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说

文档属性

名称 马 说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13 10:37: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文言文专项复习之
马 说
一、知识梳理,明确考点
1.文学常识、默写2.断句停顿
3. 字词解释 4.句子翻译
5.概括内容 6.把握情感及写法
文言文阅读的常见题型
韩愈,字 ,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 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 ”的美誉。
退之
唐代
文起八代之衰
1、作者回顾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马说”即谈马、论马。常用 的手法。
托物寓意
2、文体复习
3、易考名句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4、划分朗读节奏。
  
  
1、骈死于槽枥之间(停顿1处)
2、一食或尽粟一石(停顿1处)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停顿2处)
4、虽有千里之能(停顿1处)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停顿2处)
6、其真不知马也(停顿1处)
  
  
(友情提醒:可要看清要求哟)
如何划分古文朗读节奏
方法指导
一、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
如“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入/则无法家拂世,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二、按照“动宾/动宾”的形式划分 “
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三、凭借语感,根据句意进行划分 “无/丝竹之乱耳”。
四、歧义短语之间要停顿。
五、领起词、发语词后要停顿。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5、重点字词
通假字
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
通“饲”,喂养
“见”通“现” 显现
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吗。
尽其材——
通“才”,才能
一词多义
奴隶人之手
马之千里者
策之
鸣之
助词,的
定语后置标志
代词,它
助词,无意义
不以其道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代词,驱使千里马的
表反问,难道
表揣测,恐怕


安求其能千里也
动词,能够。
虽有千里之能
名词,能力。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吃 吃尽
通饲,喂养 竭尽
食尽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动词,驱使
名词,马鞭子
中考常考字词:1、文下注释;2、课后练习题中的;3、特殊用法;4、练习中频繁出现的;5、老师反复强调的
规律总结:
方法指导:注重积累,反复巩固,结合语境,理解记忆
6、句子翻译
1、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而著称。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而(根据它的食量)喂养它。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鞭策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嘶叫又不通晓它的意思。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文言文翻译原则:
分析文段一:
1、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3、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2、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
里称也。
7、文本复习
分析文段二:
1、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
2、本段文字从侧面讽刺了统治者怎样的特点?
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
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愤怒谴责的感情
分析文段三:
2、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不
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
写法及情感
本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把___ __比作千里马,把__ __ __ __ __ __比作食马者,反映了古代统治者__ __ __ ___、__ __ __ __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__ ___ ___ ___ __ ___ ___的愤懑之情。
人才
愚妄无知的统治者
埋没人才
摧残人才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B. 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C.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小试牛刀
D
二、命题实践,激发兴趣
假如你是中考命题老师,你能结合《马说》为我们命一组文言文试题吗?(自古成功在尝试)
我的试卷我做主
分工:
一组:文常节奏
二组:字词
三组:译句
四组:简答
三、中考冲浪,迁移拓展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七年,入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 ”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鞍甲而不息不汉,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揣,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释】①帝:宋高宗赵构,此次谈话后遂封岳飞为太尉。②介:备上鞍甲。③褫(chǐ):脱去,卸下。④秣:喂食。
  
【译文】 七年的时候,岳飞觐见皇帝,皇帝向岳飞问道:“爱卿获得过上好的马没有 ”岳飞回答说:“我原有过两匹上好的马。一匹马每天能吃几斗草料,喝一斛(当时以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泉水,然而如果草料不是精制品、泉水不清洁,那么它们就不接受。给它们披上甲衣让其驰骋,刚开始跑得并不快,等到跑了百来里,才振奋精神撒腿飞跑。从午时至酉时(相当于现在从中午11时到晚上7时)还可跑完二百里。(跑完之后)把鞍子和甲衣卸下来,它们既不喘气,也不冒汗,好像没什么事儿一样。
这样的马,它食量大,但不乱吃;力气大,但不乱用。这才是日行千里的好马啊,可惜它们不幸相继死了。我现在所骑的马,每天吃的草料不超过几升,而且喂养时它并不选择精良的食料,给水喝时它也不选择干净的泉水。(骑行时)缰绳还没有拉直,它就跳起来迅猛奔跑,可刚刚跑了一百里,它就力气用尽、大汗淋漓、喘气不止,现出一副立即要死的样子。这样的马,吃得不多并很容易满足,喜欢炫耀力气,但跑不了几下就累趴了,这是低能蠢笨的劣马啊!”宋高宗听后夸奖岳飞说得好 。
1、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受 大 而 不 苟 取 力 裕 而 不求 逞 致 远 之 材 也  
2、解释下列红体字。 (4分)
故虽有名马 是马也 好逞易穷 帝称善
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⑵比行百里始奋迅。
  
  
  
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4.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你对这个道理的认识。(3分)
 
 
告诉人们要善于识别人才、选拔人才、任用人才、重视人才(不要不识人才)的道理。/第二问可以从正面答善于识别人才和正确使用人才的好处,也可以从反面答不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的坏处,可以谈如何选拔人才,也可以谈如何用好人才留住人才,要结合具体事例(人物或事件)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四、盘点收获,分享心得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请说出来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