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下册开学阶段性检测
一、语文基础积累(共20分)
1.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妖娆(ráo) 娉婷(pīng) 冠冕(guàn) 强聒不舍(guō)
B.忧戚(qī) 枉然(wǎng) 飘逸(yì) 矫揉造作(jiǎo)
C.亵渎(xìe) 骈进(pián) 恪守(kè) 自惭形秽 (suì)
D.箴言(zhēn)汲取(jí) 广袤(mào) 间不容发(jiàn)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愕然 嗤笑 大发雷霆 随机应变
B.惘然 隔膜 随心所欲 鸠占鹊巢
C.别墅 端详 一意孤行 李代桃浆
D.嬉戏 空旷 忸捏作态 不言而喻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老一辈科学家苦心孤诣获得的科研成果,足以作为我们的前车之鉴。
B.读屏和读书两种阅读方式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多元化的阅读时代。
C.脂肪肝并不等于油脂吃得太多,认为脂肪肝就等于油脂摄入过多是一种常见的断章取义。
D.早重大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面前,领导干部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不能搞含含糊糊、莫衷一是那一套。
4.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面对“微信拉票”,家长们要有笃定的文化信仰和强大的内心世界,不能随波逐流。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
B.烟花燃放后的刺鼻气味是因为空气中含有的氮氧化物、硫化氢、一氧化碳等气体和烟尘颗粒等有害物质造成的。
C.近期出台的“双一流”建设实施办法明确提出,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办法,加大经费动态支持力度,建立高效及学科建设的有进有出的动态调整。
D.近年来,生态保护意识渐入人心,所以当社会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管理发生冲突时,有些地方在权衡之后往往会选择前者。
5.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汉代文学界许慎指出,汉字的构成有“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②意思是说,加强武备的目的在于制止战争
③他的论述,有助于我们了解汉字这种“符号”所具有的教育功能和传播功能
④汉字,是中华民族母语的表达符号,也是世界文明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⑤例如会意字,从字的合成就能体会其中的含义,比如“武”字,即“止戈为武”
A.①④⑤②③ B.④①③⑤② C.①⑤②③④ D.④⑤②①③
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沁园春.雪》作者毛泽东,选自《毛泽东诗词集》。毛泽东,字润之,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
B.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小说集主要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故乡》《孔乙己》就是出自《呐喊》。
C.《水浒传》作为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拳打镇关西”、“醉打蒋门神”“三打白骨精”都是其典型的故事情节。
D.宋词《水调歌头》,作者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三苏”均位列“唐宋八大家”。
7.根据提示填空。
(1) ,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其一)》)
(2)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3)云横秦岭家何在?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4)鸡声茅店月, 。(温庭筠《商山早行》)
(5)李商隐《无题》中比喻对爱情忠贞不渝,现常用来形容对事业执着奉献的名句是: , 。
(6)“燕子”是人类的朋友,也是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请写出两句连续含有“燕”字的古诗文名句: , 。
二、口语交际与语文综合运用(共10分)
8. 综合性学习
新华书店已成为中国的“文化符号”。近期,新华书店准备开展一次以“传播先进文化,培育读书风尚”为主题的读书活动。请你按照要求,会的下列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之初,新华书店发行的图书对数以亿计的文盲起着重要作用;20世纪70年代末,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刚恢复,新华书店帮助考生走出知识荒漠,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今天,新华书店是我们中学生开阔视野、认识世界的窗口。
材料二:一个不大的书店,一个安静的角落,一个小小的身影,一脸专注的深情。从孔子到鲁迅,从散文到诗歌,从连环画到章回体。在一个个平凡的新华书店里,多少儿童尽享阅读的乐趣,从天真孩童长成热血青年.....
材料三:为响应国家“全民阅读”的号召,新华书店先后开展了新华大课堂、爱心阅读、征文比赛等各种各样的阅读活动,通过各种公益读书活动,大力推动书香社会建设。
(1)请阅读以上三则材料,概括新华书店发挥了哪些作用?
(2)近期,新华书店将开辟一个阅读体验专区,请你写一段话,鼓励人们到这里进行阅读体验。(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20字)
9.名著阅读
这一天,他们走到野猪林的险恶去处,董超、薛霸便把林冲捆在树上,举起水火棍欲将林冲打死。正在这时,林中突然飞出一条禅杖,将水火棍一隔,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
这段话描述的是哪部名著中的哪个故事情节?涉及的主要任务有谁?
10.请把下面的句子书写在田字格中,要求工整、美观。
心无旁骛,静谧自怡
三、阅读理解(共40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小题。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1.请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所展现的画面?
1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湖心亭看雪
[ 明 ]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雾凇沆砀
②余拏一小舟
③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④大雪三日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15.请找出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说说本文写景有什么特点?
16.这篇文章可谓是痴人赏奇景,你认为景“奇”在哪里?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继承传统文化 “细火慢炖”才能得真味
(曾嘉雯)
①近来,《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文化节目走红,纷纷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让我们看到了人民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与认可。我们今天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好粥当要耐心熬,继承传统文化也需要“细火慢炖”,才能滋养民族精神。
②继承传统文化,是一个久久为功的过程。传统文化不能只成为一时的“时尚”,传统文化的回归不能只是过眼云烟。文化的影响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传统文化如一封封古人的鸿雁传书,它们来得慢,来得温润,却影响深远。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也体现在社会诸多方面。我们要汲取《中国诗词大会》等优秀节目的传播经验,把传统文化的继承、传播作为一个长期的任务,让传统文化的教育成为人们的“日常课”。同时,继承传统文化,还需久久为功。俗话说,慢工出细活,对传统文化不能一时地哄炒,而是需要持之以恒地钻研,耐得住性子,涵养出内功。
③继承传统文化,是一个鉴别选择的过程。中华传统文化固然是宝库,但其中也不乏糟粕。如不注重选择和把关,难免就会出现泥沙俱下、鱼目混珠的现象。继承传统文化,不能是一哄而上地全盘接受。比如说,《论语》特别重视“孝”,并把“孝”作为了“仁”之根本。诚然,“孝”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论语》中也提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我们可以推想,父若是明德惟馨、才高八斗,顺其父之道必然问题不大;但若父之品行不佳、脑袋糊涂,难道也只能顺其父之道才能称之为“孝”?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继承传统文化,绝非照搬照套,而是一个扬弃的过程。继承传统文化,定要戒骄戒躁、细细挑选,把好关,守好门,“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正如鲁迅先生提到的“拿来主义”,我们对于传统文化,要理性地思考,有选择地拿来,在占有中挑选,在挑选中创新。
④继承传统文化,是一个转化创新的过程。即使是好的食物,也需要消化才能成为人身体的养分。同样,优秀的传统文化也需要在现代社会中不断消化磨合,才能为现代社会提供养分。我们继承传统文化,不是为继承而继承。我们继承传统文化最根本的目的,是吸收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成分,与现代社会对接,为现代社会发展服务,从而实现传统文化价值对现代人的价值转化。如果对传统文化不加消化地生搬硬套,恐怕只能成为有碍机体健康的累赘。
⑤继承传统文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同几位艺术家交谈过,问当前文艺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他们不约而同地说了两个字:浮躁。”文化尤其是精神文明的生成、发展和转变,相比物质文明而言是一个缓慢且相对滞后的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更是急不得,切忌一阵风。要带着一颗“细火慢炖”的心,以日雕月琢的精神,用心煨成一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汤,滋养中华民族的心灵。
17.简要分析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18.下面这则材料是否可以作为本文第④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
培根说,应当像蜜蜂一样,从花园里采集原料花粉,消化这些原料,然后酿成香甜的蜜。
1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题。
老邱上网记
①这年头,女强人女汉子女达人,比比皆是,要说服谁,我最服“九〇后”老邱。老邱真名已很少有人知道。最近,微信群里倒有很多人突然记起她的名字,还衍化成很多昵称。每次我们用昵称喊她,她都笑弯眉眼,嗔怪我们不正经。
②自从当上“九〇后”,老邱的生活突然丰富多彩起来,只因她上了网。
③老邱有一片菜地,都是她从路边、屋前屋后、犄角旮旯新挖掘出来的。破脸盆、泡沫盒、旧木箱、豁口罐装了土,也成为菜地主力军。屋前有一堆石头,很多很多年了。一个春天的清晨,没地可种的老农民老邱被春花春草撩拨得手脚痒痒,对着这堆石头,突然兴起愚公精神。半个月后,这些石头就筑成菜地的围墙,垒成鸡窝,砌成洗衣台。老邱翻出锄头,扒拉扒拉,一块黑黝黝的菜地从天而降般地生长出来。种田能手老邱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④可种子呢?孙子看她愁眉不展,笑了:网上买啊,网上啥都有,还包邮!老邱以为自己听错了,啥?网?她嫁给渔民施艮,这一生不知道织过补过多少渔网。她也抬头低头见过不少蜘蛛网。能出种子的网?她是不信的。孙子但笑不语,拍拍她的肩让她少安毋躁,等个两三天,保她有种子可种。两天后,老邱在家听着越剧折着纸钱。“邱真,邱真,有快递!”老邱过了半晌才想起这是叫她呢。接二连三,丝瓜冬瓜花菜芹菜秋葵种子,大包小包,都经快递小哥的手,到达老邱的手里。老邱边扒拉着菜地,边嘀咕,这啥网啊,长啥样?
⑤种田能手老邱果然出手不凡,瓜果蔬菜吃错药似地猛长,又胖又俊。儿子来了拿一袋,女儿来了装一箩。有路过的看到,想买,老邱说买啥,想要啥我给你摘去。路过的当然不肯白要,非给钱,又没零钱,便说,阿婆,我给你装个支付宝吧,扫一扫就能收钱。老邱倒不想收这个钱,只是扫一扫能收钱,她有点好奇,于是就掏出手机。第一单生意就这样三下两下做成了,老邱心里很纳闷,这就成了?那人说,是呢,有网,就这么方便。老邱一听更纳闷了,啥?又是网!
⑥最近,老邱又学会玩微信。老邱所在的村,开办老年食堂,以“九〇后”老邱的资格,每月只需交三十元,就能享受每日中晚二餐。食堂每餐都有ABC三种套餐,想吃哪种套餐,只需在微信里留个言。饭点一到,老邱慢悠悠地上门去,一群老伙伴一起边吃边聊,吃完聊完碗筷一推,嘴巴一擦,拍拍屁股走人。有时不想出门,或下雨天不方便,只要微信上支付两块钱,就有人准点送上门来。
⑦自从学会了微信,老邱的生意又拓展了。春天后,农民老邱突然发现了商机。因为雨水好,她家屋前屋后,菜地旁,野生的野葱,马兰头,荠菜,马齿苋,蕨茶,长得很茂盛。她把它们一个一个拍下来,再采来摘来挖来掐来,洗好理好,再拍拍拍,然后发到家庭群,让儿子媳妇女儿孙子孙女转发朋友圈,就有很多人来买,有要求快递的,有直接上门的,存量不多,供不应求。早上一把野葱卖了六十二块钱!老邱在家庭群里连说了三遍。群里炸开了锅:老邱,邱老,小真真,真美女,真达人,真能干,真祖祖,发红包!发红包!
⑧老邱听着一条条语音,笑得满脸的皱纹画起圈圈,像水面荡开了涟漪。没错。老邱就是我妈,生于1928年1月,年满九十岁,是个不折不扣的“九〇后”。
(施立松/文,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5月,有删改)
20.作者称呼主人公为“老邱”“邱老”,又称呼她“小真真”,还称呼她“九〇后”,这三类称呼是否矛盾?为什么?
21.本文具体写了老邱上网过程中的心态变化,请你根据示例,将变化过程补充完整。
惊讶不信→( )→( )→( )
22.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析老邱的性格特征。
23.从修辞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老邱听着一条条语音,笑得满脸的皱纹画起圈圈,像水面荡开了涟漪。
24.“以小见大”是本文构思的最大特色,作者从老邱上网这样的小事情里,反映出了怎样的社会大现状?
四、作文(50分)
25.请以“有那样一抹色彩”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色彩,演绎亮丽的阳光,点缀明媚的自然;色彩,装饰美好的生活,扮靓诗意的人生;色彩,凝聚温馨的记忆,辉映灿烂的历史……在你的生命中,总有那一抹色彩,让你打开心扉;总有那一抹色彩,让你驻足流连。
要求:①不得借鉴或抄袭题干及现代文阅读。
②体裁不限,但不少于600字。
③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汉字字音的识记和积累。A、冠: guān C、秽: huì 亵: xiè D、 间:jiān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字音的辨析能力。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读错的基础字,学生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
2.【答案】A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汉字字形的辨析。B、 鸠--鸩 C、 浆 --僵 D、 捏 -- 怩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字形的辨析能力。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写错的基础字,学生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
3.【答案】B
【知识点】形近成语辨析;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褒贬色彩辨析;望文生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注意平时的识记和积累,,作为成语的意思,习惯用法和感彩,其次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A:前车之鉴:比喻的是先前的失败,可以做为以后的教训。不符合语境,使用不当。C:断章取义: 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意不符。不符合语境。D、莫衷一是:指的是不能断定哪个是正确的。常用来形容意见分歧,没有达成一致的认同。不符合语境。
故答案为:B
【点评】 成语使用是考查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一个重要的题型。解答此题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彩,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做好此题离不开平时的积累。
4.【答案】A
【知识点】搭配不当;句式杂糅;表意不明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判断。B、语意重复。“因为”和“造成的”重复,删除其中一个。C、成分残缺,“建立高效及学科建设的有进有出的动态调整 ”缺少宾语。在句后加上“体制”D、表意错误。“选择前者”改为“选择后者”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和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进行考虑,注意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5.【答案】B
【知识点】语言连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句的排序。排序题主要看以下三点:1、是否同一。话题是否同一,句式是否同一,意思是否同一。2、是否呼应。整体语段是否呼应,局部前后词语的暗示或句子逻辑关系是否呼应。3、是否协调。整体情景是否协调,局部音节是否协调。此题主要 ④ 总的介绍什么是汉字; ① 汉字的构成,是以下几句话的总结; ③他的论述 承接上句的“ 汉代文学界许慎 ” ⑤ 举例说明。 ② 解释 “武”字。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句子的顺序排列,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明确中心,其次理清思路,抓标志性词汇和句子,第三把握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第三运用排除的方法简化难度。第四要连读,语感检验。
6.【答案】C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和辨析。C、“三打白骨精”是《西游记》中的故事情节。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考生要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其表达,判断正误。
7.【答案】(1)闲来垂钓碧溪上
(2)千里共婵娟
(3)雪拥蓝关马不前
(4)人迹板桥霜
(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6)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背诵默写。在默写诗词时不仅要注意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一些易错字可以结合词义背诵。
故答案为:(1) 闲来垂钓碧溪上
(2) 千里共婵娟
(3) 雪拥蓝关马不前
(4) 人迹板桥霜
(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6)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点评】 古诗文积累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重点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8.【答案】(1)满足不同时期不同人群对知识的需求;陪伴儿童成长;推动书香社会建设。
(2)示例:亲,来这里坐坐吧!闻一缕书香,读一篇美文,享一段时光。何乐而不为呢?
【知识点】新闻概括;见解表述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材料的能力,三个材料可概括一个主要意思,然后用通顺的词语连接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语意。如材料一表述了其陪伴了一个人的成长;材料二说得是新化书店对于当下中学生的作用;材料三讲述的是新华书店在当下社会中的时代作用。
(2)本题考查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此题解答,要做到语意通顺,内容以鼓励为主,运用上一种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
(1) )①陪伴儿童成长;②满足不同时期不同人群对知识的需求(包含“不同时期”、“不同人群”及“需求”几个要素);③推动了书香社会的建设。
(2) 示例一:亲,来这里坐坐吧!闻一缕书香,读一篇美文,享一段时光。何乐而不为?
示例二:如果你久违了书籍,请你用几分钟时间打开一本书,用几分钟时间读几行字,你会有一种久违的感受,有一中别样的体验,请打开一页书吧。
【点评】 语言运用部分的题型是变化多样的,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同学们掌握其中的方法和要领,只要同学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多观察生活,多积累,多运用,多练习,加强语文和生活的联系,就能提高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就能让语文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朋友,赢得中考。
9.【答案】《水浒传》。大闹野猪林;鲁智深、林冲。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水浒传》中有关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
本段文字出自鲁智深大闹野猪林一节,”胖大和尚“为鲁智深,从原著中与鲁智深有关的故事看,鲁智深是一位见义勇为、嫉恶如仇、扶危济困、爱憎分明、仗义疏财、慷慨大方、勇而有谋、胆大心细、热忱率直、粗犷刚烈的人物。
故答案为: 《水浒传》;大闹野猪林;鲁智深、林冲
【点评】 要熟读《水浒传》,了解小说主要内容及人物特点。
10.【答案】略
【知识点】汉字的部首与偏旁;汉字笔画笔顺
【解析】【分析】 汉字临摹一定要认真审题,按照要求去分析,该题要求抄写句子,一定要认真。
故答案为: 心无旁骛,静谧自怡
【点评】 汉字临摹有多种形式,一定要认真审题,认真抄写。
【答案】11.诗人端起酒杯,却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又把筷子放下了,因为精神苦闷,所以眼前摆着美味佳酿也难以下咽;他离开坐席,拔出宝剑,举目四顾,心中茫然。
1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告诉我们:无论前路多艰险、多难走,诗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风破浪到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诗充满着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解答本题时就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11.本题考查品析诗句。“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意思是:停下杯子放下了筷子,眼前都是美食,可是我却吃不下,拔出剑来,往四周看,心里却是茫然无措的。用“停,投,拔,顾”四个动词生动的写出了作者一系列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诗人在酒宴时,即将离开朋友而产生的无限依恋之情。
12.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理解。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充满信心,相信他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表现了作者的乐观精神和旷达的胸襟。
【答案】13.白气弥漫的样子;撑船;还;下大雪
14.①(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②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
15.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作者采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万籁俱寂,清丽淡雅的西湖夜景图;又运用对比手法,摄取全景,显示天地阔大,由面及点,先出人物的渺小;天上云、远处山、周围湖的白色又与长堤、湖心亭、扁舟和舟中人的影影绰绰形成白与黑的对比。
16.奇在:万籁俱寂,天地一色,万物渺小。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3)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章运用的表达方式。
(4)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重点语句进行概括。
译文: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大雪接连下了好几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各种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扁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观赏雪景。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倒影,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米粒般的两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13.此题考查重点实词的意义。
① 句句意为:湖上冰花一片弥漫; 沆砀 : 白气弥漫的样子 。
②句句意为: 我撑着一叶扁舟;拏: 撑船 ;
③句句意为: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更:还;
④句句意为:大雪接连下了好几天;雪:名词作动词,下大雪。
14.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①句中重点词语有:“沆砀”,弥漫。句意为:(湖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② 句中的重点词语有:”更“,还有;句意为: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
15.文章写景,叙事,议论于一体。以叙事开头,中间“独往湖心亭看雪”开始,就进入写景,“雾淞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后文叙事与议论。
16.从“湖中人鸟声俱绝”可以看出万籁俱寂;从“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可以看出天地一色;从“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可以看出万物渺小 ,景物之奇。
【答案】17.首先提出“继承传统文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的论点(观点);接着引用习总书记的讲话指出,“浮躁”是当前文艺发展的突出问题;然后结合文化传承自身规律论述继承传统文化时不要急于求成;最后,再次强调了全文的中心论点——继承传统文化要“细火慢炖”,滋养中华民族的心灵。
18.可以。原文第④段主要论述了“继承传统文化,是一个转化创新的过程”的观点;材料中培根的名言主要讲了蜜蜂采集花粉、用自身力量加工花粉的现象,正切合“转化创新”的内涵,放在第④段可以作为论据,生动形象,二者观点一致。
19.继承传统文化也需要“细火慢炖”,才能滋养民族精神。示例一:举例论证,作用:以《论语》为例,说明“孝”是美德但又不能愚孝,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继承传统文化绝非照搬照套,而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或继承传统文化,是一个鉴别选择的过程)的观点。示例二:对比论证,将父之品行佳顺父之道为“孝”与父之品行不佳却顺父之道为“不孝”进行对比,鲜明突出地论证了继承传统文化绝非照搬照套,而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或继承传统文化,是一个鉴别选择的过程)的观点。
【知识点】论证过程;论据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思路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要求考生熟读文段,理清层次,运用连贯的语言进行分析阐述。
(2)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的运用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都会论点的理解和认识,注意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结合两者进行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中心论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掌握基本的判断方法,以及常见的论证方法,结合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
17.本题考查论证思路。所谓论证思路,就是证明中心论点正确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作者的写作思路,议论文的论证思路一般是先引出中心论点,然后用各种论证方法从不同的方面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结合具体的文本具体分析即可。细读第五段可知,本段先提出观点:继承传统文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然后引用习总的话,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对指出浮躁是当前的突出问题。接着结合文化传承自身的规律,论述了不能急于求成。最后强调本文的中心论点。意近即可,不要求统一答案。
故答案为: 首先提出“继承传统文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的论点(观点);接着引用习总书记的讲话指出,“浮躁”是当前文艺发展的突出问题;然后结合文化传承自身规律论述继承传统文化时不要急于求成;最后,再次强调了全文的中心论点——继承传统文化要“细火慢炖”,滋养中华民族的心灵。
18.本题考查补充论据的能力。第四段的观点是”继承传统文化,是一个转化创新的过程“。题目中给出的材料讲了蜜蜂采集花粉,然后加工成蜂蜜的现象,与这一观点是相契合的,而且是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生动形象的证明了本段观点。
故答案为: 可以。原文第④段主要论述了“继承传统文化,是一个转化创新的过程”的观点;材料中培根的名言主要讲了蜜蜂采集花粉、用自身力量加工花粉的现象,正切合“转化创新”的内涵,放在第④段可以作为论据,生动形象,二者观点一致。
19.本题考查对中心论点和论证方法作用的理解。论点是议论文的核心、统帅。中心论点一般出现在四个地方:一是文章的标题;二是在文章的开头点明中心论点;三是在议论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四是在层层深入论述的基础上,在文章的结尾推出中心论点。结合本文的内容来看,标题即为中心论点: 继承传统文化 “细火慢炖”才能得真味 。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等。仔细阅读语句,“比如”明显运用的是举例论证。举 《论语》为例,说明“孝”是美德但又不能愚孝,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继承传统文化绝非照搬照套,而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 将父之品行佳顺父之道为“孝”与父之品行不佳却顺父之道为“不孝”进行对比,鲜明突出地论证了继承传统文化绝非照搬照套,而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或继承传统文化,是一个鉴别选择的过程)的观点。
故答案为: 继承传统文化也需要“细火慢炖”,才能滋养民族精神。示例一:举例论证,作用:以《论语》为例,说明“孝”是美德但又不能愚孝,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继承传统文化绝非照搬照套,而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或继承传统文化,是一个鉴别选择的过程)的观点。示例二:对比论证,将父之品行佳顺父之道为“孝”与父之品行不佳却顺父之道为“不孝”进行对比,鲜明突出地论证了继承传统文化绝非照搬照套,而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或继承传统文化,是一个鉴别选择的过程)的观点。
【答案】20.①老邱、邱老,是对她的尊称,是从她年纪大来称呼的。②“小真真”是从情感的角度对她的爱称。表达对她心态年轻,善于接受新事物的喜爱和赞美。③“九0后”是说她年纪已经90岁,同时也赞美了她像年轻人一样与时俱进。
21.好奇纳闷;主动接受;快乐陶醉
22.①开朗乐观“每次我们用昵称喊她,她都笑弯眉眼,嗔怪我们不正经。”②勤劳智慧“破脸盆,泡沫盒,旧木箱,豁口罐装了土,也成为菜地主力军。”③与时俱进接受并学习使用微信,紧跟时代潮流。
2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描绘出老邱听语音时幸福快乐的神态,表现出老邱年轻的心态和自信乐观的生活状态。
24.①网络让人们生活越来越便捷。②从上网、玩微信可看出老年人能够接受新事物,与时俱进。③从老邱种菜不是为了卖钱,可看出人们的生活幸福,物质富裕。④从老年食堂、儿孙要发红包等,可看出老年人得到社会和家庭的关爱。
【知识点】文章脉络;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以小见大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这几个不同的称呼分别对应主人公的不同特征,明确称谓与特征的对应即可。
(2)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抓住能表现老邱上网过程中的心态变化的句子概述。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
(4)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表达技巧方面,从运用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表现的情境、表达的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指出其精彩巧妙之处。
(5)本题考查以小见大写法。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文章“以小见大”写法,明确从老邱上网这样的小事情里反映出的社会现象。
20.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这几个不同的称呼分别对应主人公的不同特征。因为她年纪大了,为了表示尊敬,就称她为老邱或邱老。而小真真,语带亲切,是对她的一个爱称,一个“小”字赞美了她的年轻的心态,善于接受新生事物。“90后”是因为她的年纪已经是九十岁了,用一个这么年轻的称呼,是赞美她像年轻人一样接受新生事物,与时俱进。由此分析作答即可。
21.从文中下列语句“ 老邱以为自己听错了” “第一单生意就这样三下两下做成了,老邱心里很纳闷” “最近,老邱又学会玩微信。老邱所在的村,开办老年食堂,以“九〇后”老邱的资格”“ 老邱听着一条条语音,笑得满脸的皱纹画起圈圈。 ”,可以总结出老邱的心理变化过程。由“惊讶不信”到“好奇纳闷”再到“主动接受”最后”快乐陶醉“
22.此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1.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人物直接描写(也叫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主题。
2.从侧面描写人物入手。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3.从细节描写入手。所谓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服饰、神情变化以及事物、环境的细微处进行的具体描写,更能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从文中的语句,对老邱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上可以分析出来。
2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作答时,需先明确所用修辞,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即可。这句话把满脸的皱纹比作水面上的涟漪。这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具体的语境可知,这处比喻生动形象的表现了老邱听到儿女们的语音后,内心有着无比的喜悦和满足,她的自信与乐观也在这笑容当中得到了体现。由此分析作答即可。
24.细读全文可知,妈妈从网上买菜籽,用支付宝收钱,可知网络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从妈妈上网,用微信订饭,可知当前的老年人们都乐于并且能够接受新生事物,做到与时俱进。老邱卖菜并不是为了挣多少钱,可知人们的生活都富裕了,并不是太在乎钱。文中社区开办老年食堂,发红包等细节,可以看到老年人都能得到社会和家庭的关爱。
25.【答案】【参考例文】
有那样一抹色彩
春节,回到老家,在一排簇新亮堂的房屋中,我找到了我日日思念的老屋。
已经易主的老屋门上简单贴着一副春联“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原本破旧的木楞窗户换成了铜漆的防盗窗,原先需要用一根长长的铁棍拴住的木头门也变成了金色洒亮的防盗门,不变的,是老屋那面灰黄色的水泥墙。
“快来!快来看电视啰 ”三十多年前的乡下村里,哪儿来的电视?邻居家调皮的小辉蹦蹦跳跳到我家,踮起脚尖够那屋墙上凹凸不平的水泥疙瘩,扭动其中稍大的一颗,假装把电视机开关旋开,又假装把那旋钮旋到最大,用手捂住耳朵。我和我的伙伴燕子哈哈笑着,又忽然抿嘴不作声,坐下,看那疙疙瘩瘩的水泥墙面,想象那里正放着《地道战》,放着《成吉思汗》,放着郭靖黄蓉还有阿信。阿信的日子过得苦啊,一大锅饭里蒸出来的,一大半是胡萝卜和白萝卜,米粒那么少。
我们呢?
我们的日子很甜。夏天的傍晚,趁着西天还有晚霞,我搬一张小凳,再拖一条宽条凳坐在门口,面前是一盆西瓜,或是香瓜,或者就是一碗泡着番茄蛋汤的冷饭,背靠着那一面灰黄色的水泥墙,听着门前梧桐在渐浓的暮色中沙沙轻唱,望着门口那条河对岸的梨树,树上不知什么时候偷偷结上果子啦,引得馋嘴的两只雀儿绕着树追逐争抢。
看乏了,听累了,吃完了。再拿一条阔板凳来,上面放上竹床,拽一只蒲扇在手,躺在凉床上,把背朝向对面人家亮起的昏黄电灯光,面朝夜幕中我的那面“电视墙”,墙上的电视已经剧终,变成星星点点的雪花屏,我在心里把刺啦刺啦的剧终音量调到最小,翻个身,面向满天温柔的星光,酣然入梦。
寻梦?
镀金的大门忽然打开,主人出来,看见陌生的我,愣住,转身锁上了门,离开。老屋几经易主,谁会认识我这个曾经的主人呢?
也许,只有那一幕灰黄色的水泥墙还会记得我?
是的,只那一抹和泥土一样的灰黄色,就足够温暖我的记忆,牵住我这一颗客居异乡的心。
一年又一年。
【知识点】记叙文;全命题作文;散文
【解析】【分析】 【审题立意】这是一篇全命题作文。审题可知,题目中的“色彩”可以有多种理解,一是具体的某种颜色,雪的白,叶的绿,花的红等等。二是比喻义,比如自信的色彩,乐观的色彩,成功的色彩等等。应把题目理解为写作内容的重点,以自己从这抹色彩当中获得的感悟与启示,自己对于这抹色彩的感情为表现的主旨,从生活中取材,写出真情实感。
【写作思路】
文体:记叙文。
主旨:老屋的色彩让我难忘,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思路:首段交代写作背景,春节,我回到了老家,回到了日日思念的老家。主体部分记叙自己在老屋的所见所闻所感,紧扣题目中的“色彩”一词,抒发自己回到老屋以后,因为物是人非而产生的惆怅之情。末段点明主旨,自己对于老屋的色彩永远难忘。与题目和首段相呼应。
【点评】 考生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讲述故事,演绎色彩,巧妙地将生活中的一个场面讲出来,显得生动活泼,昭示了作者在艺术表现上的个性化追求。可谓构思精巧,立意深刻。作者的整篇文章,以记叙为主,语言上清新自然,不仅升华了文章的主题,而且提升了整篇文章的文学韵味。
1 / 1部编版初中语文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下册开学阶段性检测
一、语文基础积累(共20分)
1.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妖娆(ráo) 娉婷(pīng) 冠冕(guàn) 强聒不舍(guō)
B.忧戚(qī) 枉然(wǎng) 飘逸(yì) 矫揉造作(jiǎo)
C.亵渎(xìe) 骈进(pián) 恪守(kè) 自惭形秽 (suì)
D.箴言(zhēn)汲取(jí) 广袤(mào) 间不容发(jiàn)
【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汉字字音的识记和积累。A、冠: guān C、秽: huì 亵: xiè D、 间:jiān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字音的辨析能力。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读错的基础字,学生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愕然 嗤笑 大发雷霆 随机应变
B.惘然 隔膜 随心所欲 鸠占鹊巢
C.别墅 端详 一意孤行 李代桃浆
D.嬉戏 空旷 忸捏作态 不言而喻
【答案】A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汉字字形的辨析。B、 鸠--鸩 C、 浆 --僵 D、 捏 -- 怩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字形的辨析能力。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写错的基础字,学生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老一辈科学家苦心孤诣获得的科研成果,足以作为我们的前车之鉴。
B.读屏和读书两种阅读方式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多元化的阅读时代。
C.脂肪肝并不等于油脂吃得太多,认为脂肪肝就等于油脂摄入过多是一种常见的断章取义。
D.早重大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面前,领导干部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不能搞含含糊糊、莫衷一是那一套。
【答案】B
【知识点】形近成语辨析;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褒贬色彩辨析;望文生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注意平时的识记和积累,,作为成语的意思,习惯用法和感彩,其次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A:前车之鉴:比喻的是先前的失败,可以做为以后的教训。不符合语境,使用不当。C:断章取义: 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意不符。不符合语境。D、莫衷一是:指的是不能断定哪个是正确的。常用来形容意见分歧,没有达成一致的认同。不符合语境。
故答案为:B
【点评】 成语使用是考查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一个重要的题型。解答此题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彩,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做好此题离不开平时的积累。
4.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面对“微信拉票”,家长们要有笃定的文化信仰和强大的内心世界,不能随波逐流。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
B.烟花燃放后的刺鼻气味是因为空气中含有的氮氧化物、硫化氢、一氧化碳等气体和烟尘颗粒等有害物质造成的。
C.近期出台的“双一流”建设实施办法明确提出,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办法,加大经费动态支持力度,建立高效及学科建设的有进有出的动态调整。
D.近年来,生态保护意识渐入人心,所以当社会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管理发生冲突时,有些地方在权衡之后往往会选择前者。
【答案】A
【知识点】搭配不当;句式杂糅;表意不明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判断。B、语意重复。“因为”和“造成的”重复,删除其中一个。C、成分残缺,“建立高效及学科建设的有进有出的动态调整 ”缺少宾语。在句后加上“体制”D、表意错误。“选择前者”改为“选择后者”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和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进行考虑,注意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5.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汉代文学界许慎指出,汉字的构成有“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②意思是说,加强武备的目的在于制止战争
③他的论述,有助于我们了解汉字这种“符号”所具有的教育功能和传播功能
④汉字,是中华民族母语的表达符号,也是世界文明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⑤例如会意字,从字的合成就能体会其中的含义,比如“武”字,即“止戈为武”
A.①④⑤②③ B.④①③⑤② C.①⑤②③④ D.④⑤②①③
【答案】B
【知识点】语言连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句的排序。排序题主要看以下三点:1、是否同一。话题是否同一,句式是否同一,意思是否同一。2、是否呼应。整体语段是否呼应,局部前后词语的暗示或句子逻辑关系是否呼应。3、是否协调。整体情景是否协调,局部音节是否协调。此题主要 ④ 总的介绍什么是汉字; ① 汉字的构成,是以下几句话的总结; ③他的论述 承接上句的“ 汉代文学界许慎 ” ⑤ 举例说明。 ② 解释 “武”字。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句子的顺序排列,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明确中心,其次理清思路,抓标志性词汇和句子,第三把握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第三运用排除的方法简化难度。第四要连读,语感检验。
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沁园春.雪》作者毛泽东,选自《毛泽东诗词集》。毛泽东,字润之,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
B.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小说集主要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故乡》《孔乙己》就是出自《呐喊》。
C.《水浒传》作为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拳打镇关西”、“醉打蒋门神”“三打白骨精”都是其典型的故事情节。
D.宋词《水调歌头》,作者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三苏”均位列“唐宋八大家”。
【答案】C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和辨析。C、“三打白骨精”是《西游记》中的故事情节。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考生要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其表达,判断正误。
7.根据提示填空。
(1) ,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其一)》)
(2)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3)云横秦岭家何在?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4)鸡声茅店月, 。(温庭筠《商山早行》)
(5)李商隐《无题》中比喻对爱情忠贞不渝,现常用来形容对事业执着奉献的名句是: , 。
(6)“燕子”是人类的朋友,也是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请写出两句连续含有“燕”字的古诗文名句: , 。
【答案】(1)闲来垂钓碧溪上
(2)千里共婵娟
(3)雪拥蓝关马不前
(4)人迹板桥霜
(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6)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背诵默写。在默写诗词时不仅要注意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一些易错字可以结合词义背诵。
故答案为:(1) 闲来垂钓碧溪上
(2) 千里共婵娟
(3) 雪拥蓝关马不前
(4) 人迹板桥霜
(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6)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点评】 古诗文积累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重点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二、口语交际与语文综合运用(共10分)
8. 综合性学习
新华书店已成为中国的“文化符号”。近期,新华书店准备开展一次以“传播先进文化,培育读书风尚”为主题的读书活动。请你按照要求,会的下列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之初,新华书店发行的图书对数以亿计的文盲起着重要作用;20世纪70年代末,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刚恢复,新华书店帮助考生走出知识荒漠,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今天,新华书店是我们中学生开阔视野、认识世界的窗口。
材料二:一个不大的书店,一个安静的角落,一个小小的身影,一脸专注的深情。从孔子到鲁迅,从散文到诗歌,从连环画到章回体。在一个个平凡的新华书店里,多少儿童尽享阅读的乐趣,从天真孩童长成热血青年.....
材料三:为响应国家“全民阅读”的号召,新华书店先后开展了新华大课堂、爱心阅读、征文比赛等各种各样的阅读活动,通过各种公益读书活动,大力推动书香社会建设。
(1)请阅读以上三则材料,概括新华书店发挥了哪些作用?
(2)近期,新华书店将开辟一个阅读体验专区,请你写一段话,鼓励人们到这里进行阅读体验。(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20字)
【答案】(1)满足不同时期不同人群对知识的需求;陪伴儿童成长;推动书香社会建设。
(2)示例:亲,来这里坐坐吧!闻一缕书香,读一篇美文,享一段时光。何乐而不为呢?
【知识点】新闻概括;见解表述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材料的能力,三个材料可概括一个主要意思,然后用通顺的词语连接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语意。如材料一表述了其陪伴了一个人的成长;材料二说得是新化书店对于当下中学生的作用;材料三讲述的是新华书店在当下社会中的时代作用。
(2)本题考查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此题解答,要做到语意通顺,内容以鼓励为主,运用上一种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
(1) )①陪伴儿童成长;②满足不同时期不同人群对知识的需求(包含“不同时期”、“不同人群”及“需求”几个要素);③推动了书香社会的建设。
(2) 示例一:亲,来这里坐坐吧!闻一缕书香,读一篇美文,享一段时光。何乐而不为?
示例二:如果你久违了书籍,请你用几分钟时间打开一本书,用几分钟时间读几行字,你会有一种久违的感受,有一中别样的体验,请打开一页书吧。
【点评】 语言运用部分的题型是变化多样的,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同学们掌握其中的方法和要领,只要同学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多观察生活,多积累,多运用,多练习,加强语文和生活的联系,就能提高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就能让语文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朋友,赢得中考。
9.名著阅读
这一天,他们走到野猪林的险恶去处,董超、薛霸便把林冲捆在树上,举起水火棍欲将林冲打死。正在这时,林中突然飞出一条禅杖,将水火棍一隔,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
这段话描述的是哪部名著中的哪个故事情节?涉及的主要任务有谁?
【答案】《水浒传》。大闹野猪林;鲁智深、林冲。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水浒传》中有关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
本段文字出自鲁智深大闹野猪林一节,”胖大和尚“为鲁智深,从原著中与鲁智深有关的故事看,鲁智深是一位见义勇为、嫉恶如仇、扶危济困、爱憎分明、仗义疏财、慷慨大方、勇而有谋、胆大心细、热忱率直、粗犷刚烈的人物。
故答案为: 《水浒传》;大闹野猪林;鲁智深、林冲
【点评】 要熟读《水浒传》,了解小说主要内容及人物特点。
10.请把下面的句子书写在田字格中,要求工整、美观。
心无旁骛,静谧自怡
【答案】略
【知识点】汉字的部首与偏旁;汉字笔画笔顺
【解析】【分析】 汉字临摹一定要认真审题,按照要求去分析,该题要求抄写句子,一定要认真。
故答案为: 心无旁骛,静谧自怡
【点评】 汉字临摹有多种形式,一定要认真审题,认真抄写。
三、阅读理解(共40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小题。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1.请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所展现的画面?
1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1.诗人端起酒杯,却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又把筷子放下了,因为精神苦闷,所以眼前摆着美味佳酿也难以下咽;他离开坐席,拔出宝剑,举目四顾,心中茫然。
1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告诉我们:无论前路多艰险、多难走,诗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风破浪到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诗充满着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解答本题时就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11.本题考查品析诗句。“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意思是:停下杯子放下了筷子,眼前都是美食,可是我却吃不下,拔出剑来,往四周看,心里却是茫然无措的。用“停,投,拔,顾”四个动词生动的写出了作者一系列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诗人在酒宴时,即将离开朋友而产生的无限依恋之情。
12.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理解。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充满信心,相信他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表现了作者的乐观精神和旷达的胸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湖心亭看雪
[ 明 ]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雾凇沆砀
②余拏一小舟
③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④大雪三日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15.请找出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说说本文写景有什么特点?
16.这篇文章可谓是痴人赏奇景,你认为景“奇”在哪里?
【答案】13.白气弥漫的样子;撑船;还;下大雪
14.①(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②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
15.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作者采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万籁俱寂,清丽淡雅的西湖夜景图;又运用对比手法,摄取全景,显示天地阔大,由面及点,先出人物的渺小;天上云、远处山、周围湖的白色又与长堤、湖心亭、扁舟和舟中人的影影绰绰形成白与黑的对比。
16.奇在:万籁俱寂,天地一色,万物渺小。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3)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章运用的表达方式。
(4)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重点语句进行概括。
译文: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大雪接连下了好几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各种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扁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观赏雪景。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倒影,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米粒般的两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13.此题考查重点实词的意义。
① 句句意为:湖上冰花一片弥漫; 沆砀 : 白气弥漫的样子 。
②句句意为: 我撑着一叶扁舟;拏: 撑船 ;
③句句意为: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更:还;
④句句意为:大雪接连下了好几天;雪:名词作动词,下大雪。
14.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①句中重点词语有:“沆砀”,弥漫。句意为:(湖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② 句中的重点词语有:”更“,还有;句意为: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
15.文章写景,叙事,议论于一体。以叙事开头,中间“独往湖心亭看雪”开始,就进入写景,“雾淞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后文叙事与议论。
16.从“湖中人鸟声俱绝”可以看出万籁俱寂;从“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可以看出天地一色;从“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可以看出万物渺小 ,景物之奇。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继承传统文化 “细火慢炖”才能得真味
(曾嘉雯)
①近来,《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文化节目走红,纷纷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让我们看到了人民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与认可。我们今天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好粥当要耐心熬,继承传统文化也需要“细火慢炖”,才能滋养民族精神。
②继承传统文化,是一个久久为功的过程。传统文化不能只成为一时的“时尚”,传统文化的回归不能只是过眼云烟。文化的影响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传统文化如一封封古人的鸿雁传书,它们来得慢,来得温润,却影响深远。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也体现在社会诸多方面。我们要汲取《中国诗词大会》等优秀节目的传播经验,把传统文化的继承、传播作为一个长期的任务,让传统文化的教育成为人们的“日常课”。同时,继承传统文化,还需久久为功。俗话说,慢工出细活,对传统文化不能一时地哄炒,而是需要持之以恒地钻研,耐得住性子,涵养出内功。
③继承传统文化,是一个鉴别选择的过程。中华传统文化固然是宝库,但其中也不乏糟粕。如不注重选择和把关,难免就会出现泥沙俱下、鱼目混珠的现象。继承传统文化,不能是一哄而上地全盘接受。比如说,《论语》特别重视“孝”,并把“孝”作为了“仁”之根本。诚然,“孝”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论语》中也提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我们可以推想,父若是明德惟馨、才高八斗,顺其父之道必然问题不大;但若父之品行不佳、脑袋糊涂,难道也只能顺其父之道才能称之为“孝”?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继承传统文化,绝非照搬照套,而是一个扬弃的过程。继承传统文化,定要戒骄戒躁、细细挑选,把好关,守好门,“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正如鲁迅先生提到的“拿来主义”,我们对于传统文化,要理性地思考,有选择地拿来,在占有中挑选,在挑选中创新。
④继承传统文化,是一个转化创新的过程。即使是好的食物,也需要消化才能成为人身体的养分。同样,优秀的传统文化也需要在现代社会中不断消化磨合,才能为现代社会提供养分。我们继承传统文化,不是为继承而继承。我们继承传统文化最根本的目的,是吸收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成分,与现代社会对接,为现代社会发展服务,从而实现传统文化价值对现代人的价值转化。如果对传统文化不加消化地生搬硬套,恐怕只能成为有碍机体健康的累赘。
⑤继承传统文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同几位艺术家交谈过,问当前文艺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他们不约而同地说了两个字:浮躁。”文化尤其是精神文明的生成、发展和转变,相比物质文明而言是一个缓慢且相对滞后的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更是急不得,切忌一阵风。要带着一颗“细火慢炖”的心,以日雕月琢的精神,用心煨成一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汤,滋养中华民族的心灵。
17.简要分析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18.下面这则材料是否可以作为本文第④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
培根说,应当像蜜蜂一样,从花园里采集原料花粉,消化这些原料,然后酿成香甜的蜜。
1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17.首先提出“继承传统文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的论点(观点);接着引用习总书记的讲话指出,“浮躁”是当前文艺发展的突出问题;然后结合文化传承自身规律论述继承传统文化时不要急于求成;最后,再次强调了全文的中心论点——继承传统文化要“细火慢炖”,滋养中华民族的心灵。
18.可以。原文第④段主要论述了“继承传统文化,是一个转化创新的过程”的观点;材料中培根的名言主要讲了蜜蜂采集花粉、用自身力量加工花粉的现象,正切合“转化创新”的内涵,放在第④段可以作为论据,生动形象,二者观点一致。
19.继承传统文化也需要“细火慢炖”,才能滋养民族精神。示例一:举例论证,作用:以《论语》为例,说明“孝”是美德但又不能愚孝,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继承传统文化绝非照搬照套,而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或继承传统文化,是一个鉴别选择的过程)的观点。示例二:对比论证,将父之品行佳顺父之道为“孝”与父之品行不佳却顺父之道为“不孝”进行对比,鲜明突出地论证了继承传统文化绝非照搬照套,而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或继承传统文化,是一个鉴别选择的过程)的观点。
【知识点】论证过程;论据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思路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要求考生熟读文段,理清层次,运用连贯的语言进行分析阐述。
(2)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的运用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都会论点的理解和认识,注意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结合两者进行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中心论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掌握基本的判断方法,以及常见的论证方法,结合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
17.本题考查论证思路。所谓论证思路,就是证明中心论点正确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作者的写作思路,议论文的论证思路一般是先引出中心论点,然后用各种论证方法从不同的方面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结合具体的文本具体分析即可。细读第五段可知,本段先提出观点:继承传统文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然后引用习总的话,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对指出浮躁是当前的突出问题。接着结合文化传承自身的规律,论述了不能急于求成。最后强调本文的中心论点。意近即可,不要求统一答案。
故答案为: 首先提出“继承传统文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的论点(观点);接着引用习总书记的讲话指出,“浮躁”是当前文艺发展的突出问题;然后结合文化传承自身规律论述继承传统文化时不要急于求成;最后,再次强调了全文的中心论点——继承传统文化要“细火慢炖”,滋养中华民族的心灵。
18.本题考查补充论据的能力。第四段的观点是”继承传统文化,是一个转化创新的过程“。题目中给出的材料讲了蜜蜂采集花粉,然后加工成蜂蜜的现象,与这一观点是相契合的,而且是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生动形象的证明了本段观点。
故答案为: 可以。原文第④段主要论述了“继承传统文化,是一个转化创新的过程”的观点;材料中培根的名言主要讲了蜜蜂采集花粉、用自身力量加工花粉的现象,正切合“转化创新”的内涵,放在第④段可以作为论据,生动形象,二者观点一致。
19.本题考查对中心论点和论证方法作用的理解。论点是议论文的核心、统帅。中心论点一般出现在四个地方:一是文章的标题;二是在文章的开头点明中心论点;三是在议论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四是在层层深入论述的基础上,在文章的结尾推出中心论点。结合本文的内容来看,标题即为中心论点: 继承传统文化 “细火慢炖”才能得真味 。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等。仔细阅读语句,“比如”明显运用的是举例论证。举 《论语》为例,说明“孝”是美德但又不能愚孝,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继承传统文化绝非照搬照套,而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 将父之品行佳顺父之道为“孝”与父之品行不佳却顺父之道为“不孝”进行对比,鲜明突出地论证了继承传统文化绝非照搬照套,而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或继承传统文化,是一个鉴别选择的过程)的观点。
故答案为: 继承传统文化也需要“细火慢炖”,才能滋养民族精神。示例一:举例论证,作用:以《论语》为例,说明“孝”是美德但又不能愚孝,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继承传统文化绝非照搬照套,而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或继承传统文化,是一个鉴别选择的过程)的观点。示例二:对比论证,将父之品行佳顺父之道为“孝”与父之品行不佳却顺父之道为“不孝”进行对比,鲜明突出地论证了继承传统文化绝非照搬照套,而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或继承传统文化,是一个鉴别选择的过程)的观点。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题。
老邱上网记
①这年头,女强人女汉子女达人,比比皆是,要说服谁,我最服“九〇后”老邱。老邱真名已很少有人知道。最近,微信群里倒有很多人突然记起她的名字,还衍化成很多昵称。每次我们用昵称喊她,她都笑弯眉眼,嗔怪我们不正经。
②自从当上“九〇后”,老邱的生活突然丰富多彩起来,只因她上了网。
③老邱有一片菜地,都是她从路边、屋前屋后、犄角旮旯新挖掘出来的。破脸盆、泡沫盒、旧木箱、豁口罐装了土,也成为菜地主力军。屋前有一堆石头,很多很多年了。一个春天的清晨,没地可种的老农民老邱被春花春草撩拨得手脚痒痒,对着这堆石头,突然兴起愚公精神。半个月后,这些石头就筑成菜地的围墙,垒成鸡窝,砌成洗衣台。老邱翻出锄头,扒拉扒拉,一块黑黝黝的菜地从天而降般地生长出来。种田能手老邱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④可种子呢?孙子看她愁眉不展,笑了:网上买啊,网上啥都有,还包邮!老邱以为自己听错了,啥?网?她嫁给渔民施艮,这一生不知道织过补过多少渔网。她也抬头低头见过不少蜘蛛网。能出种子的网?她是不信的。孙子但笑不语,拍拍她的肩让她少安毋躁,等个两三天,保她有种子可种。两天后,老邱在家听着越剧折着纸钱。“邱真,邱真,有快递!”老邱过了半晌才想起这是叫她呢。接二连三,丝瓜冬瓜花菜芹菜秋葵种子,大包小包,都经快递小哥的手,到达老邱的手里。老邱边扒拉着菜地,边嘀咕,这啥网啊,长啥样?
⑤种田能手老邱果然出手不凡,瓜果蔬菜吃错药似地猛长,又胖又俊。儿子来了拿一袋,女儿来了装一箩。有路过的看到,想买,老邱说买啥,想要啥我给你摘去。路过的当然不肯白要,非给钱,又没零钱,便说,阿婆,我给你装个支付宝吧,扫一扫就能收钱。老邱倒不想收这个钱,只是扫一扫能收钱,她有点好奇,于是就掏出手机。第一单生意就这样三下两下做成了,老邱心里很纳闷,这就成了?那人说,是呢,有网,就这么方便。老邱一听更纳闷了,啥?又是网!
⑥最近,老邱又学会玩微信。老邱所在的村,开办老年食堂,以“九〇后”老邱的资格,每月只需交三十元,就能享受每日中晚二餐。食堂每餐都有ABC三种套餐,想吃哪种套餐,只需在微信里留个言。饭点一到,老邱慢悠悠地上门去,一群老伙伴一起边吃边聊,吃完聊完碗筷一推,嘴巴一擦,拍拍屁股走人。有时不想出门,或下雨天不方便,只要微信上支付两块钱,就有人准点送上门来。
⑦自从学会了微信,老邱的生意又拓展了。春天后,农民老邱突然发现了商机。因为雨水好,她家屋前屋后,菜地旁,野生的野葱,马兰头,荠菜,马齿苋,蕨茶,长得很茂盛。她把它们一个一个拍下来,再采来摘来挖来掐来,洗好理好,再拍拍拍,然后发到家庭群,让儿子媳妇女儿孙子孙女转发朋友圈,就有很多人来买,有要求快递的,有直接上门的,存量不多,供不应求。早上一把野葱卖了六十二块钱!老邱在家庭群里连说了三遍。群里炸开了锅:老邱,邱老,小真真,真美女,真达人,真能干,真祖祖,发红包!发红包!
⑧老邱听着一条条语音,笑得满脸的皱纹画起圈圈,像水面荡开了涟漪。没错。老邱就是我妈,生于1928年1月,年满九十岁,是个不折不扣的“九〇后”。
(施立松/文,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5月,有删改)
20.作者称呼主人公为“老邱”“邱老”,又称呼她“小真真”,还称呼她“九〇后”,这三类称呼是否矛盾?为什么?
21.本文具体写了老邱上网过程中的心态变化,请你根据示例,将变化过程补充完整。
惊讶不信→( )→( )→( )
22.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析老邱的性格特征。
23.从修辞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老邱听着一条条语音,笑得满脸的皱纹画起圈圈,像水面荡开了涟漪。
24.“以小见大”是本文构思的最大特色,作者从老邱上网这样的小事情里,反映出了怎样的社会大现状?
【答案】20.①老邱、邱老,是对她的尊称,是从她年纪大来称呼的。②“小真真”是从情感的角度对她的爱称。表达对她心态年轻,善于接受新事物的喜爱和赞美。③“九0后”是说她年纪已经90岁,同时也赞美了她像年轻人一样与时俱进。
21.好奇纳闷;主动接受;快乐陶醉
22.①开朗乐观“每次我们用昵称喊她,她都笑弯眉眼,嗔怪我们不正经。”②勤劳智慧“破脸盆,泡沫盒,旧木箱,豁口罐装了土,也成为菜地主力军。”③与时俱进接受并学习使用微信,紧跟时代潮流。
2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描绘出老邱听语音时幸福快乐的神态,表现出老邱年轻的心态和自信乐观的生活状态。
24.①网络让人们生活越来越便捷。②从上网、玩微信可看出老年人能够接受新事物,与时俱进。③从老邱种菜不是为了卖钱,可看出人们的生活幸福,物质富裕。④从老年食堂、儿孙要发红包等,可看出老年人得到社会和家庭的关爱。
【知识点】文章脉络;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以小见大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这几个不同的称呼分别对应主人公的不同特征,明确称谓与特征的对应即可。
(2)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抓住能表现老邱上网过程中的心态变化的句子概述。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
(4)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表达技巧方面,从运用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表现的情境、表达的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指出其精彩巧妙之处。
(5)本题考查以小见大写法。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文章“以小见大”写法,明确从老邱上网这样的小事情里反映出的社会现象。
20.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这几个不同的称呼分别对应主人公的不同特征。因为她年纪大了,为了表示尊敬,就称她为老邱或邱老。而小真真,语带亲切,是对她的一个爱称,一个“小”字赞美了她的年轻的心态,善于接受新生事物。“90后”是因为她的年纪已经是九十岁了,用一个这么年轻的称呼,是赞美她像年轻人一样接受新生事物,与时俱进。由此分析作答即可。
21.从文中下列语句“ 老邱以为自己听错了” “第一单生意就这样三下两下做成了,老邱心里很纳闷” “最近,老邱又学会玩微信。老邱所在的村,开办老年食堂,以“九〇后”老邱的资格”“ 老邱听着一条条语音,笑得满脸的皱纹画起圈圈。 ”,可以总结出老邱的心理变化过程。由“惊讶不信”到“好奇纳闷”再到“主动接受”最后”快乐陶醉“
22.此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1.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人物直接描写(也叫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主题。
2.从侧面描写人物入手。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3.从细节描写入手。所谓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服饰、神情变化以及事物、环境的细微处进行的具体描写,更能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从文中的语句,对老邱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上可以分析出来。
2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作答时,需先明确所用修辞,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即可。这句话把满脸的皱纹比作水面上的涟漪。这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具体的语境可知,这处比喻生动形象的表现了老邱听到儿女们的语音后,内心有着无比的喜悦和满足,她的自信与乐观也在这笑容当中得到了体现。由此分析作答即可。
24.细读全文可知,妈妈从网上买菜籽,用支付宝收钱,可知网络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从妈妈上网,用微信订饭,可知当前的老年人们都乐于并且能够接受新生事物,做到与时俱进。老邱卖菜并不是为了挣多少钱,可知人们的生活都富裕了,并不是太在乎钱。文中社区开办老年食堂,发红包等细节,可以看到老年人都能得到社会和家庭的关爱。
四、作文(50分)
25.请以“有那样一抹色彩”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色彩,演绎亮丽的阳光,点缀明媚的自然;色彩,装饰美好的生活,扮靓诗意的人生;色彩,凝聚温馨的记忆,辉映灿烂的历史……在你的生命中,总有那一抹色彩,让你打开心扉;总有那一抹色彩,让你驻足流连。
要求:①不得借鉴或抄袭题干及现代文阅读。
②体裁不限,但不少于600字。
③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答案】【参考例文】
有那样一抹色彩
春节,回到老家,在一排簇新亮堂的房屋中,我找到了我日日思念的老屋。
已经易主的老屋门上简单贴着一副春联“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原本破旧的木楞窗户换成了铜漆的防盗窗,原先需要用一根长长的铁棍拴住的木头门也变成了金色洒亮的防盗门,不变的,是老屋那面灰黄色的水泥墙。
“快来!快来看电视啰 ”三十多年前的乡下村里,哪儿来的电视?邻居家调皮的小辉蹦蹦跳跳到我家,踮起脚尖够那屋墙上凹凸不平的水泥疙瘩,扭动其中稍大的一颗,假装把电视机开关旋开,又假装把那旋钮旋到最大,用手捂住耳朵。我和我的伙伴燕子哈哈笑着,又忽然抿嘴不作声,坐下,看那疙疙瘩瘩的水泥墙面,想象那里正放着《地道战》,放着《成吉思汗》,放着郭靖黄蓉还有阿信。阿信的日子过得苦啊,一大锅饭里蒸出来的,一大半是胡萝卜和白萝卜,米粒那么少。
我们呢?
我们的日子很甜。夏天的傍晚,趁着西天还有晚霞,我搬一张小凳,再拖一条宽条凳坐在门口,面前是一盆西瓜,或是香瓜,或者就是一碗泡着番茄蛋汤的冷饭,背靠着那一面灰黄色的水泥墙,听着门前梧桐在渐浓的暮色中沙沙轻唱,望着门口那条河对岸的梨树,树上不知什么时候偷偷结上果子啦,引得馋嘴的两只雀儿绕着树追逐争抢。
看乏了,听累了,吃完了。再拿一条阔板凳来,上面放上竹床,拽一只蒲扇在手,躺在凉床上,把背朝向对面人家亮起的昏黄电灯光,面朝夜幕中我的那面“电视墙”,墙上的电视已经剧终,变成星星点点的雪花屏,我在心里把刺啦刺啦的剧终音量调到最小,翻个身,面向满天温柔的星光,酣然入梦。
寻梦?
镀金的大门忽然打开,主人出来,看见陌生的我,愣住,转身锁上了门,离开。老屋几经易主,谁会认识我这个曾经的主人呢?
也许,只有那一幕灰黄色的水泥墙还会记得我?
是的,只那一抹和泥土一样的灰黄色,就足够温暖我的记忆,牵住我这一颗客居异乡的心。
一年又一年。
【知识点】记叙文;全命题作文;散文
【解析】【分析】 【审题立意】这是一篇全命题作文。审题可知,题目中的“色彩”可以有多种理解,一是具体的某种颜色,雪的白,叶的绿,花的红等等。二是比喻义,比如自信的色彩,乐观的色彩,成功的色彩等等。应把题目理解为写作内容的重点,以自己从这抹色彩当中获得的感悟与启示,自己对于这抹色彩的感情为表现的主旨,从生活中取材,写出真情实感。
【写作思路】
文体:记叙文。
主旨:老屋的色彩让我难忘,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思路:首段交代写作背景,春节,我回到了老家,回到了日日思念的老家。主体部分记叙自己在老屋的所见所闻所感,紧扣题目中的“色彩”一词,抒发自己回到老屋以后,因为物是人非而产生的惆怅之情。末段点明主旨,自己对于老屋的色彩永远难忘。与题目和首段相呼应。
【点评】 考生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讲述故事,演绎色彩,巧妙地将生活中的一个场面讲出来,显得生动活泼,昭示了作者在艺术表现上的个性化追求。可谓构思精巧,立意深刻。作者的整篇文章,以记叙为主,语言上清新自然,不仅升华了文章的主题,而且提升了整篇文章的文学韵味。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