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江油市八校联考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2020七上·黄石期末)“人类学的研究表明,在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们对上古洪荒时代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只要加以科学的分析,便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着的可靠历史信息。”以下不属于传说的是( )
A.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B.盘古开天辟地
C.尧舜禹实行禅让制 D.商朝最后定都殷,又称殷商
2.(2021七下·江油开学考)“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材料中提到的“诸族错居”而形成的是( )
A.华夏族 B.汉族 C.炎黄子孙 D.犬戎族
3.(2021七下·江油开学考)当代史学研究者在评价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时称:“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被喻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以下关于丝绸之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丝绸之路从洛阳出发最远到达欧洲大秦
B.汉武帝设置西域都护经营丝绸之路
C.班超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基础
D.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4.(2021七下·江油开学考)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考古学家在我国的许多省份发现了多处不同时期的古人类遗址。其中位于今天北京的古人类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和北京人遗址
B.丁村人遗址和山顶洞人遗址
C.北京人遗址和山顶洞人遗址
D.元谋人遗址和丁村人遗址
5.(2021七下·江油开学考)同学收集关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材料,可以采纳的文献有( )
①最早的木结构水井
②最早的象牙雕刻
③使用天然漆
④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6.(2021七下·江油开学考)战国时期发生的著名战役有( )
①桂陵战役
②马陵之战
③牧野之战
④长平之战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7.(2021七下·江油开学考)历史人物是历史长河中最鲜活的元素。下列诸子百家中的人物和思想搭配错误的是( )
A.老子﹣﹣“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B.墨子﹣﹣“兼爱”“非攻”
C.孔子﹣﹣“为政以德”“有教无类”
D.韩非﹣﹣“民贵”“君轻”
8.(2021七下·江油开学考)“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材料反映了( )
A.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
B.秦朝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C.秦朝皇帝为民,与民共享
D.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
9.(2021七下·江油开学考)揭竿而起:语出《史记 卷六 秦始皇本纪》引汉 贾谊《过秦论》:“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后形成成语“揭竿而起”。这句成语出自的历史事件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刘邦、项羽农民起义
C.楚汉之争 D.黄巾起义
10.(2021七下·江油开学考)汉初,统治者主张“顺民之情,与之休息”。下列休养生息政策属于汉高祖采取的是( )
A.提倡以农为本 B.下令“兵皆罢归家”
C.降田赋为三十税 D.重视“以德化民”
11.(2021七下·江油开学考)汉代谚语:与其留给儿孙满箱黄金,不如教他们研习五经。当时“一经说至百万余言,(五经)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这一情形的出现,与汉代推行哪一政策有关( )
A.百家争鸣 B.重农抑商 C.休养生息 D.独尊儒术
12.(2020七上·黄石期末)经典诵读已成为当今中国人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式。《三字经》中“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东汉的建立时间是( )
A.公元前202年 B.公元前138年 C.公元9年 D.公元25年
13.(2021七下·江油开学考)下面是不同时期的出土文物。其中能够代表中国早期文明的有( )
①四羊方尊(商朝)
②刻有文字的甲骨(商朝)
③司母戊鼎(商朝)
④马王堆汉墓帛书(汉朝)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4.(2021七下·江油开学考)曹操《步出夏门行 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抒发了作者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下列历史事件与曹操的“雄心壮志”有关的是( )
A.三顾茅庐、官渡之战 B.草船借箭、赤壁之战
C.三顾茅庐、草船借箭 D.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15.(2021七下·江油开学考)作为一个刚刚立国的王朝,西晋应该是很有生命力的,但它迅速地走向败亡,这是开国皇帝司马炎所不能料到的。下列哪一事件标志着西晋王朝由盛转衰( )
A.八王之乱 B.赤壁之战
C.石崇和王恺斗富 D.七国之乱
16.(2021七下·江油开学考)《晋书 食货志》记载:“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这段材料描述的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 )
①社会安定
②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
③农业年年丰收
④人丁兴旺,生活殷实
⑤政府鼓励发展生产
A.②④⑤ B.①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④⑤
17.(2021七下·江油开学考)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
B.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
C.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
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
18.(2021七下·江油开学考)引发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
A.各国实行变法改革 B.争霸和兼并战争不断
C.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9.(2021七下·江油开学考)2020年初,一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从武汉波及全国,在疫情的防控战役中,钟南山、李兰娟等一批医学科学家发挥了重大作用。在防治传染病方面,我们可以参考东汉的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它的作者是( )
A. 李时珍 B.华佗 C.孙思邈 D.张仲景
20.(2021七下·江油开学考)书法艺术是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书法字体由篆书、隶书转化为楷书始于( )
A.东汉时期 B.魏晋时期 C.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
二、填空题
21.(2020七上·麟游期中)长江流域我国最早种植的农作物是 ,原始居民的代表 ;黄河流域我国最早种植的农作物是 ,原始居民的代表 ;
22.(2021七下·江油开学考)秦始皇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 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 ”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
23.(2020七上·苏州期末)西汉初期的统治者实行 政策,使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 ,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4.(2021七下·江油开学考)约公元前 年,禹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公元前 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5.(2021七下·江油开学考)《史记》是西汉时期史学家 编撰的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齐民要术》是北朝时期农学家 撰写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26.(2021七下·江油开学考)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 ;半坡居民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 。
27.(2021七下·江油开学考)战国初年, 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当时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 ”。
28.(2021七下·江油开学考)百家争鸣电视台要招聘一些栏目主持人,有下列人员最后入围;韩非子、庄子、墨子、孙膑和孔子,其中《法制空间》最适合的主持人应该是 ,《教育论坛》最适合的主持人应该是 。
29.(2021七下·江油开学考)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 主持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魏晋时期,北魏孝文帝迁都 ,推行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三、材料题
30.(2021七下·江油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这是中国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材料二:半坡遗址的居住区,有房屋、客穴、壕沟,居住区外有公共墓地和烧制陶器的窑场。半坡人居住的房屋内有灶炕,多用木头作柱子。
(1)材料一中的“建筑”被称作什么?
(2)材料二中的半坡人烧制的陶器最具特色的是什么?居住的房屋样式是什么?
(3)材料一、材料二中的远古人类分别生活在哪一大河流域?
(4)远古人类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什么?(举两例即可)
31.(2021七下·江油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以前,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春秋以来,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
﹣﹣据人教版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据《战国策 秦策一》
(1)材料一反映了土地所有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此种变化出现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商君治秦”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你对改革有何认识?
32.(2021七下·江油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西汉建立后,举凡各级行政建制、官僚制度、军制和法律、土地和赋役制度等等,都是秦制的延续和发展。……但汉武帝一方面推崇儒术,一方面又条定刑法,重用酷吏。……武帝起用“布衣”公孙弘为相,打破封君为相的惯例。……武帝陆续采取一些措施,进一步打击王国势力。
﹣﹣《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写出图一方框A的政权名称及建立者的名字。结合所学,该政权的建立结束了怎样的局面?
(2)据材料一指出图二疆域与图一疆域的具体最大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用具体史实说明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
(3)据材料二概括西汉制度与秦朝制度之间的关系,并用材料二中具体事例证明。结合所学,汉武帝“打击王国势力”采取了什么措施?汉武帝时期一系列措施给西汉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4)综上所述,概述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特征。
33.(2021七下·江油开学考)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 商君列传》
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難,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 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代:都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材料一记载的是中国历史上哪次改革?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中的哪项经济措施实现了“家给人足”?这次改革有何影响?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李斯反对的是周朝的什么制度?李斯的反对得到了皇帝的支持,秦朝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制度?
(3)材料三中的“魏主”是谁?诏令规定了他的哪项改革措施?据材料指出诏令中提出进行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结合所学指出该历史事件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商朝建立时的都城在殷(今河南省安阳市),我国在河南安阳发现了发现商朝都城遗址,这是真实存在的,不属于传说,故符合题意;
我国古代有人类起源的神话和传说,大禹治水和尧舜禹实行禅让制属于远古时期人类起源的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属于远古时期神话,故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史实与传说的本不同。
2.【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 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可以看出,诸多民族最终融合为华夏族,故选项A符合题意;
B.汉族,不符合题意;
C.炎黄子孙,不符合题意;
D.犬戎族,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需要学生紧贴题干信息,读懂题干信息来回答,难点是材料文字是文言文,需要读懂材料含义。
3.【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A. 丝绸之路从洛阳出发最远到达欧洲大秦,不符合史实;
B. 汉武帝设置西域都护经营丝绸之路,不符合史实;
C. 班超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基础,不符合史实;
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 诸多文明相互交流,它就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识记来分析备选项回答,注意细心辨别备选项,找到这些备选项中的不准确之处,最终找出最准确的答案。
4.【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A. 元谋人遗址和北京人遗址 ,不符合题意;
B. 丁村人遗址和山顶洞人遗址 ,不符合题意;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遗址和山顶洞人遗址都位于今天的北京周口店龙骨山,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元谋人遗址和丁村人遗址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5.【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开挖了水井,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木结构水井;河姆渡人还运用雕刻等技术,用象牙和兽骨制成古朴的艺术品,这里出土了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河姆渡人还懂得使用天然漆, 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的是半坡原始居民,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识记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6.【答案】C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战争时期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中国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战役,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都发生在这一时期,牧野之战是周武王伐纣时发生的,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基础知识,需要学生识记来分析题肢。
7.【答案】D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A. 老子﹣﹣“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不符合题意;
B. 墨子﹣﹣“兼爱”“非攻” ,不符合题意;
C. 孔子﹣﹣“为政以德”“有教无类” ,不符合题意;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依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民贵”“君轻” 是孟子的思想主张,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回答。
8.【答案】B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A. 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 ,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 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可以看出,从秦朝以后,只有天子才能使用玉玺,这反映出秦朝皇权至上,皇帝独尊,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秦朝皇帝为民,与民共享 ,不符合题意;
D. 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 ,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扣着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9.【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揭竿而起”这句成语出自的历史事件是陈胜、吴广起义,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刘邦、项羽农民起义 ,不符合题意;
C.楚汉之争,不符合题意;
D.黄巾起义,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课本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10.【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A. 提倡以农为本 ,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迅速灭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他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以增加农业劳动力等,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降田赋为三十税 ,不符合题意;
D. 重视“以德化民”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还是要牢记。
11.【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百家争鸣,不符合题意;
B.重农抑商,不符合题意;
C.休养生息,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 不如教他们研习五经 ”等,可以看出,这里强调的是研习儒家经典大有前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汉朝时期推行的独尊儒术,使得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题干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
12.【答案】D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于洛阳,延续“汉”的国号,史称东汉,故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了东汉建立的知识,难度不大。还要掌握东汉建立者、都城。
13.【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甲骨文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早期文明指的是夏商周时期的文明,这一时期出现了商朝的青铜器,代表有四羊方尊和司母戊鼎,同时还有刻有文字的甲骨,它们都是商朝文明的代表,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代表中国早期文明”,理解早期文明的含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肢回答。
14.【答案】D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A. 三顾茅庐、官渡之战 ,不符合题意;
B. 草船借箭、赤壁之战 ,不符合题意;
C. 三顾茅庐、草船借箭 ,不符合题意;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208年,赤壁之战中被孙刘联军打败,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5.【答案】A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故选项A符合题意;
B.赤壁之战,不符合题意;
C. 石崇和王恺斗富 ,不符合题意;
D.七国之乱,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6.【答案】B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可以看出, 东晋后期南方地区社会安定, 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 , 农业年年丰收 , 人丁兴旺,生活殷实 ,看不出政府鼓励发展生产的内容,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看看材料中显示出哪些内容,难点是读懂材料含义,只要是材料中出现的,都是正确答案。
17.【答案】B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A. 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 ,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可以看出, 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 ,要显示自己出自黄帝后裔,是万物的根本,这显示出他们要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 ,不符合题意;
D. 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进行理解,难点是理解题干中的含义,这是文言文,需要学生读懂材料含义理解回答。
18.【答案】C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春秋时期改革与战国时期变法的比较
【解析】【分析】A. 各国实行变法改革 ,不符合题意;
B. 争霸和兼并战争不断 ,不符合题意;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实力增强,为了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改革变法,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这类知识点,需要学生准确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
19.【答案】D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A.李时珍,不符合题意;
B.华佗,不符合题意;
C.孙思邈,不符合题意;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是东汉末年名医,他虚心向名义求教,四处奔走,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 伤寒杂病论 》一书,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0.【答案】B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A.东汉时期,不符合史实;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书法字体由篆书、隶书转化为楷书始于 魏晋时期,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南北朝时期,不符合题意;
D.隋唐时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1.【答案】水稻;河姆渡人;粟;半坡人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水稻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的代表为河姆渡人,在其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所以①为水稻,②为河姆渡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河流域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其中的代表为半坡人,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粟,所以③为粟,④为半坡人;
故答案为:水稻,河姆渡人,粟,半坡人。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22.【答案】半两钱;以德化民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秦始皇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 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
故答案为:半两钱;以德化民。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3.【答案】休养生息;西域都护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西汉初期的统治者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用了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以后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
故答案为:休养生息;西域都护
【点评】本 题考查了休养生息政策、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等相关知识,只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就能答出来。做这一类题时,也要注意平时对常识类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24.【答案】2070;221
【知识点】秦灭六国;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 禹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公元前 221年, 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故答案为:2070;221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5.【答案】司马迁;贾思勰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史记》是西汉时期史学家司马迁 编撰的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齐民要术》是北朝时期农学家贾思勰 撰写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故答案为:司马迁;贾思勰。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6.【答案】水稻;粟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 半坡居民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粟;
故答案为:水稻;粟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7.【答案】晋国;战国七雄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当时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故答案为:晋国;战国七雄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8.【答案】韩非子;孔子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百家争鸣电视台要招聘一些栏目主持人,有下列人员最后入围;韩非子、庄子、墨子、孙膑和孔子,其中《法制空间》最适合的主持人应该是韩非子,因为他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主张依法治国; 《教育论坛》最适合的主持人应该是孔子,因为孔子是大教育家,提出许多卓有成效的教育思想;
故答案为:韩非子;孔子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理解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29.【答案】商鞅;洛阳
【知识点】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魏晋时期,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推行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故答案为:商鞅;洛阳。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30.【答案】(1)干栏式房屋
(2)彩陶;半地穴式房屋
(3)长江流域;黄河流域
(4)水稻、粟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一中这种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的建筑被称为干栏式房屋;
(2)依据材料而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半坡人会制作陶器,烧制的陶器最具特色的是彩陶,他们居住的住房是半地穴式房屋;
(3)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
故答案为:(1)干栏式房屋;
(2)彩陶;半地穴式房屋;
(3) 长江流域;黄河流域 ;
(4)水稻;粟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这些都是课本基础知识,注意理解干栏式房屋的特点,识记相关知识。
31.【答案】(1)土地由国家所有制向私人所有制的转变。根本原因:春秋时期,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的发展。
(2)思想:以法治国。影响: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国家的实力,提升国家的地位。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究会取得胜利。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 春秋以前,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春秋以来,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 ”,可以看出, 土地由国家所有制向私人所有制的转变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春秋时期,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的发展;
(2)依据材料二信息“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 ”,可以看出, 商君治秦的思想主张是依法治国;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得分,如: 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国家的实力,提升国家的地位。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究会取得胜利;
故答案为:(1) 土地由国家所有制向私人所有制的转变。根本原因:春秋时期,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的发展。
(2) 思想:以法治国。影响: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国家的实力,提升国家的地位。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究会取得胜利。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回答即可;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理解来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注意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对材料信息进行理解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3)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32.【答案】(1)秦;嬴政。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
(2)图二疆域主要增加了西域地区;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
(3)西汉制度是秦朝的制度的延续和发展;汉武帝定刑法,重用酷吏;或武帝起用”布衣”公孙弘为相(答出一点即可) ;实施"推恩令”;巩固了大-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知识点】秦灭六国;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图一信息,可以看出,该国疆域东至东海,南到南海,北至长城一带,西至陇西,都城建在咸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秦朝,他的建立者是嬴政;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建立,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
(2)依据材料一图二信息和图一信息,可以看出, 图二疆域与图一疆域的具体最大不同之处是图二疆域面积更大, 主要增加了西域地区;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
(3)依据材料二信息“ 西汉建立后,举凡各级行政建制、官僚制度、军制和法律、土地和赋役制度等等,都是秦制的延续和发展 ”,可以看出, 西汉制度是秦朝的制度的延续和发展; 汉武帝定刑法,重用酷吏;或武帝起用”布衣”公孙弘为相(答出一点即可) 能够体现出来;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汉武帝“打击王国势力” ,实施“推恩令”;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汉武帝时期一系列措施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4)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秦朝统一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起来,到了汉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故答案为:(1) 秦;嬴政。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
(2) 图二疆域主要增加了西域地区;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
(3) 西汉制度是秦朝的制度的延续和发展;汉武帝定刑法,重用酷吏;或武帝起用”布衣”公孙弘为相(答出一点即可) ;实施"推恩令”;巩固了大-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4)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看出疆域四至及都城所在地来判断朝代;后面的两问,就是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解答时,细心对比两幅图片,看出它们的不同;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在回答第一问的基础上理解变化的原因;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这些关键语句中看出他们的关系回答;后面的问题,就是要准确记忆,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4)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看出这两个朝代所处的时代是来回答,这类题目,难度较大,可以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课本历史阶段特征。
33.【答案】(1)改革:商鞅变法;措施: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宇多的可免除徭役;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周刺:分封制;秦朝:郡县制。
(3)”魏主”:北魏孝文帝;措施:改鲜卑姓为汉姓;论据:鲜卑族的祖先是黄帝;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认识: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等。
【知识点】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秦民大说(悦) ”“ 商君列传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一记载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商鞅变法;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的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宇多的可免除徭役,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 实现了“家给人足”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依据材料二信息“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難,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 置诸侯不便 ”,可以看出, 李斯反对的是周朝的分封制;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李斯的反对得到了皇帝的支持,秦朝在地方上实行了郡县制;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三中的“魏主”是北魏孝文帝;依据材料三信息“ 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代:都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可以看出, 诏令规定了他的 改革措施是改鲜卑姓为汉姓; 依据材料三信息“ 魏之先出于黄帝 ”,可以看出,北魏孝文帝该汉姓的论据是鲜卑族的祖先是黄帝;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 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得分,如: 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等 ;
故答案为:(1) 改革:商鞅变法;措施: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宇多的可免除徭役;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 周刺:分封制;秦朝:郡县制。
(3) ”魏主”:北魏孝文帝;措施:改鲜卑姓为汉姓;论据:鲜卑族的祖先是黄帝;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 认识: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等。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需要学生理解识记,解答时,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后面的问题,就是要求学生准确记忆,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读懂材料含义,这是文言文,七年级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读懂材料含义就可以顺利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3)本题的第一问,需要学生理解识记,解答时,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识记回答;第二问和第三问是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最后一问是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4)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1 / 1四川省江油市八校联考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2020七上·黄石期末)“人类学的研究表明,在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们对上古洪荒时代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只要加以科学的分析,便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着的可靠历史信息。”以下不属于传说的是( )
A.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B.盘古开天辟地
C.尧舜禹实行禅让制 D.商朝最后定都殷,又称殷商
【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商朝建立时的都城在殷(今河南省安阳市),我国在河南安阳发现了发现商朝都城遗址,这是真实存在的,不属于传说,故符合题意;
我国古代有人类起源的神话和传说,大禹治水和尧舜禹实行禅让制属于远古时期人类起源的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属于远古时期神话,故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史实与传说的本不同。
2.(2021七下·江油开学考)“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材料中提到的“诸族错居”而形成的是( )
A.华夏族 B.汉族 C.炎黄子孙 D.犬戎族
【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 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可以看出,诸多民族最终融合为华夏族,故选项A符合题意;
B.汉族,不符合题意;
C.炎黄子孙,不符合题意;
D.犬戎族,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需要学生紧贴题干信息,读懂题干信息来回答,难点是材料文字是文言文,需要读懂材料含义。
3.(2021七下·江油开学考)当代史学研究者在评价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时称:“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被喻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以下关于丝绸之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丝绸之路从洛阳出发最远到达欧洲大秦
B.汉武帝设置西域都护经营丝绸之路
C.班超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基础
D.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A. 丝绸之路从洛阳出发最远到达欧洲大秦,不符合史实;
B. 汉武帝设置西域都护经营丝绸之路,不符合史实;
C. 班超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基础,不符合史实;
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 诸多文明相互交流,它就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识记来分析备选项回答,注意细心辨别备选项,找到这些备选项中的不准确之处,最终找出最准确的答案。
4.(2021七下·江油开学考)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考古学家在我国的许多省份发现了多处不同时期的古人类遗址。其中位于今天北京的古人类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和北京人遗址
B.丁村人遗址和山顶洞人遗址
C.北京人遗址和山顶洞人遗址
D.元谋人遗址和丁村人遗址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A. 元谋人遗址和北京人遗址 ,不符合题意;
B. 丁村人遗址和山顶洞人遗址 ,不符合题意;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遗址和山顶洞人遗址都位于今天的北京周口店龙骨山,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元谋人遗址和丁村人遗址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5.(2021七下·江油开学考)同学收集关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材料,可以采纳的文献有( )
①最早的木结构水井
②最早的象牙雕刻
③使用天然漆
④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开挖了水井,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木结构水井;河姆渡人还运用雕刻等技术,用象牙和兽骨制成古朴的艺术品,这里出土了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河姆渡人还懂得使用天然漆, 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的是半坡原始居民,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识记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6.(2021七下·江油开学考)战国时期发生的著名战役有( )
①桂陵战役
②马陵之战
③牧野之战
④长平之战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战争时期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中国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战役,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都发生在这一时期,牧野之战是周武王伐纣时发生的,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基础知识,需要学生识记来分析题肢。
7.(2021七下·江油开学考)历史人物是历史长河中最鲜活的元素。下列诸子百家中的人物和思想搭配错误的是( )
A.老子﹣﹣“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B.墨子﹣﹣“兼爱”“非攻”
C.孔子﹣﹣“为政以德”“有教无类”
D.韩非﹣﹣“民贵”“君轻”
【答案】D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A. 老子﹣﹣“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不符合题意;
B. 墨子﹣﹣“兼爱”“非攻” ,不符合题意;
C. 孔子﹣﹣“为政以德”“有教无类” ,不符合题意;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依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民贵”“君轻” 是孟子的思想主张,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回答。
8.(2021七下·江油开学考)“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材料反映了( )
A.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
B.秦朝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C.秦朝皇帝为民,与民共享
D.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
【答案】B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A. 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 ,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 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可以看出,从秦朝以后,只有天子才能使用玉玺,这反映出秦朝皇权至上,皇帝独尊,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秦朝皇帝为民,与民共享 ,不符合题意;
D. 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 ,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扣着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9.(2021七下·江油开学考)揭竿而起:语出《史记 卷六 秦始皇本纪》引汉 贾谊《过秦论》:“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后形成成语“揭竿而起”。这句成语出自的历史事件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刘邦、项羽农民起义
C.楚汉之争 D.黄巾起义
【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揭竿而起”这句成语出自的历史事件是陈胜、吴广起义,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刘邦、项羽农民起义 ,不符合题意;
C.楚汉之争,不符合题意;
D.黄巾起义,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课本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10.(2021七下·江油开学考)汉初,统治者主张“顺民之情,与之休息”。下列休养生息政策属于汉高祖采取的是( )
A.提倡以农为本 B.下令“兵皆罢归家”
C.降田赋为三十税 D.重视“以德化民”
【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A. 提倡以农为本 ,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迅速灭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他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以增加农业劳动力等,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降田赋为三十税 ,不符合题意;
D. 重视“以德化民”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还是要牢记。
11.(2021七下·江油开学考)汉代谚语:与其留给儿孙满箱黄金,不如教他们研习五经。当时“一经说至百万余言,(五经)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这一情形的出现,与汉代推行哪一政策有关( )
A.百家争鸣 B.重农抑商 C.休养生息 D.独尊儒术
【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百家争鸣,不符合题意;
B.重农抑商,不符合题意;
C.休养生息,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 不如教他们研习五经 ”等,可以看出,这里强调的是研习儒家经典大有前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汉朝时期推行的独尊儒术,使得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题干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
12.(2020七上·黄石期末)经典诵读已成为当今中国人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式。《三字经》中“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东汉的建立时间是( )
A.公元前202年 B.公元前138年 C.公元9年 D.公元25年
【答案】D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于洛阳,延续“汉”的国号,史称东汉,故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了东汉建立的知识,难度不大。还要掌握东汉建立者、都城。
13.(2021七下·江油开学考)下面是不同时期的出土文物。其中能够代表中国早期文明的有( )
①四羊方尊(商朝)
②刻有文字的甲骨(商朝)
③司母戊鼎(商朝)
④马王堆汉墓帛书(汉朝)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甲骨文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早期文明指的是夏商周时期的文明,这一时期出现了商朝的青铜器,代表有四羊方尊和司母戊鼎,同时还有刻有文字的甲骨,它们都是商朝文明的代表,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代表中国早期文明”,理解早期文明的含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肢回答。
14.(2021七下·江油开学考)曹操《步出夏门行 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抒发了作者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下列历史事件与曹操的“雄心壮志”有关的是( )
A.三顾茅庐、官渡之战 B.草船借箭、赤壁之战
C.三顾茅庐、草船借箭 D.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答案】D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A. 三顾茅庐、官渡之战 ,不符合题意;
B. 草船借箭、赤壁之战 ,不符合题意;
C. 三顾茅庐、草船借箭 ,不符合题意;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208年,赤壁之战中被孙刘联军打败,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5.(2021七下·江油开学考)作为一个刚刚立国的王朝,西晋应该是很有生命力的,但它迅速地走向败亡,这是开国皇帝司马炎所不能料到的。下列哪一事件标志着西晋王朝由盛转衰( )
A.八王之乱 B.赤壁之战
C.石崇和王恺斗富 D.七国之乱
【答案】A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故选项A符合题意;
B.赤壁之战,不符合题意;
C. 石崇和王恺斗富 ,不符合题意;
D.七国之乱,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6.(2021七下·江油开学考)《晋书 食货志》记载:“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这段材料描述的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 )
①社会安定
②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
③农业年年丰收
④人丁兴旺,生活殷实
⑤政府鼓励发展生产
A.②④⑤ B.①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④⑤
【答案】B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可以看出, 东晋后期南方地区社会安定, 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 , 农业年年丰收 , 人丁兴旺,生活殷实 ,看不出政府鼓励发展生产的内容,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看看材料中显示出哪些内容,难点是读懂材料含义,只要是材料中出现的,都是正确答案。
17.(2021七下·江油开学考)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
B.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
C.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
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
【答案】B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A. 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 ,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可以看出, 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 ,要显示自己出自黄帝后裔,是万物的根本,这显示出他们要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 ,不符合题意;
D. 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进行理解,难点是理解题干中的含义,这是文言文,需要学生读懂材料含义理解回答。
18.(2021七下·江油开学考)引发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
A.各国实行变法改革 B.争霸和兼并战争不断
C.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答案】C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春秋时期改革与战国时期变法的比较
【解析】【分析】A. 各国实行变法改革 ,不符合题意;
B. 争霸和兼并战争不断 ,不符合题意;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实力增强,为了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改革变法,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这类知识点,需要学生准确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
19.(2021七下·江油开学考)2020年初,一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从武汉波及全国,在疫情的防控战役中,钟南山、李兰娟等一批医学科学家发挥了重大作用。在防治传染病方面,我们可以参考东汉的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它的作者是( )
A. 李时珍 B.华佗 C.孙思邈 D.张仲景
【答案】D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A.李时珍,不符合题意;
B.华佗,不符合题意;
C.孙思邈,不符合题意;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是东汉末年名医,他虚心向名义求教,四处奔走,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 伤寒杂病论 》一书,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0.(2021七下·江油开学考)书法艺术是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书法字体由篆书、隶书转化为楷书始于( )
A.东汉时期 B.魏晋时期 C.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
【答案】B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A.东汉时期,不符合史实;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书法字体由篆书、隶书转化为楷书始于 魏晋时期,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南北朝时期,不符合题意;
D.隋唐时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二、填空题
21.(2020七上·麟游期中)长江流域我国最早种植的农作物是 ,原始居民的代表 ;黄河流域我国最早种植的农作物是 ,原始居民的代表 ;
【答案】水稻;河姆渡人;粟;半坡人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水稻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的代表为河姆渡人,在其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所以①为水稻,②为河姆渡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河流域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其中的代表为半坡人,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粟,所以③为粟,④为半坡人;
故答案为:水稻,河姆渡人,粟,半坡人。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22.(2021七下·江油开学考)秦始皇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 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 ”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
【答案】半两钱;以德化民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秦始皇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 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
故答案为:半两钱;以德化民。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3.(2020七上·苏州期末)西汉初期的统治者实行 政策,使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 ,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答案】休养生息;西域都护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西汉初期的统治者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用了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以后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
故答案为:休养生息;西域都护
【点评】本 题考查了休养生息政策、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等相关知识,只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就能答出来。做这一类题时,也要注意平时对常识类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24.(2021七下·江油开学考)约公元前 年,禹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公元前 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答案】2070;221
【知识点】秦灭六国;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 禹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公元前 221年, 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故答案为:2070;221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5.(2021七下·江油开学考)《史记》是西汉时期史学家 编撰的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齐民要术》是北朝时期农学家 撰写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答案】司马迁;贾思勰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史记》是西汉时期史学家司马迁 编撰的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齐民要术》是北朝时期农学家贾思勰 撰写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故答案为:司马迁;贾思勰。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6.(2021七下·江油开学考)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 ;半坡居民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 。
【答案】水稻;粟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 半坡居民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粟;
故答案为:水稻;粟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7.(2021七下·江油开学考)战国初年, 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当时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 ”。
【答案】晋国;战国七雄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当时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故答案为:晋国;战国七雄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8.(2021七下·江油开学考)百家争鸣电视台要招聘一些栏目主持人,有下列人员最后入围;韩非子、庄子、墨子、孙膑和孔子,其中《法制空间》最适合的主持人应该是 ,《教育论坛》最适合的主持人应该是 。
【答案】韩非子;孔子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百家争鸣电视台要招聘一些栏目主持人,有下列人员最后入围;韩非子、庄子、墨子、孙膑和孔子,其中《法制空间》最适合的主持人应该是韩非子,因为他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主张依法治国; 《教育论坛》最适合的主持人应该是孔子,因为孔子是大教育家,提出许多卓有成效的教育思想;
故答案为:韩非子;孔子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理解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29.(2021七下·江油开学考)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 主持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魏晋时期,北魏孝文帝迁都 ,推行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答案】商鞅;洛阳
【知识点】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魏晋时期,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推行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故答案为:商鞅;洛阳。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三、材料题
30.(2021七下·江油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这是中国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材料二:半坡遗址的居住区,有房屋、客穴、壕沟,居住区外有公共墓地和烧制陶器的窑场。半坡人居住的房屋内有灶炕,多用木头作柱子。
(1)材料一中的“建筑”被称作什么?
(2)材料二中的半坡人烧制的陶器最具特色的是什么?居住的房屋样式是什么?
(3)材料一、材料二中的远古人类分别生活在哪一大河流域?
(4)远古人类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什么?(举两例即可)
【答案】(1)干栏式房屋
(2)彩陶;半地穴式房屋
(3)长江流域;黄河流域
(4)水稻、粟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一中这种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的建筑被称为干栏式房屋;
(2)依据材料而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半坡人会制作陶器,烧制的陶器最具特色的是彩陶,他们居住的住房是半地穴式房屋;
(3)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
故答案为:(1)干栏式房屋;
(2)彩陶;半地穴式房屋;
(3) 长江流域;黄河流域 ;
(4)水稻;粟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这些都是课本基础知识,注意理解干栏式房屋的特点,识记相关知识。
31.(2021七下·江油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以前,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春秋以来,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
﹣﹣据人教版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据《战国策 秦策一》
(1)材料一反映了土地所有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此种变化出现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商君治秦”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你对改革有何认识?
【答案】(1)土地由国家所有制向私人所有制的转变。根本原因:春秋时期,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的发展。
(2)思想:以法治国。影响: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国家的实力,提升国家的地位。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究会取得胜利。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 春秋以前,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春秋以来,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 ”,可以看出, 土地由国家所有制向私人所有制的转变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春秋时期,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的发展;
(2)依据材料二信息“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 ”,可以看出, 商君治秦的思想主张是依法治国;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得分,如: 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国家的实力,提升国家的地位。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究会取得胜利;
故答案为:(1) 土地由国家所有制向私人所有制的转变。根本原因:春秋时期,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的发展。
(2) 思想:以法治国。影响: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国家的实力,提升国家的地位。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究会取得胜利。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回答即可;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理解来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注意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对材料信息进行理解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3)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32.(2021七下·江油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西汉建立后,举凡各级行政建制、官僚制度、军制和法律、土地和赋役制度等等,都是秦制的延续和发展。……但汉武帝一方面推崇儒术,一方面又条定刑法,重用酷吏。……武帝起用“布衣”公孙弘为相,打破封君为相的惯例。……武帝陆续采取一些措施,进一步打击王国势力。
﹣﹣《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写出图一方框A的政权名称及建立者的名字。结合所学,该政权的建立结束了怎样的局面?
(2)据材料一指出图二疆域与图一疆域的具体最大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用具体史实说明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
(3)据材料二概括西汉制度与秦朝制度之间的关系,并用材料二中具体事例证明。结合所学,汉武帝“打击王国势力”采取了什么措施?汉武帝时期一系列措施给西汉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4)综上所述,概述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特征。
【答案】(1)秦;嬴政。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
(2)图二疆域主要增加了西域地区;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
(3)西汉制度是秦朝的制度的延续和发展;汉武帝定刑法,重用酷吏;或武帝起用”布衣”公孙弘为相(答出一点即可) ;实施"推恩令”;巩固了大-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知识点】秦灭六国;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图一信息,可以看出,该国疆域东至东海,南到南海,北至长城一带,西至陇西,都城建在咸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秦朝,他的建立者是嬴政;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建立,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
(2)依据材料一图二信息和图一信息,可以看出, 图二疆域与图一疆域的具体最大不同之处是图二疆域面积更大, 主要增加了西域地区;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
(3)依据材料二信息“ 西汉建立后,举凡各级行政建制、官僚制度、军制和法律、土地和赋役制度等等,都是秦制的延续和发展 ”,可以看出, 西汉制度是秦朝的制度的延续和发展; 汉武帝定刑法,重用酷吏;或武帝起用”布衣”公孙弘为相(答出一点即可) 能够体现出来;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汉武帝“打击王国势力” ,实施“推恩令”;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汉武帝时期一系列措施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4)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秦朝统一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起来,到了汉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故答案为:(1) 秦;嬴政。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
(2) 图二疆域主要增加了西域地区;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
(3) 西汉制度是秦朝的制度的延续和发展;汉武帝定刑法,重用酷吏;或武帝起用”布衣”公孙弘为相(答出一点即可) ;实施"推恩令”;巩固了大-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4)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看出疆域四至及都城所在地来判断朝代;后面的两问,就是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解答时,细心对比两幅图片,看出它们的不同;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在回答第一问的基础上理解变化的原因;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这些关键语句中看出他们的关系回答;后面的问题,就是要准确记忆,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4)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看出这两个朝代所处的时代是来回答,这类题目,难度较大,可以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课本历史阶段特征。
33.(2021七下·江油开学考)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 商君列传》
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難,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 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代:都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材料一记载的是中国历史上哪次改革?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中的哪项经济措施实现了“家给人足”?这次改革有何影响?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李斯反对的是周朝的什么制度?李斯的反对得到了皇帝的支持,秦朝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制度?
(3)材料三中的“魏主”是谁?诏令规定了他的哪项改革措施?据材料指出诏令中提出进行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结合所学指出该历史事件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答案】(1)改革:商鞅变法;措施: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宇多的可免除徭役;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周刺:分封制;秦朝:郡县制。
(3)”魏主”:北魏孝文帝;措施:改鲜卑姓为汉姓;论据:鲜卑族的祖先是黄帝;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认识: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等。
【知识点】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秦民大说(悦) ”“ 商君列传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一记载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商鞅变法;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的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宇多的可免除徭役,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 实现了“家给人足”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依据材料二信息“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難,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 置诸侯不便 ”,可以看出, 李斯反对的是周朝的分封制;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李斯的反对得到了皇帝的支持,秦朝在地方上实行了郡县制;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三中的“魏主”是北魏孝文帝;依据材料三信息“ 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代:都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可以看出, 诏令规定了他的 改革措施是改鲜卑姓为汉姓; 依据材料三信息“ 魏之先出于黄帝 ”,可以看出,北魏孝文帝该汉姓的论据是鲜卑族的祖先是黄帝;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 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得分,如: 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等 ;
故答案为:(1) 改革:商鞅变法;措施: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宇多的可免除徭役;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 周刺:分封制;秦朝:郡县制。
(3) ”魏主”:北魏孝文帝;措施:改鲜卑姓为汉姓;论据:鲜卑族的祖先是黄帝;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 认识: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等。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需要学生理解识记,解答时,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后面的问题,就是要求学生准确记忆,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读懂材料含义,这是文言文,七年级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读懂材料含义就可以顺利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3)本题的第一问,需要学生理解识记,解答时,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识记回答;第二问和第三问是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最后一问是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4)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