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单元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解析版】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单元测试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14 14:10: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相继颁发了一整套文官法,将文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政务官负责制定政策,随内阁更替而变动;事务官负责执行政策,管理行政事务,不因内阁更替而变动。文官法的颁发( )
A.为复辟帝制做准备 B.规范了官员等级秩序
C.有利于政治近代化 D.推动了政党政治发展
2.有学者认为,近代英国文官制度下,次一等级的人员很难晋升到高一等级中去,报考不同等级公务员的人受到严格的教育资格及年龄限制。这表明,近代英国文官制度( )
A.不符合社会需要 B.缺乏实行的社会基础
C.贵族化色彩浓厚 D.不利于官员素质提高
3.北宋的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是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台谏官称为“言官”, 可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宋太祖曾规定,“与士大夫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宋朝的这一传统( )
A.保证了宋王朝长治久安 B.助推了士人的参政热情
C.完善了古代的监察制度 D.有效地制约了君主权力
4.英国文官考试的程序包括考选机关发布考试公告,资格审查,考试,录用。这表明( )
A.文官制度机构复杂而又庞大 B.文官考试已形成完整的体系
C.英国的民主政治机构较完善 D.英国对考试的管理比较严格
5.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后,孙中山参照中国古代和西方文官制度,建立了五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治体制;与此同时,政府先后颁布了《任官令》《文官考试令》 《文官考试委员会官职令》三个草案对文官制度进行规划。这一举措( )
A.使民主与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推动民主政治取得重大进展
C.标志中国近代文官制度基本建立 D.为中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6.1905年科举废除后,新式学堂激增,引发了由士子童生到学堂学生的集团式转交,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 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材料旨在说明科举的废除( )
A.改变了旧式价值观念 B.引发了学生运动的高涨
C.推动了传统社会转型 D.加快了民主革命进程
7.现代学者认为“文官制度改革和议会改革一样,不仅推动资产阶级民主化的进程,而且对其他国家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翰?穆勒当年也称文官制度改革是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公务革新之一”。两者看法的共同点是( )
A.指出了英国文官制度的当代意义 B.指出了英国文官制度的世界意义
C.肯定了英国文官制度的深远影响 D.肯定了英国文官制度的历史价值
8.唐代通过科举者,还需经过铨选方能任职,铨选标准为“身言书判”: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其中最重视判,要求应试者针对某一案件写出判辞,判辞须用四六文体,对偶整齐,对文学素养要求较高。由此可知,唐代选官制度( )
A.促使唐代文学作品十分兴盛 B.特别关注官吏的操守与品行
C.旨在提升案件审判的公正性 D.注重考核官员实际应用能力
9.据《新唐书》载,御史台事权高度集中,朝廷百司及地方官员无不在其监察范围之内;而尚书省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据此推断,唐代( )
A.行政职能分工不明 B.政令畅通得以确保 C.中枢机构发生异变 D.监察制度有所完善
10.京师同文馆中学生的升迁制度为“大考绩优,可授七、八、九品官。在馆绩优学生,固有随时派充总署翻译,或赴有关街门差委,或分赴各省任职,或随使出洋,或担任教职,出路不一而定,其七品官大考两次,可以投为主事”。据此可知当时( )
A.官员选拔与成绩挂钩 B.现代文官制度正式确立
C.京师同文馆挽救了清朝统治危机 D.科举考试选官制度废除
11.唐朝时期,为加强对地方监察,曾设立十道按察区(后增至十五道),由于部分按察使由州刺史担任,故而监察事务与地方事务融为一体,“道”逐渐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材料表明( )
A.加强对地方监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监察官不能由地方行政官员兼任
C.监察制度变革推动了地方机构的调整 D.行政官员兼任监察官成为历史趋势
12.民国时期文官考试有一套极其严格的考试程序,即凡褫夺公权,亏空公款,曾因赃私处罚有案,吸用鸦片或其代用品的人,不允许参加考试。这一举措( )
A.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 B.成为打击异己的工具
C.避免了官场腐败产生 D.引发了鸦片战争爆发
13.具有近代意义的中国海关是在晚清的动荡格局中形成的。 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引入海关的官吏制度建设,建立起录用制度、薪俸与福利制度、晋升制度和监督与惩戒制度。这套制度由于机制健全、组织严密,持续有效地运行了八十年。这说明( )
A.西方列强主动帮助清政府 B.中国海关必须依靠英国人
C.晚清制度开始逐步现代化 D.近代中国海关被英国控制
14.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依次展开,1994年重点建立和实施考试录用制度,1995年重点实施辞职辞退制度,畅通公务员队伍的出口,1996年实施了交流轮岗和回避制度,1997年对建立正常的竞争上岗制度进行研究试点。这表明我国( )
A.坚持了党管干部原则 B.公务员制度逐步完善
C.干部选拔走向制度化 D.公务员素质得到提高
15.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文官制度改革法案。 根据这个法案,美国政府形成了“两官分途”,政府官员分为具有党派立场的政治官员和不受党派力量控制的事务性官员,后者在美国政府官员中所占比例一开始只达到 10%, 1930年达到80%, 1970年达到85%,此后一直在85% 上下徘徊。美国政府“两官分途”的形成( )
A.削弱了精英政治的影响 B.缓和了两党之间的矛盾冲突
C.保证了公共行政的稳定性 D.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二、材料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戊戌变法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主张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他的上中下三策从总体上是要解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于世无补的弊病,引导人们崇尚实学,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上策是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中策则存科举之名,同时设立各种实学考试;下策是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摒弃过去八股取士的做法。这样就会涌现一批讲实际、重应用、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新人。
——摘编自李喜所等《梁启超传》
材料二 康有为代人草拟上疏,请废八股。光绪帝虑及各种变法的奏章多为保守大臣反对,此疏交付廷议必引起大哗。于是决定不付廷议,径下诏:自下科始,乡、会试及岁科各试,废八股,改试策论。后依张之洞建议,乡试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会试亦如之”。迂腐的读书人对此“惊怪不知所为”。书商则“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三场要诀》之类,获利亡算”。
——摘编自杨松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要求改革科举制的背景。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戊戌变法时期的科举制改革。
1.答案:C
解析:事务官独立于党派之外,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故选C项;文官法的颁布是民国初年稳定政权、巩固统治的需要,与复辟帝制无关,排除A项;材料规定了政务官、事务官的职责,不涉及官员等级秩序,排除B项;事务官独立于党派之外,无法推动政党政治发展,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对报考不同等级公务员的人的限制表明,在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下,政府机关弥漫着贵族化的阶级、身份和地位的观念,故C项正确;文官制度适应了英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英国社会的发展,故A项错误;文官制度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故B项错误;D项不是对材料信息的完整解读,排除。
3.答案:B
解析:材料分两层信息,第一层是宋朝台谏官“可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说明宋朝台谏官权力大;第二层是宋太祖的规定“与士大夫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说明宋朝文人地位大大提高,综合两层信息可知宋朝文官位高权重,这便大大助推了士人的参政热情,故选B项;宋朝重文传统有助于政治清明,但起不到保证宋王朝长治久安的作用,排除A项;完善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宋朝台谏官能在一定制度上限制君主权力,但起不到有效制约的作用,排除D项。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文官考试制度。依据材料可知,文官考试的程序包含了从报名到考试,再到录取的各个环节,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故B项正确;仅从考试程序无法看出文官制度机构组成,排除A项;材料仅反映文官考试一项,无法得出民主政治机构完善这一结论,排除C项;材料不仅反映了考试过程,还有报名和录取,D项没有全面反映材料,且材料无法体现“严格”,排除。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材料中孙中山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初就已经开始对文官制度进行规划,并颁布相关法律草案,这为中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所以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文官制度,没有突出民主共和观念,排除A项;“重大进展”说法夸张化,排除B项;材料中三个草案仅是对文官制度的规划,没有最终完成制度建设,排除C项。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废除科举制的影响。据材料“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可知科举废除后旧式价值观念的变化、学生运动的高涨等推动了传统社会转型,故选C项;改变旧式价值观念和推动学生运动的高涨不是材料的重点内容,材料强调科举的废除推动了社会转型,排除A、B项;材料没有体现民主革命进程问题,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文官制度的影响。材料中现代学者和约翰?穆勒都强调了文官制度的深远影响,所以C项正确;英国文官制度的当代意义只是材料反映的一部分,不是全部,排除A项;现代学者指出了英国文官制度的世界意义,但约翰?穆勒没有强调这一点,排除B项;D项仅是约翰?穆勒的观点,排除。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唐代的选官制度。据材料“最重视判,要求应试者针对某一案件写出判辞……对文学素养要求较高”,可知铨选侧重考查考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故选D项;材料体现不出科举制促进文学作品兴盛,排除A项;据材料“其中最重视判”可知唐代选官更加关注考生的实践能力,而非官吏的操守与品行,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唐代选官的目的,排除C项。
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唐代官制。通过题干可知,唐代御史台掌管监察职权,同时尚书省左右丞又对御史有所监督,即“劾御史举不当者”,可知唐代的监察制度有所完善,故选D项;题干只是述及唐朝“尚书省左右丞”对“御史”有所监察,防止出现冤假错案,这是监察制度完善的表现,并非行政职能分工不明和政令畅通的表现,排除A、B项;监察制度的完善,并没有改变唐朝中枢机构的建制,排除C项。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大考绩优,可授七、八、九品官”“在馆绩优学生……出路不一而定”可知,当时官员选拔与成绩挂钩,A项正确。清朝没有建立现代文官制度,B项错误;京师同文馆没有挽救清朝危机,C项错误;科举考试于1905年废除,D项错误。
1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监察事务与地方事务融为一体,‘道’逐渐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可知,监察制度的变革推动了地方机构的调整,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监察事务与地方事务的融合,而非地方监察对中央集权的影响,A项错误;由材料“部分按察使由州刺史担任”可知,监察官可以由地方行政官员兼任;B项错误;材料只阐述了唐朝时期部分行政官员兼任监察官的史实,并不能说明行政官员兼任监察官成为历史趋势,D项错误。
1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民国时期选拔官员有严格的考试程序,这有助于提高官员素质,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打击异己,B项错误;官场腐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民国时期鸦片战争已经结束,D项错误。
13.答案:C
解析:材料“具有近代意义的中国海关是在晚清的动荡格局中形成的”体现了晚清制度逐步现代化,C项正确。“主动帮助”不符合史实,A项错误;B项中“必须”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4.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我国公务员制度逐步完善,B项正确。A、C两项均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错误。
15.答案:C
解析:大量中立的事务性官员的存在能够保障公共行政的稳定性和连续性,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精英政治的影响,A项错误;两党之间的矛盾不会因为美国的文官制度而改变,B项错误;“两官分途”的形成不能加强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D项错误。
16.答案:(1)背景:民族危机日趋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派要求变法;科举制存在弊端;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需要(社会需要新式人才)。
(2)简评:打击了旧学;传播了新学;有利于思想解放;对推行新式教育有积极影响;改革不彻底(仍存在科举程式化的弊病)。
解析:(1)问据材料一中“梁启超提出……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得出维新派要求变法,据材料一中“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于世无补的弊病”得出科举制存在弊端,据材料一中“引导人们崇尚实学,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得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需要,结合所学得出民族危机日趋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2)问据材料一中“会涌现一批讲实际、重应用、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新人”结合所学得出有利于思想解放,据材料一中“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得出对推行新式教育有积极影响,据材料二“废八股,改试策论”“迂腐的读书人对此‘惊怪不知所为’”结合所学得出打击了旧学,据材料二“兼及五洲各国政艺”结合所学得出传播了新学,据材料二“乡试以历代掌故为主”得出改革不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