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平山县平山镇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40分)
1.(2021七下·平山开学考)生活在黄帝时期发明算盘的人是谁( )
A.伶伦 B.隶首 C.嫘祖 D.仓颉
2.(2021七下·平山开学考)当文明之光照耀中华大地,中国历史开始了辉煌的篇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开创王位世袭制的王朝是(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3.某电视台打算拍摄一部反映我国历史上战争频繁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纪录片!假如请你当导演,在以下情景中,你不会选择使用的是( )
A.周天子号令天下莫敢不从
B.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
C.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
D.长平之战中秦军打败赵军
4.(2021七下·平山开学考)现在要拍一部反映春秋争霸历史的电视剧,下列哪一个历史人物是不合适的
A.周武王 B.齐桓公 C.晋文公 D.楚庄王
5.(2021七下·平山开学考)下列事件发生在西晋时期的是( )
①赤壁之战 ②少数民族内迁,到西晋初年,人数达几百万
③淝水之战 ④第二代皇帝智力低下,无力治国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2021七下·平山开学考)魏晋南北朝时期,贾思勰编写了一部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农业科技著作是( )
A.《洛神赋图》 B.《齐民要术》
C.《资治通鉴》 D.《道德经》
7.(2021七下·平山开学考)秦统一后,围绕着在地方采取何种统治方式的问题,君臣之间发生过激烈的争论。最终,秦始皇在地方上推行(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刺史制度 D.设置都护
8.(2021七下·平山开学考)杜甫的《蜀相》写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诗中赞颂的“老臣”是( )
A.张骞 B.王猛 C.周瑜 D.诸葛亮
9.(2017七上·永定期中)对推翻秦朝统治起决定性作用的战役的是( )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桂陵之战 D.马陵之战
10.(2018九上·江门开学考)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开展对外活动。“尊王攘夷”的实质是( )
A.尊崇周天子并击败周边各族的进攻
B.利用周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发展自己的力量
C.帮助周天子解除周边民族的威胁
D.保卫都城,击败周边民族
11.(2021七下·平山开学考)东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首童谣:“直如弦,灰者达。曲加幼,反封侯”,说明了当政治的腐败。当时政治的主要特点是( )
A.王国势力强大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官员贪污腐败 D.王公贵族奢靡成风
12.(2017·厦门模拟)下列选项属于孔子思想的是( )
A.无为而治 B.为政以德 C.依法治国 D.兼爱非攻
13.(2021七下·平山开学考)《后汉书 西域传 安息传》记载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史籍中记载的“大秦”应是( )
A.古巴比伦 B.罗马帝国 C.西罗马帝国 D.法兰克王国
14.(2019·永州)湖南地方文化常识:“距今5500年左右”、“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城”的远古遗址是( )
A.玉蟾岩遗址 B.高庙遗址 C.彭头山遗址 D.城头山遗址
15.(2021七下·平山开学考)汉文帝用“无为”思想,顺其自然,休养生息从而恢复国力,造就了文景之治这一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高峰。汉文帝运用的思想是( )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16.(2021七下·平山开学考)下列有关我国境内远古人类及其生活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山顶洞人仍使用打制石器
B.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
C.元谋人和北京人都已经会使用火
D.北京人的外貌跟现代人已没有差别
17.(2021七下·平山开学考)下面这张明信片设计稿的主题是( )
A.手工技艺引领世界 B.璀璨文化闪耀世界
C.科技之光领先世界 D.绘画艺术震撼世界
18.(2017七上·太康月考)“反戈一击”与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有关。此战役中商朝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
A.商王残暴无道,不得民心 B.商朝军队数量少
C.周文王重用贤能,国力强大 D.少数民族大戍进攻
19.(2021七下·平山开学考)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
A.夏商周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
B.秦汉时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D.明清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
20.(2021七下·平山开学考)《齐民要术》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劣而无获。”由此可知,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 )
A.遵循自然规律和因地制宜 B.充分利用最先进的历法
C.合理统筹农林牧副渔等业 D.重视采用铁犁牛耕技术
二、综合题(20分)
21.(2021七下·平山开学考)文献资料、实物资料是我们探究历史真实的载体,是我们论从史出的依据。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处死,伤人及盗窃的处以相应的刑罚,废除其它全部的秦法。”使得秦人大喜,民心安定。后来刘邦在谈到为何能战胜项羽时说: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谋士)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
材料二:《史记 平津侯主父偃列传》记载:今诸侯有的统辖几十个城,方圆千里。如果置之不理,他们就会骄横放纵为害一方;如果阻止他们,他们就可能联合起来对抗中央。希望陛下让诸侯有推恩的权利,把土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封他们为侯爵。那么就会人人喜得所愿,既感受到陛下的恩惠,实际上又是分割了诸侯国,不实行武力削藩他们也会衰弱。”于是皇上听从了他的计策。
材料三:当时天子问匈奴降者(投降的人),都说匈奴打败了月氏王,用他(月氏王)的头作为喝酒的器具,月氏远逃且一直仇恨匈奴,但却苦于没有帮手来共同抗击匈奴。大汉正想消灭匈奴,听了这话,就想派使者去月氏。出使必须经过匈奴地盘,于是就招募敢于出使的人。张骞以中郎将应募,出使月氏。
——《史记·大宛列传》
材料四: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五:《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太平,气候适宜,连年丰收,百姓安居乐业,粮食、布帛充足,几乎家家丰衣足食。”
(1)依据材料一指出,刘邦入咸阳后,是接受什么教训只制定了简短的三条法律?归纳刘邦战胜项羽的两点重要原因。
(2)材料二表明刘邦大封同姓王带来了怎样的问题?哪一个皇帝通过什么政策解决了这一问题?
(3)材料三中张骞出使月氏的目的是什么?《史记》的作者是谁?该书的历史地位如何?
(4)根据材料及所学,说说丝绸之路的重大贡献。
(5)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22.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诸侯割据征战的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大变革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材料二: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编定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互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告发,则十家连坐。
(1)材料一中“管仲相桓公”的结果如何?
(2)列举春秋时期的另外两个霸主。
(3)根据材料二说出,这是什么时期发生的什么变法?这次变法还有哪些内容?请补充完整。
(4)你认为桓公首霸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A.伶伦,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相传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嫘祖,不符合题意;
D.仓颉,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继承了禹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商朝,不符合题意;
C.周朝,不符合题意;
D.秦朝,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3.【答案】A
【知识点】春秋争霸;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势,往往依靠大的诸侯国。故A项不符合史实。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史实的掌握。
4.【答案】A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灭亡后,周平王东迁洛邑,开始了东周时期,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春秋争霸的主要是春秋五霸,而周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即西周,故选项A符合题意;
B.齐桓公,不符合题意;
C.晋文公,不符合题意;
D.楚庄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注意题干中的“不合适”字样,细心辨别备选项回答。
5.【答案】D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建立于280年,灭亡于316年,而赤壁之战发生于208年,淝水之战发生于383年,东汉、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內迁, 到西晋初年,人数达几百万;晋武帝儿子晋惠帝是第二代皇帝,他智力低下,无力治国,导致出现了八王之乱,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所学知识,细心辨别题肢,注意对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的准确记忆回答。
6.【答案】B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A.《洛神赋图》,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这部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故选项B符合题意;
C.《资治通鉴》,不符合题意;
D.《道德经》,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7.【答案】B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A.分封制,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秦统一后,围绕着在地方采取何种统治方式的问题,君臣之间发生过激烈的争论。最终, 秦始皇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刺史制度,不符合题意;
D.设置都护,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8.【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A.张骞,不符合题意;
B.王猛,不符合题意;
C.周瑜,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三顾”“蜀相”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顾茅庐是刘备去请诸葛亮,后来诸葛亮先后辅助刘备和刘禅父子,担任蜀国丞相,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9.【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的关键信息“决定作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秦朝从此一蹶不振。为刘邦率军逼近咸阳、秦二世被逼自杀奠定了基础。故B符合题意;A项长平之战、C项桂陵之战、D项马陵之战都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巨鹿之战的有关知识。学生还要掌握巨鹿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和结果。
10.【答案】B
【知识点】春秋时期改革与战国时期变法的比较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尊王攘夷”的实质是利用周天子的名义来达到争霸的目的,进而控制诸侯,B选项符合题意。
ACD选项是对尊王攘夷政策的曲解,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侧重对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结合尊王攘夷的目的和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即可。
11.【答案】B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A. 王国势力强大,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即位的皇帝年幼,大权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势力膨胀,皇帝长大后,想取得权利,就以来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官员贪污腐败,不符合题意;
D. 王公贵族奢靡成风,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12.【答案】B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A项是老子的思想;B项是孔子的思想;C项是韩非子的思想;D项是墨子的思想。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孔子思想。
13.【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A.古巴比伦,不符合史实;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史籍中记载的“大秦”应是罗马帝国,故选项B符合题意;
C.西罗马帝国,不符合题意;
D.法兰克王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类题目,只有准确记忆,才能顺利回答,没有什么技巧。
14.【答案】D
【知识点】湖南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头山遗址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城 ,D选项符合题意。
ABC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中国古代遗址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5.【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 汉文帝用无为思想,顺其自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为思想,顺其自然”是道家思想,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儒家思想,不符合题意;
C.法家思想,不符合题意;
D.墨家思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理解识记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注意运用。
16.【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A. 山顶洞人仍使用打制石器,不符合题意;
B. 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不符合题意;
C. 元谋人和北京人都已经会使用火,不符合题意;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还保留着猿猴的面部特征,与现代人差别较大,故北京人的外貌跟现代人已没有差别不正确,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注意题干中的“不正确”字样,细心辨别备选项回答。
17.【答案】C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A. 手工技艺引领世界,不符合题意;
B. 璀璨文化闪耀世界,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为人类文化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张仲景是东汉著名的医药学家,被誉为“医圣”;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发明了“麻沸散”;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这些都是中国古代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绘画艺术震撼世界,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知道这些人物的成就,最后综合在一起归纳主题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8.【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君主商纣王统治骄奢无度,残暴无情,不顾人们的死活,只顾自己享乐,昏庸残暴,最终激起了人们的反抗,在牧野之战中,他不得人心,军队临阵倒戈,最终失败。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商朝灭亡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19.【答案】C
【知识点】秦灭六国;三国鼎立;夏、商、西周的更替;西周的分封制;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及清朝的疆域;清朝的社会矛盾;闭关锁国政策;青铜艺术;甲骨文;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A. 夏商周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不符合史实;
B. 秦汉时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不符合史实;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出现了三国鼎立局面,之后又出现了南北政权并立局面,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內迁,加强了民族融合,因此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明清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这些阶段特征的理解识记来分析备选项回答,注意细心比对辨别,找到最恰当的选项,本题有一定的难度,要细心。
20.【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劣而无获。”,可以看出,这里强调的是顺应天时地利,就可以取得成功,否则,就没有收获, 由此可知,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和因地制宜,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充分利用最先进的历法,不符合题意;
C. 合理统筹农林牧副渔等业,不符合题意;
D. 重视采用铁犁牛耕技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读懂材料含义,进行理解回答,注意材料是文言文,读懂其含义是解答此题的关键,切记。
21.【答案】(1)教训:秦朝法律严苛(严酷)。原因:废除秦朝严苛刑罚(废除秦法也可);善于用人。
(2)问题: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政权。皇帝:汉武帝(答刘彻也可)政策:推恩令。
(3)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作者:司马迁。地位:《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促进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也可以摘抄材料中的“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5)原因:中原人口南迁,给南方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社会比较安定;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统治者比较重视农业生产;南迁人民和当地人民的辛勤劳动。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汉武帝的大一统;《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刘邦入咸阳后,是接受秦朝法律严苛(严酷)的教训只制定了简短的三条法律;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刘邦战胜项羽的两点重要原因是废除秦朝严苛刑罚(废除秦法也可);善于用人;
(2)依据材料二信息“ 今诸侯有的统辖几十个城,方圆千里。如果置之不理,他们就会骄横放纵为害一方;如果阻止他们,他们就可能联合起来对抗中央 ”,可以看出, 刘邦大封同姓王带来的问题是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政权;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推行了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势力,解除了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
(3)依据材料三信息“ 月氏远逃且一直仇恨匈奴,但却苦于没有帮手来共同抗击匈奴。大汉正想消灭匈奴,听了这话,就想派使者去月氏 ”,可以看出, 张骞出使月氏的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依据材料四信息“ “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可以看出, 丝绸之路的重大贡献是 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促进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5)依据材料五信息“ 天下太平,气候适宜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中原人口南迁,给南方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社会比较安定;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统治者比较重视农业生产;南迁人民和当地人民的辛勤劳动;
故答案为:(1) 教训:秦朝法律严苛(严酷)。原因:废除秦朝严苛刑罚(废除秦法也可);善于用人。
(2) 问题: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政权。皇帝:汉武帝(答刘彻也可)政策:推恩令。
(3) 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作者:司马迁。地位:《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 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促进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也可以摘抄材料中的“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5) 原因:中原人口南迁,给南方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社会比较安定;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统治者比较重视农业生产;南迁人民和当地人民的辛勤劳动。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第一问解答时,需要细心读材料,读懂材料含义,进行理解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归纳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找出关键语句,对这些语句进行归纳回答;
(2)(3)属于同一类型,第一问需要紧扣材料回答,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回答;后面的问题,就是需要学生识记,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4)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可以依据材料,从材料中找出找出关键语句回答,也可以依据所学知识回答;
(5)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找出一部分原因,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他方面的原因,注意尽可能回答全面。
22.【答案】(1)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个霸主。
(2)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列举其中两个即可)
(3)战国;商鞅变法。内容: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统一度量衡。
(4)重用人才,变法改革强国。
【知识点】春秋争霸;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采取尊王攘夷的策略,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个霸主。
⑵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的霸主还包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
⑶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可知,这是战国时期秦国进行的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内容除了材料中表述的之外还有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统一度量衡。
⑷通过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认识到重用人才,变法改革强国是齐桓公称霸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的共同原因。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管仲相桓公”的结果。(2)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时期的两个霸主。(3)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4)本题主要考查桓公首霸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的共同原因。
1 / 1河北省平山县平山镇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40分)
1.(2021七下·平山开学考)生活在黄帝时期发明算盘的人是谁( )
A.伶伦 B.隶首 C.嫘祖 D.仓颉
【答案】B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A.伶伦,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相传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嫘祖,不符合题意;
D.仓颉,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2021七下·平山开学考)当文明之光照耀中华大地,中国历史开始了辉煌的篇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开创王位世袭制的王朝是(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继承了禹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商朝,不符合题意;
C.周朝,不符合题意;
D.秦朝,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3.某电视台打算拍摄一部反映我国历史上战争频繁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纪录片!假如请你当导演,在以下情景中,你不会选择使用的是( )
A.周天子号令天下莫敢不从
B.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
C.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
D.长平之战中秦军打败赵军
【答案】A
【知识点】春秋争霸;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势,往往依靠大的诸侯国。故A项不符合史实。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史实的掌握。
4.(2021七下·平山开学考)现在要拍一部反映春秋争霸历史的电视剧,下列哪一个历史人物是不合适的
A.周武王 B.齐桓公 C.晋文公 D.楚庄王
【答案】A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灭亡后,周平王东迁洛邑,开始了东周时期,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春秋争霸的主要是春秋五霸,而周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即西周,故选项A符合题意;
B.齐桓公,不符合题意;
C.晋文公,不符合题意;
D.楚庄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注意题干中的“不合适”字样,细心辨别备选项回答。
5.(2021七下·平山开学考)下列事件发生在西晋时期的是( )
①赤壁之战 ②少数民族内迁,到西晋初年,人数达几百万
③淝水之战 ④第二代皇帝智力低下,无力治国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建立于280年,灭亡于316年,而赤壁之战发生于208年,淝水之战发生于383年,东汉、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內迁, 到西晋初年,人数达几百万;晋武帝儿子晋惠帝是第二代皇帝,他智力低下,无力治国,导致出现了八王之乱,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所学知识,细心辨别题肢,注意对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的准确记忆回答。
6.(2021七下·平山开学考)魏晋南北朝时期,贾思勰编写了一部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农业科技著作是( )
A.《洛神赋图》 B.《齐民要术》
C.《资治通鉴》 D.《道德经》
【答案】B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A.《洛神赋图》,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这部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故选项B符合题意;
C.《资治通鉴》,不符合题意;
D.《道德经》,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7.(2021七下·平山开学考)秦统一后,围绕着在地方采取何种统治方式的问题,君臣之间发生过激烈的争论。最终,秦始皇在地方上推行(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刺史制度 D.设置都护
【答案】B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A.分封制,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秦统一后,围绕着在地方采取何种统治方式的问题,君臣之间发生过激烈的争论。最终, 秦始皇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刺史制度,不符合题意;
D.设置都护,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8.(2021七下·平山开学考)杜甫的《蜀相》写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诗中赞颂的“老臣”是( )
A.张骞 B.王猛 C.周瑜 D.诸葛亮
【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A.张骞,不符合题意;
B.王猛,不符合题意;
C.周瑜,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三顾”“蜀相”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顾茅庐是刘备去请诸葛亮,后来诸葛亮先后辅助刘备和刘禅父子,担任蜀国丞相,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9.(2017七上·永定期中)对推翻秦朝统治起决定性作用的战役的是( )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桂陵之战 D.马陵之战
【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的关键信息“决定作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秦朝从此一蹶不振。为刘邦率军逼近咸阳、秦二世被逼自杀奠定了基础。故B符合题意;A项长平之战、C项桂陵之战、D项马陵之战都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巨鹿之战的有关知识。学生还要掌握巨鹿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和结果。
10.(2018九上·江门开学考)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开展对外活动。“尊王攘夷”的实质是( )
A.尊崇周天子并击败周边各族的进攻
B.利用周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发展自己的力量
C.帮助周天子解除周边民族的威胁
D.保卫都城,击败周边民族
【答案】B
【知识点】春秋时期改革与战国时期变法的比较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尊王攘夷”的实质是利用周天子的名义来达到争霸的目的,进而控制诸侯,B选项符合题意。
ACD选项是对尊王攘夷政策的曲解,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侧重对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结合尊王攘夷的目的和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即可。
11.(2021七下·平山开学考)东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首童谣:“直如弦,灰者达。曲加幼,反封侯”,说明了当政治的腐败。当时政治的主要特点是( )
A.王国势力强大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官员贪污腐败 D.王公贵族奢靡成风
【答案】B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A. 王国势力强大,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即位的皇帝年幼,大权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势力膨胀,皇帝长大后,想取得权利,就以来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官员贪污腐败,不符合题意;
D. 王公贵族奢靡成风,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12.(2017·厦门模拟)下列选项属于孔子思想的是( )
A.无为而治 B.为政以德 C.依法治国 D.兼爱非攻
【答案】B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A项是老子的思想;B项是孔子的思想;C项是韩非子的思想;D项是墨子的思想。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孔子思想。
13.(2021七下·平山开学考)《后汉书 西域传 安息传》记载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史籍中记载的“大秦”应是( )
A.古巴比伦 B.罗马帝国 C.西罗马帝国 D.法兰克王国
【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A.古巴比伦,不符合史实;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史籍中记载的“大秦”应是罗马帝国,故选项B符合题意;
C.西罗马帝国,不符合题意;
D.法兰克王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类题目,只有准确记忆,才能顺利回答,没有什么技巧。
14.(2019·永州)湖南地方文化常识:“距今5500年左右”、“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城”的远古遗址是( )
A.玉蟾岩遗址 B.高庙遗址 C.彭头山遗址 D.城头山遗址
【答案】D
【知识点】湖南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头山遗址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城 ,D选项符合题意。
ABC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中国古代遗址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5.(2021七下·平山开学考)汉文帝用“无为”思想,顺其自然,休养生息从而恢复国力,造就了文景之治这一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高峰。汉文帝运用的思想是( )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 汉文帝用无为思想,顺其自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为思想,顺其自然”是道家思想,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儒家思想,不符合题意;
C.法家思想,不符合题意;
D.墨家思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理解识记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注意运用。
16.(2021七下·平山开学考)下列有关我国境内远古人类及其生活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山顶洞人仍使用打制石器
B.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
C.元谋人和北京人都已经会使用火
D.北京人的外貌跟现代人已没有差别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A. 山顶洞人仍使用打制石器,不符合题意;
B. 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不符合题意;
C. 元谋人和北京人都已经会使用火,不符合题意;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还保留着猿猴的面部特征,与现代人差别较大,故北京人的外貌跟现代人已没有差别不正确,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注意题干中的“不正确”字样,细心辨别备选项回答。
17.(2021七下·平山开学考)下面这张明信片设计稿的主题是( )
A.手工技艺引领世界 B.璀璨文化闪耀世界
C.科技之光领先世界 D.绘画艺术震撼世界
【答案】C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A. 手工技艺引领世界,不符合题意;
B. 璀璨文化闪耀世界,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为人类文化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张仲景是东汉著名的医药学家,被誉为“医圣”;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发明了“麻沸散”;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这些都是中国古代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绘画艺术震撼世界,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知道这些人物的成就,最后综合在一起归纳主题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8.(2017七上·太康月考)“反戈一击”与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有关。此战役中商朝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
A.商王残暴无道,不得民心 B.商朝军队数量少
C.周文王重用贤能,国力强大 D.少数民族大戍进攻
【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君主商纣王统治骄奢无度,残暴无情,不顾人们的死活,只顾自己享乐,昏庸残暴,最终激起了人们的反抗,在牧野之战中,他不得人心,军队临阵倒戈,最终失败。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商朝灭亡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19.(2021七下·平山开学考)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
A.夏商周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
B.秦汉时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D.明清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
【答案】C
【知识点】秦灭六国;三国鼎立;夏、商、西周的更替;西周的分封制;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及清朝的疆域;清朝的社会矛盾;闭关锁国政策;青铜艺术;甲骨文;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A. 夏商周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不符合史实;
B. 秦汉时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不符合史实;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出现了三国鼎立局面,之后又出现了南北政权并立局面,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內迁,加强了民族融合,因此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明清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这些阶段特征的理解识记来分析备选项回答,注意细心比对辨别,找到最恰当的选项,本题有一定的难度,要细心。
20.(2021七下·平山开学考)《齐民要术》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劣而无获。”由此可知,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 )
A.遵循自然规律和因地制宜 B.充分利用最先进的历法
C.合理统筹农林牧副渔等业 D.重视采用铁犁牛耕技术
【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劣而无获。”,可以看出,这里强调的是顺应天时地利,就可以取得成功,否则,就没有收获, 由此可知,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和因地制宜,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充分利用最先进的历法,不符合题意;
C. 合理统筹农林牧副渔等业,不符合题意;
D. 重视采用铁犁牛耕技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读懂材料含义,进行理解回答,注意材料是文言文,读懂其含义是解答此题的关键,切记。
二、综合题(20分)
21.(2021七下·平山开学考)文献资料、实物资料是我们探究历史真实的载体,是我们论从史出的依据。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处死,伤人及盗窃的处以相应的刑罚,废除其它全部的秦法。”使得秦人大喜,民心安定。后来刘邦在谈到为何能战胜项羽时说: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谋士)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
材料二:《史记 平津侯主父偃列传》记载:今诸侯有的统辖几十个城,方圆千里。如果置之不理,他们就会骄横放纵为害一方;如果阻止他们,他们就可能联合起来对抗中央。希望陛下让诸侯有推恩的权利,把土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封他们为侯爵。那么就会人人喜得所愿,既感受到陛下的恩惠,实际上又是分割了诸侯国,不实行武力削藩他们也会衰弱。”于是皇上听从了他的计策。
材料三:当时天子问匈奴降者(投降的人),都说匈奴打败了月氏王,用他(月氏王)的头作为喝酒的器具,月氏远逃且一直仇恨匈奴,但却苦于没有帮手来共同抗击匈奴。大汉正想消灭匈奴,听了这话,就想派使者去月氏。出使必须经过匈奴地盘,于是就招募敢于出使的人。张骞以中郎将应募,出使月氏。
——《史记·大宛列传》
材料四: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五:《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太平,气候适宜,连年丰收,百姓安居乐业,粮食、布帛充足,几乎家家丰衣足食。”
(1)依据材料一指出,刘邦入咸阳后,是接受什么教训只制定了简短的三条法律?归纳刘邦战胜项羽的两点重要原因。
(2)材料二表明刘邦大封同姓王带来了怎样的问题?哪一个皇帝通过什么政策解决了这一问题?
(3)材料三中张骞出使月氏的目的是什么?《史记》的作者是谁?该书的历史地位如何?
(4)根据材料及所学,说说丝绸之路的重大贡献。
(5)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教训:秦朝法律严苛(严酷)。原因:废除秦朝严苛刑罚(废除秦法也可);善于用人。
(2)问题: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政权。皇帝:汉武帝(答刘彻也可)政策:推恩令。
(3)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作者:司马迁。地位:《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促进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也可以摘抄材料中的“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5)原因:中原人口南迁,给南方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社会比较安定;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统治者比较重视农业生产;南迁人民和当地人民的辛勤劳动。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汉武帝的大一统;《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刘邦入咸阳后,是接受秦朝法律严苛(严酷)的教训只制定了简短的三条法律;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刘邦战胜项羽的两点重要原因是废除秦朝严苛刑罚(废除秦法也可);善于用人;
(2)依据材料二信息“ 今诸侯有的统辖几十个城,方圆千里。如果置之不理,他们就会骄横放纵为害一方;如果阻止他们,他们就可能联合起来对抗中央 ”,可以看出, 刘邦大封同姓王带来的问题是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政权;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推行了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势力,解除了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
(3)依据材料三信息“ 月氏远逃且一直仇恨匈奴,但却苦于没有帮手来共同抗击匈奴。大汉正想消灭匈奴,听了这话,就想派使者去月氏 ”,可以看出, 张骞出使月氏的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依据材料四信息“ “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可以看出, 丝绸之路的重大贡献是 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促进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5)依据材料五信息“ 天下太平,气候适宜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中原人口南迁,给南方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社会比较安定;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统治者比较重视农业生产;南迁人民和当地人民的辛勤劳动;
故答案为:(1) 教训:秦朝法律严苛(严酷)。原因:废除秦朝严苛刑罚(废除秦法也可);善于用人。
(2) 问题: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政权。皇帝:汉武帝(答刘彻也可)政策:推恩令。
(3) 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作者:司马迁。地位:《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 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促进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也可以摘抄材料中的“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5) 原因:中原人口南迁,给南方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社会比较安定;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统治者比较重视农业生产;南迁人民和当地人民的辛勤劳动。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第一问解答时,需要细心读材料,读懂材料含义,进行理解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归纳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找出关键语句,对这些语句进行归纳回答;
(2)(3)属于同一类型,第一问需要紧扣材料回答,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回答;后面的问题,就是需要学生识记,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4)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可以依据材料,从材料中找出找出关键语句回答,也可以依据所学知识回答;
(5)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找出一部分原因,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他方面的原因,注意尽可能回答全面。
22.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诸侯割据征战的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大变革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材料二: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编定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互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告发,则十家连坐。
(1)材料一中“管仲相桓公”的结果如何?
(2)列举春秋时期的另外两个霸主。
(3)根据材料二说出,这是什么时期发生的什么变法?这次变法还有哪些内容?请补充完整。
(4)你认为桓公首霸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答案】(1)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个霸主。
(2)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列举其中两个即可)
(3)战国;商鞅变法。内容: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统一度量衡。
(4)重用人才,变法改革强国。
【知识点】春秋争霸;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采取尊王攘夷的策略,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个霸主。
⑵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的霸主还包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
⑶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可知,这是战国时期秦国进行的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内容除了材料中表述的之外还有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统一度量衡。
⑷通过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认识到重用人才,变法改革强国是齐桓公称霸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的共同原因。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管仲相桓公”的结果。(2)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时期的两个霸主。(3)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4)本题主要考查桓公首霸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的共同原因。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