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科学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21九下·台州开学考)春节人们喜欢用放烟花来增加节日气氛,高氯酸钾(化学式为KClO4)是烟花中常用的氧化剂,可增加烟花的亮度。高氯酸钾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
A.﹣7 B.﹣1 C.+5 D.+7
2.(2021九下·台州开学考)下列仪器中,可以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的是( )
A. B. C. D.
3.(2021九下·台州开学考)某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微观示意图及反应前后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微观示意图
反应前质量/g 32 200 1 0
反应后质量/g 0 x y z
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由碳原子和氢原子直接构成
B.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参加反应的反应物分子个数比为1:1
D.x+y+z=233
4.(2020·三门模拟)西药瑞德西韦(化学式:C27H35N6O8P)对于治疗新冠肺炎有一定的疗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瑞德西韦属于氧化物
B.瑞德西韦由五种非金属元素组成
C.瑞德西韦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氢元素
D.瑞德西韦由27个碳原子、35个氢原子、6个氮原子、8个氧原子和1个磷原子构成
5.(2021九下·台州开学考)将等质量的镁、铁、锌,分别放入三份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中,反应生成的H2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图中的信息,作出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图线x表示镁的反应情况
B.铁消耗的稀盐酸质量最大
C.镁、锌一定过量,铁可能反应完
D.镁一定过量,锌、铁可能反应完
6.(2021九下·台州开学考)某同学家中种植的植物比正常的植株矮小瘦弱,叶片发黄,有的叶脉呈淡棕色,你认为应该施加下列哪一种化肥( )
A.氯化钾 B.过磷酸钙 C.硫酸钾 D.尿素
7.(2021九下·台州开学考)光发动机是一种把光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主要结构如下图所示。在太阳光照射下,化学反应室内密封着的气态物质N2O4发生反应:N2O4光照O2+2NO,导致室内气压增大;在无光条件下,室内发生“逆向反应”,导致室内气压减小。当窗口有光射入时,活塞移动,该过程相当于下图汽油机四个冲程中的( )
A. B.
C. D.
8.(2021九下·台州开学考)如图是六大板块示意图,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可知( )
A.地球表面的陆地被海岭和海沟分割成六大板块
B.火山与地震带都分布在各大板块的中央
C.我们生活的台州位于亚欧板块
D.青藏高原是由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形成
9.(2021九下·台州开学考)如图是米勒模拟原始大气合成有机物的实验装置,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装置中甲烷、氨气、水、氢气四种气体用于模拟原始地球的大气
B.正负电极产生火花放电模拟闪电
C.烧瓶中的沸水模拟了高温条件下的原始海洋
D.该实验证明了原始海洋中的有机物可能会演变成原始生命
10.(2021九下·台州开学考)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如图甲,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B.蜡烛用嘴一吹即灭,是因为吹出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
C.由图乙的现象可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扑灭
D.将大块煤粉碎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延长煤燃烧的时间
11.(2021九下·台州开学考)如图所示,物体G在竖直向上的拉力F的作用下,匀速上升0.2m,已知G=18N,F=10N.这一过程,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
A.绳子自由端上升0.4m B.拉力F做功4J
C.该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为90% D.动滑轮重为2N
12.(2020八上·滨江期末)2020年4月23日,“雪龙”号考察船圆满完成历时198天的南极考察任务,返回上海码头落锚。在铁链拉着铁锚缓慢放入水中时,经历了如图所示三种情况:图甲中铁锚部分浸入水中;图乙中铁锚完全浸没水中但未触底;图丙中铁锚沉底。三种情况下船身受到的浮力大小分别为F甲、F乙、F丙,它们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F甲=F乙=F丙 B.F甲>F乙=F丙
C.F甲>F乙>F丙 D.F甲<F乙<F丙
13.(2021九下·台州开学考)如图所示,一弹簧的左端固定,右端连接一个小球,把它们套在光滑的水平杆上。a点是压缩弹簧后小球静止释放的位置,b点是弹簧原长时小球的位置,c点时小球到达最右端的位置。则小球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球在b点,小球的速度最小
B.小球在a点,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小
C.从a点到b点,小球的动能逐渐增大
D.从b点到c点,弹簧的弹性势能逐渐减小
14.(2020·温州)兴趣小组用如图装置研究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将吹风机对准竖管上端管口向下吹风,在三个水平玻璃管的右端口处同时释放相同规格的乒乓球,某时刻乒乓球处于如图所示的位置。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乒乓球运动是因受到竖管气流的吸引力
B.装置中三个水平玻璃管的横截面积不同
C.三个水平玻璃管的左端口处压强不相同
D.该装置可以测量竖管中各处的压强大小
15.(2021九下·台州开学考)如图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当滑片移到滑动变阻器的b端时,电压表的示数为8伏,10秒内定值电阻R1做功为20焦;当滑片P移到滑动变阻器的中点时,电压表的示数为6伏。下列结果正确的是( )
A.电源电压为14伏
B.滑动变阻器R的最大阻值为8欧
C.滑片在b端,电流表示数为0.75安
D.电路先后两次消耗的总电功率之比为2:3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0分)
16.(2010·台州)生活在沙漠中的骆驼对缺水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如图呈现的是骆驼在两种不同情况下的体温昼夜变化,通过两种情况比较可知,骆驼是通过 的方式来适应缺水环境的;这种对体温的调节是通过 (填“大脑”或“脑干”)中的神经中枢实现的;按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骆驼的这一适应特征的形成是长期 的结果。
17.(2012·金华)人们对真菌与植物、动物关系认识的演变历程如下:
请回答有关问题:
(1)真菌的性状特征是由其DNA分子上的 决定的;
(2)人们认识真菌与植物、动物关系的演变历程,体现出的科学本质是 (填序号).
A.科学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完善和修正
B.对某一科学问题的认识受到当时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
C.对真菌与植物、动物关系的认识,随着新证据的出现而改变.
18.(2021九下·台州开学考)如图中的各曲线中,Ⅰ为某一农田一昼夜的温度变化曲线、Ⅱ为光照变化曲线、Ⅲ为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植物在 段内积累有机物。
(2)d处凹陷,原因是温度过高,叶片上 关闭, 吸收量减少,影响了光合作用的反应效率。
(3)a处凸起,原因是下半夜温度偏低,使 减弱。
19.(2021九下·台州开学考)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教材中“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见图I)进行了大胆改进,设计图(Ⅱ)(选用容积为45mL的18×180mm的试管作反应容器)实验方案进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请你对比分析下面图I、图Ⅱ实验,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图I实验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2)图Ⅱ实验的操作步骤如下:①点燃酒精灯.②撤去酒精灯,待试管冷却后松开弹簧夹.
③将少量红磷平装入试管中,将20mL的注射器活塞置于10mL刻度处,并按图Ⅱ中所示的连接方式固定好,再将弹簧夹紧橡皮管.④读取注射器活塞的数据.
你认为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
(3)图Ⅱ实验中,注射器活塞将从10mL刻度处慢慢前移到约为 mL刻度处才停止.
(4)对照图I、Ⅱ实验,你认为图Ⅱ实验有何优点?(回答一点即可) .
20.(2021九下·台州开学考)家庭生活中制作食品经常用到碳酸钠(苏打)和碳酸氢钠(小苏打),碳酸氢钠不稳定,在潮湿空气中缓慢分解,受热至65℃以上迅速分解,270℃时完全分解为碳酸钠。某同学为探究它们的性质差异,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并进行实验。请回答:
①加热一段时间后,a、b两烧杯分别看到的现象是 ;
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②碳酸氢钠分解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③该装置设计的优点是 ;
④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是 。
21.(2021九下·台州开学考)连接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M两端的轻质细绳分别绕过定滑轮与A、B相连,细绳恰好水平,如图所示。当A重3N,B重5N时,M恰好做水平匀速直线运动,若滑轮摩擦不计,此时M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 N,方向是 。
当B刚触地时,若A、M都不会与滑轮相碰,M受到的摩擦力方向是 。
22.(2021九下·台州开学考)用12V的电源为微型电动机供电的电路如图(甲)所示。当单刀双掷开关S1、S2均向上合上时,电动机开始转动,电流I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当电流稳定时,电动机正常工作。已知电动机转动时欧姆定律不适用,并忽略温度对电阻的影响。
(1)当单刀双掷开关S1、S2同时 (向上或向下)合上时可实现电动机的反转。
(2)当电动机正常工作时,电动机消耗的电功率为 W。
(3)电动机的电阻为 Ω,正常工作时的输出功率为 W。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43分)
23.(2021九下·台州开学考)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某次实验过程中,小敏移动光屏直到出现清晰的像,蜡烛、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所成的是倒立 的实像。
(2)若通过移动透镜,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透镜应该移到 厘米刻度处。
(3)实验一段时间后,原来成在光屏中央的像“跑”到图甲所示的位置。下列操作可以让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的有 。
①光屏上移一段距离 ②蜡烛下移一段距离 ③透镜下移一段距离
(4)研究好成像规律后,小敏模拟了近视和远视的矫正。图乙中,小敏给透镜A戴上“眼镜”(凸透镜B),光屏上刚好出现清晰的像,摘下“眼镜”后,光屏上的像变模糊,如图丙所示。若要通过移动蜡烛使像再次清晰,应将蜡烛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24.(2021九下·台州开学考)小科按照实验要求,设计测量未知定值电阻Rx阻值(范围为400~600Ω)的实验。
器材:干电池两节(总电压为2~3V),电压表(量程0~3V、0~15V)、电流表(量程0~0.6A、0~3A)、滑动变阻器(500Ω 0.5A)各一个,开关、导线若干。
(1)要求一:测算出Rx,且实验过程中不能拆接电路。
小科设计实验电路如图甲。请分析:
①小科在设计实验前通过估算发现,用所提供的电流表无法测量出电路中的电流,其原因是 。
②实验时,先将变阻器滑片P移到某一位置a处,读出电压表示数为U1,U1即为电源电压;再将变阻器滑片P移到另一位置b处,读出电压表示数为U2,则U1﹣U2就是此时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根据相关数据计算Rx的阻值。实验中滑片P所在的a、b处分别对应的位置是: 。
(2)要求二:增加一个电学器材实现Rx阻值的直接读取,且电路只能连接一次。
小科增加了一个阻值可连续调节且可读数的变阻器Y,重新设计了图乙电路。实验步骤如下:
①先闭合开关S、S1,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表示数为2V;
②再断开开关S1,闭合开关S2, ,读取此时Y的数值。Y的示数即为Rx的阻值。
25.(2021九下·台州开学考)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做“寻找新的催化剂”课题时,发现将生锈的铁钉放到过氧化氢溶液中,也可以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于是,他们对此展开探究:
提出问题:什么物质是该反应催化剂?
设猜想与假设:下面是组内两位同学所作的猜想,请你完成小华的猜想。
【假设一】小芳同学:铁钉表面的氧化铁是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假设二】小华同学:铁钉里的铁是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1)实验与结论: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Ⅰ:把一定质量的氧化铁粉末加入到装有10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并用一根带火星的小木条置于试管口,观察现象。 假设一成立
实验Ⅱ:取10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加入 ,并用一根带火星的小木条置于试管口,观察现象。 无现象 假设二 (填“成立”或“不成立”)
(2)讨论交流:同学们讨论后认为,小芳的“实验Ⅰ”还不能够确切的说明氧化铁就是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的催化剂,理由是 。
(3)实验证明氧化铁就是该反应催化剂,请写出该反应化学方程式 。
(4)在实验中小明意外发现铁钉表面铁锈多的会加快反应速率,请大家想想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速率。
请选取另一个因素设计实验证明:
假设: 。
①实验步骤: 。
②实验现象及结论: 。
26.(2021九下·台州开学考)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1)取甲、乙两试管,分别加入1%淀粉溶液各4毫升。(2)
甲试管内加入2毫升唾液,乙试管内加入2毫升蒸馏水。(3)同时将两试管置于37℃的温水中恒温10分钟后取出,分别滴加1滴碘液。(4)观察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目的是
(2)请设计一张实验记录表,将实验步骤及正确操作后观察到的实验结果填入表中。
(3)有同学认为设计上述实验时,应确保甲、乙两支试管中的pH相同,但不必考虑pH大小。你认为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说出理由 。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47分)
27.(2020·衢州)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该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空气、飞沫和接触。该病患者会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导致死亡。
(1)从传染病的角度看,新冠病毒属于 。
(2)新冠病毒主要通过患者的呼吸排出并散播。如图表示患者呼吸运动的两个过程,箭头表示横膈运动方向。则甲、乙两图表示的过程分别是 。
A.甲、乙都吸气 B.甲、乙都呼气
C.甲吸气、乙呼气 D.甲呼气、乙吸气
(3)注射新冠肺炎康复者捐献的含有抗体的血浆来治疗重症患者,这种方法属于 免疫。
(4)目前尚没有治疗新冠肺炎的特效药,预防是抗击这场疫情的最有力“武器”,请从保护自身角度,说说我们青少年该怎样做。 (答出两点即可)
28.(2018·衢州)饮食关系着人们的健康,许多人喜欢吃油炸食品,经检测,这些食品中含致癌物质一一丙烯酰胺(C3H5NO)。
(1)丙烯酰胺属于 (填“无机物”或“有机物”)。
(2)丙烯酰胺中各元素的质量比C:H:N:O= 。
(3)若这种物质导致细胞癌变,身体会将癌细胞作为抗原,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这种免疫属于 。
29.(2021九下·台州开学考)如图所示,斜面长S=10m,高h=4m,用沿斜面方向的推力F,将一个重为100N的物体由斜面底端A匀速推到顶端B,运动过程中物体克服摩擦力做了100J的功,求:
(1)运动过程中克服物体的重力做的功;
(2)斜面的机械效率;
(3)推力F的大小。
30.(2021九下·台州开学考)学习稀硫酸的化学性质时,老师在课堂上做了稀硫酸与氧化铜粉末反应的演示实验,小东对实验后的废液进行了溶质成分的鉴定,如图甲,将NaOH溶液渐渐加入到废液A中,生成蓝色沉淀C的质量与加入的NaOH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乙所示,在B中加入Ba(NO3)2溶液能生成一种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E.
(1)在过滤操作中,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选填序号).
A.酒精灯、漏斗、玻璃棒
B.漏斗、玻璃棒、烧杯
C.酒精灯、试管、玻璃棒
(2)废液A呈 (填“酸性”“碱性”或“中性”),其中含有的溶质是 (写化学式).
(3)在B中加入Ba(NO3)2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时,经过滤得到69.9克白色沉淀E,通过计算说明,图乙中的H点表示的溶液的质量是多少克?
31.(2021九下·台州开学考)疫情期间我们采用网上直播方式进行授课时,为了使板书呈现流畅、高效,某老师自制了一个高拍仪。该仪器是由一部智能手机(参数如下表所示)、一个柱状盒子做成的底座、一块质量为350g的长方体均匀大理石(长、宽、高分别为250mm、50mm、10mm,如图所示)。具体使用方法为:将手机摄像头端伸出底座,另一端用长方体大理石竖直向下压在手机末端,固定手机,开启摄像头后,可全程直播教师的板书过程。
某品牌手机的部分基本参数
手机类型 5G、八核、智能、拍照手机
电池类型 不可拆卸电池
输出电压 3.8V
电池容量 4000mAh
尺寸 150×71.1×8.5mm
重量 约175g
(1)请求出这块大理石的密度。
(2)上课前先将手机充满电,在电池充电过程中,发现手机发烫,说明充电过程中电能转化为 能和 能。
(3)为了能够尽可能扩大拍摄的有效范围,手机允许伸出的最大长度约为多少?
(4)一节40分钟的课上完后,老师发现手机上显示的电量只剩下75%,远比自己平时使用手机耗电快了许多。请帮他估算一下,手机在这样的“重度”使用情况下,它的电功率有多大?
32.(2020·衢州)有经验的司机驾驶车辆经过跨江大桥时,会提前打开车窗,以防车辆不慎落水时错失自救良机。在门窗紧闭的情况下,车辆坠入水中、较深时,车内人员无法打开车门和降下车窗玻璃逃生,可选用安全锤等尖锐物体砸碎窗玻璃,让水快速进入车内,待水较多时就容易推开车门或爬出车窗逃生。请解释门窗紧闭的车辆坠入较深水中,车内人员逃生时所遇上述现象的原因和采取相应措施的理由。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在化学式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据此计算即可。
【解答】在高氯酸钾( KClO4 )中,K的化合价为+1价,O的化合价为-2价,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到:(+1)+x+(-2)×4=0,解得:x=+7价。
故选D。
2.【答案】B
【知识点】常用仪器的名称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室常用器材的使用方法判断。
【解答】烧杯、锥形瓶不能直接进行加热,下面要垫上石棉网,故A、C不合题意;
试管可以直接进行加热,故B符合题意;
量筒是测量工具,严禁进行加热或反应,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3.【答案】D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2)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新的单质和化合物,这种反应叫置换反应;
(3)写出反应的方程式,然后配平,根据配平后的系数分析;
(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即可。
【解答】A.根据可知,甲物质由分子构成,而它的分子由四个氢原子和一个碳原子构成,故A错误;
B.反应物和为化合物和单质,而生成物和都是化合物,不符合置换反应的条件,故B错误;
C.根据图片可知,+2=2+,那么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分子个数之比为1:2,故C错误;
D.反应器物质的总质量为:32g+200g+1g=233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得到,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0+x+y+z=233,故D正确。
故选D。
4.【答案】B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A、根据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分析;
B、根据瑞德西韦的化学式确定元素组成分析;
C、根据元素质量分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相对分子质量分析;
D、根据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式右下角为一个分子中原子个数分析。
【解答】A、 瑞德西韦由五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B、 瑞德西韦由碳、氢、氮、氧、磷五种非金属元素组成 ,符合题意;
C、 瑞德西韦碳、氢、氮、氧、磷元素质量比为324:35:84:128:31,碳元素质量分数最大,不符合题意;
D、 瑞德西韦由瑞德西韦分子构成,它的一个分子由27个碳原子、35个氢原子、6个氮原子、8个氧原子和1个磷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5.【答案】C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金属的活动性越强,与稀盐酸的反应越快;
(2)在反应中,生成氢气的质量与消耗稀盐酸的质量成正比,可根据生成氢气的质量判断消耗稀盐酸的质量大小;
(3)(4)等质量的镁、锌、铁完全反应放出氢气的质量关系为:镁>铁>锌,而在关系图中三种金属反应停止后产生氢气质量关系为:铁>镁=锌,说明等质量的镁没有完全反应有剩余,铁消耗盐酸量最大且可能完全反应。
【解答】A.根据图像可知,X反应速度最快,说明X是三种金属中活动性最强;根据金属活动性镁>锌>铁可知,x表示镁的反应情况,y表示锌,z表示铁,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在反应中,生成氢气的质量与消耗稀盐酸的质量成正比。根据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图中铁生成氢气最多,故可判断铁消耗盐酸质量最大,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生成相同质量的氢气,消耗镁的质量小于锌;图中镁、锌产生氢气质量相等,说明镁没有完全反应,但不能确定锌也没有完全反应,故C错误符合题意;
D.从图中看到镁和锌反应生成的氢气一样多,则消耗的稀盐酸一样多,那么镁一定过量,锌可能过量或反应完,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6.【答案】D
【知识点】盐与化肥
【解析】【分析】植物缺氮生长的会比较瘦弱,叶子比较细小且颜色变淡变黄,并且是从下向上蔓延的,底部叶片会发黄枯落。植物缺磷钾会很瘦弱矮小,长势很慢且很少有分枝,叶子无光泽,花果十分稀少且茎生长的很细小。植物缺钾老叶边缘会变黄,接着变褐黄,叶脉依旧是绿色的,但叶片上会有褐色的斑点,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同学家中种植的植物比正常的植株矮小瘦弱,叶片发黄,有的叶脉呈淡棕色,那么该植物缺少氮元素,应该施加氮肥。
氯化钾含有钾元素,为钾肥;过磷酸钙含有磷元素,为磷肥;硫酸钾含有钾元素,为钾肥;尿素含有氮元素,为氮肥,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7.【答案】A
【知识点】热机
【解析】【分析】当窗口有光射入时,化学反应室内气压增大,推动活塞做功向外移动,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火花塞点火,为做功冲程,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故A符合题意;
B.进气门打开,为吸气冲程,没有能量转化,故B不合题意;
C.排气门打开,为排气冲程,没有能量转化,故C不合题意;
D.两个气门关闭,活塞向上运动,为压缩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8.【答案】C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岩石圈的基本构造单元是板块;板块边界是中洋脊、转换断层、俯冲带和地缝合线;由于地幔对流,板块在中洋脊分离、扩张,在俯冲带和地缝合线俯冲、消减;全球被分为欧亚、美洲、非洲、太平洋、澳洲、南极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全球地壳构造运动的基本原因是这些板块的相互作用;板块强度很大,板块的边缘是构造运动最剧烈的地方,主要变形在其边缘部分。
【解答】A、 地球表面的陆地被海岭和海沟分割成六大板块 ,错误,是对岩石圈而不是对陆地,A错误;
B、 火山与地震带都分布在各大板块的中央 ,错误,主要在板块的边缘而不是中央,B错误;
C、 我们生活的杭州位于亚欧板块,说法正确,C正确;
D、 青藏高原是由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形成 ,错误,是印度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而形成的,D错误。
故选C
9.【答案】D
【知识点】生命的起源
【解析】【分析】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
【解答】A、原始大气中不存在氧气,存在大量的甲烷、氨气、水及氢气;因此该装置内的气体是模拟原始地球的大气;故A正确;
B、原始大气中的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需要在闪电的条件下完成,火花是模拟闪电;故B正确;
C、利用沸水模拟高温的原始海洋;故C正确;
D、该实验只是证明了无机物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转化为有机物,没有证明能够演变出原始生命;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10.【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有关燃烧和灭火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A.如图甲,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火柴梗与火焰充分接触,燃烧更剧烈,故A错误;
B.蜡烛用嘴一吹即灭,是因为吹出的气体迅速带走热量,使蜡烛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而熄灭,故B错误;
C.由图乙的现象可知,金属镁能够与二氧化碳剧烈反应而燃烧,因此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扑灭,故C正确;
D.将大块煤粉碎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故D错误。
故选C。
11.【答案】D
【知识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动滑轮及其工作特点;机械效率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s=nh计算出绳子自由端上升的高度;
(2)根据W总=Fs计算拉力F做的功;
(3)根据W有=Gh计算有用功,再根据计算滑轮的机械效率;
(4)忽略摩擦和绳子的重力,根据计算出动滑轮的重力。
【解答】A.绳子自由端上升的高度s=nh=0.2m×2=0.4m,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拉力F做的功W总=Fs=10N×0.4m=4J,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动滑轮做的有用功W有=Gh=18N×0.2m=3.6J,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忽略摩擦和绳子的重力,
根据得到:;
解得:G动=2N。
但是题目并没有说明忽略摩擦,所以动滑轮的重力肯定小于2N。
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2.【答案】C
【知识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当物体漂浮在液面上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在甲和乙图中,将船和铁锚看作一个整体,它们始终在水面漂浮,那么它们受到的总重力等于总浮力,即F浮船+F锚=G船+G锚;
因为甲中铁锚进入水中的体积小于乙,所以甲中铁锚受到的浮力小于乙中铁锚受到的浮力。根据F浮船+F锚=G船+G锚可知,甲中船受到的浮力就大于乙中船的浮力,即F甲>F乙。
由F浮船+F锚=G船+G锚得到:F浮船-G船=G锚-F锚,因为铁锚的重力大于它的浮力,所以F浮船-G船>0,即F浮船>G船;
在丙图中,船在水面漂浮,即F浮船=G船;
那么船受到的浮力F乙>F丙;
三种情况下船的浮力大小为:F甲>F乙>F丙。
故选C。
13.【答案】C
【知识点】力与运动的关系;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
【解析】【分析】(1)当物体受到的合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时,做加速运动;当合力为零时,加速停止,此时速度最大;当合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时,做减速运动;
(2)(4)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形变程度的大小有关;
(3)分析从a到b的速度变化,进而判断动能变化。
【解答】从a到b的过程中,小球不受阻力,只受水平向右的弹力,此时合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小球做加速运动,因此小球的动能逐渐增大,故C正确;
当小球到达b点时,弹簧恢复原长,弹力消失,此时小球受到的合力为零,加速停止,此时速度最大,故A错误;
小球在a点时压缩程度最大,因此弹性势能最大,故B错误;
从b点到c点,弹簧被拉长,且越来越长,因此弹性势能变大,故D错误。
故选C。
14.【答案】C
【知识点】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解析】【分析】小球向左运动的距离越远,说明对应的左口压强越小,根据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分析即可。
【解答】A.当风从左口吹过时,玻璃管的左口处气体流速大压强小,而右口处气体流速小压强大,于是产生向左的压强差,推动乒乓球向左移动,故A错误;
B.根据图片可知,三个水平玻璃管的横截面积相同,故B错误;
C.上面的乒乓球向左运动的距离最大,因此最上面的玻璃管左口出气压最小,而最下面的气压最大,故C正确;
D.由于没有准确的测量工具,因此无法测量竖管中各处的压强大小,故D错误。
故选C。
15.【答案】D
【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电功计算公式的应用;电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由电路分析可知,R1与滑动变阻器串联,电压表测量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由滑片的移动和电压表示数变化可知滑片滑到b点时电压表的示数,则由欧姆定律可表示出滑片在不同位置时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电压电阻间的关系,联立可解得R1与R最大值之间的关系及电源的电压;
(3)当滑片在b端时,首先根据UR1=U-U大计算出R1两端的电压,再根据W=UIt列式计算出此时电流表的示数;
(2)当滑片在b端时,已知R两端的最大电压和此时电流,根据计算变阻器的最大阻值;
(4) 由功率公式分别求得R1先后两次消耗的电功率,即可求得比值。
【解答】由电路图可知,R1与滑动变阻器R串联,电压表测量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
由图可知,当滑片滑到b处时,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最大为R。且与电阻R1串联,
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为U大=8V,
即①
当滑片在中点时,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为 ,且与R1串联,
此时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为U中=6V,
即②
由①②可得:R=2R1,U=12V,故A错误;
当滑片移到滑动变阻器的b端时,电压表的示数为8伏,
R两端电压UR1=U-U大=12V-8V=4V,
由W=UIt可得:20J=4V×I×10s;
解得:I=0.5A,故C错误;
变阻器的最大阻值:,故B错误;
由上可知R=2R1,
电路先后两次消耗的总电功率之比: ,故D正确。
故选D。
16.【答案】增加体温的变化幅度;脑干;自然选择
【知识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1、生物适应它们生存的环境,生物为适应环境在形态结构或生理活动上会有一些特殊的变化;
2、恒温的动物在炎热的环境中为维持体温恒定往往通过蒸发汗液的方式来降低体温,环境温度与体温相差越大蒸发越快;
4、体温调节中枢位于脑干中的下丘脑;
3、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每一种现存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自然选择的结果。
【解答】生活在沙漠中的骆驼对缺水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由图可知,在缺水时骆驼的体温的变化幅度为34℃~40℃,在水充足时骆驼的体温的变化幅度为36℃~39℃,缺水时体温变化幅度大,所以骆驼是通过增加体温的变化幅度的方式来适应缺水环境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脑干,所以填脑干;按达尔文进货论的观点,骆驼这一适应特征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答案为:增加体温的变化幅度;脑干;自然选择
17.【答案】(1)基因
(2)A;B;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知识,还涉及对真菌的认识、分类、与植物、动物关系的演变历程,分析解答.
【解答】解:(1)、染色体是细胞核内的染色质经过高度螺旋化形成的结构,它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基因一个是有特定遗传信息的DNA片段,一个DNA上有多个基因,生物的某个具体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最小单位.据此可知,真菌的性状特征是由其DNA分子上的基因决定的.(2)、分析人们对真菌与植物、动物关系认识的演变历程可以看出,对真菌与植物、动物关系认识受到当时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把真菌归为了植物,后又理解为近亲,随着分子遗传学研究等新证据的出现人们对其认识发生了改变,认为真菌与动物的关系密切,等等这些说明科学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的完善和修正.故选:ABC
故答案为:(1)基因(2)ABC
18.【答案】(1)ce
(2)气孔;二氧化碳
(3)呼吸作用
【知识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呼吸作用是指机体将来自环境的或细胞自己储存的有机营养物的分子(如糖类、脂类、蛋白质等),通过一步步反应降解成较小的、简单的终产物(如二氧化碳、乳酸、乙醇等)的过程。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
【解答】(1)当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浓度为正值时,说明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其呼吸作用速率,其体内会积累一定量的有机物;
(2)当温度过高时,叶片的气孔会关闭,减少水分的蒸腾,也导致了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减少;
(3)a处处于夜晚,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由于温度过低,导致呼吸作用减弱,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也会减少;
故答案为:(1)ce;(2)气孔;二氧化碳;(3)呼吸作用。
19.【答案】(1)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2)③①②④
(3)1
(4)减少实验误差(或节省燃料或不污染环境或便于读数)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1)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然后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根据图II中的器材,根据实验目的推测实验过程,进而确定实验步骤即可;
(3)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20%,据此计算出试管中空气体积的减小量,然后用注射器所对刻度减去这个体积的减少量即可。
(4)可从节约燃料、是否污染环境,是否便于读数,减小误差等角度分析解答。
【解答】(1)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
(2)图Ⅱ实验的操作步骤如下:
③将少量红磷平装入试管中,将20mL的注射器活塞置于10mL刻度处,并按图Ⅱ中所示的连接方式固定好,再将弹簧夹紧橡皮管.
①点燃酒精灯.
②撤去酒精灯,待试管冷却后松开弹簧夹.
④读取注射器活塞的数据。
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为:③①②④。
(3)试管内空气的减小量为:45mL×20%=9mL;
那么注射器活塞移动到的刻度为:10mL-9mL=1mL。
(4)我认为实验II的优点有:减少实验误差(或节省燃料或不污染环境或便于读数)。
20.【答案】a中石灰水不变浑浊,b中石灰水变浑浊;小苏打易分解,苏打不易分解;2NaHCO3 Na2CO3+H2O+CO2↑;可对比两种物质是否能分解;装置不能漏气(合理即可)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盐的性质及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①a管与装有碳酸钠的试管相连,受热没有二氧化碳产生,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b管与装有碳酸氢钠的试管相连,受热后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能够使澄清是石灰水变浑浊。根据①中的现象分析两种物质是否容易被分解。
②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据此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③将两种物质同时进行加热,同时观察现象,可以非常明显的确定两种物质是否能够分解;
④因为有气体生成,所以一定要注意装置的气密性,防止装置漏气。
【解答】①加热一段时间后,a、b两烧杯分别看到的现象是:a中石灰水不变浑浊,b中石灰水变浑浊;
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小苏打易分解,苏打不易分解;
②碳酸氢钠分解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NaHCO3 Na2CO3+H2O+CO2↑ ;
③该装置设计的优点是:可对比两种物质是否能分解;
④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是:装置不能漏气(合理即可)
21.【答案】2;水平向左;水平向左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1)对物体M进行受力分析,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
(2)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1)当物体M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它在水平方向受到平衡力。此时它受到水平向左的拉力3N,水平向右的拉力5N,二者的合力为:5N-3N=2N,且方向向右,因此M向右运动。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知,此时摩擦力肯定与合力大小相同而方向相反,即摩擦力f=2N,方向水平向左。
(2)B刚触地时,若A、M都不会与滑轮相碰,M继续向右运动,根据“摩擦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可知,此时它受到摩擦力方向依然是水平向左。
22.【答案】(1)向下
(2)4.8
(3)10;3.2
【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电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与磁场方向和电流方向有关,因此只要改变通过电动机的电流方向,就能改变电动机的反转。
(2)根据乙图确定电动机正常工作时的电流,然后根据P=UI计算出消耗的电功率;
(3)当刚刚闭合开关时,电动机还没有转动,此时相当于纯电阻电路,符合欧姆定律,根据乙图确定此时的最大电流,然后根据计算出电阻。然后根据P热=I2R计算出电动机工作时的发热功率,最后根据P输出=P-P热计算输出功率即可。
【解答】(1)当单刀双掷开关S1、S2均向上合上时,电流从电动机左端流入;当单刀双掷开关S1、S2均向下合上时,电流从电动机右端流入,此时电流方向恰好相反,可实现电动机反转。
(2)根据乙图可知,电动机正常工作时电流为0.4A,
那么此时它的功率:P=UI=12V×0.4A=4.8W。
(3)根据乙图可知,电动机启动瞬间电流为1.2A,
那么电阻为:;
电动机正常工作时发热功率P热=I2R=(0.4A)2×10Ω=1.6W;
输出功率为:P输出=P-P热=4.8W-1.6W=3.2W。
23.【答案】(1)放大
(2)45
(3)①③
(4)远离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如果像距大于物距,那么成放大的实像;如果像距小于物距,那么成缩小的实像。
(2)在凸透镜成实像时,如果物距和像距交换数值,那么照样成清晰的实像,但是大小相反。
(3)根据光屏上实像的移动规律判断;
(4)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据此分析去掉透镜B后光线比原来会聚了还是发散了。如果会聚了,那么成像靠前;如果发散了,成像靠后,最后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判断蜡烛位置的变化即可。
【解答】(1)根据图甲可知,此时的物距u=30cm-15cm=15cm,像距v=60cm-30cm=30cm。因为相距大于物距,所以成放大的实像。
(2)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只要将物距和像距交换,仍然成清晰的实像,即此时的物距u=30cm,那么此时凸透镜所在的刻度为:15cm+30cm=45cm。
(3)根据图甲可知,此时像成在光屏的上方,使像回到光屏中央的方法:
①将光屏向上移动一段距离;
②蜡烛向下移动时,火焰的像向上移动,此时会跑掉光屏以外;
③蜡烛位置不动,将凸透镜向下移动一段距离。
故选①③。
(4)B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去掉B后,光线比原来发散了,那么所成的像在光屏的后面。要使像向前移动到光屏上,必须减小像距。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此时要增大物距,即蜡烛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
24.【答案】(1)由欧姆定律,电路中的最大电流约为I= = =0.0075A<0.02A(电流表小量程分度值),故电流表无法测量电路中的电流;a点在最右端;b点在最左端
(2)调节Y的阻值,使电压表示数为2V
【知识点】伏安法测电阻的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①当变阻器的阻值为零时,电路里只有待测电阻Rx,根据欧姆定律计算出通过电流表的最大电流;如果最大电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或者小于电流表的分度值,那么电流表都不能将其测量出来。
②根据甲图可知,当滑片在最右端时,变阻器接入的阻值为零,此时Rx两端的电压等于电源电压;当滑片在最左端时,变阻器接入阻值最大,根据U总=Ux+U变可知,此时电压表的示数与前面电压表的示数之差等于变阻器两端的电压。
(2)在串联电路中,电压的分配与电阻成正比,即。当两个电阻分别与变阻器串联时,如果这两个电阻两端的电压相等,那么变阻器两端的电压也相等,根据串联电路的分压规律可知,这两个电阻的阻值相等,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①小科在设计实验前通过估算发现,用所提供的电流表无法测量出电路中的电流,其原因是:由欧姆定律,电路中的最大电流约为I== 0.0075A<0.02A(电流表小量程分度值),故电流表无法测量电路中的电流。
②实验中滑片P所在的a、b处分别对应的位置是:a点在最右端;b点在最左端。
(2)①先闭合开关S、S1,此时Rx与变阻器串联,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表示数为2V;
②再断开开关S1,闭合开关S2,此时Y与变阻器串联。调节Y的阻值,使电压表示数为2V,读取此时Y的数值。Y的示数即为Rx的阻值。
25.【答案】(1)试管中有气泡产生,带火星的木条复燃;铁粉;不成立
(2)还要验证氧化铁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反应前后是否改变
(3)2H2O2 2H2O+O2↑
(4)H2O2生成O2的快慢与H2O2的质量分数有关;同温下取2份质量相等,质量分数不同的H2O2溶液,分别加入质量相等的同种催化剂,测量收集一试管气体所需的时间 。;结果质量分数大的过氧化氢溶液生成的氧气快,先收集满,说明H2O2生成O2的快慢与H2O2的质量分数有关 。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制取氧气的原理;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1)①如果假设一成立,那么加入氧化铁粉末的过氧化氢会很快分解,生成水和氧气,于是试管中会看到气泡,试管口带火星的小木条会复燃;
②验证假设二时,即探究铁是否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速度,那么需要加入铁,观察是否有氧气生成即可。既然小木条没有复燃,则说明铁对过氧化氢的分解没有影响,故假设二不成立。
(2)在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保持不变,据此分析解答;
(3)确定反应物和反应条件,以及生成物,然后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假设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它的含量越高,生成氧气越快;
①探究溶质质量分数对过氧化氢分解速度的影响时,保证其它因素相同而改变溶质质量分数,比较收集相同体积氧气所用的时间即可;
②过氧化氢质量分数越大,分解速度越快,那么氧气生成速度越快,据此描述现象得出结论。
【解答】(1)实验结论: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Ⅰ:把一定质量的氧化铁粉末加入到装有10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并用一根带火星的小木条置于试管口,观察现象。 试管中有气泡产生,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假设一成立
实验Ⅱ:取10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加入铁粉,并用一根带火星的小木条置于试管口,观察现象。 无现象 假设二不成立
(2)讨论交流:同学们讨论后认为,小芳的“实验Ⅰ”还不能够确切的说明氧化铁就是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的催化剂,理由是:还要验证氧化铁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反应前后是否改变。
(3)过氧化氢在氧化铁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反应的方程式为: 2H2O2 2H2O+O2↑ ;
(4)假设:H2O2生成O2的快慢与H2O2的质量分数有关。
①实验步骤:同温下取2份质量相等,质量分数不同的H2O2溶液,分别加入质量相等的同种催化剂,测量收集一试管气体所需的时间 。
②实验现象及结论:质量分数大的过氧化氢溶液生成的氧气快,先收集满,说明H2O2生成O2的快慢与H2O2的质量分数有关 。
26.【答案】(1)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2)
试管编号 甲 乙
加入 物质 淀粉溶液/毫升 4 4
蒸馏水/毫升 0 2
唾稀释液液/毫升 2 0
保存温度/℃ 37 37
保存时间/分 10 10
溶液颜色 不变蓝 变蓝
(3)不正确;说出理由 溶液的酸碱性有可能影响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酶及其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对其底物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度催化效能的蛋白质或RNA。酶的催化作用有赖于酶分子的一级结构及空间结构的完整。
【解答】(1)由实验步骤可知,实验的变量是有无唾液,因此该实验是为了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2)由实验步骤可知,该实验分甲乙两组,表格中先是试管编号;其次加入的物质有三种,分三行记录:淀粉溶液/毫升;蒸馏水/毫升;唾液/毫升;实验的温度;时间;最后检验时的颜色变化;
试管编号 甲 乙
加入 物质 淀粉溶液/毫升 4 4
蒸馏水/毫升 0 2
唾液/毫升 2 0
保存温度/℃ 37 37
保存时间/分 10 10
溶液颜色 不变蓝 变蓝
(3)该实验是为了探究唾液的影响,所以要保证唾液能够催化,唾液是蛋白质,蛋白质的活性受pH大小的影响;
27.【答案】(1)病原体
(2)C
(3)特异性(或体液、人工、人工被动)
(4)居家隔离、减少外出、外出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消毒、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等。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传染病及其传播;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人体的免疫功能
【解析】【分析】1、病原体是指可造成人或动植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
2、吸气:肋间外肌、膈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机顶部下降)→胸腔容积扩大→肺扩张,导致肺内气压减小→外界气体进入肺泡
呼气:肋间外肌、膈肌舒张→肋骨下降,膈机顶部回升→胸腔容积缩小→肺借弹性缩回,导致肺内气压增大→肺内气体排出肺泡
3、 人工被动免疫就是采用人工方法向机体输入由他人或动物产生的免疫效应物,如免疫血清、淋巴因子等,使机体立即获得免疫力,达到防治某种疾病的目的。利用直接注射抗体进行免疫的方式可称为是体液免疫(或人工免疫)。这种用康复者的抗体只能对新冠病毒有效,是一种特异性免疫;
4、 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从人体的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呼吸道感染侵入而引起的有传染性的疾病。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首先要科学的洗手,可以采用六步的洗手法。要文明的咳嗽。在打喷嚏或者咳嗽的时候,可以用清洁的手绢或者纸巾遮掩口鼻,也可以用手的肘弯衣服来遮挡口鼻,打喷嚏或者咳嗽的时候,千万不能用手遮掩口鼻。要保证充分的睡眠,才能增强抵抗力。进行适当的运动。同时要进行健康的饮食。
【解答】(1) 从传染病的角度看,新冠病毒属于 病原体;
(2)甲图横隔下降胸腔体积增大,气压减小气体进入体内,是吸气过程。乙图中横隔回升,胸腔体积缩小,气压增大气体呼出,是呼气过程。所以C选项正确;
(3) 注射新冠肺炎康复者捐献的含有抗体的血浆来治疗重症患者,这种方法属于 特异性(或体液、人工、人工被动) 免疫;
(4) 目前尚没有治疗新冠肺炎的特效药,预防是抗击这场疫情的最有力“武器”,请从保护自身角度,说说我们青少年该怎样做。 居家隔离、减少外出、外出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消毒、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等 。
故答案为:(1)病原体 (2)C (3) 特异性(或体液、人工、人工被动) (4) 居家隔离、减少外出、外出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消毒、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等
28.【答案】(1)有机物
(2)36:5:14:16
(3)特异性免疫或体液免疫或自然免疫或细胞免疫
【知识点】人体的免疫功能;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解析】【分析】有机化合物主要是由碳元素、氢元素组成,是一定含碳的化合物,但是不包括碳的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盐、氰化物、硫氰化物、氰酸盐、金属碳化物、部分简单含碳化合物(如SiC)等物质。
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又称获得性免疫或适应性免疫,这种免疫只针对一种病原。是获得免疫经后天感染(病愈或无症状的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菌苗、疫苗、类毒素、免疫球蛋白等)而使机体获得抵抗感染能力。一般是在微生物等抗原物质刺激后才形成的(免疫球蛋白、免疫淋巴细胞),并能与该抗原起特异性反应。
【解答】(1)丙烯酰胺由化学式可知,主要是由C、H元素构成的化合物,是有机物;故答案为:有机物;元素质量比为:m(C):m(H):m(N):m(O)=12×3:1×5:14×1:16×1=36:5:14:16;故答案为: 36:5:14:16;当身体将癌细胞作为抗原而引起的免疫反应是细胞免疫;故答案为:特异性免疫或体液免疫或自然免疫或细胞免疫;
故答案为:(1)有机物;(2)36:5:14:16;(3)特异性免疫或体液免疫或自然免疫或细胞免疫。
29.【答案】(1)解:运动过程中克服物体的重力做的功;
W=Gh=100N×4m=400J;
答:运动过程中克服物体的重力做的功为400J
(2)解:η= ×100%= ×100%=80%;
答:斜面的机械效率为80%;
(3)解:由W=Fs得,F= = =50N。
答:推力F的大小为50N。
【知识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机械效率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W=Gh计算克服物体重力做的功;
(2)克服摩擦力做额外功,根据W总=W有+W额计算出总功,再根据公式 计算斜面的机械效率;
(3)已知总功和斜面的长度,根据公式 计算推力大小。
30.【答案】(1)B
(2)酸性;H2SO4、CuSO4
(3)解:设参加反应的硫酸钠的质量为x
Na2SO4+Ba(NO3)2= BaSO4↓+2NaNO3
142 233
x 69.9g
=
x=42.6g
设与硫酸铜反应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y,生成硫酸钠的质量为z
CuSO4+ 2NaOH= Cu(OH)2↓+ Na2SO4
80 98 142
y 9.8g z
= =
y=8g
z=14.2g
所以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的质量为:42.6g﹣14.2g=28.4g,
设与硫酸反应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m
2NaOH+H2SO4= Na2SO4+2H2O
80 142
m 28.4g
=
m=16g
所以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 ×100%=20%,
所以图乙中的H点表示的溶液的质量是:80g+ =120g.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物质的鉴别、推断;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稀硫酸与氧化铜反应,生产硫酸铜和水。将废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其中的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在得到的溶液中加入硝酸钡后,其中的硫酸根离子与钡离子结合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硫酸钡白色沉淀。
(1)根据过滤操作的过程分析所需器材;
(2)废液A中存在剩余的稀硫酸,而反应产物硫酸铜呈中性,因此废液此时呈酸性。根据剩余的物质和反应产生判断此时溶质的种类。
(3)①硫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钠,写出方程式利用沉淀硫酸钡的质量69.9g,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硫酸钠的质量;
②根据图像可知,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9.8g,写出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的方程式,计算出此时生成硫酸钠的质量和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溶质的质量;
③用硫酸钠的总质量-与硫酸铜反应的生成硫酸钠质量得到与稀硫酸反应的生成硫酸钠的质量;
④根据图像可知,与稀硫酸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80g,根据j计算出它的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⑤根据溶液质量=计算出与硫酸铜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最后与80g相加得到H的值即可。
【解答】(1)在过滤操作中,烧杯用来盛放溶液,玻璃棒用于引流,而漏斗用于安放滤纸,故选B。
(2)废液A呈酸性,其中含有的溶质是剩余的H2SO4和反应产物CuSO4。
31.【答案】(1)解:大理石的密度:ρ= = =2.8g/cm3;
(2)化学;内
(3)解:以柱状盒子做成的底座的左端为支点,如图所示:
由杠杆示意图可知,动力:
F1=G手机=m手机g=0.175kg×10N/kg=1.75N,
动力臂:l1= l﹣l2= ×150mm﹣l2=75mm﹣L2;
阻力:F2=G石=m石g=0.35kg×10N/kg=3.5N,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得:F1l1=F2l2,
即:1.75N×(75mm﹣l2)=3.5N×l2,
解得:l2=25mm,
则手机允许伸出的最大长度为150mm﹣25mm=125mm。
(4)解:根据参数可知,手机储存的电能:W总=UIt=3.8V×4A×3600s=54720J;
则消耗的电能:W=W总×(1﹣75%)=54720J×(1﹣75%)=13680J,
则它的电功率:P= = =5.7W。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杠杆的平衡条件;电功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首先根据V=abc计算出大理石的体积,再根据计算大理石的密度。
(2)蓄电池充电时,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由于手机发烫,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所以还会转化为内能。
(3)将手机与底座接触的左端看作支点,手机的重力看作阻力,作用在手机的中心处;大理石对手机的压力等于它的重力,作用在手机的最右端,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列式计算出手机在底座里面的长度,最后用手机总长度减去它得到伸出的最大长度。
(4)首先根据W总=UIt计算出手机充满电时的电能,然后根据W=W总×(1-75%)计算消耗的电能,最后根据计算手机的电功率。
32.【答案】①液体的深度越深,压强越大,对车门和车窗产生较大的压力,不易开门
②水对车窗玻璃的压力越大,玻璃对窗框的压力就越大,车窗玻璃与窗框之间的摩擦力也就越大,不易降下车窗玻璃
③用安全锤的尖端砸玻璃,受力面积小,增大了对玻璃的压强,容易砸碎玻璃
④水进入车内,车门内外受到水的压力大小相接近,人容易推开车门⑤砸碎车窗玻璃时,窗外水的压强大于车内压强,水能快速进入车内
⑥玻璃被砸碎,说明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推开车门或爬出车窗逃生,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答案示例:
答:车辆沉入水中越深,水的压强越大,水对车门和车窗产生较大的压力,车内人员无法将车门推开;水对车窗玻璃的压力越大,玻璃对窗框的压力就越大,玻璃与窗框之间的摩擦力也就越大,越不易降下车窗玻璃;用安全锤或其他尖锐物品砸玻璃时,受力面积小,增大了对玻璃的压强,容易砸碎玻璃;较多的水进入车内,使得车门内外受到水的压力大小相接近,人容易推开车门而逃生。
【知识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压强大小比较;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①根据公式p=ρ液gh分析水的压强随深度的变化,再根据F=pS分析车窗收到压力的变化,得到不易开门的原因;
②根据车窗压力的变化分析车窗玻璃受到摩擦力的变化,从而得到车窗不易降下的原因;
③根据分析安全锤的尖端非常小从而导致容易击碎玻璃的原因;
④根据二力平衡确定车内外水深相同时,车门容易被推开的原因;
⑤水总是从压强大的地方流向压强小的地方,据此分析杂碎窗玻璃时水进入车内的原因;
⑥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分析玻璃杯杂碎的原因和推开车门的原因。
【解答】车辆沉入水中越深,水的压强越大,水对车门和车窗产生较大的压力,车内人员无法将车门推开;水对车窗玻璃的压力越大,玻璃对窗框的压力就越大,玻璃与窗框之间的摩擦力也就越大,越不易降下车窗玻璃;用安全锤或其他尖锐物品砸玻璃时,受力面积小,增大了对玻璃的压强,容易砸碎玻璃;较多的水进入车内,使得车门内外受到水的压力大小相接近,人容易推开车门而逃生。
1 / 1浙江省台州市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科学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21九下·台州开学考)春节人们喜欢用放烟花来增加节日气氛,高氯酸钾(化学式为KClO4)是烟花中常用的氧化剂,可增加烟花的亮度。高氯酸钾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
A.﹣7 B.﹣1 C.+5 D.+7
【答案】D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在化学式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据此计算即可。
【解答】在高氯酸钾( KClO4 )中,K的化合价为+1价,O的化合价为-2价,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到:(+1)+x+(-2)×4=0,解得:x=+7价。
故选D。
2.(2021九下·台州开学考)下列仪器中,可以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常用仪器的名称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室常用器材的使用方法判断。
【解答】烧杯、锥形瓶不能直接进行加热,下面要垫上石棉网,故A、C不合题意;
试管可以直接进行加热,故B符合题意;
量筒是测量工具,严禁进行加热或反应,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3.(2021九下·台州开学考)某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微观示意图及反应前后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微观示意图
反应前质量/g 32 200 1 0
反应后质量/g 0 x y z
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由碳原子和氢原子直接构成
B.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参加反应的反应物分子个数比为1:1
D.x+y+z=233
【答案】D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2)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新的单质和化合物,这种反应叫置换反应;
(3)写出反应的方程式,然后配平,根据配平后的系数分析;
(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即可。
【解答】A.根据可知,甲物质由分子构成,而它的分子由四个氢原子和一个碳原子构成,故A错误;
B.反应物和为化合物和单质,而生成物和都是化合物,不符合置换反应的条件,故B错误;
C.根据图片可知,+2=2+,那么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分子个数之比为1:2,故C错误;
D.反应器物质的总质量为:32g+200g+1g=233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得到,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0+x+y+z=233,故D正确。
故选D。
4.(2020·三门模拟)西药瑞德西韦(化学式:C27H35N6O8P)对于治疗新冠肺炎有一定的疗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瑞德西韦属于氧化物
B.瑞德西韦由五种非金属元素组成
C.瑞德西韦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氢元素
D.瑞德西韦由27个碳原子、35个氢原子、6个氮原子、8个氧原子和1个磷原子构成
【答案】B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A、根据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分析;
B、根据瑞德西韦的化学式确定元素组成分析;
C、根据元素质量分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相对分子质量分析;
D、根据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式右下角为一个分子中原子个数分析。
【解答】A、 瑞德西韦由五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B、 瑞德西韦由碳、氢、氮、氧、磷五种非金属元素组成 ,符合题意;
C、 瑞德西韦碳、氢、氮、氧、磷元素质量比为324:35:84:128:31,碳元素质量分数最大,不符合题意;
D、 瑞德西韦由瑞德西韦分子构成,它的一个分子由27个碳原子、35个氢原子、6个氮原子、8个氧原子和1个磷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5.(2021九下·台州开学考)将等质量的镁、铁、锌,分别放入三份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中,反应生成的H2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图中的信息,作出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图线x表示镁的反应情况
B.铁消耗的稀盐酸质量最大
C.镁、锌一定过量,铁可能反应完
D.镁一定过量,锌、铁可能反应完
【答案】C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金属的活动性越强,与稀盐酸的反应越快;
(2)在反应中,生成氢气的质量与消耗稀盐酸的质量成正比,可根据生成氢气的质量判断消耗稀盐酸的质量大小;
(3)(4)等质量的镁、锌、铁完全反应放出氢气的质量关系为:镁>铁>锌,而在关系图中三种金属反应停止后产生氢气质量关系为:铁>镁=锌,说明等质量的镁没有完全反应有剩余,铁消耗盐酸量最大且可能完全反应。
【解答】A.根据图像可知,X反应速度最快,说明X是三种金属中活动性最强;根据金属活动性镁>锌>铁可知,x表示镁的反应情况,y表示锌,z表示铁,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在反应中,生成氢气的质量与消耗稀盐酸的质量成正比。根据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图中铁生成氢气最多,故可判断铁消耗盐酸质量最大,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生成相同质量的氢气,消耗镁的质量小于锌;图中镁、锌产生氢气质量相等,说明镁没有完全反应,但不能确定锌也没有完全反应,故C错误符合题意;
D.从图中看到镁和锌反应生成的氢气一样多,则消耗的稀盐酸一样多,那么镁一定过量,锌可能过量或反应完,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6.(2021九下·台州开学考)某同学家中种植的植物比正常的植株矮小瘦弱,叶片发黄,有的叶脉呈淡棕色,你认为应该施加下列哪一种化肥( )
A.氯化钾 B.过磷酸钙 C.硫酸钾 D.尿素
【答案】D
【知识点】盐与化肥
【解析】【分析】植物缺氮生长的会比较瘦弱,叶子比较细小且颜色变淡变黄,并且是从下向上蔓延的,底部叶片会发黄枯落。植物缺磷钾会很瘦弱矮小,长势很慢且很少有分枝,叶子无光泽,花果十分稀少且茎生长的很细小。植物缺钾老叶边缘会变黄,接着变褐黄,叶脉依旧是绿色的,但叶片上会有褐色的斑点,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同学家中种植的植物比正常的植株矮小瘦弱,叶片发黄,有的叶脉呈淡棕色,那么该植物缺少氮元素,应该施加氮肥。
氯化钾含有钾元素,为钾肥;过磷酸钙含有磷元素,为磷肥;硫酸钾含有钾元素,为钾肥;尿素含有氮元素,为氮肥,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7.(2021九下·台州开学考)光发动机是一种把光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主要结构如下图所示。在太阳光照射下,化学反应室内密封着的气态物质N2O4发生反应:N2O4光照O2+2NO,导致室内气压增大;在无光条件下,室内发生“逆向反应”,导致室内气压减小。当窗口有光射入时,活塞移动,该过程相当于下图汽油机四个冲程中的(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热机
【解析】【分析】当窗口有光射入时,化学反应室内气压增大,推动活塞做功向外移动,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火花塞点火,为做功冲程,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故A符合题意;
B.进气门打开,为吸气冲程,没有能量转化,故B不合题意;
C.排气门打开,为排气冲程,没有能量转化,故C不合题意;
D.两个气门关闭,活塞向上运动,为压缩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8.(2021九下·台州开学考)如图是六大板块示意图,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可知( )
A.地球表面的陆地被海岭和海沟分割成六大板块
B.火山与地震带都分布在各大板块的中央
C.我们生活的台州位于亚欧板块
D.青藏高原是由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形成
【答案】C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岩石圈的基本构造单元是板块;板块边界是中洋脊、转换断层、俯冲带和地缝合线;由于地幔对流,板块在中洋脊分离、扩张,在俯冲带和地缝合线俯冲、消减;全球被分为欧亚、美洲、非洲、太平洋、澳洲、南极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全球地壳构造运动的基本原因是这些板块的相互作用;板块强度很大,板块的边缘是构造运动最剧烈的地方,主要变形在其边缘部分。
【解答】A、 地球表面的陆地被海岭和海沟分割成六大板块 ,错误,是对岩石圈而不是对陆地,A错误;
B、 火山与地震带都分布在各大板块的中央 ,错误,主要在板块的边缘而不是中央,B错误;
C、 我们生活的杭州位于亚欧板块,说法正确,C正确;
D、 青藏高原是由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形成 ,错误,是印度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而形成的,D错误。
故选C
9.(2021九下·台州开学考)如图是米勒模拟原始大气合成有机物的实验装置,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装置中甲烷、氨气、水、氢气四种气体用于模拟原始地球的大气
B.正负电极产生火花放电模拟闪电
C.烧瓶中的沸水模拟了高温条件下的原始海洋
D.该实验证明了原始海洋中的有机物可能会演变成原始生命
【答案】D
【知识点】生命的起源
【解析】【分析】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
【解答】A、原始大气中不存在氧气,存在大量的甲烷、氨气、水及氢气;因此该装置内的气体是模拟原始地球的大气;故A正确;
B、原始大气中的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需要在闪电的条件下完成,火花是模拟闪电;故B正确;
C、利用沸水模拟高温的原始海洋;故C正确;
D、该实验只是证明了无机物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转化为有机物,没有证明能够演变出原始生命;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10.(2021九下·台州开学考)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如图甲,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B.蜡烛用嘴一吹即灭,是因为吹出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
C.由图乙的现象可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扑灭
D.将大块煤粉碎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延长煤燃烧的时间
【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有关燃烧和灭火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A.如图甲,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火柴梗与火焰充分接触,燃烧更剧烈,故A错误;
B.蜡烛用嘴一吹即灭,是因为吹出的气体迅速带走热量,使蜡烛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而熄灭,故B错误;
C.由图乙的现象可知,金属镁能够与二氧化碳剧烈反应而燃烧,因此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扑灭,故C正确;
D.将大块煤粉碎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故D错误。
故选C。
11.(2021九下·台州开学考)如图所示,物体G在竖直向上的拉力F的作用下,匀速上升0.2m,已知G=18N,F=10N.这一过程,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
A.绳子自由端上升0.4m B.拉力F做功4J
C.该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为90% D.动滑轮重为2N
【答案】D
【知识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动滑轮及其工作特点;机械效率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s=nh计算出绳子自由端上升的高度;
(2)根据W总=Fs计算拉力F做的功;
(3)根据W有=Gh计算有用功,再根据计算滑轮的机械效率;
(4)忽略摩擦和绳子的重力,根据计算出动滑轮的重力。
【解答】A.绳子自由端上升的高度s=nh=0.2m×2=0.4m,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拉力F做的功W总=Fs=10N×0.4m=4J,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动滑轮做的有用功W有=Gh=18N×0.2m=3.6J,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忽略摩擦和绳子的重力,
根据得到:;
解得:G动=2N。
但是题目并没有说明忽略摩擦,所以动滑轮的重力肯定小于2N。
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2.(2020八上·滨江期末)2020年4月23日,“雪龙”号考察船圆满完成历时198天的南极考察任务,返回上海码头落锚。在铁链拉着铁锚缓慢放入水中时,经历了如图所示三种情况:图甲中铁锚部分浸入水中;图乙中铁锚完全浸没水中但未触底;图丙中铁锚沉底。三种情况下船身受到的浮力大小分别为F甲、F乙、F丙,它们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F甲=F乙=F丙 B.F甲>F乙=F丙
C.F甲>F乙>F丙 D.F甲<F乙<F丙
【答案】C
【知识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当物体漂浮在液面上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在甲和乙图中,将船和铁锚看作一个整体,它们始终在水面漂浮,那么它们受到的总重力等于总浮力,即F浮船+F锚=G船+G锚;
因为甲中铁锚进入水中的体积小于乙,所以甲中铁锚受到的浮力小于乙中铁锚受到的浮力。根据F浮船+F锚=G船+G锚可知,甲中船受到的浮力就大于乙中船的浮力,即F甲>F乙。
由F浮船+F锚=G船+G锚得到:F浮船-G船=G锚-F锚,因为铁锚的重力大于它的浮力,所以F浮船-G船>0,即F浮船>G船;
在丙图中,船在水面漂浮,即F浮船=G船;
那么船受到的浮力F乙>F丙;
三种情况下船的浮力大小为:F甲>F乙>F丙。
故选C。
13.(2021九下·台州开学考)如图所示,一弹簧的左端固定,右端连接一个小球,把它们套在光滑的水平杆上。a点是压缩弹簧后小球静止释放的位置,b点是弹簧原长时小球的位置,c点时小球到达最右端的位置。则小球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球在b点,小球的速度最小
B.小球在a点,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小
C.从a点到b点,小球的动能逐渐增大
D.从b点到c点,弹簧的弹性势能逐渐减小
【答案】C
【知识点】力与运动的关系;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
【解析】【分析】(1)当物体受到的合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时,做加速运动;当合力为零时,加速停止,此时速度最大;当合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时,做减速运动;
(2)(4)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形变程度的大小有关;
(3)分析从a到b的速度变化,进而判断动能变化。
【解答】从a到b的过程中,小球不受阻力,只受水平向右的弹力,此时合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小球做加速运动,因此小球的动能逐渐增大,故C正确;
当小球到达b点时,弹簧恢复原长,弹力消失,此时小球受到的合力为零,加速停止,此时速度最大,故A错误;
小球在a点时压缩程度最大,因此弹性势能最大,故B错误;
从b点到c点,弹簧被拉长,且越来越长,因此弹性势能变大,故D错误。
故选C。
14.(2020·温州)兴趣小组用如图装置研究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将吹风机对准竖管上端管口向下吹风,在三个水平玻璃管的右端口处同时释放相同规格的乒乓球,某时刻乒乓球处于如图所示的位置。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乒乓球运动是因受到竖管气流的吸引力
B.装置中三个水平玻璃管的横截面积不同
C.三个水平玻璃管的左端口处压强不相同
D.该装置可以测量竖管中各处的压强大小
【答案】C
【知识点】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解析】【分析】小球向左运动的距离越远,说明对应的左口压强越小,根据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分析即可。
【解答】A.当风从左口吹过时,玻璃管的左口处气体流速大压强小,而右口处气体流速小压强大,于是产生向左的压强差,推动乒乓球向左移动,故A错误;
B.根据图片可知,三个水平玻璃管的横截面积相同,故B错误;
C.上面的乒乓球向左运动的距离最大,因此最上面的玻璃管左口出气压最小,而最下面的气压最大,故C正确;
D.由于没有准确的测量工具,因此无法测量竖管中各处的压强大小,故D错误。
故选C。
15.(2021九下·台州开学考)如图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当滑片移到滑动变阻器的b端时,电压表的示数为8伏,10秒内定值电阻R1做功为20焦;当滑片P移到滑动变阻器的中点时,电压表的示数为6伏。下列结果正确的是( )
A.电源电压为14伏
B.滑动变阻器R的最大阻值为8欧
C.滑片在b端,电流表示数为0.75安
D.电路先后两次消耗的总电功率之比为2:3
【答案】D
【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电功计算公式的应用;电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由电路分析可知,R1与滑动变阻器串联,电压表测量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由滑片的移动和电压表示数变化可知滑片滑到b点时电压表的示数,则由欧姆定律可表示出滑片在不同位置时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电压电阻间的关系,联立可解得R1与R最大值之间的关系及电源的电压;
(3)当滑片在b端时,首先根据UR1=U-U大计算出R1两端的电压,再根据W=UIt列式计算出此时电流表的示数;
(2)当滑片在b端时,已知R两端的最大电压和此时电流,根据计算变阻器的最大阻值;
(4) 由功率公式分别求得R1先后两次消耗的电功率,即可求得比值。
【解答】由电路图可知,R1与滑动变阻器R串联,电压表测量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
由图可知,当滑片滑到b处时,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最大为R。且与电阻R1串联,
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为U大=8V,
即①
当滑片在中点时,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为 ,且与R1串联,
此时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为U中=6V,
即②
由①②可得:R=2R1,U=12V,故A错误;
当滑片移到滑动变阻器的b端时,电压表的示数为8伏,
R两端电压UR1=U-U大=12V-8V=4V,
由W=UIt可得:20J=4V×I×10s;
解得:I=0.5A,故C错误;
变阻器的最大阻值:,故B错误;
由上可知R=2R1,
电路先后两次消耗的总电功率之比: ,故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0分)
16.(2010·台州)生活在沙漠中的骆驼对缺水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如图呈现的是骆驼在两种不同情况下的体温昼夜变化,通过两种情况比较可知,骆驼是通过 的方式来适应缺水环境的;这种对体温的调节是通过 (填“大脑”或“脑干”)中的神经中枢实现的;按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骆驼的这一适应特征的形成是长期 的结果。
【答案】增加体温的变化幅度;脑干;自然选择
【知识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1、生物适应它们生存的环境,生物为适应环境在形态结构或生理活动上会有一些特殊的变化;
2、恒温的动物在炎热的环境中为维持体温恒定往往通过蒸发汗液的方式来降低体温,环境温度与体温相差越大蒸发越快;
4、体温调节中枢位于脑干中的下丘脑;
3、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每一种现存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自然选择的结果。
【解答】生活在沙漠中的骆驼对缺水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由图可知,在缺水时骆驼的体温的变化幅度为34℃~40℃,在水充足时骆驼的体温的变化幅度为36℃~39℃,缺水时体温变化幅度大,所以骆驼是通过增加体温的变化幅度的方式来适应缺水环境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脑干,所以填脑干;按达尔文进货论的观点,骆驼这一适应特征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答案为:增加体温的变化幅度;脑干;自然选择
17.(2012·金华)人们对真菌与植物、动物关系认识的演变历程如下:
请回答有关问题:
(1)真菌的性状特征是由其DNA分子上的 决定的;
(2)人们认识真菌与植物、动物关系的演变历程,体现出的科学本质是 (填序号).
A.科学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完善和修正
B.对某一科学问题的认识受到当时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
C.对真菌与植物、动物关系的认识,随着新证据的出现而改变.
【答案】(1)基因
(2)A;B;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知识,还涉及对真菌的认识、分类、与植物、动物关系的演变历程,分析解答.
【解答】解:(1)、染色体是细胞核内的染色质经过高度螺旋化形成的结构,它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基因一个是有特定遗传信息的DNA片段,一个DNA上有多个基因,生物的某个具体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最小单位.据此可知,真菌的性状特征是由其DNA分子上的基因决定的.(2)、分析人们对真菌与植物、动物关系认识的演变历程可以看出,对真菌与植物、动物关系认识受到当时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把真菌归为了植物,后又理解为近亲,随着分子遗传学研究等新证据的出现人们对其认识发生了改变,认为真菌与动物的关系密切,等等这些说明科学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的完善和修正.故选:ABC
故答案为:(1)基因(2)ABC
18.(2021九下·台州开学考)如图中的各曲线中,Ⅰ为某一农田一昼夜的温度变化曲线、Ⅱ为光照变化曲线、Ⅲ为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植物在 段内积累有机物。
(2)d处凹陷,原因是温度过高,叶片上 关闭, 吸收量减少,影响了光合作用的反应效率。
(3)a处凸起,原因是下半夜温度偏低,使 减弱。
【答案】(1)ce
(2)气孔;二氧化碳
(3)呼吸作用
【知识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呼吸作用是指机体将来自环境的或细胞自己储存的有机营养物的分子(如糖类、脂类、蛋白质等),通过一步步反应降解成较小的、简单的终产物(如二氧化碳、乳酸、乙醇等)的过程。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
【解答】(1)当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浓度为正值时,说明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其呼吸作用速率,其体内会积累一定量的有机物;
(2)当温度过高时,叶片的气孔会关闭,减少水分的蒸腾,也导致了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减少;
(3)a处处于夜晚,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由于温度过低,导致呼吸作用减弱,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也会减少;
故答案为:(1)ce;(2)气孔;二氧化碳;(3)呼吸作用。
19.(2021九下·台州开学考)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教材中“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见图I)进行了大胆改进,设计图(Ⅱ)(选用容积为45mL的18×180mm的试管作反应容器)实验方案进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请你对比分析下面图I、图Ⅱ实验,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图I实验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2)图Ⅱ实验的操作步骤如下:①点燃酒精灯.②撤去酒精灯,待试管冷却后松开弹簧夹.
③将少量红磷平装入试管中,将20mL的注射器活塞置于10mL刻度处,并按图Ⅱ中所示的连接方式固定好,再将弹簧夹紧橡皮管.④读取注射器活塞的数据.
你认为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
(3)图Ⅱ实验中,注射器活塞将从10mL刻度处慢慢前移到约为 mL刻度处才停止.
(4)对照图I、Ⅱ实验,你认为图Ⅱ实验有何优点?(回答一点即可) .
【答案】(1)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2)③①②④
(3)1
(4)减少实验误差(或节省燃料或不污染环境或便于读数)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1)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然后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根据图II中的器材,根据实验目的推测实验过程,进而确定实验步骤即可;
(3)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20%,据此计算出试管中空气体积的减小量,然后用注射器所对刻度减去这个体积的减少量即可。
(4)可从节约燃料、是否污染环境,是否便于读数,减小误差等角度分析解答。
【解答】(1)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
(2)图Ⅱ实验的操作步骤如下:
③将少量红磷平装入试管中,将20mL的注射器活塞置于10mL刻度处,并按图Ⅱ中所示的连接方式固定好,再将弹簧夹紧橡皮管.
①点燃酒精灯.
②撤去酒精灯,待试管冷却后松开弹簧夹.
④读取注射器活塞的数据。
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为:③①②④。
(3)试管内空气的减小量为:45mL×20%=9mL;
那么注射器活塞移动到的刻度为:10mL-9mL=1mL。
(4)我认为实验II的优点有:减少实验误差(或节省燃料或不污染环境或便于读数)。
20.(2021九下·台州开学考)家庭生活中制作食品经常用到碳酸钠(苏打)和碳酸氢钠(小苏打),碳酸氢钠不稳定,在潮湿空气中缓慢分解,受热至65℃以上迅速分解,270℃时完全分解为碳酸钠。某同学为探究它们的性质差异,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并进行实验。请回答:
①加热一段时间后,a、b两烧杯分别看到的现象是 ;
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②碳酸氢钠分解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③该装置设计的优点是 ;
④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是 。
【答案】a中石灰水不变浑浊,b中石灰水变浑浊;小苏打易分解,苏打不易分解;2NaHCO3 Na2CO3+H2O+CO2↑;可对比两种物质是否能分解;装置不能漏气(合理即可)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盐的性质及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①a管与装有碳酸钠的试管相连,受热没有二氧化碳产生,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b管与装有碳酸氢钠的试管相连,受热后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能够使澄清是石灰水变浑浊。根据①中的现象分析两种物质是否容易被分解。
②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据此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③将两种物质同时进行加热,同时观察现象,可以非常明显的确定两种物质是否能够分解;
④因为有气体生成,所以一定要注意装置的气密性,防止装置漏气。
【解答】①加热一段时间后,a、b两烧杯分别看到的现象是:a中石灰水不变浑浊,b中石灰水变浑浊;
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小苏打易分解,苏打不易分解;
②碳酸氢钠分解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NaHCO3 Na2CO3+H2O+CO2↑ ;
③该装置设计的优点是:可对比两种物质是否能分解;
④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是:装置不能漏气(合理即可)
21.(2021九下·台州开学考)连接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M两端的轻质细绳分别绕过定滑轮与A、B相连,细绳恰好水平,如图所示。当A重3N,B重5N时,M恰好做水平匀速直线运动,若滑轮摩擦不计,此时M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 N,方向是 。
当B刚触地时,若A、M都不会与滑轮相碰,M受到的摩擦力方向是 。
【答案】2;水平向左;水平向左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1)对物体M进行受力分析,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
(2)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1)当物体M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它在水平方向受到平衡力。此时它受到水平向左的拉力3N,水平向右的拉力5N,二者的合力为:5N-3N=2N,且方向向右,因此M向右运动。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知,此时摩擦力肯定与合力大小相同而方向相反,即摩擦力f=2N,方向水平向左。
(2)B刚触地时,若A、M都不会与滑轮相碰,M继续向右运动,根据“摩擦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可知,此时它受到摩擦力方向依然是水平向左。
22.(2021九下·台州开学考)用12V的电源为微型电动机供电的电路如图(甲)所示。当单刀双掷开关S1、S2均向上合上时,电动机开始转动,电流I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当电流稳定时,电动机正常工作。已知电动机转动时欧姆定律不适用,并忽略温度对电阻的影响。
(1)当单刀双掷开关S1、S2同时 (向上或向下)合上时可实现电动机的反转。
(2)当电动机正常工作时,电动机消耗的电功率为 W。
(3)电动机的电阻为 Ω,正常工作时的输出功率为 W。
【答案】(1)向下
(2)4.8
(3)10;3.2
【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电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与磁场方向和电流方向有关,因此只要改变通过电动机的电流方向,就能改变电动机的反转。
(2)根据乙图确定电动机正常工作时的电流,然后根据P=UI计算出消耗的电功率;
(3)当刚刚闭合开关时,电动机还没有转动,此时相当于纯电阻电路,符合欧姆定律,根据乙图确定此时的最大电流,然后根据计算出电阻。然后根据P热=I2R计算出电动机工作时的发热功率,最后根据P输出=P-P热计算输出功率即可。
【解答】(1)当单刀双掷开关S1、S2均向上合上时,电流从电动机左端流入;当单刀双掷开关S1、S2均向下合上时,电流从电动机右端流入,此时电流方向恰好相反,可实现电动机反转。
(2)根据乙图可知,电动机正常工作时电流为0.4A,
那么此时它的功率:P=UI=12V×0.4A=4.8W。
(3)根据乙图可知,电动机启动瞬间电流为1.2A,
那么电阻为:;
电动机正常工作时发热功率P热=I2R=(0.4A)2×10Ω=1.6W;
输出功率为:P输出=P-P热=4.8W-1.6W=3.2W。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43分)
23.(2021九下·台州开学考)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某次实验过程中,小敏移动光屏直到出现清晰的像,蜡烛、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所成的是倒立 的实像。
(2)若通过移动透镜,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透镜应该移到 厘米刻度处。
(3)实验一段时间后,原来成在光屏中央的像“跑”到图甲所示的位置。下列操作可以让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的有 。
①光屏上移一段距离 ②蜡烛下移一段距离 ③透镜下移一段距离
(4)研究好成像规律后,小敏模拟了近视和远视的矫正。图乙中,小敏给透镜A戴上“眼镜”(凸透镜B),光屏上刚好出现清晰的像,摘下“眼镜”后,光屏上的像变模糊,如图丙所示。若要通过移动蜡烛使像再次清晰,应将蜡烛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答案】(1)放大
(2)45
(3)①③
(4)远离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如果像距大于物距,那么成放大的实像;如果像距小于物距,那么成缩小的实像。
(2)在凸透镜成实像时,如果物距和像距交换数值,那么照样成清晰的实像,但是大小相反。
(3)根据光屏上实像的移动规律判断;
(4)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据此分析去掉透镜B后光线比原来会聚了还是发散了。如果会聚了,那么成像靠前;如果发散了,成像靠后,最后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判断蜡烛位置的变化即可。
【解答】(1)根据图甲可知,此时的物距u=30cm-15cm=15cm,像距v=60cm-30cm=30cm。因为相距大于物距,所以成放大的实像。
(2)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只要将物距和像距交换,仍然成清晰的实像,即此时的物距u=30cm,那么此时凸透镜所在的刻度为:15cm+30cm=45cm。
(3)根据图甲可知,此时像成在光屏的上方,使像回到光屏中央的方法:
①将光屏向上移动一段距离;
②蜡烛向下移动时,火焰的像向上移动,此时会跑掉光屏以外;
③蜡烛位置不动,将凸透镜向下移动一段距离。
故选①③。
(4)B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去掉B后,光线比原来发散了,那么所成的像在光屏的后面。要使像向前移动到光屏上,必须减小像距。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此时要增大物距,即蜡烛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
24.(2021九下·台州开学考)小科按照实验要求,设计测量未知定值电阻Rx阻值(范围为400~600Ω)的实验。
器材:干电池两节(总电压为2~3V),电压表(量程0~3V、0~15V)、电流表(量程0~0.6A、0~3A)、滑动变阻器(500Ω 0.5A)各一个,开关、导线若干。
(1)要求一:测算出Rx,且实验过程中不能拆接电路。
小科设计实验电路如图甲。请分析:
①小科在设计实验前通过估算发现,用所提供的电流表无法测量出电路中的电流,其原因是 。
②实验时,先将变阻器滑片P移到某一位置a处,读出电压表示数为U1,U1即为电源电压;再将变阻器滑片P移到另一位置b处,读出电压表示数为U2,则U1﹣U2就是此时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根据相关数据计算Rx的阻值。实验中滑片P所在的a、b处分别对应的位置是: 。
(2)要求二:增加一个电学器材实现Rx阻值的直接读取,且电路只能连接一次。
小科增加了一个阻值可连续调节且可读数的变阻器Y,重新设计了图乙电路。实验步骤如下:
①先闭合开关S、S1,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表示数为2V;
②再断开开关S1,闭合开关S2, ,读取此时Y的数值。Y的示数即为Rx的阻值。
【答案】(1)由欧姆定律,电路中的最大电流约为I= = =0.0075A<0.02A(电流表小量程分度值),故电流表无法测量电路中的电流;a点在最右端;b点在最左端
(2)调节Y的阻值,使电压表示数为2V
【知识点】伏安法测电阻的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①当变阻器的阻值为零时,电路里只有待测电阻Rx,根据欧姆定律计算出通过电流表的最大电流;如果最大电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或者小于电流表的分度值,那么电流表都不能将其测量出来。
②根据甲图可知,当滑片在最右端时,变阻器接入的阻值为零,此时Rx两端的电压等于电源电压;当滑片在最左端时,变阻器接入阻值最大,根据U总=Ux+U变可知,此时电压表的示数与前面电压表的示数之差等于变阻器两端的电压。
(2)在串联电路中,电压的分配与电阻成正比,即。当两个电阻分别与变阻器串联时,如果这两个电阻两端的电压相等,那么变阻器两端的电压也相等,根据串联电路的分压规律可知,这两个电阻的阻值相等,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①小科在设计实验前通过估算发现,用所提供的电流表无法测量出电路中的电流,其原因是:由欧姆定律,电路中的最大电流约为I== 0.0075A<0.02A(电流表小量程分度值),故电流表无法测量电路中的电流。
②实验中滑片P所在的a、b处分别对应的位置是:a点在最右端;b点在最左端。
(2)①先闭合开关S、S1,此时Rx与变阻器串联,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表示数为2V;
②再断开开关S1,闭合开关S2,此时Y与变阻器串联。调节Y的阻值,使电压表示数为2V,读取此时Y的数值。Y的示数即为Rx的阻值。
25.(2021九下·台州开学考)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做“寻找新的催化剂”课题时,发现将生锈的铁钉放到过氧化氢溶液中,也可以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于是,他们对此展开探究:
提出问题:什么物质是该反应催化剂?
设猜想与假设:下面是组内两位同学所作的猜想,请你完成小华的猜想。
【假设一】小芳同学:铁钉表面的氧化铁是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假设二】小华同学:铁钉里的铁是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1)实验与结论: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Ⅰ:把一定质量的氧化铁粉末加入到装有10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并用一根带火星的小木条置于试管口,观察现象。 假设一成立
实验Ⅱ:取10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加入 ,并用一根带火星的小木条置于试管口,观察现象。 无现象 假设二 (填“成立”或“不成立”)
(2)讨论交流:同学们讨论后认为,小芳的“实验Ⅰ”还不能够确切的说明氧化铁就是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的催化剂,理由是 。
(3)实验证明氧化铁就是该反应催化剂,请写出该反应化学方程式 。
(4)在实验中小明意外发现铁钉表面铁锈多的会加快反应速率,请大家想想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速率。
请选取另一个因素设计实验证明:
假设: 。
①实验步骤: 。
②实验现象及结论: 。
【答案】(1)试管中有气泡产生,带火星的木条复燃;铁粉;不成立
(2)还要验证氧化铁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反应前后是否改变
(3)2H2O2 2H2O+O2↑
(4)H2O2生成O2的快慢与H2O2的质量分数有关;同温下取2份质量相等,质量分数不同的H2O2溶液,分别加入质量相等的同种催化剂,测量收集一试管气体所需的时间 。;结果质量分数大的过氧化氢溶液生成的氧气快,先收集满,说明H2O2生成O2的快慢与H2O2的质量分数有关 。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制取氧气的原理;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1)①如果假设一成立,那么加入氧化铁粉末的过氧化氢会很快分解,生成水和氧气,于是试管中会看到气泡,试管口带火星的小木条会复燃;
②验证假设二时,即探究铁是否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速度,那么需要加入铁,观察是否有氧气生成即可。既然小木条没有复燃,则说明铁对过氧化氢的分解没有影响,故假设二不成立。
(2)在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保持不变,据此分析解答;
(3)确定反应物和反应条件,以及生成物,然后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假设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它的含量越高,生成氧气越快;
①探究溶质质量分数对过氧化氢分解速度的影响时,保证其它因素相同而改变溶质质量分数,比较收集相同体积氧气所用的时间即可;
②过氧化氢质量分数越大,分解速度越快,那么氧气生成速度越快,据此描述现象得出结论。
【解答】(1)实验结论: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Ⅰ:把一定质量的氧化铁粉末加入到装有10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并用一根带火星的小木条置于试管口,观察现象。 试管中有气泡产生,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假设一成立
实验Ⅱ:取10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加入铁粉,并用一根带火星的小木条置于试管口,观察现象。 无现象 假设二不成立
(2)讨论交流:同学们讨论后认为,小芳的“实验Ⅰ”还不能够确切的说明氧化铁就是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的催化剂,理由是:还要验证氧化铁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反应前后是否改变。
(3)过氧化氢在氧化铁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反应的方程式为: 2H2O2 2H2O+O2↑ ;
(4)假设:H2O2生成O2的快慢与H2O2的质量分数有关。
①实验步骤:同温下取2份质量相等,质量分数不同的H2O2溶液,分别加入质量相等的同种催化剂,测量收集一试管气体所需的时间 。
②实验现象及结论:质量分数大的过氧化氢溶液生成的氧气快,先收集满,说明H2O2生成O2的快慢与H2O2的质量分数有关 。
26.(2021九下·台州开学考)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1)取甲、乙两试管,分别加入1%淀粉溶液各4毫升。(2)
甲试管内加入2毫升唾液,乙试管内加入2毫升蒸馏水。(3)同时将两试管置于37℃的温水中恒温10分钟后取出,分别滴加1滴碘液。(4)观察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目的是
(2)请设计一张实验记录表,将实验步骤及正确操作后观察到的实验结果填入表中。
(3)有同学认为设计上述实验时,应确保甲、乙两支试管中的pH相同,但不必考虑pH大小。你认为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说出理由 。
【答案】(1)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2)
试管编号 甲 乙
加入 物质 淀粉溶液/毫升 4 4
蒸馏水/毫升 0 2
唾稀释液液/毫升 2 0
保存温度/℃ 37 37
保存时间/分 10 10
溶液颜色 不变蓝 变蓝
(3)不正确;说出理由 溶液的酸碱性有可能影响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酶及其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对其底物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度催化效能的蛋白质或RNA。酶的催化作用有赖于酶分子的一级结构及空间结构的完整。
【解答】(1)由实验步骤可知,实验的变量是有无唾液,因此该实验是为了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2)由实验步骤可知,该实验分甲乙两组,表格中先是试管编号;其次加入的物质有三种,分三行记录:淀粉溶液/毫升;蒸馏水/毫升;唾液/毫升;实验的温度;时间;最后检验时的颜色变化;
试管编号 甲 乙
加入 物质 淀粉溶液/毫升 4 4
蒸馏水/毫升 0 2
唾液/毫升 2 0
保存温度/℃ 37 37
保存时间/分 10 10
溶液颜色 不变蓝 变蓝
(3)该实验是为了探究唾液的影响,所以要保证唾液能够催化,唾液是蛋白质,蛋白质的活性受pH大小的影响;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47分)
27.(2020·衢州)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该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空气、飞沫和接触。该病患者会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导致死亡。
(1)从传染病的角度看,新冠病毒属于 。
(2)新冠病毒主要通过患者的呼吸排出并散播。如图表示患者呼吸运动的两个过程,箭头表示横膈运动方向。则甲、乙两图表示的过程分别是 。
A.甲、乙都吸气 B.甲、乙都呼气
C.甲吸气、乙呼气 D.甲呼气、乙吸气
(3)注射新冠肺炎康复者捐献的含有抗体的血浆来治疗重症患者,这种方法属于 免疫。
(4)目前尚没有治疗新冠肺炎的特效药,预防是抗击这场疫情的最有力“武器”,请从保护自身角度,说说我们青少年该怎样做。 (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1)病原体
(2)C
(3)特异性(或体液、人工、人工被动)
(4)居家隔离、减少外出、外出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消毒、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等。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传染病及其传播;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人体的免疫功能
【解析】【分析】1、病原体是指可造成人或动植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
2、吸气:肋间外肌、膈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机顶部下降)→胸腔容积扩大→肺扩张,导致肺内气压减小→外界气体进入肺泡
呼气:肋间外肌、膈肌舒张→肋骨下降,膈机顶部回升→胸腔容积缩小→肺借弹性缩回,导致肺内气压增大→肺内气体排出肺泡
3、 人工被动免疫就是采用人工方法向机体输入由他人或动物产生的免疫效应物,如免疫血清、淋巴因子等,使机体立即获得免疫力,达到防治某种疾病的目的。利用直接注射抗体进行免疫的方式可称为是体液免疫(或人工免疫)。这种用康复者的抗体只能对新冠病毒有效,是一种特异性免疫;
4、 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从人体的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呼吸道感染侵入而引起的有传染性的疾病。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首先要科学的洗手,可以采用六步的洗手法。要文明的咳嗽。在打喷嚏或者咳嗽的时候,可以用清洁的手绢或者纸巾遮掩口鼻,也可以用手的肘弯衣服来遮挡口鼻,打喷嚏或者咳嗽的时候,千万不能用手遮掩口鼻。要保证充分的睡眠,才能增强抵抗力。进行适当的运动。同时要进行健康的饮食。
【解答】(1) 从传染病的角度看,新冠病毒属于 病原体;
(2)甲图横隔下降胸腔体积增大,气压减小气体进入体内,是吸气过程。乙图中横隔回升,胸腔体积缩小,气压增大气体呼出,是呼气过程。所以C选项正确;
(3) 注射新冠肺炎康复者捐献的含有抗体的血浆来治疗重症患者,这种方法属于 特异性(或体液、人工、人工被动) 免疫;
(4) 目前尚没有治疗新冠肺炎的特效药,预防是抗击这场疫情的最有力“武器”,请从保护自身角度,说说我们青少年该怎样做。 居家隔离、减少外出、外出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消毒、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等 。
故答案为:(1)病原体 (2)C (3) 特异性(或体液、人工、人工被动) (4) 居家隔离、减少外出、外出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消毒、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等
28.(2018·衢州)饮食关系着人们的健康,许多人喜欢吃油炸食品,经检测,这些食品中含致癌物质一一丙烯酰胺(C3H5NO)。
(1)丙烯酰胺属于 (填“无机物”或“有机物”)。
(2)丙烯酰胺中各元素的质量比C:H:N:O= 。
(3)若这种物质导致细胞癌变,身体会将癌细胞作为抗原,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这种免疫属于 。
【答案】(1)有机物
(2)36:5:14:16
(3)特异性免疫或体液免疫或自然免疫或细胞免疫
【知识点】人体的免疫功能;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解析】【分析】有机化合物主要是由碳元素、氢元素组成,是一定含碳的化合物,但是不包括碳的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盐、氰化物、硫氰化物、氰酸盐、金属碳化物、部分简单含碳化合物(如SiC)等物质。
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又称获得性免疫或适应性免疫,这种免疫只针对一种病原。是获得免疫经后天感染(病愈或无症状的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菌苗、疫苗、类毒素、免疫球蛋白等)而使机体获得抵抗感染能力。一般是在微生物等抗原物质刺激后才形成的(免疫球蛋白、免疫淋巴细胞),并能与该抗原起特异性反应。
【解答】(1)丙烯酰胺由化学式可知,主要是由C、H元素构成的化合物,是有机物;故答案为:有机物;元素质量比为:m(C):m(H):m(N):m(O)=12×3:1×5:14×1:16×1=36:5:14:16;故答案为: 36:5:14:16;当身体将癌细胞作为抗原而引起的免疫反应是细胞免疫;故答案为:特异性免疫或体液免疫或自然免疫或细胞免疫;
故答案为:(1)有机物;(2)36:5:14:16;(3)特异性免疫或体液免疫或自然免疫或细胞免疫。
29.(2021九下·台州开学考)如图所示,斜面长S=10m,高h=4m,用沿斜面方向的推力F,将一个重为100N的物体由斜面底端A匀速推到顶端B,运动过程中物体克服摩擦力做了100J的功,求:
(1)运动过程中克服物体的重力做的功;
(2)斜面的机械效率;
(3)推力F的大小。
【答案】(1)解:运动过程中克服物体的重力做的功;
W=Gh=100N×4m=400J;
答:运动过程中克服物体的重力做的功为400J
(2)解:η= ×100%= ×100%=80%;
答:斜面的机械效率为80%;
(3)解:由W=Fs得,F= = =50N。
答:推力F的大小为50N。
【知识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机械效率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W=Gh计算克服物体重力做的功;
(2)克服摩擦力做额外功,根据W总=W有+W额计算出总功,再根据公式 计算斜面的机械效率;
(3)已知总功和斜面的长度,根据公式 计算推力大小。
30.(2021九下·台州开学考)学习稀硫酸的化学性质时,老师在课堂上做了稀硫酸与氧化铜粉末反应的演示实验,小东对实验后的废液进行了溶质成分的鉴定,如图甲,将NaOH溶液渐渐加入到废液A中,生成蓝色沉淀C的质量与加入的NaOH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乙所示,在B中加入Ba(NO3)2溶液能生成一种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E.
(1)在过滤操作中,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选填序号).
A.酒精灯、漏斗、玻璃棒
B.漏斗、玻璃棒、烧杯
C.酒精灯、试管、玻璃棒
(2)废液A呈 (填“酸性”“碱性”或“中性”),其中含有的溶质是 (写化学式).
(3)在B中加入Ba(NO3)2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时,经过滤得到69.9克白色沉淀E,通过计算说明,图乙中的H点表示的溶液的质量是多少克?
【答案】(1)B
(2)酸性;H2SO4、CuSO4
(3)解:设参加反应的硫酸钠的质量为x
Na2SO4+Ba(NO3)2= BaSO4↓+2NaNO3
142 233
x 69.9g
=
x=42.6g
设与硫酸铜反应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y,生成硫酸钠的质量为z
CuSO4+ 2NaOH= Cu(OH)2↓+ Na2SO4
80 98 142
y 9.8g z
= =
y=8g
z=14.2g
所以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的质量为:42.6g﹣14.2g=28.4g,
设与硫酸反应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m
2NaOH+H2SO4= Na2SO4+2H2O
80 142
m 28.4g
=
m=16g
所以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 ×100%=20%,
所以图乙中的H点表示的溶液的质量是:80g+ =120g.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物质的鉴别、推断;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稀硫酸与氧化铜反应,生产硫酸铜和水。将废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其中的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在得到的溶液中加入硝酸钡后,其中的硫酸根离子与钡离子结合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硫酸钡白色沉淀。
(1)根据过滤操作的过程分析所需器材;
(2)废液A中存在剩余的稀硫酸,而反应产物硫酸铜呈中性,因此废液此时呈酸性。根据剩余的物质和反应产生判断此时溶质的种类。
(3)①硫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钠,写出方程式利用沉淀硫酸钡的质量69.9g,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硫酸钠的质量;
②根据图像可知,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9.8g,写出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的方程式,计算出此时生成硫酸钠的质量和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溶质的质量;
③用硫酸钠的总质量-与硫酸铜反应的生成硫酸钠质量得到与稀硫酸反应的生成硫酸钠的质量;
④根据图像可知,与稀硫酸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80g,根据j计算出它的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⑤根据溶液质量=计算出与硫酸铜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最后与80g相加得到H的值即可。
【解答】(1)在过滤操作中,烧杯用来盛放溶液,玻璃棒用于引流,而漏斗用于安放滤纸,故选B。
(2)废液A呈酸性,其中含有的溶质是剩余的H2SO4和反应产物CuSO4。
31.(2021九下·台州开学考)疫情期间我们采用网上直播方式进行授课时,为了使板书呈现流畅、高效,某老师自制了一个高拍仪。该仪器是由一部智能手机(参数如下表所示)、一个柱状盒子做成的底座、一块质量为350g的长方体均匀大理石(长、宽、高分别为250mm、50mm、10mm,如图所示)。具体使用方法为:将手机摄像头端伸出底座,另一端用长方体大理石竖直向下压在手机末端,固定手机,开启摄像头后,可全程直播教师的板书过程。
某品牌手机的部分基本参数
手机类型 5G、八核、智能、拍照手机
电池类型 不可拆卸电池
输出电压 3.8V
电池容量 4000mAh
尺寸 150×71.1×8.5mm
重量 约175g
(1)请求出这块大理石的密度。
(2)上课前先将手机充满电,在电池充电过程中,发现手机发烫,说明充电过程中电能转化为 能和 能。
(3)为了能够尽可能扩大拍摄的有效范围,手机允许伸出的最大长度约为多少?
(4)一节40分钟的课上完后,老师发现手机上显示的电量只剩下75%,远比自己平时使用手机耗电快了许多。请帮他估算一下,手机在这样的“重度”使用情况下,它的电功率有多大?
【答案】(1)解:大理石的密度:ρ= = =2.8g/cm3;
(2)化学;内
(3)解:以柱状盒子做成的底座的左端为支点,如图所示:
由杠杆示意图可知,动力:
F1=G手机=m手机g=0.175kg×10N/kg=1.75N,
动力臂:l1= l﹣l2= ×150mm﹣l2=75mm﹣L2;
阻力:F2=G石=m石g=0.35kg×10N/kg=3.5N,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得:F1l1=F2l2,
即:1.75N×(75mm﹣l2)=3.5N×l2,
解得:l2=25mm,
则手机允许伸出的最大长度为150mm﹣25mm=125mm。
(4)解:根据参数可知,手机储存的电能:W总=UIt=3.8V×4A×3600s=54720J;
则消耗的电能:W=W总×(1﹣75%)=54720J×(1﹣75%)=13680J,
则它的电功率:P= = =5.7W。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杠杆的平衡条件;电功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首先根据V=abc计算出大理石的体积,再根据计算大理石的密度。
(2)蓄电池充电时,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由于手机发烫,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所以还会转化为内能。
(3)将手机与底座接触的左端看作支点,手机的重力看作阻力,作用在手机的中心处;大理石对手机的压力等于它的重力,作用在手机的最右端,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列式计算出手机在底座里面的长度,最后用手机总长度减去它得到伸出的最大长度。
(4)首先根据W总=UIt计算出手机充满电时的电能,然后根据W=W总×(1-75%)计算消耗的电能,最后根据计算手机的电功率。
32.(2020·衢州)有经验的司机驾驶车辆经过跨江大桥时,会提前打开车窗,以防车辆不慎落水时错失自救良机。在门窗紧闭的情况下,车辆坠入水中、较深时,车内人员无法打开车门和降下车窗玻璃逃生,可选用安全锤等尖锐物体砸碎窗玻璃,让水快速进入车内,待水较多时就容易推开车门或爬出车窗逃生。请解释门窗紧闭的车辆坠入较深水中,车内人员逃生时所遇上述现象的原因和采取相应措施的理由。
【答案】①液体的深度越深,压强越大,对车门和车窗产生较大的压力,不易开门
②水对车窗玻璃的压力越大,玻璃对窗框的压力就越大,车窗玻璃与窗框之间的摩擦力也就越大,不易降下车窗玻璃
③用安全锤的尖端砸玻璃,受力面积小,增大了对玻璃的压强,容易砸碎玻璃
④水进入车内,车门内外受到水的压力大小相接近,人容易推开车门⑤砸碎车窗玻璃时,窗外水的压强大于车内压强,水能快速进入车内
⑥玻璃被砸碎,说明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推开车门或爬出车窗逃生,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答案示例:
答:车辆沉入水中越深,水的压强越大,水对车门和车窗产生较大的压力,车内人员无法将车门推开;水对车窗玻璃的压力越大,玻璃对窗框的压力就越大,玻璃与窗框之间的摩擦力也就越大,越不易降下车窗玻璃;用安全锤或其他尖锐物品砸玻璃时,受力面积小,增大了对玻璃的压强,容易砸碎玻璃;较多的水进入车内,使得车门内外受到水的压力大小相接近,人容易推开车门而逃生。
【知识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压强大小比较;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①根据公式p=ρ液gh分析水的压强随深度的变化,再根据F=pS分析车窗收到压力的变化,得到不易开门的原因;
②根据车窗压力的变化分析车窗玻璃受到摩擦力的变化,从而得到车窗不易降下的原因;
③根据分析安全锤的尖端非常小从而导致容易击碎玻璃的原因;
④根据二力平衡确定车内外水深相同时,车门容易被推开的原因;
⑤水总是从压强大的地方流向压强小的地方,据此分析杂碎窗玻璃时水进入车内的原因;
⑥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分析玻璃杯杂碎的原因和推开车门的原因。
【解答】车辆沉入水中越深,水的压强越大,水对车门和车窗产生较大的压力,车内人员无法将车门推开;水对车窗玻璃的压力越大,玻璃对窗框的压力就越大,玻璃与窗框之间的摩擦力也就越大,越不易降下车窗玻璃;用安全锤或其他尖锐物品砸玻璃时,受力面积小,增大了对玻璃的压强,容易砸碎玻璃;较多的水进入车内,使得车门内外受到水的压力大小相接近,人容易推开车门而逃生。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