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湖北省高二年级学年期末联考历史参考答案
1、B解析:三星堆
外交往的重要
以
外来文明的影响。三星堆遗址发现的大量海贝,就是卬度洋环纹贝,反
路历史悠
表的中华文明,自
来就具有包容性,广
的吸收外来文明。A选项高度发达
项直接无法体现,D选项一致
解析
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各国为争夺土
和资源,展开激烈的兼
并战争,所以各国之间普遍修筑有长城。秦朝完成统
的长城都被拆
这体现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和历程。A选项融合无
选项发展无
项与材料无关
B解析:汉代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新的耕作技术的运用,粮食产量逐渐増多,谷物作
为酿酒的主要原料,为酿酒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此外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
为酒种类
提
都不是主要原因
4、B解析:从商人们所说的情况来看,当时这条航线已普遍被使用,是一条成熟的航线,否
则他们不会如此准确地了解航程所需的时间
料不符
实也不符合,C开始
不对,世界市场与材料时
5、D解析:唐朝不同时期科举考试诗赋题目都来自于儒家经学,儒
方学术成
导国家进行政治建设和教化民众的工具,官方所设置的题目表现了朝廷对经学思想在现实生
中的践行和思考。A、B与材料不符
史实不符
A解析:材料解读所选
有具体的负责臁访、儒学、巡检司等具
员,所以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南方边疆
普
是侧面反
材料无
D解析:印度是英国最重要的殖民地,而英国又是当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较之半殖
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英国独占殖民地
殖民统治者的“破坏性”使命和“建
命都完成得更为彻底,更有成效,所以印度的棉花出口贸易占
整体来
还是自然经济占主导,答案
C与材料主旨不符
8、0解析
是水彩画,其构图、透视是西式的,精确的景物
彩,可见
家曾研习过素描和
但
线描、勾勒和渲染,画得呆扳的人物
选
绘画主题,又分明是
的东西,所以是近代时代背景下中西合璧的产物。A不是传统
近代转型无法体
传统水墨
D解析:1957年,一五讠
改造的完成,农民建设社
老
咧嘴忍不
衡南水库多”,故选D。材料不能体
是文学艺术百花齐放,学术百家争鸣,与材料无关B
首民歌符合当时社会现实
年大跃进反
倾”思想的广泛盛
除
C解析
世界贸易组
界
会
济体系的深化发展,故选?。多极化是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与材料无关,A错误
是习近平
年提出的
议,与史实不符D错
解析:由材料可知,雅典民主政
陪审法庭
辩
审员投票,以多数
原则判决刀子为凶器
主法律程序故选D,A
先项中
民”包括妇女、未成年人等,应该
此不选。G材料无法机密★启用前
2021年湖北省高二年级学年期末联考
历史
本试卷共6页,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O
2.
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信息
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
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
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三星堆一、二号坑内出土了数千枚来自印度洋深海水域和南海的海贝,这些海贝作为
古代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通用货币,是古蜀王国对外贸易的重大发现。这说明了
A.
三星堆地区商业交通高度发达
B.不同文明在三星堆地区的交流
C.古印度和古蜀国实现直接交往
D.不同古代文明之间具有一致性
2.
图1分别是战国和秦朝的长城分布图。对比两图,其中的变化反映出
A.
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融合
C.国家由分裂逐渐走向了统一
3.
《说文解字》中记载:“八月黍成,可为酎酒。”邹阳的《酒赋》中提到:“皆曲涓丘之麦,
酿野田之米。”《汉书》中也写道:“上尊酒十石。”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儒学思想成为官方正统学说
B.粮食产量和经济作物的增长
C.西汉时期酿酒技术不断成熟
D.酒在风俗礼仪中起重要作用
4.
著名僧人法显于东晋隆安三年(399年)由长安取道西域到达锡兰时,看到一把中国产
的白绢扇,思乡之情渐起。于是他从锡兰搭乘商船回国,经90多天的航行到达广州。
途中听商人们说,正常情况下航行50天便可到达。据此可知
A.广州成为了南海的贸易中心
B.广州到锡兰已经有成熟航线
C.中国商品开始进入世界市场
D.魏晋手工业技术领先于世界
5.
根据表1,可知唐代
表1
诗赋年代
诗赋题目
题目出处
开元二十二年(734)
《梓材赋》
《尚书?梓材》
大历二年(767)
《射隼高墉赋》
《易经?下经?解》
元和十年(815)
《乡老献贤能书赋》
《周礼-地官司徒第二-乡大夫》
长庆三年(823)
《丽龟赋》
《春秋左传-宣公十二年》
A.官方重视礼制建设
B.科举制度不断发展
C.儒学地位受到冲击
D.儒经指导政治践行
6.
广海选制度是元朝在南部边疆推行的一种特殊的官员锋选制度,与当地自然和社会经
济条件有密切的关联。从其所选拔的官员来看,既有路府州县管民官,还包括廉访司
官以及巡检司、儒学、盐司等官署的官员,这从侧面反映了
A.南部边疆地区官员缺乏
B.元朝对边疆地区的重视
C.经济重心已经实现南移
D.元朝人才选拔来源广泛
7.
近代中国和印度农业商品化都有一定发展,但是两者在商品化程度上差异明显。据统
计1909-1913年世界棉花出口贸易中,印度约占13.1%,中国约占1.6%。这体现出
A.印度农业商品化程度超过中国
B.中国自然经济具有较强抵抗性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起步晚
D.中印两国殖民地国家性质不同
8.
图2是清代广州画家关联昌19世纪中后期所作系列画之一。该画作釆用水粉颜料,
以精确的景物结构、明丽的色彩为主要特征,形象的
表达了中国人一生的各个阶段。据此可知
A.
中国传统文人画不断发展
B.
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转型
C.
该绘画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D.
传统水墨画注重形神兼备
9.1957年,民歌“树上喜鹊喳喳地叫,老汉咧嘴忍不住地笑。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好比
四十颗太阳当头照。太阳也比不上它温暖,处处地方它都照到。放近耳朵听一听,莫
不是毛主席的说话声……”广泛流传。这反映了当时
A.歌颂是民歌的主调
B.
“双百方针”全面推行
C.
“左”倾思想广泛盛行
D.三大改造取得胜利
10.图3邮票中祥云联结古老华表与现代国贸大楼,象征着拥有12亿人口的中国与世界
经济大家庭的融合,生动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入世”的喜
悦之情。中国加入WTO
A.
标志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B.
体现美国经济霸权的衰落
C.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发展
D.
表明“一带一路”经济战略的全面推行
11
.雅典陪审法庭有案例:官员用斧头杀死一头公牛,扔掉斧头逃离现场。之后有人拿刀
剥掉牛皮,吃掉牛肉。法庭辩论一开始指向提水以供磨刀的妇女,妇女则指责磨刀的
人,磨刀的人又将责任转向切肉的人,而切肉的人则认为责任是他手里的刀。经投
票,陪审法庭判定刀子以沉默自认,被判决有罪的凶器投向大海。这反映古代雅典
A.人文主义影响司法审判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C.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D.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
12.17世纪莎士比亚创作的《错误的喜剧》中很多场景都是围绕着人们之间的商业往来,
强调了商业的社交性,同时也认为过度重视金银而忽视伦理道德是不科学的。莎士
比亚认为当时英国
A.社会的道德体系趋于崩溃
B.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盛行
C.理应兼顾商业发展与道德
D.受到商业革命的广泛影响
13.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战争也唤醒了东方,把东方各族人民卷入了国际政治生活,例如中
国的“五四”运动、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在当代革命中,东方各民族为了
不再仅仅充当别国发财的对象而参与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此观点反映了
A.
一战推动民族独立解放运动高涨
B.十月革命胜利影响深远
C.东方各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D.世界殖民体系走向崩溃
14.1954?1963年苏联玉米种植面积增加了
7倍,而1965年的播种量下跌到低于1940
年的水平,甚至在部分农庄里,想种玉米的人们只能偷偷摸摸地种植。该变化是因为
A.美苏争霸大力发展重工业
B.最高权力的集中与更迭
C.集体农庄降低生产积极性
D.农业体制改革遭遇重创
15.有学者认为战后新兴国家这一概念是美国这个占据世界主导地位国家的大金融资本
和跨国资本提出的。“新”指的是新自由主义推进的发展中国家的制度转轨;“兴”指
高二历史试卷第3页(共6页)
的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源于采纳了西方的制度体系。据此可知
A.美国霸权主义初具端倪
B.战后的美国掀起了冷战
C.新兴国家发展面临挑战
D.跨国公司决定经济秩序
16.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宣布倾倒核废水入海,引起全世界关注。奇怪的是西方
媒体集体失声,这与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时遭遇西方猛烈谴责完全不同。
该现象反映出
A.国家利益主导舆论方向
B.意识形态斗争日渐消弭
C.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主题
D.国际环境保护意识淡漠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17题14分,18题12分,19题14分,20题12分,共52分。
17.
【中国古代的书院变迁】(14分)
材料一春秋末年,创立私学者大量涌现,周守藏史老聃“见周之衰,乃遂去”,
私自著书兴学,夷人鄭子、郑国邓析等人也收徒讲学。在各诸侯国中,鲁国是私学出
现较早的国家。鲁国地处中原,周边有齐、燕、晋、宋、楚等强国的拱卫,没有受到外族
入侵,国内也没有出现大的动乱,使大量的西周文物典籍得到有力的保护,成为唯一
保存完好周文化的教育中心。因此在鲁国兴办私学的人有很多,乐师师襄、少正卯、
孔子都曾在鲁国收徒授学,还有王骆飴以道家思想为内容施教。孔子死后,孔门弟子
中仍有不少人从事教育工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摘编自滕琳《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中心的转移》
材料二
宋代书院兴盛并具有显著特点:如书院负责人称之为山长,同时又是主
讲教授,他们大多由当时著名学者担纲。书院以培养“希贤希圣”之士为己任,提倡
“为己之学”,主张“进德”与“修业”并重。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为主要内
容,还有儒学大师各自的研究心得。宋代书院亦是传播讨论学术观点的重要场所。
……晚清书院改制运动在维新浪潮中被大力提倡,一些书院在新形势下适时地调整
了办学宗旨,“兴实学而起真才”,添加了时务、算学、格致等各种实学课程,形成了
“中西并重”的课程体系。晚清在新旧书院并存的大背景下,以官办书院为主,还有
以讲授西方自然科学技术为主的新式书院和以传播基督教为主的教会书院。
——摘编自袁行需《中华文明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鲁国私学出现的原因。(6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书院和晚清书院的不同。(8分)
18.
【新中国的人口迁移】(12分)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从初期的几百万到上千万乃至过亿。
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高达2.
47亿。人口流动多从农村流向城镇,城镇之间的人口
流动也不断增加,如2010年省际流动人口的近20%来自城镇,省内流动人口的近
高二历史试卷
第4页(共6页)
46%来自城镇。80年代,省际流动人口的流入地主要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地
区。90年代后,东部沿海地区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大幅度上升。2000年?2010年
期间太原、武汉、西安、郑州、合肥等中西部城市省内流动规模和比重都出现较大幅度
增长。80年代流动人口中小学学历占比接近40%。90年代,初中学历占比上升为
第一。2010年以来,流动人口中初中、高中和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比都有明显上升。
——摘编自王桂新《新中国人口迁移70年:机制、过程与发展》
材料二
1982
-2015年跨县和省际迁移数量
(1)
根据材料一,归纳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迁移的特征。(6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材料中的任一时间段,概括其迁移趋势并分析
原因。(6分)
19.
[20世纪西方的儿童福利】(14分)
材料一
19世纪初期,西方教会与慈善人士通过建立孤儿院、儿童救济等福利
机构对家庭贫困儿童予以救助。工业革命后,鉴于使用童工问题突出,发达国家加强
对儿童福利的行政干预,逐步建立起国家主导的儿童福利制度。英国1902年颁布
《道德与健康法案》首创社会立法保护儿童的形式,美国1935年《社会安全法》对失
依儿童、残疾儿童、一般儿童及妇幼保健服务进行了具体的规定。同时美国、日本专
门设立儿童局,英国设置儿童司,为国家掌管儿童福利及儿童福利政策制度的执行推
进提供具体途径。
——摘编自胡福贞、游显云《发达国家儿童福利制度的变迁:阶段、动力机制及启示》
材料二1973年石油危机的爆发使整个西方世界经济发展停滞,发达国家儿童
福利制度开始以社会预防、社会参与和社会整合为建设机制,构建多层次、立体式、全
方位的儿童福利服务体系。政府制定具体而有弹性的政策落实保障,着力构建满足
儿童多种需要、以儿童为本、指向全体儿童发展的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地方主管机
高二历史试卷
第5页(共6页)
关对于照顾儿童的家庭应提供广泛的帮助,并以谋求儿童的最佳利益为目的。1989
年联合国通过《儿童权利公约》,以法定的形式使“最大利益”成为保护儿童权利的一
项基本原则,因此有人称20世纪为“儿童的世纪”
o
——摘编自乔东平《西方儿童福利理念和政策演变及对中国的启示》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
~20世纪前期发达国家儿童福利制度变化
的原因。(6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儿童福利制度的特
点,并简述影响。(8分)
20.
【博览会与近代中国】(12分)
博览会是综合反映社会经济与文明程度的一面镜子,以下是近代中国部分博览
会的概况:
时间
博览会
基本概况
1851
年
英国万国博览会
上海商人徐荣村以自己经营的12包中国特产
“荣记湖丝”参加,引起轰动。
1903
年
大阪劝业博览会
晚清政府鼓励商情互通,疏通土货,送展货物分
天然品与制造品两大类。
1910
年
南京自办南洋劝业会
取通商、惠工、务材、训农诸端,征聚各物荟萃于
一时一地,国人参观,互相证知。规模宏大,内
容丰富,堪称空前。
1915
年
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
览会
中国掀起“博览会热”,民国政府希望重塑国际
形象,故格外重视,最终获得大奖章56个,名誉
奖章67个,金牌奖196个、银牌奖239个、铜牌
奖147个。
1929
年
杭州西湖博览会
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全国,重视经济。中国筹备八
个月,用款百万,建设壮丽,搜罗宏富,“洵为空前
未育之壮举”,中国近代博览会事业开始以“博
览会”命名。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中国近代博览会”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
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据充分,阐述清晰)
B.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
D.秦朝已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图2《中国人的一生: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