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滦州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调研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唐山市滦州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调研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6.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13 16:33:28

文档简介

河北省唐山市滦州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调研试卷
一、选择题
1.(2021七下·滦州开学考)有关下图所示我国原始人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使用打制石器 B.会保存火种
C.会制造工具 D.会种植庄稼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A.使用打制石器,不符合题意;
B.会保存火种,不符合题意;
C.会制造工具,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北京猿人复原像,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他们使用打制石器,会保存火种,但是还不会种植农作物,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先依据所给的信息即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这是北京人,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知识,注意题干中的“错误”字样。
2.(2021七下·滦州开学考)"女娲补天"的故事属于(  )
A.神话传说 B.历史事实 C.考古发现 D.科学幻想
【答案】A
【知识点】远古传说真实历史区别与联系
【解析】【分析】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女娲补天的故事属于神话传说,因为这里没有出现什么历史史实,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历史事实,不符合题意;
C.考古发现,不符合题意;
D.科学幻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历史史实和神话传说的理解来回答。
3.(2021七下·滦州开学考)下表为商代历史简表,其中空缺的一项应该是(  )
朝代 建立时间 开国君主 末代君主 重大事件
商朝 约公元前1600年 汤 纣  
A.变"公天下"为"家天下" B.盘庚迁殷
C.实行分封制 D.国人暴动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A. 变"公天下"为"家天下",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这些都是商朝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时期受多种因素影响,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因此这里盘庚迁殷也是商朝时期的大事,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实行分封制,不符合题意;
D.国人暴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看出这些都是商朝时期发生的事件,再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备选项,看看它们属于哪一时期来回答。
4.(2021七下·滦州开学考)公元6世纪晚期,结束了长期政权分立局面,建立起一个统一的王朝。这个王朝是指(  )
A.汉朝 B.秦朝 C.隋朝 D.唐朝
【答案】C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A.汉朝,不符合题意;
B.秦朝,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9年,隋文帝灭掉陈,统一了全国,隋的统一, 结束了长期政权分立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故选项C符合题意;
D.唐朝,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特别是其中的时间,拿它来分析备选项回答,一定要注意时间,这是解题的关键。
(2021七下·滦州开学考)上世纪 30-50 年代,我国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先后发掘出一座古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这里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群以及手工作坊等……。就此完成下面小题。
5.这一遗址展现了那一时期的生产生活状况?(  )
A.夏朝后期 B.商朝后期 C.西周晚期 D.春秋战国
6.该遗址,出土的文物不包括(  )
A.祭祀用精美玉器和乐器 B.成套的青铜酒器
C.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 D.司母戊鼎
【答案】5.A
6.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青铜艺术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这是夏朝后期的,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5.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里头遗址属于夏王朝都城遗址,展现了夏朝后期的生产生活状况,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6.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里头遗址属于夏朝后期的遗址,而司母戊鼎是商朝时期的青铜器,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7.(2021七下·滦州开学考)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是(  )
A.穆罕默德 B.耶稣 C.释迦牟尼 D.张角
【答案】C
【知识点】佛教的创立与传播
【解析】【分析】A.穆罕默德,不符合题意;
B.耶稣,不符合题意;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伽牟尼”,故选项C符合题意;
D.张角,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比较简单。
8.(2021七下·滦州开学考)春秋时期,是我国社会的大变革、大动荡时期。下列关于当时"百家争鸣"学术繁荣局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背景是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B.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
C.各学派的思想后来都发展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D.各学派相互辩论,各执己见
【答案】C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A. 背景是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不符合题意;
B. 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不符合题意;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学术繁荣,到了汉武帝时期,接受主父偃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思想发展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各学派相互辩论,各执己见,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细心辨别备选项,注意题干中的“不正确”字样,细心辨别备选项回答。
9.(2021七下·滦州开学考)汉武帝开庭议事,有时一个奏折所用的竹简就需要几个人台进宫。东汉时期,这种携书不方便现象得到改善。得益于下列哪位历史人物的贡献。(  )
A.张衡 B.蔡伦 C.华佗 D.张仲景
【答案】B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A.张衡,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以前,我国常用竹木简作为书写材料,但是竹木简比较笨重,到了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制作的纸张代替了竹木简,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华佗,不符合题意;
D.张仲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明显的知识点,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0.(2021七下·滦州开学考)西汉初年,猪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职责中央。汉武帝为改革这种局面,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  )
A.焚书坑儒 B.推恩令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盐铁专卖
【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焚书坑儒,不符合题意;
B.推恩令,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了加强对思想的控制,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故选项C符合题意;
D.盐铁专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2021七下·滦州开学考)汉武帝在位期间,曾招募人出使西域。就此完成下面小题。
11.汉武帝派人出使西域的最初目的是(  )
A.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B.建立同西域的友好关系
C.了解西域的风土人情 D.开辟丝绸之路,加强中外联系
12.首先响应号召,勇敢应募者是(  )
A.卫青 B.张骞 C.霍去病 D.班超
【答案】11.A
12.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1.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在位时期,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故答案为:A
12.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原本是一名郎官,他志在为国分忧,当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西域时,他勇敢的出来应募,承担起前往西域的使命;
故答案为:B。
13.(2021七下·滦州开学考)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开明皇帝,他在位 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下列有关唐太宗的评价或政绩,与历史不符的是(  )
A.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B.勤于政事,关心农桑
C.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 D.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A. 虚心纳谏,从善如流,不符合题意;
B. 勤于政事,关心农桑,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开明皇帝,他在位 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被称为“贞观之治”,而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的是唐玄宗,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广纳贤才,知人善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注意题干中的“与历史不符”字样,细心辨别备选项回答。
14.(2021七下·滦州开学考)它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纪传体史学著作,史料翔实,文笔生动,它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约 3000 年的史事,是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这部史书是(  )
A.《春秋》 B.《史记》
C.《资治通鉴》 D.《汉书》
【答案】B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A.《春秋》,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西汉时期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它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约 3000 年的史事, 史料翔实,文笔生动, 是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故选项B符合题意;
C.《资治通鉴》,不符合题意;
D.《汉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识记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回答。
15.(2021七下·滦州开学考)小明同学,为提高复习效率、便于记忆,特绘制了某单元知识示意图(见下图)由此可推断,小明所复习的单元主题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国家的产生与社会的变革
C.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答案】C
【知识点】三国鼎立;西晋的兴衰;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
【解析】【分析】A.中华文明的起源,不符合题意;
B.国家的产生于社会的变革,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政权并立,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但是边疆少数民族大量內迁,也促进了民族的交融,故选项C符合题意;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6.(2021七下·滦州开学考)下列关于东汉末年史实的描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军阀割据,长年混战,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B.曹操占据黄河以北,兵多粮足,袁绍盘踞黄河以南,招募人才,发展生产,势力逐渐壮大
C.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对方,以称雄北方
D.双方于公元 200年,在官渡进行决战,曹军以少胜多,大败袁军
【答案】B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A. 军阀割据,长年混战,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招揽人才,发展农业,势力逐渐壮大;而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兵多粮足,实力强大,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对方,以称雄北方,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D. 双方于公元 200年,在官渡进行决战,曹军以少胜多,大败袁军,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注意题干中的“错误”字样,细心辨别回答。
17.(2021七下·滦州开学考)西晋的建立,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被灭掉的国家是(  )
A.魏国 B.吴国 C.蜀国 D.东汉
【答案】C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A.魏国,不符合史实;
B.吴国,不符合史实;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263年,魏国首先灭掉蜀国,故选项C符合题意;
D.东汉,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8.(2021七下·滦州开学考)东晋初年,社会上流传着这样的一种说法"王与马,共天下"对其含义解释正确的(  )
A.司马睿与王导共同做皇帝
B.司马睿当皇帝得益于王敦的扶持
C.司马炎政治上依靠王导
D.司马睿政治上依靠大贵族王导
【答案】D
【知识点】东晋的兴亡
【解析】【分析】A. 司马睿与王导共同做皇帝,不符合史实;
B. 司马睿当皇帝得益于王敦的扶持,不符合史实;
C. 司马炎政治上依靠王导,不符合史实;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初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王朝,他当皇帝,得益于王导为首的南北大贵族的拥戴, 司马睿政治上依靠大贵族王导,军事上依靠王导的堂兄王敦,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记忆回答,这类知识点,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才能记得准记得牢。
19.(2021七下·滦州开学考)在唐朝前期 100多年中,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呈现繁荣景象。下列古代成就,不属于这一时期发明的是(  )
A.曲辕率和筒车 B.闻名世界的唐三彩
C.牛耕和铁农具 D.敦煌莫高窟
【答案】C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A.曲辕犁和筒车,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B.闻名世界的唐三彩,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牛耕和铁农具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不是唐朝时期的发明,故选项C符合题意;
D.敦煌莫高窟,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注意题干中的“不属于”字样,细心辨别备选项回答。
20.(2021七下·滦州开学考)改革是社会进步永恒的主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不包括∶(  )
A.朝廷官员必须使用汉语 B.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
C.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D.改鲜卑姓为汉姓
【答案】B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A. 朝廷官员必须使用汉语,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是东汉光武帝时期采取的措施,不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D. 改鲜卑姓为汉姓,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注意题干中的“不包括”字样,细心辨别备选项回答。
二、综合题
21.(2021七下·滦州开学考)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处于急速的变化动荡之中,学术思想非常活跃,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各执己见,出现了思想文化繁荣的景象。请将下列人物、学派和主张言论进行搭配。
人物 学派 主张或言论
A∶老子 a∶儒家 ①"民为重""君为轻"
B∶孔子 b∶道家 ②∶世间万物运行均有规律
C∶孟子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答案】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世间万物运行均有规律,人们应顺应自然;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思想;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类知识点,就是要准确记忆。
22.(2021七下·滦州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古风》(其三)
请回答
材料二∶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始皇创立了一套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图示如下)
(1)材料一中秦王指谁?
(2)材料一赞扬了秦王的什么功绩?他取得这一功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至少写两点)
(3)秦王为了巩固这一成果,采取了哪些措施?(至少列举三项)
(4)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材料二图中数字所代表的内容。
【答案】(1)嬴政。
(2)功绩:扫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秦朝。原因:人民渴望统一;商鞅变法,使秦国强盛;秦王知人善任,重视人才。
(3)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同一车辆和道路宽窄、修筑贯穿全国的道路、开凿灵渠、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4)①——丞相;②——掌管行政事务;③——御史大;④——负责监察事务
【知识点】秦灭六国;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秦王是秦王嬴政或秦始皇;
(2)依据材料一信息“秦王扫六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说秦王嬴政扫灭六国,统一了全国,建立了秦朝;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王嬴政能够实现统一的原因有 人民渴望统一;商鞅变法,使秦国强盛;秦王知人善任,重视人才等;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 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同一车辆和道路宽窄、修筑贯穿全国的道路、开凿灵渠、北击匈奴、修筑长城等;
(4)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图代表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皇帝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掌管行政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御史大夫, 负责监察事务 ;
故答案为:(1)嬴政;
(2) 功绩:扫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秦朝。原因:人民渴望统一;商鞅变法,使秦国强盛;秦王知人善任,重视人才。
(3) 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同一车辆和道路宽窄、修筑贯穿全国的道路、开凿灵渠、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4) ①——丞相;②——掌管行政事务;③——御史大;④——负责监察事务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理解回答,注意尽可能从多方面思考;
(3)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4)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看懂示意图含义进行回答,注意看懂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23.(2021七下·滦州开学考)某班拟举办一场主题为"寻梦丝绸之路"的专题展,展览分为四个展区,现邀请你一起参与,完成展区的布置。
展区一∶地理篇 图1(见下图)
展区二∶人物篇
展区三∶文物篇
古丝绸之路见证了东西方物质和精神文明的交流与交融,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日前,国家文物局第四期"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新进展工作会发布了甘肃天祝岔山村墓葬、青海都兰热水墓群 2018血渭一号墓、青海乌兰泉沟一号墓、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等 4 项考古工作新成果。
展区四∶时代篇
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予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重要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他说,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是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
(1)请写出图1中的A、B地点名称。图1路线的开拓,得益于汉朝哪位皇帝的大力支持?
(2)你认为谁最有资格获得开通丝绸之路最大贡献奖?理由是什么?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精神品质?
(3)请列举通过丝绸之路,中原传入西域和西域传入中原的物品各一例;它们反映了丝绸之路有怎样的意义?
(4)根据展区四的材料,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价值或作用。(根据材料归纳至少两点)
【答案】(1)A——长安;B——大秦。汉武帝。
(2)人物:张骞。理由:张骞第一个主动应募前往西域,并先后两次历尽千辛开通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功不可没。精神:义无反顾,为国分忧的爱国情怀;不畏生死,勇往直前的勇敢精神;不怕艰辛,勇于拼搏的坚强意志等。
(3)举例:中原→西域:丝绸、漆器等。西域→中原: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4)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造福沿途各国人民。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是古代丝绸之路,西汉时,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都城长安,一路向西到达B点大秦,即古罗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的开通,得益于汉武帝的大力支持,正式因为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才开通了丝绸之路;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最有资格获得开通丝绸之路最大贡献 奖的是张骞, 张骞第一个主动应募前往西域,并先后两次历尽千辛开通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功不可没 ;学习他的精神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 反顾,为国分忧的爱国情怀;不畏生死,勇往直前的勇敢精神;不怕艰辛,勇于拼搏的坚强意志等;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中原传入西域 的物品有丝绸、漆器等,西域传入中原的物品有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由此可知,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4)依据材料四信息,可以看出,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价值或作用是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造福沿途各国人民;
故答案为:(1) A——长安;B——大秦。汉武帝。
(2) 人物:张骞。理由:张骞第一个主动应募前往西域,并先后两次历尽千辛开通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功不可没。精神:义无反顾,为国分忧的爱国情怀;不畏生死,勇往直前的勇敢精神;不怕艰辛,勇于拼搏的坚强意志等。
(3) 举例:中原→西域:丝绸、漆器等。西域→中原: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4) 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造福沿途各国人民。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第二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回答;
(4)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回答即可,注意答案就在材料中,不要向外延伸。
24.(2021七下·滦州开学考)读下图,回答问题。
请回答∶
(1)该图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出现的哪一政权并立局面?那场战争直接导致了该局面的形成
(2)图中数字①所示地点,古、今名称各是什么?此地当时由哪国管辖?请举例证实。
(3)根据所学知识,将图中三个国家的相关内容填入表格。
国家 名称 建立者 建立时间 都城
A
 
 
 
 
B
 
 
 
 
C
 
 
 
 
【答案】(1)三国鼎立;赤壁之战。
(2)古代名称:夷洲。今天名称:台湾。管辖:吴国。例证:公元230年,孙权派大将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
(3)
国家 名称 建立者 建立时间 都城
A 魏 曹丕 220年 洛阳
B 蜀 刘备 221年 成都
C 吴 孙权 229年 建业
【知识点】三国鼎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显示的是三国鼎立局面,魏蜀吴三国鼎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生于208年的赤壁之战,奠定了以后三国鼎立的基础;
(2)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图中数字①所示地点是台湾,古代三国时期称为夷州,就是今天的台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时期,夷州由吴国管辖,如: 公元230年,孙权派大将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魏国的建立者是曹丕,建立时间是220年,都城建在洛阳;蜀国的建立者是刘备,建立时间是221年,都城建在成都;吴国的建立者是孙权,建立时间是229年,都城建在建业;
故答案为:(1)三国鼎立;赤壁之战;
(2) 古代名称:夷洲。今天名称:台湾。管辖:吴国。例证:公元230年,孙权派大将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
(3)
国家 名称 建立者 建立时间 都城
A 魏 曹丕 220年 洛阳
B 蜀 刘备 221年 成都
C 吴 孙权 229年 建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观察图片,特别是其中的重要地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先依据地图,结合所学知识知道改地点是台湾,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后面的两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3)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 / 1河北省唐山市滦州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调研试卷
一、选择题
1.(2021七下·滦州开学考)有关下图所示我国原始人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使用打制石器 B.会保存火种
C.会制造工具 D.会种植庄稼
2.(2021七下·滦州开学考)"女娲补天"的故事属于(  )
A.神话传说 B.历史事实 C.考古发现 D.科学幻想
3.(2021七下·滦州开学考)下表为商代历史简表,其中空缺的一项应该是(  )
朝代 建立时间 开国君主 末代君主 重大事件
商朝 约公元前1600年 汤 纣  
A.变"公天下"为"家天下" B.盘庚迁殷
C.实行分封制 D.国人暴动
4.(2021七下·滦州开学考)公元6世纪晚期,结束了长期政权分立局面,建立起一个统一的王朝。这个王朝是指(  )
A.汉朝 B.秦朝 C.隋朝 D.唐朝
(2021七下·滦州开学考)上世纪 30-50 年代,我国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先后发掘出一座古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这里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群以及手工作坊等……。就此完成下面小题。
5.这一遗址展现了那一时期的生产生活状况?(  )
A.夏朝后期 B.商朝后期 C.西周晚期 D.春秋战国
6.该遗址,出土的文物不包括(  )
A.祭祀用精美玉器和乐器 B.成套的青铜酒器
C.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 D.司母戊鼎
7.(2021七下·滦州开学考)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是(  )
A.穆罕默德 B.耶稣 C.释迦牟尼 D.张角
8.(2021七下·滦州开学考)春秋时期,是我国社会的大变革、大动荡时期。下列关于当时"百家争鸣"学术繁荣局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背景是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B.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
C.各学派的思想后来都发展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D.各学派相互辩论,各执己见
9.(2021七下·滦州开学考)汉武帝开庭议事,有时一个奏折所用的竹简就需要几个人台进宫。东汉时期,这种携书不方便现象得到改善。得益于下列哪位历史人物的贡献。(  )
A.张衡 B.蔡伦 C.华佗 D.张仲景
10.(2021七下·滦州开学考)西汉初年,猪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职责中央。汉武帝为改革这种局面,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  )
A.焚书坑儒 B.推恩令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盐铁专卖
(2021七下·滦州开学考)汉武帝在位期间,曾招募人出使西域。就此完成下面小题。
11.汉武帝派人出使西域的最初目的是(  )
A.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B.建立同西域的友好关系
C.了解西域的风土人情 D.开辟丝绸之路,加强中外联系
12.首先响应号召,勇敢应募者是(  )
A.卫青 B.张骞 C.霍去病 D.班超
13.(2021七下·滦州开学考)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开明皇帝,他在位 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下列有关唐太宗的评价或政绩,与历史不符的是(  )
A.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B.勤于政事,关心农桑
C.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 D.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14.(2021七下·滦州开学考)它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纪传体史学著作,史料翔实,文笔生动,它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约 3000 年的史事,是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这部史书是(  )
A.《春秋》 B.《史记》
C.《资治通鉴》 D.《汉书》
15.(2021七下·滦州开学考)小明同学,为提高复习效率、便于记忆,特绘制了某单元知识示意图(见下图)由此可推断,小明所复习的单元主题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国家的产生与社会的变革
C.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6.(2021七下·滦州开学考)下列关于东汉末年史实的描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军阀割据,长年混战,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B.曹操占据黄河以北,兵多粮足,袁绍盘踞黄河以南,招募人才,发展生产,势力逐渐壮大
C.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对方,以称雄北方
D.双方于公元 200年,在官渡进行决战,曹军以少胜多,大败袁军
17.(2021七下·滦州开学考)西晋的建立,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被灭掉的国家是(  )
A.魏国 B.吴国 C.蜀国 D.东汉
18.(2021七下·滦州开学考)东晋初年,社会上流传着这样的一种说法"王与马,共天下"对其含义解释正确的(  )
A.司马睿与王导共同做皇帝
B.司马睿当皇帝得益于王敦的扶持
C.司马炎政治上依靠王导
D.司马睿政治上依靠大贵族王导
19.(2021七下·滦州开学考)在唐朝前期 100多年中,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呈现繁荣景象。下列古代成就,不属于这一时期发明的是(  )
A.曲辕率和筒车 B.闻名世界的唐三彩
C.牛耕和铁农具 D.敦煌莫高窟
20.(2021七下·滦州开学考)改革是社会进步永恒的主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不包括∶(  )
A.朝廷官员必须使用汉语 B.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
C.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D.改鲜卑姓为汉姓
二、综合题
21.(2021七下·滦州开学考)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处于急速的变化动荡之中,学术思想非常活跃,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各执己见,出现了思想文化繁荣的景象。请将下列人物、学派和主张言论进行搭配。
人物 学派 主张或言论
A∶老子 a∶儒家 ①"民为重""君为轻"
B∶孔子 b∶道家 ②∶世间万物运行均有规律
C∶孟子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2.(2021七下·滦州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古风》(其三)
请回答
材料二∶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始皇创立了一套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图示如下)
(1)材料一中秦王指谁?
(2)材料一赞扬了秦王的什么功绩?他取得这一功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至少写两点)
(3)秦王为了巩固这一成果,采取了哪些措施?(至少列举三项)
(4)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材料二图中数字所代表的内容。
23.(2021七下·滦州开学考)某班拟举办一场主题为"寻梦丝绸之路"的专题展,展览分为四个展区,现邀请你一起参与,完成展区的布置。
展区一∶地理篇 图1(见下图)
展区二∶人物篇
展区三∶文物篇
古丝绸之路见证了东西方物质和精神文明的交流与交融,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日前,国家文物局第四期"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新进展工作会发布了甘肃天祝岔山村墓葬、青海都兰热水墓群 2018血渭一号墓、青海乌兰泉沟一号墓、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等 4 项考古工作新成果。
展区四∶时代篇
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予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重要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他说,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是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
(1)请写出图1中的A、B地点名称。图1路线的开拓,得益于汉朝哪位皇帝的大力支持?
(2)你认为谁最有资格获得开通丝绸之路最大贡献奖?理由是什么?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精神品质?
(3)请列举通过丝绸之路,中原传入西域和西域传入中原的物品各一例;它们反映了丝绸之路有怎样的意义?
(4)根据展区四的材料,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价值或作用。(根据材料归纳至少两点)
24.(2021七下·滦州开学考)读下图,回答问题。
请回答∶
(1)该图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出现的哪一政权并立局面?那场战争直接导致了该局面的形成
(2)图中数字①所示地点,古、今名称各是什么?此地当时由哪国管辖?请举例证实。
(3)根据所学知识,将图中三个国家的相关内容填入表格。
国家 名称 建立者 建立时间 都城
A
 
 
 
 
B
 
 
 
 
C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A.使用打制石器,不符合题意;
B.会保存火种,不符合题意;
C.会制造工具,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北京猿人复原像,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他们使用打制石器,会保存火种,但是还不会种植农作物,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先依据所给的信息即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这是北京人,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知识,注意题干中的“错误”字样。
2.【答案】A
【知识点】远古传说真实历史区别与联系
【解析】【分析】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女娲补天的故事属于神话传说,因为这里没有出现什么历史史实,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历史事实,不符合题意;
C.考古发现,不符合题意;
D.科学幻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历史史实和神话传说的理解来回答。
3.【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A. 变"公天下"为"家天下",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这些都是商朝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时期受多种因素影响,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因此这里盘庚迁殷也是商朝时期的大事,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实行分封制,不符合题意;
D.国人暴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看出这些都是商朝时期发生的事件,再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备选项,看看它们属于哪一时期来回答。
4.【答案】C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A.汉朝,不符合题意;
B.秦朝,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9年,隋文帝灭掉陈,统一了全国,隋的统一, 结束了长期政权分立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故选项C符合题意;
D.唐朝,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特别是其中的时间,拿它来分析备选项回答,一定要注意时间,这是解题的关键。
【答案】5.A
6.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青铜艺术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这是夏朝后期的,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5.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里头遗址属于夏王朝都城遗址,展现了夏朝后期的生产生活状况,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6.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里头遗址属于夏朝后期的遗址,而司母戊鼎是商朝时期的青铜器,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7.【答案】C
【知识点】佛教的创立与传播
【解析】【分析】A.穆罕默德,不符合题意;
B.耶稣,不符合题意;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伽牟尼”,故选项C符合题意;
D.张角,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比较简单。
8.【答案】C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A. 背景是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不符合题意;
B. 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不符合题意;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学术繁荣,到了汉武帝时期,接受主父偃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思想发展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各学派相互辩论,各执己见,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细心辨别备选项,注意题干中的“不正确”字样,细心辨别备选项回答。
9.【答案】B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A.张衡,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以前,我国常用竹木简作为书写材料,但是竹木简比较笨重,到了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制作的纸张代替了竹木简,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华佗,不符合题意;
D.张仲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明显的知识点,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0.【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焚书坑儒,不符合题意;
B.推恩令,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了加强对思想的控制,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故选项C符合题意;
D.盐铁专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答案】11.A
12.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1.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在位时期,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故答案为:A
12.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原本是一名郎官,他志在为国分忧,当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西域时,他勇敢的出来应募,承担起前往西域的使命;
故答案为:B。
13.【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A. 虚心纳谏,从善如流,不符合题意;
B. 勤于政事,关心农桑,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开明皇帝,他在位 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被称为“贞观之治”,而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的是唐玄宗,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广纳贤才,知人善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注意题干中的“与历史不符”字样,细心辨别备选项回答。
14.【答案】B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A.《春秋》,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西汉时期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它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约 3000 年的史事, 史料翔实,文笔生动, 是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故选项B符合题意;
C.《资治通鉴》,不符合题意;
D.《汉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识记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回答。
15.【答案】C
【知识点】三国鼎立;西晋的兴衰;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
【解析】【分析】A.中华文明的起源,不符合题意;
B.国家的产生于社会的变革,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政权并立,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但是边疆少数民族大量內迁,也促进了民族的交融,故选项C符合题意;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6.【答案】B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A. 军阀割据,长年混战,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招揽人才,发展农业,势力逐渐壮大;而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兵多粮足,实力强大,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对方,以称雄北方,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D. 双方于公元 200年,在官渡进行决战,曹军以少胜多,大败袁军,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注意题干中的“错误”字样,细心辨别回答。
17.【答案】C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A.魏国,不符合史实;
B.吴国,不符合史实;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263年,魏国首先灭掉蜀国,故选项C符合题意;
D.东汉,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8.【答案】D
【知识点】东晋的兴亡
【解析】【分析】A. 司马睿与王导共同做皇帝,不符合史实;
B. 司马睿当皇帝得益于王敦的扶持,不符合史实;
C. 司马炎政治上依靠王导,不符合史实;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初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王朝,他当皇帝,得益于王导为首的南北大贵族的拥戴, 司马睿政治上依靠大贵族王导,军事上依靠王导的堂兄王敦,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记忆回答,这类知识点,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才能记得准记得牢。
19.【答案】C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A.曲辕犁和筒车,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B.闻名世界的唐三彩,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牛耕和铁农具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不是唐朝时期的发明,故选项C符合题意;
D.敦煌莫高窟,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注意题干中的“不属于”字样,细心辨别备选项回答。
20.【答案】B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A. 朝廷官员必须使用汉语,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是东汉光武帝时期采取的措施,不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D. 改鲜卑姓为汉姓,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注意题干中的“不包括”字样,细心辨别备选项回答。
21.【答案】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世间万物运行均有规律,人们应顺应自然;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思想;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类知识点,就是要准确记忆。
22.【答案】(1)嬴政。
(2)功绩:扫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秦朝。原因:人民渴望统一;商鞅变法,使秦国强盛;秦王知人善任,重视人才。
(3)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同一车辆和道路宽窄、修筑贯穿全国的道路、开凿灵渠、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4)①——丞相;②——掌管行政事务;③——御史大;④——负责监察事务
【知识点】秦灭六国;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秦王是秦王嬴政或秦始皇;
(2)依据材料一信息“秦王扫六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说秦王嬴政扫灭六国,统一了全国,建立了秦朝;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王嬴政能够实现统一的原因有 人民渴望统一;商鞅变法,使秦国强盛;秦王知人善任,重视人才等;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 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同一车辆和道路宽窄、修筑贯穿全国的道路、开凿灵渠、北击匈奴、修筑长城等;
(4)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图代表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皇帝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掌管行政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御史大夫, 负责监察事务 ;
故答案为:(1)嬴政;
(2) 功绩:扫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秦朝。原因:人民渴望统一;商鞅变法,使秦国强盛;秦王知人善任,重视人才。
(3) 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同一车辆和道路宽窄、修筑贯穿全国的道路、开凿灵渠、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4) ①——丞相;②——掌管行政事务;③——御史大;④——负责监察事务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理解回答,注意尽可能从多方面思考;
(3)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4)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看懂示意图含义进行回答,注意看懂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23.【答案】(1)A——长安;B——大秦。汉武帝。
(2)人物:张骞。理由:张骞第一个主动应募前往西域,并先后两次历尽千辛开通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功不可没。精神:义无反顾,为国分忧的爱国情怀;不畏生死,勇往直前的勇敢精神;不怕艰辛,勇于拼搏的坚强意志等。
(3)举例:中原→西域:丝绸、漆器等。西域→中原: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4)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造福沿途各国人民。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是古代丝绸之路,西汉时,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都城长安,一路向西到达B点大秦,即古罗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的开通,得益于汉武帝的大力支持,正式因为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才开通了丝绸之路;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最有资格获得开通丝绸之路最大贡献 奖的是张骞, 张骞第一个主动应募前往西域,并先后两次历尽千辛开通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功不可没 ;学习他的精神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 反顾,为国分忧的爱国情怀;不畏生死,勇往直前的勇敢精神;不怕艰辛,勇于拼搏的坚强意志等;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中原传入西域 的物品有丝绸、漆器等,西域传入中原的物品有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由此可知,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4)依据材料四信息,可以看出,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价值或作用是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造福沿途各国人民;
故答案为:(1) A——长安;B——大秦。汉武帝。
(2) 人物:张骞。理由:张骞第一个主动应募前往西域,并先后两次历尽千辛开通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功不可没。精神:义无反顾,为国分忧的爱国情怀;不畏生死,勇往直前的勇敢精神;不怕艰辛,勇于拼搏的坚强意志等。
(3) 举例:中原→西域:丝绸、漆器等。西域→中原: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4) 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造福沿途各国人民。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第二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回答;
(4)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回答即可,注意答案就在材料中,不要向外延伸。
24.【答案】(1)三国鼎立;赤壁之战。
(2)古代名称:夷洲。今天名称:台湾。管辖:吴国。例证:公元230年,孙权派大将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
(3)
国家 名称 建立者 建立时间 都城
A 魏 曹丕 220年 洛阳
B 蜀 刘备 221年 成都
C 吴 孙权 229年 建业
【知识点】三国鼎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显示的是三国鼎立局面,魏蜀吴三国鼎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生于208年的赤壁之战,奠定了以后三国鼎立的基础;
(2)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图中数字①所示地点是台湾,古代三国时期称为夷州,就是今天的台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时期,夷州由吴国管辖,如: 公元230年,孙权派大将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魏国的建立者是曹丕,建立时间是220年,都城建在洛阳;蜀国的建立者是刘备,建立时间是221年,都城建在成都;吴国的建立者是孙权,建立时间是229年,都城建在建业;
故答案为:(1)三国鼎立;赤壁之战;
(2) 古代名称:夷洲。今天名称:台湾。管辖:吴国。例证:公元230年,孙权派大将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
(3)
国家 名称 建立者 建立时间 都城
A 魏 曹丕 220年 洛阳
B 蜀 刘备 221年 成都
C 吴 孙权 229年 建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观察图片,特别是其中的重要地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先依据地图,结合所学知识知道改地点是台湾,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后面的两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3)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