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优化设计课件 专题二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3讲 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质作用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优化设计课件 专题二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3讲 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质作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2-05-12 13:25: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第3讲 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质作用
高考就是这么考的!
1.〔2009·福建高考文综,37(1)〕结合材料,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下图中的主要国家是拉
丁美洲经济一体化集团
的重要成员国。甲国为
拉丁美洲人均GDP较高
的国家,与中国有良好的
贸易关系,2006年8月双
方签订了农田灌溉系统建设、矿产品开采、机电生产等多项协议。
分别说出A、B两地所在地形区的主要地形类型。
答案:A:高原,B:山地。
解析:根据图中的经纬网和题干所述,可确定甲国为委内瑞拉,H河为 奥里诺科河,A为圭亚那高原,B为安第斯山脉。故A、B两地所在地 形区主要地形类型为高原和山地。
2.〔2011·福建高考文综,37(1)〕下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结 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 600米。R河中上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500毫 米,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毫米。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
R河大峡谷呈现出谷底荒漠、北壁
林木苍翠、南壁植物稀少的景观,分别说明其成因。
答案:大峡谷深居内陆,谷底受下沉气流控制,降水稀少,形成荒漠景 观;北壁为湿润气流的迎风坡,降水多,林木苍翠;南壁为背风坡,降水 少,植物稀少。
解析:根据题干和图示信息,R河是美国西部的科罗拉多河,其所处区 域受来自太平洋的西风影响。
2009年、2011年本专题福建卷考查了地形类型的判断、荒漠地貌 等知识。2012年本专题仍将以热点事件或地质景观图、示意图为 背景,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结合岩石成因类型或有 关示意图,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结合工程建设考查地质构造在生 产、生活中的意义;结合实例考查河流地貌的发育及对聚落、交通 线路分布的影响。
掌握这些,成绩提升有保证!
热点一 地质循环规律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例1】 (2011·江苏淮安)图1表示巨蟒出山风景,它是江西三清山标 志性景观,海拔1 200余米,相对高度128米,是由风化和重力崩解作用 而形成的巨型花岗岩石柱。图2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结合相关知 识完成下列问题。
图1
图2
(1)形成巨蟒出山风景的岩石属于图2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2)该景观形成的地质作用有(  )。
①岩浆侵入 ②地壳运动 ③外力作用 ④火山喷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第(1)题,图2中乙只有丁指向它,说明丁为岩浆,而乙为岩浆岩。 该风景的岩石属岩浆岩。第(2)题,该岩石属花岗岩,应是岩浆侵入形 成;后经地壳运动的隆起抬升出露地表;在外力作用下形成了该风景。
答案:(1)B (2)A
判断地壳物质循环框线图的窍门
(1)岩浆是“岩石之本”,地壳物质循环起于岩浆,因此找准岩浆是基 础。只有地球内部的岩浆冷却凝固才能形成岩浆岩。
(2)在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的形成环境中有生物活动,才可能含 有化石,它保存了古代生物遗体或遗迹,而岩浆岩、变质岩中则不可 能含有化石。
(3)各类岩石在变质作用下都能形成变质岩。
热点二 地质构造类型
内容
地质
构造 保留在地壳岩层中的地壳变形变位,都是地壳运动的“足迹”,称为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背斜 向斜 断层
判断依据 岩层
形态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体发生破裂, 且沿断裂面两 侧岩块有明显 的错动、位移
岩层
新老
关系 核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部分岩层较新 核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部分岩层较老
对地形影响 构造
地形 背斜常成山岭 向斜常成谷地或盆地 常形成块状山 地、高地、裂 谷、陡崖、谷 地或低地
外力
侵蚀
后地
形 背斜成谷地 向斜成山岭
实践
意义 岩层封闭,易于储油储气;良好的隧道选址 易于集水,良好的储水构造 地下水出露;大 型工程避开断 层带
【例2】 阅读以下两幅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处的地质构造是   ,该地质构造的中心和两翼岩层的新老 关系是 。
乙处的地质构造是   ,丙处可能容易形成   地貌,丁地的地 貌是   。
(2)图中河流a处河段的流向是      。
(3)现准备在a—b河段建设水电站,试分析有利和不利条件。
(4)分别从图中H地,沿所在经线走到南极点,沿所在纬线绕地球一圈, 所经历的板块数(  )。
A.相同   B.相差1块
C.相差2块  D.相差3块
(5)(双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丙处有流水侵蚀地貌,丁处是流水堆积地貌
B.a—b间的地形是内力作用形成的
C.a、b处的地貌只分布在湿润地区
D.H地冬季温暖,原因是周围山地阻挡了冷空气
E.图中区域易发生台风、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解析:第(1)题,向斜、断层等地质构造及形成的地形读图可知。第(2)题,据经纬网判断河流位置,进而可判断河流的流向。第(3)题,水电站的建设要从河流的水量和落差,以及建设的工程量、地质条件等方面来分析,水量受气候的影响,落差、工程量受地形的影响明显。第(4)题,要熟悉板块的分布。第(5)题,丁处是峡谷,是受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a—b间的山地是受内力作用隆起而形成的;a、b处的峡谷地形是受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不仅仅分布在湿润地区;四川盆地冬季较同纬度地区温暖与北面的秦巴山地的阻挡有关;图中区域受台风影响较小。
答案:(1)向斜 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 断层 喀斯特 峡谷 (2)从南向北流 (3)有利条件:该河段流经亚热带季风区,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河流流经山地峡谷地区,落差大。不利条件:地形复杂、崎岖,附近有喀斯特地貌分布,工程难度大。(4)C (5)BD
板块运动与地貌
边界类型 示意图 形成地貌 实例
生长边界 海岭、
大裂谷 东非大裂谷 、红海
消亡边界 碰撞边界 大陆板块

大陆板块 高大山
脉、高原 青藏高原、 喜马拉雅山 脉
大洋板块

大洋板块 大洋中
脊、岛弧、
海沟 马里亚纳群 岛及海沟
续表
边界类型 示意图 形成地貌 实例
消亡边界 俯冲边界 大陆
板块

大洋
板块 俯冲
角小 海岸山
脉、海沟 安第斯山 脉、秘鲁 和智利海 沟
俯冲
角大 陆缘岛
弧、海沟 太平洋西 部的海沟 、岛弧链
1.地质作用和地质构造概念的区别
(1)地质作用是指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按其 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2)地质构造包括褶皱和断层,它是地壳岩石在内力作用下发生弯曲 变形或断裂错动而形成的,岩层的弯曲变形形成褶皱(包括背斜和向 斜),断裂错动形成断层。可以说地质构造是因内力作用形成的。
2.外力作用形成的几种地貌的区别
外力作用主要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五种形式,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主要是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
风积地貌、流水沉积地貌与冰川沉积地貌有很大区别。风力和流水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随动力减弱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形成砾石、砂、粉砂、黏土等颗粒大小不同的沉积物,具有分选性和磨圆性。冰川沉积作用在冰川融化时才能发,它的沉积物质颗粒大小混杂,常杂乱地堆积在一起,不具有分选性和磨圆性。
对风积地貌中的沙丘,往往根据沙丘的陡坡和缓坡来判断当地的盛行风向,并经常与等高线地形图的判断密切联系在一起。
3.河流侵蚀的三种形式的区别
溯源侵蚀是指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其侵蚀方向为水平方向,指向 河流上游。
下蚀是指垂直于地面的侵蚀,其侵蚀方向为垂直方向。
侧蚀是指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其侵蚀方向为水平方向,与河流流 向大致垂直。
下面以瀑布为例分析河流的三种侵蚀作用。
瀑布是河流侵蚀作用的强烈表现之一,瀑布主要是河流对软硬不同 的岩石产生的差异侵蚀而成的。瀑布发育的地区,上部较坚硬的岩 石不易遭受侵蚀,下部较松软的岩石容易遭受侵蚀,在河流侵蚀作用 下,瀑布逐渐形成,瀑布高差因下切而加大;瀑布形成后,由于溯源侵
蚀,瀑布逐渐向源头退缩;由于侧蚀,瀑布逐渐加宽。
科学预测,应考从容有信心!
一、选择题
自然界鬼斧神工,形成了许多天然的“桥”,下图是由侵蚀作用形成的几座“天生桥”。据图完成第 1~2题。
1.图中丙地貌大量发育的地区,其主要的岩石类型是(  )。
A.变质岩  B.花岗岩  C.玄武岩  D.石灰岩
2.关于图中“天生桥”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主要是风力的堆积作用形成的
B.乙图主要是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C.丙图的地貌类型在我国华北地区广布
D.丁图在干旱和沙漠地区比较常见
答案:1.D 2.D
解析:黄土桥是流水的侵蚀作用而形成;海蚀桥应是海水的侵蚀作用;喀斯特溶蚀桥是石灰岩经溶蚀作用形成,主要分布在我国云贵高原;风蚀桥应是风的侵蚀作用形成,在气候干旱及沙漠地区常见。
某河谷一块高达200多米的巨大崖壁上分布着许多直径小于1米的 洞穴,河谷所在流域一直为亚热带湿润气候环境。下图是“崖壁洞 穴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第3~4题。
3.洞穴成因最有可能是(  )。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  D.海水侵蚀
4.下列叙述最合理的是(  )。
A.年平均河水位线在持续上升
B.自下而上洞穴形成的时间越来越迟
C.低处洞穴较多,是因人类开凿而增加
D.高处洞穴较少,可能是久经外力作用而消失
答案:3.A 4.D
解析:第3题,洞穴分布于河谷一侧的崖壁上,其成因最有可能是流水侵 蚀。第4题,自上而下洞穴数目增多,可推断河流年平均河水位线在持续下降,高处洞穴形成的时间早且数目较少,可能是久经外力作用而消失。
下图为“世界海陆分布图”,完成第5题。
5.依据板块构造学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于板块运动地中海面积不断扩大
B.澳大利亚大陆的地壳比较稳定
C.甲图正确反映了②山脉的形成过程
D.③海域处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张裂处
答案:B
解析:地中海处于板块碰撞处,面积会不断缩小;澳大利亚位于印度洋板块内部,地壳较稳定;②山脉形成是南极洲板块俯冲到美洲板块下面抬升而形成;红海处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处。
二、综合题
6.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的地质构造的名称是    ,其顶部缺失的原因是 。
(2)(双选)下列资源可能生成在该地质构造中的是(  )。
A.煤矿   B.地下水资源
C.石油和天然气  D.有色金属矿
(3)图中D所示箭头,表示水循环的     环节。
(4)图中乙处的植被,对该处环境保护所起的作用有           。
答案:(1)背斜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物质破碎,容易被侵蚀
(2)AC
(3)水汽输送
(4)涵养水源、保持水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