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乡二中11-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基础知识(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媲美(pì) 奇葩(pā) 发横财( héng ) 焚膏继晷(guǐ)
B.下载(zài) 内讧( hòng ) 豁出去( huō ) 泾渭分明(jīng)
C.罪愆(yǎn) 磋商 (cuō) 跷跷板(qiāo) 酩酊大醉(mǐng)
D.谄媚(chǎn) 肇事 (zhào) 综合征( zhēng ) 心宽体胖(pà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九州 撒手锏 口干舌燥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B.省识 跌眼镜 常年累月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C 喝彩 炒鱿鱼 寥若辰星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D.坐镇 捅娄子 待价而估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今世界,科技与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日俱增,科技教育化与教育科技化形成鼎足之势,成为21世纪中国两大支柱。
B.这次商品博览会聚集了全国各地各种各样的新产品,真可谓浩如烟海,应有尽有。
C.考试中,不少学生的作文不要说审题立意、谋篇布局和语言表达,就是标点符号的使用也问题重重,有的文章几乎通篇文不加点。
D.《岳阳楼记》千百年来之所以脍炙人口,是和作者的博大胸怀分不开的。
4.在下列文字横线上,填入恰当文句使之与上文衔接,最好的一句是( )
崇山峻岭,比起人来,总是高大雄伟的,人站在它面前不过是颗芝麻粒儿。但人们总是踏山于脚下,哪怕它是高山之王——珠穆朗玛峰。人为攀登而欣喜, 。
A.因为,他们又一次用自己的坚实步履证明了人类的伟大,理想的崇高。
B.山,却冥然不觉,没有灵性的高大,不过是一堆土石。
C.同时,他们更深深地感谢:山,多亏您提供了大展雄姿的舞台!
D.山,却缄默不语——因为它知道,衬托别人,奉献自身是光荣的。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
B.徽州的老宅子大多是高墙、深院、重门、窄窗,据说徽州男人大多出外经商,家中皆是妇孺及年幼之人,为了安全的缘故而如此修建。
C.循环经济突破了环保事业用不起、投不起、还不起的传统瓶颈。闭路循环、变废为宝,是欠发达地区后来者居上、可持续发展的现实之路。
D.穆斯林妇女是否应当在公共场合穿遮面长袍,最近成了欧洲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这场讨论也波及到阿拉伯世界。
6.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写研究性文章跟文学创作不同,不能摊开稿纸“即兴”(就着临时发生的兴致进行创作、表演等)。
B.“这有什么不成体统的?”我问:“让他们尽管骑他们的自行车,快快活活地玩一阵子好了。”
C.从远处当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构造,只有红色映入眼帘,因而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
D.成都电视台以《健康秩序、健康生活》为主题的“3·15”电视宣传活动,在市民中引起强烈反响。
二、文字阅读(3小题,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内审美作为一种与感官型审美相对的审美形态,滥觞于人类审美思想发端期。老子、孔子、柏拉图等人的思想中都有超越感官型审美而直达内在精神境界审美的表述。老子的最高审美境界,来自于修道时的“致虚守静”等内心体验过程中出现的独特的内审美境界。这种境界被庄子表述为“心斋,,.·坐忘”,具有所谓“虚室生白”的内审美效应。就先秦儒家而言,也有着相同的情况。孔子主张“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和“尽善尽美”,表现出对感官型审美的充分肯定。但最能代表孔子人生境界和审美境界的还是孔子盛赞他的弟子颜回时所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个“不改其乐”,是一种精神境界型的内审美,是一种内乐,备受儒家推崇。古希腊的柏拉图
把美的和美本身加以区别,美的是现实中可以用感官把握的具体对象,而美、则是这种具体对象之后的理念,这种理念具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是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本体。柏拉图认为,真正的审美是人在神灵凭附并回忆自己曾经历过的理念世界之时才产生的。这种灵魂化了的审美也是一种典型的内审美。内审美具有精神性审美的特征,表现出对于物质欲望的超越。正是这种超越性,构成了人类审美的最高层次。
内审美是一种源远流长且具有普遍性的审美形态.但中西方之间仍有区别。区别主要在于超验与非超验上。从柏拉图开始,中经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美学思想,再到现代存在主义的“天地神人共舞”,其内审美主要是超验的,即不以人的现实的经验感觉为转移,而以抽象理念和信仰反省为核心。相反,中国古代的内审美则兼具超验和非超验即经验两类。
中国古代审美文化与西方古代审美文化相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以内乐为上,感官享乐为下。第二,中国的内乐传统与内在实践传统一致,是内在实践、内在体验的结果。老子讲致虚守静,以观其复,就是通过心理的自我凋节,达到观道和览玄的境界。庄子的心斋和坐忘讲求心灵的虚静。这种虚静之说,到了苟子那里就发展成了“虚一而静”理论,而且,这种虚静又与心灵的平和、愉悦相联,产生“心平愉”,则“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的内审美效果。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虽非就审美而百,但正是追求“内圣”的内在功夫,才使得审美从道德感和功利感中升华出来,从现实的困境中超越出来,从而出现“孔颜乐处”和“吾与点也”的内在精神境界型审美。第三,由于内乐、内审美是自我内在实践的产物,因而中国人的生命存在和身心自由问题,从来都是一个不需要外力解决的问题,不像基督教等神学那样需要外来的神的救赎,而是仰赖于自身的感悟、内心的悦乐和身心的自我解放。
中国古代的往圣先贤的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不仅成就了人格理想的完善,而且也成就了审美的健全发展,是当今社会人们心灵建构、内心和谐的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精神资助,是我们这个精神存在状态与物质发展水平不和谐时代的一种有益的参照。
(选自《新华文摘》2008年19期,有删节)
7.下列关于中、西方古代内审美的区别,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内审美兼具超验与非超验两类,西方古代内审美则主要是超验的。
B.中国古代内审美强调内在体验,而西方古代内审美强调抽象理念和信仰反省。
C.中国古代内审美是内在实践的结果,西方古代内审美则不是通过内心活动而是借助神力来实现。
D.中国古代内审美侧重于心灵平和、愉悦的效果,而西方古代内审美则侧重于神力救赎后的超越。
8.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庄子主张“心斋”和“坐忘”,实际上就是要通过个体心理调适达到内审美的效果。
B.孔子盛赞颜回“不改其乐”,体现了古代儒家对内审美的推祟和对感官审美的摒弃。
C.中国古代的往圣先贤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能实现人格理想的完善,有效改变现实。
D.柏拉图的“天地神人共舞”的思想,充分体现了理念世界之美和西方内审美的特征。
9.根据原文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我们这个物质高度发展、精神相对萎缩的时代,内审美可以帮助我们重建精神家园。
B.自由追求是人的本质特征,内审美可能帮我们超越于现实情境之上,实现精神的自由。
C.当今社会人们需要精神资助,通过内审美,效仿先贤,就可以实现人类的自我救赎。
D.如果一个时代中物质欲望代替了内在悦乐,实际上就意味着内审美被干扰甚至遮蔽。
三、文言文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书沈通明事
汪 琬
淮安沈通明,尝为前明总兵官。任侠轻财,士大夫皆称之。顺治二年,先是有巡抚田仰者,素习通明之为人,加礼遇焉;至是见明将亡,遂属其家通明,而身自浮海去。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会清军渡淮,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是时通明杜门久矣。捕者围其居,通明走入寝门,饮酒数斗,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牵骑手弓矢以出,大呼曰:“若辈亦知沈将军耶!”遂注矢拟捕者,皆逡巡引却。通明疾驰,与爱妾俱得脱。赁居苏州,变姓名,卖卜以自活。未几爱妾死,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已,复弃浮屠服,北访故人于邓州。
通明故魁垒丈夫也,美须髯,以饮酒自豪。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一市皆以为狂。彭公子篯,其州人也,素有声望于江淮间,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侦得通明所在,徒步往与之语,通明默不应。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公捉其手曰:“君状貌稍异,必将有物色之者,非我其孰为鲁朱家耶 ”引与俱归,日夜与通明纵酒甚欢。居久之,遇赦始得出。
通明少以勇力闻,尝与贼战,贼射之洞胸,通明即拔矢裂甲裳裹其创,往逐射者,竞杀其人而还,一军皆壮之。今且年八十余,膂力稍衰矣,饮酒犹不减少时,任侠自喜,亦如故也。
夫明季战争之际,四方奇才辈出,如通明之属,率倜傥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习闻也。其他流落湮没,为余所不及闻而不得载笔以纪者,又不知几何人。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 当此之时,或有其人而不用,或用之而不尽。至于庙堂秉事之臣,非淫邪朋比即怀禄耽宠之流。当其有事,不独掣若人之肘也,必从而加媒孽焉。及一旦偾决溃裂,束手无策,则概诬天下以乏才。呜呼!其真乏才也耶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遂属其家通明 属:托付
B. 皆逡巡引却 引却:后退
C. 通明故魁垒丈夫也 魁垒:高大
D. 率倜傥非常之人 率:率领
11. 下列句子中,表现沈通明“有情”“有义”的一组是( )(3分)
①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②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
③若辈亦知沈将军耶
④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
⑤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
⑥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
A. ①②④ B. ②③⑤
C. ①⑤⑥ D. ③④⑥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沈通明原为明末军官,为人仗义轻财,年轻时以勇猛闻名,八十多岁时酒量仍不减当年,还像过去一样以行侠自豪。
B. 入清以后,沈通明闭门不出,后来移居苏州,改名换姓,靠给人算命维持生活,后出家为僧,不久还俗,北上邓州寻访故人。
C. 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异常行为,前去察看,但两人一见如故,相处很好,于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
D. 作者认为明末像沈通明那样的人才得不到重用,而朝廷中掌权的大臣都是些心术不正、结党营私、追名逐利的小人。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古代诗歌阅读(20分)
1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寒闺怨
白居易
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注:唐代府兵制度规定,兵士自备甲仗、粮食和衣装,存入官库,行军时领取备用。但征戍日久,
衣服破损,就要由家中寄去补充更换,特别是需要御寒的棉衣。(1)细读此诗,谈谈诗中所刻画的闺中女子心有何"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表达技巧上看,此诗后两句妙在哪里?请简要赏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填空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1)西当太白有鸟道, 。
(2) ,孤舟一系故园心。
(3) , 此时无声胜有声。
(4)锦瑟无端五十弦, 。
(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人死,则曰。
(6) ,善假于物也。
(7) ,无以至千里。
(8)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
(9)履至尊而制六合, ,威振四海。
(10)师者, 。
五、现代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按时看日出的人
王开岭
上世纪的一个黎明,在巴黎乡下一栋亮灯的木屋里,福楼拜在给最亲密的女友写信:“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来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
“按时看日出”,我猝然被这句话击中了。
一位面壁写作的世界级文豪,一个如此吝惜时间的人,却每天惦记着日出,把再平常不过的景象当做一门必修课来面对……为什么?
我竭力去想象、去模拟那情景,并久久地揣摩、体味它——
刚刚苏醒的树木,略含咸味儿的风,玻璃般的草叶,潮湿的土腥味儿,清脆的雀啾,充满果汁甜香的空气……还有远处闪光的河带,岸边的薄雾,怒放的凌霄,绛紫或淡蓝的牵牛花,那蛋壳般薄薄的静……
从词的意义上说,黑夜意味着“闭合”;而日出,刚象征着一种“绽开”,意味着你的生命画册里又添置了新的页码,你的体能电池又被新的热量所充满。
黎明,拥有一天中最纯净、最清澈、最让人激动的光线,那是生命最易受鼓舞、最能添置信心和渴望的时刻,也是最能让青春荡漾、幻念勃发的时刻。像含有神性的水晶球,它唤醒体内某种沉睡的细胞,使我们看到远方的事物,看清了险些忘却的东西,看清了梦想、光阴、生机和道路……迎接晨曦,不仅是感官愉悦,更是精神体验;不仅是人对自然的欣赏,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力量作用于人的一轮撞击。它意味着一场相遇,让我们有机会和生命对视,有机会认真地打量自己。它意味着一次洗礼,一个被照耀和沐浴的仪式;一个人在给自己的生命举行升旗!
与福楼拜相比,我们又是怎样过的呢?在一个普通人的生涯中,有过多少沐浴晨曦的体验?我们创造过多少这样的机会?
或许只有寥寥几次吧,比如某个刚下火车的早晨(可能是怎样的疲惫和不情愿啊),或偶尔登山观景之时。而更多的人或许一次都没有!一生中的那个时刻,我们无不蜷缩在被子里,在昏迷,在蒙头大睡,在冷漠地打着呼噜——第一万次、第几万次地打着呼噜!
放弃早晨,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你已被遗弃了。意味着你所看到的世界是“旧”的,和昨天一模一样的“陈”。仿佛一个人老是吃经年发霉的粮食,永远轮不上新,永远只会把新的变成旧的。意味着不等你开始,不等你在起点上,就已被抛至中场,就像一个人未谙童趣即已步入中年。
多少年,我都没有因光线而激动的经历了。上班的路上,挤车的当口,迎来的已是煮熟的光线,中年的光线。
即使你偶尔起大早,忽萌看日出的念头,又能怎样呢?
都市的晨曦,不知从何时起,早已变了质——
高楼大厦夺走了地平线,灰蒙蒙的尘埃,空气中老有黏黏糊糊的感觉,老有挥之不散的汽油味儿,即使你捂起了耳朵,也挡不住出租车的喇叭声……没有纯洁的泥土,没有旷野远山,没有庄稼地,只有牛角一样粗硬的黑水泥和钢化砖。所有的景色,所有的目击物,皆无水洗过的那种鲜艳与亮泽、那种蔬菜般的翠绿与寂静……你意识不到一种“新”,感受不到婴儿苏醒时的那种清新与好奇,即使你大睁着眼,仍觉像在沉沉的昏睡中。
从这个意义上说,福楼拜比我们幸运得多。
“按时看日出”,是生命健康与生活积极的一个标志!它不仅仅代表了一种生存姿态,更昭示着一种热受生活的理念,是一种生命哲学和精神美学。
让我们呼唤真正的日出,愿我们在那一刻能真正醒来。
——摘自《中国青年》
16.“从这个意义上说,福楼拜比我们幸运得多。”结合全文,作者说的“幸运”可以从哪些方面理解?(6分)
17.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是笔墨集中的景物描写,这段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6分)
18.作者从福楼拜的信中获得了精神启示——“按时看日出”。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按时看日出”的理解。(6分)
19.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这篇用文的题目是《按时看日出》,文章重点写了人如何看日出,同时写了人经常看日出意味着什么。写作角度独到,主题开拓深远。
B.文章文笔细腻,意境恬淡,写作中运用了通感、比喻等修辞手法。如作者说早晨的静是“那蛋壳般薄薄的静”,使听觉上无形的“静”变成了视觉上有形的“静”,从而产生美感。
C.文章由福楼拜信中的一句话写起,接着与普通人的生活进行对比与反思。从中昭示人们激活生命,清洁内心世界,做一个有活力,有热量,有激情的人。
D.文章中有许多警策隽永的语句,耐人寻味。尤其是作者在结尾处深情地呼唤大家作一个真正醒着的人,一个精神上苏醒的人。
E.文章中多次提到了作者微妙的想象和感受。他把上班时迎接的阳光称为“煮熟的光线,中年的光线”,形象又不失深沉,发人深思。
六、作文(7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丽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成就了一道风景线。自然如此,人类社会又何尝不是这样?
全面理解材料,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选B(A横 hèng B愆 qiān D胖pán)
2.选A (B常--长.C辰---晨. D.估-沽 )
3. D(鼎足之势:三方面并立之势。
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此处用错了对象。
文不加点: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4. B(从前边行文看,对山不可能持肯定态度,重点也不在于人怎样,由此可排除A、B、C三项。)
5. D(A.三个“不可”删去 ,B“妇孺及年幼之人”不合逻辑, C语序有误)
6.A
7.C 8.A 9.C
10.D
11.A①句表明沈通明对田仰有情有义;②句表现沈通明对爱妾有情有义;④表现沈通明对爱妾有情有义,他一个人活着感到百无聊赖,于是剃发为僧,这是对爱妾情义的又一种表现形式。③表现沈通明英勇;⑤表现沈通明率性而为;⑥表现沈通明得遇知己而喜。
12. C 项“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异常行为,前去察看,但两人一见如故,相处很好,于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中后半部分的分析明显不合文意。不是“彭子筏免除了他的罪责”,而是遇到朝廷大赦才得以出头露面
13. 1)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重点落实在“购”(悬赏缉捕)、“妻子”(妻子儿女)和“踪迹”(追踪行迹)上)。
2)略3)略
14.(1)①天寒岁暮,征夫不归,内心思念、寂寞孤独。②秋霜欲下,冬衣未成,心中焦虑。
(2)①女子灯下裁衣,忽感剪刀冰冷,连手也觉得凉了。②诗人于此不直接写出主人公内心的凄凉之意,而捕捉这一丝细腻的心理感受,表达女子内心之"怨",虽简实丰,含蓄蕴籍,余味无穷。(答"手先知"为拟人也可)。
15. 填空默写。(每空1分)
(1)西当太白有鸟道, 可以横绝峨眉巅 。
(2)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3) 别有幽愁暗恨生 , 此时无声胜有声。
(4)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6)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8)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土不敢弯弓而报怨。
(9)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10)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6.(1)福楼拜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他处在上个世纪的巴黎,那时的清晨没有现代城市的喧嚣和污染,拥有真正纯净、清澈,让人激动的光线。(2)福楼拜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他懂得欣赏日出,迎接晨曦。把“按时看日出”当作精神体验与心灵洗礼。(答到1点得3分,共6分。大意对即可,酌情给分。)
17.(1)渲染气氛,把读者带入一个纯净、清澈的环境中,去品味日出带给人们的精神盛宴。(2)对比,与下文现代城市灰蒙蒙的清晨作对比,表现出作者对真正的清晨的渴望。(答到1点得3分,共6分。大意对即可,酌情给分。)
18.(1)“看日出”,是一种激活生命,清洁内心世界的精神洗礼。(让一天中最纯净、最清澈、最让人激动的光线鼓舞生命,添置信心与渴望,荡漾青春,勃发幻念;看清远方,梦想,光阴……)“按时看”意味着天天的行为,代表着永不放弃。(2)“按时看日出”是一种热爱生活的精神理念,是生命健康与生活积极的一个标志。(3)是双重的呼唤:呼唤自我意识的苏醒,呼唤自然与社会都能有真正的日出。(答到一点得2分,共6分。)
19. AB(答对一个选项得2分,共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