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分类:
史实再现型
材料型、因果型
程度型、概念型
比较型、评价型
组合型、逆向选择
史实型选择题
【题型特征】
这类选择主要考察对基本史实的掌握情况,比较简单。注意题干的要求和备选项是否一致,以及历史概念、历史事件的准确性。
例: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
C.礼法并用 D.民水君舟
例:“汉承秦制”,亦有创设。以下属西汉创设的制度是
A.什五连坐 B.郡县行政
C. 刺史监察 D.皇权独尊
例:2009年2月,佳士得拍卖公司在巴黎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中的兔首、鼠首。这两件中国文物被掠夺于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材料型选择题
【题型特征】
以文字材料、图片、数据图表为载体而设计的选择题。有两种结构,一种是在题干中引入材料,创设情境;另一种是以不同材料作为备选项,第一种形式较多。
这种题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首先要求学生具有阅读材料和分析材料的能力,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其次要求学生善于通过材料提示历史本质,洞察历史发展规律。
例: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此处所谓“周政”主要是指周代的
A.分封制度 B.井田制度
C.宗法制度 D.礼乐制度
阅读材料,抓关健字词
联系教材及所学知识,进行知识迁移
注意材料对所反映史实的态度,准确判断。
1、文字型材料
练1:对英王查理一世的审判与处死是英国革命中的重大事件。布拉德肖法官曾在法庭上向查理一世宣示:“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这就好像一条纽带,纽带的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的义务。先生,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上述材料表明,布拉德肖比法国启蒙思想家更早提出了
A.君主立宪的观点 B.革命权利的学说
C.社会契约的理念 D.天赋人权的思想
地区 党员人数 学生 工人 农人
绥远 3200 8% 3% 80%
湖北 1877 63.1% 2.3% 8.9%
广东 15000 21.2% 20.1% 39.1%
例:表1 1925年部分省份国民党员构成表
表l表明,1925年的国民党
A.发展重心由北向南转移
B.实行了土地革命政策
C.是多阶层组成的革命联盟
D.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正确解读图表、地图
2、图表、地图型材料
例:图3是湖南长沙马王堆—座墓葬中出土的丝织品,上面用当时通行的字体抄写了一部典籍,它应该抄写于
A.商周时期
B. 秦汉时期
C. 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3、 图片、漫画型材料
关注图片、漫画出处,标题
练:表2 1937、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
所示各种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抗日战争的影响
B.抗日根据地扩大
C.国际援助的增多
D.民营工业的发展
年份 占工厂总数比例 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 占工人总数比例
1937年 16% 4.4% 7.3%
1942年 58% 78% 49%
练:历史学家乔 科尔顿写道:“这场战争前后持续了四年,其中有好些像拿破仑时代一样的大规模战斗,这是除了中国1853—1864年的太平天国起义之外,在19世纪发生的最惨烈的战争。”此战争应该是
A.普法战争 B.印度民族大起义
C.美国内战 D.马赫迪民族大起义
练:《东方杂志》某年2月发表文章说:一年以来,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起风起云涌了。报章杂志的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斯(思)主义,西也是讨论布尔希(什)维克主义;这里是阐明社会主义的理论,那里是叙述劳动运动的历史;蓬蓬勃勃,一唱百和,社会主义在今日的中国,仿佛有‘雄鸡一鸣天下晓’的情景。”文中所说的“一年”是指
A.1915年 B.1917年
C.1920年 D.1924年
概念型选择题
【题型特征】
概念型选择题主要依据基本历史概念来命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释能力,要求学生对历史概念准确理解,并对其内在规律和本质属性进行准确把握。此类题题干中经常出现的词语有“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准确的理解是”等。
概念型选择题的考查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题干概念类,即题干提供一个概念,选项提供与此概念相关的四个阐释,要求从中找出一个最符合题干概念的阐释。
二是选项概念类,即题干提供某种现象的阐释,选择提供四个概念,要求从中找出符合题干阐释的概念。
三是隐性概念类,即题干和选项均不出现概念,但解题时要使用概念。
例: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这表明当时的手工业和商业
A.由官府控制
B.不受官府的干预
C. 存在官营和私营的区别
D.以私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
解题对策:
解答概念型选择题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1)背景法。历史概念有其客观存在的特定背景,根据历史时间和历史空间,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取合适的答案。
(2)定性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属性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是什么”。凡是与题目所考查的概念性质不同的选项就要被淘汰。比如,题干提供的是政治制度方面的概念,而某选项的阐释却是经济方面的内容,明显可以排除。
例:人们通常用“封建余孽”这个词特指近现代社会中残存的拥护封建制度的分子。这种用法最早可能出现于:
A、戊戌变法后 B、新文化运动后
C、辛亥革命后 D、新中国成立后
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
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
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
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
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
(3)定量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时间、适用范围等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在什么时空区间内存在,在什么范围内适用”。
(4)理论法。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辩证关系原理,阶级分析法等基本原理可以迅速解答。
(5)史论结合法。运用唯物史观、辩证法的相应理论与观点对题干与备选项进行分析,再结合相关历史知识进行印证,从而找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例:一般认为,英国在16、17世纪时的社会和政治制度、人民精神面貌以及价值标准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其中的政治制度是指
A.斯图亚特王朝前期实行的政治制度
B.“光荣革命”前夕实行的政治制度
C.由《权利法案》所确立的政治制度
D.议会选举改革之后完善的政治制度
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被称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表明
A.垄断资本日益排挤中小企业
B.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
C.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加强
D.私人经济依附于国家
练:英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不仅反映了它们本身发生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这表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标志着
A.工业生产方式确立
B.工业资产阶级胜利
C.新社会制度的胜利
D.君主制度的衰亡
因果型选择题
【题型特征】
因果型选择题就是考查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 该类型题通常有以下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是由结果推出原因,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题干中的标志性词语有“主要原因”、“最主要原因”、“内因”、“外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是因为”、“主要是由于”、“决定性因素”、“主要理由”、“主要依据”、“政治因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导火线”、“目的”、“主要目的”、“根本目的”、“直接目的”等,或出现“为了”、“主要是为了”、“意图”、“动机”等关键词语。
另一种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题干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例:彼得·李伯庚在《欧洲文化史》中说:“莫扎特(1756~1791)的乐曲听众往往只是挤满一个客厅,而贝多芬的交响乐则是为音乐厅的上千听众而创作的。”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共和制度的确立
B.封建等级观念被削弱.
C.普通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
D.民主平等思想开始传播
方法一 运用基本原理判断,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因,社会意识是果)、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
例:1901~1905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矿企业数显著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
B.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C.政府鼓励及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D.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方法二 抓住限定语解题。如时间、空间;主观、客观;国际、国内;根本、直接、间接等。
练: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 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
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
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练:冷战的爆发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导致
A.美国加速推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
B.苏联没有参加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C. 中国国统区经济混乱
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练:1920年9月,《新潮》杂志载文说:“军国主义打破,旧式的政治组织破产,于是感觉最钝的中国人,至此也觉得……于是乎谈政议法的声浪稍衰,而社会改造的声浪大盛。”促使当时社会思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A.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B.协约国战胜同盟国
C.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确立
D.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西方文明弊端
解答此类选择题时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正确理解概念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弄清楚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历史原因、根本原因等概念;
二是弄清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
三是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哪个是因、哪个是果。
程度型选择题
【题型特征】
又称最佳型选择题,此类题型在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题干与备选项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联系,其他选项因不够全面或不完全切题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其特点是:题干与各备选项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联系;在题干中往往用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形容词作为限定条件,如“根本的”、“最突出的”、“主要”、“直接”、“最早”等。该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等。
此题型涉及的理论含量较高,能力要求层次也较高,难度相对较大,表现为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是近几年高考的主打题型,应引起同学们的重视。
例: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
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方法一 排除法:即排除表述存在错误的选项、表述不够严密的选项和与题干没有必然联系的选项;
例: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改用白话国语。这表明当时文学革命( ) A.取得了重大突破
D.被全社会所认同 C.推动了政治改革
D.取得了彻底成功
方法二 比较分析法:即分析比较选项与题干的关系,选取对于题干来说更直接、更具体、更全面或更具根本性的选项。注意不能入选的选项常有以下的毛病,“以偏概全”“范围过大”“过于间接”等;
例: 1950年,法国外交部长舒曼对法、德即将开展的合作说,今后“在法,德之间发生的战争是不可想象的,而且在物质上不再可能“。舒曼在此所说的合作主要是指
A 矿业资源互补 B 人力资源共享
C 科学技术交流 D消除贸易壁垒
方法三 联系历史背景分析法,即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分析,找出最佳选项。
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些民主党派及非党派民主人士担任国家重要领导职务。其中,中央人民政府6名副主席中有3人,政务院4名副总理中有2人,34个部级正职中有15个由党外民主人土担任。这
A.表明左派人士和中间人士按三分之二比例参与执政
B.说明中国共产党开始实行与民主党派合作的政策
C.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
D.贯彻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练:亚里士多德曾将城邦的政治机构划分为三部分:“其一为有关城邦一般公务的议事机能;其二为行政机能部分……其三为审判机能。”在这方面与他最相似的启蒙思想家是( ) A.洛克 B.孟德斯鸠
C.伏尔泰 D.卢梭
练:下列各项中,对苏俄时期苏维埃性质的准确表述是( ) A.相当于议会的立法机构
B.行使国家权力的行政机构 C.工人士兵等阶层的协商机构
D.立法与行政合一的机构
比较型选择题
【题型特征】
比较型选择题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作为对象进行比较分析的选择题。它是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备选项中的表述基本上是教材中没有的,因此同学们在做题时要注意辨别备选项表述的正误。
从形式上看,比较型选择题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比较型选择题在题干中一般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之处”、“相似之处”、“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本质上的相似之处”等词语出现;隐性比较型选择题则没有明确的提示语。
从内容上看,这类选择题既有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表面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也有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本质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而后一种更常见。
例:中西文化交相辉映,如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是同时代的著名戏剧家,下列属于同时代同一领域的文化名人是
A.孟子和苏格拉底
B.关汉卿和达尔文
C. 王阳明和哥白尼
D. 曹雪芹和孟德斯鸠
1、注意题干考查的角度,看题干是考查两者的区别,还是考查两者的联系,或者是考查两者的所有关系即包括区别与联系。
2、把备选项和题干进行联系比较,先看备选项的表述是否错误,再看备选项观点是否符合题干考查的角度。
练:日本1889年宪法规定,天皇总揽统治大权,内阁辅佐天皇。包含相似规定的宪法是
A.《德意志帝国宪法》
B.英国1787年宪法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 英国《权利法案》
练: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 索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 道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二者根本的共同点在于( )
A.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C.推翻了三座大山
D.都使中国实现了共同富裕
逆向型选择
【题型特征】
逆向型选择题,就是要求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的选择题,也称为否定选择题。此种题型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即在试题中有三个备选项是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试题要求将另一个不符合的选出来。该题型结构特点是在题干中有“不是”、“不正确”、“不包括”、“错误的”、“无关的”、“不属于”等提示语。
例:1952年我国邮电部发行纪念十月革命的邮票,名称为“伟大的苏联十月革命35周年纪念”,全套4枚。其中第—枚图案为毛泽东访苏期间和斯大林在一起;第二枚图案为列宁在第二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上讲话。此套邮票成为我国第一套错体票,其错误在于
A.邮票的名称 B.周年纪念的时间
C.第一枚的图案 D.第二枚的图案
推理法:若不能确定某个选项正误时,可以先假设此选项正确,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其结论是否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
练: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对中国近
代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
A.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B.促进了人口流动、信息交流
C.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
D.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组合型选择题
【题型特征】
是将同一类的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的选择题。 此类题考查角度有两个:一个是将一历史时期的事件或同一历史事件产生的影响进行归类组合,这种情况考查的知识的跨度不大,但分析深,角度多,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发散思考的能力;另一个是将不同历史时期或不同历史事件的同类知识进行归类,此种情况分析程度不深,但时间、空间跨度大,考查学生的归纳和比较能力。因此,组合型选择题考查的知识点容量大,信息范围广,能从多角度、多层次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既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又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
例:我国古代有不同时期曾经实行过分封制、郡县制,这两种制度相同点有①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②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 ③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④长官都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免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方法一 :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择肢,排除包含这些选择肢的组合,再逐步筛选,得出正确答案。
例: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古国,还是西方近代国家,都以建章立制来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下列具有此类性质的文献或制度是
①秦汉郡县制 ②《十二铜表法》③英国《权利法案》④美国1787年宪法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方法二:肯定筛选法,它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择肢,确定一个正确的选择肢,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择肢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