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张衡传
南朝·范晔
作者简介
二十四史之一的《后汉书》作者范晔(398~445年),字慰宗,南朝宋代顺阳山阴(浙江绍兴)人。他在南朝刘宋时期,曾任尚书史部郎、宣城太守、太子左卫将军等职。《宋书》上说他少年好学,博通经史,善为文章。后因密谋拥戴文帝的兄弟刘义康被处死刑,死时才48岁。他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成《后汉书》。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后汉书》
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全书包括十纪、十志、八十列传,共一百篇。今本《后汉书》包括梁代刘昭的增补部分,共一百二十卷。
《后汉书》内容充实,对考核史事有参考价值,文字亦朴素精练,议论部分具有强烈的抒彩,文气流畅,既有史学价值,又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东汉,班固
南朝宋人,范晔
西晋,陈寿
纪传体,通史,上起黄
,纪传体,断代史,上起
,纪传体,断代史,
,纪传体,断代史,上起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
,如《张衡传》。
帝,下迄汉武帝
《史记》
西汉,司马迁
汉高祖元年,下迄王莽地皇四年。
上起汉光武帝,下迄汉献帝
黄巾起义,下迄晋灭吴统一全国。
如《苏武传》。
张衡(78——139)字平子。东汉著名文学家、科学家、政治家。河南南阳西鄂人。在文学、艺术、地震学、天文学、地理学、数学、气象学、机械学等方面都颇有建树。曾两度担任执管天文的太史令。精通天文历算,创制世界上最早的利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地动仪。他设计的“候风地动仪”比欧洲的地震仪要早1700多年。第一次正确解释了月食的成因,说明月光是日光的反照,月食是由于月球进入地影而产生的。
了解传主
浑 天 仪
地动仪
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
记里鼓车
指南车
天文著作有《灵宪》,总结了当时的天文知识,提出“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并认识到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的远近有关。
他在政治和哲学上也有一定的研究。他还是东汉六大画家之一。
文学作品如《二京赋》铺写京都景象,规模巨大;《归田赋》形式短小,重在抒情;《四愁诗》、《同声歌》各具特色,在五、七言诗发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张河间集》。
了解传主
人民至今还在怀念着他,一九五五年全国发行
过纪念邮票。一九五六年南阳重修他的坟墓和读书
台,郭沫若曾在他的纪念碑上题道:“如此全面发
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上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
敬仰。”
张衡故居与张衡墓庐
关于人物传记
自传、小传、评传、别传、外传等
本文属评传,既记叙人物的事迹,又评介与探讨人物的思想状况、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思想发展过程和对人类的贡献。
注意:传记叙述一个人的生平,并不是也不可能把一个人的全部经历事无巨细都写下来,只能记一生中的主要事件,同时显示他的品格特点
传记的种类:
听课文录音,注意特殊字词注音
检查预习
列出本课的段落大意
思路结构: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张衡的学业、品德和文学上的成就。
第二部分(第2、3、4自然段):介绍张衡辉煌的科学成就。
(2)张衡的潜心科研
(3)张衡的不慕名利
(4)张衡的重大发明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介绍张衡杰出的政治才干。
走进课文文本探究
台北故宫博物馆所收藏的地动仪
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现象
☆认真参看课文注释
☆从整体上把握文意
☆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第一部分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
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属(zhǔ)文:写文章。属,连缀。
游,游历游学,指考察学习。
下文“观太学”的“观”也是“游”的意思。
第一部分
译文: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在三辅一带游学,趁机进入京城洛阳,在太学学习,因此通晓五种经书,熟悉六种学问和技能。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第一部分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从容:古今异义,古:举止稳重;今:指人镇定,不慌张
交接:古:交往接触;今:连接;相接;移交和接替
举孝廉:(被)举为孝廉,被动句。
不行:没有去(应荐)。古今异义
连辟(bì)公府:屡次(被)公府征召。辟,召。公府,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公署。被动句
第一部分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译文:虽然才学比当时一般人高,却没有骄傲自大的情绪。总是举止稳重,淡泊宁静,不喜欢结交庸俗的人。永元年间,被推荐为孝廉,没有去应荐,屡次三被公官署召请,(他)也不去应召。
第一部分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莫:没有谁。
乃:于是,就。
因(之)以讽谏:因,通过,借。以:连词,来 讽谏:讽喻规劝
傅会:文章的组织、布局、命意、修辞。也写作“附会”。古今异义,今:把不相关的事说成有关;把没有某种意义的事说成有某种意义 。
乃:才
奇:意动用法,以之为奇,认为 …奇
第一部分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译文:当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侯直到下边的官吏,没有谁不过度奢侈的。张衡于是仿照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一篇《二京赋》,借(此)来讽喻规劝。精心地构思写作,(经过)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骘认为他的才华奇特,多次召请,(他)也不去应召。
第一部分
写张衡的文学才能、谦虚高洁的品格,以及他既关心国家而不慕荣利的性格。
这一段为文章的第一部分,记述了张衡的学业、品德
和文学上的成就。开头两句按历史人物传记的格式,记述张
衡的姓名、籍贯。接着介绍其在文学上的造诣。“少善属文”说明他具有先天的禀赋,而“ 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说明他注重后天的社会实践、学习。也正是因为他在青少年时代就打下了如此深厚扎实的基础,并不断自我提高,所以才能“通五经,贯六艺”。
在叙述了其“才”后紧接着叙述其德。“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具有谦虚稳重、超尘拔俗的品格,而面对统治者的招罗,作者连用“不行”“不就”“ 不应”等词语表现他的不慕荣利的高洁品德。
而《二京赋》进一步证实其文学才能及精研精神。
第一段内容小结:
第二部分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机巧:指器械方面制造的巧妙。
致思:用心思。雅闻:常听说。雅,素常。
阴阳:指日月运行。
术学:关于术数方面的学问,指天文、历算等。
公车特征(之):公车特地征召(他)。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再迁:两次升迁。
第二部分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张衡擅长机械方面制造的技巧,尤其在天文、气象、岁时节候的推算方面用心思。汉安帝常听说张衡精通天文、历法等术数方面的学问,官府特地征召(张衡)任命他为郎中,后两次升迁做太史令。
第二部分
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乃:于是,就。
研核:研究考验。
妙尽璇机之正:精妙地研究透了测天仪器的道理。璇机,玉饰的测天仪器。
浑天仪:一种表示天象的仪器,类似现在的天球仪。
第二部分
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于是(张衡)就研究、考察了自然界的变化,精妙地研究透了测天仪器的原理,制造了浑天仪,写了《灵宪》《算罔论》等关于历法、数学方面的论著,论述十分详尽明白。
第二自然段小结
第二部分
本段主要介绍了张
衡在科学上的成
就,包括科学发明
和理论著作两部分。
张衡上通天文,下
穷地理,精于历算,擅于机械,在天文、数学、地理、气象、机械制造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在文学、绘画、诗赋方面也成绩斐然,难怪郭沫若说:“ 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上亦所罕见的。”
后汉书·张衡传
南朝·范晔
课前检测1
下列加下划线的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B.因入京师,观太学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C.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专心致志
D.衡少善属文
举酒属客
c
课前检测2
下列加线词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好交接俗人
B 精思傅会
C 公车特征拜郎中
D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D
第二部分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再转复为太史令:转任两次,又做了太史令。第一次由太史令转任公车司马令,第二次由公车司马令转任太史令。
不慕当世:不趋附当时的权贵。当世,指权臣大官。
徙:迁升,提拔。
第二部分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顺帝初年,转任两次又做了太史令。他不攀附当时的权贵,所担任的官职,就多年得不到提升。从离开太史令职务,五年后又恢复原职。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正因他不想握权柄以抬高地位,居高官以谋私利,不把学问当做沽名之具、钓利之饵、登官之梯,才能有时间和精力在科学上做出这样伟大的成绩。
第二部分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顺帝初年,转任两次又做了太史令。他不攀附当时的权贵,所担任的官职,就多年得不到提升。从离开太史令职务,五年后又恢复原职。
第三段小结:
第二部分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以精铜铸成:以,用,介词。
员径:即圆径、直径。员,通“圆”。
合盖隆起: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介宾后置/状语后置。以,介词,用。
第二部分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顺帝)阳嘉元年,( 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用纯铜铸造而成,直径有八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形状像个大酒樽。(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
地动仪
第二部分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都柱:粗大的铜柱。都,大。
傍:通“旁”,周围,旁边。
施关发机:设置关键(用来)拨动机件。关,枢纽、关键。发,拨动。
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设置关键,(用来)拨动机件。外面有八条铜龙,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蛤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仪器的枢纽和机件的巧妙构造,都隐藏在酒樽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
以精铜铸成,
员径八尺,
合盖隆起,
形似酒尊,
饰以篆文山
龟鸟兽之形。
质地
外形
装饰
候风地动仪
中有都柱,
傍行八道,
施关发机。
外有八龙,
首衔铜丸,
下有蟾蜍,
张口承之。
其牙机巧制,
皆隐在尊中,
覆盖周密无际。
候风地动仪之构造示意图
构 造
候风地动仪的基本原理
(原理简图)
第二部分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方面:方向。古今异义。
乃:于是,就。
验之以事:用事实来检验。
未之有也:从来没有这件事。
之,代词,指上文所说的候风地动仪巧妙灵验这件事。宾语前置句。
第二部分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如果发生地震,樽形仪器就振动仪器外面的龙,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仪器的人凭借此知道(发生了地震)。(地震发生时)虽然只有一条龙的发动机关,但是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寻找它的方向,就能知道地震的地方。用事实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这样的仪器。
第二部分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咸:都。
无征:没有应验。
驿:这里指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
陇西:汉朝郡名,在今甘肃兰州、临洮、陇西一带。
所从方起:从哪个方向发生。
第二部分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于)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曾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里的学者都责怪地动仪没有应验。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了地震,于是全都叹服它的奇妙。从此以后,(朝廷)就让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
本段着重介绍了能代表其成就的候风地动仪,重点介绍候风地动仪的结构和功用。“地震陇西”一事有力地证明了候风地动仪的神奇功用。
第四段内容小结:
检测
1下列加下划线的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以精铜铸成,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B 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
C 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D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A
2下列加下划线的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验之以事
B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
金就砺则利
C 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涂有饿莩而不发
D 游于三辅,因入京师 、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
?3.与“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中“奇”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欲因此时降武
B.吾得兄事之
C.且庸人尚羞之?
D.宁许以负秦曲
C
第三部分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
因:于是,就。
后迁侍中:被升迁。被动句。
引:让进,延请。
帷幄:这里指皇宫。
讽议(于)左右:在皇帝的左右,对国家的政事提出意见。省略句
疾恶:痛恨。
目之:给他递眼色。目,名作动
乃:于是,就。
诡对:不用实话对答。
第三部分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
当时政治越来越腐败,大权落到了宦官手里,张衡于是给皇帝上疏陈述政事,提出关于政事的意见。后来张衡升任侍中,顺帝任用他入宫廷,在自己左右对国家的政事提出意见。顺帝曾经询问张衡天下所痛恨的人。宦官们害怕他说自己的坏话,都给他使眼色,张衡于是没有对皇帝说实话而后出来了。
第三部分
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阉竖:对宦官的蔑称。
思图身之事:思考图谋自身安全的事。
吉凶倚伏:祸福相因。出《老子》: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幽微难明:幽深微妙,难以看清。 乃:于是,就。
宣寄情志:表达和寄托自己的情感志趣。
第三部分
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这些阉人竖子还是害怕张衡终究会成为他们的祸害,于是就一起毁谤张衡。张衡也常考虑自身安全的事,认为祸福相因,幽深微妙,难以知道。于是作《思玄赋》来抒发和寄托自己的感情志趣。
第五段内容小结:
张衡不仅在文学、科学等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在政治方面也有着杰出的才干,面对“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的状况,他挺身而出“ 因上疏陈事”“ 讽议左右”向皇上直言进谏,弹劾奸佞,努力剪除奸徒丑类。然而,官场的黑暗,使他难施手脚,只好借《思玄赋》来抒发和寄托自己的感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的心思细密,小心谨慎。
第三部分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出为河间相:出京做河间王的相。出,离开朝廷。
豪右:豪族大户。右,右族,即豪族。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下车:指官吏初到任。
治威严:治理严厉。治,治理。
阴知:暗中查知。
禽:通“擒”。
第三部分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顺帝)永和初年,张衡被调出京城,去当河间王刘政的相国。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法令制度;(河间地区)又有很多豪门大户,和刘政一道胡作非为,张衡初到任,治理严厉,整顿法制,暗中探知一些奸党分子的姓名,一下子全都收押擒拿,官民上下都很敬畏,赞颂河间地区政治清明。
第三部分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视事:这里指官员到职工作。
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征拜:朝廷征召,任命
张衡到职工作三年后,就向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告老还乡,朝廷却把他调回京城,任命为尚书。(张衡)活到六十二岁,永和四年去世。
第六段内容小结
写张衡出任河间相时与奸党斗争一事。笔墨寥寥却写出了一位真实可感、形神丰满的廉吏。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____ ___
果断正直
______
聪明机智
___ _
果敢决绝
______ ___
政绩卓越
总体概括:
张衡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表现在什么地方?
张衡的高尚品德表现在:
(1)“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2)“从容淡静”,不慕世俗的虚荣,“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大将军“累召不应”,“不慕当世”;
(3)品行端正,忧国忧民,作《二京赋》讽谏王侯,整治法度收拿奸党。
其“才”高于世,表现在:
一是“善属文”,写作著名的《二京赋》;
二是“善机巧,作浑天仪,造候风地动仪;
三是“善术学”,著有《灵宪》《算罔论》;
四是善政事,为政机智果断,不畏权贵,“称为政理”。
在地震学方面,他发明创造了“地动仪”(公元132年),是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及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
在天文学方面,他发明创造了“浑天仪”(公元117年),是世界上第一台用水力推动的大型观察星象的天文仪器,著有《浑天仪图注》和《灵宪》等书,画出了完备的星象图,提出了“月光生于日之所照”的科学论断。
在地理学方面,他绘制有完备的地形图,并研制出了“记里鼓车”、“指南针”等。
在数学方面,他著有《算罔论》,并计算出圆周率的值在3.1466和3.1622之间。这和今天大家知道的圆周率虽稍有误差,但在1800多年前就能有这样精确的计算,不能不使人们感到惊叹。他的这一成果比欧洲早1300多年;
????
在气象学方面,他制造出了“候风仪”,是一种预测风力、风向的仪器,比西方的风信鸡早1000多年;
在机械学方面,他制造的“独飞木雕”是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还制造有土圭(日影器)、活动日历等;
在艺术方面,他居东汉时期著名的六大画家之首。
他在政治和哲学上也有一定研究。
在文学方面,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光辉灿烂的明星。
名著《东京赋》和《西京赋》,合称《二京赋》,描写了东汉时期长安和洛阳的繁华景象,讽刺了官僚贵族荒淫无耻的寄生生活。
《南都赋》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南阳郡的社会面貌、人民生活和民间风俗。
此外还著有《思玄赋》、《归田赋》、《四愁诗》等30余篇。
走进文本学习探究
①这篇课文了叙述了张衡哪几方面的情况?重点叙述的是什么?他为什么能有多方面的贡献?
三个方面:
文学、科学、政治。
张衡在多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政治家、尤其是一位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在科学理论方面著有《灵宪》、《算罔论》等。在技术方面发明了浑天仪,尤其是能精确测定地震方位的候风地动仪,这一伟大成就比欧洲早1700年。
张衡之所以能在多方面取得成绩,他的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不慕名利、反对骄奢、不趋炎附势、勇于斗争的高贵品质,是他取得成功的精神基础。这些精神直到今天也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②张衡有那些可贵的品格?
一是“从容淡静”“不慕名利”。
他不慕名利,先是“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累召不应”,以后做了官,哪怕是“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也无所谓,由此反复说明了张衡的高洁。不仅如此,他还“不好结交俗人”,不满当时“王侯以下”的“逾奢”的风气,经十年苦心构思写成《二京赋》用以讽谏;一任河间相,立即“治威严,整法度”,将图谋不轨的“奸党”“一时收擒”,都反映了他对当时的奢靡庸俗风尚的不满和对不轨行动的斗争。这些都是他从容淡静、不尚虚浮的品德 。
②张衡有那些可贵的品格?
二是无“骄尚之情”。
他年少时便“善属文”“通五经贯六艺”,全面发展,甚至“才高于世”,却始终无骄尚之情,这确实是难能可贵的。正是由于不尚虚浮而又谦逊踏实的品格,他才能全副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上,两次担任太史令,有机会观察天象博览群书,之后,浑天仪、《灵宪》、《算罔论》、候风地动仪才得以相继问世。
一
三
四
少善属文
通五经,贯六艺
《二京赋》
无骄尚之情
从容淡静
善机巧
《灵宪》 《算罔论》
浑天仪
候风地动仪
治威严、整法度
文学
科学
政治
性情
上疏陈事、讽议左右
二
张 衡
一
三
四
少善属文
通五经,贯六艺
《二京赋》
无骄尚之情
从容淡静
善机巧
《灵宪》 《算罔论》
浑天仪
候风地动仪
治威严、整法度
文
章
结
构
上疏陈事、讽议左右
二
艺术手法探究
本文在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一、记叙语言非常质朴通俗。
例如:“不行”“不就”“不应”“不慕”等句用语非常质朴通俗,毫无雕饰痕迹,却鲜明地展现了张衡不追逐名利的高尚道德。
二、说明语言十分准确简洁。
例如:第四自然段仅用170多个字就将候风地动仪的有关情况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课件用语之简洁;用酒樽描摹仪器的外形,用“中、傍、外、下”等指明部位,足见其用语之准确。
《后汉书》评价:
简明而周详,叙述中间夹以议论,颇富文采“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
剪裁得当,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语言质朴、准确、简练。
1、举孝廉不行
2、连辟公府不就
3、公车特征拜郎中
4、累召不应
——汉代由地方官(太守)向朝廷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官府征召有才能的人做官
——征,征召,特指君召臣;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召见,召聘
文
化
常
识
之
一
5、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6、再迁为太史令
——离开,指从京都赴外任职
——指官职调动。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7、再转复为太史令
8、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指官职调动
——指官职调动
文言文中表示“官职变迁”的动词
纵观近几年高考所选文言文阅读短文,不少都是从唐宋以后所修的官方史书(人物传记)中摘取,其中关于官职变迁的动词尤多,同学们一定要引起必要的重视。
一、表示征召、举荐官职的
1.举:推荐、推举,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偏:指任副职的人)
2.辟:(bì)招用、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
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晋书·谢安传》。当初受司徒府的征召,拜官为著作郎。)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3.征:征召,特指君招臣。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文言文中表示“官职变迁”的动词
二、表示任命官职的
1、拜:授予官职。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除:任命,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除臣洗马。(李密《陈情表》。洗马,官名)
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3、授:给予官职。
遣使者持黄金印……朱轮军,即军中拜授。(《汉书·翟方进传》)
4、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5、任:担负、担任。
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史记·蒙恬传》)
文言文中表示“官职变迁”的动词
三、表示提升官职的
1、擢:提升官职。超擢:破格提拔。
奏对称旨,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梁启超《谭嗣同》)
2、陟:提升,提拔。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3、升:提升。
旋升宁夏道。(梁启超《谭嗣同》
4、提:提拔。
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北史·魏收传》。名行:名望和德行)
文言文中表示“官职变迁”的动词
四、表示降低、罢免官职的
1、谪:贬官,降职并外放。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岳阳楼记》)
2、贬: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
贬连州刺史。(《旧唐书 刘禹锡传》)
3、黜: :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
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高启《书博鸡者事》)
4、夺:削去、罢免。
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高启《书博鸡者事》)
5、坐:因犯……罪或错误。
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余人。 (《汉书》)
文言文中表示“官职变迁”的动词
五、表示官职调动的
1、转:迁职调任,无所谓升降。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范晔《后汉书 张衡传》)
2、徙:改任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
徙齐王信为楚王。 (《史记·淮阴侯列传》)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范晔《后汉书 张衡传》)
3、调:调动、调迁。
调为陇西都府。(班固《汉书 袁盎传》)
4、迁: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降职削职。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史记·贾谊传》)
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范晔《后汉书 张衡传》)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琵琶行》)
5、出、放:京官调任地方官。
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梁启超《谭嗣同》)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范晔《后汉书 张衡传》)
6、补:补充缺职。改:改任官职。
文言文中表示“官职变迁”的动词
六、兼职,代理的词语
1、兼:同时掌管,兼任职务。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2、领:兼任。
又领扬州刺史。(《晋书·谢安传》)
3、判:古时高官兼低职。
《宋史·韩绮传》:“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
4、署、守(shòu)、权:代理、暂时担任
文言文中表示“官职变迁”的动词
七、不表职官变动,常与职官结合
1、知:执掌、主持。
子产其将知政矣。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2、行:代理(官职)。
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武帝纪》)
3、主:掌管;主持。
使之主事而事治。(《孟子·万章》)
此外还有一些短语,也是与官职变迁有关,比如说“以荫补 +(某官名)”,意思是“靠先人的业绩补缺做+(某官名)”。
1、游于三辅
2、视事三年
3、上书乞骸骨
——汉代都城长安附近三个行政区
——指官员到职工作,即治事
——大臣辞职,意即使骸骨归葬乡土
文
化
常
识
之
二
4、遂通五经,贯六艺
5、时国王骄奢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受封的土地,此指汉代所封的同姓王国
6、衡下车
7、又多豪右
——官吏初到任。“下车伊始”。
——豪族大户。右,右族,即豪族。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左边是贫民居住,称“闾左”
员径八尺 (“员”通“圆”)
傍行八道 (“傍”通“旁”,旁边)
收禽 (“禽”通“擒”)
酒尊 (“尊”通“樽”)
尊则振龙 (“振”通“震”)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时天下承平日久(名词作状语,当时)
通假字
文言语法现象归纳
举孝廉不行(古义:不去应荐。今义:不可以)
寻其方面(古:方向。今:事物的几点之一)
不好交接俗人(古:结交。今:接管、移交)
衡下车(古:官吏初到任。今:从车上下来)
特征(古:特地征召。今:特点)
拜(古:授予官职。今:一种礼节)
郎中(古:官职名。今:医生的别称)
公车特
征拜郎中
古今异义
特征(古:特地征召。今:特点)
拜(古:授予官职。今:一种礼节)
郎中(古:官职名。今:医生的别称)
公车特
征拜郎中
1、衡不慕当世
2、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3、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4、行道之人弗受
5、夫仁义智辩非所以持国也
6、赵王畏秦,欲毋行
7、愿将军勿虑
8、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否
定
词
——副词,不
—— 没有,不曾
—— 没有
—— 副词,不
—— 不是
—— 不
—— 别,不要
—— 副词,不要
课堂练习
1、下列画线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衡下车
B、举孝廉不行
C、公车特征拜郎中
D、因以讽谏
D
2、下列文字属于张衡“淡泊名利”的一组是( )
⑴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⑵常从容淡静 ⑶举孝廉不行 ⑷连辟公府不就 ⑸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⑹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⑺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A、⑴⑵⑶ B、⑷⑸⑺
C、⑵⑷⑺ D、⑶⑸⑹
C
3、与“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中“奇”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法其所以为法
B、险以远,则至者少
C、客之美我者
D、闻寡人之耳者
( )
C
4、对这段文字叙述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一开始介绍张衡的姓名、籍贯,这是纪传体史书的通例,接着介绍他的经历、广博的学识、非凡的才学,这是科学发明创造的重要前提。
B、张衡虽然才华横溢,却没有骄矜之情,这一点难能可贵,也是他取得超凡学术成就的思想基础。
C、张衡淡泊名利,不好交接俗人,对他们敬而远之,这是一种正确的生活态度,对他的仕途和学术研究都没有影响的。
D、张衡作《二京赋》,从其目的而言可见他有忧国忧民之心,从其写作所用时间而言可见他有严谨的创作态度。
C
人生在勤,
不索何获?
追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