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
轼
定风波
苏轼
1、反复吟咏,感知词中苏轼的形象。
2、鉴赏语言,体悟苏轼的人生态度。
学习目标
知人论世
说一说,你所了解的苏轼。
元丰二年(1079),新党部分官员为排除异己,便拿反对变法的旧党人物开刀,而苏轼因其名气和声望首当其冲。李定等故意歪曲其诗,以“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把苏轼捉拿到御史台受审,史称“乌台诗案”。李定等欲置苏轼于死地,幸有众多大臣仗义执言,再加上神宗也很欣赏苏轼,他才得以免除死罪。
元丰二年(1079)十二月二十九日,苏轼出狱。出狱后,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
元丰三年(1080)大年初一,苏轼在长子苏迈陪同下,被御史台差人押赴黄州。
背景介绍
乌台诗案
诵读要求
读准字音
把握节奏
读出情感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从这首词中,你读出了怎样一个故事?请结合词前小序,口头表述一下。
“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王国维《文学小言》
古人赞语
“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
——余秋雨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词开创者,北宋诗坛的领军人物,北宋画坛的佼佼者,北宋四大书法家之首,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罕有其匹的全能艺术天才,他在各地为官都卓有政绩,能够做到权为民用
……
“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我们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林语堂《苏东坡传》
今人赞语
从这首词中,你读出了一个怎
样的苏轼?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来
概括词中苏轼的形象,
并说出自己的
理由。
感知词中苏轼形象
“他很疲倦,他很狼狈,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进湖北、抵黄州,萧条的黄州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他擦一把脸,喘一口气,四周一片静寂,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他闭上眼睛摇了摇头。”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答李端叔书》)
苏轼在黄州
黄州四年,苏轼共写了700多篇作
品。其中,200多首诗,60多首词,
3篇赋,170多篇散文,280多封书信。
苏轼在黄州
在这首词中,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句?请说明理由。
合作讨论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定风波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请用一到两句话写出你从这首词中得到的感悟。
课堂练笔
1、反复吟咏,体会感情,并能背会默
。
2、建议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
作业
谢谢
问:雨下的大不大?从哪些字眼可以看出?
问:风雨中,“吟啸徐行”体现出苏轼怎样的情怀?
问:在雨中行走,按照生活常态,“竹杖芒鞋”能“轻胜马”吗?其中有什么深意?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渔父》
“自庇一身轻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
——苏轼《浣溪沙》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
问:“萧瑟处”指什么?有没有深意?
问:“也无风雨也无晴”体现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