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杜甫诗三首[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7-12-11 09:07:00

文档简介

二五《杜甫诗三首》
上课时间:2005.10..18.1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提高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
教材简析:杜甫是唐代的大诗人,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
史”。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学习时要用心把握诗作风格的变化。
课前准备:
1、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不懂的文言字词,查阅相关的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知识。
2、教师:查阅资料,准备录音机、磁带或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杜甫的《望岳》、《春望》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现在我们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二、学习《望岳》:
1、播放录音,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3、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4、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明确: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
(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3)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
明确:1、唐朝盛世。2、诗人年轻,意气风发。3、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5、合作探究:
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6、朗读背诵,并以“我想对杜甫说,诗人啊,你………”的句式,讲讲你学了《望岳》的感受与收获。
三、阅读赏析《春望》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读出节奏、读准重音、读出感情。
2、学生分组讨论与交流:这首诗与《望岳》在内容上有哪些不同?诗歌风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四、创新学习,能力升级
1、学生合作讨论,完成课后练习三。并分别以这两首诗的题目为上、下联的开头,试写一组对偶句。(示例:《望岳》叙写少年志,《春望》抒尽家国愁)。
2、有人将“国破山河在”一句中的两个字调换了一下位置,便成了一条保护环境的警示语,你能写出这个句子吗?(明确:国在山河破)
3、把这两首诗译成现代诗歌,尽量做到押韵。
五、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教学反思:
从内容上来讲还是比较容易让学生把握的,在上课中主要是让学生体会杜甫诗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风格,更好地理解他“诗史”美誉的由来。除了要分析作品的写作背景外,还就顺便把诗歌的有关常识,如绝句、律诗的区别,格律诗的对偶、押韵等作个交待。这些对学生以后应对中考还是比较有用的。
因为有学者提起过,如果把诗歌译成现代汉语,会使原有的意味损失大半。所以我在上课时,除了提醒学生注意重点词语的意义外,花了较多的时间用于朗读和听读(交叉进行),到最后达成堂成诵的目标。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石壕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年青时期朝气蓬勃到中年目睹战乱的杜甫,诗歌中吟咏的感情也发生了变化,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读一读杜甫的《石壕吏》。
二、介绍有关《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现河南省安阳县),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河南省孟县西),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径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一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
三、诵读品悟:
1、多媒体范读,学生听读。正音正字,掌握节奏,领会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3、学生译读全诗,借助注释和参考资料,疏通诗文大意,并在小组内交流。
4、探究交流:杜甫曾言“语不惊人死不休”。你认为在这首诗中有哪些惊人之语?试作赏析。
四、创新实践、能力升级:
完成课后练习二。
五、课堂小结:
这三首诗是在作者不同的人生经历中所作的,总体上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作者在诗风和诗情上也有了一定的变化。大家一定要细细品味,认真体会。
六、朗读背诵《杜甫诗三首》。
教学反思:
因为《石壕吏》一诗的叙事性较强,且在写法上采用了“藏问于答”的形式,所以我在上本课时,采用了让学生表演的方式,并让三组同学分别表演再让台下学生进行评判他们的优劣。最后,再让学生来反思,是否有必要把“差吏”的语言和动作都写出来。因为有了前面表演的基础,学生回答都有了自己的看法。
课件26张PPT。课文朗读杜甫诗三首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因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又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少陵、杜工部。其诗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他的许多优秀诗歌,显示了唐代由开元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传世。 《春望》(被安史之乱叛军所俘,带回长安)
安乱时期 《石壕吏》“三吏”“三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安史之乱平息) 《蜀相 》 《春夜喜雨》 《江畔独步寻花 》
成都时期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的诗歌:青年时期 《望岳》(25岁,现存最早的杜诗) 老年时期 《登高》《 登岳阳楼》 《江南逢李龟年》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写乍一远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兴奋和惊叹仰慕之情。  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用语言来形容山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前句虚写,泰山的美一言难尽,不如写造物主对其情有独钟。后句实写,“割”字用得好,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这两句是写细望。表达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是其誓言,也是诗人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可见其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带着“倾国”佳人杨贵妃偷偷向四川逃去。三月,春天又来到了长安城,然而,国家的春天已不复存在,现实使诗人睹物神伤。诗人将自己的所见所感,高度凝练地熔铸在40个字里,这就是有名的《春望》诗。写作背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写望中所见,虽然经历过战乱,国家动荡不安、风雨飘摇,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到了春天,长安城的草木是葱郁如昔,由于战争的缘故,人烟变得稀少,令人感到草木愈加地幽深,满目凄然。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诗人睹物伤情,仿佛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鸟儿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花鸟皆有人情。
  诗句表明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之深,“恨别”之切。情因景生,景随情移,诗人深沉的家国之思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家信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很自然地使人共鸣。 这两句反映了诗人饱经忧患,忧国忧民,头发为之变白、稀疏,情境悲苦——满头的白发越搔越短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白头”因愁而生,“搔”的动作是为了解愁,“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越来越深。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添一层悲愁。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课堂小结  前四句统在“望”字中,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到花鸟。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再逐步转入低首沉思,过渡到后面的想念亲人,忧心忡忡。全诗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情感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杂乱。唐肃宗乾元元年(759)春天,“安史之乱”初期,由于指挥不统一,政府军反被史思明援军打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路经这些地方,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这首诗写了件什么事?
生动地讲述一下这个故事好吗?有吏夜捉人想一想1、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
  哪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2、在这里老翁、老妇各是怎样的举动?3、全篇围绕哪两个字展开?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捉人赏析1  本诗中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用一个“夜”字作“捉”的时间状语含义就更丰富了。哪几个词写出了差役怒呼、
老妇哭啼的情景?呼 啼 怒 苦想一想赏析2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藏问于答”,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并没复写吏的蛮横凶暴,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老妇致词说了哪些家事?
诗人是怎样知道的?一家三男被征 二男新战死
寡媳衣不遮体 听妇前致词想一想赏析3  至此,诗也进入尾声。“夜深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一个“如”字点明了这里所写的又是诗人的错觉。而这错觉不正出自诗人那忧国忧民之心吗?想一想根据你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诗的主题?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示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本诗在艺术表现上,不仅运用了藏问于答的手法,而且文章精炼。陆时雍称赞这篇诗“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仅用二十四句,就写出了典型性很强的环境、人物和情节,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从而体现了同情人民的思想倾向,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两首诗情感上有何相似之处?
又有何不同之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shù)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