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 (五线谱)六年级上册音乐 3 《美丽的童话》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音版 (五线谱)六年级上册音乐 3 《美丽的童话》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1-07-14 17:35: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音乐学科教学设计
学 校
主备教师
参研教师
审阅领导
课 题 《美丽的童话》 年 级 六年级
教材分析 在童年时代,童话故事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带给孩子新奇,让他们充满遐想。本课以“美丽童话”为主题,是与之前的“童趣”、“童年”、“童心”、“童年的音乐”等同一系列,也是童年主题的深化和延续。围绕着这一主题,本课选取的四首中外作品,有童话色彩的歌曲,还有童话故事音乐。旨在将学生带人音乐童话之中,让学生在童话世界里感受与体验音乐的魅力,在音乐中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与积极的生活态度。
一、演唱部分的内容是两首中外不同风格、不同演唱形式的歌曲。一首是根据乐曲《玩具兵进行曲》改编填词的外国歌曲《木偶兵进行曲》,另一首是二部轮唱歌曲《月亮姐姐快下来》。目的是让学生在演唱不同风格特点的歌曲中,充分感受和体验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进一步复习和巩固合唱中的轮唱技能。并配合歌曲的气息要求,在知识与技能中,设计了一条利于声音集中和母音转换的发声练习。
二、修订后的教科书在乐器音色的听辨上进行了重新归类和理顺,在作品安排上作了预设与新授对应、有序地呈现。对于西洋乐器的认识与音色听辨,到了六年级已基本告一段落,本册进入西洋乐器的归纳与分类认知阶段,本课编摊了“西洋乐器分类(一)”知识点的学习内容,同时也为本册最后一课认识“西洋管弦乐队排列”的学习作预设。
三、围绕“童话”主题和结合本课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教科书安排了两首世界名曲。一是具有教育意义的童话交响诗《魔法师的弟子》,通过聆听,让学生懂得,学本领要踏实、认真,不能一知半解就卖弄;另一作品《波斯市场》,地域风格浓郁,通过管弦乐丰富的表现力,把学生带到繁华喧闹的波斯集市中。两首都是管弦乐经典之作,其丰富的管弦乐器表现力能让学生充分地感受管弦乐的无穷魅力。
四、本课围绕着聆听与演唱内容所设计的编创与活动,主要是引导学生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情趣。如:听听音乐主题在全曲出现的次数,说说每次的节奏、速度、力度与情绪的变化有什么关联,找出歌中的切分音,说说它在歌曲表现中的作用等等。修订后的教科书更注重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与创造力,从低、中年级跟着音乐边唱边跳、自编动作表现歌曲,到高年级编创、表演音乐情景剧,设计多种表现形式来表演,在编创活动的设计与安排上做到有层次的推进。本课安排的“根据音乐片段编创、表演音乐短剧”的活动,是让学生在编创和表演音乐情景剧的过程中,学会创造、自信表现和相互合作,并加深对音乐作品的体验与理解。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是小学阶段最高的年级,根据其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已经养成了一定的音乐学习习惯,其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都有了一定的积累。聆听音乐有意注意的时间比以往长,且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不失活泼好动的天性,对音乐的学习扔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
此阶段的学生开始进入变声期。班级齐唱时不再那么整齐嘹亮,而是声音略显暗淡,音色不在是特别统一。 这是因为变声期的学生歌唱心理上出现了障碍,此时一定要疏导他们的心理克服歌唱时的困难,指导他们利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歌唱。同时,充分利用课内外教材,带领学生感受中外优秀的民族音乐。在聆听中感悟,从艺术熏陶中接受积极的思想教育。
教学目标 1、听出《波斯市场》各主题出现的先后顺序及主3的主奏乐器,能随着音乐用“xxx”的节奏来表现主题4的铃鼓声。
2、聆听交响诗《魔法师的弟子》,哼唱并记住“扫帚拎水”的主题,知道节奏、速度、力度与主题情绪的变化之间的关系。与同伴一起根据音乐片段编创音乐短剧并表演。
3、能自信地用行进速度与风格演唱歌曲《木偶兵进行曲》。
4、能用连贯、柔和的声音演唱《月亮姐姐快下来》,并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表达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5、认识“西洋乐器分类(一)中所呈现的乐器,能根据乐器的形状,构造特点进行分类。
教学重点、难点 能根据歌曲的不同风格,选择适当的声音和速度来演唱歌曲。。
二、聆听音乐的过程中记住主题音乐并知道节奏。
教学准备 教师 电子琴、多媒体设备、教学光盘。
学生
课时安排 四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歌声问好
二、新课教学
组织学生
发声练习
新课教学
一、歌声问好
复习歌曲
二、新课教学
三、教师总结
四、师生再见
(第一课时)
一、组织学生
师生问好
复习歌曲
一、聆听管弦乐《波斯市场》。
1、导入:直接从曲名、地理、风俗文化入手,点出课题《波斯市场》。
提出问题:
波斯在哪里?你能在地图上指出它的位置吗?
你知道波斯有些什么特产吗?你估计波斯市场上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场面?
2、简单介绍乐曲作者的生平以及波斯的民俗风情。
3、练习。
A、完整聆听作品,听出音乐主题出现的先后顺序。请同学们用数字或图形来表示,边听边记录,并听出主题2的演唱形式。顺序为:1→2→3→4→5→6→2→3→1→3(尾声)。
B、主题2是由男声合唱来表现的,当主题2音乐出现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在音乐的“重音处”拍手,并用“啦”模唱旋律。
C、说出主题3主奏的乐器名称(大提琴),并随主题3的旋律的流动,做模拟竖琴奏动作。感受和表现旋律的特点。
D、当主题4中出现铃鼓声时,让学生用手拍击“XX X”的节奏来表现,然后再用铃鼓敲击此节奏为音乐伴奏。
E、再次完整聆听乐曲,并根据自己对每个主题音乐的感受与理解,给每个小主题起一个小标题。
二、学唱《木偶兵进行曲》。 1、初听歌曲,感受歌曲的进行曲风格。
聆听前设问:这首歌曲你是否似曾相识?与你听过的哪首乐曲的旋律相同?(管弦乐《玩具兵进行曲》)请学生边听边用手上的笔,随着音乐的节奏轻轻敲击。
2、复听乐曲,比较两首进行曲的异同。 从表现形式、旋律、情绪、风格等音乐要素上引导学生,请学生边听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听后,大家交流、总结。
3、再听歌曲,找出歌曲中想听的乐句,分析歌曲的结构。
请同学们边听边把相同的乐句用相同的线条、图形、颜色标出来。
4、学唱歌曲,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情绪和风格。
填上歌词后要注意解决的难点:A、第一乐段弱起小节、两小节换气速度较快、歌词绕口。 (学唱时:放慢速度学唱,待咬字清楚了再加快速度到原速。) B、升fa和还原fa的出现造成一小节里连续三个小二度,这一小节要多用琴带唱,要区别“静悄悄”与“就要出发”两处歌词在节奏上的不同,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唱错的词。
5、巩固练习。教师琴带唱、随着伴奏曲练唱等。
三、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聆听了《波斯市场》,学唱了《木偶兵进行曲》,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长了哪些知识?
(第二课时)
一、组织学生
师生问好
准备上课
一、发声练习。
1、引导学生注意上行时气息不要跟着上浮,喉头保持稳定,始终保持头腔高位置。
2、母音“mi”要坚持横音竖唱,“ya”的声音不要散。并注意连线的提示,声音要唱的连贯、流畅,最后一个音停止后,气息的支点才可以放松。
3、中速练唱。
练习音域:上行在1=C至1=f ,下行练到1=b。
二、学习歌曲《月亮姐姐快下来》。
1、导入。
A、介绍歌曲《月亮姐姐快下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B、聆听歌曲范唱,加深对歌曲的印象。
2、歌谱学习。
A、采用分组自学、个别自学或集体自学或集体视唱的方法,学习齐唱部分的歌谱。
B、找出歌曲中出现的切分音,并说说切分音在歌曲中的作用。在教师指导下练习视唱带切分音的歌谱。
3、歌词学唱。
(1)按节奏、轻声高位置朗读歌词。
(2)学唱歌词。
4、轮唱练习。
(1)把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轮唱。
要求学生关注两个声部的声音和谐、均衡。
(2)引导学生在每一小句的第一拍加上重音演唱,突出三拍子韵律。
5、乐器伴奏。
分组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比一比哪个小组表演的更好。
课堂小结。
教师结合学生二声部轮唱练习情况进行同学之间合作重 要性教育。
第三课时
一、组织学生
1、师生问好
2、复习歌曲《月亮姐姐快下来》
一、认识西洋乐器分类(一) 1、出示相关乐器图片。
2、回顾教科书中相关的作品,聆听其中乐曲片段,复习学过、认识的西洋乐器。 听《彼得与狼》片段: 彼得主题(小提琴)、小鸟主题(长笛)、猫主题(单簧管)、 鸭子主题(双簧管)、爷爷主题(大管) 回顾《迪克西岛》片段:短笛等。
3、对照教科书提供的插图,归纳小结西洋乐器分类。
二.聆听《魔法师的弟子》。
(一)、引入新课。
很久以前,古老的城堡里住着一位魔法师,他有一把神奇的扫把,只要他一念咒语,小扫把人什么都能干。嘘,魔法师开始施魔法了,我们来听听。 聆听魔法师施魔法片段(创设神秘的情境) 魔法师有个小徒弟,每天要干很多的活。在师傅身边久了,他就偷偷的学起师傅的咒语。
(二)、完整聆听乐曲
(1)完整播放乐曲,教师提问:
①作曲家运用了哪些乐器来刻画音乐形象?
②作曲家是如何用音乐来“讲”故事的?
(2)学生说出自己聆听乐曲后的初步感受。
(三)作品介绍
《魔法师的弟子》是法国作曲家杜卡最著名的作品,创作于1897 年。作曲家以歌德的叙事诗为题材,创作了这首形象鲜明的管弦乐作品。
(四) 作曲家简介
杜卡:法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音乐评论家,代表作品除《魔法师的弟子》外,还有印象主义歌剧《阿里安娜与蓝胡子》以及芭蕾舞剧《仙女》。
(五)、分段聆听音乐
(1)聆听“咒语动机”,教师提问:
①这段音乐使你联想到什么?
②音乐突然增强力度,表示什么?(咒语生效,扫帚突然活动起来)
③音乐旋律是怎样发展的?(逐渐下行)
④你听到哪些乐器的音色?(小提琴和单簧管)
(2)聆听“扫帚主题”,教师提问:
①乐曲的速度是怎样的?(速度渐快)
②乐谱中多处出现顿音记号,有什么特点?你联想到怎样的情景?(有力的、跳跃的;生动地描绘了扫帚提桶取水的情景)
③主奏乐器是什么?(大管)
(3)学生随琴学唱“扫帚主题”。
(4)聆听“小徒弟主题”,教师提问:
①这段主题音乐刻画了小徒弟怎样的神态?(小巫师得意洋洋的神态,更为起劲地诵念咒语)
②主奏乐器是什么?(木管乐器)
(5)聆听结尾部分,教师提问:
①铜管奏出号角性的音调,表示怎样的情景? ( 象征魔法师回来了)
②乐曲恢复与序奏一样的慢速度,魔法师在做什么?(魔法师急念咒语后,扫帚立即停止行动,一切归于平静)
③乐曲在怎样的气氛中结束?(在平静的气氛中结束)
(6)、 再次完整聆听乐曲
在聆听前,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
(1)当扫帚主题第二次出现时,音乐有哪些变化? ( 音乐越来越热烈)
(2)音乐的变化使你产生哪些联想? ( 使人联想到神奇的扫帚不停地挑水,屋子快被
水淹了,小徒弟急得团团转)
(3)当扫帚主题第三次出现时,音乐有怎样的变化?你联想到怎样的情景? ( 情绪更为激烈,气氛更为紧张;两把扫帚同时行动,轮番取水,流水滚滚而来不可阻挡。小徒弟都快急疯了)
(7).小结下课

师生问好
复习歌曲
聆听《波斯市场》
回答问题
学生了解乐曲作者的生平以及波斯的民俗风情

完整聆听作品并在聆听的过程中完成练习。

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进行比较
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和风格,学唱歌曲。
反复练习巩固歌曲,完整地唱好全曲。

师生问好
发声练习

聆听歌曲范唱,讨论歌 曲所表达的内容及其 演唱形式。
学习旋律
按节奏、轻声高位置朗读歌词。
轮唱练习
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师生问好
复习歌曲
认识西洋乐器
聆听《彼得与狼》片段
对照教科书提供的插图,归纳小结西洋乐器分类。
聆听故事
通过聆听进行对比
在聆听中辨析每次出现主奏乐器的变化表现人物心情的作用。

直接从曲名导入了解波
斯的民俗风情。

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
完整聆听作品并根据自己对每个主题音乐的感受与理解
通过设问,
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反复的聆听歌曲,学生从表现形式、旋律、情绪、风格等比较,两首进行曲的异同。

通过发声练习训练学生声音的连贯、流畅。
通过对歌曲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歌曲表达的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巩固切分音知识,加强切分节奏。
音乐是听觉艺术,是情感艺术,通过聆听、师生合作学习及运用乐器伴奏,来感受歌曲,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参与过程中,用自然甜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回顾教科书中相关的作品,聆听其中乐曲片段,复习学过、认识的西洋乐器。
由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故事情节,为音乐欣赏做铺垫
初步感受乐曲,想象乐曲所表现的故事情节。
聆听、记忆“咒语动机”,感受乐曲所表现的魔幻意境。
聆听“扫帚主题”,引导学生运用音乐要素分析作品。同时通过学唱使学生加深对主题的记忆。
通过分段赏析,使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故事情节的发展与音乐情绪的变化。
课堂反馈 (宋体小四)
作业设计 (宋体小四)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