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廉颇蔺相如列传》课件(36张PPT)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11.《廉颇蔺相如列传》课件(36张PPT)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9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13 23:37: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130篇
记述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时期近三千年的历史。
鲁迅: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史 记
12本纪
30世家
70列传
10 表
8 书
按年代记叙帝王言行和政绩。
记叙诸侯国的兴衰和杰出人物的事迹。
记叙各类名人的生平和事迹。
按年代谱列各时期重大事件。
记录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
背景简介:
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战国后期,当时秦、楚、齐、赵等七国纷争,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各个击破,力图吞并六国。赵是北方还有点实力的国家,秦一时难以吞并,便用讹诈的手段掠夺它的土地和财务。赵依仗廉、蔺二人军事上严密戒备,外交上不卑不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障了国家的安全。本文着重记叙了二人团结合作,与强秦抗争的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合作探究,学习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2、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
整体感知
[明确]
以蔺相如为主、廉颇为宾,全文写了三个故事。
①第1-2段: 廉蔺简介
②第3--13段: 完璧归赵
③第14--16段: 渑池之会
④第17-21段:廉蔺交欢(负荆请罪)
以时间为序展开叙述
思考:1.本文以写谁为主,写了哪几个故事?全文按怎样的思路展开叙述的?
2.这三件事中作者给我们交代了哪些矛盾冲突?
完璧归赵——诈璧与存璧的斗争 ?
渑池相会—— 辱赵与尊赵的矛盾
廉蔺交欢——私怨与国事的矛盾
3.这三组矛盾之间有没有内在联系?
明确:完璧归赵与渑池之会实际上都是秦国与赵国的矛盾,廉蔺交欢虽然是个人与国家利益的矛盾,实际上,也暗含着秦与赵的斗争。廉颇蔺相如都是在与秦国斗争的背景下,选择了国家利益。而前两件事也为廉蔺的私人恩怨埋下伏笔。
完璧归赵
蔺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秦国不合礼数:
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
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
“左右皆呼万岁”,以城换璧,秦并未占便宜,谈不上胜利,用不着欢呼。
秦王表现出对赵使者的轻慢无礼,不尊重外臣,因此相如断定秦王“无意偿城”
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城”后怎么办?
设计智取:
璧有瑕,请指示王。
说理斗争: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以赵王的谦诚来批判秦王的傲慢、不讲信义
誓死捍卫:
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策?

首先,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
其次,私下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归璧于赵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秦王交代的?
①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②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
③表示自己知道有罪:“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④提出希望:“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
补充史实:
秦一向以诈和力制服诸侯。
  前340年商鞅伐魏,以“为好会”为名骗魏主将公子卬来会,然后扣留他;魏失主将,大败。
  前313年,张仪以献地六百里诱使楚怀王与齐断交。齐楚断交后,张仪改为献地六里。
出使结果如何?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两国僵持,进入对立状态。 为“渑池之会”伏笔。
“完璧归赵”,着重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一、完璧归赵
开端(3-5):
→ → →
经过(6-10) :
→ →
结果(11-13):

强 秦索璧
赵王 求使
缪 贤举蔺
奉 璧出使
献璧取璧
归璧 于赵
廷斥 秦王
毕礼而归
拜上 大夫
思想性格:
蔺相如:细心、富有洞察力、有论辩才能;
镇定自如、智勇双全、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渑池之会
秦王怎样侮辱赵王?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蔺相如是怎样针锋相对的?
“秦王饮酒酣”中的“酣”,趾高气昂、盛气凌人。“令赵王鼓瑟”中的“令”写出秦王自命高赵王一等,且要写进史册。“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的“寿”。
蔺相如:斗争
A:逼秦击缶。首先 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其次“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再次“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B、扬献秦都:秦王一计未成,又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的无理要求,蔺相如如何对策?
蔺相如针锋相对,以攻为守,提出同样要求:“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咸阳是秦的都城,其价值在赵十五城之上。
“渑池之会”的结果如何?
一是“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二是“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二、渑池之会
开端(14段):
欲会渑池→廉蔺之议
经过(15段):
赵王鼓瑟→迫秦击缶→请寿咸阳
结果(16段):
位居将右

负荆请罪
廉蔺交欢
表演
?明确:
???(1)缪贤荐贤,从侧面显示相如的机智;
???(2)秦王求璧,先写赵国君臣拿不出主意,是反衬下文相如一言以决的胆识;
???(3)廷斥秦王,秦王设九宾礼仪的隆重召见,侧面烘托相如临危不惧,从容应对的机智和勇敢;
???(4)渑池会上,相如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为的是维护国家的尊严;
???(5)廉蔺交欢中,相如处处忍让,显示相如识大体,顾大局,宽厚待人,忍让为国的高贵品质。
人物形象总结:蔺相如
?提问:课文以相如为主,是怎样写廉颇的?从中表现了廉颇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全文在写相如时,或明或暗地提到了廉颇,同样提出了他在赵国的地位,表现了他的性格特征。
????第一,开头就说他“以勇气闻于诸侯”。强调突出了他的勇。文章最后写他负荆请罪,固然是受蔺相如爱国精神的感动,也是他自己对祖国的一片忠心和勇于改过的精神。
????第二,作者介绍廉颇是“赵之良将也”,一旦国家形势紧张,赵王立即“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突出表明了廉颇既举足轻重之势,又不同于常人。渑池相会一段,对廉颇的描写更为明显,正是他的“盛设兵以待”,秦才不敢动的。
????第三,作品还写了他的智谋,如第二段,是“廉颇蔺相如计”、敦促才成行的。后来又是他建议“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也正是他给了相如以强大的后援。他的性格极为爽朗,直率坦白,开始居功自傲,后来又负荆请罪。
廉颇与蔺相如主要性格特点
1.蔺相如:大智大勇、威武不屈、不畏强暴的形象及其顾全大局、宽厚待人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精神。
2.廉颇:直率坦白、忠于国家、勇于改过。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将相交欢
本文通过对比体现人物性格:
缪贤——蔺
秦王、群臣——蔺
廉——蔺
有智谋
大智大勇
国家为重
介绍
斗争
冲突
1.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文章开头简明扼要交代了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地位后,紧接着便将赵国、秦国尖锐的矛盾展示出来。正当君臣为难,矛盾无法解决之时,宦者令缪贤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举荐蔺相如智谋过人,从而给读者造成很强的悬念。赵王召见蔺相如后,蔺相如胸有成竹地分析了赵国、秦国的形势,得出了“宁许以负秦曲”的结论,并愿亲自出使秦国,且向赵王保证“城入赵,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这就与缪贤的举荐巧妙呼应,证明蔺相如确实是一个机智、勇敢的人,所以缪贤的举荐起到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人物塑造方法
2.对比映衬,相辅相成
  文章一开始作者对廉颇与蔺相如在身份、地位上进行强烈的对比:“廉颇者赵之良将也”,“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宦者令缪贤舍人也”。使二人身份一高一低、一贵一贱,从而造成强烈的反差,紧接下来作者又用赵国君臣对秦国欺诈性的来信“计未定”,来衬托蔺相如的智谋过人;在“完璧归赵”一节中,作者又用秦王的贪婪与欺诈来反衬蔺相如的机智与勇敢;在“渑池会”一节中,作者又用秦王的色厉内荏,窘态毕露来反衬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3.细节描写,形神兼备
  “完璧归赵”中写到:“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冠。”只寥寥数字,却十分形象的描绘出了蔺相如的神态、动作,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渑池会”中,写蔺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在这里一个“前”字,一个“跪”字都十分准确的表现了蔺相如机智、勇敢。再如“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仅此两笔就描绘出了蔺相如正直、刚强、不畏强敌的凛然正气。
人物塑造方法
1.未见其人,
     先闻其声
2.对比映衬,
     相辅相成
3.细节描写,
     形神兼备
写 作 借 鉴
  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1. 三个故事各有首尾,有独立性却又环环紧扣,相互关联。
故事以秦赵--蔺廉这一双重矛盾冲突贯穿,以前者为主,后者为次,前者决定着后者,层层推进,引人入胜。内外两重矛盾冲突层次井然有序,外部矛盾缓和了,内部矛盾便激化了,这样结构文章清晰而有力量。
2. 叙事有波澜,曲折抑扬
  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为好会,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
  叙事要有波澜,不能平铺直叙流水帐。就要抓住贯穿于事件中的矛盾冲突,围绕矛盾冲突组织材料。本文的冲突是塑造表现人物形象的必要手段,形象是在冲突过程中展现出其方方面面的性格。蔺相如的智、勇、忠义是一成不变的,廉颇的则随矛盾发展而有变化。
3. 选材的精当 
  写人物要把人物置于冲突中写,才能生机勃勃,而传记则是以人物一生中的最光辉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的。本文以三件典型的事,把个人和国家双重的矛盾、利益纠结在一起,突出了廉蔺的崇高品质和性格特征,且又以细节描写予以声色之,就使得人物在这三件事中栩栩如生,恰当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主旨。同时,全文也显得十分集中。描写人物,刻画细节很生动突出。
4. 悬念、虚实映衬等技巧在本文体现突出。
写 作 借 鉴
1. 三个故事各有首尾,有独立性却又环环紧扣,相互关联
2. 叙事有波澜,曲折抑扬
3. 选材的精当
4. 悬念等技巧在本文体现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