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一专题版块二《我与地坛(节选)》达标练习
我夯基我达标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宿命(sù) 熨帖(yù)
坍圮(tān) 祈祷(qí)
B隽永(juà n) 恪守(ɡé)
慰藉(jiè) 蝉蜕(tuì)
C譬如(pì) 雕琢(zhuó)
荒芜(wǔ) 剥蚀(shí)
D荒僻(pì) 猝然(zú)
坎坷(kě) 亘古(ɡèn)
解析:B项中“恪”应读“kè”;C项中“芜”应读“wú”;D项中“猝”应读“cù”。
答案:A
2下列各项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沧桑 落寞 焦灼 一愁莫展
B余暇 教诲 剥蚀 玉砌雕栏
C纷纭 肆意 狼藉 莫明其妙
D暴燥 恍惚 荒僻 急于求成
解析:A项中“一愁莫展”应为“一筹莫展”,C项中“莫明其妙”应为“莫名其妙”,D项中“暴燥”应为“暴躁”。
答案:B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味道只能写不能说,要你设身处地去闻才能明了。
B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C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D这家商店专卖假冒伪劣产品,早已经声名狼藉,无人光顾。
解析:A项语句的语境强调需要自己到现场去闻才可以,所以将“设身处地”改为“身临其境”。
答案:A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园子有那么大。”
B只有那么一会,我甚至对上帝充满了仇恨和厌恶。
C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为了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
D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就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
解析:A项中“那么”应改为“这么”,因为老人就是在园子里散步,是近指。C项中“为了”应改为“因为”,后面半句是对原因的解释。D项中“就”应改为“而”,表示转折。
答案:B
5在下面一段话中三处横线上依次填入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________,________,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________。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①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淡褪了 ②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 ③一段段高墙坍圮了,玉砌雕栏也散落了 ④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⑤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⑥茂盛得自在坦荡的野草荒藤到处都是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解析:注意句式的统一。“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是先动词再名词,下面的两个句子与它构成排比句,句式一致。“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是先名词再形容词,后面的句子与它保持一致。
答案:D
6对画线词语的意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母亲祈求“我”不要自寻绝路,要活下去。)
B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既可以通过日出日落感受时间,也可以凭借地坛的钟或其他的计时器了解时间的早晚。)
C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母亲爱“我”但不明说,不做出来给别人看,而是蕴藏心中,或者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动作中表现出来。)
D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作者说地坛中有许多东西由于人们的意志和行为而发生改变,但太阳每天的升没却永不改变,以变与不变构成对比,增强沧桑之感,以日的恒久反衬人世的变迁,这种手法在古代诗词中也常见,如刘禹锡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解析:B项中对“时间”理解得太具体化了。
答案:B
我综合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课文“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至“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完成7—9题。
7文段中有这样一段话:“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如何理解这段话?
解析:作者在这里以沉凝而富于哲理的语言告诉我们他经过几年的思考,终于在生死问题上作出了明智的抉择。当年,他在21岁的时候,“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可以想象他所遭受的打击有多么巨大,然而他最终选择了活。十五年来的事实也证明了他的抉择的正确性。这是他冷静思考的收获,这是他明智抉择的结果,这是他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顽强拼搏的成功。
答案:作者对于生死问题的正确抉择,使我们自然而然地想到司马迁说过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作者在述说自己面对生死抉择时的所思所想,并没有谈论这样严肃的内涵,而是以一种平静的语调向读者作了倾诉,并且还提到了“上帝的安排”。作者真的相信有个上帝在安排自己的命运吗?显然不是。不难理解,当一个人能够豁达地面对死亡的时候,能够以平静的心态看待和谈论死亡的时候,他当然就获得了坚强活下去的自信。他的实际行动也告诉读者,他相信的是自己与不幸的顽强抗争,他相信的是自己的不懈拼搏。
8联系前文有关内容,说说作者用大部分篇幅写地坛古园的原因。
解析:在课文的第一部分中,作者花了很多篇幅三度写这座古园。第一次写的是古园历尽沧桑的四百多年的变化,第二次写的是如今“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的景象,第三次写了“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那些内容。
答案:从结构上来说,作者势必要在文章开头对地坛作必要的介绍,但是作者这样写,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文章内容的需要。因为其后的六个部分所讲述的内容都与这座古园密切相关,比如课文节选的文章的第二部分对母亲的缅怀。当年母亲的那些提示、恳求、嘱咐与祷告,那些焦虑、痛苦、惊恐以及一遍遍的寻找,无不与作者总到这座古园中去有关,因此这样写是有道理的。就以课文第一部分写生死抉择而论,着重写古园也是十分必要的。作者笔下的地坛古园历经四百多年的变化,虽然昔日的辉煌已经不复存在,但它以顽强的生命力依然宁静地存留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荒芜但并不衰败”的事实,对于一个曾为生死问题苦苦思索、寻求答案的残疾青年来说,肯定会有所启示。古园历久而弥坚的活力正是激励作者勇敢面对不幸,采取积极人生态度的取之不尽的源泉。作者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9体会作者蕴涵在这两段文字中的情感。
解析:透过文字分析背后的情感,才能真正读懂文字,联系文章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答案:荒芜的古园是作者的精神依托,从这里找到了精神的归宿与启迪,悟出了自己对于生死达观的认识,从这个意义来看,作者是对这个园子有着深深的依恋之情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来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怕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种地步。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道:“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0本文同《我与地坛》一文都讴歌了母爱,从所写事件及其内涵两个角度说明本文抒写母爱的特点。
(1)从事件看,这是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内涵看,这是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分析母亲及儿子此时所具备的身体上的特点。从第2段可得出母亲重病缠身;第1段有“双腿瘫痪”一词。(2)本文的主旨是写母亲对儿子的爱,教儿子热爱生活。
答案:(1)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对一个残疾儿子的爱
(2)一位热爱生活的母亲向一个对生活绝望的儿子播撒热爱生活的爱
11文中“母亲”一再劝“我”到北海看花,却不让“我”看窗外的树叶飘落,这是为什么?
解析:明确花的象征意义及景物的冷落对心情的陪衬作用,答案不要求一致。
答案:花是美好的象征,通过看花,让“我”感受生活的美好,进而决心“好好儿活下去”;落叶让人感到冷落萧条,更易加深“我”因残疾而引起的消沉。
12最后一段写又一个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这与“怀念”母亲有什么关系?
解析:分析全文,抓住母亲的语言,得出她的最大心愿。结尾一段的“懂”字说明“我”和妹妹实现了母亲的遗愿。答案不要求完全一致。
答案:对母亲的最好悼念是实现其遗愿。母亲有两个遗愿:一是“推”“我”到北海去看菊花,一是让“我”和妹妹“要好好儿活”。看花的行动及其感悟,说明母亲的遗愿已实现,可以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
13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因为母亲是在秋天去世的,“秋天的怀念”实际就是怀念母亲。
B “我”望着北归的雁阵而突然砸碎玻璃,听着歌声而摔东西,这既表现出“我”的暴怒无常,也写出母亲对“我”的担忧。
C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与《我与地坛》中母亲所说的“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所反映出来的心情、意愿是一致的。
D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与《我与地坛》中母亲所说的“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所表达出的母亲的心情是相同的。
E本文同《我与地坛》都是歌颂母爱的,但本文详述母亲的言行,而《我与地坛》则侧重于写“我”从母亲那儿获取的生存感悟。
解析:B项中“也写出……”一句与原文不合;E项中“……都是歌颂母爱的”应改为“都歌颂了母爱”。
答案:BE
二、语言运用
14 请根据下列文字概括我国自主研发的磁浮列车的优点。不超出20字。
最近,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磁浮列车成功通过了室外实地运行联合试验。列车采用的是常导电磁吸引力控制悬浮原理,运行中列车悬浮8—10毫米,时速在80—160公里之间。由于磁浮列车是在路轨上悬浮行驶,没有轨轮的机械磨损,因此列车运行平稳而安静。据了解,与时速可达500公里左右的高速磁浮列车相比,这种中低速磁浮列车成本低,适合城市内部和市郊卫星城之间的快速运输。
解析:这道题是对“磁浮列车的优点”的筛选和整合,真正的有用信息在“因此”之后。
答案:运行平稳安静,成本低,适合短途快速运输。
读书做人
要关心残疾人。身临残疾,本身就是非常痛苦的。这是一个弱势群体,更需要社会以母亲的爱心来关爱他们。在爱的社会氛围中,在适当的发展空间中,残疾人也可以作出贡献,甚至是杰出的贡献。所以,我们应该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绝不能歧视冷落残疾人,应当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
要珍爱生命,珍爱健康。这篇文章应该唤起我们的生命意识,应该告诉我们怎样去提升生命的价值。在任何艰难的情况下,都不应该亵渎生命丰富而真诚的内涵。
要顽强地开辟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路。史铁生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路,对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所启发。他是一个残疾人,尚且凭着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铺就了一条辉煌的成功之路,更何况我们每一个健全人呢?每个人只要根据自身条件,扬长避短,都是可以闯出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的。
同学们,在生命之花绽放的季节里,你打算如何去珍爱自己所拥有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