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自贡市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生物开学试卷
一、单选题
1.(2017八下·南宁期末)在生活中有人评论“他跟他妈长得一模一样”,这句话揭示的现象是( )
A.进化 B.遗传 C.变异 D.遗传和变异
2.(2020八下·自贡开学考)有人是单眼皮,有人是双眼皮,有人色觉正常,有人是色盲,有人惯用右手,有人惯用左手,在生物学上把这种形态结构、生理特征、行为方式统称为生物的( )
A.基因 B.性状 C.遗传 D.变异
3.(2020八下·自贡开学考)下列关于性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生物的性状肉眼都可以完全看到
B.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但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C.生物在传种接代中传下去的不是性状本身,而是控制性状的基因
D.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叫做相对性状
4.(2020八下·自贡开学考)转基因超级鼠的诞生,说明性状与基因的关系是( )
A.基因控制性状 B.性状控制基因
C.基因与性状无关 D.性状决定蛋白质
5.(2020八下·自贡开学考)1890年和1891年,德国细胞学家鲍维里和动物家亨金,通过对多种生物的观察研究,证实了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规律.下面错误的是( )
A.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
B.染色体不是任意的减少一半
C.一部分染色体减少一半
D.精子中含有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
6.(2020八下·自贡开学考)下列选项中,在同种生物体内,与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相同是( )
A.精子 B.卵细胞 C.受精卵 D.以上都是
7.(2020八下·自贡开学考)父母的性状传给后代是通过( )
A.脑细胞 B.体细胞 C.生殖细胞 D.教育
8.(2020八下·自贡开学考)生物体内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叫做( )
A.染色体 B.核酸 C.基因 D.转基因
9.(2020八下·自贡开学考)人体的体细胞核内有23对染色体,有( )
A.23个DNA分子 B.46个DNA分子 C.23个基因 D.46个基因
10.(2019八下·武功月考)下面关于人体的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基因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
A.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
B.生殖细胞中染色体不成对存在
C.生殖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
D.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
11.(2020八下·正安月考)下面是关于染色体和基因在亲子代之间传递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子代体细胞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B.子代体细胞中的基因,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C.人的卵细胞中23条染色体在形态和大小上都是不同的
D.子代体细胞核中的每一个基因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12.(2020八下·东台期中)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婚配的医学依据是( )
A.近亲婚配其后代必患遗传病
B.近亲婚配其后代患遗传病的机会增多
C.人类的疾病都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
D.近亲婚配与伦理道德不相符合
13.(2020八下·自贡开学考)当一对基因中,一个是显性基因,一个是隐性基因时,生物表现出( )
A.无规律 B.中间性状 C.隐性性状 D.显性性状
14.(2020八下·自贡开学考)纯种高茎豌豆与纯种矮茎豌豆杂交,子一代都表现出高茎,这种高茎属于( )
A.显性基因 B.隐性性状 C.相对性状 D.显性性状
15.(2020八下·自贡开学考)一对肤色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白化病的孩子,如果他们再生一个孩子,是白化病的可能性是( )
A.0% B.100% C.50% D.25%
16.(2020八下·自贡开学考)高秆水稻由显性基因A控制,矮秆水稻由隐性基因a控制。现有一株矮秆水稻,它的基因组成是( )
A.aa B.AA C.Aa D.a
17.孟德尔在一次杂交试验中,将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得杂交第一代全部是高茎豌豆,杂交第一代自花受粉,将其种子全部种下,在全部杂交第二代植株中,有90株矮茎豌豆。请你推测,杂交第二代大约有多少株高茎豌豆
A.90株 B.18 0株 C.270株 D.30株
18.(2020八下·自贡开学考)在以下人类疾病中,属于传染病的是( )
A.糖尿病 B.坏血病 C.肺结核 D.白化病
19.(2020八下·自贡开学考)甲与乙为同班同学,由于甲得了流感而使乙也得了流感,乙在得流感前、后的身份分别是( )
A.传染源、传播途径 B.易感者、传染源
C.传播途径、易感者 D.易感者、传播途径
20.(2015·潍坊模拟)某医院接收一位禽流感病人后,及时对该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同时对病人的衣物和饮食用具进行严格的消毒.这两项措施分别属于( )
A.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 B.保护易感者、切断传播途径
C.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D.控制传染源、保护易感者
21.(2020八下·自贡开学考)涂在清洁皮肤上的病菌很快会死亡,其原因是( )
A.因干燥而死
B.吞噬细胞将病菌吞噬
C.皮肤的分泌物有杀菌作用
D.淋巴细胞释放的抗体将病菌清除
22.(2020八下·自贡开学考)接种疫苗属于预防传染病中的哪项措施( )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 D.以上三项都是
23.下列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A.唾液中的溶菌酶杀灭病菌 B.皮肤阻挡致病细菌侵入人体内
C.特定的抗体抵抗相应的抗原 D.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的病菌
24.(2020八下·自贡开学考)患过新冠肺炎的人,体内能产生一种抵抗新型冠状病毒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和新型冠状病毒分别为( )
A.抗原和抗体 B.抗体和抗原 C.抗原和抗原 D.抗体和抗体
25.(2020八下·自贡开学考)下列有关抗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抗体可存留在人体内 B.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
C.能破坏和排斥多种病原体 D.是在抗原的刺激下产生的
二、综合题
26.(2020八下·自贡开学考)下图是豌豆花色的遗传图解,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豌豆的亲代都是紫花,而后代中出现了白花,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豌豆的紫花和白花这一性状称为 。
(2)根据豌豆紫花和白花在亲代与后代的表现规律可以判断出 是隐性性状。
(3)若用B表示显性基因,b表示隐性基因,则亲代紫花的基因组成是 。后代白花的基因组成是 。
27.(2020八下·自贡开学考)孟德尔用黄粒豌豆与绿粒豌豆杂交,所得到的杂交第一代全部是黄色豌豆。请据此回答:
用杂交子一代植株进行自花授粉,其后代的基因组成有 种,它们分别是 (A、a表示显、隐性基因),后代表现出来的性状有 种,分别是 。从理论上推测,所结的种子中 豌豆数量明显较多。
28.(2020八下·自贡开学考)下图是关于人体免疫的图解,请你仔细观察并回答:
(1)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主要是皮肤和黏膜,能够阻挡和杀死病原体,如图 所示。另外,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有清扫异物的作用,如图 所示。(用图中字母填写)
(2)体液中的 和 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可以用图A和C表示。
(3)这两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不只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 免疫。
29.(2020八下·自贡开学考)观察下面甲、乙两图并回答问题。
(1)甲图中的 对应的是乙图中的[①]染色体,它主要由[②] 和[③] 组成。 上的英文字母A表示的是具有遗传效应的 片段。
(2)①主要存在于动植物细胞的 中。图甲所示精子、卵细胞和受精卵的基因组成分别是 。
三、资料分析题
30.(2020八下·自贡开学考) 2020年,我国武汉地区发现高传染性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病例,目前全球确诊病例已超过百万,死亡数万,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灾难事件。新冠肺炎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所致,新型冠状病毒主要存在于新冠肺炎患者喷嚏、咳嗽、说话的飞沫中,吸入后导致感染,或接触飞沫沉积的物体表面后,导致感染,人群普遍易感。因此,为确保学校师生身心健康,顺利开学,在人员密集的教室内戴口罩、勤洗手是个人预防新冠肺炎的重要措施,在群防群控中,“四早”(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
请根据以上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新冠肺炎的病原体是 ,新冠肺炎患者是 。
(2)从资料可以看出,空气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是新冠肺炎主要的 。
(3)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看,戴口罩、勤洗手属于 ,“四早”属于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遗传和变异现象
【解析】【解答】解:“他跟他妈长得一模一样”,是说明他与他妈妈在长相上、身材上或者言谈举止上非常相像,也就是性状相似,所谓性状是指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统称为性状,生物学上把后代与亲代相似的现象称为遗传.因此“他跟他妈长得一模一样”,这句话揭示的现象是遗传现象.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遗传的定义进行分析解答,遗传是指生物学上把后代与其亲代相似的现象称为遗传.
2.【答案】B
【知识点】性状和相对性状
【解析】【解答】A.基因是DNA分子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A不符合题意。
B.任何生物都有许许多多性状。有的是形态结构特征(如豌豆种子的颜色,形状,人的眼皮的单双),有的是生理特征(如人的ABO血型,色觉正常与色盲,植物的抗病性,耐寒性),有的是行为方式(如狗的攻击性,服从性),等等。因此有人是单眼皮,有人是双眼皮;有人色觉正常,有人色盲;有人惯用右手,有人惯用左手,这些是生物的性状。B符合题意
C.遗传是亲子间的性状上的相似性,C不符合题意。
D.变异是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遗传学上把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特征(如豌豆种子的颜色、形状)和生理特性(如人的ABO血型、植物的抗病性,耐寒性),叫性状。
3.【答案】A
【知识点】基因、环境与性状的关系;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性状和相对性状
【解析】【解答】A.生物的性状并不是都是肉眼可以观察到的特征,如生理特性中的人的血型等,A符合题意。
B.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但有些性状是否表现,还受到环境的影响,如,大家熟悉的萝卜,长在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的颜色是有差异的,B不符合题意。
C.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实质是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因此,遗传的不是性状本身,而是控制性状的基因,C不符合题意。
D.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1、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特性。任何生物都有许许多多性状,有的是形态特征(如豌豆种子的颜色、形状),有的是生理特征(如人的ABO血型、植物的抗病性、耐寒性),有的是行为方式(如狗的攻击性、服从性),等等。
2、性状的表现是基因和外界环境的共同作用,以基因为主,外界环境为辅。
4.【答案】A
【知识点】基因、环境与性状的关系
【解析】【解答】小鼠生长速度慢,是由小鼠生长激素基因控制的;大鼠生长速度快,是由大鼠生长激素基因控制的。小鼠生下转基因超级鼠属于变异现象,不是因为小鼠自身的基因发生变化,而是在小鼠细胞核未融合的受精卵内注入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结果,这说明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故答案为:A。
【分析】基因: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控制生物性状。基因是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表达自己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从而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的。
5.【答案】C
【知识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解析】【解答】A.生物的体细胞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A不符合题意;
B.生物的体细胞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但不是任意的一半,而是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B不符合题意;
C.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过程中染色体要减少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而不是一部分染色体减少一半,C符合题意;
D.精子和卵细胞中含有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D不符合题意。
【分析】人类的性别决定图解如下:
6.【答案】C
【知识点】人的染色体组成和性别遗传
【解析】【解答】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和卵细胞。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中的一半,成单存在。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时,染色体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因此同种生物的受精卵与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相同,保证了后代和亲代的遗传物质的稳定性。
故答案为:C。
【分析】人类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来源图解如下:
7.【答案】C
【知识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解析】【解答】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把基因传递给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与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所以,父母的性状遗传给后代,是通过生殖细胞实现的。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的性状不能直接遗传,遗传的是遗传物质,遗传物质是通过生殖过程传给后代的。性状的表现是基因和外界环境的共同作用,以基因为主,外界环境为辅。
8.【答案】C
【知识点】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解析】【解答】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脱氧核糖核酸的简称,是遗传信息的载体;DNA分子上含有特定遗传效应的片段就是基因,即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控制生物性状。
故答案为:C。
【分析】在细胞核中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染色体,染色体由蛋白质和DNA组成,起遗传作用的是DNA分子。一条染色体上一般只有一条DNA分子,DNA分子上有许多的基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具有遗传效的DNA片段是基因。基因是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表达自己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从而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的。
9.【答案】B
【知识点】人的染色体组成和性别遗传
【解析】【解答】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正常人体细胞中的每个染色体中只含有一个DNA分子,人体细胞内有23对染色体,那么每个体细胞中有46个DNA分子。可见B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DNA (脱氧核糖核酸)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它主要存在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在每种生物的体细胞核中,都含有一定数量的成对存在的染色体(如人的体细胞核中有23对,即46条染色体),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在每条染色体上一般只有一个DNA分子(如人的体细胞核中有23对染色体,即46条染色体,46个DNA分子),在每个DNA上有许多个基因。
10.【答案】C
【知识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解析】【解答】每种生物的体细胞内都含有一定数量的结构不同的染色体,这些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基因是DNA分子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因此基因也是成对的,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分开,基因也随着分开。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进行一种特殊方式的细胞分裂,成对的染色体要两两分开,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中,即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基因是成单存在的。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中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和卵细胞.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中的一半,成单存在.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时,染色体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11.【答案】D
【知识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解析】【解答】解:A、生物体体细胞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而受精卵中具有双亲的遗传物质,所以子代体细胞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A正确。
B、生物体体细胞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而受精卵中具有双亲的遗传物质,所以子代体细胞核中的基因,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B正确。
C、每一种生物细胞核内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如人的体细胞中含有23对染色体,人的卵细胞中23条染色体在形态和大小上都是不同的,C正确。
D、子代体细胞核中的每一对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不是每一个基因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染色体是细胞内具有遗传性质的物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所以叫染色体;由蛋白质和DNA组成,是遗传物质基因的载体。
染色体在体细胞内成对存在,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因此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
12.【答案】B
【知识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解析】【解答】近亲是指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原因是近亲带有相同隐性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较大,近亲结婚所生的孩子患有遗传病的机率大,因此禁止近亲结婚可以减少后代得遗传病的可能性,可见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每个人的染色体上都有可能携带一些致病基因,当这些致病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人体表现出来时,人会患某种遗传病。近亲带有相同隐性遗传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较大,因此,近亲结婚所生的孩子患有遗传病的可能性较大,如近亲结婚时所生的子女中,单基因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比非近亲结婚要高出7.8~62.5倍,先天畸形及死产的机率比一般群体要高3~4倍,孩子智力下降,并患有许多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愚型,其危害十分显著。
13.【答案】D
【知识点】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
【解析】【解答】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两个都是显性时,表现显性性状;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时,才会表现出隐性性状,D符合题意。
【分析】显性性状:遗传学术语,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子一代为杂合体,相应的等位基因中其中一个对表现出的性状的明显影响,另一个则暂时不表现,表现出的那个亲本的性状为显性性状。例如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子一代全部为高茎,没有一棵是矮茎的,则高茎对矮茎是显性。或叫显性性状。
隐性性状:当两个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时,子一代未出现的一个亲本性状。
14.【答案】D
【知识点】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
【解析】【解答】将纯种的高茎豌豆与纯种的矮茎豌豆杂交,产生的子一代都是高茎豌豆,表明矮茎豌豆的基因在子一代中没有表现出来,因此控制豌豆矮茎的基因是隐性基因。所以豌豆的矮茎是隐性性状,则豌豆的高茎属于显性性状。
故答案为:D。
【分析】1、显性性状,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进行杂交,子一代为杂合体,相应的等位基因中其中一个对表现出的性状有明显影响,另一个则暂时不表现。表现出的那个亲本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2、隐性性状:当两个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时,子一代未出现的一个亲本性状。
3、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如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
4、控制生物性状的一对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这对基因分别位于成对的两条染色体上。控制显性性状的是显性基因,通常用大写的英文字母表示;控制隐性性状的是隐性基因,通常用小写的英文字母表示。
15.【答案】D
【知识点】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
【解析】【解答】白化病是由隐性致病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一对肤色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白化病的子女,说明夫妇双方除含有一个控制正常肤色的显性基因外,都携带一个控制白化病的隐性基因。若用A表示控制正常肤色的基因,a表示控制白化病的隐性基因,则这对夫妇的基因组成是Aa,所生后代的基因组成的可能情况是:AA或Aa或aa。遗传图解如图所示:
由遗传图解可知,如果他们再生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患白化病的可能性为25%。
故答案为:D。
【分析】1、控制生物性状的一对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这对基因分别位于成对的两条染色体上。控制显性性状的是显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是隐性基因。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能表现出来。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的。
16.【答案】A
【知识点】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
【解析】【解答】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若高杆水稻由显性基因A控制,矮杆水稻由隐性基因a控制。现有一株水稻为矮杆,则控制其矮杆的一对基因一定是隐性的,即aa。
故答案为:A。
【分析】控制生物性状的一对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这对基因分别位于成对的两条染色体上。控制显性性状的是显性基因,通常用大写的英文字母表示;控制隐性性状的是隐性基因,通常用小写的英文字母表示。
17.【答案】C
【知识点】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
【解析】【分析】高茎与矮茎豌豆杂交,子一代全为高茎,可推知,亲代的高茎基因为DD,进而可推知子一代基因为Dd,子一代自花传粉,子二代的高茎与矮茎比例为3;1,子二代中矮茎有90株,则高茎株数约为270株。
【点评】此题为基础题,难度一般,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并理解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可结合遗传图解进行解题。
18.【答案】C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病因
【解析】【解答】A.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过少形成的激素缺乏症,不具有传染性,不是传染病,A不符合题意。
B.坏血病是由于缺乏维生素C造成的,不具有传染性,不是传染病,B不符合题意。
C.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具有传染病有传染性和流行性,C符合题意。
D.白化病是由遗传物质引起的遗传病,不具有传染性,不是传染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小部分为寄生虫,寄生虫引起者又称寄生虫病。传染病具有流行性和传染性。传染病流行需要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19.【答案】B
【知识点】传染病的基本环节
【解析】【解答】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叫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叫易感人群。甲得了流感而使乙也得了流感,乙在患病前对该病缺乏免疫力,所以属于易感者;患传染病的患者,能够散播病原体,所以属于传染源。后来乙患病后成为患者,能够散播病原体,所以成为传染源。
故答案为:B。
【分析】1、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2、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
3、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源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20.【答案】C
【知识点】传染病的一般预防措施
【解析】【解答】解: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所谓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可分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方面.隔离传染病病人的主要目的控制传染源,对病人的衣物和饮食用具进行严格的消毒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故选:C
【分析】此题考查了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和预防传染病的措施.
21.【答案】C
【知识点】人体的三道防线
【解析】【解答】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组成,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抗体能够帮助人体清除或灭杀进入人体的病原体;当疾病痊愈后,抗体仍存留在人体内。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的免疫;而特异性免疫是人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此,人体的特异性免疫不同于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是特异性免疫主要是产生抗体对付病原体,皮肤能防止病菌侵入人体,而且他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皮肤对所有的病原体都起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故答案为:C。
【分析】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及免疫特点如下:
组成 功能 类型
第一道防线 皮肤和呼吸道、消化道黏膜 阻挡病原体 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吞噬和杀死病原体
第三道防线 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和淋巴结)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 能够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特
22.【答案】C
【知识点】传染病的一般预防措施
【解析】【解答】传染病流行的时候,只要切断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因此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健康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对健康人进行预防接种等措施就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所以接种疫苗,这一措施属于预防传染病中的保护易感人群。
故答案为:C。
【分析】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如下:
(1)控制传染源:“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消灭病畜
(2)切断传播途径:搞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消灭传播媒介
(3)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加强锻炼
23.【答案】C
【知识点】人体的三道防线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和功能,可从人体的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来解答.
【解答】保护人体健康的三道防线是:第一道防线 由皮肤和粘膜组成,能够阻挡和杀死病原体,阻挡和清除异物;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能够溶解杀死病原体;第三道防线包括免疫器官和 免疫细胞,能够产生抗体来抵抗抗原.其中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后天获得 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皮肤阻挡致病细菌侵入人体内,属于第一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的抗 原、唾液或胃液中的容菌酶杀灭病菌都属于第二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特定的抗体抵抗特定的抗原,属于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
故选C
【点评】关键知道非特异性免疫是先天性的,包括人体的第一和第二道防线,而特异性免疫是后天性的,主要指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24.【答案】B
【知识点】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患过新冠肺炎的人,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后,会刺激人体的淋巴细胞产生一种特殊的蛋白质---抗体,该抗体只对新型冠状病毒有免疫作用;并在人体内存留。当再有新型冠状病毒侵入时,就会被存留在人体的抗体清除,但其他病原体侵入时,它并不起作用。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新型冠状病毒就是抗原。所以这种蛋白质和新型冠状病毒分别为抗体和抗原。
故答案为:B。
【分析】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做抗原,抗原可能是病原体,也可能是自身细胞或其他异物。 疫苗是由被杀死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属于抗原。
2、抗体:指受到抗原刺激后产生的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且具有特殊抗病能力的蛋白质(免疫球蛋白)。这种具有免疫功能的蛋白质存在于血液、淋巴和组织液中。
25.【答案】C
【知识点】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A.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抗体产生后可在体内存留,但不同抗体存留的时间不同,如天花病毒抗体会永久地存留,但感冒病毒抗体只能存留短暂的时间,大多数抗体是长时间保留在人体内,A不符合题意。
BD.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BD不符合题意。
C.一种抗体只能抵抗一种抗原,而且一种抗体只能受相应的抗原刺激后才能形成,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抗体:指受到抗原刺激后产生的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且具有特殊抗病能力的蛋白质(免疫球蛋白)。它是一种由浆细胞(效应B细胞)分泌,被免疫系统用来鉴别与中和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等的大型Y形蛋白质。这种具有免疫功能的蛋白质存在于血液、淋巴和组织液中。
抗体具有特异性:特定的抗体只能对特定的抗原发生作用,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或者使抗原失去致病能力。
26.【答案】(1)变异;相对性状
(2)白色
(3)Bb和Bb;bb
【知识点】遗传和变异现象;性状和相对性状;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
【解析】【解答】(1)生物学上把后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后代的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现象叫做变异。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称为相对性状。故豌豆的亲代都是紫花,而后代中出现了白花,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变异,豌豆的紫花和白花是一组相对性状。
(2)如果在后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则新出现的性状是隐性性状,因为隐性性状不容易表现出来,只有当两个隐性基因相遇时才会表现出隐性性状。故由图1可知,亲代都是紫色花豌豆,而后代出现了白花豌豆,即白色是隐性性状。
(3)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显性和隐性之分,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后代中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后代中白花是隐性性状,其基因组成为bb,说明两个紫花中除了都含有一个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B外,还都含有一个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b,故两紫花的基因组成都为Bb。后代基因组成为bb。
【分析】(1)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特征,在遗传学上称为性状.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相对性状必须满足:同一种生物;同一性状;不同的表现形式.
(2)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显性基因是控制显性性状发育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支配隐性性状的基因;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27.【答案】3;AA、Aa、aa;2;黄粒和绿粒;黄粒
【知识点】性状和相对性状;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
【解析】【解答】黄粒豌豆与绿粒豌豆杂交,所得的杂交第一代全部是黄色豌豆,因此黄粒为显性,绿粒为隐性,用A、a表示显、隐性基因,则杂交第一代黄色豌豆的基因组成为Aa。用杂交第一代植株进行自花授粉,其后代的基因组成有三种:AA、AA、aa。后代的性状有两种:黄粒和绿粒。理论上讲黄粒多,约是75%。遗传图解如图:
【分析】同种生物同一性状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叫相对性状,相对性状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是显性基因,一般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是隐性基因,一般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当控制性状的一对基因两个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表现的是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只有控制性状的一对基因全部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能表现出来.
28.【答案】(1)D;B
(2)杀菌物质;吞噬细胞
(3)非特异性(先天性)
【知识点】人体的三道防线;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1)人体的皮肤和黏膜,能够阻挡和杀死病原体,如图D所示,属于第一道防线;另外,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有清扫异物的作用,如图B所示,也属于第一道防线。因此图中B、D都属于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具有阻挡、杀死病原体的作用。
(2)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图A表示体液中溶菌酶能溶解病菌;图C表示体液中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因此属于第二道防线的是图A、C。
(3)图中的第一、二道防线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的,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先天性)免疫。
【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
防线 构成 功能 类别
第一道 皮肤和黏膜 阻止或杀死病菌,消除异物 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 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吞噬、溶解病菌
第三道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 特异性免疫
29.【答案】(1)蛋白质;DNA;DNA
(2)细胞核;A、a、Aa
【知识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
【解析】【解答】(1)图乙是染色体的组成,①是染色体,②是蛋白质,③是双螺旋状的DNA。因此,甲图中的 染色体,对应的是乙图中的①染色体。染色体由②蛋白质和③DNA组成。 上的英文字母A表示的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即基因。
(2)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的控制中心,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因此,①染色体主要存在于动植物细胞的细胞核中。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分开,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基因也随着染色体的分离而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中;父亲的基因组成是AA,因此产生的精子基因只有一种:A。母亲的基因组成是aa,因此产生的卵细胞基因也只有一种:a。受精卵中的基因组成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故为:Aa。如图所示:
【分析】(1)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是成对存在,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和卵细胞.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中的一半,成单存在.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时,染色体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2)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中有一些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染色体,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染色体数目是一定的,一条染色体有一个DNA分子组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
30.【答案】(1)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源
(2)传播途径
(3)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染源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病因;传染病的基本环节;传染病的一般预防措施
【解析】【解答】(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新冠肺炎病毒属于新冠肺炎的病原体,传染源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新冠肺炎患者称为传染源。
(2)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如空气传播、接触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因此,从资料可以看出,空气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是新冠肺炎主要的传播途径。
(3)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因此,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看,戴口罩、勤洗手属于切断传播途径,“四早”(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主要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1 / 1四川省自贡市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生物开学试卷
一、单选题
1.(2017八下·南宁期末)在生活中有人评论“他跟他妈长得一模一样”,这句话揭示的现象是( )
A.进化 B.遗传 C.变异 D.遗传和变异
【答案】B
【知识点】遗传和变异现象
【解析】【解答】解:“他跟他妈长得一模一样”,是说明他与他妈妈在长相上、身材上或者言谈举止上非常相像,也就是性状相似,所谓性状是指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统称为性状,生物学上把后代与亲代相似的现象称为遗传.因此“他跟他妈长得一模一样”,这句话揭示的现象是遗传现象.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遗传的定义进行分析解答,遗传是指生物学上把后代与其亲代相似的现象称为遗传.
2.(2020八下·自贡开学考)有人是单眼皮,有人是双眼皮,有人色觉正常,有人是色盲,有人惯用右手,有人惯用左手,在生物学上把这种形态结构、生理特征、行为方式统称为生物的( )
A.基因 B.性状 C.遗传 D.变异
【答案】B
【知识点】性状和相对性状
【解析】【解答】A.基因是DNA分子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A不符合题意。
B.任何生物都有许许多多性状。有的是形态结构特征(如豌豆种子的颜色,形状,人的眼皮的单双),有的是生理特征(如人的ABO血型,色觉正常与色盲,植物的抗病性,耐寒性),有的是行为方式(如狗的攻击性,服从性),等等。因此有人是单眼皮,有人是双眼皮;有人色觉正常,有人色盲;有人惯用右手,有人惯用左手,这些是生物的性状。B符合题意
C.遗传是亲子间的性状上的相似性,C不符合题意。
D.变异是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遗传学上把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特征(如豌豆种子的颜色、形状)和生理特性(如人的ABO血型、植物的抗病性,耐寒性),叫性状。
3.(2020八下·自贡开学考)下列关于性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生物的性状肉眼都可以完全看到
B.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但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C.生物在传种接代中传下去的不是性状本身,而是控制性状的基因
D.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叫做相对性状
【答案】A
【知识点】基因、环境与性状的关系;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性状和相对性状
【解析】【解答】A.生物的性状并不是都是肉眼可以观察到的特征,如生理特性中的人的血型等,A符合题意。
B.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但有些性状是否表现,还受到环境的影响,如,大家熟悉的萝卜,长在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的颜色是有差异的,B不符合题意。
C.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实质是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因此,遗传的不是性状本身,而是控制性状的基因,C不符合题意。
D.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1、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特性。任何生物都有许许多多性状,有的是形态特征(如豌豆种子的颜色、形状),有的是生理特征(如人的ABO血型、植物的抗病性、耐寒性),有的是行为方式(如狗的攻击性、服从性),等等。
2、性状的表现是基因和外界环境的共同作用,以基因为主,外界环境为辅。
4.(2020八下·自贡开学考)转基因超级鼠的诞生,说明性状与基因的关系是( )
A.基因控制性状 B.性状控制基因
C.基因与性状无关 D.性状决定蛋白质
【答案】A
【知识点】基因、环境与性状的关系
【解析】【解答】小鼠生长速度慢,是由小鼠生长激素基因控制的;大鼠生长速度快,是由大鼠生长激素基因控制的。小鼠生下转基因超级鼠属于变异现象,不是因为小鼠自身的基因发生变化,而是在小鼠细胞核未融合的受精卵内注入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结果,这说明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故答案为:A。
【分析】基因: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控制生物性状。基因是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表达自己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从而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的。
5.(2020八下·自贡开学考)1890年和1891年,德国细胞学家鲍维里和动物家亨金,通过对多种生物的观察研究,证实了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规律.下面错误的是( )
A.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
B.染色体不是任意的减少一半
C.一部分染色体减少一半
D.精子中含有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
【答案】C
【知识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解析】【解答】A.生物的体细胞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A不符合题意;
B.生物的体细胞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但不是任意的一半,而是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B不符合题意;
C.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过程中染色体要减少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而不是一部分染色体减少一半,C符合题意;
D.精子和卵细胞中含有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D不符合题意。
【分析】人类的性别决定图解如下:
6.(2020八下·自贡开学考)下列选项中,在同种生物体内,与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相同是( )
A.精子 B.卵细胞 C.受精卵 D.以上都是
【答案】C
【知识点】人的染色体组成和性别遗传
【解析】【解答】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和卵细胞。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中的一半,成单存在。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时,染色体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因此同种生物的受精卵与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相同,保证了后代和亲代的遗传物质的稳定性。
故答案为:C。
【分析】人类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来源图解如下:
7.(2020八下·自贡开学考)父母的性状传给后代是通过( )
A.脑细胞 B.体细胞 C.生殖细胞 D.教育
【答案】C
【知识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解析】【解答】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把基因传递给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与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所以,父母的性状遗传给后代,是通过生殖细胞实现的。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的性状不能直接遗传,遗传的是遗传物质,遗传物质是通过生殖过程传给后代的。性状的表现是基因和外界环境的共同作用,以基因为主,外界环境为辅。
8.(2020八下·自贡开学考)生物体内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叫做( )
A.染色体 B.核酸 C.基因 D.转基因
【答案】C
【知识点】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解析】【解答】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脱氧核糖核酸的简称,是遗传信息的载体;DNA分子上含有特定遗传效应的片段就是基因,即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控制生物性状。
故答案为:C。
【分析】在细胞核中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染色体,染色体由蛋白质和DNA组成,起遗传作用的是DNA分子。一条染色体上一般只有一条DNA分子,DNA分子上有许多的基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具有遗传效的DNA片段是基因。基因是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表达自己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从而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的。
9.(2020八下·自贡开学考)人体的体细胞核内有23对染色体,有( )
A.23个DNA分子 B.46个DNA分子 C.23个基因 D.46个基因
【答案】B
【知识点】人的染色体组成和性别遗传
【解析】【解答】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正常人体细胞中的每个染色体中只含有一个DNA分子,人体细胞内有23对染色体,那么每个体细胞中有46个DNA分子。可见B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DNA (脱氧核糖核酸)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它主要存在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在每种生物的体细胞核中,都含有一定数量的成对存在的染色体(如人的体细胞核中有23对,即46条染色体),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在每条染色体上一般只有一个DNA分子(如人的体细胞核中有23对染色体,即46条染色体,46个DNA分子),在每个DNA上有许多个基因。
10.(2019八下·武功月考)下面关于人体的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基因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
A.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
B.生殖细胞中染色体不成对存在
C.生殖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
D.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
【答案】C
【知识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解析】【解答】每种生物的体细胞内都含有一定数量的结构不同的染色体,这些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基因是DNA分子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因此基因也是成对的,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分开,基因也随着分开。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进行一种特殊方式的细胞分裂,成对的染色体要两两分开,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中,即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基因是成单存在的。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中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和卵细胞.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中的一半,成单存在.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时,染色体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11.(2020八下·正安月考)下面是关于染色体和基因在亲子代之间传递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子代体细胞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B.子代体细胞中的基因,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C.人的卵细胞中23条染色体在形态和大小上都是不同的
D.子代体细胞核中的每一个基因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答案】D
【知识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解析】【解答】解:A、生物体体细胞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而受精卵中具有双亲的遗传物质,所以子代体细胞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A正确。
B、生物体体细胞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而受精卵中具有双亲的遗传物质,所以子代体细胞核中的基因,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B正确。
C、每一种生物细胞核内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如人的体细胞中含有23对染色体,人的卵细胞中23条染色体在形态和大小上都是不同的,C正确。
D、子代体细胞核中的每一对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不是每一个基因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染色体是细胞内具有遗传性质的物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所以叫染色体;由蛋白质和DNA组成,是遗传物质基因的载体。
染色体在体细胞内成对存在,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因此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
12.(2020八下·东台期中)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婚配的医学依据是( )
A.近亲婚配其后代必患遗传病
B.近亲婚配其后代患遗传病的机会增多
C.人类的疾病都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
D.近亲婚配与伦理道德不相符合
【答案】B
【知识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解析】【解答】近亲是指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原因是近亲带有相同隐性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较大,近亲结婚所生的孩子患有遗传病的机率大,因此禁止近亲结婚可以减少后代得遗传病的可能性,可见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每个人的染色体上都有可能携带一些致病基因,当这些致病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人体表现出来时,人会患某种遗传病。近亲带有相同隐性遗传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较大,因此,近亲结婚所生的孩子患有遗传病的可能性较大,如近亲结婚时所生的子女中,单基因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比非近亲结婚要高出7.8~62.5倍,先天畸形及死产的机率比一般群体要高3~4倍,孩子智力下降,并患有许多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愚型,其危害十分显著。
13.(2020八下·自贡开学考)当一对基因中,一个是显性基因,一个是隐性基因时,生物表现出( )
A.无规律 B.中间性状 C.隐性性状 D.显性性状
【答案】D
【知识点】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
【解析】【解答】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两个都是显性时,表现显性性状;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时,才会表现出隐性性状,D符合题意。
【分析】显性性状:遗传学术语,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子一代为杂合体,相应的等位基因中其中一个对表现出的性状的明显影响,另一个则暂时不表现,表现出的那个亲本的性状为显性性状。例如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子一代全部为高茎,没有一棵是矮茎的,则高茎对矮茎是显性。或叫显性性状。
隐性性状:当两个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时,子一代未出现的一个亲本性状。
14.(2020八下·自贡开学考)纯种高茎豌豆与纯种矮茎豌豆杂交,子一代都表现出高茎,这种高茎属于( )
A.显性基因 B.隐性性状 C.相对性状 D.显性性状
【答案】D
【知识点】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
【解析】【解答】将纯种的高茎豌豆与纯种的矮茎豌豆杂交,产生的子一代都是高茎豌豆,表明矮茎豌豆的基因在子一代中没有表现出来,因此控制豌豆矮茎的基因是隐性基因。所以豌豆的矮茎是隐性性状,则豌豆的高茎属于显性性状。
故答案为:D。
【分析】1、显性性状,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进行杂交,子一代为杂合体,相应的等位基因中其中一个对表现出的性状有明显影响,另一个则暂时不表现。表现出的那个亲本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2、隐性性状:当两个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时,子一代未出现的一个亲本性状。
3、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如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
4、控制生物性状的一对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这对基因分别位于成对的两条染色体上。控制显性性状的是显性基因,通常用大写的英文字母表示;控制隐性性状的是隐性基因,通常用小写的英文字母表示。
15.(2020八下·自贡开学考)一对肤色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白化病的孩子,如果他们再生一个孩子,是白化病的可能性是( )
A.0% B.100% C.50% D.25%
【答案】D
【知识点】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
【解析】【解答】白化病是由隐性致病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一对肤色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白化病的子女,说明夫妇双方除含有一个控制正常肤色的显性基因外,都携带一个控制白化病的隐性基因。若用A表示控制正常肤色的基因,a表示控制白化病的隐性基因,则这对夫妇的基因组成是Aa,所生后代的基因组成的可能情况是:AA或Aa或aa。遗传图解如图所示:
由遗传图解可知,如果他们再生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患白化病的可能性为25%。
故答案为:D。
【分析】1、控制生物性状的一对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这对基因分别位于成对的两条染色体上。控制显性性状的是显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是隐性基因。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能表现出来。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的。
16.(2020八下·自贡开学考)高秆水稻由显性基因A控制,矮秆水稻由隐性基因a控制。现有一株矮秆水稻,它的基因组成是( )
A.aa B.AA C.Aa D.a
【答案】A
【知识点】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
【解析】【解答】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若高杆水稻由显性基因A控制,矮杆水稻由隐性基因a控制。现有一株水稻为矮杆,则控制其矮杆的一对基因一定是隐性的,即aa。
故答案为:A。
【分析】控制生物性状的一对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这对基因分别位于成对的两条染色体上。控制显性性状的是显性基因,通常用大写的英文字母表示;控制隐性性状的是隐性基因,通常用小写的英文字母表示。
17.孟德尔在一次杂交试验中,将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得杂交第一代全部是高茎豌豆,杂交第一代自花受粉,将其种子全部种下,在全部杂交第二代植株中,有90株矮茎豌豆。请你推测,杂交第二代大约有多少株高茎豌豆
A.90株 B.18 0株 C.270株 D.30株
【答案】C
【知识点】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
【解析】【分析】高茎与矮茎豌豆杂交,子一代全为高茎,可推知,亲代的高茎基因为DD,进而可推知子一代基因为Dd,子一代自花传粉,子二代的高茎与矮茎比例为3;1,子二代中矮茎有90株,则高茎株数约为270株。
【点评】此题为基础题,难度一般,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并理解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可结合遗传图解进行解题。
18.(2020八下·自贡开学考)在以下人类疾病中,属于传染病的是( )
A.糖尿病 B.坏血病 C.肺结核 D.白化病
【答案】C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病因
【解析】【解答】A.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过少形成的激素缺乏症,不具有传染性,不是传染病,A不符合题意。
B.坏血病是由于缺乏维生素C造成的,不具有传染性,不是传染病,B不符合题意。
C.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具有传染病有传染性和流行性,C符合题意。
D.白化病是由遗传物质引起的遗传病,不具有传染性,不是传染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小部分为寄生虫,寄生虫引起者又称寄生虫病。传染病具有流行性和传染性。传染病流行需要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19.(2020八下·自贡开学考)甲与乙为同班同学,由于甲得了流感而使乙也得了流感,乙在得流感前、后的身份分别是( )
A.传染源、传播途径 B.易感者、传染源
C.传播途径、易感者 D.易感者、传播途径
【答案】B
【知识点】传染病的基本环节
【解析】【解答】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叫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叫易感人群。甲得了流感而使乙也得了流感,乙在患病前对该病缺乏免疫力,所以属于易感者;患传染病的患者,能够散播病原体,所以属于传染源。后来乙患病后成为患者,能够散播病原体,所以成为传染源。
故答案为:B。
【分析】1、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2、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
3、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源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20.(2015·潍坊模拟)某医院接收一位禽流感病人后,及时对该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同时对病人的衣物和饮食用具进行严格的消毒.这两项措施分别属于( )
A.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 B.保护易感者、切断传播途径
C.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D.控制传染源、保护易感者
【答案】C
【知识点】传染病的一般预防措施
【解析】【解答】解: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所谓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可分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方面.隔离传染病病人的主要目的控制传染源,对病人的衣物和饮食用具进行严格的消毒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故选:C
【分析】此题考查了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和预防传染病的措施.
21.(2020八下·自贡开学考)涂在清洁皮肤上的病菌很快会死亡,其原因是( )
A.因干燥而死
B.吞噬细胞将病菌吞噬
C.皮肤的分泌物有杀菌作用
D.淋巴细胞释放的抗体将病菌清除
【答案】C
【知识点】人体的三道防线
【解析】【解答】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组成,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抗体能够帮助人体清除或灭杀进入人体的病原体;当疾病痊愈后,抗体仍存留在人体内。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的免疫;而特异性免疫是人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此,人体的特异性免疫不同于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是特异性免疫主要是产生抗体对付病原体,皮肤能防止病菌侵入人体,而且他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皮肤对所有的病原体都起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故答案为:C。
【分析】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及免疫特点如下:
组成 功能 类型
第一道防线 皮肤和呼吸道、消化道黏膜 阻挡病原体 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吞噬和杀死病原体
第三道防线 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和淋巴结)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 能够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特
22.(2020八下·自贡开学考)接种疫苗属于预防传染病中的哪项措施( )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 D.以上三项都是
【答案】C
【知识点】传染病的一般预防措施
【解析】【解答】传染病流行的时候,只要切断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因此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健康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对健康人进行预防接种等措施就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所以接种疫苗,这一措施属于预防传染病中的保护易感人群。
故答案为:C。
【分析】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如下:
(1)控制传染源:“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消灭病畜
(2)切断传播途径:搞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消灭传播媒介
(3)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加强锻炼
23.下列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A.唾液中的溶菌酶杀灭病菌 B.皮肤阻挡致病细菌侵入人体内
C.特定的抗体抵抗相应的抗原 D.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的病菌
【答案】C
【知识点】人体的三道防线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和功能,可从人体的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来解答.
【解答】保护人体健康的三道防线是:第一道防线 由皮肤和粘膜组成,能够阻挡和杀死病原体,阻挡和清除异物;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能够溶解杀死病原体;第三道防线包括免疫器官和 免疫细胞,能够产生抗体来抵抗抗原.其中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后天获得 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皮肤阻挡致病细菌侵入人体内,属于第一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的抗 原、唾液或胃液中的容菌酶杀灭病菌都属于第二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特定的抗体抵抗特定的抗原,属于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
故选C
【点评】关键知道非特异性免疫是先天性的,包括人体的第一和第二道防线,而特异性免疫是后天性的,主要指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24.(2020八下·自贡开学考)患过新冠肺炎的人,体内能产生一种抵抗新型冠状病毒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和新型冠状病毒分别为( )
A.抗原和抗体 B.抗体和抗原 C.抗原和抗原 D.抗体和抗体
【答案】B
【知识点】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患过新冠肺炎的人,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后,会刺激人体的淋巴细胞产生一种特殊的蛋白质---抗体,该抗体只对新型冠状病毒有免疫作用;并在人体内存留。当再有新型冠状病毒侵入时,就会被存留在人体的抗体清除,但其他病原体侵入时,它并不起作用。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新型冠状病毒就是抗原。所以这种蛋白质和新型冠状病毒分别为抗体和抗原。
故答案为:B。
【分析】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做抗原,抗原可能是病原体,也可能是自身细胞或其他异物。 疫苗是由被杀死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属于抗原。
2、抗体:指受到抗原刺激后产生的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且具有特殊抗病能力的蛋白质(免疫球蛋白)。这种具有免疫功能的蛋白质存在于血液、淋巴和组织液中。
25.(2020八下·自贡开学考)下列有关抗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抗体可存留在人体内 B.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
C.能破坏和排斥多种病原体 D.是在抗原的刺激下产生的
【答案】C
【知识点】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A.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抗体产生后可在体内存留,但不同抗体存留的时间不同,如天花病毒抗体会永久地存留,但感冒病毒抗体只能存留短暂的时间,大多数抗体是长时间保留在人体内,A不符合题意。
BD.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BD不符合题意。
C.一种抗体只能抵抗一种抗原,而且一种抗体只能受相应的抗原刺激后才能形成,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抗体:指受到抗原刺激后产生的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且具有特殊抗病能力的蛋白质(免疫球蛋白)。它是一种由浆细胞(效应B细胞)分泌,被免疫系统用来鉴别与中和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等的大型Y形蛋白质。这种具有免疫功能的蛋白质存在于血液、淋巴和组织液中。
抗体具有特异性:特定的抗体只能对特定的抗原发生作用,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或者使抗原失去致病能力。
二、综合题
26.(2020八下·自贡开学考)下图是豌豆花色的遗传图解,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豌豆的亲代都是紫花,而后代中出现了白花,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豌豆的紫花和白花这一性状称为 。
(2)根据豌豆紫花和白花在亲代与后代的表现规律可以判断出 是隐性性状。
(3)若用B表示显性基因,b表示隐性基因,则亲代紫花的基因组成是 。后代白花的基因组成是 。
【答案】(1)变异;相对性状
(2)白色
(3)Bb和Bb;bb
【知识点】遗传和变异现象;性状和相对性状;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
【解析】【解答】(1)生物学上把后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后代的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现象叫做变异。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称为相对性状。故豌豆的亲代都是紫花,而后代中出现了白花,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变异,豌豆的紫花和白花是一组相对性状。
(2)如果在后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则新出现的性状是隐性性状,因为隐性性状不容易表现出来,只有当两个隐性基因相遇时才会表现出隐性性状。故由图1可知,亲代都是紫色花豌豆,而后代出现了白花豌豆,即白色是隐性性状。
(3)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显性和隐性之分,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后代中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后代中白花是隐性性状,其基因组成为bb,说明两个紫花中除了都含有一个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B外,还都含有一个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b,故两紫花的基因组成都为Bb。后代基因组成为bb。
【分析】(1)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特征,在遗传学上称为性状.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相对性状必须满足:同一种生物;同一性状;不同的表现形式.
(2)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显性基因是控制显性性状发育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支配隐性性状的基因;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27.(2020八下·自贡开学考)孟德尔用黄粒豌豆与绿粒豌豆杂交,所得到的杂交第一代全部是黄色豌豆。请据此回答:
用杂交子一代植株进行自花授粉,其后代的基因组成有 种,它们分别是 (A、a表示显、隐性基因),后代表现出来的性状有 种,分别是 。从理论上推测,所结的种子中 豌豆数量明显较多。
【答案】3;AA、Aa、aa;2;黄粒和绿粒;黄粒
【知识点】性状和相对性状;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
【解析】【解答】黄粒豌豆与绿粒豌豆杂交,所得的杂交第一代全部是黄色豌豆,因此黄粒为显性,绿粒为隐性,用A、a表示显、隐性基因,则杂交第一代黄色豌豆的基因组成为Aa。用杂交第一代植株进行自花授粉,其后代的基因组成有三种:AA、AA、aa。后代的性状有两种:黄粒和绿粒。理论上讲黄粒多,约是75%。遗传图解如图:
【分析】同种生物同一性状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叫相对性状,相对性状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是显性基因,一般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是隐性基因,一般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当控制性状的一对基因两个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表现的是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只有控制性状的一对基因全部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能表现出来.
28.(2020八下·自贡开学考)下图是关于人体免疫的图解,请你仔细观察并回答:
(1)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主要是皮肤和黏膜,能够阻挡和杀死病原体,如图 所示。另外,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有清扫异物的作用,如图 所示。(用图中字母填写)
(2)体液中的 和 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可以用图A和C表示。
(3)这两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不只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 免疫。
【答案】(1)D;B
(2)杀菌物质;吞噬细胞
(3)非特异性(先天性)
【知识点】人体的三道防线;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1)人体的皮肤和黏膜,能够阻挡和杀死病原体,如图D所示,属于第一道防线;另外,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有清扫异物的作用,如图B所示,也属于第一道防线。因此图中B、D都属于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具有阻挡、杀死病原体的作用。
(2)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图A表示体液中溶菌酶能溶解病菌;图C表示体液中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因此属于第二道防线的是图A、C。
(3)图中的第一、二道防线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的,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先天性)免疫。
【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
防线 构成 功能 类别
第一道 皮肤和黏膜 阻止或杀死病菌,消除异物 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 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吞噬、溶解病菌
第三道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 特异性免疫
29.(2020八下·自贡开学考)观察下面甲、乙两图并回答问题。
(1)甲图中的 对应的是乙图中的[①]染色体,它主要由[②] 和[③] 组成。 上的英文字母A表示的是具有遗传效应的 片段。
(2)①主要存在于动植物细胞的 中。图甲所示精子、卵细胞和受精卵的基因组成分别是 。
【答案】(1)蛋白质;DNA;DNA
(2)细胞核;A、a、Aa
【知识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
【解析】【解答】(1)图乙是染色体的组成,①是染色体,②是蛋白质,③是双螺旋状的DNA。因此,甲图中的 染色体,对应的是乙图中的①染色体。染色体由②蛋白质和③DNA组成。 上的英文字母A表示的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即基因。
(2)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的控制中心,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因此,①染色体主要存在于动植物细胞的细胞核中。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分开,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基因也随着染色体的分离而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中;父亲的基因组成是AA,因此产生的精子基因只有一种:A。母亲的基因组成是aa,因此产生的卵细胞基因也只有一种:a。受精卵中的基因组成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故为:Aa。如图所示:
【分析】(1)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是成对存在,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和卵细胞.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中的一半,成单存在.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时,染色体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2)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中有一些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染色体,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染色体数目是一定的,一条染色体有一个DNA分子组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
三、资料分析题
30.(2020八下·自贡开学考) 2020年,我国武汉地区发现高传染性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病例,目前全球确诊病例已超过百万,死亡数万,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灾难事件。新冠肺炎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所致,新型冠状病毒主要存在于新冠肺炎患者喷嚏、咳嗽、说话的飞沫中,吸入后导致感染,或接触飞沫沉积的物体表面后,导致感染,人群普遍易感。因此,为确保学校师生身心健康,顺利开学,在人员密集的教室内戴口罩、勤洗手是个人预防新冠肺炎的重要措施,在群防群控中,“四早”(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
请根据以上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新冠肺炎的病原体是 ,新冠肺炎患者是 。
(2)从资料可以看出,空气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是新冠肺炎主要的 。
(3)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看,戴口罩、勤洗手属于 ,“四早”属于 。
【答案】(1)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源
(2)传播途径
(3)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染源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病因;传染病的基本环节;传染病的一般预防措施
【解析】【解答】(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新冠肺炎病毒属于新冠肺炎的病原体,传染源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新冠肺炎患者称为传染源。
(2)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如空气传播、接触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因此,从资料可以看出,空气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是新冠肺炎主要的传播途径。
(3)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因此,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看,戴口罩、勤洗手属于切断传播途径,“四早”(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主要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