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黄冈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7.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23 15:11:44

文档简介

湖北省黄冈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共8题,每题2分,共16 分)
1.(2021七下·黄冈开学考)《论语-为政》中记载某思想家的言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这体现了该思想家主张 (  )
A.无为而治 B.以德治国 C.有教无类 D.以法治国
【答案】B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A.无为而治,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论语”“为政以德”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书籍,“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思想,要求统治者要实行仁政,这就是以德治国思想,故选项B符合题意;
C.有教无类,不符合题意;
D.依法治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理解识记回答;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对照,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2.(2021七下·黄冈开学考)如图的邮票(小型张)内容取自秦始皇陵出土的铜车马实物照片。经学者研究,虽然两辆铜车马的等级、用途、规制不同,但它们的车轮结构、大小基本一致,两轮的间距也相差无几。铜马车的出土印证了秦朝推行的某项措施,这一措施(  )
A.促进了文化交流 B.便利了交通往来
C.加强了君主专制 D.加快了南方开发
【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A.促进了文化交流,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 但它们的车轮结构、大小基本一致,两轮的间距也相差无几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秦朝实行的车同轨,全国车辆统一尺寸, 便利了交通往来 ,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加强了君主专制,不符合题意;
D.加快了南方开发,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这是秦朝实行的车同轨,然后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来回答。
3.(2021七下·黄冈开学考)"不是张毒通异域,安能佳种自西来 "一支支驼队驮着茶叶、桃、梨、杏去了西域,又驮着苜蓿、蚕豆、石榴、黄瓜来到中原。材料反映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
A.巩固了国家统一 B.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C.促进了物种交流 D.改变了古代经济结构
【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A.巩固了国家统一,不符合题意;
B. 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 驼队驮着茶叶、桃、梨、杏去了西域,又驮着苜蓿、蚕豆、石榴、黄瓜来到中原 ”,可以看出, 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西域和汉朝的物种交流,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改变了古代经济结构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4.(2021七下·黄冈开学考)东汉名医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的活动姿态,创编了"五禽戏"。这表明他重视(  )
A.辨证施治 B.生态保护 C.养生保健 D.药典编撰
【答案】C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A. 辨证施治 ,不符合题意;
B. 生态保护 ,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 东汉名医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的活动姿态,创编了五禽戏”,可以看出,华佗模仿动物编制体操,这说明他重视运动,即养生保健,故选项C符合题意;
D.药典编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5.(2021七下·黄冈开学考)"治世能臣,乱世奸雄,武并汉秦一帝;对酒当歌,登高必赋,文开魏晋先河"。对联中描述的这位历史人物(  )
A.生活在三国时期 B.完成了国家统一
C.开灵渠沟通湘漓 D.官渡之战取得胜利
【答案】D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A. 生活在三国时期 ,不符合题意;
B. 完成了国家统一 ,不符合史实;
C. 开灵渠沟通湘漓 ,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联中的人物是曹操,他曾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统一了北方,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这是曹操,再结合对曹操相关知识的识记来分析备选项回答。
6.(2021七下·黄冈开学考)晋武帝统一全国后,志满意得,在他带头提倡下,朝廷里的大臣把摆阔气当作体面的事。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就是其中的典型。这一现象说明西晋(  )
A.贵族道德败坏 B.平民富足
C.统治者生活奢侈腐化 D.经济发达
【答案】C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A. 贵族道德败坏 ,不符合题意;
B. 平民富足 ,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 朝廷里的大臣把摆阔气当作体面的事 ”“ 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 ”,可以看出,西晋时期统治者生活奢侈腐化,故选项C符合题意;
D.经济发达,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7.(2021七下·黄冈开学考)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都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的景象,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南北方人民共同努力 B.社会比较安定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A. 南北方人民共同努力 ,不符合题意;
B.社会比较安定,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南下,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回答,注意对这类知识点,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8.(2020·福建)北魏新都洛阳城的设计吸纳了中原传统文化,采用平城和建康城的样式。该设计体现的时代特征是(  )
A.国家富强 B.对外开放 C.江南开发 D.民族交融
【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北魏新都洛阳城的设计吸纳了中原传统文化,采用平城和建康城的样式。该设计体现的时代特征是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顺应当时北方民族交融的趋势,进行改革,改革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二、非选题题。(共3 题,共 24分)
9.(2021七下·黄冈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余郡,在都下设县。这些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
秦制以铜虎符发兵,虎符剖半,右半由皇帝掌握,左半在领兵者手中,左右合符,才能调动军队。这是保证兵权在皇帝手中的重要制度。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
--------选自〈秦汉史)
材料二∶汉高祖刘邦为了汉室江山永固,曾分封子弟到各地做诸侯王。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王势力膨胀, 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汉景帝时,采纳了晁错的建议试图用武力和法令直接削薄,结果引起了"七国之乱", 晁错被诛。到汉武帝时,问题终于得以彻底解决。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说说汉武帝在"守业"中遇到的困扰中央的重大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
(3)综上所述,秦始皇和汉武帝实施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答案】(1)推行郡县制,控制兵权,制定法律(秦律)。
(2)问题:诸侯王势力膨胀, 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措施:颁布“推恩令”。
(3)共同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和国家统一。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 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表现有推行郡县制,控制兵权,制定法律(秦律);
(2)依据材料二信息“ 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王势力膨胀, 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可以看出, 汉武帝在"守业"中遇到的困扰中央的重大问题是诸侯王势力膨胀, 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解决诸侯国威胁的措施是颁布“推恩令”;
(3)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 秦始皇和汉武帝实施郡县制、 控制兵权,制定法律 ,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它们的共同作用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和国家统一;
故答案为:(1) 推行郡县制,控制兵权,制定法律(秦律)。
(2) 问题:诸侯王势力膨胀, 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措施:颁布“推恩令”。
(3)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和国家统一。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进行概括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扣着材料信息概括;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细心读材料找出来即可;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3)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综合上述材料,细心理解分析,找出它们的共同作用。
10.(2021七下·黄冈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356年,商软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史治理。
———摘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太和)十有八年.革衣服之制。十有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
-------《魏书·高帝纪下)
(1)根据材料一,指出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农民支持商鞅变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的措施,并说明这次改革的作用。
(3)改革能否成功,取决于哪些因素 (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原因: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2)措施:穿汉服,说汉话,迁都洛阳;作用: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因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社会的发展等。
【知识点】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农民支持商鞅变法的原因是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2)依据材料二信息“ 十有八年.革衣服之制 ”“ 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 ”“ 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 ”,可以看出,改革的措施有穿汉服,说汉话,迁都洛阳;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得分,如: 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社会的发展等;
故答案为:(1) 原因: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2) 措施:穿汉服,说汉话,迁都洛阳;作用: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 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社会的发展等。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读懂材料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回答,这类知识点,要注意理解,不要死记硬背;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对这些语句进行处理来概括;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来回答;
(3)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11.(2021七下·黄冈开学考)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60-100字的小短文。(求∶ 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答案】题目:丝绸之路促进佛教传播。
叙述:佛教产生于古印度,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西域的僧人运载佛经到洛阳,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并在洛阳建成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马寺,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佛教与道教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佛教产生于古印度,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西域的僧人运载佛经到洛阳,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并在洛阳建成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马寺,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因此题目可以拟为: 丝绸之路促进佛教传播;
故答案为:题目:丝绸之路促进佛教传播。
叙述:佛教产生于古印度,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西域的僧人运载佛经到洛阳,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并在洛阳建成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马寺,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看懂两则图片的联系,之后进行写作,注意可以先拟题目,再根据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识记写作,注意联系,也可以写完之后再拟题目,写作时注意做到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字数在60--100.
1 / 1湖北省黄冈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共8题,每题2分,共16 分)
1.(2021七下·黄冈开学考)《论语-为政》中记载某思想家的言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这体现了该思想家主张 (  )
A.无为而治 B.以德治国 C.有教无类 D.以法治国
2.(2021七下·黄冈开学考)如图的邮票(小型张)内容取自秦始皇陵出土的铜车马实物照片。经学者研究,虽然两辆铜车马的等级、用途、规制不同,但它们的车轮结构、大小基本一致,两轮的间距也相差无几。铜马车的出土印证了秦朝推行的某项措施,这一措施(  )
A.促进了文化交流 B.便利了交通往来
C.加强了君主专制 D.加快了南方开发
3.(2021七下·黄冈开学考)"不是张毒通异域,安能佳种自西来 "一支支驼队驮着茶叶、桃、梨、杏去了西域,又驮着苜蓿、蚕豆、石榴、黄瓜来到中原。材料反映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
A.巩固了国家统一 B.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C.促进了物种交流 D.改变了古代经济结构
4.(2021七下·黄冈开学考)东汉名医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的活动姿态,创编了"五禽戏"。这表明他重视(  )
A.辨证施治 B.生态保护 C.养生保健 D.药典编撰
5.(2021七下·黄冈开学考)"治世能臣,乱世奸雄,武并汉秦一帝;对酒当歌,登高必赋,文开魏晋先河"。对联中描述的这位历史人物(  )
A.生活在三国时期 B.完成了国家统一
C.开灵渠沟通湘漓 D.官渡之战取得胜利
6.(2021七下·黄冈开学考)晋武帝统一全国后,志满意得,在他带头提倡下,朝廷里的大臣把摆阔气当作体面的事。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就是其中的典型。这一现象说明西晋(  )
A.贵族道德败坏 B.平民富足
C.统治者生活奢侈腐化 D.经济发达
7.(2021七下·黄冈开学考)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都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的景象,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南北方人民共同努力 B.社会比较安定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8.(2020·福建)北魏新都洛阳城的设计吸纳了中原传统文化,采用平城和建康城的样式。该设计体现的时代特征是(  )
A.国家富强 B.对外开放 C.江南开发 D.民族交融
二、非选题题。(共3 题,共 24分)
9.(2021七下·黄冈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余郡,在都下设县。这些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
秦制以铜虎符发兵,虎符剖半,右半由皇帝掌握,左半在领兵者手中,左右合符,才能调动军队。这是保证兵权在皇帝手中的重要制度。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
--------选自〈秦汉史)
材料二∶汉高祖刘邦为了汉室江山永固,曾分封子弟到各地做诸侯王。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王势力膨胀, 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汉景帝时,采纳了晁错的建议试图用武力和法令直接削薄,结果引起了"七国之乱", 晁错被诛。到汉武帝时,问题终于得以彻底解决。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说说汉武帝在"守业"中遇到的困扰中央的重大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
(3)综上所述,秦始皇和汉武帝实施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10.(2021七下·黄冈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356年,商软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史治理。
———摘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太和)十有八年.革衣服之制。十有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
-------《魏书·高帝纪下)
(1)根据材料一,指出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农民支持商鞅变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的措施,并说明这次改革的作用。
(3)改革能否成功,取决于哪些因素 (言之有理即可)
11.(2021七下·黄冈开学考)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60-100字的小短文。(求∶ 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A.无为而治,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论语”“为政以德”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书籍,“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思想,要求统治者要实行仁政,这就是以德治国思想,故选项B符合题意;
C.有教无类,不符合题意;
D.依法治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理解识记回答;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对照,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2.【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A.促进了文化交流,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 但它们的车轮结构、大小基本一致,两轮的间距也相差无几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秦朝实行的车同轨,全国车辆统一尺寸, 便利了交通往来 ,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加强了君主专制,不符合题意;
D.加快了南方开发,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这是秦朝实行的车同轨,然后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来回答。
3.【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A.巩固了国家统一,不符合题意;
B. 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 驼队驮着茶叶、桃、梨、杏去了西域,又驮着苜蓿、蚕豆、石榴、黄瓜来到中原 ”,可以看出, 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西域和汉朝的物种交流,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改变了古代经济结构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4.【答案】C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A. 辨证施治 ,不符合题意;
B. 生态保护 ,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 东汉名医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的活动姿态,创编了五禽戏”,可以看出,华佗模仿动物编制体操,这说明他重视运动,即养生保健,故选项C符合题意;
D.药典编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5.【答案】D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A. 生活在三国时期 ,不符合题意;
B. 完成了国家统一 ,不符合史实;
C. 开灵渠沟通湘漓 ,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联中的人物是曹操,他曾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统一了北方,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这是曹操,再结合对曹操相关知识的识记来分析备选项回答。
6.【答案】C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A. 贵族道德败坏 ,不符合题意;
B. 平民富足 ,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 朝廷里的大臣把摆阔气当作体面的事 ”“ 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 ”,可以看出,西晋时期统治者生活奢侈腐化,故选项C符合题意;
D.经济发达,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7.【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A. 南北方人民共同努力 ,不符合题意;
B.社会比较安定,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南下,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回答,注意对这类知识点,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8.【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北魏新都洛阳城的设计吸纳了中原传统文化,采用平城和建康城的样式。该设计体现的时代特征是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顺应当时北方民族交融的趋势,进行改革,改革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答案】(1)推行郡县制,控制兵权,制定法律(秦律)。
(2)问题:诸侯王势力膨胀, 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措施:颁布“推恩令”。
(3)共同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和国家统一。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 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表现有推行郡县制,控制兵权,制定法律(秦律);
(2)依据材料二信息“ 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王势力膨胀, 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可以看出, 汉武帝在"守业"中遇到的困扰中央的重大问题是诸侯王势力膨胀, 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解决诸侯国威胁的措施是颁布“推恩令”;
(3)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 秦始皇和汉武帝实施郡县制、 控制兵权,制定法律 ,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它们的共同作用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和国家统一;
故答案为:(1) 推行郡县制,控制兵权,制定法律(秦律)。
(2) 问题:诸侯王势力膨胀, 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措施:颁布“推恩令”。
(3)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和国家统一。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进行概括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扣着材料信息概括;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细心读材料找出来即可;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3)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综合上述材料,细心理解分析,找出它们的共同作用。
10.【答案】(1)原因: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2)措施:穿汉服,说汉话,迁都洛阳;作用: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因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社会的发展等。
【知识点】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农民支持商鞅变法的原因是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2)依据材料二信息“ 十有八年.革衣服之制 ”“ 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 ”“ 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 ”,可以看出,改革的措施有穿汉服,说汉话,迁都洛阳;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得分,如: 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社会的发展等;
故答案为:(1) 原因: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2) 措施:穿汉服,说汉话,迁都洛阳;作用: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 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社会的发展等。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读懂材料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回答,这类知识点,要注意理解,不要死记硬背;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对这些语句进行处理来概括;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来回答;
(3)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11.【答案】题目:丝绸之路促进佛教传播。
叙述:佛教产生于古印度,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西域的僧人运载佛经到洛阳,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并在洛阳建成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马寺,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佛教与道教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佛教产生于古印度,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西域的僧人运载佛经到洛阳,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并在洛阳建成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马寺,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因此题目可以拟为: 丝绸之路促进佛教传播;
故答案为:题目:丝绸之路促进佛教传播。
叙述:佛教产生于古印度,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西域的僧人运载佛经到洛阳,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并在洛阳建成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马寺,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看懂两则图片的联系,之后进行写作,注意可以先拟题目,再根据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识记写作,注意联系,也可以写完之后再拟题目,写作时注意做到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字数在60--100.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