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邢台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0.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24 21:32:41

文档简介

河北省邢台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史记·夏本纪》记载夏启讨伐有扈氏,临战前发布动员令:“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用(服从)命,赏于祖;不用命,僇于社。”这一记载表明夏朝政治统治的特点是(  )
A.强调君权至上 B.强调血缘关系
C.具有神权色彩 D.注重舆论宣传
【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可知,夏启以上天和祖先的名义动员民众讨伐有扈氏,这反映出夏朝政治统治具有神权色彩.故选C项;
动员令未明确“君权至上”,故排除A项;
材料也未强调“血缘关系”,故排除B项;
史料反映的是军令,而不是宣传用语,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夏朝政治的特点,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天用剿绝其命······用(服从)命,赏于祖”体现了启借助上天和祖先的名义讨伐有扈氏,体现其神秘色彩。
2.(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他不是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引向外在的崇拜对象或神秘境界,相反,而是把这三者引导和消融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这是对先秦某一位思想家的评价,这位思想家最可能是(  )
A.老子 B.墨子 C.韩非子 D.孔子
【答案】D
【知识点】孔子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把这三者引导和消融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等信息可知,该思想家强调社会伦理道德.关注社会现实,这符合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故选D项;
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而是把这三者引导和消融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强调血缘伦理,属于孔子的思想。
3.(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秦律规定,如果有人私自移动田界,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被判以“赎耐”,强制其出钱以抵罪(古代剃去头发的刑罚)。秦律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稳定国家的统治秩序 B.推动小农经济发展
C.维护法律至高的地位 D.在实践中完善法律
【答案】A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可知,秦律禁止百姓私自移动田界,否则判以“赎耐”,这反映出秦朝意在通过法律手段强化对土地私有权的维护,达到稳定国家统治秩序的目的,故选A项;
这些土地不一定是农民的,更多的是地主阶级的.故排除B项;
C项是对材料主旨的误读,故排除C项;
D项不是秦律关于土地规定的主要目的,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朝的统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秦朝颁布《秦律》,用严刑峻法约束百姓,维护统治秩序。
4.(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东汉庄园经济的生产经营内容,从考古资料中能证明的有农业中的谷物栽培、池塘养殖、畜牧养禽、蚕桑果木;手工业中的纺织、采矿、冶炼、制盐、农具、车辆、陶器制造、粮食加工、酿造等。据此可知,东汉庄园(  )
A.生产具有自给自足性 B.促进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C.内部商品交换频繁 D.抑制了土地兼并的问题
【答案】A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解析】【分析】据材料信 息可知,东汉庄园内部农业和手工业种类齐全,具有很强的自给自足性,故选A项;
东汉庄园属于大地主所有,内部耕作的农民并不是自耕农,故排除B项;
东汉庄园内部存在商品交换,但并不频繁,故排除C项;
东汉庄园与抑制土地兼并无关,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东汉的庄园经济,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东汉专员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
5.(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据统计,在东晋权力中心的录尚书事、侍中、中书兼令、尚书令仆等职位中,任官者162人次,其中士族127人次;荆、扬、徐几个重要都督区的都督,也基本上由当权士族担任。由此可知,东晋时期(  )
A.举贤不及士族 B.士族把持政权
C.专制皇权巩固 D.权力重心下移
【答案】B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解析】【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可知,士族把持了中央及地方的重要职位,故选B项;
A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A项;
累世公卿把持政局不利于皇权巩固.故排除C项;
当时权力重心稳固在士族阶层.并未下移,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九品中正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形成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把持政权的局面。
6.(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据资料统计,晚唐时期科举出身者世族家庭占76.4%,中等及寒族家庭占23.6%,而北宋科举出身者世族家庭仅占12.8%,中等及寒族家庭高达87.2%.由此可见,与晚唐科举制相比,北宋(  )
A.实现了仕途晋升公平 B.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D.使贵族退出了历史舞台
【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可知,宋代科举制录取的人数中,中等及寒族家庭人数比重日益增加,这反映出社会阶层流动的加速.故选B项;
A.D两项表述太绝对,故排除A.D两项;
材料中没有考试程序的信息.故排除C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科举制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宋朝科举制不断完善,真正做到“英雄不问出身”,加速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
7.(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唐朝贞元以后,政府开始征收茶税,之后又实行禁榷制度,把茶的产销收归官营。材料反映出当时(  )
A.政府鼓励官与民争利 B.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受阻
C.饮茶已蔚然成风 D.茶税是政府的重要财源
【答案】D
【知识点】唐朝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可知,唐代贞元以后,政府开始征收茶税,之后实行茶叶专卖,这表明当时茶税日益重要.成为政府重要收入来源.故选D项;
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政府鼓励官与民争利",故排除A项;
不能单凭茶叶官营就得出当时“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受阻”,故排除B项;
C项表述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农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唐朝实行茶叶专卖制度,说明茶税是重要税源。
8.(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魏晋至隋唐时期,佛寺和寺塔的建筑成为社会重要的建筑活动,这些佛教建筑风格最初受印度的影响,但不久之后的佛寺从布局到建筑本身的阁楼、密檐、雕墙粉壁等都发展成了中国的民族形式。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  )
A.佛教思想中国化 B.中外文化的融合
C.建筑艺术的创新 D.民族风格的传承
【答案】B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分析】结合材料信息可知,代表佛教文化的寺、塔最初受印度影响,不久后便注入了中国的建筑元素,这体现了中外建筑艺术的融合,故选B项;
建筑风格的融合不能代表佛教思想的中国化.故排除A项;
C.D两项不如B项全面,故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魏晋隋唐时期的文化交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魏晋隋唐时期的建筑受到印度佛教文化的影响,体现了中外文化的融合。
9.(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赵宋王朝在地方行政上创建了路制。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划分,路级机构的设置,一改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原则,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该设计理念主要是为了回避唐代(  )
A.权力倾轧,民不聊生 B.中央集权,社会动荡
C.相权膨胀,地方分权 D.节镇太重,君弱臣强
【答案】D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末地方节度使藩镇势力膨胀,导致唐王朝走向衰亡,因此宋代设置路作为中央与地方连接的枢纽,并采取分权的方针,有利于防止地方势力膨胀.故选D项;
A.B.C三项均与宋朝“路”的设置无关,故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宋朝专制集权的加强,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唐末地方节度使藩镇势力膨胀,导致唐王朝走向衰亡,宋朝吸取教训,加强专制集权。
10.(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辽朝设置北面官和南面官两大系统。北枢密院既是北面官系统的宰辅机构,又是全国最高军政机构;南枢密院虽然是南面官系统的宰辅机构,但并不处理汉地的军务,不领汉军。这反映出辽朝(  )
A.契丹贵族掌握军权 B.军政事务高于一切
C.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D.孤立打击汉族官吏
【答案】A
【知识点】辽、西夏、金的政权建立与制度建设
【解析】【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可知,辽朝皇帝和契丹贵族掌握国家的军事大权,故选A项;
史料只涉及军权的分配,没有军权与其他权力的对比,故排除B项;
辽朝实行契丹、汉族分而治之的政策,分治不等于分化,故排除C项;
南面官主要由汉族官员担任,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辽的政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北枢密院既是北面官系统的宰辅机构,又是全国最高军政机构”体现了辽朝皇帝和契丹贵族掌握国家的军事大权。
11.(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宋代王柏在《鲁斋集》中记载:“今之农与古之农异。秋成之时,百逋丛身,解偿之余,储积无几,往往负贩佣工以谋朝夕之赢者,比比皆是也。”该记载主要反映了宋代(  )
A.流民众多、贫富差距拉大 B.乡村中从事工商业者众多
C.秋收时农民普遍出现亏空 D.长途贩运贸易比较发达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可知,宋代农民与以往农民的生产方式不同,秋收时节在外从事工商业的人到处都是,这体现出宋代经济领域出现工商业经营普遍的现象,故选B项;
农民并非都是逃亡在外的,故排除A项;
“储积无几"并不表示出现亏空,故排除C项;
材料未有长途贩运的信息,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宋朝商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往往负贩佣工以谋朝夕之赢者,比比皆是也”反映了宋朝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工商业经济深入农村。
12.(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从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出(  )
A.元代社会政治环境宽松 B.科技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C.科学家执着的探究精神 D.社会需要推动技术革命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图2.图3分别属于宋.元时期的印刷技术,纵观这两幅图片可知,其反映了印刷技术的继承与创新,故选B项;
A.C.D三项都属于印刷术进步的原因,但均无法解释两幅图片之间的关系,故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宋元时期科技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宋元印刷术的发展体现了印刷术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
13.(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明中叶,阁臣越来越多地兼掌部院之职,内阁辅臣的权威实际上使六部的权力流向了内阁,“世宗朝,璁、萼、言、嵩相继用事,六卿之长不得其职”。这反映出明中叶(  )
A.内阁取代六部 B.皇权受到制约
C.首辅权力失控 D.君主专制加强
【答案】D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可知,明朝中叶以后,内阁的权力日益扩大,而内阁是加强皇权的工具,这一变化反映出君主专制的加强.故选D项;
明代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A项表述错误,故排除A项;
B.C两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B.C两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朝内阁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明朝废除了宰相制度,设置内阁,君主专制大大加强。
14.(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清代的中央机构中设有理藩院,专门管理边疆民族事务;又派出将军、都统、大臣驻扎各地,代表朝廷处理有关军政事务;对于各民族内部的具体事务也不多加干预,令其享有相应的自治权。这一管理体制(  )
A.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控 B.实现了各民族平等发展
C.保证了清政府的长治久安 D.维护了边疆民族的自治
【答案】A
【知识点】清朝疆域的奠定与地方治理
【解析】【分析】清代在中央有专门管理少数民族的机构,同时又派出大臣驻扎各地,对于各民族内部的具体事务也不多加干预,这有利于加强中央政府对边疆的控制,故选A项;
B项的“实现了”与史实不符,故排除B项;
C项表述夸大了清政府边疆政策的作用.故排除C项;
少数民族地区并未获得自治权,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清朝中央集权的加强,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清朝设置理藩院,同时又派出大臣驻扎各地,对于各民族内部的具体事务也不多加干预,反映了中央对边疆控制的加强。
15.(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下图是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的一幅插图,故事描写了苏州盛泽镇上的施复夫妇,他们靠养蚕织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几年后他们购买了三四张织机雇人织绸·······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栋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这反映出当时(  )
A.官营手工业日益衰落 B.雇佣关系业已出现
C.官营产品成本特别高 D.民营手工业发展受限
【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施复夫妇从购买三四张织机雇人织绸到购买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这反映出当时雇佣关系业已出现,故选B项;
材料信息与官营手工业和官营产品无关,故排除A.C两项;
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明朝中后期雇佣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16.(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鸦片战争前,诗人龚自珍曾写诗描述当时社会:“不论盐铁不筹河,独倚东南昂泪多。国赋三升民一斗,屠牛那不胜栽禾?”材料反映出当时(  )
A.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B.自然灾害比较频繁
C.清朝吏治腐败严重 D.清朝边疆危机严重
【答案】C
【知识点】清朝后期的统治危机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施复夫妇从购买三四张织机雇人织绸到购买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这反映出当时雇佣关系业已出现,故选B项;
材料信息与官营手工业和官营产品无关,故排除A.C两项;
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清朝后期的统治危机,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清朝中期以后,吏治腐败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17.(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1876年,有位在华的英国科技人员写道:“只要中国依赖无知、贪婪的官员管理兵工厂的事务,而不将其作为公之于众,或以任何方式加以约束,只要他们不顾及掌管的设施是否成功运转而只顾私利,相当一部分兵器、弹药、战舰,就必须不断地从欧洲购进。”由此可知,洋务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是(  )
A. 缺乏公众监督和制度约束 B.国外武器质量较差
C.过于依赖进口国外武器 D.清廷厉行海禁政策
【答案】A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可知,该言论阐述的是洋务运动虽然进行军事企业的建设和生产,但管理和用人不当导致生产效能差,因此只能依赖进口,这从侧面说明洋务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是缺乏公众监督和制度约束,故选A项;
材料中未有国外武器质量较差的信息,故排除B项;
题意不是应不应该依赖进口,而是自己能生产却生产不出好的产品,故排除C项;
D项说法正确但与史料并不对应,故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而不将其作为公之于众,或以任何方式加以约束”。
18.(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孙中山在论及义和团运动时说:“义和团尚仅“一隅之民”,若其举国一心,则又岂义和团之可比哉。”孙中山此番言论旨在(  )
A.强调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B.肯定义和团运动的反封建性
C.批判义和团运动的盲目性 D.解释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答案】A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
【解析】【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可知,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仅“一隅之民”就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若全国一心,则会产生比义和团运动更大的影响,可见,孙中山在此强调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故选A项;
其余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义和团运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若其举国一心,则又岂义和团之可比哉”说明孙中山认识到了人民力量的伟大。
19.(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辛亥革命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包袱,寄托了太重的历史使命,建立了以民主、共和、宪政为内容的资产阶级代议制,这是一个复杂而伟大的社会工程。该评价意在强调,辛亥革命(  )
A.历史过程较复杂 B.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
C.推翻了封建制度 D.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答案】B
【知识点】辛亥革命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建立了以民主.共和、宪政为内容的资产阶级代议制,这是一个复杂而伟大的社会工程”等信息可知,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故选B项;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不是材料论述的重点,故排除A项;
辛亥革命只是结束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并未推翻封建制度,故排除C项;
辛亥革命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20.(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1916年,胡适强调“建设新文学论”的唯一宗旨就是“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主张应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作为正式的文学语言。这一主张(  )
A. 提高了当时民众文化素养 B.体现了文学革命的冒进倾向
C.使白话文占据了主流地位 D.助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答案】D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胡适主张中国进行文学革命.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这一-主张在当时有利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故选D项;
A.C两项表述夸大了这些主张的作用,这一-主张只是有利于提高民众文化素养和提高白话文的地位.故排除A.C两项;
B项的“冒进倾向”与史实不符。故排除B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新文化运动倡导文学革命,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也促使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21.(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据史料记载,1919年,中国的产业工人达200万,在1912~1919年,工人共罢工130次,仅1919年的前五个月就高达19次。这一状况反映出当时(  )
A.民主政治氛围宽松
B.具备无产阶级政党成立阶级条件
C.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D.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解析】【分析】解析材料可知.1912~ 1919年,中国无产阶级队伍日益壮大.工人阶级思想觉悟也日益提高,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故选B项;
当时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民主政治氛围并不宽松,故排除A项;
材料也未反映民主观念的深入,故排除C项;
D项表述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共党成立的背景,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中国无产阶级队伍日益壮大,工人阶级思想觉悟也日益提高,为中共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22.(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1927年9月19日,毛泽东在湖南浏阳文家市主持召开前敌委员会会议,主张将部队转向敌人势力薄弱的山区和农村。毛泽东这一主张在当时主要是为了(  )
A. 保存和发展党的武装力量 B.动员农民配合北伐军
C.实现民主革命道路的转移 D.在农村推行土地革命
【答案】A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可知,这次会议是在秋收起义攻打长沙失败后.毛泽东决定向农村进军主要是为了保存和发展党的武装力量,故选A项;
当时的国共关系已经破裂,故排除B项;
C.D两项均不是当时的主要目的.故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做出文家市决策,向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进军, 保存和发展党的武装力量 。
23.(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在中国人民14年抗战的历史上,许多事件有着重要的标志性意义。下列历史事件与其标志性意义对应正确的是(  )
A.九一八事变——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B.西安事变——国共第二次合实现
C.七七事变——抗战进人战略相持阶段
D.一二 九运动-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形成
【答案】A
【知识点】日本局部侵华与九一八事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可知,这次会议是在秋收起义攻打长沙失败后.毛泽东决定向农村进军主要是为了保存和发展党的武装力量,故选A项;
当时的国共关系已经破裂,故排除B项;
C.D两项均不是当时的主要目的.故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抗日战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学生要把握时空观念,认识关键事件及其产生的影响。
24.(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下图所示是《抗战漫画》第九期上吕蒙创作的作品《我们的阵容》。该漫画意在表达(  )
A.国共合作抗日的成效 B.持久抗战必胜的决心
C.全民抗战的高涨热情 D.侵华日军的兵力较少
【答案】C
【知识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解读图中内容可知,该画反映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热情,故选C项;
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国共合作,故排除A项;
B.D两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抗日战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漫画类选择题,把握漫画主旨可知其反映了全民族抗战的热情。
25.(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领导的军队进行了多次较量,在解放军1948年发起的战略决战行动中,对国民政府政治中心产生巨大冲击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B
【知识点】国民党的进攻与共产党战略防御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和“国民政府政治中心”等词.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战役应是淮海战役,故选B项;
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解放战争的进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1948年”“国民政府政治中心”。
26.(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下图所示为1954年我国的一幅宣传画《我们为参加国家工业化建设而自豪》。该宣传画反映出(  )
A.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 B.女性积极参与国家经济建设
C.计划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D.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兴起
【答案】B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由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女性得以解放,积极参与国家建设,故选B项;
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在;1952年基本完成,与宣传画信息不符,故排除A项;
计划经济体制伴随着“一五”计划的展开而逐步确立,故排除C项;
材料展示的是工业化建设而非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结合材料妇女形象及“《我们为参加国家工业化建设而自豪》”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女性积极参与国家经济建设 ,为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27.(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1957年,中央主要领导人认为中国按照苏联的模式发展速度太慢,中国必须凭借其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寻求一条更快捷的现代化道路。为此,中国政府(  )
A.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在全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推广农业机械化
D.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D
【知识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探索中的失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1957年"和“寻求一条更快捷的现代化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完成后,为了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中央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故选D项;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故排除A项;
“文革"结束后,中国才开始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排除B项;
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探索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寻求一条更快捷的现代化道路”反映了左倾错误的出现,结合时间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不久就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8.(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据《浙江省工商联合会志》统计,1981年,会办企业3家,注册资本121777元,全年营业额188817元,利润9467元;1995年,会办企业达84家,注册资本5784.92万元,全年营业额增至30009.72万元,实现利润512.85万元。这表明当时浙江(  )
A.会办企业占据主体 B.经济环境日益宽松
C.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D.国有企业遭到排挤
【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分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到 1995年,浙江会办企业无论企业数量、注册资本.全年营业额,还是企业年利润都较1981年有了大幅度提升,这说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提出以后,浙江经济发展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给会办企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故选B项;
会办企业虽然发展较快,但并未占据主体地位,故排除A项;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是在21世纪初期,故排除C项;
国有企业的改革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依然坚持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992年中共召开十四大,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
29.(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已有众多领域走到世界前列。目前,全球将近40%的网上交易发生在中国。这表明中国(  )
A.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最大 B.移动支付走在世界前列
C.人工智能技术处于领先地位 D.自主研发和制造实力世界第
【答案】B
【知识点】改革开放以来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全球将近40%的网上交易发生在中国”可知,中国移动支付走在世界前列,故选B项;
不能单凭移动支付就得出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最大,故排除A项;
也不能单凭移动支付就得出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以及自主研发和制造实力世界第一 ,故排除C、D两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全球将近40%的网上交易发生在中国”。
30.(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2020年的春天,在中国积极应对国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同时,也应邀派出一批批专家医疗队携抗疫物资前往世界各国交流抗疫经验,这些专家医疗队受到这些国家政要的亲切接待和高度评价。其中,塞尔维亚总统亲自迎接中国专家组并亲吻五星红旗的短视频爆红网络。这反映了新时代的中国(  )
A.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坚定实行“一边倒”的方针
C.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与各国建交新高潮的到来
【答案】A
【知识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析】【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可知,中国政府在应对本国疫情的同时,也派遣医疗队去国外支持其他国家抗击疫情,这反映了新时代的中国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故选A项;
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时期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中国政府派遣医疗队援助其他国家,说明新时代中国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2分,共40分。)
31.(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的统治阶层认为,巡按是代表中央监督地方最重要、最有效的方式。明太祖说:“民之休戚,系于牧民者之贤否,咨询得失,激浊扬清,则系乎风纪之职。”在中央,明代巡按的选拔、遣派、考核都由皇帝直接负责;在地方,还设有专门的衙门,不受布政司和巡抚的管辖,会同巡抚行使监察人事司法之权,巡按对六品以下的官员还可以直接问拿。明代还建立了以卑临尊、岁一更替、任职回避等制度,并通过严格的考核加强了对巡按御史的管理,仅在英宗时期,就对25名巡按进行了指控。明代时期,在地方设立的按察司与巡按的按察司制度相互配合,双轨并行,形成了明代独特的监察体系,在监察地方吏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赵京京《明代巡按制度及其现代启示意义》
材料二
顺治元年(1644年),虽然沿袭明朝巡按制度,并“许巡方御史不时纠劾”之权,但顺治帝也一再声称,巡按御史“贪婪掊克者甚众”,甚至每有巡按贪赃枉法,便有满族官僚借端倾陷汉人大臣,致使满汉官僚尖锐对立。顺治十一年(1655年)四月,郑亲王济尔哈郎还以奉差官员随带员役、马骡、廪粮草料等项甚多,直省地方频年水旱,供应艰难为由,提出暂停派遣巡按的意见。顺治十七年(1661年)六月,都察院又以云南用兵,粮饷不足,请停巡按御史。
此后,顺治帝令大臣具奏,从而引发了一场巡按废遣之争。清初著名史家谈迁在论及顺治罢巡按时,就一针见血地指出“盖满人意以巡使掣其肘也”。顺治十二年(1656年),都察院左督御史龚鼎孽力请恢复巡按,但“满人不以为然”。
——摘编自林乾《巡按制度罢废与清代地方监察的缺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巡按制度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初罢废巡按制度的原因。
【答案】(1)特点:巡按地位独立,权力较大;制度体系严密;由中央委派的巡按御史与地方监察制度相互配合.影响:强化了专制集权体制;维护了地方吏治秩序;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国家监察制度。
(2)原因:巡按权力较大,掣肘皇权;官僚矛盾激化;巡按贪赃枉法现象较多;政府财政负担过重。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1) 特点:根据“明代巡按的选拔、遣派、考核都由皇帝直接负责;在地方,还设有专门的衙门,不受布政司和巡抚的管辖”可知巡按地位独立,权力较大;根据“明代还建立了以卑临尊、岁-更替、任职回避等制度,并通过严格的考核加强了对巡按御史的管理”得出制度体系严密;根据“在地方设立的按察司与巡按的按察司制度相互配合,双轨并行,形成了明代独特的监察体系”得出由中央委派的巡按御史与地方监察制度相互配合。影响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主要是强化了专制集权体制,维护了地方吏治秩序,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国家监察制度。
(2)原因:根据“巡按御史‘ 贪婪掊克者甚众’甚至每有巡按贪赃枉法,便有满族官僚借端倾陷汉人大臣,致使满汉官僚尖锐对立”可知巡按权力较大,掣肘皇权,官僚矛盾激化,巡按贪赃枉法现象较多;根据“郑亲王济尔哈郎还以奉差官员随带员役、马骡、廪粮草料等项甚多,直省地方频年水,旱,供应艰难为由,提出暂停派遣巡按的意见”可得出政府财政负担过重。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考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历史基础才能深刻理解材料所体现的主旨。
32.(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务运动中,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和传播促成了中国近代科学和技术的发端,洋务派的科技观由此形成。针对列强的“船坚炮利”和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曾国藩等人提出发展中国的科学技术的构想。“他们对西方技术的兴趣是直接由内战引起的。”随着洋务运动的不断深入,对近代科技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洋务派设译馆,培养翻译人才;开办新式学校,培养专门技术人才。洋务派的科技观经历一个由浅到深渐变的过程。洋务运动轰轰烈烈地进行了30余年,并没有真正解决中国近代化的问题,最终失败。这根源于“中体西用”本身存在着无法解决的自相矛盾。
——摘编自高庆节《试论洋务派的科技观对中国近代科技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甲午战后,维新派把科技进步看成是国家强盛最有力的杠杆。他们看到了科举制度是科技人才培养的巨大障碍,围绕着科技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主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废除科举,创办新型学校,必修自然科学。在维新派的号召下,一时间学会林立,如雨后春笋,“除去与维新运动有关的学会,自然科学方面着实是“有一学即有一会',有农学会、矿学会、工艺会、化学会等”。学会大都以“兼采中西各法与天地自然之利”,“互相讲习”。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持译书局的工作,编译了大批以近代自然科学为内容的教科书,并创办报刊,积极宣传“西人光化电声算之述作”。总之,维新派对中国近代科技体制化做了极大贡献。
——摘编自胡晓登、周松柏《戊戌维新与近代科技在中国的命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派科技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洋务派相比,维新派科技观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答案】(1)特点:从维护封建统治的角度出发;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实用性;科技观内涵不断丰富;坚持“中体西用”思想。
(2)发展:把科技发展与国家富强联系;废科举,兴学校;要求学生必修自然科学;开办学会和创办报刊,积极宣传西方科学知识。
意义:加快了西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步伐;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有助于民众思想的解放;迎合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具有进步性和爱国性;为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提供人才基础。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材料“针对列强的‘船坚炮利’ 和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曾国藩等人提出发展中国的科学技术的构想”可知,是从维护封建统治的角度出发;根据“他们对西方技术的兴趣是直接由内战引起的”可知,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实用性;根据“随着洋务运动的不断深入,对近代科技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可知,科技观内涵不断丰富;根据“这根源于‘中体西用’ 本身存在着无法解决的自
相矛盾”可知,坚持“中体西用”思想。
(2)发展:根据材料“维新派把科技进步看成是国家强盛最有力的杠杆”可知,把科技发展与国家富
强联系;根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废除科举,创办新型学校,必修自然科学”可知,废科举、兴学校
和要求学生必修自然科学;根据“一时间学会林立”“并创办报刊”可知,开办学会和创办报刊,积极宣传西方科学知识。意义:根据材料“维新派对中国近代科技体制化做了极大贡献”,结合所学从加快西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步伐、冲击封建专制统治、有助于民众思想的解放、迎合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为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提供人才基础等方面分析。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思想和维新思想有关科技的主张,注意比较二者思想的异同及其原因,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3.(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政务院于1953年10月发布命令: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采取凭证定量售粮的办法,于是粮票出现了。1953年11月1日,北京市首次发行面粉购买证,上面写着“遗失不补,过期无效”。1955年10月,实行粮食以人定量供应后,粮食部发行“全国通用粮票”,俗称“满天飞”。后来每个省有了自己的省粮票,俗称“吃遍省”,密某些市还有自己的市粮票,俗称“本地吃”。之后,食用油票、布票也相继面世。全国2000多个市、县都分别发放和使用了各种商品票证,进行计划供应。此外,一些较大的矿厂、学校等也印发了各种票证。从1958年春节开始,对猪肉、牛羊肉、鲜蛋、红糖、白糖、粉丝等八种副食品实现了凭票定量供应。从此,票证范围之广、地域之宽、品种之全、时间之长、数量之多,在世界上极为少见。城镇粮食的凭证定量供应始于1955年,国家规定居民口粮按照劳动差别、年龄大小及不同地区的粮食消费习惯,确定9个等级的供应标准。在这种物资奇缺的时期,被称为“宝中之宝”的粮食,以这种方式被国家严格控制。
——摘编自陈煜《中国生活记忆》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票证”拟定一个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史料选取恰当,史论结合,围绕论题展开叙述。)
【答案】示例一
论题:“票证时代”的开启和终结。
闸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应对粮食等农副产品供不应求的困境和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我国发行各种不同的“票证”,进入了票证经济时代。票证时代的到来-方面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要求未得到满足。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与国计民生相关的轻工业得到较快发展。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各类票证陆续退出历
示例二
论题:票证经济时代中国百姓的生活。
闸述:(略)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于是粮票出现了”“食用油票、 布票也相继面世”等信息可以确定“票证时代的开启和终结”的论题,然后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进行阐述。可以从新中国形成票证制度的原因、票证制度反映出的问题、十-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票证制度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等方面来论述这一制度的开启和终结。也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全国2000多个市、县都分别发放和使用了各种商品票证”“一 些较大的矿厂、 学校等也印发了各种票证”“从1958年春 节开始,对猪肉、牛羊肉、鲜蛋、红糖、白糖、粉丝等八种副食品实现了凭票定量供应”等信息确定论题
票证经济时代中国百姓的生活”,然后根据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进行阐述。本题在解答过程中首先要根据材料信息确定论题,在论述过程中要做到史料选取恰当,史论结合,围绕论题展开论述。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要求学生结合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以及经济体制改革产生的背景来分析。
1 / 1河北省邢台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史记·夏本纪》记载夏启讨伐有扈氏,临战前发布动员令:“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用(服从)命,赏于祖;不用命,僇于社。”这一记载表明夏朝政治统治的特点是(  )
A.强调君权至上 B.强调血缘关系
C.具有神权色彩 D.注重舆论宣传
2.(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他不是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引向外在的崇拜对象或神秘境界,相反,而是把这三者引导和消融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这是对先秦某一位思想家的评价,这位思想家最可能是(  )
A.老子 B.墨子 C.韩非子 D.孔子
3.(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秦律规定,如果有人私自移动田界,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被判以“赎耐”,强制其出钱以抵罪(古代剃去头发的刑罚)。秦律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稳定国家的统治秩序 B.推动小农经济发展
C.维护法律至高的地位 D.在实践中完善法律
4.(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东汉庄园经济的生产经营内容,从考古资料中能证明的有农业中的谷物栽培、池塘养殖、畜牧养禽、蚕桑果木;手工业中的纺织、采矿、冶炼、制盐、农具、车辆、陶器制造、粮食加工、酿造等。据此可知,东汉庄园(  )
A.生产具有自给自足性 B.促进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C.内部商品交换频繁 D.抑制了土地兼并的问题
5.(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据统计,在东晋权力中心的录尚书事、侍中、中书兼令、尚书令仆等职位中,任官者162人次,其中士族127人次;荆、扬、徐几个重要都督区的都督,也基本上由当权士族担任。由此可知,东晋时期(  )
A.举贤不及士族 B.士族把持政权
C.专制皇权巩固 D.权力重心下移
6.(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据资料统计,晚唐时期科举出身者世族家庭占76.4%,中等及寒族家庭占23.6%,而北宋科举出身者世族家庭仅占12.8%,中等及寒族家庭高达87.2%.由此可见,与晚唐科举制相比,北宋(  )
A.实现了仕途晋升公平 B.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D.使贵族退出了历史舞台
7.(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唐朝贞元以后,政府开始征收茶税,之后又实行禁榷制度,把茶的产销收归官营。材料反映出当时(  )
A.政府鼓励官与民争利 B.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受阻
C.饮茶已蔚然成风 D.茶税是政府的重要财源
8.(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魏晋至隋唐时期,佛寺和寺塔的建筑成为社会重要的建筑活动,这些佛教建筑风格最初受印度的影响,但不久之后的佛寺从布局到建筑本身的阁楼、密檐、雕墙粉壁等都发展成了中国的民族形式。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  )
A.佛教思想中国化 B.中外文化的融合
C.建筑艺术的创新 D.民族风格的传承
9.(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赵宋王朝在地方行政上创建了路制。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划分,路级机构的设置,一改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原则,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该设计理念主要是为了回避唐代(  )
A.权力倾轧,民不聊生 B.中央集权,社会动荡
C.相权膨胀,地方分权 D.节镇太重,君弱臣强
10.(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辽朝设置北面官和南面官两大系统。北枢密院既是北面官系统的宰辅机构,又是全国最高军政机构;南枢密院虽然是南面官系统的宰辅机构,但并不处理汉地的军务,不领汉军。这反映出辽朝(  )
A.契丹贵族掌握军权 B.军政事务高于一切
C.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D.孤立打击汉族官吏
11.(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宋代王柏在《鲁斋集》中记载:“今之农与古之农异。秋成之时,百逋丛身,解偿之余,储积无几,往往负贩佣工以谋朝夕之赢者,比比皆是也。”该记载主要反映了宋代(  )
A.流民众多、贫富差距拉大 B.乡村中从事工商业者众多
C.秋收时农民普遍出现亏空 D.长途贩运贸易比较发达
12.(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从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出(  )
A.元代社会政治环境宽松 B.科技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C.科学家执着的探究精神 D.社会需要推动技术革命
13.(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明中叶,阁臣越来越多地兼掌部院之职,内阁辅臣的权威实际上使六部的权力流向了内阁,“世宗朝,璁、萼、言、嵩相继用事,六卿之长不得其职”。这反映出明中叶(  )
A.内阁取代六部 B.皇权受到制约
C.首辅权力失控 D.君主专制加强
14.(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清代的中央机构中设有理藩院,专门管理边疆民族事务;又派出将军、都统、大臣驻扎各地,代表朝廷处理有关军政事务;对于各民族内部的具体事务也不多加干预,令其享有相应的自治权。这一管理体制(  )
A.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控 B.实现了各民族平等发展
C.保证了清政府的长治久安 D.维护了边疆民族的自治
15.(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下图是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的一幅插图,故事描写了苏州盛泽镇上的施复夫妇,他们靠养蚕织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几年后他们购买了三四张织机雇人织绸·······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栋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这反映出当时(  )
A.官营手工业日益衰落 B.雇佣关系业已出现
C.官营产品成本特别高 D.民营手工业发展受限
16.(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鸦片战争前,诗人龚自珍曾写诗描述当时社会:“不论盐铁不筹河,独倚东南昂泪多。国赋三升民一斗,屠牛那不胜栽禾?”材料反映出当时(  )
A.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B.自然灾害比较频繁
C.清朝吏治腐败严重 D.清朝边疆危机严重
17.(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1876年,有位在华的英国科技人员写道:“只要中国依赖无知、贪婪的官员管理兵工厂的事务,而不将其作为公之于众,或以任何方式加以约束,只要他们不顾及掌管的设施是否成功运转而只顾私利,相当一部分兵器、弹药、战舰,就必须不断地从欧洲购进。”由此可知,洋务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是(  )
A. 缺乏公众监督和制度约束 B.国外武器质量较差
C.过于依赖进口国外武器 D.清廷厉行海禁政策
18.(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孙中山在论及义和团运动时说:“义和团尚仅“一隅之民”,若其举国一心,则又岂义和团之可比哉。”孙中山此番言论旨在(  )
A.强调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B.肯定义和团运动的反封建性
C.批判义和团运动的盲目性 D.解释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19.(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辛亥革命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包袱,寄托了太重的历史使命,建立了以民主、共和、宪政为内容的资产阶级代议制,这是一个复杂而伟大的社会工程。该评价意在强调,辛亥革命(  )
A.历史过程较复杂 B.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
C.推翻了封建制度 D.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20.(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1916年,胡适强调“建设新文学论”的唯一宗旨就是“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主张应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作为正式的文学语言。这一主张(  )
A. 提高了当时民众文化素养 B.体现了文学革命的冒进倾向
C.使白话文占据了主流地位 D.助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21.(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据史料记载,1919年,中国的产业工人达200万,在1912~1919年,工人共罢工130次,仅1919年的前五个月就高达19次。这一状况反映出当时(  )
A.民主政治氛围宽松
B.具备无产阶级政党成立阶级条件
C.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D.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
22.(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1927年9月19日,毛泽东在湖南浏阳文家市主持召开前敌委员会会议,主张将部队转向敌人势力薄弱的山区和农村。毛泽东这一主张在当时主要是为了(  )
A. 保存和发展党的武装力量 B.动员农民配合北伐军
C.实现民主革命道路的转移 D.在农村推行土地革命
23.(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在中国人民14年抗战的历史上,许多事件有着重要的标志性意义。下列历史事件与其标志性意义对应正确的是(  )
A.九一八事变——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B.西安事变——国共第二次合实现
C.七七事变——抗战进人战略相持阶段
D.一二 九运动-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形成
24.(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下图所示是《抗战漫画》第九期上吕蒙创作的作品《我们的阵容》。该漫画意在表达(  )
A.国共合作抗日的成效 B.持久抗战必胜的决心
C.全民抗战的高涨热情 D.侵华日军的兵力较少
25.(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领导的军队进行了多次较量,在解放军1948年发起的战略决战行动中,对国民政府政治中心产生巨大冲击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6.(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下图所示为1954年我国的一幅宣传画《我们为参加国家工业化建设而自豪》。该宣传画反映出(  )
A.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 B.女性积极参与国家经济建设
C.计划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D.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兴起
27.(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1957年,中央主要领导人认为中国按照苏联的模式发展速度太慢,中国必须凭借其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寻求一条更快捷的现代化道路。为此,中国政府(  )
A.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在全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推广农业机械化
D.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8.(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据《浙江省工商联合会志》统计,1981年,会办企业3家,注册资本121777元,全年营业额188817元,利润9467元;1995年,会办企业达84家,注册资本5784.92万元,全年营业额增至30009.72万元,实现利润512.85万元。这表明当时浙江(  )
A.会办企业占据主体 B.经济环境日益宽松
C.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D.国有企业遭到排挤
29.(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已有众多领域走到世界前列。目前,全球将近40%的网上交易发生在中国。这表明中国(  )
A.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最大 B.移动支付走在世界前列
C.人工智能技术处于领先地位 D.自主研发和制造实力世界第
30.(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2020年的春天,在中国积极应对国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同时,也应邀派出一批批专家医疗队携抗疫物资前往世界各国交流抗疫经验,这些专家医疗队受到这些国家政要的亲切接待和高度评价。其中,塞尔维亚总统亲自迎接中国专家组并亲吻五星红旗的短视频爆红网络。这反映了新时代的中国(  )
A.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坚定实行“一边倒”的方针
C.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与各国建交新高潮的到来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2分,共40分。)
31.(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的统治阶层认为,巡按是代表中央监督地方最重要、最有效的方式。明太祖说:“民之休戚,系于牧民者之贤否,咨询得失,激浊扬清,则系乎风纪之职。”在中央,明代巡按的选拔、遣派、考核都由皇帝直接负责;在地方,还设有专门的衙门,不受布政司和巡抚的管辖,会同巡抚行使监察人事司法之权,巡按对六品以下的官员还可以直接问拿。明代还建立了以卑临尊、岁一更替、任职回避等制度,并通过严格的考核加强了对巡按御史的管理,仅在英宗时期,就对25名巡按进行了指控。明代时期,在地方设立的按察司与巡按的按察司制度相互配合,双轨并行,形成了明代独特的监察体系,在监察地方吏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赵京京《明代巡按制度及其现代启示意义》
材料二
顺治元年(1644年),虽然沿袭明朝巡按制度,并“许巡方御史不时纠劾”之权,但顺治帝也一再声称,巡按御史“贪婪掊克者甚众”,甚至每有巡按贪赃枉法,便有满族官僚借端倾陷汉人大臣,致使满汉官僚尖锐对立。顺治十一年(1655年)四月,郑亲王济尔哈郎还以奉差官员随带员役、马骡、廪粮草料等项甚多,直省地方频年水旱,供应艰难为由,提出暂停派遣巡按的意见。顺治十七年(1661年)六月,都察院又以云南用兵,粮饷不足,请停巡按御史。
此后,顺治帝令大臣具奏,从而引发了一场巡按废遣之争。清初著名史家谈迁在论及顺治罢巡按时,就一针见血地指出“盖满人意以巡使掣其肘也”。顺治十二年(1656年),都察院左督御史龚鼎孽力请恢复巡按,但“满人不以为然”。
——摘编自林乾《巡按制度罢废与清代地方监察的缺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巡按制度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初罢废巡按制度的原因。
32.(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务运动中,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和传播促成了中国近代科学和技术的发端,洋务派的科技观由此形成。针对列强的“船坚炮利”和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曾国藩等人提出发展中国的科学技术的构想。“他们对西方技术的兴趣是直接由内战引起的。”随着洋务运动的不断深入,对近代科技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洋务派设译馆,培养翻译人才;开办新式学校,培养专门技术人才。洋务派的科技观经历一个由浅到深渐变的过程。洋务运动轰轰烈烈地进行了30余年,并没有真正解决中国近代化的问题,最终失败。这根源于“中体西用”本身存在着无法解决的自相矛盾。
——摘编自高庆节《试论洋务派的科技观对中国近代科技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甲午战后,维新派把科技进步看成是国家强盛最有力的杠杆。他们看到了科举制度是科技人才培养的巨大障碍,围绕着科技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主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废除科举,创办新型学校,必修自然科学。在维新派的号召下,一时间学会林立,如雨后春笋,“除去与维新运动有关的学会,自然科学方面着实是“有一学即有一会',有农学会、矿学会、工艺会、化学会等”。学会大都以“兼采中西各法与天地自然之利”,“互相讲习”。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持译书局的工作,编译了大批以近代自然科学为内容的教科书,并创办报刊,积极宣传“西人光化电声算之述作”。总之,维新派对中国近代科技体制化做了极大贡献。
——摘编自胡晓登、周松柏《戊戌维新与近代科技在中国的命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派科技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洋务派相比,维新派科技观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33.(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政务院于1953年10月发布命令: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采取凭证定量售粮的办法,于是粮票出现了。1953年11月1日,北京市首次发行面粉购买证,上面写着“遗失不补,过期无效”。1955年10月,实行粮食以人定量供应后,粮食部发行“全国通用粮票”,俗称“满天飞”。后来每个省有了自己的省粮票,俗称“吃遍省”,密某些市还有自己的市粮票,俗称“本地吃”。之后,食用油票、布票也相继面世。全国2000多个市、县都分别发放和使用了各种商品票证,进行计划供应。此外,一些较大的矿厂、学校等也印发了各种票证。从1958年春节开始,对猪肉、牛羊肉、鲜蛋、红糖、白糖、粉丝等八种副食品实现了凭票定量供应。从此,票证范围之广、地域之宽、品种之全、时间之长、数量之多,在世界上极为少见。城镇粮食的凭证定量供应始于1955年,国家规定居民口粮按照劳动差别、年龄大小及不同地区的粮食消费习惯,确定9个等级的供应标准。在这种物资奇缺的时期,被称为“宝中之宝”的粮食,以这种方式被国家严格控制。
——摘编自陈煜《中国生活记忆》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票证”拟定一个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史料选取恰当,史论结合,围绕论题展开叙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可知,夏启以上天和祖先的名义动员民众讨伐有扈氏,这反映出夏朝政治统治具有神权色彩.故选C项;
动员令未明确“君权至上”,故排除A项;
材料也未强调“血缘关系”,故排除B项;
史料反映的是军令,而不是宣传用语,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夏朝政治的特点,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天用剿绝其命······用(服从)命,赏于祖”体现了启借助上天和祖先的名义讨伐有扈氏,体现其神秘色彩。
2.【答案】D
【知识点】孔子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把这三者引导和消融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等信息可知,该思想家强调社会伦理道德.关注社会现实,这符合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故选D项;
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而是把这三者引导和消融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强调血缘伦理,属于孔子的思想。
3.【答案】A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可知,秦律禁止百姓私自移动田界,否则判以“赎耐”,这反映出秦朝意在通过法律手段强化对土地私有权的维护,达到稳定国家统治秩序的目的,故选A项;
这些土地不一定是农民的,更多的是地主阶级的.故排除B项;
C项是对材料主旨的误读,故排除C项;
D项不是秦律关于土地规定的主要目的,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朝的统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秦朝颁布《秦律》,用严刑峻法约束百姓,维护统治秩序。
4.【答案】A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解析】【分析】据材料信 息可知,东汉庄园内部农业和手工业种类齐全,具有很强的自给自足性,故选A项;
东汉庄园属于大地主所有,内部耕作的农民并不是自耕农,故排除B项;
东汉庄园内部存在商品交换,但并不频繁,故排除C项;
东汉庄园与抑制土地兼并无关,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东汉的庄园经济,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东汉专员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
5.【答案】B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解析】【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可知,士族把持了中央及地方的重要职位,故选B项;
A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A项;
累世公卿把持政局不利于皇权巩固.故排除C项;
当时权力重心稳固在士族阶层.并未下移,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九品中正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形成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把持政权的局面。
6.【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可知,宋代科举制录取的人数中,中等及寒族家庭人数比重日益增加,这反映出社会阶层流动的加速.故选B项;
A.D两项表述太绝对,故排除A.D两项;
材料中没有考试程序的信息.故排除C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科举制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宋朝科举制不断完善,真正做到“英雄不问出身”,加速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
7.【答案】D
【知识点】唐朝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可知,唐代贞元以后,政府开始征收茶税,之后实行茶叶专卖,这表明当时茶税日益重要.成为政府重要收入来源.故选D项;
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政府鼓励官与民争利",故排除A项;
不能单凭茶叶官营就得出当时“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受阻”,故排除B项;
C项表述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农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唐朝实行茶叶专卖制度,说明茶税是重要税源。
8.【答案】B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分析】结合材料信息可知,代表佛教文化的寺、塔最初受印度影响,不久后便注入了中国的建筑元素,这体现了中外建筑艺术的融合,故选B项;
建筑风格的融合不能代表佛教思想的中国化.故排除A项;
C.D两项不如B项全面,故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魏晋隋唐时期的文化交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魏晋隋唐时期的建筑受到印度佛教文化的影响,体现了中外文化的融合。
9.【答案】D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末地方节度使藩镇势力膨胀,导致唐王朝走向衰亡,因此宋代设置路作为中央与地方连接的枢纽,并采取分权的方针,有利于防止地方势力膨胀.故选D项;
A.B.C三项均与宋朝“路”的设置无关,故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宋朝专制集权的加强,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唐末地方节度使藩镇势力膨胀,导致唐王朝走向衰亡,宋朝吸取教训,加强专制集权。
10.【答案】A
【知识点】辽、西夏、金的政权建立与制度建设
【解析】【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可知,辽朝皇帝和契丹贵族掌握国家的军事大权,故选A项;
史料只涉及军权的分配,没有军权与其他权力的对比,故排除B项;
辽朝实行契丹、汉族分而治之的政策,分治不等于分化,故排除C项;
南面官主要由汉族官员担任,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辽的政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北枢密院既是北面官系统的宰辅机构,又是全国最高军政机构”体现了辽朝皇帝和契丹贵族掌握国家的军事大权。
11.【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可知,宋代农民与以往农民的生产方式不同,秋收时节在外从事工商业的人到处都是,这体现出宋代经济领域出现工商业经营普遍的现象,故选B项;
农民并非都是逃亡在外的,故排除A项;
“储积无几"并不表示出现亏空,故排除C项;
材料未有长途贩运的信息,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宋朝商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往往负贩佣工以谋朝夕之赢者,比比皆是也”反映了宋朝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工商业经济深入农村。
12.【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图2.图3分别属于宋.元时期的印刷技术,纵观这两幅图片可知,其反映了印刷技术的继承与创新,故选B项;
A.C.D三项都属于印刷术进步的原因,但均无法解释两幅图片之间的关系,故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宋元时期科技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宋元印刷术的发展体现了印刷术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
13.【答案】D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可知,明朝中叶以后,内阁的权力日益扩大,而内阁是加强皇权的工具,这一变化反映出君主专制的加强.故选D项;
明代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A项表述错误,故排除A项;
B.C两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B.C两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朝内阁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明朝废除了宰相制度,设置内阁,君主专制大大加强。
14.【答案】A
【知识点】清朝疆域的奠定与地方治理
【解析】【分析】清代在中央有专门管理少数民族的机构,同时又派出大臣驻扎各地,对于各民族内部的具体事务也不多加干预,这有利于加强中央政府对边疆的控制,故选A项;
B项的“实现了”与史实不符,故排除B项;
C项表述夸大了清政府边疆政策的作用.故排除C项;
少数民族地区并未获得自治权,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清朝中央集权的加强,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清朝设置理藩院,同时又派出大臣驻扎各地,对于各民族内部的具体事务也不多加干预,反映了中央对边疆控制的加强。
15.【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施复夫妇从购买三四张织机雇人织绸到购买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这反映出当时雇佣关系业已出现,故选B项;
材料信息与官营手工业和官营产品无关,故排除A.C两项;
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明朝中后期雇佣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16.【答案】C
【知识点】清朝后期的统治危机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施复夫妇从购买三四张织机雇人织绸到购买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这反映出当时雇佣关系业已出现,故选B项;
材料信息与官营手工业和官营产品无关,故排除A.C两项;
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清朝后期的统治危机,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清朝中期以后,吏治腐败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17.【答案】A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可知,该言论阐述的是洋务运动虽然进行军事企业的建设和生产,但管理和用人不当导致生产效能差,因此只能依赖进口,这从侧面说明洋务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是缺乏公众监督和制度约束,故选A项;
材料中未有国外武器质量较差的信息,故排除B项;
题意不是应不应该依赖进口,而是自己能生产却生产不出好的产品,故排除C项;
D项说法正确但与史料并不对应,故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而不将其作为公之于众,或以任何方式加以约束”。
18.【答案】A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
【解析】【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可知,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仅“一隅之民”就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若全国一心,则会产生比义和团运动更大的影响,可见,孙中山在此强调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故选A项;
其余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义和团运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若其举国一心,则又岂义和团之可比哉”说明孙中山认识到了人民力量的伟大。
19.【答案】B
【知识点】辛亥革命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建立了以民主.共和、宪政为内容的资产阶级代议制,这是一个复杂而伟大的社会工程”等信息可知,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故选B项;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不是材料论述的重点,故排除A项;
辛亥革命只是结束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并未推翻封建制度,故排除C项;
辛亥革命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20.【答案】D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胡适主张中国进行文学革命.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这一-主张在当时有利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故选D项;
A.C两项表述夸大了这些主张的作用,这一-主张只是有利于提高民众文化素养和提高白话文的地位.故排除A.C两项;
B项的“冒进倾向”与史实不符。故排除B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新文化运动倡导文学革命,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也促使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21.【答案】B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解析】【分析】解析材料可知.1912~ 1919年,中国无产阶级队伍日益壮大.工人阶级思想觉悟也日益提高,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故选B项;
当时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民主政治氛围并不宽松,故排除A项;
材料也未反映民主观念的深入,故排除C项;
D项表述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共党成立的背景,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中国无产阶级队伍日益壮大,工人阶级思想觉悟也日益提高,为中共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22.【答案】A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可知,这次会议是在秋收起义攻打长沙失败后.毛泽东决定向农村进军主要是为了保存和发展党的武装力量,故选A项;
当时的国共关系已经破裂,故排除B项;
C.D两项均不是当时的主要目的.故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做出文家市决策,向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进军, 保存和发展党的武装力量 。
23.【答案】A
【知识点】日本局部侵华与九一八事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可知,这次会议是在秋收起义攻打长沙失败后.毛泽东决定向农村进军主要是为了保存和发展党的武装力量,故选A项;
当时的国共关系已经破裂,故排除B项;
C.D两项均不是当时的主要目的.故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抗日战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学生要把握时空观念,认识关键事件及其产生的影响。
24.【答案】C
【知识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解读图中内容可知,该画反映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热情,故选C项;
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国共合作,故排除A项;
B.D两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抗日战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漫画类选择题,把握漫画主旨可知其反映了全民族抗战的热情。
25.【答案】B
【知识点】国民党的进攻与共产党战略防御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和“国民政府政治中心”等词.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战役应是淮海战役,故选B项;
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解放战争的进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1948年”“国民政府政治中心”。
26.【答案】B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由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女性得以解放,积极参与国家建设,故选B项;
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在;1952年基本完成,与宣传画信息不符,故排除A项;
计划经济体制伴随着“一五”计划的展开而逐步确立,故排除C项;
材料展示的是工业化建设而非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结合材料妇女形象及“《我们为参加国家工业化建设而自豪》”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女性积极参与国家经济建设 ,为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27.【答案】D
【知识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探索中的失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1957年"和“寻求一条更快捷的现代化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完成后,为了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中央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故选D项;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故排除A项;
“文革"结束后,中国才开始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排除B项;
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探索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寻求一条更快捷的现代化道路”反映了左倾错误的出现,结合时间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不久就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8.【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分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到 1995年,浙江会办企业无论企业数量、注册资本.全年营业额,还是企业年利润都较1981年有了大幅度提升,这说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提出以后,浙江经济发展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给会办企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故选B项;
会办企业虽然发展较快,但并未占据主体地位,故排除A项;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是在21世纪初期,故排除C项;
国有企业的改革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依然坚持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992年中共召开十四大,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
29.【答案】B
【知识点】改革开放以来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全球将近40%的网上交易发生在中国”可知,中国移动支付走在世界前列,故选B项;
不能单凭移动支付就得出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最大,故排除A项;
也不能单凭移动支付就得出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以及自主研发和制造实力世界第一 ,故排除C、D两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全球将近40%的网上交易发生在中国”。
30.【答案】A
【知识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析】【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可知,中国政府在应对本国疫情的同时,也派遣医疗队去国外支持其他国家抗击疫情,这反映了新时代的中国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故选A项;
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时期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中国政府派遣医疗队援助其他国家,说明新时代中国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1.【答案】(1)特点:巡按地位独立,权力较大;制度体系严密;由中央委派的巡按御史与地方监察制度相互配合.影响:强化了专制集权体制;维护了地方吏治秩序;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国家监察制度。
(2)原因:巡按权力较大,掣肘皇权;官僚矛盾激化;巡按贪赃枉法现象较多;政府财政负担过重。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1) 特点:根据“明代巡按的选拔、遣派、考核都由皇帝直接负责;在地方,还设有专门的衙门,不受布政司和巡抚的管辖”可知巡按地位独立,权力较大;根据“明代还建立了以卑临尊、岁-更替、任职回避等制度,并通过严格的考核加强了对巡按御史的管理”得出制度体系严密;根据“在地方设立的按察司与巡按的按察司制度相互配合,双轨并行,形成了明代独特的监察体系”得出由中央委派的巡按御史与地方监察制度相互配合。影响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主要是强化了专制集权体制,维护了地方吏治秩序,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国家监察制度。
(2)原因:根据“巡按御史‘ 贪婪掊克者甚众’甚至每有巡按贪赃枉法,便有满族官僚借端倾陷汉人大臣,致使满汉官僚尖锐对立”可知巡按权力较大,掣肘皇权,官僚矛盾激化,巡按贪赃枉法现象较多;根据“郑亲王济尔哈郎还以奉差官员随带员役、马骡、廪粮草料等项甚多,直省地方频年水,旱,供应艰难为由,提出暂停派遣巡按的意见”可得出政府财政负担过重。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考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历史基础才能深刻理解材料所体现的主旨。
32.【答案】(1)特点:从维护封建统治的角度出发;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实用性;科技观内涵不断丰富;坚持“中体西用”思想。
(2)发展:把科技发展与国家富强联系;废科举,兴学校;要求学生必修自然科学;开办学会和创办报刊,积极宣传西方科学知识。
意义:加快了西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步伐;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有助于民众思想的解放;迎合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具有进步性和爱国性;为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提供人才基础。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材料“针对列强的‘船坚炮利’ 和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曾国藩等人提出发展中国的科学技术的构想”可知,是从维护封建统治的角度出发;根据“他们对西方技术的兴趣是直接由内战引起的”可知,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实用性;根据“随着洋务运动的不断深入,对近代科技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可知,科技观内涵不断丰富;根据“这根源于‘中体西用’ 本身存在着无法解决的自
相矛盾”可知,坚持“中体西用”思想。
(2)发展:根据材料“维新派把科技进步看成是国家强盛最有力的杠杆”可知,把科技发展与国家富
强联系;根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废除科举,创办新型学校,必修自然科学”可知,废科举、兴学校
和要求学生必修自然科学;根据“一时间学会林立”“并创办报刊”可知,开办学会和创办报刊,积极宣传西方科学知识。意义:根据材料“维新派对中国近代科技体制化做了极大贡献”,结合所学从加快西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步伐、冲击封建专制统治、有助于民众思想的解放、迎合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为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提供人才基础等方面分析。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思想和维新思想有关科技的主张,注意比较二者思想的异同及其原因,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3.【答案】示例一
论题:“票证时代”的开启和终结。
闸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应对粮食等农副产品供不应求的困境和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我国发行各种不同的“票证”,进入了票证经济时代。票证时代的到来-方面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要求未得到满足。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与国计民生相关的轻工业得到较快发展。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各类票证陆续退出历
示例二
论题:票证经济时代中国百姓的生活。
闸述:(略)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于是粮票出现了”“食用油票、 布票也相继面世”等信息可以确定“票证时代的开启和终结”的论题,然后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进行阐述。可以从新中国形成票证制度的原因、票证制度反映出的问题、十-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票证制度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等方面来论述这一制度的开启和终结。也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全国2000多个市、县都分别发放和使用了各种商品票证”“一 些较大的矿厂、 学校等也印发了各种票证”“从1958年春 节开始,对猪肉、牛羊肉、鲜蛋、红糖、白糖、粉丝等八种副食品实现了凭票定量供应”等信息确定论题
票证经济时代中国百姓的生活”,然后根据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进行阐述。本题在解答过程中首先要根据材料信息确定论题,在论述过程中要做到史料选取恰当,史论结合,围绕论题展开论述。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要求学生结合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以及经济体制改革产生的背景来分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