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随官屯镇初级中学2020届九年级下学期生物开学试卷
一、单选题
1.(2020九下·郓城开学考)2005年8月,“国际黑猩猩基因测序与分析联盟”宣布,黑猩猩与人类在基因上的相似程度达到96%以上.这个事例可以说明( )
A. 人类和黑猩猩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B.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C.人类是由黑猩猩经过漫长的年代进化而来的
D.人类和黑猩猩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2.(2020九下·郓城开学考)长期使用青霉素,发现青霉素的效用越来越差,从达尔文的观点来解释,这是由于( )
A.青霉素对病原体选择的结果
B.青霉素使病原体的基因发生了改变
C.病原体对青霉素选择的结果
D.病原体接触了青霉素产生了抗药性
3.(2020九下·郓城开学考)有一种兰花蜂,在繁殖季节,雄蜂专门采集兰花的香味物质。然后,许多雄蜂聚集在一起,同时将香气释放出来,吸引雌蜂前来交尾。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兰花与兰花蜂之间为捕食关系
B.兰花的香味物质不是兰花蜂分泌的性外激素
C.兰花蜂的这种行为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兰花的香味物质减少,会导致兰花蜂的数量减少
4.(2020九下·郓城开学考)李强的家里养了一盆观赏植物──肾蕨,为了使它长得好,你想为他提出下列哪一种建议( )
A.放在向阳的地方,多浇水 B.放在背阴的地方,多浇水
C.放在向阳的地方,少浇水 D.放在背阴的地方,少浇水
5.(2020九下·郓城开学考)某地举办了一次“汽车拉力赛”,近2000千米的赛程大多在草原腹地进行,汽车赛后操场“伤痕累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你对这项赛事的评价是( )
A.促进了当地的对外开放 B.提高了当地草原的知名度
C.增加了当地的经济效益 D.破坏了草原的生态环境
6.(2019·德州)原始生命分化为原始的藻类植物和原始的单细胞动物的根本原因是( )
A.运动方式的不同 B.营养方式的不同
C.细胞结构的不同 D.对外界刺激反应不同
7.(2020九下·郓城开学考)下列四组生物中,能生活在同一栖息地的是( )
A.高粱和大豆 B.猎豹和猕猴
C.莲花和紫菜 D.丹顶鹤和仙人掌
8.(2017·衡阳模拟)食物链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是( )
A.竞争 B.捕食 C.合作 D.共生
9.(2020九下·郓城开学考)人们为了防止鸟吃草籽,把一片草地用网子全罩起来,结果导致食草昆虫大量繁殖,草叶几乎被吃光,这是因为破坏了( )
A.物质循环 B.生存循环 C.生态系统 D.食物链
10.(2020九下·郓城开学考)刘妈把从集市上买来的新鲜蔬菜用保鲜袋装起来,她说这样做可以延长蔬菜储存的时间。想一想刘妈这样做的依据是( )
A.减少了损伤 B.降低了蒸腾作用
C.保持了温度 D.抑制了呼吸作用
11.(2020九下·郓城开学考)白鳍豚、金鱼、扬子鳄、大鲵、朱鹮分别属于( )
①鱼类
②两栖类
③爬行类
④鸟类
⑤哺乳类
A.①①②③④ B.⑤①③②④ C.④①③②⑤ D.⑤①②③④
12.(2017·玉林)在研究生命起源的过程中,米勒的实验可以说明( )
A.原始地球能形成原始生命
B.在原始地球条件下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C.生命起源于原始大气
D.在紫外线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原始生命
13.(2019八上·端州期末)下列不能被称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一片森林 B.一块菜地 C.一个湖泊 D.一种花
14.近年来,国家出台了退耕还林等许多鼓励性政策,以进一步扩大绿地面积。从生物学的角度看,植物如此受重视是因为其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有( )
A.吸收灰尘,降低噪音 B.制造氧气,吸收有毒气体
C.保持水土,调节气候 D.以上三项都是
15.(2019七上·安康期末)在生态系统中正确的食物链是 ( )
A.阳光→狼→羊→绿色植物 B.绿色植物→昆虫→蛙→蛇→鹰
C.分解者→蛇→昆虫→蛙 D.细菌→羊→狼→ 绿色植物
16.(2020七上·东台月考)首次荣获中国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科学家袁隆平,他研究的是( )
A.人类基因组测序 B.杂交水稻
C.转基因技术 D.克隆技术
17.(2020九下·郓城开学考)食品在冰箱中能保存一定的时间不腐败,主要原因是冰箱环境中( )
A.细菌很少 B.细菌被冻死了
C.没有细菌 D.细菌繁殖速度慢
18.(2019八上·中山期中)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发现了幽门螺杆菌是引起胃炎和胃溃疡等疾病的病原体,从而获得了200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下列哪种结构是幽门螺杆菌所不具有的( )
A.成形的细胞核 B.起保护和支持作用的细胞壁
C.遗传物质DNA D.起运动作用的鞭毛
19.(2020九下·郓城开学考)在生态系统中,动物一般是消费者,但也有少数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相当于分解者,例如( )
A.狗 B.兔 C.蝗虫 D.蚯蚓
20.(2019七上·梅列期中)“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落叶化作春泥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阳光
21.(2015七上·临沭期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一句成语,从食物链的角度来分析能正确表示这一成语含义的是( )
A.螳螂→蝉→黄雀 B.蝉→螳螂→黄雀
C.树→蝉→螳螂→黄雀 D.黄雀→螳螂→蝉→树
22.(2020八上·潜山期末)下列的措施中,哪一种对保持生态环境最有利( )
A.把大片沼泽地开垦为家田
B.在菜地中喷洒药以杀死菜青虫
C.在田间施放射性引诱剂,干扰雌雄害虫之间的通讯
D.把工业废水排入发生“赤潮”的海域,让那些有毒藻类死亡
23.(2018·纳雍模拟)在一个由草→田鼠→猫头鹰组成的食物链中,若消灭了全部的猫头鹰,鼠的数量就会( )
A.缓慢上升 B.迅速上升
C.仍保持相对稳定 D.先迅速上升后急剧下降
24.(2016七上·肇源期中)下列细菌中,对人体有害的是( )
A.根瘤菌 B.肺炎双球菌 C.乳酸细菌 D.醋酸杆菌
25.(2015七上·文昌期中)兔和鼠都吃草,兔和鼠又都被狐狸所捕食,草、兔、鼠、狐狸四种生物形成的食物链有( )
A.一条 B.二条 C.三条 D.四条
26.(2020八上·长春月考)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把塑料等难以降解的垃圾带离南极,还需要粪便等生活垃圾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 )
A.缺少生产者 B.没有消费者
C.分解者很少 D.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
27.甲、乙、丙三瓶奶分别加入乳酸菌后,甲乙两瓶密封,丙瓶敞开.甲瓶加热到100℃后再冷却,然后均在室温下放置12小时,可以变成酸奶的是( )
A.甲 B.乙 C.丙 D.甲和乙
28.(2020九下·郓城开学考)为保护生态环境,消灭棉花上的蚜虫宜选用的最好方法是( )
A.喷洒低浓度的农药 B.喷洒高效低毒的农药
C.放养七星瓢虫 D.A,B,C三种都可以
29.(2020九下·郓城开学考)造成野生动植物濒危和灭绝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选择
B.物种退化
C.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D.人类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狩猎或采伐,对其栖息地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30.(2020九下·郓城开学考)下列行为中,不会给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的是( )。
A.大规模地砍伐树木 B.用电网捕获鱼类等水生动物
C.工厂排放出未处理的污水 D.退耕还草还林
31.(2020九下·郓城开学考)关于原始大气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火山喷发形成 B.由水蒸气、氨、甲烷等组成
C.不含氧 D.温度比现在的大气温度要低
32.(2016八下·柘城期中)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诞生于( )
A.温泉 B.岩层 C.原始大气 D.原始海洋
33.在原始地球条件下,由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过程中,其所需要的能量来自于( )
A.太阳的辐射能
B.物质氧化分解提供的能量
C.新陈代谢释放的能量
D.宇宙射线、紫外线、闪电等提供的能量
34.腌腊肉能长久存放,其原因是( )
A.腌肉上的细菌繁殖速度很慢
B.盐对细菌有杀毒作用
C.腌肉内水分较少,使细菌不能存活
D.腌肉上细菌体内的水分被浓盐夺去,使细菌不易生存繁殖
35.(2020九下·郓城开学考)始祖鸟的身体结构特征说明鸟类是由( )
A.爬行动物进化来的 B.古代的爬行动物进化来的
C.两栖动物进化来的 D.古代的两栖动物进化来的
36.(2020九下·郓城开学考)下列不属于生存竞争的是( )
A.同一片森林里的树木争夺阳光、水份和营养物质
B.食性相同的动物争夺食物
C.大豆从根瘤菌中获取氮素,根瘤菌从大豆中获取养料
D.狼与鹿的捕食与反捕食
37.(2020九下·郓城开学考)下列用达尔文的观点解释长颈鹿的长颈形成的原因,正确的是( )
A.鹿经常伸长脖子够高处的树叶造成的
B.由于生存环境不同,使鹿的颈有长有短
C.生活在食物充足的环境中鹿的脖颈长的长
D.长颈变异的个体生存机会多,并一代代积累形成
38.(2020九下·郓城开学考)我国的金鱼品种是世界上最多的,形成这么多金鱼品种的原因是( )。
A.金鱼适应不同的环境 B.我国水域辽阔
C.自然选择的结果 D.人工选择的结果
39.家兔的盲肠很发达,人类的盲肠已退化,这一事实可解释为( )
A.人类起源于兔类 B.他们共同起源于水生动物
C.他们共同起源于单细胞动物 D.自然选择的结果
40.(2017八下·丹江口期末)蚊蝇等害虫对DDT产生抗药性的主要原因是( )
A.遗传变异的结果
B.害虫本身对DDT具有抵抗能力
C.害虫对DDT进行选择的结果
D.DDT对害虫抗药性的变异进行选择的结果
二、综合题
41.(2020九下·郓城开学考)某同学为了认识食物腐败的主要原因,探究食物保鲜的方法,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如图,请据此回答:
(1)在安置好装置之后,利用酒精灯和其他仪器将试管内的肉汤煮沸,其主要目的是 。
(2)除实验装置中给出的细菌生活的基本条件外,还需要 。弯曲玻璃管的作用是 。
(3)肉汤将会腐败的试管是: 。
(4)请你举出一种与该实验中肉汤保存原理相同的商品: 。
42.(2020九下·郓城开学考)图中表示的是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据图回答
(1)要构成一个生态系统,除缺少非生物部分外,还缺少 .
(2)从总体上看,食草动物数量总比食肉动物 。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图中的 。
(3)如果大量扑杀狐狸,老鹰的数量将先 ,理由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
【解析】【解答】A、黑猩猩与人类在基因上的相似程度达到96%以上,只能表明人类和黑猩猩的较近的亲缘关系,不能表明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A不符合题意。
B、黑猩猩与人类非同类生物,不能表明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B不符合题意。
C、人类和黑猩猩都是由森林古猿经过漫长的年代进化而来的,人类不是由黑猩猩进化而来的,C不符合题意。
D、黑猩猩与人类在基因上的相似程度达到96%以上,表明人类和黑猩猩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有共同的祖先,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大多数生物都具有由104个氨基酸组成的细胞色素C,这说明这些生物之间都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与人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其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的差异越小,与人亲缘关系越远的生物,其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的差异越大.
2.【答案】A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在抗生素刚被使用的时候,能够杀死大多数类型的细菌,这是不适者被淘汰;但少数细菌由于变异而具有抵抗抗生素的特性,不能被抗生素杀死而生存下来(这是适者生存),并将这些特性遗传给下一代,因此,下一代就有更多的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经过青霉素的长期选择,使得有些细菌已不再受青霉素的影响了,因此使用青霉素一段时间后,杀菌效果就会下降的原因是青霉素对病原体选择的结果。
故答案为:A。
【分析】达尔文把生存斗争中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有利变异得到积累而成为显著的有利变异,从而产生了适应特定环境的生物类型.
3.【答案】A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间的关系;群体中的信息交流;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兰花蜂,在繁殖季节,雄蜂专门采集兰花的香味物质。然后,许多雄蜂聚集在一起,同时将香气释放出来,吸引雌蜂前来交尾。表明兰花分泌的香味物质对兰花蜂的繁殖有利;同时兰花蜂在采集兰花的香味物质时可以帮助兰花传粉。因此二者之间属于合作关系,A符合题意;
B、兰花的香味物质是兰花的花瓣上的细胞分泌的,不是兰花蜂分泌的性外激素,B不符合题意;
C、达尔文认为适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掉,兰花蜂的这种行为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不符合题意;
D、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兰花的香味物质减少,会影响兰花蜂的雌雄交尾,因此会导致兰花蜂的数量减少,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生物间的关系:
生物因素 作用或关系 举例
种间关系(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兔子吃草,狼捕食兔子
竞争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而发生斗争的现象 杂草与水稻生活在一起,争夺阳光、水分和空间
寄生 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并从其体内或体表获得必需的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 蛔虫与人,菟子丝与豆科植物
共生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彼此有利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种内关系(指同种生
物之间的关
系) 种类合作 同种生物个体间分工合作、互帮互助 蚂蚁“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维持群体生活
种类竞争 同种生物个体为争夺食物、配偶、栖息地而进行斗争 繁殖期间,同种动物雄性个体为争夺雌性个体进行斗争
4.【答案】B
【知识点】蕨类植物
【解析】【解答】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不结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在叶的下表面上有孢子囊,里面有孢子,当孢子萌发时可形成原叶体,原叶体的腹面上长有雌、雄生殖器官,当原叶体被水浸湿时,精子游到雌性生殖器官里与卵细胞结合完成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再发育成新的植物体,可见蕨类植物的受精离不开水,适于生活在阴湿处。因此,要使盆栽肾蕨生长良好,就要放在背阴的地方,多浇水。故答案为:B。
【分析】蕨类植物都是多细胞的,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一般长的比较高大,蕨类植物也不结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也属于孢子植物.
5.【答案】D
【知识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压力及经济的增长。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保护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协调一致,让子孙后代能够享受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资源环境。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反之则应予以摈弃。“汽车拉力赛”,近2000公里的赛程大多在草原腹地进行,汽车赛后草场“伤痕累累”,破坏了草原的生态环境。
故答案为:D
【分析】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植树造林、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则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6.【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解析】【解答】解:原始生命是在原始海洋中诞生的。原始生命由于营养方式不同,一部分进化成为有叶绿体的能自养的原始藻类,另一部分进化成为没有叶绿体的异养的原始单细胞动物。这些原始藻类和原始单细胞动物就分别进化成为各种各样的植物动物。因此原始生命分化为原始藻类和原始单细胞动物的根本原因是营养方式不同,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的营养方式 可以分为自养和异养 。
自养:利用自己制造的有机物来维持生活的营养方式,叫做自养,它是各类绿色植物共有的一个重要特征。
异养:不能直接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必须摄取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生活的营养方式,叫做异养。异养包括共生、寄生和腐生三种方式。
7.【答案】A
【知识点】栖息地
【解析】【解答】A.大豆和高粱等都属于被子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并且都是农作物,都能生活在农田生态系统中,A符合题意。
B.猎豹善于奔跑,适合生活在辽阔的草原生态系统中;猕猴主要在树上营攀援生活,适合生活在森林生态系统中,B不符合题意。
C.莲花是淡水植物,生活在淡水生态系统中;紫菜属于海洋植物,生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C不符合题意。
D.丹顶鹤生活在湿地生态系统中;仙人掌生活在荒漠生态系统中,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一种生物愿意长期生活在某个环境里, 是因为这个环境为它提供了生存、繁殖所必需的食物、水、庇护等条件,这样的生活环境被称为生物的栖息地.
8.【答案】B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解: 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一种吃与被吃的关系,即捕食关系。
9.【答案】D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在草原上,昆虫吃草,有的鸟吃草籽,有的鸟吃昆虫,有的鸟既吃草籽又吃昆虫。现在草地被网全罩起来,间接也保护了食草昆虫。食草昆虫大量繁殖,草几乎全被吃光,这是因为破坏了食物链。鸟吃不着草籽,食草昆虫也因为天敌无法吃它而大量繁殖,进而草数量减少。A、B、C不符合题意,D正确。故答案为:D。
【分析】食物网是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很多食物链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网状营养关系.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是具有复杂的食物网,一般认为,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食物网越简单,相应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弱.在一个具有复杂食物网的生态系统中,一般不会因为一种生物的消失而引起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调,但任何一种生物的灭绝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降.
10.【答案】D
【知识点】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
【解析】【解答】氧气是植物正常呼吸的重要原料,氧气不足直接影响呼吸速度,氧气少呼吸作用弱,氧气多,呼吸作用强。蔬菜进行呼吸作用需要消耗氧气,分解有机物,影响蔬菜的储存时间,根据氧对呼吸作用影响的原理,在贮存蔬菜时就应该降低氧的浓度,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延长蔬菜的储存时间。保鲜袋包装的蔬菜,保鲜袋内的氧气较少,抑制了蔬菜的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较少,可以延长蔬菜储存的时间。
故答案为:D。
【分析】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①促进呼吸作用:深耕松土、及时排水,促进根吸收氧气,从而促进根部进行呼吸作用,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②抑制呼吸作用:储存粮食、果蔬保鲜.农产品保存法(抑制呼吸作用)可概括为“三低”:低温、低氧、低含水量.如贮藏水果、蔬菜时,降低温度或氧浓度,储存粮食时保持干燥和低温.
11.【答案】B
【知识点】动物类群特征(综合)
【解析】【解答】白鳍豚属于哺乳类,胎生哺乳;金鱼属于鱼类,终身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扬子鳄属于爬行类,表面附有鳞片,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大鲵属于两栖类,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朱鹮属于鸟类,前肢化为翼,双重呼吸。
故答案为:B。
【分析】鱼类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腮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两栖动物是指: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即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如青蛙、蟾蜍等.
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会随外界的温度变化而变化.心脏只有三个腔,心室里有不完全的隔膜,体内受精,卵生或少数卵胎生.
哺乳动物一般具有胎生哺乳,体表被毛覆盖有保温作用,体腔内有膈,牙齿分为门齿、臼齿、犬齿,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等特征.
鸟类的身体呈流线型,身体被覆羽毛,具有可用于飞翔的翼,胸肌发达,胸骨有龙骨突,长骨中空,有独特的气囊,可以帮助呼吸,体温恒定,卵生.
12.【答案】B
【知识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解析】【解答】解: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阶段.
米勒的实验装置如图:
将水注入左下方的烧瓶内,先将玻璃仪器中的空气抽去,然后打开左方的活塞,泵入甲烷、氨和氢气的混合气体(模拟原始大气),再将烧瓶内的水煮沸,使水蒸汽和混合气体同在密闭的玻璃管道内不断循环,并在另一容量为5升的大烧瓶中,经受火花放电(模拟雷鸣闪电)一周,最后生成的有机物,经过冷却后,积聚在仪器底部的溶液(模拟原始大气中生成的有机物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中).此实验结果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米勒的实验向人们证实了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可见B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米勒的实验及其结论,据此解答.
13.【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概述
【解析】【解答】“一种花”只包括生态系统的生产者,而没有其他成分,所以D选项不是一个生态系统。
故答案为:D
【分析】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只有生物不叫生态系统,只有环境也不叫生态系统.
14.【答案】D
【知识点】人类的生存依赖与生物圈
【解析】【解答】根据植物的作用,进行逐一分析。绿色植物的作用有很多,不仅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有些植物还可以吸收有毒气体;植物能进行蒸腾作用,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此外,植物还能吸收灰尘,降低噪音,故答案选D.
【分析】根据植物的作用,进行逐一分析。绿色植物的作用有很多,不仅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有些植物还可以吸收有毒气体;植物能进行蒸腾作用,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此外,植物还能吸收灰尘,降低噪音。
15.【答案】B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阳光属于非生物部分,而食物链不包括非生物部分,A不符合题意;
B、该食物链正确的表示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B符合题意;
C、食物链不包括分解者,C不符合题意;
D、细菌属于分解者,而食物链不包括分解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书写食物链的正确方法:①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一级消费者结束;②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以箭头相连,箭头依次指向下一级消费者,箭头两端的生物之间是捕食关系;③在食物链中不出现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
16.【答案】B
【知识点】生物学家及其贡献
【解析】【解答】A.人类基因组测序即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由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于1990年正式启动的。美国、英国、法兰西共和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日本和我国科学家共同参与了这一预算达30亿美元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故A不符合题意。
B.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袁隆平长期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理论研究和制种技术实践,2001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颁奖大会,授予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故B符合题意。
C.转基因技术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DNA中的生物技术,故C不符合题意。
D.克隆技术是利用生物技术由无性生殖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组之后代的过程。科学家把人工遗传操作动物繁殖的过程叫克隆,这门生物技术叫克隆技术,含义是无性繁殖,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袁隆平长期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理论研究和制种技术实践,2001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颁奖大会,授予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7.【答案】D
【知识点】食品保存的常用方法
【解析】【解答】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根据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食品保存就要尽量的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冰箱中温度低,能抑制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使其繁殖速度慢,数量少,不能充分分解食物,达到保鲜的目的。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防止食品腐败所依据的主要原理:把食品内的细菌和真菌杀死或抑制它们的生长和繁殖.
常用保存方法:①巴氏消毒法:依据高温灭菌原理.
②罐藏法:依据高温消毒和防止与细菌和真菌接触的原理.
③冷藏法:依据低温可以抑菌的原理.
④另外还有冷冻法、真空包装法、晒制与烟熏法、腌制法、脱水法等.
18.【答案】A
【知识点】细菌的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
【解析】【解答】A、幽门杆菌是细菌,是原核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A错误。B、幽门杆菌是细菌,是原核细胞,具有细胞壁,B正确。C、细菌是原核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遗传物质是DNA,C正确。D、幽门杆菌是细菌具有能摆动的鞭毛,便于运动,D正确。故答案为:A。
【分析】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核膜、具有细胞壁,成分是肽聚糖,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遗传物质是DNA,含有鞭毛等附属结构。
19.【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ABC、狗、兔、蝗虫都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因此都属于消费者,不是分解者,ABC不正确;
D、蚯蚓是靠分解动植物遗体、遗物中的有机物维持生存,因此属于分解者,D正确.
故选:D
【分析】(1)生产者是指能进行光合作用,为植物自身、消费者、分解者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的绿色植物.
(2)消费者主要是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的依赖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
(3)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20.【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落花”中的有机物在土壤中被分解者分解成无机物后,形成“春泥”,可以作为植物的营养被植物吸收利用,重新起到“护花”作用,因此“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生物学角度分析,落花化作春泥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腐生细菌、真菌等分解者。
故答案为:C。
【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2)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21.【答案】C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解:食物链指的是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在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关系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下一个营养级的消费者等等.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成语中,形成的食物链应为:树→蝉→螳螂→黄雀.
故选:C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食物链的各生物之间的关系.首先应该掌握食物链的概念以及食物链中包含的意义.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22.【答案】C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解:A、沼泽地具有蓄洪抗旱、净化污水等重要作用,把大片沼泽地开垦为农田,会破坏环境,使生物种类减少,A不符合题意。
B、在菜地中喷洒农药以杀死菜青虫,农药会污染环境,还会形成农药残留,进入食物链,最终危害人类健康,B不符合题意。
C、在田间施放性引诱剂,干扰雌雄害虫之间的通讯,属于生物防治,不会污染环境,还能降低生产成本,C符合题意。
D、工业废水含有重金属,或有毒物质,会使海洋受到严重污染,还会引起“赤潮”现象,同时还会引起其他生物的死亡如鱼类, D不符合题意。
【分析】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可以分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三大类,它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
23.【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A、若消灭了全部的猫头鹰,田鼠失去天敌,数量会迅速上升,不符合题意.
B、若消灭了全部的猫头鹰,数量会迅速上升,但随着田鼠数量增多,由于种内斗争加剧,田鼠数量又会减少,不完全符合题意.
C、田鼠失去天敌,数量会迅速上升,不可能保持相对稳定,不符合题意.
D、若消灭了全部的猫头鹰,数量会迅速上升,但随着田鼠数量增多,由于种内斗争加剧,田鼠数量又会减少,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从草→田鼠→猫头鹰组成的食物链中可以看出,猫头鹰是田鼠的天敌,二者是吃与被吃的关系.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若某种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会影响其它生物数量的变化,最后趋于达到生态平衡.
24.【答案】B
【知识点】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大多数细菌对人类是有益的,如根瘤菌有固氮作用,能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物质,而植物则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二者互惠互利,共同生活;制作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制醋要用到醋酸菌.少数细菌是有害的,如肺炎双球菌能使人患肺炎,可见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食品制作:
①制作馒头或面包—酵母菌
②制酸奶和泡菜—乳酸菌
③制醋—醋酸菌
④制作米酒和酿酒—酒曲或者酵母菌
⑤制作酱和酱油—霉
食品腐败的原因:细菌和真菌在食品中生长、繁殖.
疾病防治:主要指抗生素治病与转基因技术生产药品.
①抗生素是真菌(另外还有放线菌)产生的可杀死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如青霉素,是从青霉菌中产生的.
②胰岛素是从转基因的大肠杆菌中提取出来的.
清洁能源和环境保护:
无氧时一些杆菌、甲烷菌可将引发污染的有机物发酵分解,产生甲烷等,甲烷是一种清洁能源,而有氧时另外一些细菌,如黄杆菌可将这些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能使污水得到净化.
25.【答案】B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解: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食物链的起始环节必须是生产者,然后依次是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兔和鼠都吃草,兔和鼠又都被狐狸所捕食,它们之间由于吃与被吃形成链状结构如图所示:
即有两条食物链:草→兔→狐狸;草→鼠→狐狸.
故选:B
【分析】解答该题要从食物链的概念和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方面入手.
26.【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其中生物部分 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但不同的细菌和真菌还要求某种特定的生活条件,例如有的需要氧气,有的在有氧的条件下生命活动会受到抑制。南极的温度很低,而且南极的有机物较少,不适于细菌、真菌的生长繁殖,若把粪便等生活垃圾放在南极,由于细菌、真菌较少,分解缓慢,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把塑料等难以降解的垃圾带离南极,还要把粪便等生活垃圾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缺少分解者。故答案为:C。
【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7.【答案】B
【知识点】发酵技术
【解析】【解答】制作酸奶时要用到乳酸菌,乳酸菌是一种厌氧菌,在无氧的条件下经过发酵会产生乳酸,所以根据题干描述,甲、乙、丙三瓶奶分别加入乳酸菌后,甲乙两瓶密封,丙瓶敞开处于有氧环境,所以,不会产生乳酸,甲瓶加热到100℃后再冷却时,因温度太高,可能把乳酸菌杀死了,杀死后也不会产生乳酸,所以,只有乙瓶密封,且放在适宜的温度环境下可以变成酸奶,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乳酸菌发酵,难度不大,熟记乳酸菌是一种厌氧细菌,所以在用乳酸菌进行发酵时需要创造无氧的环境,并且温度要适宜。
28.【答案】C
【知识点】生物防治
【解析】【解答】C、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大致可以分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三大类。蚜虫的天敌是七星瓢虫,因此,为保护生态环境,消灭棉花上的蚜虫宜选用的最好方法是放养七星瓢虫。C符合题意。
ABD、喷洒农药会影响人体健康、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系统平衡,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大致可以分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三大类.它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成本低,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
29.【答案】D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解析】【解答】随着人类的发展,人口数量急剧增加,人类集中活动的区域不断扩大,大面积砍伐森林,乱砍滥伐、过度放牧、不合理开垦(围湖造田、垦荒、湿地开发等)、环境污染使环境不在适和生物生存等使生物的栖息环境遭到破坏,使生物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少,导致生物种类越来越少,还有滥捕乱杀、偷猎等,也使生物种类减少,这些原因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因此造成野生动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过度的狩猎和采伐,对栖息环境的污染和破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是导致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
(2)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乱砍滥伐,乱捕滥杀.
(3)环境污染.
(4)外来生物入侵.
30.【答案】D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解析】【解答】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环境多样性。但是由于生物圈中生物物种的灭绝是个漫长的自然过程,但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却使生物物种灭绝速度逐渐加快,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主要表现了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人为破坏,过度开发利用等。因此,我国开展了“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加强法制宣传,加强环境治理等措施,加强对环境的保护。
故答案为:D。
【分析】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植树造林、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则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31.【答案】D
【知识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解析】【解答】地质学家研究表明,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以前形成的,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上的环境与现在的完全不同:天空中或赤日炎炎,或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虽有少量的水蒸气受到强烈的紫外线的作用,分解为氢和氧,但是氢由于太轻而浮到大气层的最高处,大部分逐渐消失在宇宙空间,而氧气很快与地面上的一些物质结合为氧化物,因此温度比现在的大气温度要低的说法错误,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氢气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还有一部分硫化氢和氰化氢,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可见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32.【答案】D
【知识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解析】【解答】解: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地球从形成到现在大约有46亿年的历史.早期的地球是炽热的球体,地球上的一切元素都呈气体状态,那时谈不到生命的发生.后来随着地球的慢慢冷却,才逐渐为生命的发生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氨、氢、甲烷、水蒸气.水是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当时由于大气中没有氧气,因而高空中也没有臭氧层阻挡,不能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所以紫外线能直射到地球表面,在紫外线、天空放电、火山爆发所放出的能量、宇宙间的宇宙射线,以及陨星穿过大气层时所引起的冲击波等这些能量作用下空气中的无机物经过复杂的化学变化转化形成了一些有机小分子物质物,后来随着地球的慢慢冷却,于是随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汇集入原始海洋.在原始海洋中,经过上万年后这些有机小分子长期累积并相互作用,形成了比较复杂的有机大分子物质,如原始的蛋白质、核酸等.这些物质并逐渐形成了与海水分离的原始界膜,构成了相对独立的体系.一旦这些物质拥有了个体增殖和新陈代谢也就意味产生了生命.所以原始海洋是生命诞生的摇篮.
故选:D
【分析】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各种不同的证据的发现,人们对生命起源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
33.【答案】D
【知识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解析】【解答】原始大气中的无机小分子在高温、紫外线和雷电等自然条件下,合成了简单的有机物,有机物经过相当长的时间,逐渐形成的原始生命,故选D。
【分析】本题考查生命的起源,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4.【答案】D
【知识点】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解析】【解答】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食品保存主要是尽量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传统的食品保存方法有盐腌、糖渍、干制、酒泡等;现代的贮存方法主要有罐藏、脱水、冷冻、真空包装、添加防腐剂等。腊肉能长久保存是腊肉中的盐分含量高,水分含量极少,并且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或是繁殖速度很慢。故选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食物有保存方法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记住所学的知识,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35.【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
【解析】【解答】 化石是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德国先后现了始祖鸟化石,是一个中间过渡类型的化石,始祖鸟化石既保留了古代爬行动物的某些特征,又出现了鸟类的一些特征,这为鸟类起源于古代的爬行动物提供了证据。因此,在德国发现的“始祖鸟”化石就是古代爬行动物进化成鸟类的典型证据。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化石证据是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科学家比较各个地层中的化石后发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越新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36.【答案】C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A、同一森林里的小树争夺阳光、水分和营养物质,属于竞争关系,A不符合题意;
B、食性相同的动物争夺食物,是同种动物之间相互争夺食物,属于种内竞争关系,B不符合题意;
C、在豆科植物的根瘤中,有能够固氮的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根瘤菌有固氮作用,能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物质,而植物则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二者互惠互利,共同生活。因此大豆与根瘤菌是共生关系,C符合题意;
D、鹿和狼各自的特征是在长期的生存斗争过程中形成的,鹿跑的不快、转弯不灵活便容易被狼吃掉,狼跑的不快就不易捕获食物(鹿),在长期的生存斗争和相互选择中,鹿和狼发展了自己的特征。因此狼与鹿的捕食与被捕食,是生存竞争,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间的关系:
生物因素 作用或关系 举例
种间关系(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兔子吃草,狼捕食兔子
竞争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而发生斗争的现象 杂草与水稻生活在一起,争夺阳光、水分和空间
寄生 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并从其体内或体表获得必需的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 蛔虫与人,菟子丝与豆科植物
共生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彼此有利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种内关系(指同种生
物之间的关
系) 种类合作 同种生物个体间分工合作、互帮互助 蚂蚁“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维持群体生活
种类竞争 同种生物个体为争夺食物、配偶、栖息地而进行斗争 繁殖期间,同种动物雄性个体为争夺雌性个体进行斗争
37.【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长颈鹿因为经常伸长脖子吃高处树叶而导致长颈,这种性状是由环境造成的,遗传物质没有改变,不能遗传,A不符合题意。
B、由于遗传物质的不同,使鹿的脖子有长有短,B不符合题意。
C、食物充足不会使鹿的脖子越来越长,C不符合题意。
D、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的变异,颈长的长颈鹿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有利于生存,并一代一代遗传下来积累形成,这就是自然选择,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自然选择:生物通过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过程.进化的过程:①过度繁殖;②生存斗争;③遗传变异;④适者生存.
①过度繁殖: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都有依照几何比率增长的倾向.
② 生存斗争:生物的繁殖能力是如此强大,但事实上,每种生物的后代能够生存下来的却很少,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 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如为食物和栖息地等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由于生存斗争,导致生物大量死亡,结果只有少量个体生存下来.
③④ 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在生存斗争中,什么样的个体能够获胜并生存下去呢?达尔文用遗传和变异来进行解释.他认为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引起变异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条件的改变.在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可以遗传,有的不能够遗传。但哪些变异可以遗传呢?达尔文用适者生存来进行解释。他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
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他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38.【答案】D
【知识点】人工选择
【解析】【分析】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少桦尺蛾,保护色是不同少,这样有利于桦尺蛾保护自己、避敌和捕食,桦尺蛾的体色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这是桦尺蛾在长期少生存斗争过程中是经过自然选择的结果,金鱼品种不同是根据人们的喜好和需求进行选择的结果,属于人工选择。
【点评】此题是基础题,较易,知道生物进化的原因有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注意区分。
39.【答案】D
【知识点】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
【解析】【解答】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家兔的盲肠很发达,人类的盲肠已退化,这与家兔的食性的结构有关,需要对获取的食物进行消化,这样有利的变异积累下来,不断地传递给后代,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故选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选择的基本内容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记住所学的知识,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40.【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解: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蚊蝇等害虫对DDT抗药性的产生机制是这样的:蚊蝇等害虫在繁殖后代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变异,这些变异中包含对DDT具有抗药性的变异,DDT对蚊蝇的变异进行了选择,具有抗药性的变异个体生存下来并产生后代,不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则被淘汰,这样,一代代选择并积累下去,就产生了蚊蝇等害虫对DDT的抗药性.
故选:D
【分析】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
41.【答案】(1)杀灭肉汤内的细菌和其他微生物
(2)适宜的温度;阻止外界细菌进入B试管内
(3)A
(4)牛奶、葡萄糖、罐头等
【知识点】食品腐败的主要原因;食品保存的常用方法
【解析】【解答】(1)高温可以杀死细菌等微生物,因此利用酒精灯和其他仪器将试管内的肉汤煮沸,其主要目的是高温杀灭肉汤内的细菌等微生物。
(2)细菌生活的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营养物质和生存的空间等,实验中A、B试管中有水分,澄清的肉汤,空气,和生存空间,但是没有适宜的温度。A试管中插入的试玻璃管是直的,空气和微生物均可以进入,肉汤易变质腐败;而B试管中的玻璃管是弯曲的,空气可以进入但是微生物不能进入到试管之中,肉汤保持新鲜,这样A试管和B试管形成对照。
(3)除实验装置中给出的细菌生活的基本条件外,还需要适宜的温度。弯曲玻璃管的作用是阻止外界细菌进入B试管内。肉汤将会腐败的试管是:A。
(4)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少的食品都是经过严格的消毒,并且是进行严格密封,从而保存食品的新鲜。因此,与该实验中肉汤保存原理相同的商品如牛奶、葡萄糖、罐头等。
【分析】食品的腐败主要是由细菌和真菌引起的,这些细菌和真菌可以从食品中获得有机物,并在食品中生长和繁殖,导致食品腐败。防止食品腐败的原理:把食品内的细菌和真菌杀死或抑制它们的生长和繁殖.
42.【答案】(1)分解者
(2)多;草
(3)增加;鹰的食物增多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1)食物网中含有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要构成生态系统,还要有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2)能量在食物链中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越往食物链的末端,所含的能量越少,生物的数量愈少。所以从总体上看,食草动物数量总比食肉动物多。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图中的生产者——草。
(3)狐与鹰都吃鼠或兔,狐与鹰是竞争关系的。狐吃鼠或兔,狐与鼠或兔,属于捕食关系。如果大量捕杀狐狸,使鼠和兔数目增多。因为食物增多,老鹰的数量也随着增多。
【分析】食物网是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很多食物链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网状营养关系.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是具有复杂的食物网,一般认为,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食物网越简单,相应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弱.在一个具有复杂食物网的生态系统中,一般不会因为一种生物的消失而引起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调,但任何一种生物的灭绝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降.
1 / 1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随官屯镇初级中学2020届九年级下学期生物开学试卷
一、单选题
1.(2020九下·郓城开学考)2005年8月,“国际黑猩猩基因测序与分析联盟”宣布,黑猩猩与人类在基因上的相似程度达到96%以上.这个事例可以说明( )
A. 人类和黑猩猩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B.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C.人类是由黑猩猩经过漫长的年代进化而来的
D.人类和黑猩猩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答案】D
【知识点】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
【解析】【解答】A、黑猩猩与人类在基因上的相似程度达到96%以上,只能表明人类和黑猩猩的较近的亲缘关系,不能表明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A不符合题意。
B、黑猩猩与人类非同类生物,不能表明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B不符合题意。
C、人类和黑猩猩都是由森林古猿经过漫长的年代进化而来的,人类不是由黑猩猩进化而来的,C不符合题意。
D、黑猩猩与人类在基因上的相似程度达到96%以上,表明人类和黑猩猩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有共同的祖先,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大多数生物都具有由104个氨基酸组成的细胞色素C,这说明这些生物之间都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与人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其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的差异越小,与人亲缘关系越远的生物,其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的差异越大.
2.(2020九下·郓城开学考)长期使用青霉素,发现青霉素的效用越来越差,从达尔文的观点来解释,这是由于( )
A.青霉素对病原体选择的结果
B.青霉素使病原体的基因发生了改变
C.病原体对青霉素选择的结果
D.病原体接触了青霉素产生了抗药性
【答案】A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在抗生素刚被使用的时候,能够杀死大多数类型的细菌,这是不适者被淘汰;但少数细菌由于变异而具有抵抗抗生素的特性,不能被抗生素杀死而生存下来(这是适者生存),并将这些特性遗传给下一代,因此,下一代就有更多的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经过青霉素的长期选择,使得有些细菌已不再受青霉素的影响了,因此使用青霉素一段时间后,杀菌效果就会下降的原因是青霉素对病原体选择的结果。
故答案为:A。
【分析】达尔文把生存斗争中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有利变异得到积累而成为显著的有利变异,从而产生了适应特定环境的生物类型.
3.(2020九下·郓城开学考)有一种兰花蜂,在繁殖季节,雄蜂专门采集兰花的香味物质。然后,许多雄蜂聚集在一起,同时将香气释放出来,吸引雌蜂前来交尾。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兰花与兰花蜂之间为捕食关系
B.兰花的香味物质不是兰花蜂分泌的性外激素
C.兰花蜂的这种行为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兰花的香味物质减少,会导致兰花蜂的数量减少
【答案】A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间的关系;群体中的信息交流;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兰花蜂,在繁殖季节,雄蜂专门采集兰花的香味物质。然后,许多雄蜂聚集在一起,同时将香气释放出来,吸引雌蜂前来交尾。表明兰花分泌的香味物质对兰花蜂的繁殖有利;同时兰花蜂在采集兰花的香味物质时可以帮助兰花传粉。因此二者之间属于合作关系,A符合题意;
B、兰花的香味物质是兰花的花瓣上的细胞分泌的,不是兰花蜂分泌的性外激素,B不符合题意;
C、达尔文认为适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掉,兰花蜂的这种行为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不符合题意;
D、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兰花的香味物质减少,会影响兰花蜂的雌雄交尾,因此会导致兰花蜂的数量减少,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生物间的关系:
生物因素 作用或关系 举例
种间关系(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兔子吃草,狼捕食兔子
竞争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而发生斗争的现象 杂草与水稻生活在一起,争夺阳光、水分和空间
寄生 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并从其体内或体表获得必需的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 蛔虫与人,菟子丝与豆科植物
共生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彼此有利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种内关系(指同种生
物之间的关
系) 种类合作 同种生物个体间分工合作、互帮互助 蚂蚁“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维持群体生活
种类竞争 同种生物个体为争夺食物、配偶、栖息地而进行斗争 繁殖期间,同种动物雄性个体为争夺雌性个体进行斗争
4.(2020九下·郓城开学考)李强的家里养了一盆观赏植物──肾蕨,为了使它长得好,你想为他提出下列哪一种建议( )
A.放在向阳的地方,多浇水 B.放在背阴的地方,多浇水
C.放在向阳的地方,少浇水 D.放在背阴的地方,少浇水
【答案】B
【知识点】蕨类植物
【解析】【解答】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不结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在叶的下表面上有孢子囊,里面有孢子,当孢子萌发时可形成原叶体,原叶体的腹面上长有雌、雄生殖器官,当原叶体被水浸湿时,精子游到雌性生殖器官里与卵细胞结合完成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再发育成新的植物体,可见蕨类植物的受精离不开水,适于生活在阴湿处。因此,要使盆栽肾蕨生长良好,就要放在背阴的地方,多浇水。故答案为:B。
【分析】蕨类植物都是多细胞的,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一般长的比较高大,蕨类植物也不结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也属于孢子植物.
5.(2020九下·郓城开学考)某地举办了一次“汽车拉力赛”,近2000千米的赛程大多在草原腹地进行,汽车赛后操场“伤痕累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你对这项赛事的评价是( )
A.促进了当地的对外开放 B.提高了当地草原的知名度
C.增加了当地的经济效益 D.破坏了草原的生态环境
【答案】D
【知识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压力及经济的增长。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保护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协调一致,让子孙后代能够享受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资源环境。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反之则应予以摈弃。“汽车拉力赛”,近2000公里的赛程大多在草原腹地进行,汽车赛后草场“伤痕累累”,破坏了草原的生态环境。
故答案为:D
【分析】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植树造林、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则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6.(2019·德州)原始生命分化为原始的藻类植物和原始的单细胞动物的根本原因是( )
A.运动方式的不同 B.营养方式的不同
C.细胞结构的不同 D.对外界刺激反应不同
【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解析】【解答】解:原始生命是在原始海洋中诞生的。原始生命由于营养方式不同,一部分进化成为有叶绿体的能自养的原始藻类,另一部分进化成为没有叶绿体的异养的原始单细胞动物。这些原始藻类和原始单细胞动物就分别进化成为各种各样的植物动物。因此原始生命分化为原始藻类和原始单细胞动物的根本原因是营养方式不同,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的营养方式 可以分为自养和异养 。
自养:利用自己制造的有机物来维持生活的营养方式,叫做自养,它是各类绿色植物共有的一个重要特征。
异养:不能直接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必须摄取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生活的营养方式,叫做异养。异养包括共生、寄生和腐生三种方式。
7.(2020九下·郓城开学考)下列四组生物中,能生活在同一栖息地的是( )
A.高粱和大豆 B.猎豹和猕猴
C.莲花和紫菜 D.丹顶鹤和仙人掌
【答案】A
【知识点】栖息地
【解析】【解答】A.大豆和高粱等都属于被子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并且都是农作物,都能生活在农田生态系统中,A符合题意。
B.猎豹善于奔跑,适合生活在辽阔的草原生态系统中;猕猴主要在树上营攀援生活,适合生活在森林生态系统中,B不符合题意。
C.莲花是淡水植物,生活在淡水生态系统中;紫菜属于海洋植物,生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C不符合题意。
D.丹顶鹤生活在湿地生态系统中;仙人掌生活在荒漠生态系统中,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一种生物愿意长期生活在某个环境里, 是因为这个环境为它提供了生存、繁殖所必需的食物、水、庇护等条件,这样的生活环境被称为生物的栖息地.
8.(2017·衡阳模拟)食物链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是( )
A.竞争 B.捕食 C.合作 D.共生
【答案】B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解: 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一种吃与被吃的关系,即捕食关系。
9.(2020九下·郓城开学考)人们为了防止鸟吃草籽,把一片草地用网子全罩起来,结果导致食草昆虫大量繁殖,草叶几乎被吃光,这是因为破坏了( )
A.物质循环 B.生存循环 C.生态系统 D.食物链
【答案】D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在草原上,昆虫吃草,有的鸟吃草籽,有的鸟吃昆虫,有的鸟既吃草籽又吃昆虫。现在草地被网全罩起来,间接也保护了食草昆虫。食草昆虫大量繁殖,草几乎全被吃光,这是因为破坏了食物链。鸟吃不着草籽,食草昆虫也因为天敌无法吃它而大量繁殖,进而草数量减少。A、B、C不符合题意,D正确。故答案为:D。
【分析】食物网是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很多食物链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网状营养关系.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是具有复杂的食物网,一般认为,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食物网越简单,相应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弱.在一个具有复杂食物网的生态系统中,一般不会因为一种生物的消失而引起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调,但任何一种生物的灭绝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降.
10.(2020九下·郓城开学考)刘妈把从集市上买来的新鲜蔬菜用保鲜袋装起来,她说这样做可以延长蔬菜储存的时间。想一想刘妈这样做的依据是( )
A.减少了损伤 B.降低了蒸腾作用
C.保持了温度 D.抑制了呼吸作用
【答案】D
【知识点】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
【解析】【解答】氧气是植物正常呼吸的重要原料,氧气不足直接影响呼吸速度,氧气少呼吸作用弱,氧气多,呼吸作用强。蔬菜进行呼吸作用需要消耗氧气,分解有机物,影响蔬菜的储存时间,根据氧对呼吸作用影响的原理,在贮存蔬菜时就应该降低氧的浓度,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延长蔬菜的储存时间。保鲜袋包装的蔬菜,保鲜袋内的氧气较少,抑制了蔬菜的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较少,可以延长蔬菜储存的时间。
故答案为:D。
【分析】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①促进呼吸作用:深耕松土、及时排水,促进根吸收氧气,从而促进根部进行呼吸作用,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②抑制呼吸作用:储存粮食、果蔬保鲜.农产品保存法(抑制呼吸作用)可概括为“三低”:低温、低氧、低含水量.如贮藏水果、蔬菜时,降低温度或氧浓度,储存粮食时保持干燥和低温.
11.(2020九下·郓城开学考)白鳍豚、金鱼、扬子鳄、大鲵、朱鹮分别属于( )
①鱼类
②两栖类
③爬行类
④鸟类
⑤哺乳类
A.①①②③④ B.⑤①③②④ C.④①③②⑤ D.⑤①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动物类群特征(综合)
【解析】【解答】白鳍豚属于哺乳类,胎生哺乳;金鱼属于鱼类,终身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扬子鳄属于爬行类,表面附有鳞片,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大鲵属于两栖类,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朱鹮属于鸟类,前肢化为翼,双重呼吸。
故答案为:B。
【分析】鱼类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腮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两栖动物是指: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即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如青蛙、蟾蜍等.
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会随外界的温度变化而变化.心脏只有三个腔,心室里有不完全的隔膜,体内受精,卵生或少数卵胎生.
哺乳动物一般具有胎生哺乳,体表被毛覆盖有保温作用,体腔内有膈,牙齿分为门齿、臼齿、犬齿,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等特征.
鸟类的身体呈流线型,身体被覆羽毛,具有可用于飞翔的翼,胸肌发达,胸骨有龙骨突,长骨中空,有独特的气囊,可以帮助呼吸,体温恒定,卵生.
12.(2017·玉林)在研究生命起源的过程中,米勒的实验可以说明( )
A.原始地球能形成原始生命
B.在原始地球条件下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C.生命起源于原始大气
D.在紫外线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原始生命
【答案】B
【知识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解析】【解答】解: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阶段.
米勒的实验装置如图:
将水注入左下方的烧瓶内,先将玻璃仪器中的空气抽去,然后打开左方的活塞,泵入甲烷、氨和氢气的混合气体(模拟原始大气),再将烧瓶内的水煮沸,使水蒸汽和混合气体同在密闭的玻璃管道内不断循环,并在另一容量为5升的大烧瓶中,经受火花放电(模拟雷鸣闪电)一周,最后生成的有机物,经过冷却后,积聚在仪器底部的溶液(模拟原始大气中生成的有机物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中).此实验结果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米勒的实验向人们证实了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可见B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米勒的实验及其结论,据此解答.
13.(2019八上·端州期末)下列不能被称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一片森林 B.一块菜地 C.一个湖泊 D.一种花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概述
【解析】【解答】“一种花”只包括生态系统的生产者,而没有其他成分,所以D选项不是一个生态系统。
故答案为:D
【分析】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只有生物不叫生态系统,只有环境也不叫生态系统.
14.近年来,国家出台了退耕还林等许多鼓励性政策,以进一步扩大绿地面积。从生物学的角度看,植物如此受重视是因为其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有( )
A.吸收灰尘,降低噪音 B.制造氧气,吸收有毒气体
C.保持水土,调节气候 D.以上三项都是
【答案】D
【知识点】人类的生存依赖与生物圈
【解析】【解答】根据植物的作用,进行逐一分析。绿色植物的作用有很多,不仅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有些植物还可以吸收有毒气体;植物能进行蒸腾作用,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此外,植物还能吸收灰尘,降低噪音,故答案选D.
【分析】根据植物的作用,进行逐一分析。绿色植物的作用有很多,不仅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有些植物还可以吸收有毒气体;植物能进行蒸腾作用,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此外,植物还能吸收灰尘,降低噪音。
15.(2019七上·安康期末)在生态系统中正确的食物链是 ( )
A.阳光→狼→羊→绿色植物 B.绿色植物→昆虫→蛙→蛇→鹰
C.分解者→蛇→昆虫→蛙 D.细菌→羊→狼→ 绿色植物
【答案】B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阳光属于非生物部分,而食物链不包括非生物部分,A不符合题意;
B、该食物链正确的表示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B符合题意;
C、食物链不包括分解者,C不符合题意;
D、细菌属于分解者,而食物链不包括分解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书写食物链的正确方法:①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一级消费者结束;②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以箭头相连,箭头依次指向下一级消费者,箭头两端的生物之间是捕食关系;③在食物链中不出现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
16.(2020七上·东台月考)首次荣获中国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科学家袁隆平,他研究的是( )
A.人类基因组测序 B.杂交水稻
C.转基因技术 D.克隆技术
【答案】B
【知识点】生物学家及其贡献
【解析】【解答】A.人类基因组测序即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由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于1990年正式启动的。美国、英国、法兰西共和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日本和我国科学家共同参与了这一预算达30亿美元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故A不符合题意。
B.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袁隆平长期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理论研究和制种技术实践,2001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颁奖大会,授予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故B符合题意。
C.转基因技术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DNA中的生物技术,故C不符合题意。
D.克隆技术是利用生物技术由无性生殖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组之后代的过程。科学家把人工遗传操作动物繁殖的过程叫克隆,这门生物技术叫克隆技术,含义是无性繁殖,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袁隆平长期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理论研究和制种技术实践,2001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颁奖大会,授予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7.(2020九下·郓城开学考)食品在冰箱中能保存一定的时间不腐败,主要原因是冰箱环境中( )
A.细菌很少 B.细菌被冻死了
C.没有细菌 D.细菌繁殖速度慢
【答案】D
【知识点】食品保存的常用方法
【解析】【解答】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根据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食品保存就要尽量的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冰箱中温度低,能抑制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使其繁殖速度慢,数量少,不能充分分解食物,达到保鲜的目的。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防止食品腐败所依据的主要原理:把食品内的细菌和真菌杀死或抑制它们的生长和繁殖.
常用保存方法:①巴氏消毒法:依据高温灭菌原理.
②罐藏法:依据高温消毒和防止与细菌和真菌接触的原理.
③冷藏法:依据低温可以抑菌的原理.
④另外还有冷冻法、真空包装法、晒制与烟熏法、腌制法、脱水法等.
18.(2019八上·中山期中)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发现了幽门螺杆菌是引起胃炎和胃溃疡等疾病的病原体,从而获得了200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下列哪种结构是幽门螺杆菌所不具有的( )
A.成形的细胞核 B.起保护和支持作用的细胞壁
C.遗传物质DNA D.起运动作用的鞭毛
【答案】A
【知识点】细菌的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
【解析】【解答】A、幽门杆菌是细菌,是原核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A错误。B、幽门杆菌是细菌,是原核细胞,具有细胞壁,B正确。C、细菌是原核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遗传物质是DNA,C正确。D、幽门杆菌是细菌具有能摆动的鞭毛,便于运动,D正确。故答案为:A。
【分析】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核膜、具有细胞壁,成分是肽聚糖,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遗传物质是DNA,含有鞭毛等附属结构。
19.(2020九下·郓城开学考)在生态系统中,动物一般是消费者,但也有少数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相当于分解者,例如( )
A.狗 B.兔 C.蝗虫 D.蚯蚓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ABC、狗、兔、蝗虫都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因此都属于消费者,不是分解者,ABC不正确;
D、蚯蚓是靠分解动植物遗体、遗物中的有机物维持生存,因此属于分解者,D正确.
故选:D
【分析】(1)生产者是指能进行光合作用,为植物自身、消费者、分解者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的绿色植物.
(2)消费者主要是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的依赖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
(3)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20.(2019七上·梅列期中)“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落叶化作春泥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阳光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落花”中的有机物在土壤中被分解者分解成无机物后,形成“春泥”,可以作为植物的营养被植物吸收利用,重新起到“护花”作用,因此“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生物学角度分析,落花化作春泥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腐生细菌、真菌等分解者。
故答案为:C。
【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2)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21.(2015七上·临沭期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一句成语,从食物链的角度来分析能正确表示这一成语含义的是( )
A.螳螂→蝉→黄雀 B.蝉→螳螂→黄雀
C.树→蝉→螳螂→黄雀 D.黄雀→螳螂→蝉→树
【答案】C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解:食物链指的是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在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关系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下一个营养级的消费者等等.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成语中,形成的食物链应为:树→蝉→螳螂→黄雀.
故选:C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食物链的各生物之间的关系.首先应该掌握食物链的概念以及食物链中包含的意义.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22.(2020八上·潜山期末)下列的措施中,哪一种对保持生态环境最有利( )
A.把大片沼泽地开垦为家田
B.在菜地中喷洒药以杀死菜青虫
C.在田间施放射性引诱剂,干扰雌雄害虫之间的通讯
D.把工业废水排入发生“赤潮”的海域,让那些有毒藻类死亡
【答案】C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解:A、沼泽地具有蓄洪抗旱、净化污水等重要作用,把大片沼泽地开垦为农田,会破坏环境,使生物种类减少,A不符合题意。
B、在菜地中喷洒农药以杀死菜青虫,农药会污染环境,还会形成农药残留,进入食物链,最终危害人类健康,B不符合题意。
C、在田间施放性引诱剂,干扰雌雄害虫之间的通讯,属于生物防治,不会污染环境,还能降低生产成本,C符合题意。
D、工业废水含有重金属,或有毒物质,会使海洋受到严重污染,还会引起“赤潮”现象,同时还会引起其他生物的死亡如鱼类, D不符合题意。
【分析】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可以分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三大类,它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
23.(2018·纳雍模拟)在一个由草→田鼠→猫头鹰组成的食物链中,若消灭了全部的猫头鹰,鼠的数量就会( )
A.缓慢上升 B.迅速上升
C.仍保持相对稳定 D.先迅速上升后急剧下降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A、若消灭了全部的猫头鹰,田鼠失去天敌,数量会迅速上升,不符合题意.
B、若消灭了全部的猫头鹰,数量会迅速上升,但随着田鼠数量增多,由于种内斗争加剧,田鼠数量又会减少,不完全符合题意.
C、田鼠失去天敌,数量会迅速上升,不可能保持相对稳定,不符合题意.
D、若消灭了全部的猫头鹰,数量会迅速上升,但随着田鼠数量增多,由于种内斗争加剧,田鼠数量又会减少,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从草→田鼠→猫头鹰组成的食物链中可以看出,猫头鹰是田鼠的天敌,二者是吃与被吃的关系.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若某种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会影响其它生物数量的变化,最后趋于达到生态平衡.
24.(2016七上·肇源期中)下列细菌中,对人体有害的是( )
A.根瘤菌 B.肺炎双球菌 C.乳酸细菌 D.醋酸杆菌
【答案】B
【知识点】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大多数细菌对人类是有益的,如根瘤菌有固氮作用,能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物质,而植物则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二者互惠互利,共同生活;制作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制醋要用到醋酸菌.少数细菌是有害的,如肺炎双球菌能使人患肺炎,可见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食品制作:
①制作馒头或面包—酵母菌
②制酸奶和泡菜—乳酸菌
③制醋—醋酸菌
④制作米酒和酿酒—酒曲或者酵母菌
⑤制作酱和酱油—霉
食品腐败的原因:细菌和真菌在食品中生长、繁殖.
疾病防治:主要指抗生素治病与转基因技术生产药品.
①抗生素是真菌(另外还有放线菌)产生的可杀死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如青霉素,是从青霉菌中产生的.
②胰岛素是从转基因的大肠杆菌中提取出来的.
清洁能源和环境保护:
无氧时一些杆菌、甲烷菌可将引发污染的有机物发酵分解,产生甲烷等,甲烷是一种清洁能源,而有氧时另外一些细菌,如黄杆菌可将这些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能使污水得到净化.
25.(2015七上·文昌期中)兔和鼠都吃草,兔和鼠又都被狐狸所捕食,草、兔、鼠、狐狸四种生物形成的食物链有( )
A.一条 B.二条 C.三条 D.四条
【答案】B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解: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食物链的起始环节必须是生产者,然后依次是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兔和鼠都吃草,兔和鼠又都被狐狸所捕食,它们之间由于吃与被吃形成链状结构如图所示:
即有两条食物链:草→兔→狐狸;草→鼠→狐狸.
故选:B
【分析】解答该题要从食物链的概念和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方面入手.
26.(2020八上·长春月考)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把塑料等难以降解的垃圾带离南极,还需要粪便等生活垃圾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 )
A.缺少生产者 B.没有消费者
C.分解者很少 D.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其中生物部分 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但不同的细菌和真菌还要求某种特定的生活条件,例如有的需要氧气,有的在有氧的条件下生命活动会受到抑制。南极的温度很低,而且南极的有机物较少,不适于细菌、真菌的生长繁殖,若把粪便等生活垃圾放在南极,由于细菌、真菌较少,分解缓慢,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把塑料等难以降解的垃圾带离南极,还要把粪便等生活垃圾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缺少分解者。故答案为:C。
【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7.甲、乙、丙三瓶奶分别加入乳酸菌后,甲乙两瓶密封,丙瓶敞开.甲瓶加热到100℃后再冷却,然后均在室温下放置12小时,可以变成酸奶的是( )
A.甲 B.乙 C.丙 D.甲和乙
【答案】B
【知识点】发酵技术
【解析】【解答】制作酸奶时要用到乳酸菌,乳酸菌是一种厌氧菌,在无氧的条件下经过发酵会产生乳酸,所以根据题干描述,甲、乙、丙三瓶奶分别加入乳酸菌后,甲乙两瓶密封,丙瓶敞开处于有氧环境,所以,不会产生乳酸,甲瓶加热到100℃后再冷却时,因温度太高,可能把乳酸菌杀死了,杀死后也不会产生乳酸,所以,只有乙瓶密封,且放在适宜的温度环境下可以变成酸奶,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乳酸菌发酵,难度不大,熟记乳酸菌是一种厌氧细菌,所以在用乳酸菌进行发酵时需要创造无氧的环境,并且温度要适宜。
28.(2020九下·郓城开学考)为保护生态环境,消灭棉花上的蚜虫宜选用的最好方法是( )
A.喷洒低浓度的农药 B.喷洒高效低毒的农药
C.放养七星瓢虫 D.A,B,C三种都可以
【答案】C
【知识点】生物防治
【解析】【解答】C、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大致可以分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三大类。蚜虫的天敌是七星瓢虫,因此,为保护生态环境,消灭棉花上的蚜虫宜选用的最好方法是放养七星瓢虫。C符合题意。
ABD、喷洒农药会影响人体健康、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系统平衡,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大致可以分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三大类.它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成本低,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
29.(2020九下·郓城开学考)造成野生动植物濒危和灭绝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选择
B.物种退化
C.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D.人类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狩猎或采伐,对其栖息地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答案】D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解析】【解答】随着人类的发展,人口数量急剧增加,人类集中活动的区域不断扩大,大面积砍伐森林,乱砍滥伐、过度放牧、不合理开垦(围湖造田、垦荒、湿地开发等)、环境污染使环境不在适和生物生存等使生物的栖息环境遭到破坏,使生物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少,导致生物种类越来越少,还有滥捕乱杀、偷猎等,也使生物种类减少,这些原因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因此造成野生动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过度的狩猎和采伐,对栖息环境的污染和破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是导致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
(2)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乱砍滥伐,乱捕滥杀.
(3)环境污染.
(4)外来生物入侵.
30.(2020九下·郓城开学考)下列行为中,不会给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的是( )。
A.大规模地砍伐树木 B.用电网捕获鱼类等水生动物
C.工厂排放出未处理的污水 D.退耕还草还林
【答案】D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解析】【解答】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环境多样性。但是由于生物圈中生物物种的灭绝是个漫长的自然过程,但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却使生物物种灭绝速度逐渐加快,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主要表现了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人为破坏,过度开发利用等。因此,我国开展了“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加强法制宣传,加强环境治理等措施,加强对环境的保护。
故答案为:D。
【分析】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植树造林、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则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31.(2020九下·郓城开学考)关于原始大气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火山喷发形成 B.由水蒸气、氨、甲烷等组成
C.不含氧 D.温度比现在的大气温度要低
【答案】D
【知识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解析】【解答】地质学家研究表明,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以前形成的,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上的环境与现在的完全不同:天空中或赤日炎炎,或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虽有少量的水蒸气受到强烈的紫外线的作用,分解为氢和氧,但是氢由于太轻而浮到大气层的最高处,大部分逐渐消失在宇宙空间,而氧气很快与地面上的一些物质结合为氧化物,因此温度比现在的大气温度要低的说法错误,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氢气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还有一部分硫化氢和氰化氢,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可见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32.(2016八下·柘城期中)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诞生于( )
A.温泉 B.岩层 C.原始大气 D.原始海洋
【答案】D
【知识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解析】【解答】解: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地球从形成到现在大约有46亿年的历史.早期的地球是炽热的球体,地球上的一切元素都呈气体状态,那时谈不到生命的发生.后来随着地球的慢慢冷却,才逐渐为生命的发生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氨、氢、甲烷、水蒸气.水是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当时由于大气中没有氧气,因而高空中也没有臭氧层阻挡,不能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所以紫外线能直射到地球表面,在紫外线、天空放电、火山爆发所放出的能量、宇宙间的宇宙射线,以及陨星穿过大气层时所引起的冲击波等这些能量作用下空气中的无机物经过复杂的化学变化转化形成了一些有机小分子物质物,后来随着地球的慢慢冷却,于是随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汇集入原始海洋.在原始海洋中,经过上万年后这些有机小分子长期累积并相互作用,形成了比较复杂的有机大分子物质,如原始的蛋白质、核酸等.这些物质并逐渐形成了与海水分离的原始界膜,构成了相对独立的体系.一旦这些物质拥有了个体增殖和新陈代谢也就意味产生了生命.所以原始海洋是生命诞生的摇篮.
故选:D
【分析】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各种不同的证据的发现,人们对生命起源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
33.在原始地球条件下,由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过程中,其所需要的能量来自于( )
A.太阳的辐射能
B.物质氧化分解提供的能量
C.新陈代谢释放的能量
D.宇宙射线、紫外线、闪电等提供的能量
【答案】D
【知识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解析】【解答】原始大气中的无机小分子在高温、紫外线和雷电等自然条件下,合成了简单的有机物,有机物经过相当长的时间,逐渐形成的原始生命,故选D。
【分析】本题考查生命的起源,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4.腌腊肉能长久存放,其原因是( )
A.腌肉上的细菌繁殖速度很慢
B.盐对细菌有杀毒作用
C.腌肉内水分较少,使细菌不能存活
D.腌肉上细菌体内的水分被浓盐夺去,使细菌不易生存繁殖
【答案】D
【知识点】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解析】【解答】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食品保存主要是尽量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传统的食品保存方法有盐腌、糖渍、干制、酒泡等;现代的贮存方法主要有罐藏、脱水、冷冻、真空包装、添加防腐剂等。腊肉能长久保存是腊肉中的盐分含量高,水分含量极少,并且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或是繁殖速度很慢。故选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食物有保存方法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记住所学的知识,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35.(2020九下·郓城开学考)始祖鸟的身体结构特征说明鸟类是由( )
A.爬行动物进化来的 B.古代的爬行动物进化来的
C.两栖动物进化来的 D.古代的两栖动物进化来的
【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
【解析】【解答】 化石是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德国先后现了始祖鸟化石,是一个中间过渡类型的化石,始祖鸟化石既保留了古代爬行动物的某些特征,又出现了鸟类的一些特征,这为鸟类起源于古代的爬行动物提供了证据。因此,在德国发现的“始祖鸟”化石就是古代爬行动物进化成鸟类的典型证据。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化石证据是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科学家比较各个地层中的化石后发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越新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36.(2020九下·郓城开学考)下列不属于生存竞争的是( )
A.同一片森林里的树木争夺阳光、水份和营养物质
B.食性相同的动物争夺食物
C.大豆从根瘤菌中获取氮素,根瘤菌从大豆中获取养料
D.狼与鹿的捕食与反捕食
【答案】C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A、同一森林里的小树争夺阳光、水分和营养物质,属于竞争关系,A不符合题意;
B、食性相同的动物争夺食物,是同种动物之间相互争夺食物,属于种内竞争关系,B不符合题意;
C、在豆科植物的根瘤中,有能够固氮的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根瘤菌有固氮作用,能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物质,而植物则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二者互惠互利,共同生活。因此大豆与根瘤菌是共生关系,C符合题意;
D、鹿和狼各自的特征是在长期的生存斗争过程中形成的,鹿跑的不快、转弯不灵活便容易被狼吃掉,狼跑的不快就不易捕获食物(鹿),在长期的生存斗争和相互选择中,鹿和狼发展了自己的特征。因此狼与鹿的捕食与被捕食,是生存竞争,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间的关系:
生物因素 作用或关系 举例
种间关系(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兔子吃草,狼捕食兔子
竞争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而发生斗争的现象 杂草与水稻生活在一起,争夺阳光、水分和空间
寄生 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并从其体内或体表获得必需的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 蛔虫与人,菟子丝与豆科植物
共生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彼此有利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种内关系(指同种生
物之间的关
系) 种类合作 同种生物个体间分工合作、互帮互助 蚂蚁“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维持群体生活
种类竞争 同种生物个体为争夺食物、配偶、栖息地而进行斗争 繁殖期间,同种动物雄性个体为争夺雌性个体进行斗争
37.(2020九下·郓城开学考)下列用达尔文的观点解释长颈鹿的长颈形成的原因,正确的是( )
A.鹿经常伸长脖子够高处的树叶造成的
B.由于生存环境不同,使鹿的颈有长有短
C.生活在食物充足的环境中鹿的脖颈长的长
D.长颈变异的个体生存机会多,并一代代积累形成
【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长颈鹿因为经常伸长脖子吃高处树叶而导致长颈,这种性状是由环境造成的,遗传物质没有改变,不能遗传,A不符合题意。
B、由于遗传物质的不同,使鹿的脖子有长有短,B不符合题意。
C、食物充足不会使鹿的脖子越来越长,C不符合题意。
D、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的变异,颈长的长颈鹿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有利于生存,并一代一代遗传下来积累形成,这就是自然选择,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自然选择:生物通过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过程.进化的过程:①过度繁殖;②生存斗争;③遗传变异;④适者生存.
①过度繁殖: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都有依照几何比率增长的倾向.
② 生存斗争:生物的繁殖能力是如此强大,但事实上,每种生物的后代能够生存下来的却很少,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 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如为食物和栖息地等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由于生存斗争,导致生物大量死亡,结果只有少量个体生存下来.
③④ 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在生存斗争中,什么样的个体能够获胜并生存下去呢?达尔文用遗传和变异来进行解释.他认为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引起变异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条件的改变.在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可以遗传,有的不能够遗传。但哪些变异可以遗传呢?达尔文用适者生存来进行解释。他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
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他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38.(2020九下·郓城开学考)我国的金鱼品种是世界上最多的,形成这么多金鱼品种的原因是( )。
A.金鱼适应不同的环境 B.我国水域辽阔
C.自然选择的结果 D.人工选择的结果
【答案】D
【知识点】人工选择
【解析】【分析】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少桦尺蛾,保护色是不同少,这样有利于桦尺蛾保护自己、避敌和捕食,桦尺蛾的体色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这是桦尺蛾在长期少生存斗争过程中是经过自然选择的结果,金鱼品种不同是根据人们的喜好和需求进行选择的结果,属于人工选择。
【点评】此题是基础题,较易,知道生物进化的原因有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注意区分。
39.家兔的盲肠很发达,人类的盲肠已退化,这一事实可解释为( )
A.人类起源于兔类 B.他们共同起源于水生动物
C.他们共同起源于单细胞动物 D.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D
【知识点】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
【解析】【解答】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家兔的盲肠很发达,人类的盲肠已退化,这与家兔的食性的结构有关,需要对获取的食物进行消化,这样有利的变异积累下来,不断地传递给后代,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故选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选择的基本内容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记住所学的知识,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40.(2017八下·丹江口期末)蚊蝇等害虫对DDT产生抗药性的主要原因是( )
A.遗传变异的结果
B.害虫本身对DDT具有抵抗能力
C.害虫对DDT进行选择的结果
D.DDT对害虫抗药性的变异进行选择的结果
【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解: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蚊蝇等害虫对DDT抗药性的产生机制是这样的:蚊蝇等害虫在繁殖后代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变异,这些变异中包含对DDT具有抗药性的变异,DDT对蚊蝇的变异进行了选择,具有抗药性的变异个体生存下来并产生后代,不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则被淘汰,这样,一代代选择并积累下去,就产生了蚊蝇等害虫对DDT的抗药性.
故选:D
【分析】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
二、综合题
41.(2020九下·郓城开学考)某同学为了认识食物腐败的主要原因,探究食物保鲜的方法,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如图,请据此回答:
(1)在安置好装置之后,利用酒精灯和其他仪器将试管内的肉汤煮沸,其主要目的是 。
(2)除实验装置中给出的细菌生活的基本条件外,还需要 。弯曲玻璃管的作用是 。
(3)肉汤将会腐败的试管是: 。
(4)请你举出一种与该实验中肉汤保存原理相同的商品: 。
【答案】(1)杀灭肉汤内的细菌和其他微生物
(2)适宜的温度;阻止外界细菌进入B试管内
(3)A
(4)牛奶、葡萄糖、罐头等
【知识点】食品腐败的主要原因;食品保存的常用方法
【解析】【解答】(1)高温可以杀死细菌等微生物,因此利用酒精灯和其他仪器将试管内的肉汤煮沸,其主要目的是高温杀灭肉汤内的细菌等微生物。
(2)细菌生活的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营养物质和生存的空间等,实验中A、B试管中有水分,澄清的肉汤,空气,和生存空间,但是没有适宜的温度。A试管中插入的试玻璃管是直的,空气和微生物均可以进入,肉汤易变质腐败;而B试管中的玻璃管是弯曲的,空气可以进入但是微生物不能进入到试管之中,肉汤保持新鲜,这样A试管和B试管形成对照。
(3)除实验装置中给出的细菌生活的基本条件外,还需要适宜的温度。弯曲玻璃管的作用是阻止外界细菌进入B试管内。肉汤将会腐败的试管是:A。
(4)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少的食品都是经过严格的消毒,并且是进行严格密封,从而保存食品的新鲜。因此,与该实验中肉汤保存原理相同的商品如牛奶、葡萄糖、罐头等。
【分析】食品的腐败主要是由细菌和真菌引起的,这些细菌和真菌可以从食品中获得有机物,并在食品中生长和繁殖,导致食品腐败。防止食品腐败的原理:把食品内的细菌和真菌杀死或抑制它们的生长和繁殖.
42.(2020九下·郓城开学考)图中表示的是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据图回答
(1)要构成一个生态系统,除缺少非生物部分外,还缺少 .
(2)从总体上看,食草动物数量总比食肉动物 。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图中的 。
(3)如果大量扑杀狐狸,老鹰的数量将先 ,理由是 。
【答案】(1)分解者
(2)多;草
(3)增加;鹰的食物增多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1)食物网中含有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要构成生态系统,还要有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2)能量在食物链中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越往食物链的末端,所含的能量越少,生物的数量愈少。所以从总体上看,食草动物数量总比食肉动物多。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图中的生产者——草。
(3)狐与鹰都吃鼠或兔,狐与鹰是竞争关系的。狐吃鼠或兔,狐与鼠或兔,属于捕食关系。如果大量捕杀狐狸,使鼠和兔数目增多。因为食物增多,老鹰的数量也随着增多。
【分析】食物网是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很多食物链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网状营养关系.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是具有复杂的食物网,一般认为,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食物网越简单,相应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弱.在一个具有复杂食物网的生态系统中,一般不会因为一种生物的消失而引起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调,但任何一种生物的灭绝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降.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