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阿房宫赋》课后巩固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阿房宫赋》课后巩固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13 10:47: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阿房宫赋》课后巩固
检查我的基础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六王毕,四海一( )
(2)蜀山兀,阿房出( )
(3)直走咸阳( )
(4)廊腰缦回( )
(5)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
(6)杳不知其所之也( )
(7)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
(8)金块珠砾,弃掷逦迤( )
(9)戍卒叫,函谷举( )
(10)可怜焦土( )
(11)族秦者秦也( )
(12)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
答案:(1)统一。(2)高而上平。(3)趋向。(4)萦绕;曲折。(5)座,所。(6)到、往。
(7)姿态的美好;美丽。(8)连续不断。(9)攻占。(10)可惜。(11)灭族。(12)传递。
2.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的区别。
(1)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2)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3)韩、魏之经营。
(4)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参考答案:(1)古义:“钩心”,指各种建筑物都向中心区攒聚。斗角,指屋角互相对峙,好像兵戈相斗。指宫室建筑精巧。今义:比喻人各用心机,互相排挤(今作勾心斗角)。
(2)古义:指天气。今义:指一个地区的气象特征。
(3)古义:金玉珠宝。今义:筹划、组织或计划。
(4)古义:座。今义:下降、衰败。
3.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蜀山兀(wù) 辘辘远听(lù) 鼎铛玉石 (dāng)
B.囷囷焉(qūn) 尽态极妍(yán) 架梁之椽(yuán)
C.阿房宫(ē) 摽掠其人(piāo) 金块珠砾(lì)
D.尽锱铢(zhī zhū) 妃嫔媵嫱(yìng) 逦迤(lǐ yǐ)
解析:A项,鼎铛chēng玉石;B项,架梁之椽chuán;D项,锱zī铢。
答案:C
4.下列加点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解析:A项,统一;万一。B项,喜欢;珍惜。C项,夺取,占有。D项,家族;灭族。
答案:C
5.下列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解析:A项,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语气助词,无实意。B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C项,名词,成年男子的通称;语气助词,表感叹。D项,介词,表比较。
答案:D
6.下列加点词语含义与现代相同的一组是( )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⑥用之如泥沙 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⑧多于市人之言语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③⑤⑥⑧ D.②③⑥⑦
解析:
①古:指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②古:雨雪晴阴;今:一个地区,一段较长时期内的气象概况。④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筹划管理或组织(企业、活动)。⑦古:可惜;今:怜悯,同情。
答案:C
7.杜牧,字__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晚唐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______________合称为“小李杜”,有文集______________。
答案:牧之 樊川 李商隐 《樊川文集》
剖析精彩文段
阅读下文,完成8—11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8.下列两句中的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解析:两个“之”字,分别是代词、助词;两个“而”字,分别是表转折,表顺承。
答案:B
9.文中画线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②南亩:泛指农田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④呕哑:难听的音乐⑤独夫:孤单的人 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⑦楚人:指刘邦 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 B.②③⑥⑧ C.①③⑤⑧ D.②④⑥⑦
解析:
①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④形容声音嘈杂,⑤指独裁者,⑦指项羽。
答案:B
10.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句中四处“后人”之所指是( )
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唐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B.①②④相同,都是指唐人;④是指唐以后的人。
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唐以后的人。
D.①④相同,都是指唐人(如杜牧);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解析:根据文意合理推断。
答案:B
11.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解析:
C项作者没有表示同情。
答案:C
综合拓展提升
(2006广东高考,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5题。
杜环,字叔循。其先庐陵人,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环尤好学,工书,重然诺,好周人急。
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六十余,哭九江城下,无所归。有识允恭者,怜其老,告之曰:“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母如其言,附舟诣谭。谭谢不纳。母大困,从人至金陵,因访一元家所在,问:“一元今无恙否?”道上人对曰:“一元死已久,惟子环存。其家直鹭洲坊中。”
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因问曰:“母非常夫人乎?何为而至于此?”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座,拜之,复呼妻子出拜。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及幼子伯章。环知故人无在者,不足付,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苟无人事母,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愿母无他思。”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环令媵女从其行。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越十年,环异地逢其子伯章,泣谓之曰:“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环归半岁,伯章来。母见少子,相持大哭。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竟绐以他事辞去,不复顾。环奉母弥谨。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后三年,遂卒。环具棺椁殓殡之礼,买地城南钟家山葬之,岁时常祭其墓云。?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也哉。
(选自明·宋濂《杜环小传》,有改动)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然诺,好周人急 救济
B.母如其言,附舟诣谭 往见
C.谭谢不纳,母大困 道歉
D.奉糜食母,抱衾寝母 给……吃
解析:C项谢为文言实词,“推辞,拒绝”的意思。
答案:C
13.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竟绐以他事辞去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B.因访一元家所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 秦王为赵王击缶
解析:文言虚词。B项第一个“因”是“就”的意思,用在动词前,是副词,第二个“因”是“经、由”的意思,用在名词前,是介词。
答案:B
14.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君何以知燕王 B.夫子何哂由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何故而至此
解析:信息筛选。A项与题中句子都是宾语前置句,为何,以何。
答案:A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允恭之母张氏因突然变故而无家可归,只好投奔故旧,但是未被谭敬先接纳,万般无奈之下,找到了故人之子杜环。
B.杜环见到张氏,深感惊讶,随即殷勤接待张氏。他和家人都像对待母亲一样服侍张氏,使张氏在杜家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晚年。
C.常伯章担心母亲年老不能走远路,竟找了个借口来欺骗母亲,丢下她不管,离开了杜家。
D.作者被杜环关爱他人、善始善终的事迹所感动,因而撰文予以表彰,并在文中一再用对比手法表现杜环重情重义的高尚情操。
解析:分析鉴赏。原文中有张氏曰夜思念少子成疾,并非无忧无虑。
答案:B
参考译文:杜环,字叔循,他的祖先是庐陵人,(他小时)跟随在江南做官的父亲杜一元,后来就安家在金陵。杜环尤其好学,字写得很好。为人正派,答应人家的话一定履行,喜爱援助旁人的急难。
杜环父亲的朋友兵部主事常允恭在九江去世,家道破落,他的母亲张氏年已六十多,在九江城下哭泣,没有归去的地方。有认识常允恭的人,可怜张氏年老,告诉她说:“现在安庆府的知府谭敬先不是允恭的朋友吗?为什么不去依靠他呢?”允恭母亲就照他的话去做,搭乘别人的船去见谭敬先。谭敬先拒绝而不收留。允恭母亲非常窘困,跟随别人到了金陵,就探访杜一元家在什么地方,问:“一元现在还健在吗?”路上的人告诉她:“一元已经死了很长时间,只有儿子杜环还在,他的家位于鹭洲坊中。”
允恭母亲穿着破旧的衣服,冒雨到了杜环家。杜环正在接待客人,看见允恭母亲,非常吃惊,就询问说:“您不是常夫人吗?为什么到了这儿呢?”允恭母亲哭着把原因告诉了杜环。杜环也哭了,扶(她)坐到座位上,以礼相拜;又叫妻子儿女出来拜见。他的妻子马氏脱下自己的衣服更换允恭母亲的湿衣,端来粥给她吃,抱来被子安排她睡。允恭母亲向杜环打听自家的亲戚朋友和小儿子伯章的情况,杜环知道她的旧相识已经没有在世的了,又不知道伯章是否在世,就暂且安慰她说:“天正下雨,等雨停了我替您去打听。如果没有人来侍奉您,我杜环虽贫穷,难道不能奉养您吗?希望您不要考虑别的!”允恭母亲见杜环家也很贫困,等雨停了,坚持想出门访寻其他故人。杜环让侍女跟着她一起去找。到了傍晚,果然没有找到而返回了,(允恭母亲)这才安心地住下来。
杜环买回布帛,让妻子替允恭母亲做衣被。从杜环以下,都把允恭母亲当自己的母亲侍奉。过了十年,杜环在别的地方遇到允恭母亲的小儿子伯章。哭着对他说:“您老太太在我家,日夜想您都想出病了,您应当尽快去看她。”伯章好像没有听到什么,只是说:“我也知道啊,只是路途遥远不能去罢了。”杜环回来半年,伯章才来了。允恭母亲见到儿子,互相抱持着大哭。过后伯章见母亲已经年老,恐怕不能走,竟然撒谎说有别的事告辞离开了,不再看顾母亲。杜环侍奉允恭母亲越发恭敬。可是允恭母亲更加想念儿子伯章,病情骤然加重,后来过了三年就死去了。杜环备办了丧葬的礼节,在城南钟家山买了墓地安葬了允恭母亲,每逢节令总到允恭母亲的墓上去祭奠。
史官说:“和朋友交往的道理真是难啊!人们在意气相投的时候,常常拿自己的生命作为保证,好像世界上没有什么困难的事情。可是到了事态变化、形势窘迫的时候,根本无法实践他们的诺言、背弃离开对方,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哪!更何况是在朋友已经死亡之后,而能够奉养他的亲人呢?我观察杜环的事迹,即便是古代所称赞的忠义烈士怎么比得上他啊,世俗常常说今人不如古人,这不也是冤屈了全天下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