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能够用鲜明的力度对比来表现回声的效果。
2、感受6/8的韵律感,并能用优美的歌声表达6/8的旋律。
3、通过学唱歌曲,创编回声效果,发挥学生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爽朗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控制声音的强弱表现人声与回声的奇妙和谐、遥相呼应的音响效果。
2、唱准六度音程、唱出6/8的韵律感。
教学设计思想:
1、创设相关情景,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音响感到好奇和有趣,从而用自己的声音或乐器进行模仿和表现。
2、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音乐的认知规律出发,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3、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让学生带着不同的要求反复的感知音乐,并获得审美愉悦,从而达到审美育人的目的。
4、给学生提供表现舞台,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5、整个教学过程遵循艺术融合原则,艺术参与原则及艺术愉悦原则。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具准备:打击乐若干、多媒体电脑、歌纸
教学过程:
一、听拉索的《回声》(时间:5分钟)
1、你有什么感觉 歌曲创设了一个什么样的情境
2、自然界中怎样的环境下会产生回声效果
3、你能制造回声吗
[设计意图:通过画面的展现,把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之中,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内心体验和情绪,从而加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促使他们产生用音乐来表达的愿望。]
二、以小组为单位,用所给的教具制造回声,鼓励用其他方法制造回声(各种打击乐器、或其它可以发出声音的东西)。)(时间:5分钟)
1、小组实践活动、讨论。
2、分小组表演。
3、结论: 回声可以通过强弱的对比以及旋律的完全重复来表现。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感受到的、理解了的音乐表达出来,发展其智力,发挥其想象力和联想力。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创编《***的回声》(时间:10分钟)
1、以小组为单位选一首简单的歌曲进行回声的创编。(《小雨沙沙》、《布谷》《乃哟乃》)
2、各组表演并说出创编的根据与意图。
3、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鼓励音乐创作,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潜质,以学生为本的评价方法,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四、学习歌曲(时间:20分钟)
1、揭题听范唱。
问:歌曲的哪一句用了回声的效果
2、老师唱人声,学生模仿回声。
问:这首歌除了用完全重复及强弱对比的方法来表现回声效果以外,它还运用了和声的方法来丰富歌曲的表现力。请同学们找找看是哪一句。
3、学习和声部分歌谱。(出示歌谱)
问:出现了哪两个和声音程
*学生进行和声练习。
*视唱整句歌谱。
4、第二遍听歌曲,学生轻声哼唱。要求人声部分用“a”回声部分用“o”
[设计意图:运用元音进行声音的练习,并利用两个音发声时嘴形的大小不同来形象表现人声和回声的强弱区别,化难为易,便于学生寻找强弱感。]
5、完整演唱全曲。
*强弱的对比。
*比较认识3/4与6/8的特点,3/4是舒缓优美,6/8轻巧欢快。
*引导学生注意声音的位置。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2、感受语言的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感受语言的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
预习:在家动手做一做,把一块小石扔进水里时你看到了什么?或是在空房子里大叫自己的名字,你听到了什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时候,老师很喜欢钻到空房子里或是到空旷的地方,拉长嗓音不停地大叫:“你是谁啊?”然后有听到令人兴奋而又好奇的回答。课前也让大家在生活中去寻找这个感觉,你们谈谈自己的体会吧!
2、板书课题(声)。
3、你们看这是什么字?平里你们听过什么样的声音?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回声》,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请自由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
1、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自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注意读准每一个生字的字音,画出带有生字的新词以及不懂的词句,记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用序号来标明。
三、引导读第1 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然后组织讨论:
(1)小青蛙和妈妈在哪儿玩耍?
(2)小青蛙为什么“叫”起来?
(3)小青蛙为什么奇怪极了?
2、指名读。
四、学习第4 6自然段。
1、指名读。
2、讨论:
(1)青蛙妈妈捡起石子扔进河里,是为了说明什么?这一段起什么样的作用?
(2)被激起的波纹为什么会回来呢?
(3)声音的波纹碰到石壁又会怎么样?
(4)石洞里真的有一只小青蛙吗?
五、朗读全文,总结全文。
你知道回声是什么了吗?
六、作业布置: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31回声
水纹 碰上河岸 荡回来
声音 碰上石壁 返回来 回声
31回声(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正确书写“会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正确书写生字。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自由朗读课文,互相评议,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帮助读书有因难的同学进步。
2、指读。喜欢读哪段就读哪一段,师生共同评议。
二、识字
1、出示生字,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把识字与读文联系起来,强调重点字音。如:“呱”读什么?“呱呱呱”是谁的叫声?课文里的小青蛙是怎么叫的?(指名读句子、指导朗)
2、课文中“圈”和“纹”可以组成词语 一圈圈波纹。看看课文的插图,找找一圈圈波纹是怎样的?你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
3、四人小组识字巩固。进行组间的识字比赛。
4、交流识字方法。
三、指导书写
1、出示“我会写”中的生字,组织学生观察,分类学习书写。
2、要写的字中有3个左右结构的字,看看哪些字左窄右宽?哪些字左宽右窄?指名说,范写,生边看边书空再临写。
3、观察。两个大口框的字 圆、围。大口框和口字的写法不同。师范写,生临写。
4、范写“倒、游”,提醒各部分应该写得瘦长,紧凑一些,提醒写字姿势。
5、生练写,作业展示,师生评议。
四、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并组词。
板书设计:31回声
出示生字卡片
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奇怪、亲切的语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声”,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字?
2、平时同学们听到过什么样的声音?
3、(板书“回”)构成课题,这种声音你听到过吗?(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打开书,自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3、下面请同学分段接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感悟
1、学习第一段:
⑴(课件出示插图)说图意,美吗?
⑵书上是怎么写的呢?生读第一段。
⑶美美地读第一段,指导学生读,理解句子“半圆形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
⑷指着图说一说什么好像个大月亮?用“好象”说句子
2、就在这美丽的桥洞里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呢!请同学们读第二、第三段。
⑴小青蛙看到周围美丽的景色,怎样了?(课件出示第二段)学习“呱”字,指导形声字
⑵指导读好小青蛙高兴的句子。
⑶这时,不知哪里来的一只小青蛙也在叫:呱呱呱,多好看哪
当听见有人学他时,这时候,小青蛙心里会想什么?
⑷课件出示问句:你是谁,你在哪?朗读指导
⑸那只看不见的小青蛙也在问:你是谁,你在哪?小青蛙听后怎么样?出示第三段,指导读好奇怪的语气。随机学习“哩”
3、学习四五段
⑴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青蛙妈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也跟着青蛙妈妈一起去看一看吧。(看课件)
⑵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学生回答。书上是怎么写的,读第四段。
⑶出示字卡“圈”,读。学生用手画一个圈。老师画很多圈,指导一圈圈。河水激起一圈圈什么?出字卡一圈圈波纹,认读。再看课件,河水被激起一圈圈波纹后,波纹又怎样了?
⑷填空:河水激起一圈圈(),波纹()到河岸,又()回来。
⑸读一下青蛙妈妈的话
师示范读,评价,学生练习读
⑹读了青蛙妈妈的话,你明白了什么?再看课件,填空:声音的()碰到()要()回来。学习“返“
⑺同学们看来都明白这个道理了,那小青蛙明白了吗?他的心情怎样?从哪看出来的?
指导读好句子:小青蛙高兴地一蹦老高,高兴地说:“妈妈,我明白了,这就是回声吧!”
4、小青蛙又回到桥洞里了,我们再来读最后一段。
(齐读)。
四、总结拓展。
大家平时听到过回声吗?在什么地方?
课后可以体验回声,和大家谈谈感受。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 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课文中的句子展开想象,从而懂得回声形成的原因。
3、 能正确完成课后第二题填空。
4、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培养学生好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6、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教设备(电脑、投影仪、电教平台)
多媒体电教软件(《回声》课件)
幻灯机、盛水的玻璃缸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诱导预习。
教学过程:
一、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 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
三、 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四、 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课文的内容,通过理解青蛙妈妈的话从而懂得回声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 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 听回声的录音。
2. 你觉得这声音有什么特别?你想知道些什么?
3. 设疑:你听过回声吗?在什么地方听到了的?回声是什么回事?
4. 板书课题、交待学习任务。
二、 检查预习
提问: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 引导细读,边读边议
1. 学习第一自然段。
1.) 自由读
思考:这段话有几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2.) 示图 ( http: / / www.fsjy.net / jshyuandi / jiaoan / yw / wa(finish).ppt" \l "1 ),用导读的方法回答思考题:
第一句告诉我们:小河上……
第二句:半圆的……和水里的……连起来,好像一个……
3.) 指导感情朗读:你觉得这里的景色怎样?谁能把这美的感觉说出来?
过渡:就在这个美丽的地方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请同学们读第二、三自然段,读完后用一、两句话告诉老师。
2. 学习二、三自然段。
1.) 小声自由读。
2.) 在这里发生了一件什么有趣的事? ( http: / / www.fsjy.net / jshyuandi / jiaoan / yw / wa(finish).ppt" \l "2 )看谁能用一句话来告诉老师?(强调“桥洞”)
3.) 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把小青蛙和“看不见的小青蛙”的话用“___”划出来。
4.) 检查,示句 ( http: / / www.fsjy.net / jshyuandi / jiaoan / yw / wa(finish).ppt" \l "3 ):
“呱呱呱,多好看哪!”
“你是谁?你在哪儿?”
5.) 指导读句 想一想:小青蛙两次说话的语气一样吗?从哪里知道的?
a. 指导按标点符号读好句子。
b. 分角色朗读:谁来当小青蛙?谁来当看不见的小青蛙?让我们听听“看不见的小青蛙”怎样学小青蛙说话的?(提示:学话的小青蛙要比小青蛙声音要小。)
6.) (读小青蛙妈妈的问话。)听到有人在学自己说话,小青蛙心里非常奇怪,书上怎么说。
理解:奇怪极了
板书:奇怪
示句 ( http: / / www.fsjy.net / jshyuandi / jiaoan / yw / wa(finish).ppt" \l "4 ):“桥洞里藏着一只小青蛙吧!他在学我说话哩!”
7.)指导读好这个句子。
出示生字卡读读理解: cang
藏
过渡:多好向的小青蛙呀,桥洞里真的藏着一只小青蛙吗?让我们跟着青蛙妈妈一起去看一看。
3. 学习第四自然段。
1.) 自由读
思考: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 ( http: / / www.fsjy.net / jshyuandi / jiaoan / yw / wa(finish).ppt" \l "5 )
2.) 示第四自然段
默读:把写青蛙妈妈动作的词用“.”把它点出来。 ( http: / / www.fsjy.net / jshyuandi / jiaoan / yw / wa(finish).ppt" \l "6 )
示生字卡读读理解:
jian reng
捡 扔
(用做动作的方法学记这两个生字)
3.) 再找出写河水变化的句子,用“___”划出来。
4.) 做实验:利用玻璃缸投石演示,观察水面的变化。
5.) 刚才大家看到了什么?
师:刚才老师做的实验,跟课文所讲的现象是一样的,让我们一边读课文的句子,一边想象刚才的情景。
6.) 读句“……河水……荡回来”,出示生字卡读读理解:
bo dang
波纹 荡
7.) 演示动画“扔石头” ( http: / / www.fsjy.net / jshyuandi / jiaoan / yw / wa(finish).ppt" \l "7 ),进行说话训练。
8.) 齐读这个自然段。
9.) 这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小结板书: 碰
水的波纹 河岸
荡
过渡:青蛙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回声到底是什么回事?看第五自然段,听听青蛙妈妈是怎样说的?
4. 学习第五自然段
1.) 指名读
思考:青蛙妈妈一共说了几句话?
2.) 示青蛙妈妈的话 ( http: / / www.fsjy.net / jshyuandi / jiaoan / yw / wa(finish).ppt" \l "8 ):
问: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什么?
3.) 示2、3句话 ( http: / / www.fsjy.net / jshyuandi / jiaoan / yw / wa(finish).ppt" \l "9 ),引导比较,理解。
先引导学生从句子中找出相同的词,再引导悟出声音的波纹与水的波纹相似之处:碰到挡住它们前进的东西,都会回来。
4.) 引导学生板书: 碰
声音的波纹 石壁
返
5.) 演示动画 ( http: / / www.fsjy.net / jshyuandi / jiaoan / yw / wa(finish).ppt" \l "10 ):青蛙叫的回声。
练习说话:青蛙是怎样听到回声的?
6.) 填空练习 ( http: / / www.fsjy.net / jshyuandi / jiaoan / yw / wa(finish).ppt" \l "11 ):
1. 水的( )碰到( )又( )回来。
2. 青蛙叫的声音的( ),碰到桥洞的( ),也要( )回来。
7.) 小结板书:明白
8.) 分角色朗读这段。理解:一蹦老高
过渡:回声多有趣呀,小青蛙又回到桥洞里听那有趣的回声了。
5. 情景导学最后一段。
四、 小结质疑。(略)
1、 按板书小结。
2、 质疑: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第三节
教学要点:
巩固练习,训练提高。
教学过程:
一、 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 练习说话,用“因为……所以……”说说回声的形成。
三、 完成课后练习题
四、 分析生字的字形,指导田字格的书写,进行扩词,说话的练习。
五、 布置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抄写生字词。
板书设计:
17 回声
碰
水的波纹 河岸
荡
奇怪 明白
碰
声音的波纹 石壁
返
学生分析
本课是二年级的语文课,涉及到的是自然当中一种普通物理现象,但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知识了解的不够多,多数学生不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因此,课前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体会,学生可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表达自己对回声的认识。还可借助图片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了解回声是怎么回事。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汉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读出奇怪、欢快、亲切的语气。
3、可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祖国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和词句训练。
设计思路
1、本次教学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采用边读边悟组合式教学。在教学中,多方位、多角度组织、引导、点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会语言合作。
2、课前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体会回声,课堂上大家交流,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学流程
1、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收集有关回声的录像带;设计识字的相关课件,创设一定的情境;体会美感的伴奏带;设计引导性问题。
(2)教学准备:收集有关回声的资料;预习课文;自己尝试学习生字;查阅相关资料,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自然界里有许许多多美妙的声音,你们想听一听吗?(生: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回声》(板书课题)
小朋友回声是什么声音?在哪能听到回声呢?读了课文后你就能知道了。
(二)创设愉悦空间,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初读课文认字〗
1、学生自读课文,自己解决不认识的字。
2、检查认读情况。
3、放伴奏带老师范读课文,学生仔细倾听,熟悉课文,巩固生字。
4、看动画,进一步熟悉课文,然后自由读课文,指名读,开火车读。随时纠正错字。
(三)通过几种朗读方式,让学生感知文中所描述的小青蛙思想感情的变化。
〖学生置疑〗
1、小青蛙听到了哪些声音?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哪听到的,妈妈是怎样回答小青蛙提出的问题的?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把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3、学生就以上问题分组讨论。
4、学生汇报(精选四五段)。
(1)学生互相说一说对回声的理解。
(2)实验演示,突破难点。
①观察水的变化。
②口述水的变化。
③朗读课文第四段,并指导学生将文中的词语和老师实验时所用的物品,所做的动作的词语,加以比较:“捡—拿扔—投河岸—盆壁。”
④结合词语比较,记认“捡、扔、河、岸、碰”等字,并进行字义理解。
(3)通过小组内交流,并根据学生喜新求变、活泼好动的天性以及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征,把实践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合作动手做实验,激发兴趣,调动思维、让其在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中自然地达到“以做促读”的目的。
〖朗读感悟第五段〗
①指导朗读青蛙妈妈的话,青蛙妈妈是在解答孩子的疑问,它的话应该要读出耐心、亲切的语气,节奏要慢,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或领读——再比较读——齐读——回读。
②小青蛙听了妈妈的话,恍然大悟,它非常高兴,要读出欢快的语气,节奏稍慢。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或领读——再比较读——齐读——回读。
5、以读为主,通过各种朗读,指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多读中悟情。
(分角色感情朗读,有条件的可以指导自编自演课本剧。)
6、指导写字。
7、实践活动。
(1)回家后用脸盆做一个实验,观察水波碰到盆壁又荡回来的样子。
(2)到山谷或空矿的房子内喊两声,听听自己的回声。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同学们充分体验回声是怎么回事,并感受大自然的赐予的美妙的声音。
(四)总结全文,回味欣赏。(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