及商品输出,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的春天,面粉出口增加,故D项符合题意;
民国倡导国货及实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群众抵制洋货运动均为内部因素,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 民族工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一战期间,各帝国主义列强忙于战争无暇顾及中国,减少了对中国资本及商品输出,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的春天。
34.(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1947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了欧洲复兴法,决定在1948年至1952年拨款170亿美元帮助欧洲渡过战后难关。这一措施 (  )
A. 马歇尔计划 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关贸总协定 D.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答案】A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为了帮助西欧恢复经济,提出马歇尔计划,故A项正确。
“北约”是一个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故B项错误。
关贸总协定是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推动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是1957年成立的经济组织,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马歇尔计划,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二战后,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对西欧进行经济援助,促进西欧经济的恢复,但也在经济上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
35.(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球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有人却称此时的全球化为半球化其实只是“半球化”,其原因在于 (  )
A. 南北对话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B.两极格局下美苏两大阵营的对峙
C.南、北半球经济发展差距悬殊
D.宗教矛盾阻断东西方经济交流
【答案】B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解析】【分析】做好本题,关键抓住时间“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个时期美苏争霸的高潮时期,两大阵营的对峙,制约着全球化的进展。所以答案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美苏两极格局,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美苏两大阵营的对峙,制约着全球化的发展,两极格局的瓦解,标志着经济全球化进入新阶段。
36.(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观察右侧地图,理解准确的是 (  )
A.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
B.柏林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
C.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
D.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
【答案】A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解析】【分析】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分裂。故本题应选A项;
德国分裂属于冷战,故排除B项;
华约诞生于1955年,与题目中的时间“1945~1949年”不符,故排除C项;
德国于1990年实现统一,与题目中的时间“1945~1949年”不符,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美苏两极对峙,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949年,美苏对峙导致德国分裂。
37.(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当今世界,除美国之外,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世界 (  )
A.多极化趋势加强 B.民族纠纷严重
C.恐怖主义猖獗 D.地区冲突加剧
【答案】A
【知识点】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解析】【分析】1991年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结束。目前只有一个超级大国美国,但是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表明世界正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答案为A。
BCD是世界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暂时性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日本、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标志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38.(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 (  )
A. “冷战”开始 B.“热战”出现
C.两极格局结束 D.多极化格局形成
【答案】C
【知识点】两极格局的瓦解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故C正确,排除ABD三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两极格局的瓦解,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 。
39.(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年画能够反映一定的时代特征。如图是一幅20世纪50年代的《入社》年画,描绘了农民带着自家的牛和耕犁入社的情境。它主要反映了 (  )
A.封建土地制度的彻底废除 B.农民对“大跃进”运动的支持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 D.人民公社体制的迅速发展
【答案】C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农民带着自家的牛和耕犁入社”可知,这反映的是1953—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农民积极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情景,故C项正确;
封建土地制度的彻底废除是在新中国土改后,故A错误;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故B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三大改造,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953—1956年,中共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走集体化道路。
40.(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东北某大学生被分配至山西支援建设。1962年,因政府实施压缩城镇人口的政策重又返回家乡务农。该青年的这一经历可以推断当时 (  )
A.高等教育服务农村建设需要 B.计划经济决定个人前途命运
C.国民经济发展出现较大波动 D.左倾错误导致失业现象严重
【答案】C
【知识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解析】【分析】1962年因政府实施压缩城镇人口的政策又返回家乡务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大跃进和国民经济困难的史实,故C项正确;
材料提到,20世纪50年代末,东北某大学生被分配至山西支援建设。材料无法体现高等教育服务农村建设需要,故A项排除;
计划经济与个人前途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故B项错误;
“左”倾错误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衡和经济困难,不是失业问题,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三年经济困难,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左倾错误泛滥,这是三年经济困难出现的根源。
41.(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下表是我国在“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年)各部门的投资比例。由此可推知,当时中国 (  )
部门 工业 交通运输 农林水利 文化教育 其他
投资比例 58.2% 19.2% 7.6% 7.2% 7.8%
A.优先发展工业 B.优先发展文化教育
C.优先发展农业 D.优先发展交通运输
【答案】A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工业比重占了58.2%,结合一五计划时期的内容可知,当时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希望要快速的实现工业化,故A项正确;
文化教育、农业、交通所占的比重较小,不是优先发展的对象,故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一五计划的特点,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对比材料数据可知,一五计划的突出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42.(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下图是我国1952年和1956年的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成分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示意图。其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A.国民经济的逐步恢复 B.“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推行
【答案】C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从表中可以看出,1956年公有制经济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私有制经济所占比例比较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起来,故C项正确;
A项是1952年底,排除;
B项是1958年,排除;
D项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三大改造,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对比材料中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成分在国民收入中的对比,可知,当时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
43.(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路遥小说《平凡世界》描述了石乞节公社双水村生产队队长孙少安为改变家乡农业落后面貌,实行包产到户。以此为核心的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是(  )
A.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B.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答案】C
【知识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首先在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答案为C。
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损伤农民生产积极性,A错误。
BD都是建国初期的政策,不是改革开放时期政策,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首先在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4.(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英国《金融时报》:“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  )
A.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谈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B.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D.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1984年、1992年和2001年”,结合所学可知,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开始,扩大企业自主权;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促进中国创业高潮点,故D项正确;
A中建立4个经济特区是从1980年开始,与1984年不符,A项错误;
B中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是在2000年,而且没有涉及1984年的动因,故B项错误;
C中开放开发上海浦东是1990年,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是1987年中共十三大,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国民经济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啊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
45.(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如图是安徽凤阳县1978—1981年粮食产量变化图。促使该县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完善了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 B.完善了市场经济体制
C.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D.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D
【知识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由图表数据可知,安徽凤阳县1978—1981年粮食产量逐年提升。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促使该县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故D正确;
1980年刚刚开放经济特区,此时谈不上完善,且和图表数据关系不大,故A错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是在1992年,故B错误;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提出是在1993年,故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46.(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在1978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的社论中提出:“这是一个必须认真汲取的历史教训。……决定从明年起,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 上来。这是我们党在进行新长征中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文中空白处应填充的内容是 (  )
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B.经济建设和文化革命方面
C.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1978年12月25日的时间可以判断出社论反映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1978年12月18~22日在北京举行。全会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故选C。
A项是在1953年到1956年;
B项错误,文化大革命在1976年结束;
D项错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1992年提出。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47.(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2013年中国市场利润最高的行业依次是房地产、眼镜、化妆品、婴幼儿用品等,社会上相当多的游资涌入这些行业,表面上资金的流向是自发的,但都与“一只看不见的手”息息相关。这说明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 (  )
A. 社会主义企业体制改革 B.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分析】自1992年中共的十四大以后,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而所谓的“看不见的手”指的就是市场。故应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992年中共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48.(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1980年我国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其“特”在于实行特殊的(  )
A. 外交政策 B.文化政策 C.民族政策 D.经济政策
【答案】D
【知识点】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特区是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特殊政策的特殊经济区,所以“特”是实行一种特殊的经济政策,答案为D。
ABC不符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对外开放政策,答题关键在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在这一思想指导下,1980年我国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二、材料分析题
49.(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1世纪时,古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在其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著作《自然史》中把中国叫做“丝之国”,古罗马的贵族都以穿着中国丝绸为荣。他还说中国出产的钢很硬,质地很好。17世纪以来,许多欧洲国家的宫廷和王公贵族更是竞相购藏中国的瓷器、漆器和丝绸、刺绣,甚至不惜重金到中国定做,运回国内珍藏起来。
材料二 在中国民族工业中,轻重工业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当时重工业的大部分,仍旧控制在帝国主义资本手中。中国民族工业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它多半集中在沿海的通商口岸,特别是集中在上海、天津等少数大城市。这种情况,就使民族工业脱离了自己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加深了对帝国主义的依赖。中国民族工业不能和封建势力割断联系。例如棉纺织业,当时创建纱厂的资本家中,有很多就是军阀官僚和地主,只有少数才是真正由工业资本不断积累起来的。
——摘编自沙健孙主编《中国共产党史稿第一卷》
材料三 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成就分布图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手工业产品在海外市场的地位如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列举早期中国民族工业的两例代表。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一五计划中工业建设的重心集中在哪些部门?这些成就的取得对中国的工业化有什么意义?
【答案】(1)地位:广受欢迎、赞誉(或:欧洲上层社会竞相购藏)。原因:中国传统手工业技术发达(或:工艺水平高,制作精良,享誉世界)。
(2)特点:部门以轻工业为主;分布集中于沿海通商口岸;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有依赖性。
民族工业举例如: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保兴面粉厂、大生纱厂等。(写出两例即可)
(3)部门:交通运输、机械制造(汽车制造,重型机器制造)、钢铁生产(任答其中一点即可)意义: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丝之国、古罗马的贵族都以穿着中国丝绸为荣。许多欧洲国家的宫廷和王公贵族更是竞相购藏中国的瓷器、漆器和丝绸、刺绣,甚至不惜重金到中国定做”可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产品子啊国际上广受赞誉。原因是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发达,手工业产品制造精良。(2)根据材料二中“轻重工业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当时重工业的大部分,仍旧控制在帝国主义资本手中”可知,民族工业主要以轻工业为主。根据“中国民族工业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它多半集中在沿海的通商口岸”可知,民族工业地理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通商口岸。根据“民族工业脱离了自己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加深了对帝国主义的依赖。中国民族工业不能和封建势力割断联系”可知,民族工业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有依赖性。近代民族工业的代表有: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大生纱厂等。
(3)根据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武汉长江大桥、鹰厦铁路、沈阳第一机床厂、鞍山大型轧钢厂等可知,一五计划中工业建设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机械制造等重工业部门。一五计划的实行使中国开始改变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手工业、近代民族工业和一五计划,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50.(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材料 天承袭贞观年间整顿吏治、严惩贪污的政策,“尝与宰相议及刺史、县令”,并派遣“使者以六条察州县”,考核州县官吏是否清正称职。对于贪赃枉法官吏,不论官位高低,一律严惩不货。正如《资治通鉴》所评说:“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融之,或加刑诛。抉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镇压反对势力,打击旧门阀士族,扶植庶族地主出身官僚,发展科举制。”在武则天执政时期,虽然爆发过徐敬业和宗室诸王发动的叛乱,但是吏治清明,政局稳定,使广大农民得以休养生息,因而社会生产有发展,垦田和户口数字大幅度地增长。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武则天为巩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武则天的措施对唐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答案】(1)措施:整顿吏治,严惩贪官;发展科举,选贤任能;休养生息,发展生产。
(2)影响:肃清吏治、发展生产,有利于政治清明,政局稳定;打击门阀士族,促进了“平民政治”的发展;完善了科举制,扩大了政权的基础。这些措施都为唐玄宗前期的清明政治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唐朝的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1)材料“武则天承袭贞观年间整顿吏治、严惩贪污的政策”“对于贪赃枉法官吏,不论官位高低,一律严惩不贷”可知,武则天为巩固统治整顿吏治,严惩贪赃枉法官吏;“镇压反对势力,打击旧门阀士族,扶植庶族地主出身官僚,发展科举制”可推出发展科举制,选拔贤能人仕;“吏治清明,政局稳定,使广大农民得以休养生息,因而社会生产有发展,垦田和户口数字大幅度地增长”可知休养生息,发展社会生产。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时期整顿吏治,严惩贪赃枉法官吏,发展科举制,选拔贤能人仕有利于进一步打击贵族政治,促进“平民政治”的发展;以严厉的手段整顿吏治,严惩贪赃枉法官吏的措施有利于政治清明,为后世政治稳定奠定了基础;“因而社会生产有发展,垦田和户口数字大幅度地增长”可知促进了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唐玄宗前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1)措施:整顿吏治,严惩贪官;发展科举,选贤任能;休养生息,发展生产。
(2)影响:肃清吏治、发展生产,有利于政治清明,政局稳定;打击门阀士族,促进了“平民政治”的发展;完善了科举制,扩大了政权的基础。这些措施都为唐玄宗前期的清明政治奠定了基础。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武则天的改革措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难度较低,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
三、论述题
51.(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00—1800年的确是一个空前跨文化交流的时代,它越来越多地影响世界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早期近代几乎把世界各个民族都纳入彼此经常的、紧密的、持久的联系之中,跨文化交流延伸到东半球、西半球和大洋洲之外,包括了全世界。
1500—1800年,经过新航路的开辟,无论奢侈品还是大宗商品的运输成本和风险都大大降低了,这些航路上的需求和供给信息可以传播给更广泛地区的商人,各地复杂的货币制度,通过可以互相兑换的黄金、白银、铜币、汇票,也促进了全球贸易。
——摘编自施诚《全球史中的“早期近代”》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史的其它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观点一: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跨文化交流;观点二: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全球文明的交往;观点三: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早期近代化”的发展。
观点二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全球文明的交往
论述: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人类社会和各文明间的孤立和分散状态,亚非欧各洲间开始了联系与交往。不仅促使各地区间的文化形成了空前的大交流,欧洲生产方式、美洲的物种和亚洲的商品都体现了文化交流的发展;推动了全球贸易的大发展,亚非欧美各洲的贸易联系加强,开启了全球化发展的历程。
观点三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早期近代化”的发展
论述:早期近代化是人类社会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发展过程,亚非欧美各洲的联系与交往使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新航路的开辟将世界各民族都纳入频繁的联系之中,亚非欧美各洲形成了全球贸易体系,加速了各地区的交往;促进了世界经济和文化密切联系的全球史的形成,亚非欧美各洲不再是孤立的历史而是整体联系的历史。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后的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主旨可知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从文化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三个角度可以概括出三个观点,即观点一: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跨文化交流;观点二: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全球文明的交往;观点三: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早期近代化”的发展。在论述过程中以史观为指导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论述。此处以观点二、观点三为例论述。观点二: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全球文明的交往。论述过程中史实方面可以从亚非欧联系、物种交流、全球贸易等角度展开。论述: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人类社会和各文明间的孤立和分散状态,亚非欧各洲间开始了联系与交往。不仅促使各地区间的文化形成了空前的大交流,欧洲生产方式、美洲的物种和亚洲的商品都体现了文化交流的发展;推动了全球贸易的大发展,亚非欧美各洲的贸易联系加强,开启了全球化发展的历程。观点三: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早期近代化”的发展。论述过程可以从贸易体系、文化联系等角度展开。论述:早期近代化是人类社会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发展过程,亚非欧美各洲的联系与交往使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新航路的开辟将世界各民族都纳入频繁的联系之中,亚非欧美各洲形成了全球贸易体系,加速了各地区的交往;促进了世界经济和文化密切联系的全球史的形成,亚非欧美各洲不再是孤立的历史而是整体联系的历史。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航路的开辟,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