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
1.了解孔子及《论(lún)语》的相关知识;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理解并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及名言警句。(重点)
2.理解文中关于学习方法、求知态度、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等方面的深刻道理;体会语录体散文言简意丰的特点。(难点)
3.联系自身实际,改进学习方法,提高个人修养。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和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也涉及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状况,反映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 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收弟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动荡、转型的时代。由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社会制度的变更,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权力下逮(权力被下级夺取)、礼仪僭( jiàn)越(超越本分)等现象,是孔子思想产生和形成的社会根源。鲁国是周朝的同姓诸侯国之一,其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性(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是孔子儒家思想产生的特殊土壤。
创作背景
论语( lun )
愠( yun )
逾矩( yu ju)
罔( wǎng )
殆( dai )
箪( dan )
好之者( hào )
曲肱( gōng )
笃( du )
学习字词
速 读课 文
思考1:十二则语录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思考2:本文的写作体例是什么?有怎样的语言特色?
思考3:讨论一下本文内容对我们生活和学习的指导意义。
思考问题
子①曰:“学而时习②之,不亦说乎③ ?有朋④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⑤而不愠⑥ ,不亦君子⑦ ?(《学而》)
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
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古文探究
①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②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
③ 不亦说(yuè)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同“悦”,愉快。
④朋:朋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⑤知:了解。
⑥愠:生气,恼怒。
⑦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第一句讲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是认识过程,“习”是巩固过程,要想真正获得、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与“习”结合起来。
第二句讲交友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以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是人生一大乐事。
第三句讲为人态度。不被人了解却心无怨恨,心胸开阔,坦然自若,自求长进,这便是君子的风范。
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⑤:为人谋⑥而不忠⑦乎?
与朋友交⑧而不信⑨乎?传⑩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有没有竭尽自己的心力?
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
①曾(zēng)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 shēn),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②吾(wú):人称代词,我。 ③日:每天。
④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 实指,即下文所说的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
⑤身:自己。
⑥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⑦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⑧交:结交,交往。 ⑨信:诚信。
⑩传( chuán):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具体讲自我反省的内容,突出了反省是自我教育、自我修德的方法和途径。指出了“三省”的具体内容:“忠”是做事之原则,“信”是交友之根本,“习”是学习之要领。
子①日:“吾十有五②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③ ,
五十岁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能顺从意愿,不越过法度。
五十而知天命④ ,六十而耳顺⑤ ,七十而从心所欲⑥ ,不逾矩⑦ 。”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不再感到迷惑,
①十有五:十五岁。有,同“ 又 ”, 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②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③惑:迷惑,疑惑。
④天命:上天的意旨。 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
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指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⑥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⑦逾(yú)矩:越过法度。 逾,越过。矩,法度。
孔子认为人的思想境界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升。孔子以六个时间点串起了一生的学习和修养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阶段;五十岁到六十岁是安身立命阶段,也就是不受外界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句子解读
子日:“温①故②而知③新④,可以为⑤师矣⑥。”(《为政》)
①温:温习,复习。
②故:旧,这里指学过的知识。
③知:得到,懂得。 ④新:新的理解和体会。
⑤为:动词,担任,充当。
⑥矣:语气词。表示陈述,相当于“了”。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个做老师了。”
“温故而知新”重在“知新”。孔子强调在温习旧知识时有所发现,能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为师”,突出强调了“知新”的重要性。
子日:“学而①不思则②罔③,思而不学则殆④。”(《为政》)
①而: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
②则: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便”“那么”。
④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⑤殆:疑惑。
⑥哉:语气词,表示感叹,相当于“啊”。
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
“罔”“殆”两字准确地道出了“学”“思”偏废其一的危害。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并强调了要将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
子日:“贤哉① ,回②也!一箪③食,一瓢饮,在陋巷,
别人不能忍受这种贫困,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有贤德的人,是颜回啊!”
人不堪④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 ” (《雍也》)
孔子说:“颜回是个贤德之人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
古文探究
①哉:语气词,表示感叹,相当于“啊”。
②回:即颜回(前521-前490),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③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也有用芦苇制成的。
④堪:能忍受。
将别人不能忍受陋巷的痛苦和颜回在陋巷的自得其乐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颜回的安贫乐道。本章末尾“贤哉,回也!”与本章开头呼应,再次表现了孔子对颜回的高度赞扬。
子曰:“知①之②者③不如好④之者,好之者不如乐⑤之者。 ”《雍也》
①知:知道,懂得。
②之:代词,它,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
③者:代词,……的人。
④好(hào):喜爱,爱好。 ⑤乐:以……为快乐。
孔子说:“知道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研究)它为快乐的人。
写了学习的三种境界:“知之”指对知识的一般理解;“好之”则会有较大的热情投入;“乐之”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有真知灼见。两个“……不如……”的句子,层层深入,突出强调了兴趣的重要性。就学习而言,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子日:“饭① 疏食② ,饮水③,曲肱④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一样。“
不义⑤而富且贵,于⑥我如浮云⑦ 。” (《述而》)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古文探究
①饭:吃。
②疏食:粗粮。
③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④肱: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⑤义:合乎正义,指正当的手段。
⑥于:介词,对,对于。
⑦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比喻】将“不义”的富贵比作浮云,生动地论述了当追求富贵要以损害“义”为代价时,富贵就如浮云一样,不值一提,表现了孔子在“富贵”与“义”发生矛盾时,宁愿贫贱也要坚守“义”的高尚节操。
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① 。择其善者②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①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②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在其中。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加以改正。”
本章强调正确的学习态度: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一个“择”字表明学习的关键在于自己要有主见,善于择其善者,改其不善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他人身上学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子在川上①曰:“逝②者如斯③夫④ , 不舍⑤昼夜。”(《子罕》)
①川上:河边。川,河流。
②逝:往、离去。
③斯:代词,这,指河水。
④夫(fú):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⑤舍:停留。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古文探究
“逝者”可指消逝的时光,也可理解为世间时刻变迁着的万物。用流水的日夜不停、一去不复返来比喻“逝者”,体现了时间的宝贵、人生世事变化之快,亦有惜时之意。
子日:“三军①可夺②帅也 , 匹夫③不可夺志也。”(《子罕》)
①三军:指军队。
②夺:改变。
③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平民百姓不可以改变志向。”
孔子以三军之帅与匹夫之志作对比,一个“可”一个“不可”,态度鲜明地强调了志向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告诉人们一个人要有志向并要坚守志向。
句子解读
子夏①曰:“博学而笃志② ,切问而近思③ ,仁④在其中矣。”《子张》
①子夏(前507-?):即卜商,字子夏,春秋末期晋国人,孔子的弟子。
②笃志:坚定志向。笃,坚定。
③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恳切。
④仁:仁德。
子夏说:“广泛学习并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古文探究
“博学” 强调从各方面广博地学习,以拓宽知识面;“笃志”强调确立了志向就要坚守;“切问”强调要恳切地发向求教;“近思”是思考当前的事情。这一章阐述了治学之道,“博学”和“笃志”是基础,“切问”和“近思”是方法,能够做到这四点,就可以达到儒家所提倡、追求的“仁”了。这一章意在勉励人们要广泛地学习,专心致志地探求真理,勤学好问,联系当前实际去思考。
句子解读
1.下列各项中红色字体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A.吾日三省吾身(自我检查)
学而不厌(满足)
C.饭疏食,饮水(吃)
曲肱而枕之(弯着胳膊)
B.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
学而不思则罔(有害)
D.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
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怒)
【解析】罔的意思是迷惑。
2.下列文言文句子朗读停顿处理有误的一项是( )。
A.择其善者/而从之
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C.学/而不思/则罔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
3.根据要求用《论语》十二章中的相关句子填空。
(1)假如外国朋友迈克乘坐“一带一路”专列来到郴州,你有幸作为学生代表致欢迎辞,于是你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开头。
(2)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记者招待会上曾经说过,即使中国发展壮大起来,也不会称霸,因为中国在近现代历史的惨痛遭遇中有深刻感受。正所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换句话也就是我们不想被侵犯,也不想侵犯他国。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说乎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熟练背诵课文。
2.把握文章主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体会语录体散文语言简练的特点。(重难点)
3.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自身修养,学习为人处世之道。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论语》十二章这篇课文,解决了文中的重点字词,学习了文言文的词义、句意。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深入学习文言文的字词句式和思想深刻、富有哲理、语言简洁、生动传神的写作方法。
1.通假字
不亦说乎 (“说”同“悦”,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字词句式
2.古今异义
吾日三省吾身 (古义:泛指多次。今义: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
饭疏食,饮水 (古义:粗糙,粗粝。今义:清除阻塞使通畅;疏通)
饭疏食,饮水 (古义: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今义: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三军可夺帅也 (古义:改变。今义:强取;抢)
字词句式
3.一词多义
人不知而不愠 (动词,了解)
知
温故而知新 (动词,得到,懂得)
为人谋而不忠乎 (wèi,介词,替,给)
为
可以为师矣 (wéi,动词,担任,充当)
字词句式
人不知而不愠 (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
而 温故而知新 (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就” “才”)
博学而笃志 (连词,表示并列,相当于“和” “与”)
人不堪其忧 (代词,这种)
其
择其善者而从之 (代词,可译为“他们的”)
字词句式
5.文言句式
(1)判断句
贤哉,回也(“?……也”表判断)
(2)固定句式
不亦说乎(“不亦……乎”,不也……吗,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
(3)省略句
人不知而不愠(“知”后面省略宾语“我”,“不愠”前面省略主语“我”)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字词句式
6.成语积累
不亦乐乎:原指心里很高兴。现常用来表示程度极深(多用在“得”字后做补语)。
三省吾身: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三十而立:三十岁便能够自立于社会。指人开始走向成熟。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箪食瓢饮:用箪盛饭吃,用瓢舀水喝,旧指安贫乐道,也指生活贫苦。
字词句式
疏食饮水:粗茶淡饭,饮食简陋。
乐在其中:指乐趣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中。形容自得其乐。
富贵浮云: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随时随地学习别人的长处。
择善而从:指采纳正确的意见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
逝者如斯:意思是时光如同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逝。
不舍昼夜:不分白天和黑夜,夜以继日。
博学笃志:广泛地学习而且志向坚定。
字词句式
做到孔子教导的“人不知而不愠”, 对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有何好处?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做到“人不知而不愠”的好处有:
(1)不怨天尤人,能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2)能以宽容之心对待别人,不苛责别人,使交往更融洽。
“吾日三省吾身” 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请结合实际谈谈做到“吾日三省吾身”的好处。
这是一种严于律己,勇于自我剖析、自我反省的表现。只有这样,我们才会不断净化自己的思想,才能在做人和求学方面都得到提高。
从第3章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学习和提高修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要经过漫长的过程,要循序渐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提升自己。
孔子认为“学”与“思”是什么关系?
孔子认为,读书学习时,“学”与“思”缺一不可。“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相互结合,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不可偏废其一。
第6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塑造了颜回怎样的形象?
这一章主要写孔子赞扬颜回吃着简单的饭食,住在简陋的小巷,却能忍受贫困,不改变自己的乐趣的品质。寥寥几句就塑造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
分析讨论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请你联系实际,说说孔子的“义利观”对我们有何指导意义。
孔子认为,在“富贵”与“义”发生矛盾时,宁愿贫贱也要坚守“义”。现代社会物欲横流,充斥着诱惑。面对利益时,我们要以孔子的话为原则,以“义”为先,不义之财虽贫不取。
结合第9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这是可供学习的地方。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短处,这是值得自省的地方。对别人的长处,要加以学习并保持;对别人的短处,要加以警惕并戒除。这样,无论别人好坏与否,对自己都有益处,所以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分析讨论
第二章中“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三个问句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这三个问句不能互换位置。因为这三个句子所针对的对象依次是“他人”“朋友”“自己”,体现了一种由疏到亲、由人及己的关系,表现了曾子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操。如果互换了位置,就破坏了这种顺序,不能更好地体现曾子的高尚品格。
第四章中的“温故”和“知新”是并列关系吗?作者强调了什么?
“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关系,孔子在这一章中强调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在孔子看来,古代典籍及礼仪习俗等都为“故”,“故”自身不会产生“新”,温故而知新,强调“悟”,即思考。《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这表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并列关系,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 因此,孔子在这里强调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本文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等方面,告诫人们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勤奋好学的精神;要学会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要有诚实守信、重视友情、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和珍惜时间的观念等。
《论语》十二章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一箪食,一瓢饮……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真知灼见
言简意深
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时习之
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修身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不逾矩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解释下列句中红色字体词语的含义。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忠: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信:___________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 殆:
生气,恼怒
竭尽自己的心力
诚信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疑惑
2.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C
文本特色
1.语言简洁、生动,极富概括性
本文运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频繁使用“乎”“矣”“也”等语气词,使表情达意更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且本文语言极富概括性,如“一箪食,一瓢
饮,在陋巷”仅九字便将颜回的清贫状态概括了出来。
2.隽永含蓄,富有哲理
课文所选的十二章语录,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等方面的内容,各有所指,语意含蓄,富有哲理,闪烁着思想的光芒,有很强的教育意义,至今仍有很强的借鉴、启示作用。
《论语》
《史记·孔子世家》
推荐阅读
1.翻译下面的语句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择其善者而从之。
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个做老师了。
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
2.“不思故有惑,不求故无得。”这句格言强调的是做学问要善于思考。《论语》中表达同一意思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对远道而来的朋友的欢迎。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说乎
4.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经常引用古典诗文名句,这展现了他独特的语言风格和人格魅力。在中央党校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习近平主席就引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雍也》)来说明兴趣是激励学习的最好老师。
5. 与人交往,我们应该有君子风范。即使不被别人理解,也不要心存怨恨。正如《<论语>十二章》中所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