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地理开学试卷
一、选择题
1.(2021七上·西宁期末)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下列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是赤道稍扁、两极略鼓的球体
B.地球的最大半径是6371千米
C.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万平方千米
D.地球的最大周长约为4万千米
2.(2021七上·西宁期末)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对图中①②③④四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①点位于本初子午线上 B.②点位于南回归线上
C.③点位于中纬度地区 D.④点在(60°N,40°W)
(2)位于东西半球分界线上的点是( )
A.①点 B.②点 C.③点 D.④点
(3)②点位于③点的( )
A.西南方向 B.西北方向 C.东北方向 D.东南方向
3.(2021七上·西宁期末)下列对地球海陆分布状况的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陆地多集中分布于北半球 B.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
C.北极地区主要分布着陆地 D.海洋被陆地分隔、互不连通
4.(2015七上·高青期末)小强学习了中国地理后,在日记中这样描述其地理位置,你认为正确的是( )
A.从东西半球看,我国位于西半球
B.从南北半球看,我国位于南半球
C.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和北寒带,没有热带
D.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兼备
5.(2019七上·黑龙江月考)符合我国领土四至点(最东端、西端、南端、北端)的省份组合是( )
①黑龙江②内蒙古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④西藏⑤云南⑥海南⑦台湾⑧吉林
A.①③⑥① B.⑦⑤⑥② C.⑧④⑦① D.①③⑥②
6.(2021七上·西宁期末)下列属于描述气候的诗句是( )
A.清明时节雨纷纷 B.冷露无声湿桂花
C.山雨欲来风满楼 D.春风不度玉门关
7.(2021七上·西宁期末)通常情况下,一天当中陆地气温最低值一般出现在( )
A.0时左右 B.2时左右 C.日出前后 D.22时左右
8.(2021七上·西宁期末)非洲乞力马扎罗山形成“赤道雪山”奇特景观的原因是( )
A.人为因素 B.地形因素 C.海陆因素 D.纬度因素
9.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关系密切,下列条件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是( )
①便利的交通 ②平坦的地形 ③高山、荒漠 ④气候湿热 ⑤水源充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③④⑤
(2021八下·西宁开学考)读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单位轮廓示意图(圆圈表示行政中心,粗线表示山脉),完成下面小题。
10.a、b、c、d四个省级行政单位简称依次为( )
A.赣、浙、闽、贵(黔) B.浙、吉、新、粤
C.豫、赣、粤、贵(黔) D.吉、新、粤、贵
11.有关省级行政单位c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行政中心位于黄河沿岸
B.图中所示山脉是南北走向
C.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区之一
D.是民族自治区
12.我国水旱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是
A.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
B.冬季风不稳定
C.南北跨纬度大
D.地形复杂多样
13.(2021七上·西宁期末)欧洲北部居民房屋有尖顶高耸,屋顶坡度大的特点,这主要是因为( )
A.气候湿热,利于通风散热 B.雨雪天气多,利于雨雪流泻
C.气候寒冷,利于采光增暖 D.沙尘天气多,防止沙尘堆积
二、解答题
14.(2021七上·西宁期末)请结合资料及图,完成下列小题。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1)2021年1月5日为小寒节气,小寒节气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行至 和 之间。(填写相应序号)
(2)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分节气时,地球运行到 处,太阳直射 (填纬线的名称)。当 节气时,太阳也直射该纬线。
(3)6月22日前后,我们会迎来夏至日,此日太阳直射 (填纬线名称) ,该纬线的纬度是
(4)又是一年寒冬到,冬至日是在每年的 月 日前后,此日,西宁白昼时间最 ,南极圈以内地区会出现 现象。
(5)地球在公转的同时又在不停地围绕 自转,自转的方向是
(6)地球自转产生 的地理现象.地球公转产生 的地理现象。
15.(2016八上·兴化期中)读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上的山脉C是 ,D是 .
(2)图中A山峰位于我国和 (国家)交界处;B是 盆地,该盆地分布有我国面积最大的 沙漠;F是 平原,素有“鱼米之乡”之称.
(3)图中E河流是 ,它是我国最大的 (内流或外流)河.G河流是 ,注入 洋.
(4)图中①和②所在河流水能资源蕴藏丰富,有“ ”之称.①和②两处适合建水电站的是 处,原因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不规则的球体,故A不正确,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故B不正确;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故C不正确;地球的最大周长约为4万千米,故D正确。故答案为:D。
【点评】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很久的发展历程,最早由麦哲伦实现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后来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以及现代探测技术的运用,人们发现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经过测量,地球的极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
2.【答案】(1)C
(2)A
(3)A
【知识点】经纬线的特点及划分;东西半球的划分;经纬网判断方向、定位
【解析】【分析】(1)读图分析可知,①点位于0°纬线上,西经20°,故A不正确;②点位于北回归线上,故B不正确;③点位于北纬40°,中纬度地区,故C正确;④点在(60°N,40°E).故D不正确。根据题意选C。(2)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西经20°和东经160°组成的经线圈,读图可知,①点位于西经20°,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故答案为:A。(3)根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可判断,②点位于③点的西南方向。故答案为:A。
【点评】(1)在经纬网上,经线的度数叫做经度,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纬线的度数叫纬度,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
(2)为了避免将同一国家划分在不同半球,人们习惯上将20°W和160°E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作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以东、160°E以西的地区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是以0°纬线即赤道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3)①在经纬网图上判断方向时,利用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来辨别。同一经线上为正南或正北关系,同一纬线上为正东或正西关系。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的两个点,通常要先判断出二者的东西方向,再判断出南北方向,最后结合前两步的判断最终确定位置关系。
②在极地俯视图上判断方向时,一般需先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出是南极点还是北极点,再依据经纬度变化方向去判读。在南极点上,四周都是北方;在北极点上,四周都是南方。
3.【答案】A
【知识点】世界的海陆分布
【解析】【分析】根据世界海陆分布的特征可知,陆地多集中分布于北半球,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北极地区主要分布着海洋,陆地被海洋分割呈大大小小的很多块,海洋是连在一起的。故A正确,BCD不正确,故答案为:A。
【点评】地球表面是由陆地和海洋构成的,陆地占29%、海洋占71%,即七分海洋,三分陆地。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但南极周围却是南极大陆。无论我们怎么划分,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4.【答案】D
【知识点】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解析】【分析】我国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故AB错误;
我国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故C错误;
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我国从东西半球来看,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位于北半球;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
5.【答案】A
【知识点】中国的疆域
【解析】【分析】我国地域辽阔,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汇合处(位于黑龙江省);
最西端--帕米尔高原(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最南端--曾母暗沙(海南省);
最北端--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黑龙江省);
故A符合题意。
【点评】我国领土最北端是黑龙江省漠河县北端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最东端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汇合处,最南端是海南省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最西端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帕米尔高原。
6.【答案】D
【知识点】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
【解析】【分析】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的大气变化,气候是指一个地方长时间稳定的大气状况,清明时节雨纷纷 、冷露无声湿桂花、山雨欲来风满楼属于一个地方短时间的大气变化,为天气,春风不度玉门描述的一个地方长时间稳定的大气状况,属于气候,故答案为:D。
【点评】①天气是一定区域短时段内的大气状态(如冷暖、风雨、干湿、阴晴等)及其变化的总称。最大特点是多变,直接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深广影响。天气渗透到人们和每一个生活领域,关注天气预报成为人们的日常活动必备。
②气候是大气物理特征的长期平均状态,研究气候的科学是气候学,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
7.【答案】C
【知识点】气温的变化(定义、测量、日变化与年变化、等温线)
【解析】【分析】通常情况下,一天当中陆地气温最低值一般出现在日出前后,一天当中陆地气温最高值一般出现在14时,A、B、D错误 ,C正确,故答案为:C。
【点评】一般情况下,陆地上一天中的最高温出现在14时前后,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一天中正午12时太阳辐射最强,此时地面温度随着吸收太阳辐射而升高,到13时左右地面温度最高。由于地面增温后将热量传递给大气需要一段时间,故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14时后太阳辐射继续减弱,地面温度不断降低,地面辐射不断减弱,气温也随之下降,到日出前后,气温达到最低值。
8.【答案】B
【知识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解析】【分析】乞动马扎罗山 ,有“赤道雪山”之称,山顶终年积雪,形成这种景观的主要原因是海拔高,气温低,山顶积雪终年不化。所以是地形因素,故答案为:B。
【点评】影响气候的因素很多,如下所示:
影响因素 对气候影响的表现
太阳辐射(纬度位置) 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大气环流 气压带、风带 低气压带控制多雨,高气压带控制干燥;西风带控制多雨,信风带和极地东风带控制干燥;海风(向岸风)控制多雨,陆风(离岸风)控制少雨;风从低纬吹向高纬增温,反之降温。
季风 夏季风控制高温多雨,冬季风控制低温少雨
下垫面 海陆分布 沿海地区一般气温年较差小,降水较多;内陆地区一般气温年较差大,降水较少
地形 山地较同纬度平原气温低,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山地迎风坡比背风坡降水多;海拔高气温低。
洋流 暖流使沿岸气温升高,降水增多;寒流使沿岸气温降低,降水减少
9.【答案】C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乡村民居有的集中,有的分散,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山麓或公路分布.许多乡村民居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和环境特点.有利于聚落形成的条件有:地形平坦、交通方便、土壤肥沃、经济发达、气候适宜、水源充足等;结合选项.
故选:C.
【点评】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settlement).从规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巨型都市,小到只有几十个人的村庄.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景观特色.
【答案】10.B
11.D
【知识点】中国的行政区划
【解析】【点评】我国省级行政中心及其简称
省市 简称 行政中心 省市 简称 行政中心
北京市 京 北京市 湖南省 湘 长沙
天津市 津 天津 广东省 粤 广州
河北省 冀 石家庄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 南宁
山西省 晋 太原 海南省 琼 海口
内蒙古自治区 蒙 呼和浩特 重庆市 渝 重庆
辽宁省 辽 沈阳 四川省 川或蜀 成都
吉林省 吉 长春 贵州省 贵或黔 贵阳
黑龙江省 黑 哈尔滨 云南省 云或滇 昆明
上海市 沪 上海 西藏自治区 藏 拉萨
江苏省 苏 南京 陕西省 陕或秦 西安
浙江省 浙 杭州 甘肃省 甘或陇 兰州
安徽省 皖 合肥 青海省 青 西宁
福建省 闽 福州 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 银川
江西省 赣 南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 乌鲁木齐
山东省 鲁 济南 台湾省 台 台北
河南省 豫 郑州 香港特别行政区 港 香港
湖北省 鄂 武汉 澳门特别行政区 澳 澳门
10.根据省区的边界形状可知,a为浙江省,简称浙,b为吉林省,简称吉,c为新疆自治区,简称新,d为广东省,简称粤。故答案为: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11.图中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民族自治区;行政中心位于准噶尔盆地,不在黄河沿岸;所示山脉是东西走向;人口密度小,选项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12.【答案】A
【知识点】中国主要气象灾害的成因及分布
【解析】【分析】
我国季风气候显著,夏季风活动不稳定,带来的降水时空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会导致水旱灾害的发生.根据题意.
故选:A.
13.【答案】B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欧洲的自然环境(地形地势、气候、河流)
【解析】【分析】欧洲北部所处纬度较高,冬季气温低,降雪量大,为了避免厚厚的积雪压塌房顶,因此,欧洲北部的建筑多为尖顶状,以减轻积雪对房顶的压力。结合题意,故答案为:B。
【点评】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例如北极圈附近居住的因纽特人构筑的小冰屋墙体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内温度;气温高的地区,聚落地区墙壁较薄,房间较大,窗户较小,从而达到防暑的效果;热带多雨地区人们一般都建双层木楼或竹楼,通风较好,人居住在楼上比较凉爽干燥。
14.【答案】(1)③;④
(2)④;赤道;秋分
(3)北回归线;23. 5°N 或北纬23.5°
(4)12;22;短;极昼
(5)地轴;自西向东
(6)昼夜更替(或昼夜交替);季节变化(或四季变化)
【知识点】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分析】(1)由二分二至日图可知,①为夏至日,②为秋分日,③为冬至日,④为春分日。1月5日,位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和春分日(3月21日前后)之间。(2)春分节气地球运行到④处,太阳直射赤道,赤道为0°。(3)6月22日前后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纬度为23.5°N。(4)冬至日是每年的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在这天昼最短夜最长,西宁位于北半球,此日,西宁白昼时间最短。(5)地球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自转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6)地球自转产生例如昼夜交替、地转偏向力、产生时差等现象。地球公转会产生例如昼夜长短、季节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等现象。
【点评】(1)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倾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春分日在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夏至日在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秋分日在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冬至日在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2)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各地为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的时刻,且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各地为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的时刻,且越往北昼越短,夜越长。二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3)地球围绕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做地球自转,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地球不停地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方时、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等现象;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着太阳转动叫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地球五带等现象。
15.【答案】(1)大兴安岭;雪峰山
(2)尼泊尔;塔里木;塔克拉玛干;长江中下游
(3)塔里木河;内流;雅鲁藏布江;印度
(4)水能宝库;①;位于第二、三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丰富
【知识点】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分界、各阶梯内主要地形类型
【解析】【分析】(1)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分界山脉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一线,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分界山脉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2)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第一级阶梯包括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地形以高原为主;第二级阶梯包括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第三阶梯主要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辽东丘陵、山东丘陵和江南丘陵,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读图可知,(1)图中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上的山脉C是大兴安岭,D是雪峰山;(2)图中A山峰是珠穆朗玛峰位于我国和尼泊尔交界处,B是塔里木盆地,该盆地分布有我国面积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F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素有“鱼米之乡”之称;(3)图中E河流是塔里木河,它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G河流是雅鲁藏布江,注入印度洋;(4)图中F河流是长江,其水能资源蕴藏丰富,有“水能宝库”之称.在该河①处和②处,适宜建水电站的是①处,原因是位于第二、三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丰富.故答案为:(1)大兴安岭;雪峰山;(2)尼泊尔;塔里木;塔克拉玛干;长江中下游;(3)塔里木河;内流;雅鲁藏布江,印度;(4)水能宝库;①;位于第二、三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丰富.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重点考查了我国各地形区、河流的位置,记忆时应该对照地形图,灵活运用.
1 / 1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地理开学试卷
一、选择题
1.(2021七上·西宁期末)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下列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是赤道稍扁、两极略鼓的球体
B.地球的最大半径是6371千米
C.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万平方千米
D.地球的最大周长约为4万千米
【答案】D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不规则的球体,故A不正确,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故B不正确;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故C不正确;地球的最大周长约为4万千米,故D正确。故答案为:D。
【点评】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很久的发展历程,最早由麦哲伦实现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后来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以及现代探测技术的运用,人们发现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经过测量,地球的极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
2.(2021七上·西宁期末)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对图中①②③④四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①点位于本初子午线上 B.②点位于南回归线上
C.③点位于中纬度地区 D.④点在(60°N,40°W)
(2)位于东西半球分界线上的点是( )
A.①点 B.②点 C.③点 D.④点
(3)②点位于③点的( )
A.西南方向 B.西北方向 C.东北方向 D.东南方向
【答案】(1)C
(2)A
(3)A
【知识点】经纬线的特点及划分;东西半球的划分;经纬网判断方向、定位
【解析】【分析】(1)读图分析可知,①点位于0°纬线上,西经20°,故A不正确;②点位于北回归线上,故B不正确;③点位于北纬40°,中纬度地区,故C正确;④点在(60°N,40°E).故D不正确。根据题意选C。(2)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西经20°和东经160°组成的经线圈,读图可知,①点位于西经20°,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故答案为:A。(3)根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可判断,②点位于③点的西南方向。故答案为:A。
【点评】(1)在经纬网上,经线的度数叫做经度,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纬线的度数叫纬度,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
(2)为了避免将同一国家划分在不同半球,人们习惯上将20°W和160°E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作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以东、160°E以西的地区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是以0°纬线即赤道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3)①在经纬网图上判断方向时,利用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来辨别。同一经线上为正南或正北关系,同一纬线上为正东或正西关系。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的两个点,通常要先判断出二者的东西方向,再判断出南北方向,最后结合前两步的判断最终确定位置关系。
②在极地俯视图上判断方向时,一般需先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出是南极点还是北极点,再依据经纬度变化方向去判读。在南极点上,四周都是北方;在北极点上,四周都是南方。
3.(2021七上·西宁期末)下列对地球海陆分布状况的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陆地多集中分布于北半球 B.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
C.北极地区主要分布着陆地 D.海洋被陆地分隔、互不连通
【答案】A
【知识点】世界的海陆分布
【解析】【分析】根据世界海陆分布的特征可知,陆地多集中分布于北半球,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北极地区主要分布着海洋,陆地被海洋分割呈大大小小的很多块,海洋是连在一起的。故A正确,BCD不正确,故答案为:A。
【点评】地球表面是由陆地和海洋构成的,陆地占29%、海洋占71%,即七分海洋,三分陆地。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但南极周围却是南极大陆。无论我们怎么划分,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4.(2015七上·高青期末)小强学习了中国地理后,在日记中这样描述其地理位置,你认为正确的是( )
A.从东西半球看,我国位于西半球
B.从南北半球看,我国位于南半球
C.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和北寒带,没有热带
D.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兼备
【答案】D
【知识点】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解析】【分析】我国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故AB错误;
我国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故C错误;
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我国从东西半球来看,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位于北半球;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
5.(2019七上·黑龙江月考)符合我国领土四至点(最东端、西端、南端、北端)的省份组合是( )
①黑龙江②内蒙古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④西藏⑤云南⑥海南⑦台湾⑧吉林
A.①③⑥① B.⑦⑤⑥② C.⑧④⑦① D.①③⑥②
【答案】A
【知识点】中国的疆域
【解析】【分析】我国地域辽阔,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汇合处(位于黑龙江省);
最西端--帕米尔高原(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最南端--曾母暗沙(海南省);
最北端--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黑龙江省);
故A符合题意。
【点评】我国领土最北端是黑龙江省漠河县北端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最东端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汇合处,最南端是海南省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最西端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帕米尔高原。
6.(2021七上·西宁期末)下列属于描述气候的诗句是( )
A.清明时节雨纷纷 B.冷露无声湿桂花
C.山雨欲来风满楼 D.春风不度玉门关
【答案】D
【知识点】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
【解析】【分析】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的大气变化,气候是指一个地方长时间稳定的大气状况,清明时节雨纷纷 、冷露无声湿桂花、山雨欲来风满楼属于一个地方短时间的大气变化,为天气,春风不度玉门描述的一个地方长时间稳定的大气状况,属于气候,故答案为:D。
【点评】①天气是一定区域短时段内的大气状态(如冷暖、风雨、干湿、阴晴等)及其变化的总称。最大特点是多变,直接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深广影响。天气渗透到人们和每一个生活领域,关注天气预报成为人们的日常活动必备。
②气候是大气物理特征的长期平均状态,研究气候的科学是气候学,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
7.(2021七上·西宁期末)通常情况下,一天当中陆地气温最低值一般出现在( )
A.0时左右 B.2时左右 C.日出前后 D.22时左右
【答案】C
【知识点】气温的变化(定义、测量、日变化与年变化、等温线)
【解析】【分析】通常情况下,一天当中陆地气温最低值一般出现在日出前后,一天当中陆地气温最高值一般出现在14时,A、B、D错误 ,C正确,故答案为:C。
【点评】一般情况下,陆地上一天中的最高温出现在14时前后,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一天中正午12时太阳辐射最强,此时地面温度随着吸收太阳辐射而升高,到13时左右地面温度最高。由于地面增温后将热量传递给大气需要一段时间,故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14时后太阳辐射继续减弱,地面温度不断降低,地面辐射不断减弱,气温也随之下降,到日出前后,气温达到最低值。
8.(2021七上·西宁期末)非洲乞力马扎罗山形成“赤道雪山”奇特景观的原因是( )
A.人为因素 B.地形因素 C.海陆因素 D.纬度因素
【答案】B
【知识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解析】【分析】乞动马扎罗山 ,有“赤道雪山”之称,山顶终年积雪,形成这种景观的主要原因是海拔高,气温低,山顶积雪终年不化。所以是地形因素,故答案为:B。
【点评】影响气候的因素很多,如下所示:
影响因素 对气候影响的表现
太阳辐射(纬度位置) 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大气环流 气压带、风带 低气压带控制多雨,高气压带控制干燥;西风带控制多雨,信风带和极地东风带控制干燥;海风(向岸风)控制多雨,陆风(离岸风)控制少雨;风从低纬吹向高纬增温,反之降温。
季风 夏季风控制高温多雨,冬季风控制低温少雨
下垫面 海陆分布 沿海地区一般气温年较差小,降水较多;内陆地区一般气温年较差大,降水较少
地形 山地较同纬度平原气温低,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山地迎风坡比背风坡降水多;海拔高气温低。
洋流 暖流使沿岸气温升高,降水增多;寒流使沿岸气温降低,降水减少
9.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关系密切,下列条件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是( )
①便利的交通 ②平坦的地形 ③高山、荒漠 ④气候湿热 ⑤水源充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③④⑤
【答案】C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乡村民居有的集中,有的分散,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山麓或公路分布.许多乡村民居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和环境特点.有利于聚落形成的条件有:地形平坦、交通方便、土壤肥沃、经济发达、气候适宜、水源充足等;结合选项.
故选:C.
【点评】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settlement).从规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巨型都市,小到只有几十个人的村庄.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景观特色.
(2021八下·西宁开学考)读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单位轮廓示意图(圆圈表示行政中心,粗线表示山脉),完成下面小题。
10.a、b、c、d四个省级行政单位简称依次为( )
A.赣、浙、闽、贵(黔) B.浙、吉、新、粤
C.豫、赣、粤、贵(黔) D.吉、新、粤、贵
11.有关省级行政单位c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行政中心位于黄河沿岸
B.图中所示山脉是南北走向
C.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区之一
D.是民族自治区
【答案】10.B
11.D
【知识点】中国的行政区划
【解析】【点评】我国省级行政中心及其简称
省市 简称 行政中心 省市 简称 行政中心
北京市 京 北京市 湖南省 湘 长沙
天津市 津 天津 广东省 粤 广州
河北省 冀 石家庄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 南宁
山西省 晋 太原 海南省 琼 海口
内蒙古自治区 蒙 呼和浩特 重庆市 渝 重庆
辽宁省 辽 沈阳 四川省 川或蜀 成都
吉林省 吉 长春 贵州省 贵或黔 贵阳
黑龙江省 黑 哈尔滨 云南省 云或滇 昆明
上海市 沪 上海 西藏自治区 藏 拉萨
江苏省 苏 南京 陕西省 陕或秦 西安
浙江省 浙 杭州 甘肃省 甘或陇 兰州
安徽省 皖 合肥 青海省 青 西宁
福建省 闽 福州 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 银川
江西省 赣 南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 乌鲁木齐
山东省 鲁 济南 台湾省 台 台北
河南省 豫 郑州 香港特别行政区 港 香港
湖北省 鄂 武汉 澳门特别行政区 澳 澳门
10.根据省区的边界形状可知,a为浙江省,简称浙,b为吉林省,简称吉,c为新疆自治区,简称新,d为广东省,简称粤。故答案为: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11.图中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民族自治区;行政中心位于准噶尔盆地,不在黄河沿岸;所示山脉是东西走向;人口密度小,选项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12.我国水旱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是
A.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
B.冬季风不稳定
C.南北跨纬度大
D.地形复杂多样
【答案】A
【知识点】中国主要气象灾害的成因及分布
【解析】【分析】
我国季风气候显著,夏季风活动不稳定,带来的降水时空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会导致水旱灾害的发生.根据题意.
故选:A.
13.(2021七上·西宁期末)欧洲北部居民房屋有尖顶高耸,屋顶坡度大的特点,这主要是因为( )
A.气候湿热,利于通风散热 B.雨雪天气多,利于雨雪流泻
C.气候寒冷,利于采光增暖 D.沙尘天气多,防止沙尘堆积
【答案】B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欧洲的自然环境(地形地势、气候、河流)
【解析】【分析】欧洲北部所处纬度较高,冬季气温低,降雪量大,为了避免厚厚的积雪压塌房顶,因此,欧洲北部的建筑多为尖顶状,以减轻积雪对房顶的压力。结合题意,故答案为:B。
【点评】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例如北极圈附近居住的因纽特人构筑的小冰屋墙体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内温度;气温高的地区,聚落地区墙壁较薄,房间较大,窗户较小,从而达到防暑的效果;热带多雨地区人们一般都建双层木楼或竹楼,通风较好,人居住在楼上比较凉爽干燥。
二、解答题
14.(2021七上·西宁期末)请结合资料及图,完成下列小题。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1)2021年1月5日为小寒节气,小寒节气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行至 和 之间。(填写相应序号)
(2)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分节气时,地球运行到 处,太阳直射 (填纬线的名称)。当 节气时,太阳也直射该纬线。
(3)6月22日前后,我们会迎来夏至日,此日太阳直射 (填纬线名称) ,该纬线的纬度是
(4)又是一年寒冬到,冬至日是在每年的 月 日前后,此日,西宁白昼时间最 ,南极圈以内地区会出现 现象。
(5)地球在公转的同时又在不停地围绕 自转,自转的方向是
(6)地球自转产生 的地理现象.地球公转产生 的地理现象。
【答案】(1)③;④
(2)④;赤道;秋分
(3)北回归线;23. 5°N 或北纬23.5°
(4)12;22;短;极昼
(5)地轴;自西向东
(6)昼夜更替(或昼夜交替);季节变化(或四季变化)
【知识点】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分析】(1)由二分二至日图可知,①为夏至日,②为秋分日,③为冬至日,④为春分日。1月5日,位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和春分日(3月21日前后)之间。(2)春分节气地球运行到④处,太阳直射赤道,赤道为0°。(3)6月22日前后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纬度为23.5°N。(4)冬至日是每年的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在这天昼最短夜最长,西宁位于北半球,此日,西宁白昼时间最短。(5)地球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自转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6)地球自转产生例如昼夜交替、地转偏向力、产生时差等现象。地球公转会产生例如昼夜长短、季节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等现象。
【点评】(1)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倾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春分日在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夏至日在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秋分日在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冬至日在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2)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各地为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的时刻,且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各地为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的时刻,且越往北昼越短,夜越长。二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3)地球围绕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做地球自转,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地球不停地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方时、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等现象;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着太阳转动叫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地球五带等现象。
15.(2016八上·兴化期中)读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上的山脉C是 ,D是 .
(2)图中A山峰位于我国和 (国家)交界处;B是 盆地,该盆地分布有我国面积最大的 沙漠;F是 平原,素有“鱼米之乡”之称.
(3)图中E河流是 ,它是我国最大的 (内流或外流)河.G河流是 ,注入 洋.
(4)图中①和②所在河流水能资源蕴藏丰富,有“ ”之称.①和②两处适合建水电站的是 处,原因是 .
【答案】(1)大兴安岭;雪峰山
(2)尼泊尔;塔里木;塔克拉玛干;长江中下游
(3)塔里木河;内流;雅鲁藏布江;印度
(4)水能宝库;①;位于第二、三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丰富
【知识点】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分界、各阶梯内主要地形类型
【解析】【分析】(1)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分界山脉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一线,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分界山脉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2)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第一级阶梯包括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地形以高原为主;第二级阶梯包括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第三阶梯主要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辽东丘陵、山东丘陵和江南丘陵,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读图可知,(1)图中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上的山脉C是大兴安岭,D是雪峰山;(2)图中A山峰是珠穆朗玛峰位于我国和尼泊尔交界处,B是塔里木盆地,该盆地分布有我国面积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F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素有“鱼米之乡”之称;(3)图中E河流是塔里木河,它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G河流是雅鲁藏布江,注入印度洋;(4)图中F河流是长江,其水能资源蕴藏丰富,有“水能宝库”之称.在该河①处和②处,适宜建水电站的是①处,原因是位于第二、三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丰富.故答案为:(1)大兴安岭;雪峰山;(2)尼泊尔;塔里木;塔克拉玛干;长江中下游;(3)塔里木河;内流;雅鲁藏布江,印度;(4)水能宝库;①;位于第二、三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丰富.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重点考查了我国各地形区、河流的位置,记忆时应该对照地形图,灵活运用.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