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长春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6.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0 21:31:54

文档简介

吉林省长春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33分)
1.(2021八下·长春开学考)下列加点词语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油馍(mó) 蓦然(mòu) 亢奋(kàng) 风雪载途(zài)
B.神龛(kān) 斡旋(wò) 族姊(jiě) 娓娓道来(wěi)
C.簌簌(sù) 物候(hòu) 翩然(piān) 销声匿迹(nì)
D.缄默(jiān) 雾霭(ǎi) 沟壑(hè) 笔墨苍劲(jìn)
2.(2021八下·长春开学考)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犹豫 徘徊 轻盈 目炫神迷
B.打嗝 陡峭 颠簸 一如即往
C.署名 贴切 荧屏 招谣撞骗
D.弥漫 钟鼎 装置 悬崖绝壁
3.(2021八下·长春开学考)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习近平说:“我既定的人生的事情,就是为老百姓多做一些事情,所以每有新的挑战、新的考验,脑海里 的都是陕北高原上耕牛的父老兄弟的信天游。”信天游的背后,是习近平心中 不去的人民情结,而从梁家河到中南海这一路的选择、坚守,
的都是为民的底色,折射的都是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不变的初心。
A.浮现 挥散 注明
B.翻腾 挥发 标注
C.翻腾 挥散 标注
D.浮现 挥发 注明
4.(2021八下·长春开学考)下列句子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一部七、八分钟的中国风短片《包宝宝》,获得了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奖。
B.他打扫卫生不认真,学习不努力,不团结同学,不尊重老师等……真应该好好教育。
C.在“做一天上海人”的特色活动中,全体师生一起了解了上海的历史、体验了上海的生活。
D.这次文艺演出,你是参加,还是不参加?
5.(2021八下·长春开学考)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
A.秦始皇兵马俑展览开始后,参观的人便纷至沓来。
B.他走出帐篷骑上快马,拾级而上地飞奔而去,转眼间已经冲上对面的小丘。
C.听着奶奶数落妈妈的不是,他虽然嘴上没反驳,心里却不以为然。
D.接下来的几周内,他慢慢变了:变得听话而不再故意做对,遇事心平气和而不再强词夺理。
6.(2021八下·长春开学考)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只有真正做到尊师重教,才能赋予教师荣誉感和自豪感。
B.通过“中考百日誓师”活动,使外国语学校的同学们更加努力学习了。
C.两会期间,代表们认真领会并阅读了广大群众提出的建议与意见,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提案。
D.为了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我校多年来坚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广泛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家长的支持。
7.(2021八下·长春开学考)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时只有细细的雨声,打着船篷,打着江面,打着岸边的草和树。
②从桂林到阳朔,有人比喻为一副天然的画卷。
③尤其是在春雨迷蒙的早晨,江面上浮动着一层轻纱般的白蒙蒙的雨丝,远近的山峰都被雨和云遮住了。
④于是一种令人感觉不到的轻微的声响,把整个漓江衬托得静极了。
⑤但比起画卷来,那山光水色的变化,在清晨,在中午,在黄昏,却是各有面目,变化万千,要生动得多的。
A.②⑤③①④ B.②③⑤④① C.③①②⑤④ D.③④①②⑤
8.(2021八下·长春开学考)名句默写
(1)蒹葭苍苍,   。(《蒹葭》)
(2)   ,两鬓苍苍十指黑。(白居易《卖炭翁》)
(3)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   ,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
(5)策之不以其道,   ,   。(韩愈《马说》)
(6)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7)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   。(陶渊明《桃花源记》)
(8)   ,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9)   ,胡不归?微君之故,   ?(《式微》)
(10)   ,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子衿》)
(11)鹏之徙于南冥也,   ,   。(《北冥有鱼》)
二、阅读(37分)
(2021八下·长春开学考)文言文阅读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9.下列句子对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  )
A.心乐之(乐:以……为快乐)
B.日光下澈(澈:穿透)
C.潭中鱼可百许头(可百许头:可以有一百多条)
D.隶而从者(从:跟随)
10.根据文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开头先写水声采用了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法。
B.第二段写谭中的鱼,以鱼的数量少来表现小石潭的小。
C.第三段写潭水的源流,用“不可知其源”来表现小石潭神秘莫测的特点。
D.第四段写小石潭周围的环境,表现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1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隔竹林,闻水声,“伐竹取道”才见小谭的经过,给文章增加了探奇的情趣。
B.作者描写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二者相互映衬,具有画面感。
C.小谭“不可久居”是因为“其境过清”,面对悄怆之景,作者心境不免凄寒悲凉。
D.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对山水的描绘之中,直抒胸臆,表达了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
1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021八下·长春开学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着眼湿地,呵护“地球之肾”
杨志峰
①在我们居住的这颗蔚蓝的星球上,有着许许多多不同的生态系统:湿热的雨林、广袤的海洋、寒冷的苔原,还有时常寒风凛冽的高耸山脉和四季分明的温带平原,为诸多的生物提供了繁衍生息的生存环境。但几乎没有哪个生态系统能够像湿地一样,以狭小的面积,孕育了如此众多的生命。
②顾名思义,“湿地”就是富含水分的湿润地方。广义的湿地是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或咸水体,还是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以及珊瑚礁、滩涂、红树林、湖泊、河流、河口、沼泽、水库、池塘、水稻田等;而狭义的湿地则仅指地表过湿或经常积水,且生长湿地生物的地区。
③即使按照最为宽泛的定义来划分,湿地在地球陆地面积中所占的比例,也只有大约6%。它们可能是天然形成,也可能由人类活动所塑造。但就是这些只占地球表面积很小一部分的区域,却为全球大约20%的生物提供了居所。栖居于湿地的野生动植物不仅种类丰富,而且数量繁多,以至于湿地成为了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
④当我们走近湿地,我们可以领略到栖息其中的动物们的独到生存智慧。黑鹭会将自己的翅膀围成伞状来遮住阳光,使想要寻找阴凉的鱼落入陷阱;丹顶鹤演化出修长的双腿,使它们可以在沼泽地带跋涉和觅食;弹涂鱼独特的身体结构,使它们可以离开水生活一段时间……如果有幸观察这些生活在湿地里的生灵,相信你会不由得感慨演化的力量留在它們身上的印记。
⑤而在滋养生命的同时,湿地也发挥着调节水分平衡和净化水体的功能。湿地如同天然的海绵,在洪水来临时充分蓄水,削减洪峰;在干旱的季节则成为重要水源,补给河川和地下水。而且,不同于河流,湿地里的水流较缓,使水体中的有毒、有害物质逐渐沉淀下来,通过化学转化、微生物分解和植物吸收富集等途径去除污染物,从而有效地净化水质。这种全方位的调蓄和净化能力,使湿地扮演着“地球之肾”的角色。
⑥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许许多多的湿地特别是天然湿地,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围填海、城市扩张和工农业活动,都在挤压着本已不多的湿地;而在一些湿地周围,过度排放的污染物也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能力,令“地球之肾”面临“坏死”的命运。但如果某一个湿地系统完全退化,栖居于其中的动植物,还有巧妙的食物网,以及令人赏心悦目的美景,也会随之永远消失。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呵护脆弱的湿地系统,是人类社会在21世纪里需要认真审视的任务。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2019年02期)
13.结合本文概括“湿地”的功能。
14.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5.第①段中加点词语能否删除?请简要分析
(2021八下·长春开学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三登泰山
韩天衡
①一九七八年初春,为拍摄《书法艺术》电影,我与朋友一行五人访碑泰山。
②那时节,山上还多余雪。风萧萧的晚间睡在招待所里,还算暖和。翌日凌晨四时,裹上借来的棉军大衣,急匆匆地赶往东侧日观峰的拱北石景观台看日出。记得李太白有“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的诗句,我这次要亲见奇景了。寒风中,急切地期待日出,终于,旭日在一片曙光的簇拥下,矜持地露脸了。那奇艳的红,似乎只有刚出炉的钢水才有这般厚实、凝重、绚烂。眨眼间旭日已从海上跃起,爬上远处起伏如波涛的群山,这以天地为幕的大观,奇妙到铭心刻骨。此时高居山巅而临下的我,不由吟起了“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诗句。自豪啊!
③二〇〇八年盛夏,又有登泰山之旅。但此时“旅”的辛苦,都被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一扫而光,“攀登”一说,成了夸张说辞,虚张声势。旅游车直送中天门,再乘坐缆车空降到南天门。一路上满目碧绿,生机勃勃,大有“游”之乐,而无“旅”之艰,甚觉轻松。但世上事,得必有失,步行登山的一路景致也因此无缘欣赏,不免生出了浓浓的失落感。
④午后时分,又登上了景观台,环顾南北而有所思,此处泰山独高,再遥望西南,那边陲上的珠峰,要高出泰山若干倍。珠峰有灵,会视泰山为小丘的。又想到古人常用“泰山北斗”作美喻,将泰山与北斗并列,其实,居北斗而俯瞰泰山,它仅是砂石一粒,渺焉难寻。我彼时不由自问:天下小了,泰山小了,“小天下”的自身岂不更加渺小了?!初登泰山时的莫名自豪、自大此际被一扫而空。得此感悟,折返海上后,我披刀叩石,刻了一大方印,曰“登山小己”,自警也。
⑤八年后,岁近八旬的老朽,有幸三登泰岳。旅游业更加发达了,在一条龙衔接的全程周到服务下,一切攀山艰辛的顾虑早已全消。在车上,在缆车车厢里,坐看窗外,满山遍野的绿,还夹杂着些许的红,天成的斑斓,是老成而醇郁的秋滋味。那明灭断续的登山路,似断线的珍珠串,时隐时现,美极。如今,舒坦便捷了,却又惦记着当初辛苦中才能获得的乐趣。
⑥久久地站立在景观台上,由远而近,感受到一座山、一座城市的勃勃生机,新的得体,古的雅致,相得益彰。今胜昔、换新天,靠的是不断奋斗、不断努力。由景及心,此时不无联翩的浮想:古人有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吾今老大矣,生理上当服老、知老,心理上应年轻、忘老。岂能借口自己的年衰体弱而虚度岁月,空抛时光?!
⑦折回申江,即择佳石,挑灯刻制了一枚“老大努力”的印章,既以明志,也以自励。
⑧泰山拱北石景观台,对我而言,不仅可观山赏景,更像是无声的传递正能量的讲台,作为一个年届八旬的文艺老学生,三登泰山,曾让我三变心志——“山登绝顶我为峰”,是盲目膨胀的自信;“登山小己”是清醒而及时的自警;“老大努力”是衰老不言退、不言败的自励。
⑨在既往的四十年,见证和蕴蓄着华夏文明史的崔嵬泰山,对于我是诤友,更是良师。
(摘自2019年04月05日文汇报有改动)
1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作者三登泰山的,每次登上泰山作者都有不同的感悟。
B.作者第一次登上泰山,是没有借助游览车的,虽然辛苦但看到“奇景”后也非常兴奋。
C.作者第二次登上泰山,有“游”之乐,无“旅”之艰,说明作者是非常喜欢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的。
D.作者年近八旬,再上泰山,体现了作者斗志昂扬、不断攀登的精神状态。
17.请赏析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眨眼间旭日已从海上跃起,爬上远处起伏如波涛的群山,这以天地为幕的大观,奇妙到铭心刻骨。
18.作者三次登上泰山后都看到了哪些景色?心情分别是怎样的?请简要概括。
19.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中作者称泰山为“诤友”和“良师”的理解。
20.(2021八下·长春开学考)名著阅读
(1)《儒林外史》的作者是   代(朝代)小说家   (人名)。
(2)关于《儒林外史》,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林外史》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
B.《儒林外史》主要写明清时期商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C.《儒林外史》“秉持公心,指摘时弊”,作者清楚地表明了自己否定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
D.《儒林外史》也塑造了一些象征正面理想的人物,如王冕、杜少卿等。
(3)下列《水浒传》中人物和绰号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柴进 —— 智多星 B.林冲 —— 豹子头
C.宋江 —— 及时雨 D.杨志 —— 青面兽
三、作文(50分)
21.(2021八下·长春开学考)《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节日”的解释:①纪念日②传统的庆祝或祭祀的日子。
请以“过节”为题写一篇文章。
作文要求:
⑴表达真情实感;⑵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⑶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⑷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⑸不少于6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A、” 蓦然“中的”蓦“应为mò; B、”族姊“中的”姊“应为 zi ; C、全对;D“劲”此词中应为“ jìng”“劲”是多音字,力气,精神,兴趣之意时,是“ jìn”,作坚强有力,猛烈之意时,应为“jìng“
故答案为:C
【点评】 要做好本题,就要认真阅读选项中每一个加横线字的读音,特别是字形相似,而读音不同的字。这样就一定能够选出正确的答案。
2.【答案】D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
A、”目炫神迷“中的”炫“应为”眩“; B、”一如即往“中的”即“应为”既“; C、”招谣撞骗“中的”谣“应为”摇“; D全对。
故答案为:D
【点评】 要作答此题,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同音字和形近字;同时还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3.【答案】C
【知识点】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 “浮现”可理解为事情的涌现,浮出;翻滚指上下滚动,一般用于形容水,而“翻腾”更能表现记忆的深刻。所以符合语境;
故答案为:C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
4.【答案】D
【知识点】顿号;引号;书名号;省略号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平时学习中,我们要掌握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A、”七、八“不应有顿号;B、“等”就表示列举,所以不应再有省略号; C、“历史”后面的顿号应为逗号;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解答此题,注意熟记分号、冒号、引号、括号、叹号、问号的用法,重点注意句子中分层时逗号、顿号、分号的综合运用,以及引号和冒号的综合应用。还要根据语句关系判断标点运用是否正确。
5.【答案】B
【知识点】望文生义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解答:A.正确。
B.正确。
C.有误。“拾级而上”指逐步登阶,表示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向上登。不能用来形容飞奔。
D.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 成语的使用是考查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一个重要题型。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的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彩,还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运用是否恰当。要做好该类题,平时的积累是离不开的。在出题时尤其是词义正确,而感彩不合乎题意的更应该注意。
6.【答案】A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重复啰嗦
【解析】【分析】 A.正确;
B.有误,成分残缺,“通过”和“使”同时出现,让这个句子缺少主语。删去一个即可。
C.有误,语序不当,“领会”“阅读”调换位置;
D.有误,语序不当,“广泛”应放在“关注”前面。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7.【答案】A
【知识点】语言连贯
【解析】【分析】 通读文段可知这是一段写景的文字,第二句是领起句,可确定为首句;
抓住第二句中结尾“有人比喻为一幅天然的画卷”,再看第五句开头“但比起画卷来”,由此可确定第五句紧承第二句;
第三句抓住关键词“尤其”,再看内容是写早晨之景,再回看第五句中写到了清晨、中午、黄昏,可确定第三句紧承第五句;
第一句抓住关键词“这时”,再看内容是写雨中之景的,联系第三句内容,可确定第一句紧承第三句;
第四句抓住关键词“于是”,再看内容是小结性的,确定为尾句。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语句排序能力,可用逻辑顺序法和空间顺序法来解答。 抓住关键词句,如“有人比喻为一幅天然的画卷”“但比起画卷来”“尤其”“这时”“于是”。
8.【答案】(1)白露为霜
(2)满面尘灰烟火色
(3)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5)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7)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8)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9)式微式微;胡为乎中露?
(10)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11)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故答案为:⑴ 白露为霜
⑵ 满面尘灰烟火色
⑶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⑸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7)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8)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9)式微式微,胡为乎中露?
(10)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11)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点评】 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
【答案】9.C
10.B
11.D
12.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参考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的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9.此题考查重点实词的意义和用法。C、此句的意思应为“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多条”;ABD正确。
10.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B、第二段写潭中鱼,以鱼的看得清清楚楚还表现潭水的清澈。ACD正确。
11.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D项 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对山水的描绘之中,借景抒情,表达了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 。不是“直抒胸臆”。ABC正确。
12.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文言句子的翻译。重点词语有“以”、“去”等,句意为: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答案】13.滋养生命;调节水分平衡;净化水体。
14.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具体的数字,更准确、科学地说明了湿地虽然占地面积小,但却作用巨大,使说明更准确,更具有说服力。
15.不能,因为“几乎”是副词,表范围,是“接近”的意思。如果删除,该句的说法过于绝对,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知识点】概括说明内容;说明文语言分析;列数字;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审清题意,依据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选取原文中词句作答。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根据语段中的一些关键词先来判断说明方法,熟记一些常见的说明方法,结合文段分析,在根据文章内容或者文章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其作用。
(3)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文中表时间、数 量、程度、范围等内容的词语上。通过分析它的表达效果,据此指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回答此类问题时可借鉴的一般答题格式为:“不能去掉”+分析这个词语的含义及表达作用+如果删去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3.本题考查说明内容的归纳概括。这篇文章说明的条理清晰,文章第一段引出说明对象,第二段介绍什么是湿地,然后第三至五段具体介绍湿地的作用。根据其中的“在滋养生命的同时,湿地也发挥着调节水分平衡和净化水体的功能”一句即可提炼出答案。
14.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阅读标题,可以看出作者将“湿地”比作“肾”,运用的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以此来具体形象地说明湿地相对于地球的重要性,保护湿地,就像保护我们的“肾”一样重要。
15.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解答此类题先说明词语的意思,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意思,再说明删去此词句子的意思,最后强调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答案时先明确观点:不能删去。“几乎”在句中用来表示范围,意思是说只有极少数的生态系统能够像湿地一样,如果删去,意思则变为没有一个生态系统能够像湿地一样,这就明显与事实不相符。
【答案】16.C
17.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旭日以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日出东方,于海平面一跃而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泰山日出之景的喜爱及登顶泰山的自豪之情。
18.第一次高居山巅,作者看到了旭日和群山,内心激动和自豪;第二次遥望西南,看到了珠峰,要高于泰山若干倍,内心警醒和失落;第三次由远及近,看到了一座山、一座城市的勃勃生机,内心平淡坚定与自励。
19.作者三次登山,均有不同感受,从年轻时的自信,蜕变为自警、自励,作者的心态变化不仅是来自生活的磨练,年龄的增长,更是在登山途中,体验到了登顶泰山对人带来的勉励与警醒,因此作者称泰山为“诤友”和“良师”。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拟人;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
(2)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语言的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和对文章内容信息的筛选和提炼。
(4)本题考查文意的理解。解答此题根据前段内容即可得出答案。
16.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C没有明确表达对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喜爱或批判,只是学得以交通工具代步,丧失了在攀登途中才能获得的乐趣,有些许遗憾。
17.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在于赏析角度的选择,一般多从描写或修辞的角度进行。阅读题干所给的句子,写旭日从海上跃起,一个“跃”字赋予旭日以人的情态,是拟人的修辞,形象地现实性出旭日东升之状。后句将群山比作“波涛”,表现山峰的起伏连绵。再用“大观”“铭心刻骨”等词,突出了作者对自然之景的喜爱,以及登山极顶的自豪。
18.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文章内容信息的筛选和提炼。从原文得知, 第一次高居山巅,作者看到了旭日和群山,内心激动和自豪;第二次遥望西南,看到了珠峰,要高于泰山若干倍,内心警醒和失落;第三次由远及近,看到了一座山、一座城市的勃勃生机,内心平淡坚定与自励。
19.本题考查文意的理解。解答此题根据前段内容即可得出答案。第九段集中概括了作者三次登山的感受。三次登山,三种感受:初登时自信,再登时自警,三登时自励,每一次登山对自己都有促进与教育作用,这当然是诤友,是良师。
20.【答案】(1)清代;吴敬梓
(2)B
(3)A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水浒传》;《儒林外史》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名著文学常识。《儒林外史》的作者是清代的吴敬梓。
⑵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儒林外史》主要写明清时期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不是商人,故选B。
⑶本题考查名著人物。柴进绰号是小旋风,故选A。
【点评】⑴“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它主要考查:(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一般难度不大,注意一个“常”字和“名”字,不要纠缠于细枝末节,可列表比较或归类复习,增加得分把握。
⑵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解答此类题,学生应该在平时多多注意积累。生活处处有语文,平时读书、看报、看电视、看手机等也要注意理解积累。
⑶课本上对于名著的讲解要熟记,看名著要记住作者,里面的特色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以及其精华,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或所刻画影射出的社会现象,给我们的启示等等。
21.【答案】节日 还记得那一天,满街的康乃馨,随处都可闻到那一股淡淡的让人陶醉的香味,康乃馨的花语是感激,是爱。
那天,是教师节,三年初中生活的最后一个教师节。
虽然是教师节,可因为我们面临中考,老师没有休息,继续给我们补课。我们想了很多,希望能在这一天给老师一个惊喜。于是,我们买了康乃馨,买了那一束代表我们这群孩子充满感激之心的康乃馨。我们把讲台檫得干干净净,把那束康乃馨插在了花瓶里,在花瓶边上放了一张纸条和一瓶护手霜。——我们不仅想让她开心,还想让她美丽。
老师快来了,我们把门关得紧紧的,悄悄念着要对老师说的话,激动得想哭。“吱——”门开了。“起立!” “老师,祝您教师节快乐!”这句话出奇地整齐。老师愣住了。眼睛睁得很大,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她眼里滚动的泪花。她轻轻的拿起了康乃馨,闻了一下,又拿起那张纸条和那瓶护手霜。她终于忍不住哭了,因为那张纸条上写着四个字:“我们爱你。”我们也哭了,教室里一片呜咽声
最后,她又拿起康乃馨对我们说:“谢谢”。三年来,我们没有对她说过一次谢谢,可今天她却对我们说谢谢。老师啊,说谢谢的应该是我们这群时常惹你生气的学生啊。这一节课,老师和我们都体会到了彼此的爱。
我们会永远记住那个飘香的节日,因为那天是康乃馨的节日,因为那天充满感动 。
【知识点】记叙文;全命题作文;散文
【解析】【分析】一、了解节日,抓准特点
凡事凡物均有特点规律,传统节日亦是如此。所以,首先要指导学生了解不同节日的特点,也就是每个节日的传统习俗、文化。让学生通过咨询、上网、阅读等方式进行了解,比如除夕——年夜饭、放鞭炮;元宵节——吃元宵、闹花灯;清明节——扫墓、吃清明;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学生对所要写的节日了解得越深入,手头掌握的资料越多,也就越容易写出不同节日的特点,准确表达节日的相关内容、场景、氛围。
二、观察节日,感悟氛围
在了解节日习俗的基础上,还要指导学生细致观察不同节日中的人、事、景、物,品出不同节日不同的味道、不同的氛围:春节——喜庆、吉祥;元宵节——热闹、团圆;清明节——缅怀、激励;重阳节——敬老、感恩……有了氛围,就有了浓浓的“情”,文章就能以“情”为线索串联细腻而美好的节日画面,就容易做到情景交融。
三、参与节日,写出过程
写节日话题作文,要特别注意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所以,必须让学生从留心观察的“旁观者”转换为热心参与的“当局者”。比如亲手包饺子、元宵、粽子;亲自放鞭炮、做花灯;亲身体验看花灯、划龙舟、当拉拉队……写作之前,让学生问问自己:“我快乐吗?我收获了吗?我成长了吗?”进而思考:“我为什么感到快乐?我是怎样得到收获的?”再让他们去追忆自己“参与”时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思一虑,提炼自己从节日中获取的美好、独特的感受,并把这些感受恰当地表达出来。一般来说,学生最有感受的`就是自己亲身经历的过程片段,可以让学生在这个片段中对自己的语言、动作、内心想法、感受进行最详尽、最细腻的描写。
【点评】掌握命题作文审题技巧:①弄清题目的限制和要求。 命题作文常对文体、时间、地点、数量和叙述的对象及其关系、内容等有限制,弄清楚了这些,就好确定作文的选材范围。 ②抓住“题眼”确定中心。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就是命题作文的“题眼”。扣住了“题眼”也就抓住了重点,抓住了中心。③尽量把内容落实到人、事、物上。
1 / 1吉林省长春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33分)
1.(2021八下·长春开学考)下列加点词语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油馍(mó) 蓦然(mòu) 亢奋(kàng) 风雪载途(zài)
B.神龛(kān) 斡旋(wò) 族姊(jiě) 娓娓道来(wěi)
C.簌簌(sù) 物候(hòu) 翩然(piān) 销声匿迹(nì)
D.缄默(jiān) 雾霭(ǎi) 沟壑(hè) 笔墨苍劲(jìn)
【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A、” 蓦然“中的”蓦“应为mò; B、”族姊“中的”姊“应为 zi ; C、全对;D“劲”此词中应为“ jìng”“劲”是多音字,力气,精神,兴趣之意时,是“ jìn”,作坚强有力,猛烈之意时,应为“jìng“
故答案为:C
【点评】 要做好本题,就要认真阅读选项中每一个加横线字的读音,特别是字形相似,而读音不同的字。这样就一定能够选出正确的答案。
2.(2021八下·长春开学考)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犹豫 徘徊 轻盈 目炫神迷
B.打嗝 陡峭 颠簸 一如即往
C.署名 贴切 荧屏 招谣撞骗
D.弥漫 钟鼎 装置 悬崖绝壁
【答案】D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
A、”目炫神迷“中的”炫“应为”眩“; B、”一如即往“中的”即“应为”既“; C、”招谣撞骗“中的”谣“应为”摇“; D全对。
故答案为:D
【点评】 要作答此题,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同音字和形近字;同时还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3.(2021八下·长春开学考)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习近平说:“我既定的人生的事情,就是为老百姓多做一些事情,所以每有新的挑战、新的考验,脑海里 的都是陕北高原上耕牛的父老兄弟的信天游。”信天游的背后,是习近平心中 不去的人民情结,而从梁家河到中南海这一路的选择、坚守,
的都是为民的底色,折射的都是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不变的初心。
A.浮现 挥散 注明
B.翻腾 挥发 标注
C.翻腾 挥散 标注
D.浮现 挥发 注明
【答案】C
【知识点】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 “浮现”可理解为事情的涌现,浮出;翻滚指上下滚动,一般用于形容水,而“翻腾”更能表现记忆的深刻。所以符合语境;
故答案为:C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
4.(2021八下·长春开学考)下列句子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一部七、八分钟的中国风短片《包宝宝》,获得了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奖。
B.他打扫卫生不认真,学习不努力,不团结同学,不尊重老师等……真应该好好教育。
C.在“做一天上海人”的特色活动中,全体师生一起了解了上海的历史、体验了上海的生活。
D.这次文艺演出,你是参加,还是不参加?
【答案】D
【知识点】顿号;引号;书名号;省略号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平时学习中,我们要掌握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A、”七、八“不应有顿号;B、“等”就表示列举,所以不应再有省略号; C、“历史”后面的顿号应为逗号;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解答此题,注意熟记分号、冒号、引号、括号、叹号、问号的用法,重点注意句子中分层时逗号、顿号、分号的综合运用,以及引号和冒号的综合应用。还要根据语句关系判断标点运用是否正确。
5.(2021八下·长春开学考)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
A.秦始皇兵马俑展览开始后,参观的人便纷至沓来。
B.他走出帐篷骑上快马,拾级而上地飞奔而去,转眼间已经冲上对面的小丘。
C.听着奶奶数落妈妈的不是,他虽然嘴上没反驳,心里却不以为然。
D.接下来的几周内,他慢慢变了:变得听话而不再故意做对,遇事心平气和而不再强词夺理。
【答案】B
【知识点】望文生义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解答:A.正确。
B.正确。
C.有误。“拾级而上”指逐步登阶,表示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向上登。不能用来形容飞奔。
D.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 成语的使用是考查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一个重要题型。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的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彩,还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运用是否恰当。要做好该类题,平时的积累是离不开的。在出题时尤其是词义正确,而感彩不合乎题意的更应该注意。
6.(2021八下·长春开学考)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只有真正做到尊师重教,才能赋予教师荣誉感和自豪感。
B.通过“中考百日誓师”活动,使外国语学校的同学们更加努力学习了。
C.两会期间,代表们认真领会并阅读了广大群众提出的建议与意见,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提案。
D.为了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我校多年来坚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广泛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家长的支持。
【答案】A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重复啰嗦
【解析】【分析】 A.正确;
B.有误,成分残缺,“通过”和“使”同时出现,让这个句子缺少主语。删去一个即可。
C.有误,语序不当,“领会”“阅读”调换位置;
D.有误,语序不当,“广泛”应放在“关注”前面。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7.(2021八下·长春开学考)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时只有细细的雨声,打着船篷,打着江面,打着岸边的草和树。
②从桂林到阳朔,有人比喻为一副天然的画卷。
③尤其是在春雨迷蒙的早晨,江面上浮动着一层轻纱般的白蒙蒙的雨丝,远近的山峰都被雨和云遮住了。
④于是一种令人感觉不到的轻微的声响,把整个漓江衬托得静极了。
⑤但比起画卷来,那山光水色的变化,在清晨,在中午,在黄昏,却是各有面目,变化万千,要生动得多的。
A.②⑤③①④ B.②③⑤④① C.③①②⑤④ D.③④①②⑤
【答案】A
【知识点】语言连贯
【解析】【分析】 通读文段可知这是一段写景的文字,第二句是领起句,可确定为首句;
抓住第二句中结尾“有人比喻为一幅天然的画卷”,再看第五句开头“但比起画卷来”,由此可确定第五句紧承第二句;
第三句抓住关键词“尤其”,再看内容是写早晨之景,再回看第五句中写到了清晨、中午、黄昏,可确定第三句紧承第五句;
第一句抓住关键词“这时”,再看内容是写雨中之景的,联系第三句内容,可确定第一句紧承第三句;
第四句抓住关键词“于是”,再看内容是小结性的,确定为尾句。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语句排序能力,可用逻辑顺序法和空间顺序法来解答。 抓住关键词句,如“有人比喻为一幅天然的画卷”“但比起画卷来”“尤其”“这时”“于是”。
8.(2021八下·长春开学考)名句默写
(1)蒹葭苍苍,   。(《蒹葭》)
(2)   ,两鬓苍苍十指黑。(白居易《卖炭翁》)
(3)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   ,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
(5)策之不以其道,   ,   。(韩愈《马说》)
(6)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7)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   。(陶渊明《桃花源记》)
(8)   ,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9)   ,胡不归?微君之故,   ?(《式微》)
(10)   ,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子衿》)
(11)鹏之徙于南冥也,   ,   。(《北冥有鱼》)
【答案】(1)白露为霜
(2)满面尘灰烟火色
(3)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5)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7)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8)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9)式微式微;胡为乎中露?
(10)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11)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故答案为:⑴ 白露为霜
⑵ 满面尘灰烟火色
⑶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⑸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7)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8)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9)式微式微,胡为乎中露?
(10)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11)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点评】 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
二、阅读(37分)
(2021八下·长春开学考)文言文阅读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9.下列句子对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  )
A.心乐之(乐:以……为快乐)
B.日光下澈(澈:穿透)
C.潭中鱼可百许头(可百许头:可以有一百多条)
D.隶而从者(从:跟随)
10.根据文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开头先写水声采用了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法。
B.第二段写谭中的鱼,以鱼的数量少来表现小石潭的小。
C.第三段写潭水的源流,用“不可知其源”来表现小石潭神秘莫测的特点。
D.第四段写小石潭周围的环境,表现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1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隔竹林,闻水声,“伐竹取道”才见小谭的经过,给文章增加了探奇的情趣。
B.作者描写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二者相互映衬,具有画面感。
C.小谭“不可久居”是因为“其境过清”,面对悄怆之景,作者心境不免凄寒悲凉。
D.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对山水的描绘之中,直抒胸臆,表达了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
1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答案】9.C
10.B
11.D
12.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参考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的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9.此题考查重点实词的意义和用法。C、此句的意思应为“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多条”;ABD正确。
10.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B、第二段写潭中鱼,以鱼的看得清清楚楚还表现潭水的清澈。ACD正确。
11.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D项 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对山水的描绘之中,借景抒情,表达了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 。不是“直抒胸臆”。ABC正确。
12.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文言句子的翻译。重点词语有“以”、“去”等,句意为: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2021八下·长春开学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着眼湿地,呵护“地球之肾”
杨志峰
①在我们居住的这颗蔚蓝的星球上,有着许许多多不同的生态系统:湿热的雨林、广袤的海洋、寒冷的苔原,还有时常寒风凛冽的高耸山脉和四季分明的温带平原,为诸多的生物提供了繁衍生息的生存环境。但几乎没有哪个生态系统能够像湿地一样,以狭小的面积,孕育了如此众多的生命。
②顾名思义,“湿地”就是富含水分的湿润地方。广义的湿地是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或咸水体,还是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以及珊瑚礁、滩涂、红树林、湖泊、河流、河口、沼泽、水库、池塘、水稻田等;而狭义的湿地则仅指地表过湿或经常积水,且生长湿地生物的地区。
③即使按照最为宽泛的定义来划分,湿地在地球陆地面积中所占的比例,也只有大约6%。它们可能是天然形成,也可能由人类活动所塑造。但就是这些只占地球表面积很小一部分的区域,却为全球大约20%的生物提供了居所。栖居于湿地的野生动植物不仅种类丰富,而且数量繁多,以至于湿地成为了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
④当我们走近湿地,我们可以领略到栖息其中的动物们的独到生存智慧。黑鹭会将自己的翅膀围成伞状来遮住阳光,使想要寻找阴凉的鱼落入陷阱;丹顶鹤演化出修长的双腿,使它们可以在沼泽地带跋涉和觅食;弹涂鱼独特的身体结构,使它们可以离开水生活一段时间……如果有幸观察这些生活在湿地里的生灵,相信你会不由得感慨演化的力量留在它們身上的印记。
⑤而在滋养生命的同时,湿地也发挥着调节水分平衡和净化水体的功能。湿地如同天然的海绵,在洪水来临时充分蓄水,削减洪峰;在干旱的季节则成为重要水源,补给河川和地下水。而且,不同于河流,湿地里的水流较缓,使水体中的有毒、有害物质逐渐沉淀下来,通过化学转化、微生物分解和植物吸收富集等途径去除污染物,从而有效地净化水质。这种全方位的调蓄和净化能力,使湿地扮演着“地球之肾”的角色。
⑥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许许多多的湿地特别是天然湿地,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围填海、城市扩张和工农业活动,都在挤压着本已不多的湿地;而在一些湿地周围,过度排放的污染物也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能力,令“地球之肾”面临“坏死”的命运。但如果某一个湿地系统完全退化,栖居于其中的动植物,还有巧妙的食物网,以及令人赏心悦目的美景,也会随之永远消失。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呵护脆弱的湿地系统,是人类社会在21世纪里需要认真审视的任务。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2019年02期)
13.结合本文概括“湿地”的功能。
14.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5.第①段中加点词语能否删除?请简要分析
【答案】13.滋养生命;调节水分平衡;净化水体。
14.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具体的数字,更准确、科学地说明了湿地虽然占地面积小,但却作用巨大,使说明更准确,更具有说服力。
15.不能,因为“几乎”是副词,表范围,是“接近”的意思。如果删除,该句的说法过于绝对,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知识点】概括说明内容;说明文语言分析;列数字;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审清题意,依据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选取原文中词句作答。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根据语段中的一些关键词先来判断说明方法,熟记一些常见的说明方法,结合文段分析,在根据文章内容或者文章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其作用。
(3)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文中表时间、数 量、程度、范围等内容的词语上。通过分析它的表达效果,据此指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回答此类问题时可借鉴的一般答题格式为:“不能去掉”+分析这个词语的含义及表达作用+如果删去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3.本题考查说明内容的归纳概括。这篇文章说明的条理清晰,文章第一段引出说明对象,第二段介绍什么是湿地,然后第三至五段具体介绍湿地的作用。根据其中的“在滋养生命的同时,湿地也发挥着调节水分平衡和净化水体的功能”一句即可提炼出答案。
14.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阅读标题,可以看出作者将“湿地”比作“肾”,运用的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以此来具体形象地说明湿地相对于地球的重要性,保护湿地,就像保护我们的“肾”一样重要。
15.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解答此类题先说明词语的意思,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意思,再说明删去此词句子的意思,最后强调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答案时先明确观点:不能删去。“几乎”在句中用来表示范围,意思是说只有极少数的生态系统能够像湿地一样,如果删去,意思则变为没有一个生态系统能够像湿地一样,这就明显与事实不相符。
(2021八下·长春开学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三登泰山
韩天衡
①一九七八年初春,为拍摄《书法艺术》电影,我与朋友一行五人访碑泰山。
②那时节,山上还多余雪。风萧萧的晚间睡在招待所里,还算暖和。翌日凌晨四时,裹上借来的棉军大衣,急匆匆地赶往东侧日观峰的拱北石景观台看日出。记得李太白有“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的诗句,我这次要亲见奇景了。寒风中,急切地期待日出,终于,旭日在一片曙光的簇拥下,矜持地露脸了。那奇艳的红,似乎只有刚出炉的钢水才有这般厚实、凝重、绚烂。眨眼间旭日已从海上跃起,爬上远处起伏如波涛的群山,这以天地为幕的大观,奇妙到铭心刻骨。此时高居山巅而临下的我,不由吟起了“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诗句。自豪啊!
③二〇〇八年盛夏,又有登泰山之旅。但此时“旅”的辛苦,都被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一扫而光,“攀登”一说,成了夸张说辞,虚张声势。旅游车直送中天门,再乘坐缆车空降到南天门。一路上满目碧绿,生机勃勃,大有“游”之乐,而无“旅”之艰,甚觉轻松。但世上事,得必有失,步行登山的一路景致也因此无缘欣赏,不免生出了浓浓的失落感。
④午后时分,又登上了景观台,环顾南北而有所思,此处泰山独高,再遥望西南,那边陲上的珠峰,要高出泰山若干倍。珠峰有灵,会视泰山为小丘的。又想到古人常用“泰山北斗”作美喻,将泰山与北斗并列,其实,居北斗而俯瞰泰山,它仅是砂石一粒,渺焉难寻。我彼时不由自问:天下小了,泰山小了,“小天下”的自身岂不更加渺小了?!初登泰山时的莫名自豪、自大此际被一扫而空。得此感悟,折返海上后,我披刀叩石,刻了一大方印,曰“登山小己”,自警也。
⑤八年后,岁近八旬的老朽,有幸三登泰岳。旅游业更加发达了,在一条龙衔接的全程周到服务下,一切攀山艰辛的顾虑早已全消。在车上,在缆车车厢里,坐看窗外,满山遍野的绿,还夹杂着些许的红,天成的斑斓,是老成而醇郁的秋滋味。那明灭断续的登山路,似断线的珍珠串,时隐时现,美极。如今,舒坦便捷了,却又惦记着当初辛苦中才能获得的乐趣。
⑥久久地站立在景观台上,由远而近,感受到一座山、一座城市的勃勃生机,新的得体,古的雅致,相得益彰。今胜昔、换新天,靠的是不断奋斗、不断努力。由景及心,此时不无联翩的浮想:古人有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吾今老大矣,生理上当服老、知老,心理上应年轻、忘老。岂能借口自己的年衰体弱而虚度岁月,空抛时光?!
⑦折回申江,即择佳石,挑灯刻制了一枚“老大努力”的印章,既以明志,也以自励。
⑧泰山拱北石景观台,对我而言,不仅可观山赏景,更像是无声的传递正能量的讲台,作为一个年届八旬的文艺老学生,三登泰山,曾让我三变心志——“山登绝顶我为峰”,是盲目膨胀的自信;“登山小己”是清醒而及时的自警;“老大努力”是衰老不言退、不言败的自励。
⑨在既往的四十年,见证和蕴蓄着华夏文明史的崔嵬泰山,对于我是诤友,更是良师。
(摘自2019年04月05日文汇报有改动)
1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作者三登泰山的,每次登上泰山作者都有不同的感悟。
B.作者第一次登上泰山,是没有借助游览车的,虽然辛苦但看到“奇景”后也非常兴奋。
C.作者第二次登上泰山,有“游”之乐,无“旅”之艰,说明作者是非常喜欢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的。
D.作者年近八旬,再上泰山,体现了作者斗志昂扬、不断攀登的精神状态。
17.请赏析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眨眼间旭日已从海上跃起,爬上远处起伏如波涛的群山,这以天地为幕的大观,奇妙到铭心刻骨。
18.作者三次登上泰山后都看到了哪些景色?心情分别是怎样的?请简要概括。
19.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中作者称泰山为“诤友”和“良师”的理解。
【答案】16.C
17.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旭日以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日出东方,于海平面一跃而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泰山日出之景的喜爱及登顶泰山的自豪之情。
18.第一次高居山巅,作者看到了旭日和群山,内心激动和自豪;第二次遥望西南,看到了珠峰,要高于泰山若干倍,内心警醒和失落;第三次由远及近,看到了一座山、一座城市的勃勃生机,内心平淡坚定与自励。
19.作者三次登山,均有不同感受,从年轻时的自信,蜕变为自警、自励,作者的心态变化不仅是来自生活的磨练,年龄的增长,更是在登山途中,体验到了登顶泰山对人带来的勉励与警醒,因此作者称泰山为“诤友”和“良师”。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拟人;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
(2)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语言的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和对文章内容信息的筛选和提炼。
(4)本题考查文意的理解。解答此题根据前段内容即可得出答案。
16.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C没有明确表达对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喜爱或批判,只是学得以交通工具代步,丧失了在攀登途中才能获得的乐趣,有些许遗憾。
17.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在于赏析角度的选择,一般多从描写或修辞的角度进行。阅读题干所给的句子,写旭日从海上跃起,一个“跃”字赋予旭日以人的情态,是拟人的修辞,形象地现实性出旭日东升之状。后句将群山比作“波涛”,表现山峰的起伏连绵。再用“大观”“铭心刻骨”等词,突出了作者对自然之景的喜爱,以及登山极顶的自豪。
18.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文章内容信息的筛选和提炼。从原文得知, 第一次高居山巅,作者看到了旭日和群山,内心激动和自豪;第二次遥望西南,看到了珠峰,要高于泰山若干倍,内心警醒和失落;第三次由远及近,看到了一座山、一座城市的勃勃生机,内心平淡坚定与自励。
19.本题考查文意的理解。解答此题根据前段内容即可得出答案。第九段集中概括了作者三次登山的感受。三次登山,三种感受:初登时自信,再登时自警,三登时自励,每一次登山对自己都有促进与教育作用,这当然是诤友,是良师。
20.(2021八下·长春开学考)名著阅读
(1)《儒林外史》的作者是   代(朝代)小说家   (人名)。
(2)关于《儒林外史》,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林外史》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
B.《儒林外史》主要写明清时期商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C.《儒林外史》“秉持公心,指摘时弊”,作者清楚地表明了自己否定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
D.《儒林外史》也塑造了一些象征正面理想的人物,如王冕、杜少卿等。
(3)下列《水浒传》中人物和绰号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柴进 —— 智多星 B.林冲 —— 豹子头
C.宋江 —— 及时雨 D.杨志 —— 青面兽
【答案】(1)清代;吴敬梓
(2)B
(3)A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水浒传》;《儒林外史》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名著文学常识。《儒林外史》的作者是清代的吴敬梓。
⑵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儒林外史》主要写明清时期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不是商人,故选B。
⑶本题考查名著人物。柴进绰号是小旋风,故选A。
【点评】⑴“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它主要考查:(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一般难度不大,注意一个“常”字和“名”字,不要纠缠于细枝末节,可列表比较或归类复习,增加得分把握。
⑵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解答此类题,学生应该在平时多多注意积累。生活处处有语文,平时读书、看报、看电视、看手机等也要注意理解积累。
⑶课本上对于名著的讲解要熟记,看名著要记住作者,里面的特色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以及其精华,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或所刻画影射出的社会现象,给我们的启示等等。
三、作文(50分)
21.(2021八下·长春开学考)《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节日”的解释:①纪念日②传统的庆祝或祭祀的日子。
请以“过节”为题写一篇文章。
作文要求:
⑴表达真情实感;⑵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⑶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⑷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⑸不少于600字。
【答案】节日 还记得那一天,满街的康乃馨,随处都可闻到那一股淡淡的让人陶醉的香味,康乃馨的花语是感激,是爱。
那天,是教师节,三年初中生活的最后一个教师节。
虽然是教师节,可因为我们面临中考,老师没有休息,继续给我们补课。我们想了很多,希望能在这一天给老师一个惊喜。于是,我们买了康乃馨,买了那一束代表我们这群孩子充满感激之心的康乃馨。我们把讲台檫得干干净净,把那束康乃馨插在了花瓶里,在花瓶边上放了一张纸条和一瓶护手霜。——我们不仅想让她开心,还想让她美丽。
老师快来了,我们把门关得紧紧的,悄悄念着要对老师说的话,激动得想哭。“吱——”门开了。“起立!” “老师,祝您教师节快乐!”这句话出奇地整齐。老师愣住了。眼睛睁得很大,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她眼里滚动的泪花。她轻轻的拿起了康乃馨,闻了一下,又拿起那张纸条和那瓶护手霜。她终于忍不住哭了,因为那张纸条上写着四个字:“我们爱你。”我们也哭了,教室里一片呜咽声
最后,她又拿起康乃馨对我们说:“谢谢”。三年来,我们没有对她说过一次谢谢,可今天她却对我们说谢谢。老师啊,说谢谢的应该是我们这群时常惹你生气的学生啊。这一节课,老师和我们都体会到了彼此的爱。
我们会永远记住那个飘香的节日,因为那天是康乃馨的节日,因为那天充满感动 。
【知识点】记叙文;全命题作文;散文
【解析】【分析】一、了解节日,抓准特点
凡事凡物均有特点规律,传统节日亦是如此。所以,首先要指导学生了解不同节日的特点,也就是每个节日的传统习俗、文化。让学生通过咨询、上网、阅读等方式进行了解,比如除夕——年夜饭、放鞭炮;元宵节——吃元宵、闹花灯;清明节——扫墓、吃清明;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学生对所要写的节日了解得越深入,手头掌握的资料越多,也就越容易写出不同节日的特点,准确表达节日的相关内容、场景、氛围。
二、观察节日,感悟氛围
在了解节日习俗的基础上,还要指导学生细致观察不同节日中的人、事、景、物,品出不同节日不同的味道、不同的氛围:春节——喜庆、吉祥;元宵节——热闹、团圆;清明节——缅怀、激励;重阳节——敬老、感恩……有了氛围,就有了浓浓的“情”,文章就能以“情”为线索串联细腻而美好的节日画面,就容易做到情景交融。
三、参与节日,写出过程
写节日话题作文,要特别注意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所以,必须让学生从留心观察的“旁观者”转换为热心参与的“当局者”。比如亲手包饺子、元宵、粽子;亲自放鞭炮、做花灯;亲身体验看花灯、划龙舟、当拉拉队……写作之前,让学生问问自己:“我快乐吗?我收获了吗?我成长了吗?”进而思考:“我为什么感到快乐?我是怎样得到收获的?”再让他们去追忆自己“参与”时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思一虑,提炼自己从节日中获取的美好、独特的感受,并把这些感受恰当地表达出来。一般来说,学生最有感受的`就是自己亲身经历的过程片段,可以让学生在这个片段中对自己的语言、动作、内心想法、感受进行最详尽、最细腻的描写。
【点评】掌握命题作文审题技巧:①弄清题目的限制和要求。 命题作文常对文体、时间、地点、数量和叙述的对象及其关系、内容等有限制,弄清楚了这些,就好确定作文的选材范围。 ②抓住“题眼”确定中心。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就是命题作文的“题眼”。扣住了“题眼”也就抓住了重点,抓住了中心。③尽量把内容落实到人、事、物上。
1 / 1
同课章节目录