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一《荷塘月色》课后训练
一、基础运用
1.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乘凉(chéng) 幽僻(bì)
踱着(duó) 蓊蓊郁郁(wěng)
B.曲折(qǔ) 袅娜(nuó)
点缀(zhuì) 脉脉流水(mò)
C.颤动(chàn) 似的(shì)
斑驳(bó) 独处的妙处(chǔ)
D.倩影(qiàn) 大意(yì)
蛙声(wá) 和谐的旋律(xié)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风致 寂默 迷迷糊糊 风姿绰约
B.渺茫 羞涩 十分妥贴 文气酣畅
C.霎时 约略 月色均匀 风流倜傥
D.嬉戏 消受 没精打彩 浑然天成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急功近利之风,已经无孔不入地腐蚀着教育界和学术界,“教育和学术腐败使最后的净土沦丧”已不是什么微言大义。
B.部分网络文学对中学生的作文产生了冲击,学生常不自觉地模仿,写些内容空泛、文体模糊的“异文”,令人不忍卒读。
C.刚从中国返回的休斯敦火箭队似乎遇到了时差反应,19日队员在训练中显得没精打采,无法集中精力完成训练任务。
D.在楼市处于非理性状态的今天,鼓励盘活存量,或许能够为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扼住信马由缰般楼价的飞涨。
4.下列各句在表达上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具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古城苏州荟萃了江南园林的精华,沧浪亭、拙政园、网师园等无不以流光溢彩的风姿为中外游人所倾倒。
B.石油和天然气价格的不断上涨,引起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下降,造成工农业生产成本大幅提高,给世界经济复苏蒙上了一层阴影。
C.专家提醒,油梨虽然营养丰富,但是它的表面常常粘附着对人体有害的细菌和农药,所以大家食用前应该洗净削皮较为安全。
D.一年来美俄“重启”关系的进程表明,虽然两国都有尽快改善双边关系的愿望,但事实上,彼此对对方的一些成见却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秋夜听雨,别有一番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少妇思夫,游子怀乡,心情常常不能自抑。
②一会儿一点两点,清晰可数;一会儿又紧锣密鼓,酣畅淋漓。
③唯有躲在故乡自家的房屋内,才能从这雨声中听得出一种潇洒、一种泰然、一种祥和。
④秋虫不鸣,寒蝉不唱,单听那雨点打在对面房顶的屋瓦上,院子内水池边的搪瓷脸盆上,或急或疏,或轻或重。
⑤雨声夹杂着风声,在这凄清的夜晚,最能撩动人的心弦。
A.⑤①②④③ B.④②⑤①③
C.④⑤②①③ D.⑤④②①③
二、阅读鉴赏
(2011·重庆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
论诚意
朱自清
诚伪是品性,却又是态度。从前论人的诚伪,大概就品性而言。品性一半是生成,一半是教养;品性的表现出于自然,是整个儿的为人。说一个人是诚实的君子或诈伪的小人,是就他的行迹总算帐。君子大概总是君子,小人大概总是小人。不过一个社会里,这种定型的君子和小人并不太多,一般常人都浮沉在这两界之间。所谓浮沉,是说这些人自己不能把握住自己,不免有作伪的时候。还有一层,这些人对人对事有时候自觉的加减他们的诚意,去适应那局势。这就是态度。态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来,一个诚实的朋友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也会撒个谎什么的。态度出于必要,出于处世的或社交的必要,常人是免不了这种必要的。这是“世故人情”的一个项目。有时可以原谅,有时甚至可以容许。
但是一般人似乎太严格了一些,照他们的看法,不诚恳无诚意的人就未免太多。而年轻人看社会上的人和事,除了他们自己以外差不多尽是虚伪的。这样用“虚伪”那个词,又似乎太宽泛了一些。这些跟老先生们开口闭口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同样犯了笼统的毛病。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诚实的品性确是不可多得,但人孰无过,不论那方面,完人或圣贤总是很少的。
人与人、事与事之间各有分际,言行最难得恰如其分。诚意是少不得的,但是分际不同,无妨斟酌加减点儿。种种礼数或过场就是从这里来的。日常生活里所谓客气,也是一种礼数或过场。有些人觉得客气太拘形迹,不见真心,不是诚恳的态度。这些人主张率性自然。率性自然未尝不可,但是得看人去。若是一见生人就如此这般,就有点野了。即使熟人,毫无节制的率性自然也不成。夫妇算是熟透了的,有时还得“相敬如宾”,别人可想而知。总之,在不同的局势下,率性自然可以表示诚意,客气也可以表示诚意,不过诚意的程度不一样罢了。客气要大方,合身份,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
看人,请客,送礼,也都是些过场。有人说这些只是虚伪的俗套,无聊的玩意儿。但是这些其实也是表示诚意的。总得心里有这个人,才会去看他,请他,送他礼,这就有诚意了。至于看望的次数,时间的长短,请作主客或陪客,送礼的情形,只是诚意多少的分别,不是有无的分别。看人又有回看,请客有回请,送礼有回礼,也只是回答诚意。古语说得好,“来而不往非礼也”。无论古今,人情总是一样的。有一个人送年礼,转来转去,自己送出去的礼物,有一件竟又回到自己手里。他觉得虚伪无聊,当做笑谈。笑谈确乎是的,但是诚意还是有的。
人为自己活着,也为别人活着。在不伤害自己身份的条件下顾全别人的情感,都得算是诚恳,有诚意。这样宽大的看法也许可以使一些人活得更有兴趣些。西方有句话,“人生是做戏”。做戏也无妨,只要有心往好里做就成。客气等等一定有人觉得是做戏,可是只要为了大家好,这种戏也值得做的。另一方面,诚恳,诚意也未必不是戏。现在人常说,“我是很有诚意的”,自己标榜自己,大有卖瓜的说瓜甜的神气,诚实的君子大概不会如此。不过一般人也已习惯自然,知道这只是为了增加诚意的分量,强调自己的态度,跟买卖人的吆喝到底不是一回事儿。常人到底是常人,得跟着局势斟酌加减他们的诚意,变化他们的态度,这就不免沾上了些戏味。
(有删节)
6.如何理解“客气要大方,合身份,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在文中的含意?
7.文章围绕“诚意”展开讨论,请分析文章的思路。
8.文章说“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请找出作者这样说的例证。
9.作者认为“诚伪是品性,却又是态度”,“态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来,一个诚实的朋友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也会撒个谎什么的”。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持论的思维方式和态度。
三、语言表达
10.阅读下面的材料,分析调查数据并归纳两个结论。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
某大学就业研究所就一线和二线城市的就业问题做了调查,结果如下:
(1)劳动力需求比例的调查数据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综合数据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基础运用
1.C
解析:A项,“僻”应读“pìqūwā
2.C
解析:A项,“默”应为“寞”;B项,“贴”应为“帖”;D项,“彩”应为“采”。
3.C
解析:A项,微言大义:泛指含蓄的语言中包含着十分深刻的道理。此处用“危言耸听”。B项,不忍卒读:文章悲惨得令人不忍心读完。形容文章的“悲”,不可用于形容文章写得不好。D项,信马由缰:比喻漫无目的的闲逛或随意行动。
4.D
解析:A项,不合逻辑,应为“使中外游人倾倒”;B项,语序不当,应先造成“生产成本大幅提高”,再“引起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下降”;C项,句式杂糅,“应该洗净削皮较为安全”糅合了“应该洗净削皮”“洗净削皮较为安全”两种句式结构。
5.B
解析:④②写雨的情形,其余三句写听雨的感受。
二、阅读鉴赏
(2011·重庆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
6.客气是一种诚意,但客气也要适度、得体,否则,就降低了诚意的价值。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其实,这句话并没有太深的隐含意思,只要明白作者不支持把客气看成是没有诚意的观点,就能正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再则,这句话更要突出的是讲客气需要适度与得体,这是答题的重点。
7.首先提出诚意是品性,也是态度。接着进一步指出只把诚意当做品性是片面的,率性是诚意,客气也有诚意,由此说明诚意作为态度是有价值的。最后得出结论:为了别人的好,做戏也有诚意。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这样的题,首先需要通读全文,熟悉全文内容,然后,看看作者在文章中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然后,将各个方面的内容用简洁鲜明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不过,在表达时注意体现“思路”二字,即最好用“先写……再写……最后写……”的句式表达,或者用编号的方式来表达各层的意思。
8.(1)年轻人看社会上的人和事,除了他们自己以外差不多尽是虚伪的。(2)老先生们开口闭口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3)“有些人觉得客气太拘形迹,不见真心,不是诚恳的态度”。或有些人认为“看人,请客,送礼”“只是虚伪的俗套,无聊的玩意儿”。
解析:此题考查对有关内容的筛选能力。作者的观点,往往都要有论据来支持,实际上,就是要考生在文章中找出作者关于“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的论据。要注意的是,论据的类型,有理论类的,有事实类的,有具体的,有概述的。
9.(1)思维方式:作者在分析自己的观点时,主要采用了辩证的思维方法。意思是说,作者反对用“君子大概总是君子,小人大概总是小人”这样的绝对化观点来看待一个人是诚是伪,并说明了“品性”与“态度”的不同,如果一个人一贯虚伪才是品性问题,如果一个人在某些情况下偶尔说谎,那只是态度问题。
(2)作者态度:从作者对观点阐述的过程中可见,他的态度是很包容的,对于那些出于处世的或社交的必要而说个谎,作者认为那不是品性问题,只是态度问题,而且常人是免不了这样做的。从中可见作者的宽容。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这个题有两小问,考生应该分问作答,不可扯在一起不分彼此。最好编号说明所答内容。从“思维方式”来看,考生从第一段内容不难读出其中的“辩证思维”,因为作者对诚伪问题没有作绝对的是非断定,而是一分为二,具体问题具体看待。从“作者态度”来看,作者观点与一般人的观点是有明显不同的,一般人说到虚伪就否定、痛恨,而作者却从生活实际出发,对说谎给予了较大的宽容。
三、语言表达
10. (1)2010年二线城市的劳动力需求已经超过了一线城市
(2)相比于一线城市,二线城市的就业环境总体上要好于一线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