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一《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分层精练
夯基达标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震颤(chàn) 颤(zhàn)栗 颤(zhàn)抖 愕(è)然
B.一模(mú)一样 粗犷(guǎng) 倒坍(tān) 捆扎(zā)
C.供(gòng)奉 禁(jìn)止 摸(mō)黑 削(xiāo)平
D.搪(tǎo)瓷 水流湍(tuān)急 背(bēi)着手 踮(diǎn)脚
解析:A颤抖(chàn);C.削平(xuē);D.搪瓷(táng)。
答案:B
2.下列各句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门上曾经挂过一个十字架,后来他们把十字架拿走了,墙上却留下清新的棕色痕迹……这个十字印痕干净而美丽地留在退了色的粉墙上。
B.在路上,他们摸着黑在我胳膊上扎过一针;我感觉到针头戳进了皮肤。
C.黑色的窗帏外,夜空里红光和黑烟交织,就像添上新煤的炉子。
D.自我来到这个停尸间之后,它第一次触动了我的心灵,震憾了我内心某个隐密的角落,使我惊骇万状。
解析:A.退→褪;C.帏→帷;D.憾→撼,密→秘。
答案:B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___________人类的文明需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人类群体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不同,___________满足其文明需求的文化方式也不尽相同。
A.尽管 但 由于 因而 B.如果 那么 由于 因而
C.尽管 不过 因为 因而 D.如果 那么 因为 因而
解析:该复句第一层为转折关系,第二层为因果关系。
答案:A
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怎样提高学习效率,克服懒惰松散的习惯?这需要从许多方面努力。
B.“我的伞。”他厉声说道:“把它还给我。”
C.她的父、母亲都是文艺工作者,从小就对她进行教育和培养。
D.有人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制得5克铜,求有多少克氢气参加了反应,这些氢气在标准状况下占多大体积。(氢气的密度是0.09克/升)
解析:A.问号改逗号,因为不是疑问句。B.冒号改逗号,因为前面已经说了一部分。C.顿号去掉。
答案:D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恺撒、西赛罗、马可·奥勒留的雕像复制得活灵活现,深黄的颜色,古希腊、古罗马的气派,威严地靠墙一字排开。
B.当时,他们在盛怒之下把墙重新刷了一下,但无济于事,粉刷匠没有把颜色选对,整面墙成了玫瑰色,而十字呈棕色,依旧清晰可见。
C.我百无聊赖地度过这段时间,没有一次我能把花瓶画得像样。
D.色彩斑斓、威风凛凛的希腊重甲胄武士,头上插着羽毛,看上去像只大公鸡。
解析:A.“活灵活现”的意思是形容描述或模仿的人或事物生动逼真,它不可用于绘画、雕塑等。
答案:A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这一切从我眼前匆匆掠过,虽然我并不重,但抬担架的人走得很快。
B.我觉得周围的一切都显得如此冷漠……我的眼睛虽然认出了这些东西,但这只是我的眼睛。
C.眼前,沙沙沙的浪声和银光闪闪的海面构成了一幅美妙绝伦的图画。
D.可是我还不知道为什么,也不知道是否当真回到了母校。
解析:A.此句不是转折关系,应是因果关系;B.将“虽然”调至“我的眼睛”之前;C.“浪声”不能构成图画。
答案: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格尔尼卡
毕加索是位有民族正义感的画家。1936年西班牙内战期间,支持佛朗哥的纳粹德国的空军炸毁了格尔尼卡市,造成了大量无辜平民的死亡。毕加索以此为题材,创作了名画《格尔尼卡》,表现出平民在德军轰炸下悲惨死去的情形。在欧洲,这幅画没有人不知道。
“二战”爆发后,巴黎被纳粹德国占领了。毕加索依旧在巴黎的工作室作画。奇怪的是纳粹并没有对这位名画家有所不敬,因为戈培尔的德国宣传部想借这件事说明他们是多么文明,多么有教养。
经常有德军官兵慕名来访问毕加索的工作室,他们实在想一睹这位名震欧洲的伟大画家的风采。毕加索总是不说话,默默地带他们看看自己的画作。可是在临走的时候,毕加索总要送给他们一份小小的纪念品——一张复制的《格尔尼卡》,然后对他们说出一个词:“纪念。”
1944年的一天,毕加索的工作室又来了一个盖世太保,他拿着这幅画递给毕加索,问:“这是你作的吗?”
“不是,”毕加索冷漠地摇了摇头,反驳道,“这是你们作的!”
毕加索的话是什么意思,这个秘密警察完全知道,但是他无言以对。
也许有人认为文人画士手上只有一枝笔,可是别忘了,当一个人有强烈的爱国心的时候,无论敌人用飞机、坦克与大炮,还是用集中营的毒气室,都无法战胜他的勇气。
7.毕加索送给德军官兵一张复制的《格尔尼卡》,然后对他们说“纪念”。根据上下文意,说说“纪念”一词的主要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盖世太保完全知道“毕加索的话是什么意思”,但是“他无言以对”。盖世太保为什么“无言以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文章结尾一段话的内容。(不超过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解析:此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含义的理解,结合文章第一段可得出答案。
答案:这里有毕加索对格尔尼卡人的永不改变的纪念,更主要的是对纳粹官兵罪行的控诉,对法西斯罪恶的揭露。
8.解析:此题可根据上文语境作出解答。
答案:“这是你们作的!”意思是,是你们制造的这一罪恶。盖世太保知道没有纳粹的轰炸,就不会有毕加索的这幅画,所以他“无言以对”。
9.解析:此题考查概括能力,“飞机”“坦克”“大炮”“毒气室”都无法战胜他的勇气,说明有强烈爱国心的人是不可战胜的。
答案:一个有强烈爱国心的人是不可战胜的。
走近高考
一、阅读理解
(2006湖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从阿尔卑斯山归来
[法]都 德
在普鲁文斯省,当天气温暖起来时,把家畜送到阿尔卑斯山里去已经是习惯了。畜生和人在那里要过五六个月,夜间便睡在露天底下高齐腰际的草里;随后,当秋天最初战栗的时候,他们又下山回到农庄上来,重在被迷迭香的花熏香了的灰色的小山上过着单调的牧羊生活……
昨天晚上羊群回来了。从早上起,大门便敞开地等待着;羊圈里铺了新鲜的干草。
不时地,人们重复着说:“现在,他们已经到艾杰尔了;现在,已经到巴拉都了。”
近黄昏的时候,突然间,一声大叫:“他们到那儿啦!”而在那边,在远处,我们看见羊群在尘土腾起的光辉里前进着。
整个的路好像在跟羊群一起蠕动,老公羊走在最前边,角往前伸着,现出凶野的神气;在它们后边,是羊群的主要部分,有点疲倦了的母亲们,偎挤在腿间的乳儿,篮子里驮着新生的小羊羔、一边走一边摇晃着的、头上戴着红绒球的骡子;再后边,是全身浸在汗里、舌头伸到地上的狗;走在最后边的,是两个高大的裹在褐色毛布外套里的牧羊的家伙,他们的外套像袈裟一样,一直拖到脚后跟。
所有这一切,在我们面前快乐地排成行列,带着一阵急雨般的践踏声拥进了大门。
那时院子里是怎样的骚乱啊!金绿两色相间的大孔雀,戴着绢绒般的冠,从它们的栖木上认出了来者,并用一种惊人的号筒般的鸣叫迎接着它们。
沉睡着的鸡窝突然被惊醒了。所有的都站了起来:鸽子,鸭子,火鸡,竹鸡。整个的家禽场像是疯狂了一般。母鸡们谈着要玩一整夜……
好像是每一只羊在它的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里,带回一种使人沉醉、使人舞蹈
的田野的活跃的气氛似的。
在这样的骚扰中间,羊群各自找到了自己的住所。没有比这样的安置看来更可爱了。老公羊看到了它们的石槽,感动得流出了眼泪。那些在旅途中生出来而还从未看见过农庄的羊羔和极小的羔儿,惊奇地看着它们的周围。
但是最动人的是那些狗,那些忠于职务的牧羊人的狗。它们跟在羊群后边十分忙碌,在农庄上就只看到它们。
守夜的狗在它的窝里唤它们回来是徒劳的;井边盛满了新鲜的水的水桶向它们做手势也全无用处;在羊群进来以前,在粗大的门闩把小栅栏门关了以前,在牧羊人到低矮的小屋里坐在桌子周围以前,它们是什么也不要看,什么也不要听的。
而到这时候,它们才仅仅同意进到群狗的窝里去。在那儿,它们一边舐着它们的菜汤桶,一边同它们农庄上的同伴们谈论着它们在山里所做的事情:在那可怕的地方,有狼,有洋溢着露珠的大朵的紫色的毛地黄……
10.在羊群秋归的情景描写中,文章主要传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好像是每一只羊在它的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里,带回一种使人沉醉、使人舞蹈的田野的活跃的气氛似的。”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本文最后突出写了狗的形象,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合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解析:本题考察对内容的理解能力。这一道题难度不大,主要是把握文字间流露出的作者的感彩以及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答案:①期盼回家和回家后亲切温馨的感受。②生命(动物与动物、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或亲密交流的感受。
11.解析:做好这道题一定要把这句话和上下文联系起来去理解。“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说明和阿尔卑斯山的联系,“使人沉醉、使人舞蹈的田野的活跃的气氛”说明给人们与动物带来的感受。
答案:①羊群带回了阿尔卑斯山的生机。②羊群归家给人们与动物带来了喜悦与欢欣。
12.解析:答案参考文章的最后三段,提炼出表现狗的性格特征的句子进行概括即可,还要参考在整篇文章结构的作用。
答案:①表现狗的忠诚(或忠于职守)。
②从动物之间的亲密关系写到动物与家园的亲密关系,最后以狗作代表写到动物与人的关系,使文章的内涵逐步深化。
③最后写狗与同伴谈论山里的事情,与文章开头形成呼应。
13.解析:一定要结合具体的描写进行分析,找出最具特征的两种表现手法。主要参考文章的前半部分。
答案:①白描(或细节描写)。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欢乐时写到了大孔雀、母鸡、老公羊、羊羔等,作者都只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细节特征简笔勾勒,使羊群归家的群像得以简洁而传神地表现。②拟人化的描写。本文把羊、狗、鸡等都人格化了,如写羊儿回家后,大孔雀高兴得用惊人的号筒般的鸣叫迎接羊儿的归来,
母鸡们兴奋地谈着要玩一整夜。这样描写给人以亲切温馨的感受,洋溢着朴实动人的生活气息,使文章更具有生动活泼的情趣。
二、语言运用
14.(2006湖北高考,20)提取下列材料中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解释“端午节”。(不超过35字)
①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
②端午节的时间是在每年的夏历五月初五这一天。
③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但大多认为源于纪念投汨罗江自沉的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④过端午节人们通常要赛龙舟,今年湖北就举行了龙舟竞渡活动,香港、澳门也派了代表队参加。
⑤过端午节时南方各省区人们通常要吃粽子,这是用箬叶包裹糯米而煮成的一种食品。
端午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注意单句只需要一套语法结构即可。
答案:(端午节是)我国夏历五月初五以吃粽子、赛龙舟等形式纪念屈原的一个民间传统节日。
15.(2006湖北高考,21)学校举行课本剧汇报演出,请你结合剧情内容为主持人写两段串联词,将下面三个节目串联起来,要求衔接自然,简明得体,每段不超过40字。
第一个节目《雷雨》演出结束——
串联词(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请观看第二个节目《罗密欧与朱丽叶》,由高三(1)班演出。
串联词(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请欣赏高二(4)班演出的《西厢记·长亭送别》。
解析:串联词已经是高考的老题型了,经过训练难度不是很大,但是要注意题干的要求与限制,不能自由化。
示例一:(1)旧中国的雷雨令我们震撼。让我们走出雷雨,穿越时空,去聆听一曲爱情与自由的赞歌。
(2)罗密欧与朱丽叶已离我们远去。遥望十里长亭,崔莺莺与张生正向我们走来。
示例二:(1)雷雨震荡,埋葬了旧中国一个错乱的时代;爱情悲壮,谱写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赞歌。
(2)千古悲剧,朱丽叶血溅断魂墓;十里长亭,崔莺莺泪洒黄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