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二《祝福》同步分层精练
我夯基我达标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悚然(sǒnɡ) 负疚(jiù) 窈陷(yāo)
B新正(zhēnɡ) 倔强(jiànɡ) 炮烙(lào)
C草窠(kē) 歆享(xīn) 荸荠(qí)
D踝骨(luǒ) 谬种(miù) 朱拓(tà)
解析:A项中“窈”应读“yǎo”;B项中“烙”应读“lùo”;D项中“踝”应读“huái”。
答案:C
2对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寒暄(太阳的温暖) 形骸(身体) 收敛(收拢聚集)
B蹙缩(紧迫) 间或一轮(偶尔) 歆享(喜爱、羡慕)
C沸反盈天(满) 窈陷(幽远) 安逸(安闲)
D鄙薄(轻蔑) 折罪(抵作) 素不相识(向来)
解析:蹙缩:皱缩;歆享:神灵享受祭品。
答案:B
3下列书写无误的一组词语是( )
A寻死觅活 宽宏大量 沸反萦天
B百无聊赖 瘦削不堪 芒刺在背
C咀嚼赏鉴 来龙去脉 阴谋鬼计
D相形见拙 原形毕露 毫不介意
解析:A项“萦”应为“盈”;C项“鬼”应为“诡”;D项“拙”应为“绌”。
答案:B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1)我很_______________,一见她的眼盯着我,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
(2)“怎么死的 ——还不是穷死的 ”他_______________地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3)晚饭摆出来了,四叔_______________的陪着。
(4)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_______________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A淡然 俨然 坦然 悚然
B悚然 淡然 俨然 坦然
C坦然 悚然 淡然 俨然
D俨然 坦然 悚然 淡然
解析:悚然:害怕的样子。淡然:悠闲自得的样子。俨然:形容庄严。坦然:心里平静,没有顾虑的样子。
答案:B
5“你放着吧,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四婶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 )
A表现了封建统治阶级对祥林嫂的歧视和摧残。
B表现了地主阶级的迷信与自私。
C使祥林嫂用替身赎罪的幻想破灭了,造成她在封建神权压力下精神的崩溃。
D表现了地主阶级的凶恶本质,说明祥林嫂死于封建政权的迫害。
解析:结合人物的命运及小说的主题进行分析。
答案:C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祝福》是《彷徨》的第一篇,写于1924年。
B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反映出他是个迂腐、没落、顽固的封建卫道士。
C祥林嫂再嫁深山时出格的反抗举动,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的抗争和批判。
D作者笔下的鲁镇是封建礼教罗网笼罩下的整个黑暗社会的缩影,是形成祥林嫂性格的典型环境。
解析:祥林嫂的反抗是一种自发而非自觉行为。
答案:C
我综合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课文从“冬季日短,又是雪天”至“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这段文字,完成7—10题。
7“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句中“活得有趣的人们”是指( )
A鲁镇所有的人。
B“我”和所有认识祥林嫂的人。
C受封建礼教毒害而厌恶祥林嫂的人们。
D鲁四老爷等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人们。
解析:要从后面一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看出这些人对祥林嫂一贯的态度是什么,然后再在选项中进行排除。
答案:D
8“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一句中“总算”在文中的意思是( )
A祥林嫂终于死去了,“我”不必再为她感到不安,算是了却一桩心事。
B祥林嫂终于死去了,她总算得到解脱,不再受痛苦的折磨了。
C祥林嫂终于被迫害至死,这是不可避免、无可奈何的事情。
D祥林嫂终于死了,不会再令“活得有趣的人们”怪讶了。
解析: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答案:D
9“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这一句的含意是( )
A凡是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使讨厌见他的人不再见他,这对别人或对他自己,也都还不错。
B祥林嫂这个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死了,讨厌见她的人不会再见到她了,这对别人和对自己,也还都不错。
C这是愤激而沉痛的反语,表现了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D这是激愤而沉痛的反语,表现了对祥林嫂的同情和对鲁四老爷的憎恨。
解析:要结合小说的主题及“我”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答案:C
10下列对文意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嘲弄鲁镇的人们沉浸在迷信的、落后的、麻木的生活状态中。
B揭示出沉重的封建礼教与封建迷信氛围扼杀了死者又麻痹着生者的社会现实。
C暗示这种虚伪和残酷的社会现实不会维持多久的时间。
D悲愤地控诉祥林嫂的死在鲁镇活着的人们中没有引起一点反响。
解析:这两段是环境描写,是鲁镇的祝福景象。环境和人物的命运是紧密联系的,鲁镇的人们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祥林嫂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凄然地死去,故选B项。
答案:B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流浪的二胡
陈荣力
有一个精灵,漂泊如三春之水,清冷似冬夜之月;有一个精灵,惆怅如初夏细雨,幽怨似深秋桂子;有一个精灵,它注定了永远都在流浪——二胡,江南,流浪的二胡。
蒙古包、轱辘车,风吹草地见牛羊的大草原注定了是马头琴的摇篮;红高粱、信天游,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黄土高坡天生就是唢呐的世界。而杨柳岸、乌篷船,小桥流水绕人家的江南则永远是二胡生生不息的磁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风情孕育着一方乐器的生长,只是我们不知那当初的当初,是江南选择了二胡,还是二胡选择了江南。这样的选择费思量,难端详。
二胡之于江南,恰好杏花春雨之于江南一般的诗意和绵长。虽然高山流水,我们只见俞伯牙的那具焦尾琴;浔阳江边,我们也只闻见白居易的那把琵琶。虽然众多的唐诗宋词元曲明剧之中,我们很难听得见二胡的那一声低泣,触到二胡的那一脉无奈,但是谁能说,倘无焦尾琴和琵琶,二胡就不会在江南寂寞地流浪呢
六朝金粉、王榭侯府的秦淮,有太多的声色犬马,那不是二胡弦线上开放的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钱塘,有太浓的绮丽繁华,那也不是二胡琴弓中跳动的律。纤道、乌篷、台门、廊棚、雨巷、石桥、茶肆、谷场,这才注定了二胡流浪的行脚。本不属于墨客骚人、显贵官宦,流浪的二胡注定只是在百姓黎民、俗子凡夫中开放的花,流淌的画;流浪的二胡天生就是贩夫走卒、商贾戏子开心时的道具,潦倒间的支撑。
我真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二胡开始在江南流浪,我只知道当如水的月色浸淫深秋桂子,稠密的细雨婆娑河边芭蕉的时候;当多情的晚风掸拂台门石桥,散漫的炊烟缭绕乡野谷场的时候,二胡的流浪便开始了。当流浪的二胡宿命地遇上了那个人,它的流浪被无端地浓缩聚集了,被无限地扩散放大了。那个叫瞎子阿炳的人,像一个巫师,二胡遇上了他,从此便再也停不下流浪的步伐。
《二泉映月》的音符如泉眼汩汩洇漫,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该是一种无奈;《病中吟》的曲调如泪水缓缓流出,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分明是一种悲凉;《良宵》的节拍如思念浓浓笼罩,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更是一种彻骨的沧桑。不是二胡的流浪、音乐的流浪,那样的流浪是一个灵魂的流浪、一方土地的流浪,那样的流浪是一个时代的流浪、一个民族的流浪。
流浪的二胡总要催生众多流浪的心灵,催放众多流浪的花,瞎子阿炳便是一个极致。然而在江南,在青石小弄台门深、乌瓦粉檐廊长遍地市肆的江南,在春草池塘蛙鼓稠、莺雏声里碧禾浓处处乡野的江南,类似因了二胡而流浪的心灵和生命人何止阿炳呢 在我的故乡,四岁失明,自幼父母双亡的孙文明,十二岁时便从故乡的曹娥江边出发漂泊江南,颠沛流离中,他的二胡声响彻了大半个江南。《流波曲》《四方曲》《人静心安》,使他由一个民间流浪艺人,走上了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讲授二胡的讲台。而流浪了一辈子的孙文明,最终还是积劳成疾地客死于异乡上海奉贤。从阿炳到孙文明,到江南市肆和乡野里众多生生灭灭的流浪的灵魂,我们伤感地承认,在江南丝竹中,二胡也许最具悲剧性格。这种悲剧是因了二胡那注定属于流浪的本性,还是因了那太多的流浪灵魂挥洒
一方水土的精灵,一盈风情的血脉,器乐是一个时代一种文化的魂魄。而流浪,不只一种悲苦和困顿、一种沧桑和无奈,更是一种忍耐和坚韧、一种奋进的抗争。它是生命另一种鲜活的姿态,这种鲜活的姿态永远都不能消解。
(《散文》2001·11期)
11文章把二胡比喻成“水”“月”“细雨”和“桂子”,本体和各喻体之间相似点有哪些
解析:首先要框定范围,抓住第1段的修饰语进行分析。
答案:漂泊、清冷、惆怅、悲怨。
12说明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1)流浪的二胡总要催生众多流浪的心灵,催放众多流浪的花。
(2)器乐是一个时代一种文化的魂魄。
解析:抓住“二胡”“器乐”的作用分析。
答案:(1)二胡最能表达流浪者饱尝人间辛酸的心声,也造就了众多流浪者中的演奏高手。
(2)不同时代、不同生活的人们追求各自喜爱的音乐,器乐是音乐中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它随着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产生,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13“二胡的流浪”中的“流浪”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解析:要联系全文概括。
答案:“流浪”指的是悲苦和困顿、沧桑和无奈、忍耐和坚韧、奋进和抗争,是生命另一种永不消解的鲜活姿态。
1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流浪的二胡》是诗的散文,是散文的诗。记人清晰,叙事精当;修辞手法多样,造句错落有致;抒情发自肺腑,议论发人深省。虽然低沉、压抑的感情贯穿全文始终,但这瑕不掩瑜,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精品。
B“一方风情孕育着一方乐器的生长”也道出了乐器表达特有的乡土风情的神圣使命。辽阔的蒙古草原要有悠扬的马头琴声轻抚,厚实的黄土高坡需得欢快的唢呐声响撞击,清秀的江南水乡只有流浪的二胡乐曲才能融合。
C俞伯牙为死去的知音而摔碎的焦尾琴,京城女为“同是天涯沦落人”而弹的琵琶,都只能算是孤独的雅乐,唯有阿炳的二胡牵动了芸芸众生的九曲回肠,拉出了凡夫俗子的苦辣辛酸。
D作者在第7段中,用“青石小弄台门深,乌瓦粉檐廊棚长遍地市肆的江南”作为社会背景,揭示“二胡”的人民性;用“青草池塘蛙鼓稠,莺雏声里碧禾浓处处乡野的江南”这个自然环境,衬托“二胡”所具有的巨大的艺术魅力。
E阿炳和孙文明都是瞎子,都是拉二胡的民间流浪艺人,也都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二胡曲,但是二人的遭遇并不完全相同。阿炳只能终生漂泊流浪,而孙文明的结局好得多,登上了大学的讲台,为音乐艺术教育奉献了终生。
解析:A项中文章的感情不只“低沉、压抑”,最后一节中有“更是一种忍耐和坚韧、一种奋进和抗争”。D项中引号中的两句话在文章中是用作描写环境的。E项中孙文明“最终还是积劳成疾地客死于异乡上海奉贤”。
答案:BC
二、语言运用
15填入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____________,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①顺着眼 ②乌裙 ③月白背心 ④脸色青黄 ⑤眼角上带些泪痕 ⑥蓝夹袄 ⑦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A⑥③②①⑤④⑦ B⑥⑤④⑦②③①
C②⑥③④⑦①⑤ D②③⑥①④⑦⑤
解析:因为“头上扎着白头绳”属于装饰打扮,“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是写眼睛,所以前后的顺序为“服饰—脸色—眼睛”。
答案:C
读书做人
一个祥林嫂反抗了,千百个祥林嫂反抗了,整个社会的妇女也许就得到解放了。但祥林嫂反抗的事实却打碎了这可能的天真幻想,祥林嫂自始至终都进行着顽强抗争,她的反抗不可谓不坚决,结果却只是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我们可以看到,如果祥林嫂不相信鬼神,柳妈的“地狱说”不会给她带来那么大的恐惧;如果她不自认为有罪,就不会花光工钱去捐门槛,也不会坦然地去参与祭祀,自然也不会遭受那么大的打击。这虽然仍不会改变她的命运,但却会减缓她灭亡的进程。再者说,能够暂时做稳了奴隶就满足的祥林嫂,即便成功了又能怎样?即使千百个祥林嫂这样的反抗都成功了,就能改变她们受欺压的地位,得到真正的解放吗?
因此,我们认为鲁迅先生塑造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一方面表现了他对妇女解放问题进行的广泛、深入、务实的思考,为她们深受封建思想毒害之深感到彷徨;另一方面让我们读出了那个时代的民众的深重苦难,认识到社会革命与思想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同学们,你对当今妇女解放的问题有什么看法?妇女的地位在当今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