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专题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加深(列强侵华史)
1、列强侵华的主要事件:
鸦片战争(1840—1842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
局部抗战(九一八事变 1931)全面抗日战争(1937—1945年)
2、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
A、军事: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
B、政治:扶植代理人 签订不平等条约,进行政治瓜分
C、经济:鸦片走私 掠夺赔款 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D、文化:奴化教育 掠夺文物 文化渗透
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A、《南京条约》(1842年)
B、《马关条约》(1895年)
C、《辛丑条约》(1901年)
条约名称 内容 影响
割地 赔款 通商口岸 其它
《南京条约》 香港岛 2100万银元 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 关税协定 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 辽东半岛、台湾、
澎湖列岛 2亿两
白银 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允许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辛丑条约》 4.5亿两
白银 严禁中国人民参加
反帝活动…… 清政府成为列强的侵华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签订《南京条约》后可能出现的历史情景是
A.清朝官员普遍为政府放弃“闭关锁国”政策而庆幸
B.中国皇帝认为《南京条约》影响很坏而一直不批准它
C.消息传到英国,英国商人为中国全境通商举杯祝贺
D.中国政府派出专员与英国商定进出口货物的税率
D
1896年,英商在杭州合法设厂的依据有
①“片面最惠国待遇”的规定
②领事裁判权的规定
③《马关条约》的有关规定
④《辛丑条约》的有关规定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B
伟大的抗日战争
侵华日军的罪行
中华民族抗战
抗日战争胜利
不断扩大侵略战争
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进行血腥殖民统治
局部抗战
全民族抗战
抗日救亡运动
国民党正面战场
共产党敌后战场
读《人物风俗制度丛谈》中某一篇文章到“卢沟桥本无城,明崇祯三年以此为畿辅咽喉,宜设兵防守……北平市成立时,以宛平县不能寄治城内,遂移于此……此次日军假演习挑衅,此城此桥遂遭厄运,赫赫名都,数百年史迹迭蒙耻辱,可哀也哉!”一段文字,可以判定此篇文章最有可能的成文时间是
A.明崇祯三年 B.1931年9月
C.北平市成立时 D.1937年7月
D
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提出“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等主张。这表明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正式建立
B. 中共将革命的领导权交给了国民党
C. 中共党内出现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倾向
D. 中共积极推动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
D
某本书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林彪在一次遛马时,被国民党一士兵误伤,阎锡山命令将林彪送到山西最好的医院去治疗,还把这件事向延安做了解释。该场景最有可能发生在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C
1942年1月2日,蒋介石接受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建议,出任中国战区(包括泰国、越南等国)最高司令。22日,罗斯福任命史迪威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兼中美印战区美军司令官。这表明
A.中国抗战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部分
B.美国干涉中国内政
C.中国军队接受美国人的领导
D.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战
A
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主要是因为
A.人民武装力量在抗战中发展壮大 B.国民党统治力量遭到严重削弱
C.社会各界和平建国呼声日益高涨 D.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
A
材料一 “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我,已自行处死。”“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东史郎日记》(日本)
材料二 《南京大屠杀的虚构》出版后,日本右翼给予了高度评价,渡部升一在初版本的护封广告词中写道:“读了此书,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到南京大屠杀,那就只能说他是煽动反日。”
材料三 下列三幅图片反映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图一新闻照片 图二南京大屠杀遗址 图 三 “万人坑”
材料四 青岛的余美红老师在给学生讲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时,引用了她父亲讲给她的一个事例:“当时我7岁,你叔叔4岁,鬼子打南京时,人们四处逃难。你叔叔尚小,就和保姆留在家里看房子。日军砸开咱家大门,保姆被杀,你叔叔右腿被打了一枪,痛死过去,侥幸捡了一条命。”
(1)史料证据按照获取的途径和保存状态可以分为实物证据、文献证据和口传证据三类,请依此对上述材料进行分类。(3分)
(1)实物证据:材料三;
文献证据:材料一、二;
口传证据:材料四。
(2)在《南京大屠杀的虚构》一书中,田中正明说:“记述历史有一大禁忌,就是绝对不能以传闻(口述)为证据撰写论文或记事。”对此你做何评价?(4分)
(2)传闻(口述)也是考证历史的有效证据之一,尽管其真实性不如实物证据高,但绝不可否认其价值的效性;
田中正明说这番话的目的是否定日本侵略的历史,为南京大屠杀翻案;
这种不能正确对待历史的举动将伤害中日两国人民的感情。
(3)材料一、二同样出自日本人,但对南京大屠杀一事为何有不同的论定?(2分)这说明了什么?(2分)
(3)东史郎先生勇于面对侵略历史,敢于承担历史责任,如实描述历史,有着强烈的正义感;
而渡部升一是日本右翼分子,极力为日本的侵略行径辩护,歪曲历史的真相。
这说明了不同政治态度的人有不同的历史观;当今日本右翼势力的侵略野心不死等等。
(4)若想证实余美红老师父亲的说法,上述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哪则?(2分)
(4)材料三中的第二、第三幅图片。
(5) 有人说图四所反映的战争是14年抗战,有人说是8年抗战,请根据相关史实对这两种说法加以说明。面对图四的签约场景,你的内心定会备受鼓舞。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4分)
(5)第一种说法: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中国军民奋起抗击,因此是14年抗战。(1分)
第二种说法: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全面抗战开始,因此是8年抗战。(1分)
中国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同抗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百年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
图四 受降仪式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
1840-1919
新民主主义革命
1919-1949
专题框架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
辛亥革命(1911)
农民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五四运动(1919)
中共成立(1921)
国民革命(1924-27)
农村包围城市
人民解放战争
工人阶级
二、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革命形势成熟)
(二)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狭义上指1911年武昌起义。
广义上指以孙中山为首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一系列努力。
(三)中华民国成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四)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近代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革命的性质
2、历史功绩:(政治、经济、思想)和局限性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
1、民国主权属于国民
2、国民权利的规定
3、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
主权在民,根本上否定君主专制
体现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
A、意义(性质、地位、作用)
防止专制独裁,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目的:
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特点:
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政体形式:
三权分立,实行责任内阁制
评价:
B、局限性:
①没有明确反帝;
②没有明确规定民众具体利益,尤其是农民土地问题。……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责任内阁制在中国行不通
B.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
C.中国完全缺乏民主共和的社会基础 D.专制独裁的传统在中国没有受到冲击
B
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下列哪些语汇最有可能出现在1912年元旦中国各报刊上
A.北京、义和团、八国联军、赔款、“新政”
B.临时政府、孙中山、共和、三权分立
C.新文化、北洋军阀、实业救国、张謇
D.革命、中国共产党、长征、改造、抗日
B
四、辛亥革命评价
(1)历史功绩
A、政治上(20世纪中国历史第一次巨变):
推翻清王朝;结束两千多年君主专制政体(反封),沉重打击帝义(反帝);建立中华民国(亚洲第一个);颁布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一些自由民主权利。
B、思想上:
使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C、经济上:
促进民资进一步发展
(2)局限性
没有完成革命任务,没有改变社会性质。
原因:由于民资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彻底反帝主张;没有发动群众;没有自己军队)
(3)经验教训
民资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胜,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行不通。
人们通常用“封建余孽”这个词特指近现代社会中残存的拥护封建制度的分子。这种用法最早可能出现于
A.戊戌变法后
B.新文化运动后
C.辛亥革命后
D.新中国成立后
C
从诞生于上海到在北京执掌全国政权,中共整整奋斗了28年。“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这五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朽业绩,其中与“进京赶考”相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应是
A. 八七会议 B. 工农武装割据
C. 遵义会议 D. 七届二中全会
【解析】D日出东方是指中共诞生;星火燎原是指井冈山根据地建立;力挽狂澜是指遵义会议;灯塔指引是指延安抗战;进京赶考是指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于1949年,故D符合题意。
五四运动至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是
A.“打倒列强除军阀”、逐渐成为各阶层人民的共同愿望
B.中国的民族工业在这一时期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C.“民主共和”与“实业救国”成为当时社会思潮的主流
D.出现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趋势
A
右图是位于四川省松潘县川主寺镇元宝山顶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念总碑”。长征的起点和终点都不在四川,“红军长征纪念总碑”却建在四川,你认为下列哪一理由不可能成为历史依据 ?( )
A.红军长征在四川经过的时间长、活动范围广
B.四川是抗战的后方和指挥中心
C.红军在四川境内爬雪山、过草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D.四川是红军长征的主体地区
B
某学习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发现:中共中央驻地有着“上海一瑞金—延安一西柏坡一北平’的变化,它也反映了中国革命的进程。下列相关表述中,错误的是
A.从上海到瑞金,有利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窥立
B.从瑞金到延安,有利于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转变
c从延安到西柏坡,反映了解放战争形势发生丁变化
D.从西柏坡到北平,反映了工作重心由乡村到城市的转移
【解析】A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应该在中央(瑞金)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前。
“1949年1月中旬,斯大林知道中国的这个消息后,也很高兴,认为是奇迹,因此在他的台历上写上了‘奇迹、真是奇迹’。”被斯大林认为是“奇迹”的事件最有可能是
A.三路大军挺进中原
B.淮海战役的胜利
C.人民解放军突破长江防线
D.国民党统治被推翻
B
1948年12月,中共中央批转陈云同志关于接管沈阳的经验,陈云还向中央建议各战略区都组织接管大城市的班子,以便依次执行接管任务。据此,下列判断最恰当的是
A.是按中共“七大”精神办事
B.是按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办事
C.是三大战役胜利的结果
D.为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供了借鉴
D
阅读下列材料:
中新网2月20日电: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南京市长江路292号建筑群(见下图) 。从1840年到1949年,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端和终点的两个重大历史事件都可由它见证。历经沧桑的南京“总统府”,如今已得到全面整修、扩建。这里已成为面积达1 2万平方米的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
(1)材料中所说的“从1840年到1949年,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端和终点的两个重大历史事件都可由它见证”,分别指的是什么事件?他们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和终点的依据各是什么?(6分)
(1)起点:鸦片战争(或签订《南京条约》)。
终点:国民党政府的垮台(或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依据:鸦片战争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中国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折。
南京解放标志着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统治的结束,从此揭开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篇章。
(2)看图片和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还见证过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3分,列出三个即可)
(2)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
日军占领南京(建立伪国民政府);
日军南京大屠杀等。
材料二 1997年7月1日,位于南京下关的静海寺内悬挂起一尊大铜钟。钟的主体高1.842米,……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现在,每天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每年8月29日,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组织一次盛大的撞钟仪式,重温历史,警钟长鸣。静海寺因为浓缩着中国近代厚重历史而成为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一景。 ——《光明日报》
(3)“南京静海寺的大铜钟高1.842米”和 “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 ,并选择在1997年7月1日悬挂,这跟哪两个历史事件有关?(2分)
(3)《南京条约》的签订、香港回归。
(4)2004年到2 0 0 7年,美图杜鲁门总统图书馆(博物馆)馆长迈克·迪万、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中共中央总书胡锦涛等一大批国内外政要先后到总统府参观。据此说明建立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有什么现实意义。(3分)
(4)现实意义: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抗争的历史;
重建国共合作,推进和平统一;
加强中美文化交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