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珠江三角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 珠江三角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商务星球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2-05-13 08:27: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利用地图说明珠江三角洲的重要地理位置;
2.结合地图说明我国区域分工合作的基本模式──“前店后厂”
能力目标: 1.能够在地图上准确填写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有关的地理名称;
2.通过有关地图和材料,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比较能力及相互协作等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珠江三角洲的重要位置、经济和城镇的发展状况,认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
2.激发学生对爱国华侨的敬佩之情和身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自豪感;
3.懂得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自学提纲:
1、人们说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那么它为什么能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
2、珠江三角洲地区属于地球上哪个热量带和我国的哪个温度带?
3、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利用外资上有哪些特点呢?
4、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经济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5、港澳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以怎样的合作方式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外向型经济,从而使该地区贸易国际化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的呢?
改革开放的先锋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1980年国家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广东占3个,珠江三角洲地区就占了两个经济特区(即深圳、珠海经济特区),1985年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被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广州成为沿海开放城市)。
对外开放的前沿
想一想
国家为什么会选择珠三角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地,它为什么会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其成为对外开放前沿的条件是什么?
北回归线
海陆位置
(1)请描述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海陆位置。
(2)这样的海陆位置,有何益处?
利于海上的运输、贸易往来、海上军事等。
广东省东南部,珠江的下游,南临南海。
北回归线
纬度位置
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少雨。
亚热带季风气候
相对位置
利于与港澳、东南亚等地区的交流、交往、联系合作、友好往来等。
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
地区
(1) 读图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利用外资上有哪些特点呢
(2)请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分析其可以利用外资的原因?
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外资有数量大,增长快,约占全国的30%,在全国居首要地位的特点。
与周边地区的位置关系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的根本条件。正是由于具有这样的位置条件,历史上才会有大量的移民从这里流向“南洋”,广东和福建才成为华侨的主要故乡,因而今日的华侨故乡才能获得境外资金、技术、管理、市场等现代经济发展条件。
探究提升:
区位因素:
人文因素:
政策因素:
地形平坦,平原广阔;气候温暖湿润;河网密布,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很多地方是著名的侨乡。
国家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实施了“对外开放,优先发展”(设特区,全开放)的策略。
二、外向型经济
(1)紧邻港澳和东南亚,地理位置优越
(2)海陆交通便利
(3)很多地方是著名的侨乡
1、发展的有利条件
珠江三角洲外资的主要来源地
2、地域分工与合作的独特模式——“前店后厂”。
(1)“前店”指港澳地区
(2)“后厂”指珠江三角洲地区
一种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以出口外销为经营方向的经济
3、外向型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可在短时间内促进经济的发展
达标检测:
1、被称为我国“南大门”的地区是 ( )
A、长江三角洲 B、珠江三角洲 C、华北平原 D、东北平原
2、1980年我国建立的4个经济特区,有两个位于珠江三角洲的是 ( )
A、深圳、珠海 B、汕头、厦门 C、香港、澳门 D、海口、大连
3、珠江三角洲的开放体系中不包括 ( )
A、经济特区 B、沿海开放城市 C、经济开放区 D、边界城市
4、以下各项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的是 ( )
A、珠江三角洲毗邻港澳,邻东南亚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B、珠江三角洲是沿海经济开发区,有政策优势
C、珠江三角洲地区是著名侨乡 D、珠江三角洲资源能源丰富
5、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北京之间的铁路干线是 ( )
A、京广线与京沪线 B、京九线与京沪线
C、京广线与京九线 D、京九线与焦柳线
6、珠江三角洲农业用地迅速减少的原因是 ( )
A、抛荒污染 B、水土流失 C、土壤退化 D、转化为城镇和工业、交通用地
7、目前,港澳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地域分工与合作的独特模式是 ( )
①港澳地区——“前店” ②珠江三角洲地区—— “后厂”
③珠江三角洲地区——“前店” ④港澳地区——“后厂”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