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4张PPT)
问题: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有何区别?
自然灾害是指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的自然事件。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自然灾害 环境保护
表现形式
形成机制
气象灾害(台风、洪涝、干旱、寒潮)、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喷发)、海洋灾害(风暴潮、灾害海浪、海冰、赤潮和海啸 )生物灾害(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病虫害、蝗灾、鼠害)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等)、生态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地盐碱化、草场退化、森林锐减)、资源衰竭(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
自然原因(主导因素)、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人为原因(主导因素)
分布(时空分布)
形成机制
自然
灾害
影响
防治
①灾害本身(灾害强度、发生时间);
②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城市、产业分布密度和发展水平);
③减灾能力和应急机制.
影响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的因素有哪些?
环太平洋沿岸几百千米宽的自然灾害带(火山、地震、台风、海啸、风暴潮)
北纬20°-50°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带(水旱、风暴潮、台风、地质灾害)
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此线东南部自然灾害不仅种类多而且面积广;该线的西北部,自然灾害种类少,分布比较稀疏。
台风、风暴潮、赤潮
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等
洪涝、旱灾、病虫害等
暴雨、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
暴风雪、地震、寒潮、雪崩等
分布:沿江、沿海、沿湖
我国洪涝分布图
分布:东部多,西部少;
沿海多,内陆少;
平原湖区多,高原山地少;
山脉东、南坡多,西、北坡少。
形成机制:
气候( 降水量、降水强度)
地形(低洼)
河流(水系、河道弯曲)
植被破坏
人类活动(工程建设、围湖造田)
人口、城市分布,经济发展
自然
人为
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
危害:
危害农作物生长、造成农作物减产或绝收;
破坏房屋、建筑、水利工程、交通和电力设施;
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
防治:
修建水库和分洪,蓄洪工程;
加固河堤;
疏浚河道;
截弯取直;
植树造林;
退耕还湖;
加强防灾减灾意识;
加强洪水的监测和预报;
制定救灾应急预案;
加强防灾减灾法制建设;
工程措施
非工程措施
干旱: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旱灾:某一时期降水比多年平均偏少的情况,导致地区经济活动、人类生存受到危害 。
干旱地区不一定发生旱灾
例如:非洲的埃塞俄比亚连续一个月不降水也不成灾
湿润、半湿润地区也会发生旱灾
例如:我国长江中下游的“伏旱”
形成机制:
气候的异常
人口增长、经济的发展
水源条件和抗旱能力
水资源的利用率
干旱预警和应急管理技术
2012年2月20日,云南“三年连旱”已造成昭通、曲靖、昆明、楚雄等地630余万人受灾。图为20日,云南昆明石林,水库无水,地面龟裂。
④植被破坏,发展桉树林;
⑤西南地区大力建设水电站,破坏和改变了一些流域的生态环境,加之水电站对水资源的“挟持”,也不同程度加剧了旱情;
⑥盲目开发矿产资源,导致地下水枯竭、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
⑦水利工程管理.
①冬春季节是云南的季节性干旱期;
②大气环流异常;
③近三年降水量持续偏少;
解释2012年云南旱灾的原因
危害:
农作物、树木干枯死亡;
河流、水塘、湖泊干涸,人畜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
可能导致局部地区社会动荡;
引发虫灾和火灾等次生灾害.
措施:
发展水利工程建设;
植树造林;
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
培育耐寒作物,发展节水农业。
西北太平洋
中国东南沿海
孟加拉湾
加勒比海、美国东南
30oN
0o
30oS
亚欧大陆
非 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极洲
台风形成区和影响区
生成区
影响区
180°
印度洋
太平洋
大西洋
台风形成条件:
要有广阔的高温洋面;
要有一定的地转偏向力;
在弱低压上方,高低空之间的风向风速差别要小。
台风的形成需要强烈的上升运动 ;
危害
台风
特大暴雨
河堤决口,水库崩溃洪水泛滥,淹没农田村镇。
强风
风暴潮
掀翻巨轮,损坏地面建筑,通信设施
破坏海堤,淹没岛屿
生命丧亡经济损失
注:台风缓解旱情;带来降温天气。
措施:
利用气象卫星加强监测和预报;
建立预警预报系统。
寒潮,就是北方的冷空气大规模地向南侵袭我国,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和偏北大风的天气过程。寒潮一般多发生在秋末、冬季、初春时节。
什么是寒潮?
我国气象部门规定:冷空气侵入造成的降温,一天内达到10℃以上,而且最低气温在 5℃以下,则称此冷空气爆发过程为一次寒潮过程。
东北地区寒潮危害严重的原因有哪些?
②初霜时东北农作物正值生长季节,严重危害农牧业生产。
①我国东北地区紧邻冬季风的源地,冬季风越过大兴安岭,使东北地区气温骤降。
①对农作物造成冻害----强烈降温;
②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农场-大风 ;
③压断电线,折断电线杆----大雪、冻雨;
⑤寒潮袭来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
寒潮带来的影响:
弊:
④寒潮带来的雨雪和冰冻天气对交通运输危害不小;
利:
①寒潮有助于地球表面热量交换。有助于自然界的生态保持平衡,保持物种的繁茂。
②寒潮带来的低温,可大量杀死潜伏在土中过冬的害虫和病菌,或抑制其滋生,减轻来年的病虫害。
③雨雪天气,缓解了冬天的旱情,使农作物受益。
④大雪覆盖在越冬农作物上,就像棉被一样起到抗寒保温作用。
①注意添衣保暖;
②应加强天气预报,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
③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寒潮的应急和抢险工作;
④农业、水产业、畜牧业等要积极采取防霜冻、冰冻等防寒措施,尽量减少损失;
⑤做好防风工作。
措施:
按成因分类
人工地震(爆破、核爆炸、物体坠落等)
按震源深度不同分类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为60-300公里)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公里)
天然地震(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
诱发地震(矿山冒顶、水库蓄水等)
衡量地震规模的标准
震级
烈度
影响烈度的因素:
震级的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建筑物质量、经济技术水平、防灾意识等.
山区爆发泥石流的条件:
①地形条件(山区坡陡谷深)
②岩石条件(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
③植被条件(植被覆盖较差,地面缺乏保护)
④气象条件(夏季暴雨或冰雪融水)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①政府加强管理
②植物措施
③工程措施(坡地水土保持工程;修建拦砂坝、石谷坊等水型农水工程;河道加固和护岸工程;建立分砂地)
风暴潮(storm surge)是由于剧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通常指台风和温带气旋等灾害性天气系统)导致海水异常升降,使受其影响的海区的潮位大大地超过平常潮位的现象,称为风暴潮。
赤潮(akashiwo,red tide,red water, dis-colored water)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