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历城县)人。南宋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少年时曾组织二千多人参加农民领袖耿京的抗金义军,失败后带领上万士兵长驱渡淮,投奔南宋。一生多为恢复中原的宏愿奔波、奋战。其惊险的战斗经历和宏伟的政治抱负,使他创造了雄奇阔大的词境,构成了他豪放恣肆的风格。其词悲壮慷慨,酣畅淋漓,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是宋词中豪放派的代表。特别是他能巧妙自如地运用包括经、史、子、集在内的大量书面语、史实典故,为表达思想服务,具有很高的语言技巧。其词集号《稼轩词》,又名《稼轩长短句》,存六百多首。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山东历城人。年轻时曾参加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担任掌书记(掌握军中文书)。宋高宗三十一年(1161年)十月,女真入侵,辛弃疾等突骑渡江与宋廷联络,次年率义军归宋,授江阴签判之职。以后历任湖北、江西等省安抚使。一生主张抗金,渴望恢复中原。
他写的诗词甚多,至今留存六百多首,“南北两朝,实无其匹”,被誉为“词中之龙”。在词人中,他是个英雄。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其词题材广泛,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接近,世称“苏辛”。辛词充满了誓复中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著有《稼轩词》,又名《稼轩长短句》。
背 景 与 提 要
本词作于宋宁宗(赵扩)嘉泰四年(1204)秋天。那年三月,辛弃疾被宰相韩侂胄任为镇江知府,到达京口。当时,南宋朝廷正计议恢复失地,韩侂胄集团想利用出兵北伐的机会来收买民心,巩固自己的权势地地位。所以只是高谈伐金,并不做实际准备,同时继续过着奢侈荒淫的生活。辛弃疾既渴望祖国统一,又深为当时这种情势忧虑。于是他登上北固亭,眺望江山形势,借历史兴亡陈迹和四十多年新身经历,说出了自己的这种感受和内心的无限感慨,表达了坚决抗金和要求投身战斗的坚强意志。
写作背景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
北固亭
《读史方舆纪要》:“北固山在镇江城北一里,下临长江,三面滨水,回岭斗绝,势最险固。晋蔡谟(mó)起楼其上,以贮军实,谢安复营葺之,即所谓北固楼,亦曰北固亭。梁大同十年,武帝改名北顾亭。”盖取其不忘中原之意也。
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
怀古,所写内容。怀古,大多
是通过今昔对比,以古讽今。
永遇乐 ·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思考:
1.用何典故?
2.有何用意?
孙权,幼承父兄之业,胸怀大志。建都京口(后迁建康),占据江东。赤壁之战联合刘备大破曹操,遂使天下鼎足三分,后又数拒曹操于江北,使曹操发“生子当如孙仲谋”之叹!终为吴侯。
作者在此时提到孙仲谋,又说“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暗含了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孙权善于用人,而作者遇到了一个浪费人才的皇帝?, 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刺南宋苟安,叹英雄无觅。
名 句 欣 赏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历史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涂炭,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
是承平气象的象征,孙权在群雄纷争的年代而吴国能出现承平气象,是因为他能够保全自己国土不受外敌侵犯。
指孙权英才大略及其建树,这里引用为孙权的遗迹。
词人慨叹眼前景象,也就表明了他既崇拜孙权,又为当前时局担忧,忠义之心耿如日月。
用“千古”修饰“江山”,表现出深沉的古今兴亡之感,蕴含着对南宋国势日益衰微的深切忧虑。在这大好河山上,自古以来多少代兴,多少代亡,现在国势又日益衰微了。“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即赞美历史上的孙权,更深恨现实中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紧承上句,并且用“总”修饰“被”:这就既慨叹孙权时期京口繁华景象和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都已随着时光的流逝而不复存在;更表明了英雄人物及其业绩都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逝。江山本应代有英雄出,当时却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抒发了对屈辱苟安的南宋统治者的不满.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思考:
用“寄奴”这个典故有何用意?
刘裕其人:
宋的开国皇帝,原名刘道成,字德舆。他出身贫寒,父亲早逝,幼年竟沦落到靠卖草鞋为生,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不过后来,刘裕少有大志,一心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带着如此雄心壮志,刘裕年轻时从军,成为东晋北府军的下级军官。不久,东晋将领桓玄起兵反晋,攻破晋都建康。于公元403年篡晋称帝,改国号为“楚”。公元404年二月初一,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讨伐,第二年,打败了桓玄,拥护晋安帝司马德宗重新作了皇帝,司马德为了感谢他,把它的职位封为了类似于今天的国家总理这样的职务。刘裕从此控制了东晋朝政,成为权顷天下的显赫人物。此后,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公元420年在扫除所有障碍之后,大权在握的刘裕终于代晋称帝。?
单写“斜阳”之下的“草树”,用“寻常”修饰“巷陌”,表明刘裕出身寒微,突出他以寒?微出身而建立了赫赫功业,含有讽刺南宋朱紫权贵失地误国的意思。“金戈铁马“,表现出刘裕统帅万众精锐部队勇战强敌的英雄气概;“气吴万里如虎”,更表现出他灭南燕、平后秦,所向无敌的气势声威。这和南宋统治者的屈辱苟安构成鲜明的对比,抒发了不满庸懦统治者的感情。
作者对刘裕的怀想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向往英雄,盼望自己也能像刘裕一样建功立业,对统治者表达了要收复失地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英雄不在”的感慨。
向往英雄业绩 表达抗金决心
上片小结:
怀念孙权刘裕 深叹英雄无觅
向往英雄业绩 表达抗金决心
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
思考: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
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此处用何典故?
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侘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侘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作好准备,委婉劝韩侂胄不能草率行事。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兵大举入侵,占领扬州一带。辛弃疾率领起义军在这一带英勇抗击金兵,使其南侵以失败告终。次年,起义军内部出现叛徒,叛徒张安国杀害耿京挟众降金。辛弃疾遂组织五十人的队伍闯入金营,于五万军中活捉张安国,统帅起义军突骑南下,投奔南宋。其时辛弃疾年23岁,距他写这首词时(1205年)刚好四十三年。
佛狸祠,北魏太武帝的庙。在瓜步山上(今扬州附近)。佛狸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小字。当年他率兵击败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挥师攻入宋,至瓜步山,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之佛狸祠。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词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后佛狸祠成为异族侵略者武功的象征。辛弃疾写此词时,扬州和佛狸词均已被金占领。
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大家都已经不记得当年的耻辱了,就连四十三年前的惨象也已经忘却了。百姓们不知道当年的历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以至于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形象。
四十三年前,出生入死,突围渡江南来效命;四十三年后,百姓在异族皇帝祠前迎神赛会,歌舞升平,热闹非凡,民族意识之模糊,更令词人悲叹!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四十三年前,正是作者率军投靠南宋王朝的时候,也就是1163年,张浚北伐失败,此时金国皇帝完颜亮趁机沉打过长江,在瓜步山的上修了一个行宫,供自己寻欢作乐,而且纵容金兵烧杀抢掠。作者原想凭借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感慨!
凭谁问: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思考:
词人写廉颇,有何用意?
廉颇
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 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 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 " 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玉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作者用意
以廉颇自比,表示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而“凭谁问”则体现了一种无奈,无法被赏识的无奈。朝廷一味屈膝媚和,奸臣当道,多用少年轻进之士,又有谁会想到自己呢。一腔悲愤溢于言表。
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
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总结下片
用刘帝、佛狸调、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在京口北固亭,词人都想到了些什么?
孙仲谋
刘 裕
舞榭歌台 风流业绩
元嘉草草 仓皇北顾
刘义隆
拓跋焘
金戈铁马 万里如虎
佛狸祠下 神鸦社鼓
廉 颇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景仰之情)
(赞叹之情)
(警告当局)
(怒斥偏安)
(壮志未已)
借 古 讽 今
上 片
下 片
在京口北固亭,词人都想到了些什么?
孙仲谋
刘 裕
舞榭歌台 风流业绩
元嘉草草 仓皇北顾
刘义隆
拓跋焘
金戈铁马 万里如虎
佛狸祠下 神鸦社鼓
廉 颇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景仰之情)
(赞叹之情)
(警告当局)
(怒斥偏安)
(壮志未已)
借 古 讽 今
上 片
下 片
全词总结:
这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
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
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
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善用人才的
愤懑。
表现手法:
1运用典故
2对比
英雄业绩——可悲现实
刘裕——刘义隆
扬州路——佛狸祠
廉颇——自己
3叙事、抒情、写景融为一体
风格:豪放悲壮、慷慨愤世
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的毛病。你认为如何?
这首词用典多不能说是毛病。
它所用的除了末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况且他用这些典故,都和这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正如《词综》所说,由于这首词用典恰切,感慨深邃,“发端便欲涕落,后段一气奔注,笔不遏;廉颇自拟,慷慨壮怀,如闻其声;谓此词用人名多者,尚是不解词味 !”
怀 古
古代文人的怀古之作,往往是借托对古人古事
的追忆,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绪。
《赤壁怀古》(苏轼)
《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赞美周瑜
褒贬古人
抒发建功立业的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表达抗金主张、对国事的忧虑和壮志难酬的愤慨。
借古伤己
借古讽今
读词--温暖你苍凉的心情
品词--抚慰你疲惫的心灵
作词--抒写你美丽的人生
鹧鸪天 有客慨然谈功名,
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
壮岁旌旗拥万夫,
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革录),
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
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
换得东家种树书。
上句写作者年青时参加领导抗金义军;下句写擒获张安国带义军南下。
燕兵,指金兵,夜里提着兵器追赶。娖,通“捉”?;胡革录(lù),箭袋。一说,枕着银胡革录而细听之意。娖,谨慎貌;胡革录是一种用皮制成的测听器,军士枕着它,可以测听三十里内外的人马声响
“汉箭”句,指义军用箭回射金人。金仆姑,箭名,
这二句今昔对照,一“追”一“叹”,包含多少岁月,多少挫折;又灵活地从上片的忆旧引出下片的叙今。
第三句申明“叹今吾”的主要内容。草木经春风的吹拂能重新变绿,人的须发在春风中却不能由白变黑。感叹青春不再,韶华易逝的可惜
平戎策,指作者南归后向朝廷提出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很有价值的抗金意见书。上万字的平戎策毫无用处,倒不如向人换来种树书,还有一些生产上的实用价值,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政治现实?对于作者将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感受?不言而喻。
这首词以短短的五十五个字,深刻地概括了一个抗金名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惨遭遇。上片气势恢宏,下片悲凉如冰,心伤透骨。悲壮对照,悲壮结合,真如彭孙遹《金粟词话》评辛词所说的:“激昂排宕,不可一世”,是作者最出色、最有分量的小令词。
扩展阅读
青玉案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上阕写元宵节灯火辉煌的热闹
景象;下阕写经过反复寻找,
终于在“灯火阑珊处”发现了意
中人的惊喜感情。而这位意中
人是厌恶繁华、自甘寂寞的美
人。这正是词人虽政治失意,
却不与那些庸人同流合污的品
格的反映。故梁启超评之为“别
有怀抱”。此词乃辛弃疾婉约词
之代表作。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楼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móu) ,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末句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呼声。
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风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娥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国家民族正处于危难之间,词人抗金主张却不被采纳,满腔报国热忱(学蜘蛛殷勤织网以挽留春天那样为国家效力)却被小人妒忌,壮志未酬却被投闲置散,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愁苦。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卧”字确实使用最妙,(1分) 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2分)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