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二《祝福》同步测控优化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二《祝福》同步测控优化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12 22:52: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二《祝福》同步测控优化训练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朱拓( ) 寒暄( ) 蹙眉( ) 窈陷( ) 监生( )
陈抟( ) 形骸( ) 桌帷( ) 镯子( ) 间或( )
谬种( ) 新正( ) 讪讪( ) 怔怔( ) 炮烙( )
暮霭( ) 踌躇( ) 蹒跚( ) 驯熟( ) 俨然( )
徘徊( ) 牲醴( ) 歆享( ) 咀嚼( ) 执拗( )
沸反盈天( ) 少不更事( )
答案:tà xuān cù yǎo jiàn tuán hái wéi zhuó jiàn miù zhēng shàn zhèng páo ǎi chóu chú pán shān xùn yǎn pái huái lí xīn jué niù fèi gēng
2.解释下列词语。
悚然:
惶急:
谬种:
鄙薄:
诡秘:
少不更事:
沸反盈天:
讪讪:
怔怔:
牲醴:
惴惴:
答案:悚然:惊惧的样子。
惶急:惶恐焦急。
谬种:坏东西(骂人的话)。
鄙薄:鄙夷,轻视,看不起。
诡秘:诡诈神秘,使人难以捉摸。
少不更事:经历世事不多。
沸反盈天:形容人声喧闹杂乱。
讪讪:难为情的样子。
怔怔:因吃惊而失神愣住的样子。
牲醴:祭祀用的酒肉。牲,原指祭祀用的牛、羊、猪三牲,后来也泛指祭祀用的肉类。醴,甜酒。
惴惴:形容又发愁又害怕的样子。
3.文学常识填空。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原名_________,字_________,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_________,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至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__,论文集《坟》,散文诗集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_________,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_________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_________”_________”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_________、_________,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
答案:文学家 思想家 革命家 周树人 豫才 《狂人日记》 《呐喊》 《彷徨》 《野草》 《朝花夕拾》 《阿Q正传》 《故事新编》 未名社 朝花社 《中国小说史略》 《汉文学史纲要》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请概括小说的情节结构。
提示:本题主要考查小说的情节结构。
参考答案:序幕:鲁镇的祝福景象
鲁四老爷及其书房
结局:亲见沦为乞丐的祥林嫂
亲闻祥林嫂死去的消息
开端:外逃帮佣,初到鲁镇
发展:被人劫回,被迫改嫁
丧夫失子,再到鲁家
高潮:捐献门槛,未能赎罪
逐出鲁家,沦为乞丐
尾声:祝福的欢乐景象
“我”的感受
2.小说是怎样运用肖像描写反映人物的遭遇、性格以及刻画人物形象的?
提示:本题主要考查肖像描写及其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参考答案:文中有三处集中描写祥林嫂的外貌。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是因为丈夫死了,婆婆要出卖她,她从家里逃出来的。“白头绳”表明她年轻守寡,“脸色青黄”说明生活贫困,“两颊还是红的”表明她仍留有青春的风韵,“顺着眼”表现其善良顺从。第二次到鲁家,是因为夫死子亡,大伯收屋,走投无路。“头上仍然扎着白头绳”表明她再次守寡,“两颊已经没有了血色”表明其生活更加贫困,“眼角上有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表明她精神上受到了更为沉重的打击。后来被鲁家赶出了大门,沦为乞丐。“花白的头发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是深重的苦难所致,“仿佛木刻似的”“眼珠间或一轮”写出祥林嫂身心疲惫,麻木绝望。
三次肖像描写写出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第一次写出了她虽贫困,但还有活力,对生活拥有希望;第二次写出了她已经走投无路,对生活失去了希望;第三次写出了她对生活的绝望。在历尽种种悲惨遭遇之后,最后绝望而死。她的死是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
3.鲁四老爷两次说“可恶,然而……”为什么用转折句?鲁四老爷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提示:本题主要考查对人物性格的分析。
参考答案:转折句正意在后,表明他虽然对婆家抢走祥林嫂、卫老婆子合伙劫人很反感,但他又认为婆家抢回出逃的儿媳天经地义,合乎伦理纲常。用转折句深刻地揭露了鲁四老爷卫道士的形象特点。
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他思想上反动,尊崇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与封建礼教。他为人自私伪善,冷酷打击、无情摧残祥林嫂,死后还骂她是“谬种”。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重要人物。
4.分析柳妈、四婶的人物形象。
提示:本题主要考查对人物性格的分析。
参考答案:柳妈是个吃斋念佛、与人为善的“善女人”。但是她对祥林嫂的再嫁却不以为然,认为祥林嫂不如索性撞死。这与她“不杀生”的主张自相矛盾,这也表明柳妈也深受封建礼教观念的毒害。知道了祥林嫂的“风流韵事”之后,她又把“风流韵事”传播开去,供大家谈笑,也算是无聊冷漠。她是真心想帮祥林嫂,但她却用封建迷信观念作为帮助祥林嫂的指导思想,应该说她的动机是好的,可最终还是好心办了坏事。柳妈无意中充当了帮凶。
四婶是大户人家的太太,头一次留祥林嫂是看她能干,祥林嫂被婆家绑走以后,她害怕给自己家惹麻烦,以后惦念祥林嫂不是因为关心她的命运,而是自己家的佣人没有祥林嫂那样可心。祥林嫂再来,她“起初还踌躇”,后来是真心怜悯祥林嫂,留下了她。但是祥林嫂不能像过去一样能干了,四婶开始是“不满”,进而是“警告”。当祥林嫂“去拿酒杯和筷子”的时候,四婶一句“你放着吧,祥林嫂”彻底粉碎了祥林嫂生前免于受辱,死后免于痛苦的希望。应该说就在祥林嫂在人生的海洋中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的时候,四婶掀起了惊涛骇浪,于是一个巨浪打来,吞没了祥林嫂。四婶也间接地充当了杀人凶手的角色。
5.小说中几次写到“祝福”的情景?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小说以“祝福”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提示:本题主要考查小说的环境描写的作用以及小说标题的含义。
参考答案:小说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仅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了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与感染力。第三次是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的景象。
作者用“祝福”为题,意在反讽。鲁镇家家“祝福”,“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祝福”。这与祥林嫂的惨死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化了对旧社会吃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首尾呼应,使小说的结构更加完善。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①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②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③。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④,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1.画线①“活得有趣的人们”是指( )
A.鲁镇所有的人 B.“我”和所有认识祥林嫂的人
C.受封建礼教毒害而厌恶祥林嫂的人们 D.鲁四老爷等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人们
提示:本题主要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活得有趣”是指活得滋润,有情趣。这种生活是典型的有闲阶级的生活,谁有空闲?只能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人们,诸如鲁四老爷之流。
答案:D
2.画线②“总算”在文中的意思是( )
A.祥林嫂终于死去了,“我”不必再为她感到不安,算是了却一桩心事。
B.祥林嫂终于死去了,她总算得到解脱,不再受痛苦的折磨了。
C.祥林嫂终于被迫害至死,这是不可避免,无可奈何的事情。
D.祥林嫂终于死了,不会再令“活得有趣的人们”怪讶了。
提示:本题主要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总算”一词表现了“活得有趣的人们”对祥林嫂残酷无情、自私冷漠。
答案:D
3.画线③全句的含意是( )
A.凡是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使讨厌见他的人不再见他,这对别人或对他自己,也都还不错。
B.祥林嫂这个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死了,讨厌见她的人不会再见到她了,这对别人和对自己,也还都不错。
C.这是愤激而沉痛的反语,表现了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D.这是激愤而沉痛的反语,表现了对祥林嫂的同情和对鲁四老爷的憎恨。
提示:本题主要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表面上看来祥林嫂的悲惨死去似乎是自己解脱,也与人方便,其实这是故作轻松的反语,这句话的背后蕴藏着深刻的愤激、无尽的沉痛。
答案:C
4.画线④“惊醒”的含义是( )
A.从沉思中惊醒 B.从睡梦中惊醒
C.从麻木中惊醒 D.从迷惘中惊醒
提示:本题主要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
答案:A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工作方法
邱德芹
去H镇派出所报到的路上,王小兵还在回味县公安局胡副局长的叮嘱:
“H镇是我县的第一大镇,人口较多,情况复杂,犯罪率高。镇派出所所长贾勇同志工作有方,屡破大案要案。你要虚心向他学习,把在警校学到的本领都在实践中检验一番,争取早日独挡一面。”
和贾勇的见面令王小兵失望:小个子、罗圈腿、阔嘴巴、三角眼——根本不像传闻中智勇双全的派出所所长。
“人不可貌相。”王小兵暗暗对自己说。
贾所长分配给王小兵的工作是看守电话,并再三嘱咐他凡事不可自作主张,一定要请示。
王小兵颇为失望,但新来乍到,又怎敢挑肥拣瘦?
第二天刚刚上班,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催王小兵拿起话筒:
“喂,你是谁?”
“派出所吗?我是东林村的王希凡。马二楞和张一猛为争水吵了起来。双方各聚了十几个人,看样子要动手。我们劝不住,请你们来一下好吗?”
“好,我们马上派人去。”
“什么事?”刚刚走进办公室的贾所长威严地问道。
听完报告,贾所长的眉头皱了起来:“这个马二楞仗着家庭人多,经常给村里惹麻烦,早该治治他。你告诉支书王希凡,请他自己维持一下。我们这里有重要的事情正在办,暂时派不出人手。告诉你不要自作主张,你怎么不听!”
重要事情?一屋的人有的在聊天,有的在看报,有几个人还对着王小兵神秘地笑——有什么重要事情?
“愣着干什么?还不快打电话!”贾所长不高兴了。
20分钟后,电话铃再次响起:
“派出所吗?我是王希凡。马二楞带人和张一猛打了起来,我们拉扯不开,请赶快派人来!”
“这……”王小兵拿着话筒,求救似的看着贾所长。
“哪里来的电话?”
“东林村的,请我们立即派人去!”
贾所长放下报纸,接过电话:“我说老王,你少给我添乱子好不好?我这里正忙重要事情,派不出人手!你村的联防队是吃干饭的?先自己想办法解决!”
10分钟后,电话铃再次响起。
“派出所吗?马二楞用刀子把张一猛捅倒了!血流了一地。请马上派人来。”
“王小兵,马上通知医院去东林村抢救伤员!”
贾所长眼里放光,大声命令:“其余人随我立即出发,去捉拿凶手!”凶手逃逸,贾所长带着王小兵,仅用了18小时就将他抓获。
这一年,H镇派出所荣获全县“十佳派出所”,贾勇获“市人民警察”荣誉称号,王小兵获“县先进工作者”称号。
面对荣誉,王小兵的心情十分沉重。
5.文中多次出现“重要事情”,请联系全文,分析所长这样强调“重要事情”的目的。
提示:本题主要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抓住小说结尾发人深思、画龙点睛的语句,分析其蕴涵着“重要事情”的含义。
参考答案:等待机会拿奖,得荣誉。
6.派出所贾勇所长听说血案后“眼里放光”,为什么?
提示:本题主要考查根据事实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结合对“重要事情”含义的理解,可以推断贾勇听说血案后“眼里放光”的原因。
参考答案:立功的机会到了。
7.小说开头交代派出所所长贾勇同志“工作有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揭示贾勇工作方法的实质。
提示:本题主要考查文章的写法及其作用以及对小说主题的揭示。“作用”可以从文章结构把握,“实质”反映了故事所揭示的某种社会现象或本质,也就是小说创作的目的所在。
参考答案:(1)与后文形成强烈反差,起铺垫作用。
(2)独断专行,作风恶劣,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不顾百姓,草菅人命。
8.下列对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头描写贾所长外貌丑陋,有揭示其灵魂更为丑陋的作用。
B.“面对荣誉,王小兵的心情十分沉重”是因为王小兵内心有愧。
C.小说主人公贾所长精明干练,智勇双全,既为人民除了害,又为H镇赢得了荣誉。
D.本文讽刺了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不顾百姓、草菅人命的官僚作风。
E.本文擅长在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中展开情节,层层铺垫,简单的故事写得很有波澜。结尾意味深长,发人深思。
提示: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的整体分析评价。?B项中“王小兵内心有愧”不是心情沉重的原因;C项的分析与小说人物性格相悖。
答案:BC
深层探究
9.是谁杀死了祥林嫂 试分析之。
提示:本题主要考查对人物悲剧的原因的探讨分析。分析要从多个角度入手,尽可能分析得全面;另外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仅要分析人物悲剧的自身原因,还要分析社会原因,更要触及精神层面的原因。
参考答案:鲁四老爷在祥林嫂初到鲁镇的时候,皱了皱眉,讨厌她是一个寡妇;祥林嫂被婆家抢走,他一句“可恶!然而……”多少带了点支持的味道。祥林嫂再到鲁镇,他说她“败坏风俗”“不干不净”,祝福时不让她沾手;就是祥林嫂死了,他还骂她是个“谬种”。他在精神上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了死路。鲁四老爷还有一个帮凶四婶。就是四婶“你放着罢,祥林嫂”的一声喝令,彻底粉碎了祥林嫂在死亡边缘挣扎的勇气和希望。所以我们可以说鲁四老爷是主谋,而四婶却是杀人犯。
祥林嫂的婆家人利用封建夫权强迫祥林嫂改嫁,改变了她的命运。如果不逼他改嫁,她就不会再次丧夫失子,遭受人生的沉重打击。
柳妈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让她害怕,把她推向了恐怖的深渊。柳妈给祥林嫂出主意也是完全出于善意,但她以封建神权为指导思想,为祥林嫂寻找出路,不知不觉中推了一把已经站在悬崖边缘的祥林嫂,让她坠下了万丈深渊。柳妈尽管是无意识杀人,但她也是凶手。
“我”对祥林嫂关于“灵魂有无”的问题的含含糊糊的回答,既加剧了祥林嫂的痛苦,更加剧了她对死亡的恐惧,于是祥林嫂就只能在一片祝福声中凄惨地离开了人世。“我”应当也有一份罪责。
“鲁镇的人们”既无聊空虚,又寻求刺激。他们把祥林嫂不幸的遭遇当成自己生活的调味剂,开始好奇,继而咀嚼,最终厌烦,不断地往祥林嫂心灵的伤口上撒盐。应当说他们也是集体无意识杀人的凶手。
祥林嫂自己也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封建思想已经深入到她的骨髓,渗透到进她的灵魂。她用封建思想指导自己抗争命运,注定是没有出路的。祥林嫂曾“逃”过,曾“撞”过,曾“捐”过,也曾“问”过,但她已陷入封建思想的沼泽,抗争只是加速她走向死亡的进程。
这样看来,祥林嫂之死应该是集体谋杀。我们在看到杀人的硬刀子的同时,还要看到杀人的软刀子。这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就是封建礼教。是封建礼教一步步吞噬祥林嫂,造成了她的人生悲剧,造成如此悲惨的社会悲剧。
高考链接
10. 在下列材料的横线处依次填入恰当的标点符号。
1995年,27岁的孙炯去北京参加全国优秀导游考试①遇到一道考题②英国小说家J③希尔顿的小说④消失的地平线⑤里写到的⑥香格里拉⑦源自哪种语言⑧法语、英语⑨还是喜马拉雅山麓的一种方言⑩答案是最后一个。
提示:本题主要考查对标点符号的用法。
答案: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