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单元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解析版】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单元测试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14 14:11: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16世纪,西班牙医生塞尔维特因解剖人体进行血液循环研究,被宗教裁判所火刑处死。而达尔文在19世纪中期相继发表《物种起源》《人类的由来》,虽遭教会激烈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其原因在于( )
A.进化论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B.教会失去原有权威
C.进化论被证明是科学理论 D.教会实行宽容政策
2.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
3.自1979年9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来,人民群众创造性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例如“五讲四美三热爱”、全民文明礼貌月、“五个一工程”、创建文明城市、创建文明村镇等活动。这些活动( )
A.提高了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B.同人民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
C.改善了城乡人民生活水平 D.与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进程相互促进
4.1937年罗斯福向国会提交“填塞法院计划”咨文,提出“如果法官在70岁拒绝退休,总统有权再额外任命一位大法官与其共事”。对此,最髙法院大法官休斯反驳指出“增加法官会降低法院效率”。最终参议院否决了这一方案。这反映出美国( )
A.总统试图扩大行政权力 B.参议院捍卫司法独立
C.民主程序复杂效率低下 D.民主政治基石的坚实
5.古罗马法律规定在婚姻关系解除之后,妻子可以要求丈夫返还女方出嫁时的嫁资。但又规定如果丈夫需要以全部财产承担,则可以留下一部分用以维持生活。这说明罗马法遵循了( )
A.司法独立原则 B.程序法定原则 C.契约自由原则 D.公平正义原则
6.隋朝《开皇律》“又置十恶之条,多采后齐之制,而颇有损益。一曰谋反,二曰谋大逆,三曰谋叛,四曰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犯十恶及故杀人,狱成者虽会赦,犹除名”。这些律条的制定( )
A.受儒学思想影响较深 B.体现了专制制度的完善
C.存在着重罪轻罚倾向 D.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公正
7.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开始实施,成为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法律。《婚姻法》的颁布( )
A.拉开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序幕 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完成
C.提高了妇女的参政和生产积极性 D.为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条件
8.托克维尔指出:“假如美国总统犯了叛国大罪。这时,先由众议院弹劾总统,接着由参议院宣布罢免他的职务。然后,他才到陪审团出庭受审,只有陪审团可以剥夺他的自由或生命。”据此,托克维尔强调美国( )
A.总统受到国会和法院制约 B.三权分立体制已发展完善
C.政治审判的程序较为严格 D.最高司法权集中于陪审团
9.732年,官修的礼仪巨著《大唐开元礼》颁行,舍弃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盛行,并为皇室和国家所采用的道教和佛教礼仪。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三教合一”局面的出现 B.理学对朝廷影响日益深入
C.儒学的正统地位根深蒂固 D.佛、道盛行导致战乱不休
10.春秋战国时期,子产在郑国铸刑书,临终前对他的继任者说:“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 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A.子产主张德政,宣扬儒家思想 B.子产的治国理念违背时代潮流
C.子产主张严刑峻法 D.子产最早提出了民本思想
11.在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召开的基础上,1953年1月组成以毛泽东为主席的宪法起草委员会。3月,全国政协邀请各界民主人士500余人进行了15次宪法草案初稿座谈。公布了经过修改的宪法草案后,全国有约1.5亿人参加讨论。材料表明( )
A.新政权建立充分体现民意 B.新中国已经步入法治国家
C.新中国制宪程序的民主性 D.人民普遍参与新中国立法
1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国家机关,必须厉行廉洁的、朴素的、为人民服务的革命工作作风,严惩贪污,禁止浪费,反对脱离人民群众的官僚主义作风。该纲领的颁布( )
A.推动了社会风气的改良 B.确保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C.与中共工作重心转移相适应 D.加速了国家经济计划的开展
13.史载,罗马中央政府“除元老院外,它的行政官员仍不过由总共40人左右的执政官、 大法官、财务官和营造官组成”,罗马行省的官吏则更少,而中国“西汉末年官吏总数有12万余人”。材料可以佐证古代罗马( )
A.善于利用经济手段改善人民生活 B.行省是实行法治的有力保障
C.注重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社会管理 D.国家行政管理存在严重弊端
14.宋代,在养亲法令的保障下,官员在履行养亲义务的过程中拥有较多的选择。他们可以迎侍祖父母、父母,也可以申请闲职来解决养亲问题,同时还可以致仕、辞官养亲。据此可知,宋朝统治者( )
A.以养亲作为考核官员的主要标准 B.重视官员的忠孝一体化
C.弱化血缘亲情对社会的影响力 D.意在强调官员知行合一
15.1983—1984年湖北张家山汉墓出土的大量竹简中,包括《二年律令》,内称:“有任人以为吏,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免任者。”这一规定( )
A.旨在增强中央权威,维护统一 B.保证了国家政务的有序运行
C.有利于强化各级官员的责任意识 D.目的是厉行法治突显皇权至上
二、材料题
16.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
材料三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3)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
1.答案:B
解析:结合题中信息可知16世纪到19世纪中期欧洲教会对人们思想、科技进步的约束与破坏大大减轻,这主要得益于宗教改革对教会势力的冲击,故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进化论的提出,无法得知人们是否接受这一理论,A项错误,排除;C、D两项不是材料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排除。
2.答案:D
解析:佛教是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的,在其传播过程中,与中原地区的思想文化逐渐融合,表现在佛像的面部和服饰方面,即时代较晚的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逐渐整齐,故D项正确。
3.答案:B
解析:“五讲四美三热爱”、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有利于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的创建活动有利于促进社会生活环境的好转,这些活动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在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等方面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故B项正确;A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精神文明建设而不是物质文明建设,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信息无直接关系,排除。
4.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总统向国会提出议案,最高法院反对,参议院以投票的形式作出决定,否决提案,严格按照美国的民主程序进行,体现了美国民主政治体制中的三权分立原则,这是美国民主政治的基石,故选D项;材料中,总统的提案试图削弱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权力,扩大总统对大法官任职的权力,这只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能反映材料的主旨,排除A项;参议院是按照美国民主程序对总统提案进行审议,不是为了捍卫司法独立,排除B项;按照既定民主程序,得到了否决议案的结果,避免了总统和最高法院大法官的过多争论,提高了行政效率,排除C项。
5.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罗马法在处理婚姻关系解除之后的财产问题上,既保护了妻子作为弱者的权益,同时也考虑到了丈夫的生存权益,遵循了公平正义原则,故选D项。
6.答案:A
解析:从《开皇律》规定的十恶之条的内容可以看出,主要是维护忠孝节义,反映了隋朝法律条文受到儒家思想影响,故A项正确;B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从材料来看是重罪重罚,不存在重罪轻罚的倾向,排除C项;从材料中的法律条文看不出是为维护社会公平公正作出的规定,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1950年新中国民主政治已开始建立,故《婚姻法》不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序幕,故A项错误;土地改革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完成,故B项错误;《婚姻法》保障妇女的权益,从而提高了妇女的参政和生产积极性,故C项正确;《婚姻法》与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无关,故D项错误。
8.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对总统犯罪的审判程序,没有突出国会和法院对总统的制约,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对总统犯罪的审判程序,未突出三权分立,故B项错误;根据“先由……接着……然后……只有陪审团可以剥夺他的自由或生命”可知,托克维尔强调美国政治审判的程序较为严格,故C项正确;联邦法院掌握最高司法权,故D项错误。
9.答案:C
解析:“三教合一”局面的出现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与题目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理学是宋代开始出现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官修的礼仪巨著《大唐开元礼》颁行,舍弃了道教和佛教礼仪,说明了儒学正统地位的根深蒂固,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佛、道盛行导致战乱不休的信息,故D项错误。
10.答案:C
解析:子产宣扬的是法家思想,故A项错误;子产的治国理念顺应了当时的时代潮流,故B项错误;材料翻译过来是“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够用宽和的方法来使民众服从,次一等的人不如用严厉的方法。火的特点是猛烈,百姓一看见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在火里;水的特点是柔弱,百姓轻视而玩弄它,有很多人便死在水里,因此运用宽和的施政方法很难”。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本思想,故D项错误。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1954年宪法。依据材料“在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召开的基础上”“全国政协邀请各界民主人士500余人进行了15次宪法草案初稿座谈”“全国有约1.5亿人参加讨论”可知,新中国制定宪法时体现了民主性的特点,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新政权建立体现民意,A项排除;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普遍参与”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对工作作风的相关规定适应了中国共产党即将执掌新政权的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是对国家机关工作作风的要求,排除A项;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排除B项;材料中对国家机关工作作风的要求与加速国家经济计划的开展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
13.答案:C
解析:本题结合史料实证考查古代罗马的特征。结合所学可知,罗马有着完善的法律体制,这为罗马帝国的统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从而减少了政府的行政官员,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古代罗马官员善于利用经济手段改善人民生活的情况,排除A项;罗马实行法治的有力保障是罗马完善的法律制度,而不是行省,排除B项;官员数量少不能说明“国家行政管理存在严重弊端”,排除D项。
1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法律的特点。宋代官员养亲“可以迎侍祖父母、父母,也可以申请闲职来解决养亲问题,同时还可以致仕、辞官养亲”,这说明宋代统治者倡导官员忠孝两全,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对官员的考核,排除A项;重视养亲说明宋代强化血缘亲情,排除C项;知行合一是明代王阳明提出的,排除D项。
1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律令。据材料可知,被推举的官员如果出现贪污腐败或不能胜任的情况,不仅惩治该官员,还要追究推荐者的责任,这有利于强化各级官员的责任意识,故选C项;材料并未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B项夸大了这一规定的影响,排除B项;这一法令的目的并非突显皇权至上,排除D项。
16.答案:(2)原因:政治运动的干扰;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
条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历程:改革开放后开始起草民法典;80年代改革开放深入,颁布民法通则;90年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制定相应的单行法;21世纪后,适应全球化需要,加快起草,2017年通过民法总则。
特点: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和经济发展需要,民法典加快制定、不断完善。有利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断健全。
解析:(2)问第一小问原因,从材料二“整风”“反右”等信息看出两次民法典起草中断的原因是“整风”“反右”“四清运动”等政治运动;从材料二“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可知中断的原因是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第二小问条件,根据材料二时间“1954—1956年”“1962—1964年”,结合中国当时的经济政策,可知当时“经济社会条件”是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概括归纳;第二小问特点,从材料三可知,民法典发展历程是与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进程相一致的,并且是速度不断加快,内容不断完善,据此概括;第三小问有利因素,结合当前中国政治、经济背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