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第2讲 地球的运动
高考就是这么考的!
(2011·福建高考文综,10~12)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虚线 为晨昏线。读图完成第1~3题。
1.此时,①地的盛行风向为(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2.与①地相比,②地( )。
A.气温年较差较小 B.正午太阳高度较大
C.昼长年变化较小 D.较早进入新的一天
3.图示现象可能出现在( )。
A.1月 B.2月 C.7月 D.8月
答案:1.C 2.D 3.A
解析:第1题,图示区域应是北冰洋及周围的亚欧大陆、北美大陆,① 地此时处于北美高压,此时的风由大陆吹向海洋,且右偏为西北风。 第2题,在图上画出逆时针的北极地区的地球自转方向,即可看出② 地应较早进入新的一天。第3题,根据图示信息,图示区域内亚洲高 压、北美高压势力强大,应是北半球的冬季,即1月份北半球陆地最 冷,气压较高。
福建自主命题以来的几年均考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且以选择题为 主。从内容的考查上以时间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 化规律、日照图的转化为侧重点,有一定难度。在备考中,应注重地 方时、区时和时区的计算及季节的判断;光照图的判读与转化、直 射点的回归运动、晨昏线的判断与运用、分析。
掌握这些,成绩提升有保证!
热点一 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及空间分布
1.影响太阳辐射量的因素
太阳辐射量由太阳辐射强度和日照时数共同决定,其影响因素可概 括为以下几方面:
(1)太阳高度角:纬度高低决定太阳高度角的大小,纬度低,太阳高度 角大,获得太阳辐射多。
(2)地势高低:海拔越高,大气越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越少,太阳辐射 越强。
(3)天气状况:水汽越多,云层越厚,削弱作用越强,太阳辐射越弱。同 时天气状况也会影响到光照时间的长短。
2.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地区分布的差异分析
【例1】 (2011·海南高考,15~16)能被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太阳辐射, 称为光合有效辐射(PAR)。下图示意1961~2007年我国年平均PAR 强度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如仅考虑光合有效辐射,我国农业生产潜力最大的地区是(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四川盆地
C.华北平原 D.青藏高原
(2)乙地PAR值高于甲地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高 B.植被少 C.地势高 D.云雨少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由于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较 强,光合有效辐射数值高。第(2)题,甲地位于四川盆地,地势较低,且 云雨天气与大雾天气较多。
答案:(1)D (2)D
热点二 晨昏线的特征和应用
1.晨昏线的运动特征
由于地球每小时自西向东自转15°,因此晨昏线不停地由东向西每小 时移动15°。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且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 垂直,因此,晨昏线两端点以极点为中心,以一个回归年为周期,在极 点和极圈之间来回摆动,其移动幅度为46°52'。
2.晨昏线与经线、纬线的关系
(1)一般地,在春、秋分日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晨昏线与纬线垂直, 即晨昏线要过南北极点。
(2)其余任何时候,晨昏线都与经线斜交(即晨昏线不经过南北极点), 其夹角范围为0°~23°26'。并且总可以找到两条与之相切的纬线,它 们分别是刚好出现极昼、极夜的两条纬线。如6月22日,太阳直射23 °26'N,故晨昏线与经线成23°26'的夹角,与66°34'N、66°34'S相切。在 二至日时,其夹角最大,为23°26'。当晨昏线与经线相交时,其夹角与 此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值相等。
3.晨昏线在解答地球运动问题中的应用
(1)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
若右图中 为昏线,则地球呈逆时针方向自转;若 为昏线,则地球
呈顺时针方向自转。
(2)确定地方时
过晨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地方时是6:00,过昏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 地方时是18:00。
(3)确定日期和季节
①晨昏线经过南、北极点(与经线重合)可判定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 月23日,为春分日或秋分日。
②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出 现极夜),日期是6月22日前后,为北半球夏至日;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 极夜(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日期是12月22日前后,为北半球冬 至日。
确定
纬度 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度数与太阳直射点 的纬度数互余;晨昏线与地轴夹角的度数 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确定
经线 与晨线(昏线)和赤道交点相差90°且大部 分在昼半球一侧的经线是太阳直射的经 线;过晨昏线与纬线切点,且大部分在昼 半球的经线是太阳直射的经线
(4)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5)确定昼夜长短
晨昏线一般将地球上的纬线分成昼弧和夜弧两部分,昼长等于该纬 线昼弧所跨经度除以15°的商,夜长是夜弧所跨经度除以15°的商。 和晨昏线相切的纬线上昼长(或夜长)为24小时,其以北(或以南)昼长 (或夜长)也为24小时。
(6)确定日出、日落时间
某地的日出时间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地方时;日落时间 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地方时,并可进一步深入求某地昼 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24-夜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光照图形式多变,进行判读时要抓住以下关键的“点、线、面”。
热点三 光照图的判读
判读关键 主要特征与相关现象
点 太阳直射点 位于南、北回归线上或南、北回归线之间,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
所在经线各地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最大(正午太阳高度)。全球太阳高度的分布:从太阳直射点向四周依次递减;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切点(晨昏线和纬线圈的切点) 所在纬线的纬度是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的最低纬度;所在经线一条是太阳直射经线(昼半球中间经线),另一条是0时经线(夜半球中间经线)
极点 无明显太阳高度的日变化,极点的太阳高度即是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大致每年3月21日至9月23日,北极点为极昼,南极点为极夜。只在每年春分日和秋分日,晨昏线经过极点,与经线圈重合
线 晨昏线 沿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到昼的界线为晨线,昏线则相反。太阳高度为0°
晨昏圈是地球表面的大圆,晨昏面与太阳光线始终垂直,始终平分赤道
晨昏线与经线在赤道处的夹角度数就是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数;冬至日和夏至日,夹角达最大,为23°26'
日期分界线 0时或24时所在经线和180°经线(理论上);沿地球自转方向,过0时所在经线日期加一天,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
面 昼夜的范围,南、北极圈内极昼和极夜的范围 若越向北,昼越长,北半球处于夏半年;反之,为冬半年。北极圈出现极昼,日期为6月22日前后;出现极夜,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只在每年3月21日和9月23日前后,南、北极点周围无极昼、极夜现象
【例2】(2011·四川高考文综,10~11)右图为经纬网图。图中A点位于南纬68度,AB为晨昏线的一段;此刻,北京处于白昼;近期,C地日出时刻越来越早。据题设条件完成下列问题。
(1)此刻,与北京日期不相同的是( )。
A.圣保罗 B.华盛顿 C.开普敦 D.莫斯科
(2)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该日,大约在7月中旬
B.该日,C地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
C.该季节,正值尼罗河枯水期
D.该季节,马达加斯加岛白昼比塔斯马尼亚岛长
解析:第(1)题,120°E处于白昼,因此AB为昏线,据此判断此时北半球 为夏半年。B点为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时间为18时,计算可知与北京 日期相同的范围为60°W 180°,此范围内不包括华盛顿。第(2)
题,结合上题结论可以计算120°E为12时,因此A点为晨昏线的纬度最 高点(即晨昏线与纬线圈的切点),A点为68°S,且南半球的C地昼变长, 时间大约为6月22日以后;太阳直射点或切点的移动速度大约为8°/ 月,计算可知切点从66°34'S→68°S大约经过了5天时间,因此该日大约为6月27日前后,C地日出东北;冬半年纬度越高昼越短,因此D项正确。
答案:(1)B (2)D
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与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规律
(1)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
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全年有两次太阳直 射现象,即一年中有两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如下面图A。
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为90°,全年有一次太阳直射现象, 即一年中有一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如下面图B。
回归线至极点之间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小于90°,全年没有 太阳直射现象,一年中有一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如下面图C。
终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如图A)。
②非极点地区:太阳高度在一天之内是有变化的。一天之内有一个 最大值,即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如图B)。
③全球范围: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角为90°;从直射点开始,太阳高 度向四周降低,呈同心圆分布(即等太阳高度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 为0°。例如,太阳直射在(15°S,60°W)时,太阳高度的分布如图C所示。
(2)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规律
①极点:在极昼期间,极点上的太阳高度在一天之内是没有变化的,始
科学预测,应考从容有信心!
一、选择题
右图示意某地某物体的日影长度和朝向。读图,完成第1~2题。
1.若a、b表示二至日正午日影,则该地位于( )。
A.0°~23°26'N
B.0°~23°26'S
C.23°26'N~66°34'N
D.23°26'S~66°34'S
2.若a、b分别表示某日内最长和最短日影,则该地位于( )。
A.0°~23°26'N B.0°~23°26'S
C.66°34'N~90°N D.66°34'S~90°S
答案:1.A 2.D
解析:第1题,二至日正午日影分别朝向正南与正北,且朝正北的日影较长,说明该地位于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第2题,最长和最短日影分别指向正南、正北,说明该地出现极昼现象;最长日影指向正北,说明位于南半球。
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北京时间)发生在西太平洋海域的里氏9.0 级地震,震中位于38.1°N、142.6°E,震源深度约10千米。据此完成第 3题。
3.地震发生时,下列图示事象正确的是( )。
答案:C
解析:3月11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南极点周围有极昼现象发生。地球处在春分日附近。甲点与北京时间相差2小时,为16时46分。此时,3月11日占多一半,3月10日占少一半。
右图为某地住宅建筑冬夏正午日照示意图。完成第4~5题。
4.该地可能是( )。
A.刚果盆地
B.撒哈拉沙漠南缘
C.巴西高原
D.北美洲五大湖地区
5.仅考虑地球运动,图示窗户、屋檐搭配对室内光热的影响有( )。
①利于夏季遮阳、冬季采光 ②冬至到春分,正午室内的日照面积 逐渐增大 ③春分到夏至,正午屋檐的遮阳作用逐渐增强 ④利于 减少室内能源消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4.D 5.C
解析:第4题,根据图示信息,该地冬、夏正午的太阳都在南方,且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差46°52',可判断出该地应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第5题,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冬至到春分,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正午太阳高度角不断增大,室内的日照面积应逐渐减小。
二、综合题
6.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年日照时数是指太阳直接辐射地面时间的一年累计值,以小 时为单位。下图是“我国某区域年日照时数分布图”。
成功发射 。除酒泉、太原、西昌三大发射中心外,我国还在海南文 昌建设第四个航天发射中心。
(1)请简述图中年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
(2)写出图中甲、乙区域年日照时数范围,并分别分析原因。
(3)分析文昌在航天发射方面的突出优势。
材料二:酒泉深居内陆,有航天发射的诸多优势,“神舟”系列均在此
答案:(1)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增。
(2)3 600小时<甲<3 800小时。甲位于我国柴达木盆地中,该处海拔 较高,空气稀薄,且深居内陆,周围为山地环绕,降水量极少,晴天多,日 照时间长。2 400小时<乙<2 600小时。乙位于祁连山东南段,可受 到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晴天偏少,日照时间较短。
(3)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快,利于航天器发射,节省燃料;海上运输方便, 可以运输大型火箭;四面环海,发射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