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课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5-11 15:25: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历史必修第一册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一部分 宏观把握
一、专题内容:
本专题阐述了近代中国社会政治领域中发生的重大
民主革命事件: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
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
义革命。
二、专题认识:
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近代中国社会发
展进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从中总结出宝贵的
历史经验教训。
三、教学建议:
1.把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放到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
中去考察。(全球史观)
2.要用联系的观点把握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
3.要用发展的观点把握民主革命的进程。
(现代化史观)
4.重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更要加强史由证来,证
史一致历史意识。
5.教师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精
神。
6. 有条件的地方,建议同学们作一些访问、调查,直
接获得感性材料,以印证和丰富所学的书本知识。
第二部分 微观教学
(以第三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例)
一、教学理解
1、课标内容
2、教学目标
3、教学建议
二、教学设计
设计一
设计三
设计二
一、 教学理解
1、课标内容(教学目标的源头)
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
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
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2、教学目标(学习要求)
(1) 知识与能力
简述五四运动的导火索、主要成果和历史意义;
了解中国共产党一大、二大的召开及意义;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
实:国民革命、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及其意义、
土地革命作用、红军长征及其意义、遵义会议及
其意义、全民族抗战、全面内战爆发和粉碎国民
党军队进攻、三大战役名称和意义、渡江战役作
用;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意义。
一、 教学理解
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
采用问题情景教学法。
在合作与交流中探究问题。
一、 教学理解
2、教学目标(学习要求)
(2) 过程与方法
一、 教学理解
2、教学目标(学习要求)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先进知识分子、无产阶级在民族危机中所表
现出来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体会中国共
产党人与时俱进的革命品质和为人民解放事业不
懈奋斗的精神。
一、 教学理解
3、教学建议
(1)把本课内容放在“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整个
   专题中把握学习广度和深度。
(2)本课内容时间跨度大,涉及的重要历史事件多。
可以把本课分为二课时;
预习作业:
宏观的:“概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主要阶段和史实”
可采用重点讲授、提问、讨论和总结等方法
微观的: 如何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
命的开端?
二、教学设计(设计一)
第一课时: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二课时: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五四运动和中共成立;
 国民革命;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抗日战争(略);
解放战争
第一课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教学步骤:
1、导入:
2、阅读条目,列出结构
(1)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及其政党的建立——五
   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1921—1949)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PC)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PRC)
新民主主义革命
国民革命(1921——1927)
土地革命(1927——1936)
抗日战争(1937——1945)
解放战争(1945——1949)
3、研读教材,梳理知识
五四运动导火索、经过、意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一大、二大及意义
国民革命兴起的条件(国共合作的条件和实现)、
经过(双线进行)、意义及失败原因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背景、道路(开辟、
 发展、受挫、转危为安……)
新民主主义革命
4、问题探究,深化理解
第一层次
“学生罢课半月,……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
                ——上海学联告同胞书
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起了什么作用?
如何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中国近代历史,说明中国共产党
的成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理解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意义。
辛亥革命期间,孙中山以谁为师?为什么孙中山后来要提
出“以俄为师”?
第二层次
德国将按照一八九八年三月六日与中国所订条约,及关于山东
省及其他文件所获得之一切权利、所有权名义及特权,其中关
于胶州领土、铁路、矿产及海底电线为尤要,放弃以与日本。
所有在青岛至济南铁路之德国权利,其中包含支路、连同无论
何种附属财产、车站、工场、铁路设备及车辆、矿产、开矿所
用之设备及材料,并一切附属之权利及特权均为日本获得并继
续为其所有。
——巴黎和会关于山东问题议案①(摘录)(1919年4月30日)
思考: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中国是战胜国,为什么巴黎和会决
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而不归还给中国。
(五)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
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
国际执行委员会决议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
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
遵行此决议,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决议。
(六)我们加入国民党,但仍旧保存我们的组织,并须努力从
各工人团体中,从国民党左派中,吸收具有阶级觉悟的革命分
子,渐渐扩大我们的组织,谨严我们的纪律,以立强大的群众
共产党之基础。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
  题的决议案
思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与国民党合作,采取怎样的合作方式?
5、阅读一刻,拓展视野
陈独秀(1879——1942年),字仲甫,安徽怀宁
县人(今安庆)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
期领导人。1896年春考中秀地,1901年赴日留学,
1903年因参与剪湖北学监辫子的活动,被强行遣送
回国。1904年创办《安徽俗话报》,1915年起始创
办并主编《新青年》,1917年春任北京大学文科学
长,1918年冬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1920年
初,和李大钊等开始探讨成立中国共产党的问题。
青年毛泽东
1910年秋,毛泽东离开韶山,临行前,他改写了一首诗,夹在
父亲每天必看的帐薄里:“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1913年春,毛泽东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预科。1914年秋,
入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学习。他与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经常聚
会,臧否人物,议论时事,正如毛泽东后来追忆的那样:“恰同
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
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1918年4月,毛泽东同何叔衡、蔡和森等发起成立新民学会。他
毕业后,为组织湖南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第一次来到北京。在北京
期间,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得到李大钊等人帮助,受到
俄国十月革命思想的影响。这年他25岁,此时的中国,一场急风
暴雨即将来临。
一般认为,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的历史转折点,它标志着旧
民主主义的终结和民主革命的开始;是进步的青年学生充当
了运动的先锋,而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在运动中,
先进知识分子看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开始自觉投身于工
人运动,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积极传播马克
思列宁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条件。总之,是充
分肯定五四运动的积极和进步作用。近些年来,有人认为这
场运动也有着明显的“负面”影响,尤其是“激进主义”在
政治和文化上有突出反映。有的研究者对这场运动的动力问
题也提出不同看法,认为国民党人也积极参加并推动了五四
运动,他们在运动前宣传鼓吹,在运动中制定策略与方法,
推动运动发展,这场运动的政治性质和思想主题,以至于运
动的预演、爆发和取胜,均同国民党人的政治言行有直接关
系,五四运动的真正推动和领导者应该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
产阶级民主革命派。
五 四 运 动
红军长征,是在当时异常险恶形势下被迫进行的战略转移,
而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开辟了陕北革命
根据地,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对此大陆学界基本没有什么
异议。但对于有关长征的一些具体问题,看法上也不尽一致。
譬如,关于长征有无准备的问题,有人认为在当时情况下,
红军没有条件进行比较充分的准备,是仓促突围进行长征的。
有人则认为,有大量史料证明,在长征开始的半年前就进行
战略转移的决策和筹划,只是决策和准备工作极端保密,尽
管当时的中央负责人犯有“左”倾错误,他们在筹划转移时
也存在一些缺陷和失误,但他们努力做过准备工作,因此中
央红军才有可能护卫着党中央有条不紊地撤离中央苏区。关
于长征的目的地,过去有人认为开始就比较明确。后来的研
究证明,是长征途中在1935年秋间,中央领导人从国民党报
纸得知陕北有刘志丹创建的根据地,才考虑决定了部队的战
略行动目标。
长 征
1、导入:
这首诗反映哪一重大事件?
第二课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教学步骤: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2、知识结构: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标志;
(2)过程(内战背景、经过);
(3)意义和经验
3、知识梳理和问题探究
第一层次
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而是属于人民。——毛泽东
结合上述材料理解毛泽东提出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的著名论断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到
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新民主主义的概念
第二层次
1945年7月,曾协助孙中山创立同盟会、时任国民参政会参
政员的黄炎培应毛泽东之邀访问了延安。
黄炎培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得的,真
所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
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
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有,‘求荣
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当
即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
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
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毛泽东年谱》中卷
结合所学历史,举例说明是否真的存在黄炎培所说的“周期率”;
如果是,思考其原因。
4、结构回想和知识回复
结构回想:略
知识回复:
简述五四运动的导火索、主要成果和历史意义;了解
中国共产党一大、二大的召开及意义;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国民革命、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及其意义、土地革命
作用、红军长征及其意义、遵义会议及其意义、全民
族抗战、全面内战爆发和粉碎国民党军队进攻、三大
战役名称和意义、渡江战役作用;认识新民主主义革
命的胜利意义。
5、学史存疑
提出或列出你自己还不太清楚,表示怀疑、或出于
兴趣,很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解决方法:自己找
资料解决、同学探讨、与教师商榷
教学设计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
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为什么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果如何?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意义和经验?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的,在此
之前的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
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
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它的目
标是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
彻底完成革命的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
义的过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
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背景
世界背景:世界持续的民主革命运动,具体背景是一战后
民族民主运动、三四十年代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二战后
民族民主运动
国内背景:一是列强入侵造成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反侵略反封建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这一背景,
即教材前面专题的内容:列强入侵和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
权的斗争;二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背景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过
(1)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五四运动
 (2)无产阶级政党成立——中国共产党成立
(3)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
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4、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和经验
教学设计三:
采用情景问题教学法
教学步骤:
1、材料展示
设计一:文字材料(单体、组合体)
设计二:图片材料(单体、组合体)
2、材料检读
3、全程建构
4、问题探究
教师出示对每一单元材料设计的相关问题,组织学生在阅
读材料和课本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
习,师生共同求解。
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它对中国社会的变革有什么影响?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及其伟大意义。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二大”要修改党现阶段的奋斗目标?
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长征胜利具有哪些伟大的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怎样取得胜利的?
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
为什么能够获得最终胜利?
(将1949年前后的中国作一比较,你觉得哪些方面有变化,
这些重大成就的取得,你觉得主要归功于什么因素?)
5、课堂回复
学生再现本课知识结构——教师展示本课学习要求,
学生进行知识冥想——浏览本课课前提示
赠言,共享之、共勉之
在教材基本确定的前提下,加强对广大教师的新课程培训,
提高广大教师实施和驾驭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关系到新
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能否顺利推进,是新课程改革实验推广
工作的“重中之重”。
---国家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
我们无法改变世界,除非我们变革自身。
——戴加平
不知所措是暂时的,平常心和进取心是永恒的。
——周 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