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三亚华侨学校(南新校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2021高一下·三亚开学考)“十年寒窗”、“金榜题名”、“衣锦还乡”,与这些词语有关的制度是( )
A.世袭制 B.宗法制 C.租调制 D.科举制
2.(2021高一下·三亚开学考)不同的人与人交流风格迥异,孔子“不问不答,少问少答,多问多答”,老子不在意别人能否理解自己的意思,“知我者希,则我这贵”,墨子老是追着别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强聒而不舍”。导致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个人性格差异 B.个人职业不同
C.个人品德参差 D.生活环境差别
3.(2021高一下·三亚开学考)光绪六年,中德《续修条约》规定:“德国允,中国如有与他国之益,彼此立有如何施行专章,德国既欲援他国之益,使其人民同沾,亦允于所议专章一体遵守。”这表明清政府( )
A.外交的屈辱地位明显改变
B.以条约建成完善的涉外经济制度
C.对最惠国待遇作了有条件的限定
D.奉行互利互惠的外交政策
4.(2021高一下·三亚开学考)《辞海》称某一书法的特点为“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下列书法作品与此描述一致的是( )
A. B.
C. D.
5.(2021高一下·三亚开学考)《礼记表记》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尚书》认为商汤伐桀是“有夏多罪,天命殛之”。这说明商朝政治的特点是( )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实行“家天下”制度
C.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D.科学宣传、信仰自由
6.(2021高一下·三亚开学考)20世纪初,一些学校的女生已经开始觉醒,抵制学校开设的“烈女传”……她们以实际行动反抗礼教,争取女性婚姻自由。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 )
A. 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B.新文化运动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
C.新文化运动树立了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
D.新文化运动出现了较偏激的思想和行为
7.(2021高一下·三亚开学考)《虔台倭纂》记载:“倭夷之蠢蠢者,自昔鄙之曰奴,其为中国患,皆潮(州)人、漳(州)人、宁(波)绍(兴)人主之也”;“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材料说明( )
A.倭寇多是被胁迫的中国人 B.海禁政策导致了倭患出现
C.荡除倭寇的战争卓有成效 D.倭患导致了海禁政策出台
8.(2021高一下·三亚开学考)邓小平曾说:“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们根据中国自己的情况提出来的,而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注意的问题了。”香港回归之际,阿根廷总统梅内姆表示要仿效香港的“一国两制”方式和平解决马岛主权问题。这表明“一国两制”( )
A.被世界各国普遍采用
B.在解决澳门问题上首次得到成功运用
C.为解决香港问题而提出
D.为世界上其他国家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模式
9.(2021高一下·三亚开学考)如图中的行政机构出现在( )
A.解放战争时期 B.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10.(2021高一下·三亚开学考)中国古代有“齐人”、“鲁人”、“楚人”的称谓,这种表述源于下列哪种政治制度?( )
A.禅让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
11.(2021高一下·三亚开学考)下列哪些举措有助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
①定《五经》,置《五经》博士 ②国家创办太学,郡国设立学校 ③佛教传播和道教兴起
④科举制的实施 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⑥理学的创立
A.①②⑤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
12.(2021高一下·三亚开学考)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其主要标志是( )
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B.军机处的设置
C.特务机构的设置 D.文字狱的实行
13.(2021高一下·三亚开学考)1925年11月,毛泽东在其执笔的《反奉战争宣传提纲》中指出,广东革命根据地已经巩固,国民政府应积极准备实力。1926年2月下旬,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特别会议,会议指出“现时政局,是中国革命发展中非常紧急时期”,“是国民革命的生死关头”。为此,中共( )
A. 努力倡导实现国共合作
B.积极推动开展北伐战争
C.广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D.警惕北洋军阀与国民党右派勾结
14.(2021高一下·三亚开学考)秦朝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的中央行政体制是( )
A.三公九卿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15.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时明确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说明,我国( )
A.开始社会主义改造的探索 B.明确提出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正式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 D.突破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束缚
16.(2015高一上·攀枝花期中)在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期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这一状况被彻底改变始于( )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17.(2021高一下·三亚开学考)1918年,《新青年》第4卷第6号出版了《易卜生专号》,这部剧主要讲述主人公娜拉从信赖丈夫到与丈夫决裂,终于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玩偶地位,最后离家出走的自我觉醒过程。这表明,新文化运动( )
A. 提倡民主科学 B.提倡新道德
C.提倡新文学 D.传播马克思主义
18.(2017高一上·赣州期中)关于分封制和郡县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分封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郡县制的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
C.都属于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D.都是为了巩固统治而实施的
19.(2021高一下·三亚开学考)从2017年开始,“8年抗战”一律修改为“14年抗战”,下列哪一项不能为这一修改提供延长的依据:( )
A.中共发表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B.东北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力量核心
C.二十九军宋哲元等部使喜峰口失而复得
D.十八集团军奋战在长城内外
20.(2021高一下·三亚开学考)沈括(1031~1095)在《梦溪笔谈》中最早使用“石油”这一名称,并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因为“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据此可知( )
A.沈括科学评估了石油的优势 B.宋代已普遍使用石油
C.沈括系统总结古代地质成就 D.北宋的科技成就突出
21.史载,太宗时,中书省的主要职掌是起草诏书、发号施令和参谋决策,决定大政方针。门下省的主要职责则是审核下行的诏敕,审批百司奏抄,处理日常庶政。一般政务由尚书各司商量决定后,上报到门下省。小事门下省审查通过后报皇帝“上闻”,大事则奏报皇帝批准。由此可见,唐太宗时( )
A.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制约 B.行政效率明显提高
C.确立了分层决策的机制 D.君主专制受到制约
22.(2021高一下·三亚开学考)1899年,美国向英俄等国提出“门户开放”照会,其中规定“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现行税率征收关税”。美国提出这条规定的目的在于( )
A. 保护中国的关税税率 B.插足其他列强“势力范围”
C.打击列强的嚣张气焰 D.独享列强在华的侵略权益
23.有人对新文化运动作出如下评论:“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你认为此人对该历史事件的评价是( )
A.非理性的 B.完全错误的 C.片面的 D.中肯的
24.(2021高一下·三亚开学考)1939年的陕甘宁边区医院,门诊、取药是免费的,轻病者三餐白米饭,休养者每人一毛的菜钱,病重者有牛奶、鸡蛋。绝不以金钱的有无来决定病人的诊视。医院的这些规定( )
A.反映了其维护人民健康的宗旨 B.推动了抗日战争逐步取得胜利
C.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D.体现了三三制民主原则的落实
25.(2021高一下·三亚开学考)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尊礼,主张“为国以礼”;道家“非礼”,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法家否定礼治,提倡法治。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 )
A.诸侯争霸,分封秩序开始瓦解 B.思想自由,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C.礼崩乐坏,需要重建社会秩序 D.私学兴起,民间思想异常活跃
二、材料分析题
26.(2021高一下·三亚开学考)近代中国是屈辱与抗争并存的时代,也是动乱与机遇并存的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帝国主义列强为了这个目的,曾经对中国采用了并且还在继续地采用着……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压迫手段,使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半殖民地和殖民地。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
材料二 下列图片展示的是洋务运动期间我国的一些实际场景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变成了半殖民地和殖民地”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动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27.(2021高一下·三亚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关中美关系的漫画
材料二 建国初期中国对关国和苏联贸易额的变化
(1)材料一中的图一和图二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中美关系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变化的原因。
(2)比较材料二中的两幅图表,说明中国与西方国家及社会主义国家贸易状况的不同,并说明导致不同的原因
28.(2017高一上·盘县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皇权与相权
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
问题二:中央与地方
自周代以后,我国开始确立了一套地方行政制度。秦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由皇帝直接任命郡守和县令;汉代借鉴秦朝灭亡的教训,在继承秦代地方制度的同时也部分恢复了周朝旧制。到了元代,为了加强对辽阔疆域的控制,开始设立行中书省,标志着中国地方行政制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
(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
(3)按示例完成周、秦、汉初、元四朝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填写。
(4)从上述材料中归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趋势。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隋朝的兴亡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认真读书通过考试可以出人头地,可以闻名天下。科举制是通过考试的形式选拔人才的选官制度,故D项符合题意;
A项世袭制体现了贵族世袭权力,与题干无关,A不符合题意;
B项,宗法关系在题干无法体现,B不符合题意;
C项,租调制是唐代实行的赋税制度,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科举制,根据题干十年寒窗”、“金榜题名”、“衣锦还乡”进行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本题掌握科举制的社会影响进行分析解答。
2.【答案】D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 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孔子、老子和墨子生活的环境各不相同,导致认识的差异,因此出现材料中的不同差异,故D项符合题意;ABC均不是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需要掌握孔子、老子和墨子思想差异的原因。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结合孔子、老子和墨子所处的社会环境解答即可。
3.【答案】C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 依据材料“德国允,中国如有与他国之益,彼此立有如何施行专章,德国既欲援他国之益,使其人民同沾,亦允于所议专章一体遵守”可知清政府对最惠国待遇作了有条件的限定,故C符合题意;
A说法不符合史实,A不符合题意;
B材料不能体现,B不符合题意;
D“奉行互利互惠的外交政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不可能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外交方面的相关知识.对中德《续修条约》相关内容的准确解读是解题的关键。
4.【答案】A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楷书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正如材料中所说“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A符合题意;
B是篆书,B不符合题意;
C是甲骨文,C不符合题意;
D是行书,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书法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本题是中档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书法成就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5.【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中“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信息,说明古代商朝政治中,利用神权来维护政治上的权威特点,体现了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故C符合题意;
ABD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主要根据材料中“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信息理解神权在政治中的影响。
6.【答案】B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 A项是新文化的影响,但与材料无关,A不符合题意;
B项通读材料可知,材料说的是妇女人文意识的觉醒,开始自觉地抵制封建礼教了,新文化运动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因此B符合题意;
C项是新文化的影响,与材料无关,C不符合题意;
D项与材料主旨相反,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新文化运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阅读理解分析能力。根据“她们以实际行动反抗礼教,争取女性婚姻自由”可知,妇女人文意识的觉醒,开始自觉地抵制封建礼教了。
7.【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 从材料当中“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由此处可知,海禁政策松时,寇就会变成商人;海禁政策严格时,商人变成寇。这说明海禁政策使社会的矛盾激化了,加剧了倭患,B符合题意;
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A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强调倭寇形成的原因,没有提到“荡除倭寇的战争卓有成效”,C不符合题意;
D项因果关系错误,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考生可根据材料“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分析。
8.【答案】D
【知识点】“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中的“阿根廷总统梅内姆表示要仿效香港的‘一国两制’方式和平解决马岛主权问题”表明“一国两制”为世界上其他国家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模式,故D符合题意;
A项材料中仅涉及阿根廷一国,无法体现世界各国普遍采用,A不符合题意;
BC项一国两制构想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首次得到成功运用是在解决香港问题上,故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一国两制构想。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阿根廷总统梅内姆表示要仿效香港的‘国两制’方式和平解决马岛主权问题”。
9.【答案】C
【知识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探索中的失误
【解析】【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发生于1946-1949年期间,这时期没有人民公社,故A不符合题意;
B项国民经济恢复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这时期没有人民公社,故B不符合题意;
C项依据材料中“人民公社行政区划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公社出现于1958年时期,即大跃进时期,故C符合题意;
D项“文化大革命发生于1966-1976年期间,人民公社已经出现,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人民公社行政区划图”。本题以人民公社为切入点,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题目较简单。
10.【答案】D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王将王室、功臣、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典型的诸侯国有齐国、鲁国和楚国等。所以“齐人”、“鲁人”、“楚人”源自周代时期的分封制,D选项符合题意;
A项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或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A选项不符合题意;
B项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B选项不符合题意;
C项郡县制是一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C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关键信息是“齐人”、“鲁人”、“楚人”,结合分封制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可。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分封制及其内容,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分封制的对象主要分为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11.【答案】C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解析】【分析】 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教育为儒家所垄断,故①②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佛教的盛行和道教的兴起,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排除③。
科举制的实施,把读书、考试、选官联系起来,保证了儒家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故④正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故⑤正确。
宋明理学对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并受到了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的尊崇,故⑥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有助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12.【答案】B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使得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故B符合题意;
A是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A不符合题意;
C是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C不符合题意;
D文字狱是文化专制政策,不是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军机处的影响。关键信息是“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本题考查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知识再现能力,本题属于基础知识考查题,难度偏低。
13.【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解析】【分析】 A项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已经实现,A不符合题意;
B项从材料的时间可以看出,当时广东革命根据地已经巩固。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认为应该准备力量。并且将革命力量向外发展,结合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环境的现实,我们可以看出,命根据地巩固以后在1926年应该是要进行北伐,所以材料中中共的会议决定应该是要促进国民政府进行北伐,B符合题意;
C项广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以后,时间应该是1928年,C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国民党内部的右派和北洋军阀勾结的相关信息,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国共合作。要求学生结合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过程特征来分析。
14.【答案】A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其中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务,负责九卿的管理;御史大夫是富丞相,监管监察;太尉负责军事;建立起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故A符合题意;
B项郡县制属于地方行政体制,B不符合题意;
C项三省六部制在隋朝出现,C不符合题意;
D项内阁制在明朝出现,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秦朝君主专制演进情况。关键信息是:中央行政体制。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演进情况,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5.【答案】D
【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解析】【分析】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于1953年,不是1979年,故A错误;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B错误;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故C错误;
材料“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反映了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突破,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紧扣材料关键信息“1979年……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时间范围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再从突破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角度入手,进行正确判断。
16.【答案】C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尊重材料从材料出发,是做历史试题的唯一原则。“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这一状况被彻底改变的意思是说“一切由皇帝专制“,所以本题答案是C。
【点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明代政治
17.【答案】B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 “主人公娜拉从信赖丈夫与丈夫决裂,终于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玩偶地位,最后离家出走的自我觉醒过程”说明了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社会从一而终的旧道德,提倡妇女解放的新道德。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以1918年,《新青年》第4卷第6号出版了《易卜生专号》为切入点,考查新文化运动。本题以新文化运动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8.【答案】A
【知识点】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解析】【分析】根据分封制的相关内容可知,从长远来看,而且周朝的历史也充分证明,分封制是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的,A项错误,符合设问。
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B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
分封制和郡县制都属于地方的行政制度,C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
西周实行分封制是为了巩固西周统治,秦朝实行郡县制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都是为了巩固统治而实施的,D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结合分封制和郡县制的评价分析即可得出结论。
19.【答案】D
【知识点】中国局部抗战与抗日救亡运动
【解析】【分析】 A项14年抗战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比以前的8年抗战增加了从1931年到1937年7月7日之前的基本事实,1933年1月17日中共发表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符合这个时间特点,A不符合题意;
B项东北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力量核心也符合这个时间特点,B不符合题意;
C项二十九军宋哲元等部使喜峰口失而复得是在1933年,C不符合题意;
D项十八集团军奋战在长城内外是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以后,不符合材料的阶段特征,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过程来进行分析。
20.【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明清时期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 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时代局限,沈括并未认识到石油为不可再生资源,A不符合题意;
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普遍使用”表述绝对化,不符合宋代史实,B不符合题意;
C项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仅反映沈括对未来石油资源的发展趋势进行推断,并未系统总结古代地质成就,C不符合题意;
D项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梦溪笔谈》是宋代著名的科技成果,书中最早使用“石油”这一名称,并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说明宋代科技成果突出,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最早使用‘石油’这一名称,并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的主旨,并正确掌握宋代的科技成就。
21.【答案】C
【知识点】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材料中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的职掌可以看出,唐太宗把国家的决策和政务的决定分层管理,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即确立了分层决策的机制,故答案选C项;
材料信息虽体现了三省分工明确,但它们“相互制约”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行政效率的提高的信息,故B项错误;
材料中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三省的职责及运作程序进行分析即可。
22.【答案】B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 “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现行税率征收关税”表明美国意图插足其他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故B符合题意;ACD材料未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门户开放: 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
23.【答案】D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分析】新文化运动希望用民主科学挽救中国,具有爱国性质。但其局限性在于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因此材料对新文化运动的评论是客观的。
24.【答案】A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 1939年的陕甘宁边区医院,门诊、取药是免费的,轻病者三餐白米饭,休养者每人一毛的菜钱,病重者有牛奶、鸡蛋,表明医院的这些规定以维护人民的健康为宗旨,故A符合题意;
B项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故B不符合题意;
C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于1937年,故C不符合题意;
D项三三制是在1941年实行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解放区的民主政治建设,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939年的陕甘宁边区医院,门诊、取药是免费的,轻病者三餐白米饭,休养者每人一毛的菜钱,病重者有牛奶、鸡蛋。绝不以金钱的有无来决定病人的诊视”。
25.【答案】C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社会大变革的局面,学术下移,“士”阶层崛起,他们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提出了不同的政治主张。儒家尊礼,倡导恢复礼乐秩序;法家推崇中央集权,倡导变法,强调法治;道家从“道”这一本源出发,强调无为而治,否定礼(“非礼”),认为“礼”是社会动荡的根源。这些争论反映出当时百家争鸣的局面,但其本质还是传统社会秩序渐趋崩溃在思想领域的反映,即礼崩乐坏,需要重建社会秩序,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是表面现象,并非本质内涵,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信息,紧扣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结合诸子百家的治国思想分析其本质。
26.【答案】(1)过程:①鸦片战争使近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使近代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③甲午中日战争使近代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近代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特点: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入机器生产。
意义:使中国开始了机器大生产,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军事侵略;
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促进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演变。
【知识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 (1)结合鸦片战争以来侵华战争的影响过程归纳如下:鸦片战争使近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近代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战争使近代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近代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关于特点:依据材料二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如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入机器生产。关于意义:结合洋务运动的影响归纳如下:使中国开始了机器大生产,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军事侵略;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促进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演变。
故答案为:
(1)过程:①鸦片战争使近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第二次鸦片战争使近代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③甲午中日战争使近代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近代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特点: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入机器生产。意义:使中国开始了机器大生产,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军事侵略;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促进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演变。
【点评】 (1)本题考查变成半殖民地和殖民地过程。主要结合西方列强侵华战争的影响分析。
(2)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特点和意义。依据材料二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
27.【答案】(1)变化:由中美对抗转变为中美关系正常化。
原因: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了恢复;美国在对苏联争霸中处于劣势;中美都面临着苏联势力的威胁;尼克松访华使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2)不同: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急剧下降,而与此同时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比重不断上升。
原因: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国家追随美国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导致了对中国贸易额的大幅下降;新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从而推动了与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额比重的大幅上升。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中美关系、中日邦交正常化;改革开放以来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解析】【分析】 (1)两幅漫画所反映的中美关系可以从图片中解读出来,应该是由中美对抗转向中美关系正常化,其主要的原因要结合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影响因素来说。
(2)材料中的图片可以看出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急剧下降,而与此同时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比重不断上升。其主要的原因与新中国所采取的对外政策,以及当时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和外交政策密切相关。
故答案为:
(1)变化:由中美对抗转变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原因: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了恢复;美国在对苏联争霸中处于劣势;中美都面临着苏联势力的威胁;尼克松访华使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答出三点即可)
(2)不同: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急剧下降,而与此同时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比重不断上升。原因: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国家追随美国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导致了对中国贸易额的大幅下降;新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从而推动了与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额比重的大幅上升。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第一小问,要结合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表现和影响因素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中国和西方国家外交关系发展的特点和原因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建国以后我国外交关系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28.【答案】(1)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内阁制度或内阁。
(2)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相互牵制(分权)。
(3)分封制或封邦建国制;郡县制;行省制。
(4)总体上呈现中央集权的趋势,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郡县制与分封制在历史上交替出现,说明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三省六部制;中书省与行省制;内阁制与省府县制
【解析】【分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问题一 皇权与相权”,抓住材料中“汉、唐、明、清和中枢”这些关键词,运用所学知识逐一回答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即可。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问题一 皇权与相权”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历代王朝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程中,在处理皇权与相权一事上,尽管其总趋势是一样的,即不断加强皇权,不断削弱相权。但皇帝具体集权的方式可从两种方式(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回答即可。
(3)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问题二 中央与地方”,抓住材料中“周、秦、汉初、元”这些关键词,运用所学知识逐一回答周、秦、汉初、元四朝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过程即可。
(4)本问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归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趋势,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中央不断集权,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等方面分析思考作答。
故答案为:
(1)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内阁制度或内阁。
(2)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相互牵制(分权)。
(3)分封制或封邦建国制;郡县制;行省制。
(4)总体上呈现中央集权的趋势,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郡县制与分封制在历史上交替出现,说明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结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含义,矛盾,解决矛盾的措施,发展措施等问题进行回答,难度不大,需要学生全面掌握历史概念。
1 / 1海南省三亚华侨学校(南新校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2021高一下·三亚开学考)“十年寒窗”、“金榜题名”、“衣锦还乡”,与这些词语有关的制度是( )
A.世袭制 B.宗法制 C.租调制 D.科举制
【答案】D
【知识点】隋朝的兴亡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认真读书通过考试可以出人头地,可以闻名天下。科举制是通过考试的形式选拔人才的选官制度,故D项符合题意;
A项世袭制体现了贵族世袭权力,与题干无关,A不符合题意;
B项,宗法关系在题干无法体现,B不符合题意;
C项,租调制是唐代实行的赋税制度,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科举制,根据题干十年寒窗”、“金榜题名”、“衣锦还乡”进行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本题掌握科举制的社会影响进行分析解答。
2.(2021高一下·三亚开学考)不同的人与人交流风格迥异,孔子“不问不答,少问少答,多问多答”,老子不在意别人能否理解自己的意思,“知我者希,则我这贵”,墨子老是追着别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强聒而不舍”。导致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个人性格差异 B.个人职业不同
C.个人品德参差 D.生活环境差别
【答案】D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 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孔子、老子和墨子生活的环境各不相同,导致认识的差异,因此出现材料中的不同差异,故D项符合题意;ABC均不是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需要掌握孔子、老子和墨子思想差异的原因。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结合孔子、老子和墨子所处的社会环境解答即可。
3.(2021高一下·三亚开学考)光绪六年,中德《续修条约》规定:“德国允,中国如有与他国之益,彼此立有如何施行专章,德国既欲援他国之益,使其人民同沾,亦允于所议专章一体遵守。”这表明清政府( )
A.外交的屈辱地位明显改变
B.以条约建成完善的涉外经济制度
C.对最惠国待遇作了有条件的限定
D.奉行互利互惠的外交政策
【答案】C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 依据材料“德国允,中国如有与他国之益,彼此立有如何施行专章,德国既欲援他国之益,使其人民同沾,亦允于所议专章一体遵守”可知清政府对最惠国待遇作了有条件的限定,故C符合题意;
A说法不符合史实,A不符合题意;
B材料不能体现,B不符合题意;
D“奉行互利互惠的外交政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不可能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外交方面的相关知识.对中德《续修条约》相关内容的准确解读是解题的关键。
4.(2021高一下·三亚开学考)《辞海》称某一书法的特点为“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下列书法作品与此描述一致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楷书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正如材料中所说“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A符合题意;
B是篆书,B不符合题意;
C是甲骨文,C不符合题意;
D是行书,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书法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本题是中档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书法成就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5.(2021高一下·三亚开学考)《礼记表记》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尚书》认为商汤伐桀是“有夏多罪,天命殛之”。这说明商朝政治的特点是( )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实行“家天下”制度
C.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D.科学宣传、信仰自由
【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中“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信息,说明古代商朝政治中,利用神权来维护政治上的权威特点,体现了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故C符合题意;
ABD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主要根据材料中“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信息理解神权在政治中的影响。
6.(2021高一下·三亚开学考)20世纪初,一些学校的女生已经开始觉醒,抵制学校开设的“烈女传”……她们以实际行动反抗礼教,争取女性婚姻自由。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 )
A. 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B.新文化运动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
C.新文化运动树立了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
D.新文化运动出现了较偏激的思想和行为
【答案】B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 A项是新文化的影响,但与材料无关,A不符合题意;
B项通读材料可知,材料说的是妇女人文意识的觉醒,开始自觉地抵制封建礼教了,新文化运动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因此B符合题意;
C项是新文化的影响,与材料无关,C不符合题意;
D项与材料主旨相反,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新文化运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阅读理解分析能力。根据“她们以实际行动反抗礼教,争取女性婚姻自由”可知,妇女人文意识的觉醒,开始自觉地抵制封建礼教了。
7.(2021高一下·三亚开学考)《虔台倭纂》记载:“倭夷之蠢蠢者,自昔鄙之曰奴,其为中国患,皆潮(州)人、漳(州)人、宁(波)绍(兴)人主之也”;“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材料说明( )
A.倭寇多是被胁迫的中国人 B.海禁政策导致了倭患出现
C.荡除倭寇的战争卓有成效 D.倭患导致了海禁政策出台
【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 从材料当中“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由此处可知,海禁政策松时,寇就会变成商人;海禁政策严格时,商人变成寇。这说明海禁政策使社会的矛盾激化了,加剧了倭患,B符合题意;
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A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强调倭寇形成的原因,没有提到“荡除倭寇的战争卓有成效”,C不符合题意;
D项因果关系错误,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考生可根据材料“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分析。
8.(2021高一下·三亚开学考)邓小平曾说:“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们根据中国自己的情况提出来的,而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注意的问题了。”香港回归之际,阿根廷总统梅内姆表示要仿效香港的“一国两制”方式和平解决马岛主权问题。这表明“一国两制”( )
A.被世界各国普遍采用
B.在解决澳门问题上首次得到成功运用
C.为解决香港问题而提出
D.为世界上其他国家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模式
【答案】D
【知识点】“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中的“阿根廷总统梅内姆表示要仿效香港的‘一国两制’方式和平解决马岛主权问题”表明“一国两制”为世界上其他国家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模式,故D符合题意;
A项材料中仅涉及阿根廷一国,无法体现世界各国普遍采用,A不符合题意;
BC项一国两制构想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首次得到成功运用是在解决香港问题上,故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一国两制构想。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阿根廷总统梅内姆表示要仿效香港的‘国两制’方式和平解决马岛主权问题”。
9.(2021高一下·三亚开学考)如图中的行政机构出现在( )
A.解放战争时期 B.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答案】C
【知识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探索中的失误
【解析】【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发生于1946-1949年期间,这时期没有人民公社,故A不符合题意;
B项国民经济恢复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这时期没有人民公社,故B不符合题意;
C项依据材料中“人民公社行政区划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公社出现于1958年时期,即大跃进时期,故C符合题意;
D项“文化大革命发生于1966-1976年期间,人民公社已经出现,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人民公社行政区划图”。本题以人民公社为切入点,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题目较简单。
10.(2021高一下·三亚开学考)中国古代有“齐人”、“鲁人”、“楚人”的称谓,这种表述源于下列哪种政治制度?( )
A.禅让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
【答案】D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王将王室、功臣、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典型的诸侯国有齐国、鲁国和楚国等。所以“齐人”、“鲁人”、“楚人”源自周代时期的分封制,D选项符合题意;
A项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或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A选项不符合题意;
B项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B选项不符合题意;
C项郡县制是一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C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关键信息是“齐人”、“鲁人”、“楚人”,结合分封制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可。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分封制及其内容,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分封制的对象主要分为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11.(2021高一下·三亚开学考)下列哪些举措有助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
①定《五经》,置《五经》博士 ②国家创办太学,郡国设立学校 ③佛教传播和道教兴起
④科举制的实施 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⑥理学的创立
A.①②⑤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
【答案】C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解析】【分析】 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教育为儒家所垄断,故①②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佛教的盛行和道教的兴起,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排除③。
科举制的实施,把读书、考试、选官联系起来,保证了儒家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故④正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故⑤正确。
宋明理学对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并受到了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的尊崇,故⑥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有助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12.(2021高一下·三亚开学考)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其主要标志是( )
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B.军机处的设置
C.特务机构的设置 D.文字狱的实行
【答案】B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使得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故B符合题意;
A是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A不符合题意;
C是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C不符合题意;
D文字狱是文化专制政策,不是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军机处的影响。关键信息是“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本题考查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知识再现能力,本题属于基础知识考查题,难度偏低。
13.(2021高一下·三亚开学考)1925年11月,毛泽东在其执笔的《反奉战争宣传提纲》中指出,广东革命根据地已经巩固,国民政府应积极准备实力。1926年2月下旬,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特别会议,会议指出“现时政局,是中国革命发展中非常紧急时期”,“是国民革命的生死关头”。为此,中共( )
A. 努力倡导实现国共合作
B.积极推动开展北伐战争
C.广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D.警惕北洋军阀与国民党右派勾结
【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解析】【分析】 A项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已经实现,A不符合题意;
B项从材料的时间可以看出,当时广东革命根据地已经巩固。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认为应该准备力量。并且将革命力量向外发展,结合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环境的现实,我们可以看出,命根据地巩固以后在1926年应该是要进行北伐,所以材料中中共的会议决定应该是要促进国民政府进行北伐,B符合题意;
C项广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以后,时间应该是1928年,C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国民党内部的右派和北洋军阀勾结的相关信息,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国共合作。要求学生结合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过程特征来分析。
14.(2021高一下·三亚开学考)秦朝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的中央行政体制是( )
A.三公九卿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答案】A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其中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务,负责九卿的管理;御史大夫是富丞相,监管监察;太尉负责军事;建立起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故A符合题意;
B项郡县制属于地方行政体制,B不符合题意;
C项三省六部制在隋朝出现,C不符合题意;
D项内阁制在明朝出现,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秦朝君主专制演进情况。关键信息是:中央行政体制。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演进情况,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5.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时明确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说明,我国( )
A.开始社会主义改造的探索 B.明确提出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正式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 D.突破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束缚
【答案】D
【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解析】【分析】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于1953年,不是1979年,故A错误;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B错误;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故C错误;
材料“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反映了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突破,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紧扣材料关键信息“1979年……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时间范围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再从突破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角度入手,进行正确判断。
16.(2015高一上·攀枝花期中)在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期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这一状况被彻底改变始于( )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答案】C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尊重材料从材料出发,是做历史试题的唯一原则。“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这一状况被彻底改变的意思是说“一切由皇帝专制“,所以本题答案是C。
【点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明代政治
17.(2021高一下·三亚开学考)1918年,《新青年》第4卷第6号出版了《易卜生专号》,这部剧主要讲述主人公娜拉从信赖丈夫到与丈夫决裂,终于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玩偶地位,最后离家出走的自我觉醒过程。这表明,新文化运动( )
A. 提倡民主科学 B.提倡新道德
C.提倡新文学 D.传播马克思主义
【答案】B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 “主人公娜拉从信赖丈夫与丈夫决裂,终于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玩偶地位,最后离家出走的自我觉醒过程”说明了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社会从一而终的旧道德,提倡妇女解放的新道德。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以1918年,《新青年》第4卷第6号出版了《易卜生专号》为切入点,考查新文化运动。本题以新文化运动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8.(2017高一上·赣州期中)关于分封制和郡县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分封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郡县制的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
C.都属于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D.都是为了巩固统治而实施的
【答案】A
【知识点】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解析】【分析】根据分封制的相关内容可知,从长远来看,而且周朝的历史也充分证明,分封制是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的,A项错误,符合设问。
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B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
分封制和郡县制都属于地方的行政制度,C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
西周实行分封制是为了巩固西周统治,秦朝实行郡县制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都是为了巩固统治而实施的,D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结合分封制和郡县制的评价分析即可得出结论。
19.(2021高一下·三亚开学考)从2017年开始,“8年抗战”一律修改为“14年抗战”,下列哪一项不能为这一修改提供延长的依据:( )
A.中共发表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B.东北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力量核心
C.二十九军宋哲元等部使喜峰口失而复得
D.十八集团军奋战在长城内外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局部抗战与抗日救亡运动
【解析】【分析】 A项14年抗战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比以前的8年抗战增加了从1931年到1937年7月7日之前的基本事实,1933年1月17日中共发表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符合这个时间特点,A不符合题意;
B项东北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力量核心也符合这个时间特点,B不符合题意;
C项二十九军宋哲元等部使喜峰口失而复得是在1933年,C不符合题意;
D项十八集团军奋战在长城内外是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以后,不符合材料的阶段特征,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过程来进行分析。
20.(2021高一下·三亚开学考)沈括(1031~1095)在《梦溪笔谈》中最早使用“石油”这一名称,并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因为“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据此可知( )
A.沈括科学评估了石油的优势 B.宋代已普遍使用石油
C.沈括系统总结古代地质成就 D.北宋的科技成就突出
【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明清时期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 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时代局限,沈括并未认识到石油为不可再生资源,A不符合题意;
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普遍使用”表述绝对化,不符合宋代史实,B不符合题意;
C项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仅反映沈括对未来石油资源的发展趋势进行推断,并未系统总结古代地质成就,C不符合题意;
D项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梦溪笔谈》是宋代著名的科技成果,书中最早使用“石油”这一名称,并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说明宋代科技成果突出,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最早使用‘石油’这一名称,并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的主旨,并正确掌握宋代的科技成就。
21.史载,太宗时,中书省的主要职掌是起草诏书、发号施令和参谋决策,决定大政方针。门下省的主要职责则是审核下行的诏敕,审批百司奏抄,处理日常庶政。一般政务由尚书各司商量决定后,上报到门下省。小事门下省审查通过后报皇帝“上闻”,大事则奏报皇帝批准。由此可见,唐太宗时( )
A.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制约 B.行政效率明显提高
C.确立了分层决策的机制 D.君主专制受到制约
【答案】C
【知识点】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材料中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的职掌可以看出,唐太宗把国家的决策和政务的决定分层管理,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即确立了分层决策的机制,故答案选C项;
材料信息虽体现了三省分工明确,但它们“相互制约”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行政效率的提高的信息,故B项错误;
材料中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三省的职责及运作程序进行分析即可。
22.(2021高一下·三亚开学考)1899年,美国向英俄等国提出“门户开放”照会,其中规定“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现行税率征收关税”。美国提出这条规定的目的在于( )
A. 保护中国的关税税率 B.插足其他列强“势力范围”
C.打击列强的嚣张气焰 D.独享列强在华的侵略权益
【答案】B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 “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现行税率征收关税”表明美国意图插足其他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故B符合题意;ACD材料未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门户开放: 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
23.有人对新文化运动作出如下评论:“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你认为此人对该历史事件的评价是( )
A.非理性的 B.完全错误的 C.片面的 D.中肯的
【答案】D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分析】新文化运动希望用民主科学挽救中国,具有爱国性质。但其局限性在于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因此材料对新文化运动的评论是客观的。
24.(2021高一下·三亚开学考)1939年的陕甘宁边区医院,门诊、取药是免费的,轻病者三餐白米饭,休养者每人一毛的菜钱,病重者有牛奶、鸡蛋。绝不以金钱的有无来决定病人的诊视。医院的这些规定( )
A.反映了其维护人民健康的宗旨 B.推动了抗日战争逐步取得胜利
C.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D.体现了三三制民主原则的落实
【答案】A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 1939年的陕甘宁边区医院,门诊、取药是免费的,轻病者三餐白米饭,休养者每人一毛的菜钱,病重者有牛奶、鸡蛋,表明医院的这些规定以维护人民的健康为宗旨,故A符合题意;
B项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故B不符合题意;
C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于1937年,故C不符合题意;
D项三三制是在1941年实行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解放区的民主政治建设,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939年的陕甘宁边区医院,门诊、取药是免费的,轻病者三餐白米饭,休养者每人一毛的菜钱,病重者有牛奶、鸡蛋。绝不以金钱的有无来决定病人的诊视”。
25.(2021高一下·三亚开学考)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尊礼,主张“为国以礼”;道家“非礼”,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法家否定礼治,提倡法治。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 )
A.诸侯争霸,分封秩序开始瓦解 B.思想自由,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C.礼崩乐坏,需要重建社会秩序 D.私学兴起,民间思想异常活跃
【答案】C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社会大变革的局面,学术下移,“士”阶层崛起,他们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提出了不同的政治主张。儒家尊礼,倡导恢复礼乐秩序;法家推崇中央集权,倡导变法,强调法治;道家从“道”这一本源出发,强调无为而治,否定礼(“非礼”),认为“礼”是社会动荡的根源。这些争论反映出当时百家争鸣的局面,但其本质还是传统社会秩序渐趋崩溃在思想领域的反映,即礼崩乐坏,需要重建社会秩序,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是表面现象,并非本质内涵,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信息,紧扣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结合诸子百家的治国思想分析其本质。
二、材料分析题
26.(2021高一下·三亚开学考)近代中国是屈辱与抗争并存的时代,也是动乱与机遇并存的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帝国主义列强为了这个目的,曾经对中国采用了并且还在继续地采用着……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压迫手段,使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半殖民地和殖民地。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
材料二 下列图片展示的是洋务运动期间我国的一些实际场景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变成了半殖民地和殖民地”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动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答案】(1)过程:①鸦片战争使近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使近代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③甲午中日战争使近代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近代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特点: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入机器生产。
意义:使中国开始了机器大生产,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军事侵略;
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促进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演变。
【知识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 (1)结合鸦片战争以来侵华战争的影响过程归纳如下:鸦片战争使近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近代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战争使近代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近代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关于特点:依据材料二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如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入机器生产。关于意义:结合洋务运动的影响归纳如下:使中国开始了机器大生产,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军事侵略;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促进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演变。
故答案为:
(1)过程:①鸦片战争使近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第二次鸦片战争使近代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③甲午中日战争使近代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近代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特点: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入机器生产。意义:使中国开始了机器大生产,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军事侵略;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促进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演变。
【点评】 (1)本题考查变成半殖民地和殖民地过程。主要结合西方列强侵华战争的影响分析。
(2)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特点和意义。依据材料二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
27.(2021高一下·三亚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关中美关系的漫画
材料二 建国初期中国对关国和苏联贸易额的变化
(1)材料一中的图一和图二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中美关系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变化的原因。
(2)比较材料二中的两幅图表,说明中国与西方国家及社会主义国家贸易状况的不同,并说明导致不同的原因
【答案】(1)变化:由中美对抗转变为中美关系正常化。
原因: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了恢复;美国在对苏联争霸中处于劣势;中美都面临着苏联势力的威胁;尼克松访华使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2)不同: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急剧下降,而与此同时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比重不断上升。
原因: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国家追随美国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导致了对中国贸易额的大幅下降;新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从而推动了与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额比重的大幅上升。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中美关系、中日邦交正常化;改革开放以来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解析】【分析】 (1)两幅漫画所反映的中美关系可以从图片中解读出来,应该是由中美对抗转向中美关系正常化,其主要的原因要结合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影响因素来说。
(2)材料中的图片可以看出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急剧下降,而与此同时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比重不断上升。其主要的原因与新中国所采取的对外政策,以及当时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和外交政策密切相关。
故答案为:
(1)变化:由中美对抗转变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原因: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了恢复;美国在对苏联争霸中处于劣势;中美都面临着苏联势力的威胁;尼克松访华使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答出三点即可)
(2)不同: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急剧下降,而与此同时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比重不断上升。原因: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国家追随美国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导致了对中国贸易额的大幅下降;新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从而推动了与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额比重的大幅上升。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第一小问,要结合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表现和影响因素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中国和西方国家外交关系发展的特点和原因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建国以后我国外交关系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28.(2017高一上·盘县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皇权与相权
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
问题二:中央与地方
自周代以后,我国开始确立了一套地方行政制度。秦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由皇帝直接任命郡守和县令;汉代借鉴秦朝灭亡的教训,在继承秦代地方制度的同时也部分恢复了周朝旧制。到了元代,为了加强对辽阔疆域的控制,开始设立行中书省,标志着中国地方行政制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
(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
(3)按示例完成周、秦、汉初、元四朝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填写。
(4)从上述材料中归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趋势。
【答案】(1)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内阁制度或内阁。
(2)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相互牵制(分权)。
(3)分封制或封邦建国制;郡县制;行省制。
(4)总体上呈现中央集权的趋势,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郡县制与分封制在历史上交替出现,说明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三省六部制;中书省与行省制;内阁制与省府县制
【解析】【分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问题一 皇权与相权”,抓住材料中“汉、唐、明、清和中枢”这些关键词,运用所学知识逐一回答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即可。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问题一 皇权与相权”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历代王朝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程中,在处理皇权与相权一事上,尽管其总趋势是一样的,即不断加强皇权,不断削弱相权。但皇帝具体集权的方式可从两种方式(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回答即可。
(3)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问题二 中央与地方”,抓住材料中“周、秦、汉初、元”这些关键词,运用所学知识逐一回答周、秦、汉初、元四朝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过程即可。
(4)本问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归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趋势,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中央不断集权,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等方面分析思考作答。
故答案为:
(1)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内阁制度或内阁。
(2)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相互牵制(分权)。
(3)分封制或封邦建国制;郡县制;行省制。
(4)总体上呈现中央集权的趋势,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郡县制与分封制在历史上交替出现,说明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结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含义,矛盾,解决矛盾的措施,发展措施等问题进行回答,难度不大,需要学生全面掌握历史概念。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