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一《一个人的遭遇》同步测控优化训练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读课文时你留意下面加点的字了吗?请给它们注音。
狙击( ) 邂逅( ) 粘住( ) 嗜好( ) 胡诌( )
脸颊( ) 瓦砾( )
答案:jū hòu zhɑn shì zhōu jiá lì
2.解释下面的词语。
(1)狼吞虎咽:
(2)小心翼翼:
(3)狙击:
(4)胡诌:
答案:(1)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2)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3)埋伏在隐蔽的地点伺机袭击敌人。(4)胡编乱造(言辞)。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勋章 箭拔弩张 蓬乱 不屈不挠 B.窒闷 大相径庭 告磬 唧唧喳喳
C.吝啬 神气活现 伫立 小心翼翼 D.邂逅 狼吞虎咽 梗概 谋取暴利
提示:A项,箭—剑;B项,磬—罄;D项,谋—牟。
答案:C
4.填空。
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他在1965年获得__________奖,课文节选部分,主要写了三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__________这一艺术形象,展现了苏联卫国战争的历史缩影。
提示:注意在概括三件事的时候,语言要精练。
答案:《静静的顿河》 《被开垦的处女地》 诺贝尔文学 家庭毁灭 领养儿子 “我”和父子分手 索科洛夫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一个人的遭遇中“一个人”指谁?这样的一个人是不是单纯的一个人?他的典型意义表现在哪里?他代表了哪些人?在课文中能找出那些人吗?
提示:本题一是考查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另一方面是要同学们能够知道小说中的主人公其实是一个典型人物,他代表的是一类人或是全体命运的代表。
参考答案:一个人指索科洛夫,但并非指单纯的一个人,他是一位在战争中挺过来,但身心受到极大摧残的一个人,这样的人几乎在苏联的每个家庭中都存在着。(反法西斯侵略的卫国战争是苏联历史的重要篇章,苏联人以每个家庭牺牲一个成员的惨重代价,打赢了这场战争。)在课文中还有和他有着相似经历的那位复员的残疾的老朋友,还有在战争中丧失双亲的小孩子凡尼亚。尤其是索科洛夫与凡尼亚两人的命运,基本相像,两个合二为一的共有的命运,体现了“人的命运”,俄罗斯人民的命运。
2.人物命运的不幸是通过其遭遇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内心活动变化展示出来,那么请快速阅读全文,找出索科洛夫的具体遭遇。
提示:本题考查学生阅读课文及筛选信息的能力。注意按课文的顺序依次找出。同时要把握“遭遇”这个词。
参考答案:在苏德战争中受伤被俘——冒险逃跑但被抓回——被派为一个少校工程师开车,找机会俘虏了少校,冲过火线,回到自己的队伍。(在战俘集中营中受尽折磨。)
3.索科洛夫在向陌生的“我”口述自己的遭遇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通过他的讲述能概括出他的性格特点吗?
提示:人物的性格决定了人物面对遭遇时的心情,这个题目前后是紧密联系的。
参考答案:索科洛夫饱受战争痛苦,他的叙述始终是感伤的,然而又流露出逆来顺受,几近麻木的心情。他忠厚朴实,历尽苦难而坚忍不拔,受尽摧残而心地依旧善良。
4.本文中,索科洛夫领养凡尼亚部分写得特别详细?这是为什么?
提示:做这一题时要认识到索科洛夫情感变化的转折点就是领养凡尼亚,从战争中走来,饱受战争伤害的他又重新扬起了生命的风帆。
参考答案:这部分是作者情感变化的重要转折,是索科洛夫从战争创伤中走出来的重要契机。两个饱受战争创痛的人就像被飓风卷到一起的树叶,凡尼亚是索科洛夫余生的精神慰藉。
另外,凡尼亚的遭遇同样是因为战争让他失去了一切,还是一个小孩子,就已经学会了叹气,索科洛夫为了让这只“小雏儿”永远不再叹气,于是承担起了父亲的责任。而关怀备至地培养春天的幼芽、竭尽全力不让战争的阴影笼罩在孩子的内心世界,这一点也是本文的中心主题之一。
5.课文最后一段中,凡尼亚举手向“我”告别时,“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为什么不想让孩子看到眼泪?
提示:做这一题时要把握住作者不愿让下一代再受到战争伤害的心理。
参考答案:在战争中,最不幸的还不是失去生命的战士,而是那些无助的孤儿寡母。凡尼亚是战争孤儿,小小年纪的他还不明白命运的悲惨,不明白战争的苦难,不理解别人的同情和怜悯,因此,也不会理解索科洛夫的房东女人为什么哭。凡尼亚的挥动小手触动了有良知的人的悲悯之心。孩子越是天真可爱,就越发显出战争的残酷。“我”不想让孩子看到经历战争的人的眼泪,是不想让孩子知道这样的痛苦,不想让他知道真相,让不幸的儿童能保住一些童心。小说到这里实际上已经变为作者在抒发心愿:呵护孩子们的幼小心灵,为了他们不再成为孤儿,为了他们不再经历战火……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我那个朋友和他的老婆住在城郊,自己有一所房子,却没有孩子。他虽然有些残疾,但仍旧在一个汽车连里当司机,我也在那边找了个工作。我就搬到他们的家里去住。他们很热情地招待我。我们把各种货物运到区里,秋天又被调去运输粮食。就在这时候我认识了我的新儿子。呐,就是在沙地上玩着的那一个。
②有时候,开了长途归来,回到城里,第一件事就是到茶馆去吃些什么,当然喽,也免不了喝这么一百克解解疲劳。说实话,我又爱上这不良的嗜好啦……有一次就在茶馆附近看到这个小家伙,第二天又看到了。可真是个脏小鬼:脸上溅满西瓜汁,尽是灰土,头发蓬乱,脏得要命,可是他那对眼睛呀,却亮得像雨后黑夜的星星!他那么惹我喜爱,说也奇怪,从此我就开始在想念他了,开了长途归来,总是急于想看到他。他就是在茶馆附近靠人家给他的东西过活的,——人家给他什么,他就吃什么。
③第四天,我从国营农场装了一车粮食,一直拐到茶馆那儿。我的小家伙正巧在那边,坐在台阶上,摆动一双小脚,显然,他是饿了。我从车窗里伸出头来,向他叫道:“喂,凡尼亚!快坐到车上来吧,我带你到大谷仓里去,再从那儿回来吃中饭。”他听到我的叫声,身子哆嗦了一下,跳下台阶,爬上踏脚板,悄悄地说:“您怎么知道我叫凡尼亚呢 ”同时大大地睁着一双小眼睛,看我怎样回答他。嗯,我就对他说,我是一个有经验的人,什么都知道。
④他从右边走来,我打开车门,让他坐在旁边,开动车子。他是个很活泼的小家伙,却不知怎的忽然沉默起来,想了一会儿,一双眼睛又慢慢地从自己那两条向上卷曲的长睫毛下打量着我,叹了一口气。这样的一个小雏儿,可已经学会叹气了。难道他也应该来这一套吗 我就问他说:“凡尼亚,你的爸爸在哪儿呀 ”他喃喃地说:“在前线牺牲了。”“那么妈妈呢 ”“妈妈当我们来的时候给炸死在火车里了。”“你们是从哪儿来的呀?”“我不知道,我不记得……”“你在这儿没有一个亲人吗?”“没有一个。”“那你夜里睡在哪儿呢 ”“走到哪儿,睡到哪儿。”
⑤这时候,我的热泪怎么也忍不住了。我就一下子打定主意:“我们再也不分开了!我要领他当儿子。”我的心立刻变得轻松和光明些了。我向他俯下身去,悄悄地问:“凡尼亚,你知道我是谁吗 ”他几乎无声地问:“谁 ”我又同样悄悄地说:“我是你的爸爸。”
⑥天哪,这一说可说出什么事来啦!他扑在我的脖子上,吻着我的腮帮,嘴唇,前额,同时又像一只太平鸟一样,响亮而尖利地叫了起来,叫得连车厢都震动了:“爸爸!我的亲爸爸!我知道的!我知道你会找到我的!一定会找到的!我等了那么久,等你来找我!”他贴住我的身体,全身哆嗦,好像风下的一根小草。我的眼睛里蒙上了雾。我也全身打战,两手发抖……我当时居然没有放掉方向盘,真是奇怪极了!但我还是在无意间冲到水沟里,弄得马达也停了。在眼睛里雾没有消散以前,我不敢再开,怕撞在什么人身上。就这么停了约摸有五分钟,我的儿子一直紧紧地贴住我,全身哆嗦,一声不响。我用右手抱住他,轻轻地把他压在自己的胸口上,同时用左手掉转车子,回头向家里开去。我哪儿还顾得到什么谷仓呢 根本把它忘掉了。
1.试分析第②段中对“小家伙”外貌描写的作用。
提示:从小家伙的“脸上溅满西瓜汁,尽是灰土,头发蓬乱,脏得要命”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流浪的孩子,作者又突出了对他的“那对眼睛”的描写又突出了小家伙的聪明可爱之处。
参考答案:从小家伙“脏得要命”的外表可看出他是个无家可归的流浪儿。突出对眼睛的描写,说明小家伙是一个十分机灵聪明的孩子。这段外貌描写也为下文的交代作了伏笔。
2.第④段中,写凡尼亚坐进驾驶室后,作者写道:“他是个很活泼的小家伙,却不知怎的忽然沉默起来,想了一会儿,一双眼睛又慢慢地从自己那两条向上卷曲的长睫毛下打量着我,叹了一口气。”你能从这看似平常的描写中体会出其中丰富的内涵吗
提示:这是一段细节描写,要学会从细节描写中找到作者的本意,要和作者所表现的主题联系起来考虑。
参考答案: 这是一段细节描写,语言平实生动。反映了战争给儿童造成了创伤。小小年纪,饱受战争之苦,无人照顾,流离失所,从侧面控诉了侵略战争的罪恶。
3.当索科洛夫对凡尼亚说“我是你的爸爸”时,作者是怎样描写凡尼亚的反应的 凡尼亚的反应,又说明了什么
提示:一个在战争中饱受了失去亲人之苦的孩子,此时有了亲人,内心的激动之情可以想象到。同时也揭露了战争带给社会的罪恶。
参考答案:从动作、语言、细节等方面加以描写,同时运用了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十分形象、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凡尼亚的无比激动的心情。这样一段描写,从反面说明了小孩子丧失亲人,孤苦伶仃的现状,揭露了战争的灭绝人性。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第二天早晨,登记的六十名志愿兵,到广场来集合的只有四十来个。穿着漂亮的军大衣和高筒皮靴的彼得罗朝众哥萨克扫了一眼,只见许多的军服上都新缝上了绣着旧日的团队番号的蓝色肩章,有些人没有戴肩章。马鞍子都鼓鼓的,鞍袋和军用袋里塞满了行军口粮、衣服和在前线上积存下来的子弹。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步枪,大多数人拿的是冷兵器。婆娘、姑娘、孩子和教养子们都来到广场送别出生的人。彼得神气活现地骑在站乏了的马上,排好自己的半个连,扫视了各种毛色的战马和束装各异的骑士:有的人穿着军大衣,有的人穿着制服,有的人穿着帆布雨衣,然后命令出发了。这支小队伍缓步爬上了山岗,①哥萨克们不时愁眉苦脸地回头看看村庄,队尾的一列人中,不知道是谁放了一枪。在山岗顶上,彼得罗戴上手套,②理了理麦色的胡子,勒紧缰绳,马弯回脖颈,踏着碎步斜身行走,他用左手扶着制帽,含笑喊着:“全连都有,听我的命令!快步行进!”哥萨克都站在马镫上,挥起鞭子,快跑起来。野风飞舞,吹打着人们的脸,吹弄着马尾和纪鬃,要下小雨了。哥萨克们说起话来,开起玩笑。赫里斯托尼亚的铁青色标准马绊了一跤。主人抽了它一鞭子,臭骂了一通。马一弓脖子,飞跑起来,冲出了队伍。一直到卡尔金斯克镇,哥萨克们的情绪始终是很快活的。他们满心以为,不会再打什么仗了。米古斯克事件——只是布尔什维克对哥萨克土地的偶然入侵。
(节选自《静静的顿河》)
4.结合语境,解释画线句子的含意。
提示:做这一题时将“愁眉苦脸”和“含笑”这两个词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就可以了。
参考答案:①对家乡充满了留恋,对前途充满了迷惘;②麦色,这是比喻的说法,指金黄色的胡子,本句写出了彼得罗精神抖擞的样子。
5.根据文字的描述,你能推断出文中的哥萨克兵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吗?
提示:可以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提示中去揣摩。
参考答案:这是一支被反动分子鼓动而拼凑起来的对布尔什维克政权充满仇恨的反动武装。
6.作者在前文说“哥萨克们不时愁眉苦脸”,在后文又说“哥萨克们的情绪始终是很快活的”,这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前文说“哥萨克们不时愁眉苦脸”,在后文又说“哥萨克们的情绪始终是很快活的”两者的原因是不一样的。
参考答案:这样描绘并不矛盾,前面是指刚离开家时的表情。后面的描绘是由于他们认为不会再打什么仗了,因而情绪快活。
7.本文在描写人物时用了哪些方法?
提示:做这一题时要能清楚描写的方法有哪些,同时对人物的描写方法又有哪些。
参考答案: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
深层探究
8.你认为索科洛夫是怎样的一个人?
提示:索科洛夫是一个被战争弄得家破人亡,但是战争后他又表现出积极的生活态度,是一个普通而又伟大的人。
参考答案:索科洛夫一家为卫国战争作出了重大牺牲。妻子、女儿被炸死,儿子为抵抗侵略牺牲在战场。索科洛夫没有了家。当他看到了同样没有家的凡尼亚时,毫不犹豫地收养这个孩子。索科洛夫具有不屈不挠的意志,能经受一切,同时又有崇高的阶级感情,是一个普通而又伟大的战士。
高考链接
9.概括下面一项研究的结论。(不超过35个字。)
对哥斯达黎加4 000余人的一项研究发现,大约一半人具有让“咖啡因”在体内停留的遗传特点,被认为是“‘咖啡因’代谢缓慢者”。这些人喝咖啡容易导致心脏病的发作。另一半人则有相反的遗传特点,这种特点使他们的身体能迅速对“咖啡因”进行代谢,喝咖啡反倒能帮助他们降低心脏病发作的危险。一位参与研究的人说,此项发现能解释为什么早先那些检验“咖啡因”对心血管系统影响的研究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提示:做本题时要注意最后一句话中的“不同的结果”,然后再找出这种不同的结果是什么,用精彩的语言总结即可。
参考答案:“咖啡因”导致或降低心脏病发作的危险,取决于两种相反的遗传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