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二《祝福》课后巩固
检查我的基础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 )
A.悚然(sǒng) 负疚(jiù) 窈陷(yǎo) 监生(jiān)
B.新正(zhēng) 谬种(miù) 炮烙(pào) 踌蹰(chú)
C.草窠(kē) 忌讳(huì) 鄙薄(bó) 执拗(niù)
D.踝骨(luǒ) 蹙额(cù) 朱拓(tà) 间或(jiàn)
解析:A项,监生中“监”应读jiàn;B项,炮烙中“炮”应读páo;D项,“踝”正音应为huái。
答案:C
2.选出下列词语书写全对的一项( )
A.钝响 寒喧 语重心长 神气鄙薄 B.冤府 忌讳 宽宏大量 谆谆告诫
C.仰仗 惶急 额头蹙缩 劈柴淘米 D.桌围 诡秘 深感负疚 动作驯熟
解析:A项应是寒暄;B项应是怨府;D项应是桌帏。
答案:C
3.填入下列句中空格处最准确的一项是( )
(1)“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_____________的说。
(2)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__________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
(3)“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__________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4)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__________的神色。
A.简捷 偶尔 精采 悲哀 B.简洁 偶尔 精采 悲苦
C.简洁 偶然 光采 悲苦 D.简捷 偶然 光采 悲哀
解析:“简捷”是“不绕弯子,直截了当”的意思,“简洁”是“简明,不罗嗦”的意思。根据句意应选“简捷”。“偶尔”强调出现的频率低,“偶然”强调事情的突然性。此处应选“偶尔”。“精采”是“精神”“神采”的意思,“光采”是“明亮,华丽”的意思。根据句意应填“精采”。“悲哀”和“悲苦”,后者更强调“痛苦”的意思。
答案:A
4.选出标点运用无误的一项( )
直到十几天之后,这才陆续的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①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②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③他本来也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④大家所知道的就只是这一点。
① ② ③ ④
A.; ; 。 。
B., ; ; 。
C.; ; 。 :
D.; ; ; :
解析:这句话分别介绍了祥林嫂的婆婆、小叔子、丈夫的一些情况,呈并列关系,应用分号隔开,最后一句是总结,所以前边用冒号。
答案:D
5.填入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_________________,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①顺着眼 ②乌裙 ③月白背心 ④脸色青黄 ⑤眼角上带些泪痕 ⑥蓝夹袄 ⑦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A.⑥③②①⑤④⑦ B.⑥⑤④⑦②③①
C.②⑥③④⑦①⑤ D.②③⑥①④⑦⑤
解析:由服饰到神情的顺序描写。先写服饰,突出祥林嫂刚死了丈夫这件不幸的事,也是产生悲哀神情的原因。
答案:C
6.指出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 )
A.《康熙字典》《近思录》和《四书衬》都是理学入门的书。
B.《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它得名于宋朝的朱熹。
C.“牺牲”的古义是指祭祀用的牛、羊、猪三牲,后来也泛指祭祀用的肉类。
D.鲁迅的小说集有《彷徨》《呐喊》《故事新编》。《祝福》选自《彷徨》,是《彷徨》的第一篇,写于1924年。
解析:《康熙字典》是清代康熙年间编纂的一部大型字典,不是理学书籍。
答案:A
剖析精彩文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2题。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①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②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③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④,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7.下列词语在文段中指代的对象,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玩物”指和祥林嫂一样贫穷受苦的人。
B.“无聊生者”指像祥林嫂一样生活无着落难以活命的人。
C.“厌见者”指“我”和所有认识祥林嫂的人。
D.“活得有趣的人们”指鲁四老爷等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人们。
解析:“厌见者”指鲁四老爷一类的封建统治的卫道士。
答案:C
8.文中②“总算”一词的意思是( )
A.祥林嫂终于死去了,“我”不必再为她感到不安,算是了却一桩心事。
B.祥林嫂终于死去了,她总算得到解脱,不再受痛苦的折磨了。
C.祥林嫂终于被迫害至死,这是不可避免,无可奈何的事情。
D.祥林嫂终于死了,不会再令“活得有趣的人们”怪讶了。
解析:结合上文“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这句话去理解。
答案:D
9.画线③全句的含义是( )
A.凡是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使讨厌见他的人不再见他,这对别人或对他自己,也都还不错。
B.祥林嫂这个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死了,讨厌见她的人不会再见到她了,这对别人和对自己,也还都不错。
C.这是愤激而沉痛的反语,表现了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D.这是激愤而沉痛的反语,表现了对祥林嫂的同情和对鲁四老爷的憎恨。
解析:应联系全文的感情基调和作者的语言风格去理解。这里用反语,表达强烈的愤怒之情。
答案:C
10.文中④“惊醒”的含义是( )
A.从沉思中惊醒 B.从睡梦中惊醒
C.从麻木中惊醒 D.从迷惘中惊醒
解析:要注意联系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A
11.选出对第二段文字意思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 )
A.嘲弄鲁镇的人们沉浸在迷信的、落后的、麻木的生活状态中。
B.揭示出沉重的封建礼教与封建迷信氛围扼杀了死者又麻痹着生者的社会现实。
C.暗示这种虚伪和残酷的社会现实不会维持多久的时间。
D.悲愤地控诉祥林嫂的死在鲁镇活着的人们中没有引起一点反响。
解析:认识封建思想对善良的人们思想上的毒害。
答案:B
12.对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描写冬天肃杀的景象,使读者对祥林嫂的惨死更加同情。
B.烘托“我”强烈的压抑和悲愤之情。
C.表现社会的黑暗,世道的炎凉。
D.预示着寒冬过去,春天即将来临。
解析:首先把握准确“我”的形象,作者通过环境描写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答案:B
综合拓展提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大 师
聂作平
大师是一位真正的大师,在他所研究的领域,他不仅在国内首屈一指,在国际上也有着相当的影响。鉴于此,大师一直担任着某权威机构的领导人。
60年代,大师自然在劫难逃地一夜之间成了反动学术权威,抛妻别子,下放到某乡村,造反派不知是否考虑要劳其筋骨,伤其体肤,把大师安排到铁匠铺里打铁——生产锄头之类的农具。大师自然从未打过铁,甚至从未干过重体力活,关心他的人都为他捏了一把汗:打铁这粗活,可真够他喝一壶的了,可大师似乎并不忧虑。每天,他总是迈着方步去铁匠铺,就像是前去实验室一样从容不迫。打铁的大锤甩起来的确要比拿试管艰难。但半个月下来,大师竟也能举重若轻了。最让人惊奇的是,不到三个月,大师打出来的镰刀和锄头,其质量竟高过了那位教他学艺的虬须汉子。这以后,远近的村民都点名要大师打的农具,说是又美观又耐用,以至于那位师傅也心甘情愿地为他打下手。
大半年过去了,上边似乎又想起了大师。大师仍在村里的铁匠铺打铁,经他手打制的农具,少说也有数千件了。
那天,组织部的一个官员在秘书和司机的陪同下来到大师打铁的铁匠铺。这个官员近来一直忙于去各地给人“落实政策”,他很喜欢看见那些被落实政策者的失态:狂笑,大哭,呼天抢地,乃至于中风昏厥,当然更多的是对他的感恩戴德。因此这工作虽然比坐在办公室里辛苦,但他仍乐此不倦。
官员来时,大师正在打一块锄片,在锤子的敲击下,铸铁已初见雏形。六月间的天气,铁匠铺里热浪滚滚,虬须汉子光着身子仅系一块白帕,大师却长衣长裤,连风纪扣也扣着。
官员一边擦着汗,一边向大师诉说着委屈了一类的话。说了一遍,却见大师仍面色平静地打铁,便又以极其庄严的声调宣布大师已经平反了,即日起就回北京复原职,大师依旧没吭声,只是忙着打那个锄片。官员颇有些气恼,站在一旁走也不是,站也不是,只好呆呆地望着通红的炉火发愣。
足足过了半小时,大师将那个锄片打磨完了,又细细地洗了手,才对官员说:你再说一遍。官员不想说,又不能不说,于是只得又说了一遍。大师听完,说,知道了。这时候,下工的铃响了,大师不急不忙地背着手回家。
这个故事是听我父亲讲的,大师在铁匠铺时我曾见过,一个和气的老头,但我不知他是大师。那时候,我以为大师应该生活在离我们这样的凡人很远很远的地方才对。大师自然回了北京,前不久因病去世,各大报刊电视都发了讣告。
父亲给我讲这故事时值春耕,他手里拿着一块锄片,坐在门槛上。父亲说,这块锄片就是大师最后打的那块。那天上午我给他办了交涉,说是下午去拿,他果然就打好了,你看——锄片已经生锈了,和普通的也差不多,但看上去似乎却要美观些。
13.请从小说中找出能表现大师大度、严谨、老成持重、有大家风度的细节描写。
参考答案:表现他的大度:“每天,他总是迈着方步去铁匠铺,就像是前去实验室一样从容不迫。”表现他的严谨:“六月间的天气,铁匠铺里热浪滚滚,虬须汉子光着身子仅系一块白帕,大师却长衣长裤,连风纪扣也扣着。”表现他的老成持重和大家风度:“大师听完,说,知道了。这时候,下工的铃响了,大师不急不忙地背着手回家。”
14.其他的“被落实政策者”表现出的是失态:狂笑,大哭,呼天抢地,乃至于中风昏厥;而大师的表现却是“仍面色平静地打铁”,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参考答案:反衬说明大师宠辱不惊的大家风度和处变不乱的宽阔胸怀。
15.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大师是一个真正的大师”?
参考答案:在他所研究的领域,他不仅在国内首屈一指,在国际上也有着相当的影响;他干起重体力活来举重若轻;他打的农具既美观又耐用;落实政策时安之若素,处之泰然;他生活严谨而且很守信用。
16.末两段内容作者要表达些什么意蕴?以此作结尾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说明大师既伟大又平凡,既平易近人又不同凡响。以此结尾说明这故事的真实性,以及人们对大师的怀念。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生命的曙光
姜铁军
李嘉德觉得整个巷道都在摇晃。
巷道里的灯忽然全灭了。
“完了,出事了!”这念头在李嘉德的脑子里一闪,接着他撒腿就往外跑。李嘉德想在巷道没有堵死前跑到升降车那里,争取活着出去。
李嘉德看到前面有一点灯光,是矿工帽上的矿灯发出的。他急急忙忙跑过去。
“谁在那里?”李嘉德大声地问。
“是我,许老抠!”黑暗中有人在回答。
许老抠在矿上可是个有名的人。他十八岁就下煤矿干活,二十多岁的时候在井下出了事故,大难不死。今年五十多岁了,还是单身一人。一个人不舍得吃不舍得穿,挣的钱全攒着。除了抽点烟,没有别的嗜好。矿上的人暗地里传,他攒的钱少说也有十几万。平时也不见他怎么花钱,这样大家才叫他许老抠。
李嘉德跑到许老抠跟前,看到巷道顶上塌下来的石头早把去路封得严严实实。李嘉德的脑袋“嗡”的一声,禁不住蹲在地上哭起来。许老抠拍拍他的肩膀:“小李啊,你别害怕。矿上一定会想办法救咱们的。我上次遇到事故,在下面呆了五六天,还不是被救出去了。你别慌,咱们一定会被救出去的!”
李嘉德这才止住了哭声。
一天,两天,三天……
许老抠已经十分虚弱了。他喘着粗气和李嘉德说:“我怕是坚持不住了,你年轻,一定得坚持到有人救你!”李嘉德哭着说:“我看咱们都不会活着出去了!”许老抠拉住李嘉德的手说:“你一定得活着出去,我存的几十万元钱都给你,够你这辈子花的。不为别的,就为这笔钱,你也得活着出去。你比我年轻,你一定挺得住的!我给你写个遗嘱,你就是合法的继承人!”许老抠从口袋里掏出一只烟盒拆开,在烟盒纸里面空白的地方写了遗嘱。然后,他把家里的钥匙放到李嘉德的手里:“我把东西都放在床下面的小木头箱子里了,你出去后去取吧……”把一切交待完,许老抠喘了最后一口粗气,就再也没有醒来。
拿着许老抠给自己的烟盒和钥匙,李嘉德感觉就好像做梦一样,这财发得太容易了。本来已经丧失了勇气的他好像打了一针强心剂,不为别的,就为这几十万元的遗产,他也得活下去。那是自己一辈子才能挣到的钱啊!这个信念支持着李嘉德,在漆黑的巷道里他又坚持了两天。当他手里握着许老抠给他的钥匙处于昏迷状态的时候,他感到有一丝凉气吹了进来,好像有人在喊自己的名字……
李嘉德身体恢复了健康。
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到许老抠家去打开那只寄托了他发财梦想的木头箱子。
箱子里有三样东西:一张二十多年前的医院诊断书,一束信札,一些汇款单。
诊断书证明:许老抠年轻时经历的那场事故导致他无法生育,不适合结婚;他用自己的工资资助了六个贫困大学生,每隔一段时间就汇款给他们;六个大学生叫他“许叔叔”,经常给他写信汇报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李嘉德被许老抠善意地欺骗了,而正是这种善意的欺骗点燃了他生命的曙光。之后那六个大学生依然能收到许老抠的汇款,他们依然像往常一样给“许叔叔”写信汇报自己的情况。他们不知道这个“许叔叔”其实是和他们一样的年轻人……
17.小说在介绍“许老抠”时还特别地介绍了他的简历,意图何在?
参考答案:作者特意介绍“许老抠”的简历,是说明这个人非常地节简、纯朴,并且存了一大笔钱,为后文“写遗嘱”起铺垫作用。
18.许老抠留下“几十万元钱”的遗嘱纯属一场骗局。你是怎样看待这场骗局的?
参考答案:这是一场善意的骗局。许老抠之所以要谎称自己有几十万元钱,是想让李嘉德有活下去的强烈信念,给他生存的希望,而这一生存希望得到了实现,这也说明许老抠善意的谎言是起了作用的。
19.许老抠和李嘉德是怎样的人?你怎样评价这两个人?
参考答案:许老抠是一个非常节简、非常纯朴、非常善良的老实人,他乐于助人,不但救助落井者,还帮助贫困大学生,是一个品德十分高尚的大好人。李嘉德开始被困在井下,思想境界并不是很高的。当他活着出来以后受了许老抠的影响,也变得高尚起来,并以“许老抠”的名义继续捐助贫困大学生,这种品质是难能可贵的。
20.这篇小小说最明显的写作特色是什么?请谈谈值得你借鉴的地方。
参考答案:小小说最明显的写作特色是先设包袱,后解包袱,即先说许老抠有几十万元钱的遗产,以此作为他向李嘉德“写遗嘱”的根据,继而作者又解包袱,说他的存款已经资助了贫困大学生。这种“先设包袱,后解包袱”的构思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21.在下列句中的横线上续写恰当的语句。
它能让娇嫩的幼苗变成参天的大树,______________;但是,它也能使红润的面庞布满苍老的皱纹,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光阴,一位有情而又无情的魔术师。
答案示例:①它能使渺小的水珠击穿庞大的巨石 它也能使翠绿的大地变成荒芜的沙漠
②它能使娇弱的雏鸟变成矫健的雄鹰 它也能使油亮的乌发布满洁白的霜雪
③它能使羞赧的花蕾变成盛放的鲜花 它也能使乌黑的头发变成洁白的银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