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生物开学试卷
1.(2021八下·临邑开学考)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B.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C.生物圈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全部
D.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总和
【答案】C
【知识点】生物圈的概述;生物圈的范围
【解析】【解答】A.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因此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A正确。
B.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B正确。
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C错误。
D.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总和,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内容),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的家。
2.(2021八下·临邑开学考)下表中有关生物特征的叙述及其实例,不正确的是( )
选项 生物特征 实例
A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含羞草受到触碰叶片合拢
B 生物能排出体内废物 人体排尿
C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植物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
D 生物能适应环境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A.含羞草受到触碰后叶片合拢,这是应激性,也就是生物能对外界特定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故A不符合题意。
B.尿液是人体的代谢废物,人体排尿,对维持组织细胞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这正反映了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故B不符合题意。
C.绿色植物需要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所需要的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反映到了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所以植物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是正确的,故C不符合题意。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大堤代表环境,蚂蚁代表生物,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理解生物的特征,据此答题。知识点如下: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存。例如,绿色植物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所需要的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动物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
(2)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不断地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在生活的过程中,体内会不断产生许多废物,并且能将废物排出体外。如人出汗、排尿是将废物排出体外,植物的落叶也能带走一部分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在受到外界刺激时,能够作出有规律的反应.叫作应激性。如含羞草受到碰触时,展开的叶片会合拢;狮了发现猎物后会迅速追击;手碰到针刺会立即缩回。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体在能够由小长大。生物体发育到一定阶段,就开始繁殖下一代。
(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7)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现象:生物体的子代和亲代相似的现象叫作遗传;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就是变异现象。
3.(2021八下·临邑开学考)如图是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蚕豆叶片下表皮的物像,甲→乙进行的规范操作是( )
①玻片向上移动②玻片向下移动③低倍镜换成高倍镜④高倍镜换成低倍镜⑤调节粗准焦螺旋⑥调节细准焦螺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①④⑤
【答案】C
【知识点】观察叶片的结构
【解析】【解答】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蚕豆叶片下表皮的物像,甲是低倍物镜下的物像,乙是高倍物镜下的物镜。因为显微镜成像的特点是放大的、倒立的物像,物像移动的方向与玻片移动的方向是相反的,若将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则物像位于哪一方,玻片标本就移向哪一方,因此从甲→乙进行的规范操作是②甲位于视野的下方,玻片向下移动,③低倍镜换成高倍镜,换用高倍镜后,视野内亮度变暗,因此一般选用较大的光圈并使用反光镜的凹面,然后⑥调节细准焦螺旋,直到观察的物象清晰,故C正确,其他选项错误。
【分析】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相反、左右颠倒的;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就越暗,看到的细胞数目就越少;调节细准焦螺旋可使物像清晰。
4.(2021八下·临邑开学考)在显微镜使用过程中遇到下列现象,相关解释不合理的是( )
A.几位同学围着使用一台显微镜,视野时亮时暗----有同 学遮挡光线
B.观察时正确使用粗准焦螺旋,找不到物像------没有使用 细准焦螺旋
C.物像位于视野右上方时,向左下方移动装片,观察不到物像,-----物像已不在视野范围内
D.对光时,低倍物镜已对准通光孔和大光圈,看不到 明亮视野,----反光镜没有对准光源
【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A.许多人围着显微镜,外面的光线被挡,进入反光镜的光线减少,可能视野会变暗。A不符合题意;
B.观察时正确使用粗准焦螺旋,找不到物像原因不是因为没有使用细准焦螺旋,B符合题意;
C.物像位于视野右上方时,应向右上方移动装片,像才可移动向视野中央,向左下方移动装片,观察不到物像--物像已不在视野范围内,C不符合题意;
D.对光时,低倍物镜已对准通光孔和大光圈,看不到明亮视野--反光镜没有对准光源,D不符合题意。
【分析】1、显微镜的使用包括:①取镜与安放、②对光、③观察。对光、调焦都是用的低倍物镜;观察时,还是先用低倍物镜,焦距调准后,移动玻片标本,全面的观察材料。
2、准焦螺旋是显微镜的机械部分,用来调节焦距,粗准焦螺旋使镜头上升或下降的范围大,细准焦螺旋使镜头上升或下降的范围小,可以使物像更清晰。
5.(2021八下·临邑开学考)用显微镜观察 “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观察到甲、乙视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一所示显微镜的最小放大倍数为26倍
B.图二中,由甲换到乙需要转动转换器和细准焦螺旋
C.图二中,甲视野的放大倍数比乙小,视野也较暗
D.图二中, 由甲到乙,玻片需要往右移动
【答案】B
【知识点】观察动物细胞
【解析】【解答】A.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图一中显微镜的最小放大倍数为10×16=160倍,A错误。
B.甲视野细胞小,乙视野的细胞大,说明放大倍数大了,要转动转换器换高倍镜。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幅度较小,为了使物像更清晰,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图二中,由甲换到乙需要转动转换器和细准焦螺旋,B正确。
C.图二中,甲视野细胞小,甲视野的放大倍数比乙小,但视野变宽,因此视野应较亮,C错误。
D.显微镜呈倒像,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图二中,由视野甲换到视野乙,应将装片向左移动,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显微镜成像的特点是:首先是物像比实物要大;其次是物像与实物相反,上下倒置,左右反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
6.(2021八下·临邑开学考)关于科学探究和普通光学显微镜使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科学探究必须独立探索,不能与他人合作
B.科学探究得出的结论必须与探究假设相符
C.顺时针转动粗、细准焦螺旋可使镜简升降
D.由低倍物镜换高倍物镜时需要转动转换器
【答案】D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解析】【解答】A、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在科学探究中,得出结论后,要采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将探究过程和结果与他人交流和讨论,既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又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可见A说法错误,A不符合题意。
B、在探究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按照原来的实验方案重复多次,检验实验结果是否一致,科学探究得出的结论也不一定必须与探究假设相符,B说法错误,B不符合题意。
C、焦螺旋可以升降镜筒,当顺时针转动时,镜筒会下降,逆时针转动时,镜筒会升高,可见C说法错误,C不符合题意。
D、转化器上有物镜,要想转换物镜需要调节转换器,所以由低倍物镜换高倍物镜时需要转动转换器的说法是正确的,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本题考查科学探究的过程,显微镜的使用,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生物科学探究需要制定合适的探究计划。在探究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得到正确的结论,科学探究得出的结论也不一定必须与探究假设相符,如果不相符的话,需要重新考虑实验的操作过程是否出现了错误。
7.(2021八下·临邑开学考)在练习使用显微镜的实验课上,某些同学对调节镜筒进行了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先转动细准焦螺旋,再转动粗准焦螺旋
B.转动细准焦螺旋时,会使镜筒快速升降
C.逆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会使镜筒缓缓下降
D.镜筒下降时,要从侧面看物镜和玻片的距离
【答案】D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解:A.使用显微镜观察时,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直到物镜接近载玻片。这时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向转动粗准焦,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找到物象,物象不清晰,再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更加清晰,A不符合题意;
B.转动细准焦螺旋时,使物象更加清晰,B不符合题意;
C.顺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会使镜筒缓缓下降,C不符合题意;
D.当镜筒下降的时候,如果只注视目镜,我们看不到物镜的位置,就容易让物镜压碎了玻片标本,所以在镜筒下降时我们要注视物镜防止其压碎玻片标本,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准焦螺旋是显微镜的机械部分,用来调节焦距,粗准焦螺旋使镜头上升或下降的范围大,细准焦螺旋使镜头上升或下降的范围小,可以使物像更清晰。 因此,在使用显微镜时先调粗准焦螺旋,确定较清晰的视野,然后再转动细准焦螺旋微调,使视野更清晰 。
8.(2021八下·临邑开学考)下列有关生物基本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 )
A.葵花朵朵向太阳——生物需要营养
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遗传现象
C.松鼠摄取食物——新陈代谢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生物影响环境
【答案】A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A.葵花向太阳是它能对外界环境刺激作出反应,而不是需要营养,符合题意。
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体现生物遗传,不符合题意。
C.松鼠摄取食物,说明生物需要营养,不符合题意。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大堤代表环境,蚂蚁代表生物,说明生物影响环境,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理解生物的特征,据此答题。知识点如下: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存。例如,绿色植物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所需要的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动物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
(2)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不断地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在生活的过程中,体内会不断产生许多废物,并且能将废物排出体外。如人出汗、排尿是将废物排出体外,植物的落叶也能带走一部分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在受到外界刺激时,能够作出有规律的反应.叫作应激性。如含羞草受到碰触时,展开的叶片会合拢;狮了发现猎物后会迅速追击;手碰到针刺会立即缩回。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体在能够由小长大。生物体发育到一定阶段,就开始繁殖下一代。
(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7)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现象:生物体的子代和亲代相似的现象叫作遗传;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就是变异现象。
9.(2021八下·临邑开学考)生物的下列特征,不能体现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
A.狼的双眼在头部前方,而羊的双眼在头部两侧
B.北极熊和南极企鹅身体外部都有厚厚的保温层
C.白鼬在春季毛色呈棕黄色,冬季呈白色
D.蚯蚓和蚂蚁都能改变土壤结构
【答案】D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解析】【解答】A.狼的眼睛在头部前方,方便更好的注视面前目标,以利捕捉;羊的双眼在头部两侧,生活在开阔的草原上,这种左右宽、上下扁的瞳孔帮助羊老远就能看到两边的敌人,二者均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A不符合题意。
B.北极熊和南极企鹅身体外部都有厚厚的脂肪层,可以起到保温作用,适应寒冷的环境,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B不符合题意。
C.白鼬在春季毛色呈棕黄色,冬季呈白色,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C不符合题意。
D.蚯蚓和蚂蚁的活动都能疏松土壤,属于生物影响环境,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适应环境:一般是生物具有与其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或生活方式,如鸟有翅膀,鱼有鳍,青蛙冬眠等。
10.(2021八下·临邑开学考)我市某湿地公园内,一只雌野鸭带领几只小鸭正在水中觅食,看到游人接近后,雌鸭大声鸣叫并带领小鸭迅速游到湖中深水处。以上描述中,没有体现的生物基本特征是( )
A.生物能繁殖后代 B.生物能排出代谢废物
C.生物能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 D.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答案】B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一只雌野鸭带领几只小鸭正在水中觅食”,体现了生物能繁殖后代、能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看到游人接近后,雌鸭大声鸣叫并带领小鸭迅速游到湖中深水处”,体现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因此题干的描述中,没有体现的生物基本特征是:生物能排出代谢废物。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11.(2021八下·临邑开学考)下列古诗中关于“环境影响生物”的表述,与其它三个选项明显不同的是( )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B.近水楼台先得后,向阳花木早逢春
C.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答案】A
【知识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解答】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说的是豆苗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A符合题意。
B.“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的意思是,靠近水边的楼台因为没有树木的遮挡,能先看到月亮的投影;而迎着阳光的花木,光照自然好得多,所以发芽就早,最容易形成春天的景象。这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B不符合题意。
C.“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意思是:院子围墙的角落里,有数枝梅花,傲视寒冷,欺凌寒冷,根本不把寒冷放在眼里,独自在那里开花绽放,任性,精彩,这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指的是山脚下或平原地区,由于温度较高,花开较早,而“山寺”之中由于海拔较高,温度较低,花开较晚,这体现了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12.(2021八下·临邑开学考)晓玲为探究废旧电池对水质的影响,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表:
项目 对照组 实验组
加入无污染河水的量/毫升 1500 ①
加入7号废旧电池的数量/节 不加 1
放入同种生长状况一致的金鱼的数量/条 5 5
该方案中的①应为( )
A.500 B.1000 C.1500 D.2000
【答案】C
【知识点】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为探究废旧电池对水质的影响,设置水中有无废电池为变量,其他条件相同。所以①为1500。
故答案为:C。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13.(2021八下·临邑开学考)如图分别为镜头、显微镜以及先后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不同的细胞图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图中能使视野最亮的一组镜头搭配是①和④
B.使用乙图显微镜观察时,发现视野中有很多异物,那么异物一定位于a或b
C.丙图中观察到的效果由A变成B,应将装片向右下方移动
D.丙图中观察到的效果由B变成C,应调节显微镜的e
【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A.甲图中①和②无螺纹是目镜,③和④有螺纹是物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低视野越亮,组合①和④的放大倍数最小,视野最亮,A不符合题意。
B.使用乙图显微镜观察时,发现视野中有很多异物,异物可能位于[a]目镜、[b]物镜或玻片上,B符合题意。
C.显微镜下为倒像,A 中物像在右下方,观察到的效果由A变成B,应将装片向右下方移动,C不符合题意。
D.丙图中观察到的效果由B变成C,物像清晰了,应调节显微镜的[e]细准焦螺旋,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识图:甲图中,①、②是目镜,③、④是物镜。图乙中,a-目镜、b-物镜、c-反光镜、d-粗准焦螺旋、e-细准焦螺旋。
1、显微镜视野的亮暗程度与物镜镜头(底端)的通光量有关,低倍物镜放大倍数小,凸透镜凸度小,且直径大,通光量大,视野变亮;高倍物镜放大倍数越大,镜头透光直径越小,通过的光线就少,于是视野变暗。
2、显微镜的成像原理:光线——反光镜——通光孔——透明标本——物镜——目镜——眼。因此,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时,只有在目镜、物镜和玻片标本上有污点时才能在视野内看到。判断的方法是转动目镜或移动玻片。转动目镜污点动就在目镜,不动就不在目镜;移动载玻片,污点移动就在载玻片,不动就不在载玻片;如果不在目镜和载玻片,那就一定在物镜上。
14.(2021八下·临邑开学考)观察法和实验法是生物学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用低倍镜观察时,注视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至距装片2厘米处停止
B.用显微镜观察时,放大倍数越高,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少
C.观察菠菜叶徒手切片时,若视野中出现气泡,原因是遮光器未调好
D.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的内表面撕取一块薄膜放在载玻片上展平,再在薄膜上滴一滴清水
【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观察植物细胞;观察叶片的结构
【解析】【解答】解: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载玻片,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A错误;放大倍数越高,显微镜中的细胞数目越少,细胞体积越大,B正确;观察菠菜叶徒手切片时,视野中出现气泡与遮光器无关,C错误;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的内表面撕取一块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展平,D错误。
15.(2021八下·临邑开学考)图是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实验中的部分图片,甲是显微镜构造图,乙、丙是观察到的视野。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转动甲中④使镜筒缓缓下降过程中,眼睛应注视甲中①
B.要将乙中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应向右下方移动玻片
C.转动甲中②,视野由乙变成丙后,视野的亮度不变
D.丙中的黑圈是气泡,这可能是将盖玻片垂直盖下导致的
【答案】D
【知识点】观察动物细胞
【解析】【解答】观图可知:①是目镜,②是转换器,③是物镜,④是粗准焦螺旋。
A.下降显微镜镜筒时,眼睛应从侧面注视图甲中的③物镜,防止镜头压碎玻片标本,A不符合题意。
B.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要将乙中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应向左上方移动玻片,物像才能向右下方移动到视野中央,B不符合题意。
C.转动甲中②,视野由乙变成丙后,物像变大,视野变暗,C不符合题意。
D.丙中的黑圈是气泡,可能是盖盖玻片操作不当造成的,可能将盖玻片垂直盖下,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盖盖玻片时,让盖玻片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水滴的边沿,然后慢慢放下,以免产生气泡。
16.(2021八下·临邑开学考)植物的下列特征中,与适于在干旱的环境中生活相适应的是( )
①叶变态为叶刺 ②叶上有蜡质层 ③叶大 ④叶小 ⑤植株高大 ⑥植株矮小 ⑦根系发达
A.①②④⑥⑦ B.②③⑤⑦ C.①②③⑤ D.②④⑤⑦
【答案】A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解析】【解答】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①叶特化成刺状,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②叶上有蜡质层,可以减少水分的蒸腾提高了植物的保水能力与干旱的环境相适应;③叶面薄而宽大,叶内保存的水分较少,而蒸腾作用的面积大,因此蒸腾作用旺盛,散失的水分很多,不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④叶小蒸腾作用的面积小,因此蒸腾作用较弱,散失的水分少,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⑤植株高大,散失的水分较多,不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⑥植株矮小散失的水分较少,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⑦有发达的根系,可以吸收到土壤深处的水分,适应干旱、地表缺水的环境;所以与适于在干旱的环境中生活相适应的是①②④⑥⑦。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可以从生物如何适应环境特点方面来切入。干旱环境中水分缺乏,因此,耐旱植物一般有以下几种特点(从植物吸水、保水、减少蒸腾作用的等方面分析):
1、根系发达(深入地下,为了更好的收集水分)。
2、叶片较小且外部包裹蜡物质(可防止丧失过多水分流失)。
3、叶表面气孔较小,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少。
17.(2021八下·临邑开学考)要使视野中单个细胞最大,你认为应选用的显微镜镜头组合是( )
A.1和4 B.2和5 C.3和4 D.1和6
【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解:1、2、3一端无螺纹为目镜,4、5、6有螺纹为物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越高,镜头越长;目镜倍数越高,镜头越短;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细胞的体积越大.若要在视野内看到的细胞最大,应选用放大倍数大的目镜和物镜,其目镜和物镜的组合是短目镜3和长物镜4。
故答案为:C
【分析】辨别镜头的放大规格:目镜:直插式,长度和放大倍数成反比,即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螺旋式,长度和放大倍数成正比,即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18.(2021八下·临邑开学考)下列是使用显微镜的一些操作要领,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取镜时,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
B.对光时,先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C.污点可能出现在目镜、物镜或玻片上
D.光线暗时,使用大光圈和平面镜
【答案】D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A.取镜时,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防止显微镜掉落到地上损坏,A不符合题意。
B.对光时,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左右距离,B不符合题意。
C.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的污点,污点的位置只有三只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判断的方法是:①转动目镜,污点动就在目镜,不动就不在目镜;②移动载玻片,污点移动就在载玻片,不动就不在载玻片;③如果不在目镜和载玻片,那就一定在物镜上,C不符合题意。
D.显微镜的结构中,遮光器上有大小光圈,大光圈能使更多的光线进入,故当外界光线较强时用小光圈,当外界光线较弱时用大光圈;反光镜有两个面,平面镜和凹面镜,凹面镜能够聚光,可以使视野变亮,故当外界光线较强时用平面镜,当外界光线较弱时用凹面镜。所以,当光线亮时,用平面镜、小光圈;当光线暗时,用凹面镜、大光圈,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调节光线的强弱的结构是遮光器和反光镜。视野调亮用大的光圈和反光镜的凹面镜,视野调暗用小的光圈和反光镜的平面镜。
19.(2021八下·临邑开学考)如图为显微镜的结构示意图,请填出相应部分的序号和名称。
(1)将显微镜从镜箱中取出时,一只手握住[ ] ,另一只手托住[⑩] 。
(2)在对光过程中,转动[ ] ,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 ] 可以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
(3)接近玻片标本的镜头是[ ] 。
(4)转动[ ] 时,镜筒的升降范围较大,转动[ ] 时,物像变得更清晰。
(5)转动[③] 可使[④]正对通光孔。
【答案】(1) ;镜臂;镜座
(2)⑨;反光镜;①;目镜
(3)④;物镜
(4) ;粗准焦螺旋; ;细准焦螺旋
(5)转换器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取镜安放、对光、放片、调焦、观察、整理存放。(1)取镜和安放:将显微镜从镜箱中取出时,一只手握住[ ] 镜臂,另一只手托住[⑩] 镜座。把显微镜安放在实验桌上距边缘大约7厘米处,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2)对光:在对光过程中,转动[⑨] 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简内,通过[①] 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
(3)接近玻片标本的镜头是[④] 物镜,物镜起到放大倍数的作用。
(4)转动[ ] 粗准焦螺旋时,镜筒的升降范围较大,转动[ ] 细准焦螺旋时,镜简的升降范围较小。稍微调整细准焦螺旋,使图像更加清晰。
(5)转动[③]转换器可使[④] 物镜正对通光孔。
【分析】识图:①-目镜、②-镜筒、③-转换器、④-物镜、⑤-载物台、⑥-通光孔、⑦-遮光器、⑧-压片夹、⑨-反光镜、⑩-镜座、⑾-镜柱、(12)-镜臂、(13)-细准焦螺旋、(14)-粗准焦螺旋。
显微镜使用的注意事项:
1、玻片标本时要对准通光孔中央,不能反放玻片,防止压坏玻片或碰坏物镜。
2、不要随意取下目镜,以防止尘土落入物镜,也不要任意拆卸各种零件,以防损坏。
3、持镜时必须是右手握臂、左手托座的姿势,不可单手提取,以免零件脱落或碰撞到其它地方。
4、轻拿轻放,不可把显微镜放置在实验台的边缘,应放在距边缘10cm处,以免碰翻落地。
5、使用完毕后,必须复原才能放回镜箱内。
6、保持显微镜的清洁,光学和照明部分只能用擦镜纸擦拭,切忌口吹手抹或用布擦,机械部分用布擦拭。
7、水滴、酒精或其它药品切勿接触镜头和镜台,如果沾污应立即用擦镜纸擦净。
8、要养成两眼同时睁开观察的习惯,以左眼观察视野,右眼用以绘图。
20.(2021八下·临邑开学考)显微镜是一种光学仪器,是人类进入微观时代的标志。人们借助显微镜第一次看到了数以百计的微小生物及其内部构造。图一是显微镜的结构图,图二是玉米的根毛和表皮细胞,图三分别代表人体的不同结构层次,请据图回答(示例:[D]目镜):
(1)图一中的显微镜,与调节光线强弱有关的结构是反光镜和 。
(2)观察玉米的根毛和表皮细胞。对光时,转动转换器,使显微镜的[ ] 对准通光孔,然后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转动[ ] ,直到出现一个 的视野。
(3)与图三中人口腔上皮细胞相比,图二中玉米的根毛和表皮细胞所特有的是 和 。
(4)图三中按照结构层次由小到大的排序是 (用序号表示),比玉米多了 这一结构层次。
【答案】(1)遮光器
(2)A;低倍物镜;C;反光镜;明亮
(3)细胞壁;液泡
(4)④②①③⑤;系统
【知识点】观察植物细胞;观察动物细胞
【解析】【解答】(1)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光线弱时,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图一中的显微镜,与调节光线强弱有关的结构是反光镜和遮光器。
(2)对光时,扭转转换器,使A低倍镜正对通光孔,打开聚光器上的光圈,然后左眼对准接目镜注视,右眼睁开,用手翻转C反光镜,对向光源,光强时用平面镜,光较弱时用凹面镜。这时从目镜中可以看到一个明亮的圆形视野,只要视野中光亮程度适中,光就对好了。
(3)细胞壁、液泡、叶绿体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动物细胞不具有。但叶绿体只存在于植物绿色部分的细胞中,根毛和表皮细胞都不具有。因此与图三中人口腔上皮细胞相比,图二中玉米的根毛和表皮细胞所特有的是细胞壁和液泡。
(4)因为细胞构成组织,组织构成器官,器官构成系统或植物体,系统构成动物体。植物没有系统这个结构,故玉米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人体的结构层次是:④细胞→②组织→①器官→③系统→⑤人体,比玉米多了系统这一结构层次。
【分析】图一中,A-低倍物镜、B-高倍物镜、C-反光镜、D-目镜。图二中,1-根毛、2-表皮细胞。
1、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步骤: 取镜和安放 → 对光→放置玻片标本→调焦、观察→ 整理
(1) 取镜和安放:右握左托(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
(2) 对光:一转(转动转换器)、一调(调遮光器)、一看(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再转(转动反光镜)。
(3) 观察:放(放玻片标本)、压(用压片夹压住标本)、降(物镜下降)、看(眼睛看着物镜)、升(反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看(看清物像)、调(调细准焦螺旋)。
(4) 整理:一取(取下玻片标本)、一擦(擦干净)、一恢复(恢复原状)。
2、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质中都含有线粒体)、细胞核;不同点: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绿色部分有叶绿体,成熟的植物细胞有大液泡,动物细胞不具有细胞壁、大液泡、叶绿体。
21.(2021八下·临邑开学考)中草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某些药物能消炎杀菌。中学生张可家里喂养了几十只鸡,他想尝试用中草药替代家里以往用的抗生素添加剂。他与有中医知识的父亲一起,用板蓝根、鱼腥草等配制成中草药添加剂,探究不同饲料添加剂对鸡存活率的影响。
(1)他选择了同一品种,且生长、健康状况基本一致的鸡苗60只, 分成三组,并做好标记。
(2)在每天早上放出笼之前,A组的鸡苗喂适量的含中草药添加剂的饲料,B组喂等量的含 的同种饲料,C组喂等量的不作处理的饲料。其他饲养条件相同且适宜。
(3)每天观察和记录三组鸡的 。若A、B、C三组实验结果无明显差异,能否说明中草药添加剂可替代抗生素?
(4)抗生素能有效杀死细菌,在一定程度上能保护家禽的健康,但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会带来系列问题。请你写出一条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答案】(1)随机平均
(2)抗生素添加剂
(3)存活率;不能
(4)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知识点】激素调节;生物进化的学说;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解析】【解答】(1)设置对照试验要控制单一变量,本实验要探究不同饲料添加剂对鸡存活率的影响,所以除了饲料添加剂这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应相同,张可应该选择同一品种,且生长、健康状况基本一致的鸡苗60只随机平均分成三组,保证每组鸡苗数目相同。(2)因为要探究不同饲料添加剂对鸡存活率的影响,由题干可知A组的鸡苗喂了适量的含中草药添加剂的饲料,C组喂等量的不作处理的饲料,那么B组应该喂等量的含抗生素添加剂的同种饲料。(3)因为探究的是不同饲料添加剂对鸡存活率的影响,所以应该每天观察和记录三组鸡的存活率;若本次实验A、B、C三组的实验结果无明显差异,说明含中草药添加剂的饲料、含抗生素添加剂的饲料和不作处理的饲料效果一样,不影响鸡的存活率,所以不能说明中草药添加剂可替代抗生素。(4)滥用抗生素的危害有很多,比如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分析】(1)对照试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2)滥用抗生素的危害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引起不良反应、导致正常菌群失调。
1 / 1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生物开学试卷
1.(2021八下·临邑开学考)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B.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C.生物圈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全部
D.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总和
2.(2021八下·临邑开学考)下表中有关生物特征的叙述及其实例,不正确的是( )
选项 生物特征 实例
A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含羞草受到触碰叶片合拢
B 生物能排出体内废物 人体排尿
C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植物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
D 生物能适应环境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A.A B.B C.C D.D
3.(2021八下·临邑开学考)如图是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蚕豆叶片下表皮的物像,甲→乙进行的规范操作是( )
①玻片向上移动②玻片向下移动③低倍镜换成高倍镜④高倍镜换成低倍镜⑤调节粗准焦螺旋⑥调节细准焦螺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①④⑤
4.(2021八下·临邑开学考)在显微镜使用过程中遇到下列现象,相关解释不合理的是( )
A.几位同学围着使用一台显微镜,视野时亮时暗----有同 学遮挡光线
B.观察时正确使用粗准焦螺旋,找不到物像------没有使用 细准焦螺旋
C.物像位于视野右上方时,向左下方移动装片,观察不到物像,-----物像已不在视野范围内
D.对光时,低倍物镜已对准通光孔和大光圈,看不到 明亮视野,----反光镜没有对准光源
5.(2021八下·临邑开学考)用显微镜观察 “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观察到甲、乙视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一所示显微镜的最小放大倍数为26倍
B.图二中,由甲换到乙需要转动转换器和细准焦螺旋
C.图二中,甲视野的放大倍数比乙小,视野也较暗
D.图二中, 由甲到乙,玻片需要往右移动
6.(2021八下·临邑开学考)关于科学探究和普通光学显微镜使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科学探究必须独立探索,不能与他人合作
B.科学探究得出的结论必须与探究假设相符
C.顺时针转动粗、细准焦螺旋可使镜简升降
D.由低倍物镜换高倍物镜时需要转动转换器
7.(2021八下·临邑开学考)在练习使用显微镜的实验课上,某些同学对调节镜筒进行了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先转动细准焦螺旋,再转动粗准焦螺旋
B.转动细准焦螺旋时,会使镜筒快速升降
C.逆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会使镜筒缓缓下降
D.镜筒下降时,要从侧面看物镜和玻片的距离
8.(2021八下·临邑开学考)下列有关生物基本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 )
A.葵花朵朵向太阳——生物需要营养
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遗传现象
C.松鼠摄取食物——新陈代谢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生物影响环境
9.(2021八下·临邑开学考)生物的下列特征,不能体现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
A.狼的双眼在头部前方,而羊的双眼在头部两侧
B.北极熊和南极企鹅身体外部都有厚厚的保温层
C.白鼬在春季毛色呈棕黄色,冬季呈白色
D.蚯蚓和蚂蚁都能改变土壤结构
10.(2021八下·临邑开学考)我市某湿地公园内,一只雌野鸭带领几只小鸭正在水中觅食,看到游人接近后,雌鸭大声鸣叫并带领小鸭迅速游到湖中深水处。以上描述中,没有体现的生物基本特征是( )
A.生物能繁殖后代 B.生物能排出代谢废物
C.生物能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 D.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11.(2021八下·临邑开学考)下列古诗中关于“环境影响生物”的表述,与其它三个选项明显不同的是( )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B.近水楼台先得后,向阳花木早逢春
C.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12.(2021八下·临邑开学考)晓玲为探究废旧电池对水质的影响,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表:
项目 对照组 实验组
加入无污染河水的量/毫升 1500 ①
加入7号废旧电池的数量/节 不加 1
放入同种生长状况一致的金鱼的数量/条 5 5
该方案中的①应为( )
A.500 B.1000 C.1500 D.2000
13.(2021八下·临邑开学考)如图分别为镜头、显微镜以及先后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不同的细胞图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图中能使视野最亮的一组镜头搭配是①和④
B.使用乙图显微镜观察时,发现视野中有很多异物,那么异物一定位于a或b
C.丙图中观察到的效果由A变成B,应将装片向右下方移动
D.丙图中观察到的效果由B变成C,应调节显微镜的e
14.(2021八下·临邑开学考)观察法和实验法是生物学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用低倍镜观察时,注视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至距装片2厘米处停止
B.用显微镜观察时,放大倍数越高,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少
C.观察菠菜叶徒手切片时,若视野中出现气泡,原因是遮光器未调好
D.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的内表面撕取一块薄膜放在载玻片上展平,再在薄膜上滴一滴清水
15.(2021八下·临邑开学考)图是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实验中的部分图片,甲是显微镜构造图,乙、丙是观察到的视野。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转动甲中④使镜筒缓缓下降过程中,眼睛应注视甲中①
B.要将乙中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应向右下方移动玻片
C.转动甲中②,视野由乙变成丙后,视野的亮度不变
D.丙中的黑圈是气泡,这可能是将盖玻片垂直盖下导致的
16.(2021八下·临邑开学考)植物的下列特征中,与适于在干旱的环境中生活相适应的是( )
①叶变态为叶刺 ②叶上有蜡质层 ③叶大 ④叶小 ⑤植株高大 ⑥植株矮小 ⑦根系发达
A.①②④⑥⑦ B.②③⑤⑦ C.①②③⑤ D.②④⑤⑦
17.(2021八下·临邑开学考)要使视野中单个细胞最大,你认为应选用的显微镜镜头组合是( )
A.1和4 B.2和5 C.3和4 D.1和6
18.(2021八下·临邑开学考)下列是使用显微镜的一些操作要领,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取镜时,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
B.对光时,先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C.污点可能出现在目镜、物镜或玻片上
D.光线暗时,使用大光圈和平面镜
19.(2021八下·临邑开学考)如图为显微镜的结构示意图,请填出相应部分的序号和名称。
(1)将显微镜从镜箱中取出时,一只手握住[ ] ,另一只手托住[⑩] 。
(2)在对光过程中,转动[ ] ,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 ] 可以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
(3)接近玻片标本的镜头是[ ] 。
(4)转动[ ] 时,镜筒的升降范围较大,转动[ ] 时,物像变得更清晰。
(5)转动[③] 可使[④]正对通光孔。
20.(2021八下·临邑开学考)显微镜是一种光学仪器,是人类进入微观时代的标志。人们借助显微镜第一次看到了数以百计的微小生物及其内部构造。图一是显微镜的结构图,图二是玉米的根毛和表皮细胞,图三分别代表人体的不同结构层次,请据图回答(示例:[D]目镜):
(1)图一中的显微镜,与调节光线强弱有关的结构是反光镜和 。
(2)观察玉米的根毛和表皮细胞。对光时,转动转换器,使显微镜的[ ] 对准通光孔,然后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转动[ ] ,直到出现一个 的视野。
(3)与图三中人口腔上皮细胞相比,图二中玉米的根毛和表皮细胞所特有的是 和 。
(4)图三中按照结构层次由小到大的排序是 (用序号表示),比玉米多了 这一结构层次。
21.(2021八下·临邑开学考)中草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某些药物能消炎杀菌。中学生张可家里喂养了几十只鸡,他想尝试用中草药替代家里以往用的抗生素添加剂。他与有中医知识的父亲一起,用板蓝根、鱼腥草等配制成中草药添加剂,探究不同饲料添加剂对鸡存活率的影响。
(1)他选择了同一品种,且生长、健康状况基本一致的鸡苗60只, 分成三组,并做好标记。
(2)在每天早上放出笼之前,A组的鸡苗喂适量的含中草药添加剂的饲料,B组喂等量的含 的同种饲料,C组喂等量的不作处理的饲料。其他饲养条件相同且适宜。
(3)每天观察和记录三组鸡的 。若A、B、C三组实验结果无明显差异,能否说明中草药添加剂可替代抗生素?
(4)抗生素能有效杀死细菌,在一定程度上能保护家禽的健康,但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会带来系列问题。请你写出一条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生物圈的概述;生物圈的范围
【解析】【解答】A.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因此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A正确。
B.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B正确。
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C错误。
D.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总和,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内容),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的家。
2.【答案】D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A.含羞草受到触碰后叶片合拢,这是应激性,也就是生物能对外界特定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故A不符合题意。
B.尿液是人体的代谢废物,人体排尿,对维持组织细胞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这正反映了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故B不符合题意。
C.绿色植物需要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所需要的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反映到了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所以植物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是正确的,故C不符合题意。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大堤代表环境,蚂蚁代表生物,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理解生物的特征,据此答题。知识点如下: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存。例如,绿色植物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所需要的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动物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
(2)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不断地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在生活的过程中,体内会不断产生许多废物,并且能将废物排出体外。如人出汗、排尿是将废物排出体外,植物的落叶也能带走一部分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在受到外界刺激时,能够作出有规律的反应.叫作应激性。如含羞草受到碰触时,展开的叶片会合拢;狮了发现猎物后会迅速追击;手碰到针刺会立即缩回。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体在能够由小长大。生物体发育到一定阶段,就开始繁殖下一代。
(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7)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现象:生物体的子代和亲代相似的现象叫作遗传;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就是变异现象。
3.【答案】C
【知识点】观察叶片的结构
【解析】【解答】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蚕豆叶片下表皮的物像,甲是低倍物镜下的物像,乙是高倍物镜下的物镜。因为显微镜成像的特点是放大的、倒立的物像,物像移动的方向与玻片移动的方向是相反的,若将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则物像位于哪一方,玻片标本就移向哪一方,因此从甲→乙进行的规范操作是②甲位于视野的下方,玻片向下移动,③低倍镜换成高倍镜,换用高倍镜后,视野内亮度变暗,因此一般选用较大的光圈并使用反光镜的凹面,然后⑥调节细准焦螺旋,直到观察的物象清晰,故C正确,其他选项错误。
【分析】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相反、左右颠倒的;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就越暗,看到的细胞数目就越少;调节细准焦螺旋可使物像清晰。
4.【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A.许多人围着显微镜,外面的光线被挡,进入反光镜的光线减少,可能视野会变暗。A不符合题意;
B.观察时正确使用粗准焦螺旋,找不到物像原因不是因为没有使用细准焦螺旋,B符合题意;
C.物像位于视野右上方时,应向右上方移动装片,像才可移动向视野中央,向左下方移动装片,观察不到物像--物像已不在视野范围内,C不符合题意;
D.对光时,低倍物镜已对准通光孔和大光圈,看不到明亮视野--反光镜没有对准光源,D不符合题意。
【分析】1、显微镜的使用包括:①取镜与安放、②对光、③观察。对光、调焦都是用的低倍物镜;观察时,还是先用低倍物镜,焦距调准后,移动玻片标本,全面的观察材料。
2、准焦螺旋是显微镜的机械部分,用来调节焦距,粗准焦螺旋使镜头上升或下降的范围大,细准焦螺旋使镜头上升或下降的范围小,可以使物像更清晰。
5.【答案】B
【知识点】观察动物细胞
【解析】【解答】A.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图一中显微镜的最小放大倍数为10×16=160倍,A错误。
B.甲视野细胞小,乙视野的细胞大,说明放大倍数大了,要转动转换器换高倍镜。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幅度较小,为了使物像更清晰,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图二中,由甲换到乙需要转动转换器和细准焦螺旋,B正确。
C.图二中,甲视野细胞小,甲视野的放大倍数比乙小,但视野变宽,因此视野应较亮,C错误。
D.显微镜呈倒像,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图二中,由视野甲换到视野乙,应将装片向左移动,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显微镜成像的特点是:首先是物像比实物要大;其次是物像与实物相反,上下倒置,左右反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
6.【答案】D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解析】【解答】A、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在科学探究中,得出结论后,要采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将探究过程和结果与他人交流和讨论,既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又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可见A说法错误,A不符合题意。
B、在探究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按照原来的实验方案重复多次,检验实验结果是否一致,科学探究得出的结论也不一定必须与探究假设相符,B说法错误,B不符合题意。
C、焦螺旋可以升降镜筒,当顺时针转动时,镜筒会下降,逆时针转动时,镜筒会升高,可见C说法错误,C不符合题意。
D、转化器上有物镜,要想转换物镜需要调节转换器,所以由低倍物镜换高倍物镜时需要转动转换器的说法是正确的,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本题考查科学探究的过程,显微镜的使用,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生物科学探究需要制定合适的探究计划。在探究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得到正确的结论,科学探究得出的结论也不一定必须与探究假设相符,如果不相符的话,需要重新考虑实验的操作过程是否出现了错误。
7.【答案】D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解:A.使用显微镜观察时,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直到物镜接近载玻片。这时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向转动粗准焦,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找到物象,物象不清晰,再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更加清晰,A不符合题意;
B.转动细准焦螺旋时,使物象更加清晰,B不符合题意;
C.顺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会使镜筒缓缓下降,C不符合题意;
D.当镜筒下降的时候,如果只注视目镜,我们看不到物镜的位置,就容易让物镜压碎了玻片标本,所以在镜筒下降时我们要注视物镜防止其压碎玻片标本,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准焦螺旋是显微镜的机械部分,用来调节焦距,粗准焦螺旋使镜头上升或下降的范围大,细准焦螺旋使镜头上升或下降的范围小,可以使物像更清晰。 因此,在使用显微镜时先调粗准焦螺旋,确定较清晰的视野,然后再转动细准焦螺旋微调,使视野更清晰 。
8.【答案】A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A.葵花向太阳是它能对外界环境刺激作出反应,而不是需要营养,符合题意。
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体现生物遗传,不符合题意。
C.松鼠摄取食物,说明生物需要营养,不符合题意。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大堤代表环境,蚂蚁代表生物,说明生物影响环境,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理解生物的特征,据此答题。知识点如下: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存。例如,绿色植物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所需要的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动物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
(2)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不断地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在生活的过程中,体内会不断产生许多废物,并且能将废物排出体外。如人出汗、排尿是将废物排出体外,植物的落叶也能带走一部分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在受到外界刺激时,能够作出有规律的反应.叫作应激性。如含羞草受到碰触时,展开的叶片会合拢;狮了发现猎物后会迅速追击;手碰到针刺会立即缩回。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体在能够由小长大。生物体发育到一定阶段,就开始繁殖下一代。
(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7)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现象:生物体的子代和亲代相似的现象叫作遗传;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就是变异现象。
9.【答案】D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解析】【解答】A.狼的眼睛在头部前方,方便更好的注视面前目标,以利捕捉;羊的双眼在头部两侧,生活在开阔的草原上,这种左右宽、上下扁的瞳孔帮助羊老远就能看到两边的敌人,二者均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A不符合题意。
B.北极熊和南极企鹅身体外部都有厚厚的脂肪层,可以起到保温作用,适应寒冷的环境,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B不符合题意。
C.白鼬在春季毛色呈棕黄色,冬季呈白色,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C不符合题意。
D.蚯蚓和蚂蚁的活动都能疏松土壤,属于生物影响环境,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适应环境:一般是生物具有与其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或生活方式,如鸟有翅膀,鱼有鳍,青蛙冬眠等。
10.【答案】B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一只雌野鸭带领几只小鸭正在水中觅食”,体现了生物能繁殖后代、能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看到游人接近后,雌鸭大声鸣叫并带领小鸭迅速游到湖中深水处”,体现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因此题干的描述中,没有体现的生物基本特征是:生物能排出代谢废物。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11.【答案】A
【知识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解答】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说的是豆苗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A符合题意。
B.“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的意思是,靠近水边的楼台因为没有树木的遮挡,能先看到月亮的投影;而迎着阳光的花木,光照自然好得多,所以发芽就早,最容易形成春天的景象。这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B不符合题意。
C.“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意思是:院子围墙的角落里,有数枝梅花,傲视寒冷,欺凌寒冷,根本不把寒冷放在眼里,独自在那里开花绽放,任性,精彩,这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指的是山脚下或平原地区,由于温度较高,花开较早,而“山寺”之中由于海拔较高,温度较低,花开较晚,这体现了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12.【答案】C
【知识点】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为探究废旧电池对水质的影响,设置水中有无废电池为变量,其他条件相同。所以①为1500。
故答案为:C。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13.【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A.甲图中①和②无螺纹是目镜,③和④有螺纹是物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低视野越亮,组合①和④的放大倍数最小,视野最亮,A不符合题意。
B.使用乙图显微镜观察时,发现视野中有很多异物,异物可能位于[a]目镜、[b]物镜或玻片上,B符合题意。
C.显微镜下为倒像,A 中物像在右下方,观察到的效果由A变成B,应将装片向右下方移动,C不符合题意。
D.丙图中观察到的效果由B变成C,物像清晰了,应调节显微镜的[e]细准焦螺旋,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识图:甲图中,①、②是目镜,③、④是物镜。图乙中,a-目镜、b-物镜、c-反光镜、d-粗准焦螺旋、e-细准焦螺旋。
1、显微镜视野的亮暗程度与物镜镜头(底端)的通光量有关,低倍物镜放大倍数小,凸透镜凸度小,且直径大,通光量大,视野变亮;高倍物镜放大倍数越大,镜头透光直径越小,通过的光线就少,于是视野变暗。
2、显微镜的成像原理:光线——反光镜——通光孔——透明标本——物镜——目镜——眼。因此,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时,只有在目镜、物镜和玻片标本上有污点时才能在视野内看到。判断的方法是转动目镜或移动玻片。转动目镜污点动就在目镜,不动就不在目镜;移动载玻片,污点移动就在载玻片,不动就不在载玻片;如果不在目镜和载玻片,那就一定在物镜上。
14.【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观察植物细胞;观察叶片的结构
【解析】【解答】解: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载玻片,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A错误;放大倍数越高,显微镜中的细胞数目越少,细胞体积越大,B正确;观察菠菜叶徒手切片时,视野中出现气泡与遮光器无关,C错误;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的内表面撕取一块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展平,D错误。
15.【答案】D
【知识点】观察动物细胞
【解析】【解答】观图可知:①是目镜,②是转换器,③是物镜,④是粗准焦螺旋。
A.下降显微镜镜筒时,眼睛应从侧面注视图甲中的③物镜,防止镜头压碎玻片标本,A不符合题意。
B.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要将乙中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应向左上方移动玻片,物像才能向右下方移动到视野中央,B不符合题意。
C.转动甲中②,视野由乙变成丙后,物像变大,视野变暗,C不符合题意。
D.丙中的黑圈是气泡,可能是盖盖玻片操作不当造成的,可能将盖玻片垂直盖下,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盖盖玻片时,让盖玻片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水滴的边沿,然后慢慢放下,以免产生气泡。
16.【答案】A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解析】【解答】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①叶特化成刺状,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②叶上有蜡质层,可以减少水分的蒸腾提高了植物的保水能力与干旱的环境相适应;③叶面薄而宽大,叶内保存的水分较少,而蒸腾作用的面积大,因此蒸腾作用旺盛,散失的水分很多,不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④叶小蒸腾作用的面积小,因此蒸腾作用较弱,散失的水分少,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⑤植株高大,散失的水分较多,不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⑥植株矮小散失的水分较少,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⑦有发达的根系,可以吸收到土壤深处的水分,适应干旱、地表缺水的环境;所以与适于在干旱的环境中生活相适应的是①②④⑥⑦。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可以从生物如何适应环境特点方面来切入。干旱环境中水分缺乏,因此,耐旱植物一般有以下几种特点(从植物吸水、保水、减少蒸腾作用的等方面分析):
1、根系发达(深入地下,为了更好的收集水分)。
2、叶片较小且外部包裹蜡物质(可防止丧失过多水分流失)。
3、叶表面气孔较小,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少。
17.【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解:1、2、3一端无螺纹为目镜,4、5、6有螺纹为物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越高,镜头越长;目镜倍数越高,镜头越短;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细胞的体积越大.若要在视野内看到的细胞最大,应选用放大倍数大的目镜和物镜,其目镜和物镜的组合是短目镜3和长物镜4。
故答案为:C
【分析】辨别镜头的放大规格:目镜:直插式,长度和放大倍数成反比,即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螺旋式,长度和放大倍数成正比,即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18.【答案】D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A.取镜时,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防止显微镜掉落到地上损坏,A不符合题意。
B.对光时,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左右距离,B不符合题意。
C.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的污点,污点的位置只有三只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判断的方法是:①转动目镜,污点动就在目镜,不动就不在目镜;②移动载玻片,污点移动就在载玻片,不动就不在载玻片;③如果不在目镜和载玻片,那就一定在物镜上,C不符合题意。
D.显微镜的结构中,遮光器上有大小光圈,大光圈能使更多的光线进入,故当外界光线较强时用小光圈,当外界光线较弱时用大光圈;反光镜有两个面,平面镜和凹面镜,凹面镜能够聚光,可以使视野变亮,故当外界光线较强时用平面镜,当外界光线较弱时用凹面镜。所以,当光线亮时,用平面镜、小光圈;当光线暗时,用凹面镜、大光圈,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调节光线的强弱的结构是遮光器和反光镜。视野调亮用大的光圈和反光镜的凹面镜,视野调暗用小的光圈和反光镜的平面镜。
19.【答案】(1) ;镜臂;镜座
(2)⑨;反光镜;①;目镜
(3)④;物镜
(4) ;粗准焦螺旋; ;细准焦螺旋
(5)转换器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取镜安放、对光、放片、调焦、观察、整理存放。(1)取镜和安放:将显微镜从镜箱中取出时,一只手握住[ ] 镜臂,另一只手托住[⑩] 镜座。把显微镜安放在实验桌上距边缘大约7厘米处,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2)对光:在对光过程中,转动[⑨] 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简内,通过[①] 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
(3)接近玻片标本的镜头是[④] 物镜,物镜起到放大倍数的作用。
(4)转动[ ] 粗准焦螺旋时,镜筒的升降范围较大,转动[ ] 细准焦螺旋时,镜简的升降范围较小。稍微调整细准焦螺旋,使图像更加清晰。
(5)转动[③]转换器可使[④] 物镜正对通光孔。
【分析】识图:①-目镜、②-镜筒、③-转换器、④-物镜、⑤-载物台、⑥-通光孔、⑦-遮光器、⑧-压片夹、⑨-反光镜、⑩-镜座、⑾-镜柱、(12)-镜臂、(13)-细准焦螺旋、(14)-粗准焦螺旋。
显微镜使用的注意事项:
1、玻片标本时要对准通光孔中央,不能反放玻片,防止压坏玻片或碰坏物镜。
2、不要随意取下目镜,以防止尘土落入物镜,也不要任意拆卸各种零件,以防损坏。
3、持镜时必须是右手握臂、左手托座的姿势,不可单手提取,以免零件脱落或碰撞到其它地方。
4、轻拿轻放,不可把显微镜放置在实验台的边缘,应放在距边缘10cm处,以免碰翻落地。
5、使用完毕后,必须复原才能放回镜箱内。
6、保持显微镜的清洁,光学和照明部分只能用擦镜纸擦拭,切忌口吹手抹或用布擦,机械部分用布擦拭。
7、水滴、酒精或其它药品切勿接触镜头和镜台,如果沾污应立即用擦镜纸擦净。
8、要养成两眼同时睁开观察的习惯,以左眼观察视野,右眼用以绘图。
20.【答案】(1)遮光器
(2)A;低倍物镜;C;反光镜;明亮
(3)细胞壁;液泡
(4)④②①③⑤;系统
【知识点】观察植物细胞;观察动物细胞
【解析】【解答】(1)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光线弱时,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图一中的显微镜,与调节光线强弱有关的结构是反光镜和遮光器。
(2)对光时,扭转转换器,使A低倍镜正对通光孔,打开聚光器上的光圈,然后左眼对准接目镜注视,右眼睁开,用手翻转C反光镜,对向光源,光强时用平面镜,光较弱时用凹面镜。这时从目镜中可以看到一个明亮的圆形视野,只要视野中光亮程度适中,光就对好了。
(3)细胞壁、液泡、叶绿体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动物细胞不具有。但叶绿体只存在于植物绿色部分的细胞中,根毛和表皮细胞都不具有。因此与图三中人口腔上皮细胞相比,图二中玉米的根毛和表皮细胞所特有的是细胞壁和液泡。
(4)因为细胞构成组织,组织构成器官,器官构成系统或植物体,系统构成动物体。植物没有系统这个结构,故玉米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人体的结构层次是:④细胞→②组织→①器官→③系统→⑤人体,比玉米多了系统这一结构层次。
【分析】图一中,A-低倍物镜、B-高倍物镜、C-反光镜、D-目镜。图二中,1-根毛、2-表皮细胞。
1、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步骤: 取镜和安放 → 对光→放置玻片标本→调焦、观察→ 整理
(1) 取镜和安放:右握左托(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
(2) 对光:一转(转动转换器)、一调(调遮光器)、一看(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再转(转动反光镜)。
(3) 观察:放(放玻片标本)、压(用压片夹压住标本)、降(物镜下降)、看(眼睛看着物镜)、升(反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看(看清物像)、调(调细准焦螺旋)。
(4) 整理:一取(取下玻片标本)、一擦(擦干净)、一恢复(恢复原状)。
2、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质中都含有线粒体)、细胞核;不同点: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绿色部分有叶绿体,成熟的植物细胞有大液泡,动物细胞不具有细胞壁、大液泡、叶绿体。
21.【答案】(1)随机平均
(2)抗生素添加剂
(3)存活率;不能
(4)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知识点】激素调节;生物进化的学说;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解析】【解答】(1)设置对照试验要控制单一变量,本实验要探究不同饲料添加剂对鸡存活率的影响,所以除了饲料添加剂这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应相同,张可应该选择同一品种,且生长、健康状况基本一致的鸡苗60只随机平均分成三组,保证每组鸡苗数目相同。(2)因为要探究不同饲料添加剂对鸡存活率的影响,由题干可知A组的鸡苗喂了适量的含中草药添加剂的饲料,C组喂等量的不作处理的饲料,那么B组应该喂等量的含抗生素添加剂的同种饲料。(3)因为探究的是不同饲料添加剂对鸡存活率的影响,所以应该每天观察和记录三组鸡的存活率;若本次实验A、B、C三组的实验结果无明显差异,说明含中草药添加剂的饲料、含抗生素添加剂的饲料和不作处理的饲料效果一样,不影响鸡的存活率,所以不能说明中草药添加剂可替代抗生素。(4)滥用抗生素的危害有很多,比如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分析】(1)对照试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2)滥用抗生素的危害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引起不良反应、导致正常菌群失调。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