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中国现代政治史--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民版][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期末复习中国现代政治史--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民版][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5-11 15:25: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专题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用“一、二、三”巧记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
一个特色: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二个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
三个阶段: 确立与形成时期(1949-1956)
曲折发展时期(1956-1976)
健全完善时期(1978-
结构
特色
过程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当家作主
良好开端:新中国成立初期:初步建立社会主义三大民主政治制度
严重挫折:“文革”时期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粗暴践踏
重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法制走向健全,民主制度趋向完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1954年一届人大的召开
内容: 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主要内容:①确定了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国体)
②确定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政体)
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④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2.特点: 3.性质:
4.意义: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法律上为新中国政治建设提供保障。
确立标志:
《共同纲领》
《宪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代行
代行
民主政治的转折、发展完善
1、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
2、发展完善:1978年以来
表现:
1)“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
①1980年《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初步构想
②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 1982年宪法 总章程
③1997年中共十五大 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④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 以国家根本大法形式确定下来
2)完善了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3)以农村为重点的基层民主建设的加强
结果:形成了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的提出
标志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1、1949年一届政协会议
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确立和发展:
人民政协的性质:
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毛泽东主席最早提出此方针时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正在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②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
③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④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正遭到严重破坏。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B
“多党合作制就好比一支交响乐队,各民主党派都是演奏师。大家公认,谱曲就是共产党,并且是吸收了交响乐队各位乐师意见才把乐章谱好的。”这段话表明了
①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的友党关系
②在多党合作中,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领导与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③各民主党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都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④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纲领虽然不同,却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合作的政治基础。
A.①④ B. 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A
西藏自治区1965
2、实行原因
3、法律依据:
①1949年《共同纲领》;②1954年宪法。
4、概况:
①三级机构;②五个自治区。
5、评价:
①是基本政治制度;②实现,保证,促进
(1)经济:我国的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
(2)历史:各在争取民族独立斗争中建立休戚相关的亲密关系
(3)地理: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
1、定义
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008年12月11日,广西隆重庆祝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中国政府设立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重大意义是
①开创了我国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先例
②实现了壮族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
③促进了壮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④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C
知识网络
“一国两制”
构想的提出
背景及形成过程
含义及意义
香港、澳门
的回归
香港的回归
澳门的回归
海峡两岸
关系的进展
主流:隔绝 沟通
逆流:“台独”势力猖獗
祖国统一大业
历史意义
情况:
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标志着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理论和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下列关于《告台湾同胞书》的表述,正确的是
A。发表该公告的是全国政治协商会议
B.标志着“一国两制”的构想得到了成功运用
C。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D。达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共识

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在当选后明确表示不会去搞“两国论”或“法理台独”,而是坚持“九二共识”。这表明马英九
A.拥护“一国两制”的方针
B.坚持两岸和平统一
C.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反对外国干涉势力
C
(一)史料研习:
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它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即实行责任内阁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请回答:(答案直接从文中的语句中摘录)
(1)文中属于原始史料的内容是什么 (1分)
(1)“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1分)
(2)文中属于史料解释的内容是什么 (1分)
(2)即实行责任内阁制。(1分)
(3)文中属于历史评价的内容是什么 (1分)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1分)
(二)理论指导:
建立和完善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制度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请回答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共是如何开创人民民主政治新局面的 (5分)
召开第一次全国人民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三)问题研讨:
(1) “文化大革命”使国家的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全国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中。请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建设的看法。(2分)
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漫长.艰巨的过程;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要反对个人崇拜等。(2分,任答二点即得2分)(若有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2)当前,我国正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根据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在新时期政治文明建设方面作出的正确探索。(3分)
1982宪法及全面立法:加强法制建设。民主政治体制恢复完善:国家领导体制、人大、政协、基层民主。实行“依法治国”。创建特别行政区制度等。(3分)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953
54
55
71
72
79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参加日内瓦会议
参加万隆会议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美正式建交
00
01
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
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建国初期走向世界
70年代外交突破
新时期外交调整
APEC会议
现代中国的外交
独立、自主、和平
发展阶段 中国外交
方针 活动
新中国初期
两大阵营对峙
亚非民族解
放运动高涨
一边倒
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与苏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日内瓦会议
亚非会议
另起炉灶
知识·整合
国际形势
中苏结盟
发展阶段 国际形势 中国外交 阶段特征
方针 活动
新中国初期
70年代
两大阵营对峙
亚非民族解
放运动高涨
苏攻美守
新兴力量崛起
一边倒
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
一条线
奠基
突破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与苏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日内瓦会议
亚非会议
重返联合国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另起炉灶
知识·整合
美国地位动摇
中苏结盟
发展阶段 国际形势 中国外交 阶段特征
方针 活动
新中国初期
70年代
新时期
两大阵营对峙
亚非民族解
放运动高涨
苏攻美守
新兴力量崛起
多极化趋势
一边倒
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
不结盟
一条线
奠基
突破
瞩目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与苏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日内瓦会议
亚非会议
重返联合国
中美、中日
关系正常化
亚太经合组织
上海合作组织
以联合国为中
心的多边外交
另起炉灶
知识·整合
美国地位动摇
两极格局瓦解
中苏结盟
下列有关新中国外交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一边倒”的政策打破了西方国家孤立新中国的企图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C.新中国以安理会五个成员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
D.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万隆会议圆满成功
C
下列外交成就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③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④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A. ①④②③    B.①②④③     C.②③①④     D.③④②①
B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含义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小同以相辅相成。”新中国成功运用这一思想的外交政策或事件是: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③邀请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D
1960 年,一贯强烈反共的尼克松在同肯尼迪竞选美国总统时说:“我们(对中国)的态度,不应该过于僵硬,我们不应对一个六亿人的政府保持永久不承认的态度。”1968年大选时,尼克松又说“时间已经来到,我们必须掌握中国的现实了” 这两段话说明
① 尼克松有了结束同中国对抗的想
② 美国统治阶级内部对中国的政策已经出现分歧
③ 尼克松想通过改善美中关系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
④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国际上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③④
C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外交发生了重大变化。下列对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目标
B、立足于可能发生较大的世界战争,制定灵活外交政策
C、坚持独立自主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D、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B
2008年12月26日,在国内外广泛关注和期待下,中国海军舰艇编队远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展开护航行动。这一事实表明( )
①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③中国在形使主权国家的独立权和管辖权
  ④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D
围绕以下《外交大事记》的一块展板,四位同学展开讨论,其中观点正确的是 ( )
外交大事记
1981年底,中国明确表示肯定和原则支持符合联合国宪章精神的维和行动,并开始缴纳有关摊款。
1986年,中国政府应邀派人前往中东实地考察了“停战监督组织”。
1988年,中国成为联合国维和特委会成员。
1990年,中国首次向联合国维和行动派遣观察员,积极参加在联合国放入维和行动
甲:中国发展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
乙: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
丙: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丁:为中国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A.甲、丙、丁 B.乙、丙
C.甲、乙、丁 D.丙、丁
D
材料一 1949年12月美国政府宣布“运用一切努力防止中国共产党人从非苏联的来源获得直接用于军事目的的物资与装备。’1950年12月美国政府要求“所有希望向中国大陆、香港和澳门出口任何商品的个人和公司必须申请出口许可证。”1951年lO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巴特尔法》,规定违反禁运条例向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出口的国家,美国将停止向其提供援助。
——《中美关系史1949—1972》
材料二 美国总统杜鲁门认为台湾是“一块由于盟军在太平洋的胜利而从日本手里接收过来的领土。像其他这样的土地一样。它的法律地位在国际上采取行动决定它的前途之前是不能确定的”。
……1971年9月22日,美国同日本国一起向联合国大会提出了关于中国代表权问题的提案,既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权,又确认“中华民国”继续拥有代表权的“双重代表权”提案。
——《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美国对华政策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原因。(4分)
表现:封锁中国;分裂中国台湾,制造两个中国.(2分,如只答“敌视中国”给1分).
原因: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社会制度(或意识形态)对立。(2分)
材料三 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它重申它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放台湾问题的关心。考虑到这一前景,它确认从台湾撒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在此期间,它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它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 ——《中美联合公报》
(2)材料三反映出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依据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华政策转变的原因。(6分)
转变,结束敌对关系(或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1)分)
依据,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分)承诺减少和最终撤出美国在台湾的军事力量和设施. (1分)
原因写3点
材料四 据《中美关系新战略》统计
(3)根据材料四,概括中美关系发展的状况。(2分)
表现:经济、文化交流发展迅速.(2分)
材料五 2009年1月30日国事主席胡锦涛应约同美国总皖奥巴马通电话。
胡锦涛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中方愿同美方一道,牢牢把握两国关系发展的大方向加强对话,增进互信,扩大合作,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推动中美关系持续稳定发展。
奥巴马表示,美国政府愿同中方共同努力,发展更加积极、更富有建设性的中美关系。对中美两国而言,没有比两国关系更为重要的双边关系,双方有着许多共同利益。中美两国加强建设性对话和合作不仅有利于两国,而且有利于世界。美方期待着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同中方加强合作。 ——新华网
(4)根据材料五,指出中美关系发展的重大意义。(2分)
意义:有利于中美共同利益的发展,有利于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