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大河》(教学课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一条大河》(教学课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13 10:22:45

文档简介

《一条大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生字词。
2、感受文中的形象。
3、积累并背诵优美的文段.
过程与方法: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本文培养自己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文中的形象。
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文意。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堂:
教师播放电影《上甘岭》插曲《一条大河》引入课堂。
二、作家作品:
刘元举,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鸭绿江文学月刊社主编、社长。主要作品:小说集《人情》,散文集《西部生命》、《上帝广场》、《表述空间》、《没有初恋》,纪实文学集《黄河悲歌》,既是长篇《亲情钢琴梦》《钢琴时代》等。
三、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齐读全文或指名朗读。
3、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结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读试划分课文结构,教师引导归纳:
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回忆童年往事,表现我们对文化生活的渴望。
第二部分(3-7)自然段,我对一条大河这首歌的初步接触。
第三部分(8-17)自然段,听朗朗的演奏,真正了解了这首歌包含的思想感情。
四、再读全文,体会文中的情感:
五、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句子摘抄下来。
六、教师小结课堂。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课文研习与问题探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二、引导学生探究下列问题
1、少年钢琴天才朗朗结束了他《一条大河》的演奏之后为什么没有立刻起身,而观众也没有马上给他掌声?
2、否像《一条大河》的作者那样,由《黄河颂》、《长江之歌》或其他歌唱祖国、中华民族的歌曲引发过某种亲切、深情的感受?如果有这种体验,说给老师和同学听听。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后发言,教师引导,师生共同梳理归纳。
三、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旨。
四、迁移训练:
再听《一条大河》,选择演绎一首你印象最深的歌唱祖国、民族的歌曲。
五、教师小结课堂。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写作特点,借鉴写作技法。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二、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归纳,举例说明:
有条不紊、层层深入地表现中心。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是爱国或民族情感,但作者一开始并没有点明这一点,而是先说自己小时侯对看电影的喜爱,从而引出了《一条大河》这首歌曲,然后细致描写了听朗朗演奏这首歌曲时的感受,最后才点明了中心:世界各地都有华人,我相信所有的华人都会为一条大河而动情的。
三、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1、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梳理文章的语言特点:
语言充满激情。如描写朗朗演奏那部分,既有细腻的描写,又有充满感情的抒情、议论,显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和对音乐的独特理解,读后令人难忘。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诵。
小组内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教师评价,鼓励优秀。
四、说说本文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教师引导:详略得当的叙述,对重点部分的细致描写,都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借鉴。
五、教师总结全文。
六、作业布置:
1、完成配套练习册相关内容。
2、书面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后记:(共18张PPT)
导语
面对滔滔水声,听了歌颂祖国大江大河的歌曲你有何感想,又有何回忆?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刘元举的《一条大河》欣赏领略他的回忆。
一条大河
刘元举
作者作品简介
刘元举,《鸭绿江》文学月刊主编、主编兼社长兼书记。现为辽宁作家协会驻会专业作家。主要作品:中篇小说《黑马白马》,中短篇小说集《人情》;长篇纪实小说《手相梦》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钢琴梦》;散文集《表述空间》,散文集《西部生命》,散文集《上帝广场》,长卷散文《用镜头亲吻西藏》;长篇报告文学《爸爸的心就这么高——钢琴天才郎朗和他的父亲》等十五部。刘元举的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均有获奖作品;这些作品数十次获省级国家级作品奖。其中有首届冰心散文奖等。
以下的字词一定要掌握哦!
给下列有色的字注音:
潸然( ) 简陋( ) 偌大( ) 戛然( )
矜持( ) 饱蘸( ) 蓦地( ) 铆( )
惬意( ) 哼唱( ) 摇曳( ) 浸淫( )
颠簸( ) 角逐﹙ ﹚清泠泠﹙ ﹚ 荡漾﹙ ﹚
解释下列词语:
矜持: 缠绵: 潸然泪下:
浸淫: 偌大: 惬意:
戛然: 蓦地:
你做对了吗?订正一下。
潸然(shān) 简陋(lòu) 偌大(ruò) 戛然(jiá)
矜持(jīn) 饱蘸(zhàn) 蓦地(mò) 铆(mǎo)
惬意(qiè) 哼唱(hēng) 摇曳(yè) 浸淫(jìn yín)
颠簸﹙diān bǒ)清泠泠 ﹙líng﹚ 荡漾﹙dàng yàng﹚角逐﹙jué zhú﹚
矜持:端庄严肃;拘谨。
缠绵:婉转动人。
潸然泪下:潸然,流泪的样子。形容因受感动而流下眼泪。
浸淫:渐渐积累,逐步扩大。
偌大:这么大;那么大。
惬意:意愿得到满足而感到轻松愉快。
戛然:形容声音突然停止。
蓦地:表示出乎意料,相当于“突然”。
请欣赏郭兰英演唱的歌曲《我的祖国》。
电影《上甘岭》主题歌
一条大河波浪宽 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听惯了艄公的号子 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姑娘好像花儿一样 小伙儿心胸多宽广 为了开辟新天地 唤醒了沉睡的高山 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
作者围绕“一条大河”叙写了哪两件事?各有什么感受?
1——7自然段,记叙了作者小时候听“一条大河”的过程。第8自然段到结束,记叙了作者第二次听“一条大河”的过程细致入微地描写了这首歌带给作者的心理感受。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艺术的巨大魅力,也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对家乡,对祖国的无限深情。

(二)文章思路
文章总体上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7自然段,记叙了作者小时候听“一条大河”的过程。又分为三层,1—2自然段为第一层,主要交待了背景。3—5自然段记叙了听歌的过程。6—7自然段描写了这首歌带给我的心理感受。
第二部分:第8自然段到结束,记叙了作者第二次听“一条大河”的过程。也分为三层。8-11自然段为第一层,记叙了郎朗演奏“一条大河”的过程和带给我的心理震撼。12-15自然段写这首曲子带给郎朗的心理感受,它深深地打动了郎朗。最后一自然段为第三层,作者相信这首曲子一定能够感动所有的华人。
(三)写作特点
全文充满了对比和反衬。
首先,是童年时代那奇特的看电影的经历。文章的笔力集中在看电影的特点上:电影票虽然很便宜,但是,仍然一票难求。文章写这种院墙外看电影,是为了和日后听音乐天才郎朗演奏钢琴曲作对比。为了引出这首歌曲的特殊印象,作者又把它和一般的歌曲加以对比:不像一般战斗歌曲那样要让人尽情“狂唱不已”,而是需要“委婉轻柔地哼的”。这一切都为了引出听天才钢琴家郎朗演奏《一条大河》。 纵观全文,花这么多的篇幅,似乎有点过分。但是,这种印象的特点是柔婉动人,与后来听钢琴演奏并没有集中在柔婉这一点上把二者深刻地贯穿起来。
《一条大河》如何使音乐在文字上也有了生动的感觉?
①采用通感的手法,将音乐旋律转化为某些动作、画面等具体可感并与旋律相协调的视觉形象。②通过间接描写,强调“效果”的办法使读者感受到音乐的动人力量。③以贴切、精确、生动的比喻传达对音乐的感受。
这篇散文的特色,一是歌曲表达的热爱祖国的情感是普通人心中都有的一种美好动人的情感。二是歌曲的旋律是柔美的、柔婉动人的。三是歌词中的意象、形象既是大众化的,又充满诗意,特别是它们既都直观可感又都很有特点,很容易激活中华儿女的生活经验。比如说热爱和平、不怕战争,只用了两个可感的意象(好酒、猎枪)就表现出来了。将文字难以表述的属于听觉的音乐表现了出来。如下几点:①用视觉来表现。“像灵巧的船桨划开了宁静许久的画面,那清凌凌的波纹舒缓地荡漾开来”,这个画面和音乐旋律的轻盈、柔缓是协调一致的。②文中先用一个动作暗示乐曲开始时的柔和、轻灵,即“郎朗的手像气功状态中的起式,缓缓地飘落在键盘上”(尤其是“飘”字)。③用了比喻和通感。上述①、②点都用了比喻+视觉,即“通感”的手法。④用了“效果”手法。看完电影出场后的美好心情是一例,“排箫般共鸣”“合唱”等也是一例。

1.郎朗的双手像树叶样“飘落”在键盘上,又“像灵巧的船桨划开了宁静许久的河面”,这两个比喻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感受?
答:音乐会的气氛非常宁静,是演奏者和听众为了突出高潮而营造的“此时无声胜有声”蓄势;郎朗的动作从容、优雅、灵巧;乐声刚刚响起时是若有若无的、柔和的。
2.音乐响起时像宁静许久的河面被船桨划开了,那“清凌凌的波纹舒缓地荡漾开来”,请你描述比喻句描写的情景。
答:那清晰的、柔和的、舒缓的音乐渐渐传播开来。
3、音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声音的存在是短暂的,不可再现的,为了让读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往往把听觉的感受转化成视觉、嗅觉、触觉等等来描绘,使无形的音乐有生动、形象的感觉。请你模仿该语段的写法,写一个声音(不一定是音乐)片段。
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大河”作为文章题目?
四字词语也要掌握哦!
坚不可摧  威武雄壮  
颤颤巍巍  如泣如诉  
荡气回肠  催人泪下
下课
冯卫恩
2008年3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